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及其影响(中国科学院院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18:34:40
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及其影响  

中国科学院院刊      


    □李文林 (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80)

    摘要 中国古代数学具有悠久的传统。本文论述了中国古代数学的算法化、机械化特征及其对世界数学发展主流的历史贡献,并指出了解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特征对于现实创新活动的借鉴意义。

    1 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

    在古代世界四大文明中,中国数学持续繁荣时期最为长久。从公元前后至公元14世纪,中国古典数学先后经历了三次发展高潮,即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宋元时期,并在宋元时期达到顶峰。

    与以证明定理为中心的希腊古典数学不同,中国古代数学是以创造算法特别是各种解方程的算法为主线。从线性方程组到高次多项式方程,乃至不定方程,中国古代数学家创造了一系列先进的算法(中国数学家称之为“术”),他们用这些算法去求解相应类型的代数方程,从而解决导致这些方程的各种各样的科学和实际问题。特别是,几何问题也归结为代数方程,然后用程式化的算法来求解。因此,中国古代数学具有明显的算法化、机械化的特征。以下择要举例说明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这种特征。

    1.1 线性方程组与“方程术”

    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数学经典《九章算术》(约公元前2世纪)卷8的“方程术”,是解线性方程组的算法。以该卷第1题为例,用现代符号表述,该问题相当于解一个三元一次方程组:

    3x+2y+z=39

    2x+3y+z=34

    x+2y+3z=26

    《九章》没有表示未知数的符号,而是用算筹将xyz的系数和常数项排列成一个(长)方阵:

    1 2 3

    2 3 2

    3 1 1

    26 34 39

    “方程术”的关键算法叫“遍乘直除”,在本例中演算程序如下:用右行(x)的系数(3)“遍乘”中行和左行各数,然后从所得结果按行分别“直除”右行,即连续减去右行对应各数,就将中行与左行的系数化为0。反复执行这种“遍乘直除”算法,就可以解出方程。很清楚,《九章算术》方程术的“遍乘直除” 算法,实质上就是我们今天所使用的解线性方程组的消元法,以往西方文献中称之为“高斯消去法”,但近年开始改变称谓,如法国科学院院士、原苏黎世大学数学系主任P.Gabriel教授在他撰写的教科书[4]中就称解线性方程组的消元法为“张苍法”,张苍相传是《九章算术》的作者之一。

    1.2 高次多项式方程与“正负开方术”

    《九章算术》卷4中有“开方术”和“开立方术”。《九章算术》中的这些算法后来逐步推广到开更高次方的情形,并且在宋元时代发展为一般高次多项式方程的数值求解。秦九韶是这方面的集大成者,他在《数书九章》(1247年)一书中给出了高次多项式方程数值解的完整算法,即他所称的“正负开方术”。

    用现代符号表达,秦九韶“正负开方术”的思路如下:对任意给定的方程

    f(x)=a0xn+a1xn-1+……+an-2x2+an-1x+an=0 (1)

    其中a0≠0,an<0,要求(1)式的一个正根。秦九韶先估计根的最高位数字,连同其位数一起称为“首商”,记作c,则根x=c+h,代入(1)得

    f(c+h)=a0(c+h)n+a1(c+h)n-1+……+an-1(c+h)+an=0

    按h的幂次合并同类项即得到关于h的方程:

    f(h)=a0hn+a1hn-1+……+an-1h+an=0 (2)

    于是又可估计满足新方程(2)的根的最高位数字。如此进行下去,若得到某个新方程的常数项为0,则求得的根是有理数;否则上述过程可继续下去,按所需精度求得根的近似值。

    如果从原方程(1)的系数a0,a1,…,an及估值c求出新方程(2)的系数a0,a1,…,an的算法是需要反复迭代使用的,秦九韶给出了一个规格化的程序,我们可称之为“秦九韶程序”, 他在《数书九章》中用这一算法去解决各种可以归结为代数方程的实际问题,其中涉及的方程最高次数达到10次,秦九韶解这些问题的算法整齐划一,步骤分明,堪称是中国古代数学算法化、机械化的典范。

    1.3 多元高次方程组与“四元术”

    绝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线性方程组或一个未知量的多项式方程来求解。实际上,可以说更大量的实际问题如果能化为代数方程求解的话,出现的将是含有多个未知量的高次方程组。

    多元高次方程组的求解即使在今天也绝非易事。历史上最早对多元高次方程组作出系统处理的是中国元代数学家朱世杰。朱世杰的《四元玉鉴》(1303年)一书中涉及的高次方程达到了4个未知数。朱世杰用“四元术”来解这些方程。“四元术”首先是以“天”、“地”、“人”、“物”来表示不同的未知数,同时建立起方程式,然后用顺序消元的一般方法解出方程。朱世杰在《四元玉鉴》中创造了多种消元程序。

    通过《四元玉鉴》中的具体例子可以清晰地了解朱世杰“四元术”的特征。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例子中相当一部分是由几何问题导出的。这种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方程并用某种统一的算法求解的例子,在宋元数学著作中比比皆是,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几何代数化和机械化的倾向。

    1.4 一次同余方程组与“中国剩余定理”

    中国古代数学家出于历法计算的需要,很早就开始研究形如:

    X≡Ri (mod ai) i=1,2,...,n (1)

    (其中ai 是两两互素的整数)的一次同余方程组求解问题。公元4世纪的《孙子算经》中已有相当于求解下列一次同余组的著名的“孙子问题”:

    X≡2(mod3) ≡3(mod5) ≡2(mod7)

    《孙子算经》作者给出的解法,引导了宋代秦九韶求解一次同余组的一般算法——“大衍求一术”。现代文献中通常把这种一般算法称为“中国剩余定理”。

    1.5 插值法与“招差术”

    插值算法在微积分的酝酿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中国,早从东汉时期起,学者们就惯用插值法来推算日月五星的运动。起初是简单的一次内插法,隋唐时期出现二次插值法(如一行《大衍历》,727年)。由于天体运动的加速度也不均匀,二次插值仍不够精密。随着历法的进步,到了宋元时代,便产生了三次内插法(郭守敬《授时历》,1280年)。在此基础上,数学家朱世杰更创造出一般高次内插公式,即他所说的“招差术”。 朱世杰的公式相当于

    f(n)=n△+ n(n1)△2+ n(n1)(n2)△3

    + n(n1)(n2)(n3)△4+……

    这是一项很突出的成就。

    这里不可能一一列举中国古代数学家的所有算法,但仅从以上介绍不难看到,古代与中世纪中国数学家创造的算法,有许多即使按现代标准衡量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些算法所表达的数学真理,有的在欧洲直到18世纪以后依赖近代数学工具才重新获得(如前面提到的高次代数方程数值求解的秦九韶程序,与1819年英国数学家W. 霍纳重新导出的“霍纳算法”基本一致;多元高次方程组的系统研究在欧洲也要到18世纪末才开始在E. 别朱等人的著作中出现;解一次同余组的剩余定理则由欧拉与高斯分别独立重新获得;至于朱世杰的高次内插公式,实质上已与现在通用的牛顿-格列高里公式相一致)。这些算法的结构,其复杂程度也是惊人的。如对秦九韶“大衍求一术”和“正负开方术”的分析表明,这些算法的计算程序,包含了现代计算机语言中构造非平易算法的基本要素与基本结构。这类复杂的算法,很难再仅仅被看作是简单的经验法则了,而是高度的概括思维能力的产物,这种能力与欧几里得几何的演绎思维风格截然不同,但却在数学的发展中起着完全可与之相媲美的作用。事实上,古代中国算法的繁荣,同时也孕育了一系列极其重要的概念,显示了算法化思维在数学进化中的创造意义和动力功能。以下亦举几例。

    1.6 负数的引进

    《九章算术》“方程术”的消元程序,在方程系数相减时会出现较小数减较大数的情况,正是在这里,《九章算术》的作者们引进了负数,并给出了正、负数的加减运算法则,即“正负术”。

    对负数的认识是人类数系扩充的重大步骤。公元7世纪印度数学家也开始使用负数,但负数的认识在欧洲却进展缓慢,甚至到16世纪,韦达的著作还回避负数。

    1.7 无理数的发现

    中国古代数学家在开方运算中接触到了无理数。《九章算术》开方术中指出了存在有开不尽的情形:“若开方不尽者,为不可开”,《九章算术》的作者们给这种不尽根数起了一个专门名词——“面”。“面”,就是无理数。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正方形的对角线不是有理数时惊慌失措的表现相比,中国古代数学家却是相对自然地接受了那些“开不尽”的无理数,这也许应归功于他们早就习惯使用的十进位制,这种十进位制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计算“不尽根数”的近似值。为《九章算术》作注的三国时代数学家刘徽就在“开方术”注中明确提出了用十进制小数任意逼近不尽根数的方法,他称之为“求微数法”,并指出在开方过程中,“其一退以十为步,其再退以百为步,退之弥下,其分弥细,则……虽有所弃之数,不足言之也”。

    十进位值记数制是对人类文明不可磨灭的贡献。法国大数学家拉普拉斯曾盛赞十进位值制的发明,认为它“使得我们的算术系统在所有有用的创造中成为第一流的”。中国古代数学家正是在严格遵循十进位制的筹算系统基础上,建立起了富有算法化特色的东方数学大厦。

    1.8 贾宪三角或杨辉三角

    从前面关于高次方程数值求解算法(秦九韶程序)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开方术是以c+hn的二项展开为基础的,这就引导了二项系数表的发现。南宋数学家杨辉著《详解九章算法》(1261年)中,载有一张所谓“开方作法本源图”,实际就是一张二项系数表。这张图摘自公元1050年左右北宋数学家贾宪的一部著作。“开方作法本源图”现在就叫“贾宪三角”或“杨辉三角”。二项系数表在西方则叫“帕斯卡三角”1654年。

    1.9 走向符号代数

    解方程的数学活动,必然引起人们对方程表达形式的思考。在这方面,以解方程擅长的中国古代数学家们很自然也是走在了前列。在宋元时期的数学著作中,已出现了用特定的汉字作为未知数符号并进而建立方程的系统努力。这就是以李冶为代表的“天元术”和以朱世杰为代表的“四元术”。所谓“天元术”,首先是“立天元一为某某”,这相当于“设为某某”,“天元一”就表示未知数,然后在筹算盘上布列“天元式”,即一元方程式。该方法被推广到多个未知数情形,就是前面提到的朱世杰的“四元术”。因此,用天元术和四元术列方程的方法,与现代代数中的列方程法已相类似。

    符号化是近世代数的标志之一。中国宋元数学家在这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天元术”和“四元术”,是以创造算法特别是解方程的算法为主线的中国古代数学的一个高峰。

    2 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数学发展的贡献

    数学的发展包括了两大主要活动:证明定理和创造算法。定理证明是希腊人首倡,后构成数学发展中演绎倾向的脊梁;算法创造昌盛于古代和中世纪的中国、印度,形成了数学发展中强烈的算法倾向。统观数学的历史将会发现,数学的发展并非总是演绎倾向独占鳌头。在数学史上,算法倾向与演绎倾向总是交替地取得主导地位。古代巴比伦和埃及式的原始算法时期,被希腊式的演绎几何所接替,而在中世纪,希腊数学衰落下去,算法倾向在中国、印度等东方国度繁荣起来;东方数学在文艺复兴前夕通过阿拉伯传播到欧洲,对近代数学兴起产生了深刻影响。事实上,作为近代数学诞生标志的解析几何与微积分,从思想方法的渊源看都不能说是演绎倾向而是算法倾向的产物。

    从微积分的历史可以知道,微积分的产生是寻找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的普遍算法的结果6。这些问题包括:决定物体的瞬时速度、求极大值与极小值、求曲线的切线、求物体的重心及引力、面积与体积计算等。从16世纪中开始的100多年间,许多大数学家都致力于获得解决这些问题的特殊算法。牛顿与莱布尼兹的功绩是在于将这些特殊的算法统一成两类基本运算——微分与积分,并进一步指出了它们的互逆关系。无论是牛顿的先驱者还是牛顿本人,他们所使用的算法都是不严格的,都没有完整的演绎推导。牛顿的流数术在逻辑上的瑕疵更是众所周知。对当时的学者来说,首要的是找到行之有效的算法,而不是算法的证明。这种倾向一直延续到18世纪。18世纪的数学家也往往不管微积分基础的困难而大胆前进。如泰勒公式,欧拉、伯努利甚至19世纪初傅里叶所发现的三角展开等,都是在很长时期内缺乏严格的证明。正如冯·诺伊曼指出的那样:没有一个数学家会把这一时期的发展看作是异端邪道;这个时期产生的数学成果被公认为第一流的。并且反过来,如果当时的数学家一定要在有了严密的演绎证明之后才承认新算法的合理性,那就不会有今天的微积分和整个分析大厦了。

    现在再来看一看更早的解析几何的诞生。通常认为,笛卡儿发明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是用代数方法来解几何问题。这同欧氏演绎方法已经大相径庭了。而事实上如果我们去阅读笛卡儿的原著,就会发现贯穿于其中的彻底的算法精神。《几何学》开宗明义就宣称:“我将毫不犹豫地在几何学中引进算术的术语,以便使自己变得更加聪明”。众所周知,笛卡儿的《几何学》是他的哲学著作《方法论》的附录。笛卡儿在他另一部生前未正式发表的哲学著作《指导思维的法则》(简称《法则》)中曾强烈批判了传统的主要是希腊的研究方法,认为古希腊人的演绎推理只能用来证明已经知道的事物,“却不能帮助我们发现未知的事情”。因此他提出“需要一种发现真理的方法”,并称之为“通用数学”(mathesis universakis)。笛卡儿在《法则》中描述了这种通用数学的蓝图,他提出的大胆计划,概而言之就是要将一切科学问题转化为求解代数方程的数学问题:

    任何问题→数学问题→代数问题→方程求解而笛卡儿的《几何学》,正是他上述方案的一个具体实施和示范,解析几何在整个方案中扮演着重要的工具作用,它将一切几何问题化为代数问题,这些代数问题则可以用一种简单的、几乎自动的或者毋宁说是机械的方法去解决。这与上面介绍的古代中国数学家解决问题的路线可以说是一脉相承。

    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在从文艺复兴到17世纪近代数学兴起的大潮中,回响着东方数学特别是中国数学的韵律。整个17—18世纪应该看成是寻求无穷小算法的英雄年代,尽管这一时期的无穷小算法与中世纪算法相比有质的飞跃。而从19世纪特别是70年代直到20世纪中,演绎倾向又重新在比希腊几何高得多的水准上占据了优势。因此,数学的发展呈现出算法创造与演绎证明两大主流交替繁荣、螺旋式上升过程:

    演绎传统——定理证明活动

    算法传统——算法创造活动

    中国古代数学家对算法传统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毋容置疑的巨大贡献。

    我们强调中国古代数学的算法传统,并不意味中国古代数学中没有演绎倾向。事实上,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数学家的工作中,已出现具有相当深度的论证思想。如赵爽勾股定理证明、刘徽“阳马”一种长方锥体体积证明、祖冲之父子对球体积公式的推导等等,均可与古希腊数学家相应的工作媲美。赵爽勾股定理证明示意图“弦图”原型,已被采用作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令人迷惑的是,这种论证倾向随着南北朝的结束,可以说是戛然而止。囿于篇幅和本文重点,对这方面的内容这里不能详述,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参考文献3。

    3 古为今用,创新发展

    到了20世纪,至少从中叶开始,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对数学的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并孕育出孤立子理论、混沌动力学、四色定理证明等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借助计算机及有效的算法猜测发现新事实、归纳证明新定理乃至进行更一般的自动推理……,这一切可以说已揭开了数学史上一个新的算法繁荣时代的伟大序幕。科学界敏锐的有识之士纷纷预见到数学发展的这一趋势。在我国,早在上世纪50年代,华罗庚教授就亲自领导建立了计算机研制组,为我国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吴文俊教授更是从70年代中开始,毅然由原先从事的拓扑学领域转向定理机器证明的研究,并开创了现代数学的崭新领域——数学机械化。被国际上誉为“吴方法”的数学机械化方法已使中国在数学机械化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而正如吴文俊教授本人所说:“几何定理证明的机械化问题,从思维到方法,至少在宋元时代就有蛛丝马迹可寻,”他的工作“主要是受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吴方法”,是中国古代数学算法化、机械化精髓的发扬光大。

    计算机影响下算法倾向的增长,自然也引起一些外国学者对中国古代数学中算法传统的兴趣。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D.E.Knuth就呼吁人们关注古代中国和印度的算法5。多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的来说还亟待加强。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文化包括数学是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向西方传播的,而阿拉伯地区是这种文化传播的重要中转站。现存有些阿拉伯数学与天文著作中包含有一定的中国数学与天文学知识,如著名的阿尔·卡西《算术之钥》一书中有相当数量的数学问题显示出直接或间接的中国来源,而根据阿尔·卡西本人记述,他所工作的天文台中就有不少来自中国的学者。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西方中心论”特别是“希腊中心论”的影响以及语言文字方面的障碍,有关资料还远远没有得到发掘。正是为了充分揭示东方数学与欧洲数学复兴的关系,吴文俊教授特意从他荣获的国家最高科学奖中拨出专款成立了“吴文俊数学与天文丝路基金”,鼓励支持年轻学者深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这是具有深远意义之举。

    研究科学的历史,其重要意义之一就是从历史的发展中获得借鉴和汲取教益,促进现实的科学研究,通俗地说就是“古为今用”。吴文俊对此有精辟的论述,他说:“假如你对数学的历史发展,对一个领域的发生和发展,对一个理论的兴旺和衰落,对一个概念的来龙去脉,对一种重要思想的产生和影响等这许多历史因素都弄清了,我想,对数学就会了解得更多,对数学的现状就会知道得更清楚、更深刻,还可以对数学的未来起一种指导作用,也就是说,可以知道数学究竟应该按怎样的方向发展可以收到最大的效益”。数学机械化理论的创立,正是这种古为今用原则的硕果。我国科学技术的伟大复兴,呼唤着更多这样既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又有鲜明时代气息的创新。

    主要参考文献

    1 吴文俊. 数学的机械化.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2 钱宝琮. 中国数学史.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66.

    3 李文林. 数学史概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 Gabriel P. Matrizen,Geometry, Linear Algebra.

    Basel, Boston, Berlin:Birkhaeuser, 1996.

    5 Knuth D E. Ancient Babylonian Algorithms.

    Communication of the ACM, 1972, 15(7).

    6 Rybnikov K A. On the Role of Algorithms in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al Aanlysis. Actes du Ⅷ

    Congres International d'Historie des Sciences, vol.

    Ⅰ.Firenze &Paris, 1958.

    The Devekopment and Infkuence of Chinese Ckassic Mathematics

    Mathematical tradition in China can be traced back to ancient tim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lgorithmic and mechanical characters of Chinese classic mathematics and its historical contributions towards so-called main lin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mathematics. Author emphas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understanding those characters to the knowledge innovation of mathematics.

    Keywords Chinese classic mathematics, development

    Li Wenlin

    (Academy of Mathematics and Systems Science, CAS, 100080 Beijing)

    李文林 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42年出生于江苏常州。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毕业后长期在数学研究所工作,曾任数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数学会秘书长。曾先后应邀赴英国剑桥大学、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荷兰乌德勒支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印度新德里大学等访问讲学。研究领域为偏微分方程论和数学史,已发表论文60余篇,著作5部,译著5部。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及其影响  

中国科学院院刊      


    □李文林 (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80)

    摘要 中国古代数学具有悠久的传统。本文论述了中国古代数学的算法化、机械化特征及其对世界数学发展主流的历史贡献,并指出了解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特征对于现实创新活动的借鉴意义。

    1 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

    在古代世界四大文明中,中国数学持续繁荣时期最为长久。从公元前后至公元14世纪,中国古典数学先后经历了三次发展高潮,即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宋元时期,并在宋元时期达到顶峰。

    与以证明定理为中心的希腊古典数学不同,中国古代数学是以创造算法特别是各种解方程的算法为主线。从线性方程组到高次多项式方程,乃至不定方程,中国古代数学家创造了一系列先进的算法(中国数学家称之为“术”),他们用这些算法去求解相应类型的代数方程,从而解决导致这些方程的各种各样的科学和实际问题。特别是,几何问题也归结为代数方程,然后用程式化的算法来求解。因此,中国古代数学具有明显的算法化、机械化的特征。以下择要举例说明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这种特征。

    1.1 线性方程组与“方程术”

    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数学经典《九章算术》(约公元前2世纪)卷8的“方程术”,是解线性方程组的算法。以该卷第1题为例,用现代符号表述,该问题相当于解一个三元一次方程组:

    3x+2y+z=39

    2x+3y+z=34

    x+2y+3z=26

    《九章》没有表示未知数的符号,而是用算筹将xyz的系数和常数项排列成一个(长)方阵:

    1 2 3

    2 3 2

    3 1 1

    26 34 39

    “方程术”的关键算法叫“遍乘直除”,在本例中演算程序如下:用右行(x)的系数(3)“遍乘”中行和左行各数,然后从所得结果按行分别“直除”右行,即连续减去右行对应各数,就将中行与左行的系数化为0。反复执行这种“遍乘直除”算法,就可以解出方程。很清楚,《九章算术》方程术的“遍乘直除” 算法,实质上就是我们今天所使用的解线性方程组的消元法,以往西方文献中称之为“高斯消去法”,但近年开始改变称谓,如法国科学院院士、原苏黎世大学数学系主任P.Gabriel教授在他撰写的教科书[4]中就称解线性方程组的消元法为“张苍法”,张苍相传是《九章算术》的作者之一。

    1.2 高次多项式方程与“正负开方术”

    《九章算术》卷4中有“开方术”和“开立方术”。《九章算术》中的这些算法后来逐步推广到开更高次方的情形,并且在宋元时代发展为一般高次多项式方程的数值求解。秦九韶是这方面的集大成者,他在《数书九章》(1247年)一书中给出了高次多项式方程数值解的完整算法,即他所称的“正负开方术”。

    用现代符号表达,秦九韶“正负开方术”的思路如下:对任意给定的方程

    f(x)=a0xn+a1xn-1+……+an-2x2+an-1x+an=0 (1)

    其中a0≠0,an<0,要求(1)式的一个正根。秦九韶先估计根的最高位数字,连同其位数一起称为“首商”,记作c,则根x=c+h,代入(1)得

    f(c+h)=a0(c+h)n+a1(c+h)n-1+……+an-1(c+h)+an=0

    按h的幂次合并同类项即得到关于h的方程:

    f(h)=a0hn+a1hn-1+……+an-1h+an=0 (2)

    于是又可估计满足新方程(2)的根的最高位数字。如此进行下去,若得到某个新方程的常数项为0,则求得的根是有理数;否则上述过程可继续下去,按所需精度求得根的近似值。

    如果从原方程(1)的系数a0,a1,…,an及估值c求出新方程(2)的系数a0,a1,…,an的算法是需要反复迭代使用的,秦九韶给出了一个规格化的程序,我们可称之为“秦九韶程序”, 他在《数书九章》中用这一算法去解决各种可以归结为代数方程的实际问题,其中涉及的方程最高次数达到10次,秦九韶解这些问题的算法整齐划一,步骤分明,堪称是中国古代数学算法化、机械化的典范。

    1.3 多元高次方程组与“四元术”

    绝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线性方程组或一个未知量的多项式方程来求解。实际上,可以说更大量的实际问题如果能化为代数方程求解的话,出现的将是含有多个未知量的高次方程组。

    多元高次方程组的求解即使在今天也绝非易事。历史上最早对多元高次方程组作出系统处理的是中国元代数学家朱世杰。朱世杰的《四元玉鉴》(1303年)一书中涉及的高次方程达到了4个未知数。朱世杰用“四元术”来解这些方程。“四元术”首先是以“天”、“地”、“人”、“物”来表示不同的未知数,同时建立起方程式,然后用顺序消元的一般方法解出方程。朱世杰在《四元玉鉴》中创造了多种消元程序。

    通过《四元玉鉴》中的具体例子可以清晰地了解朱世杰“四元术”的特征。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例子中相当一部分是由几何问题导出的。这种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方程并用某种统一的算法求解的例子,在宋元数学著作中比比皆是,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几何代数化和机械化的倾向。

    1.4 一次同余方程组与“中国剩余定理”

    中国古代数学家出于历法计算的需要,很早就开始研究形如:

    X≡Ri (mod ai) i=1,2,...,n (1)

    (其中ai 是两两互素的整数)的一次同余方程组求解问题。公元4世纪的《孙子算经》中已有相当于求解下列一次同余组的著名的“孙子问题”:

    X≡2(mod3) ≡3(mod5) ≡2(mod7)

    《孙子算经》作者给出的解法,引导了宋代秦九韶求解一次同余组的一般算法——“大衍求一术”。现代文献中通常把这种一般算法称为“中国剩余定理”。

    1.5 插值法与“招差术”

    插值算法在微积分的酝酿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中国,早从东汉时期起,学者们就惯用插值法来推算日月五星的运动。起初是简单的一次内插法,隋唐时期出现二次插值法(如一行《大衍历》,727年)。由于天体运动的加速度也不均匀,二次插值仍不够精密。随着历法的进步,到了宋元时代,便产生了三次内插法(郭守敬《授时历》,1280年)。在此基础上,数学家朱世杰更创造出一般高次内插公式,即他所说的“招差术”。 朱世杰的公式相当于

    f(n)=n△+ n(n1)△2+ n(n1)(n2)△3

    + n(n1)(n2)(n3)△4+……

    这是一项很突出的成就。

    这里不可能一一列举中国古代数学家的所有算法,但仅从以上介绍不难看到,古代与中世纪中国数学家创造的算法,有许多即使按现代标准衡量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些算法所表达的数学真理,有的在欧洲直到18世纪以后依赖近代数学工具才重新获得(如前面提到的高次代数方程数值求解的秦九韶程序,与1819年英国数学家W. 霍纳重新导出的“霍纳算法”基本一致;多元高次方程组的系统研究在欧洲也要到18世纪末才开始在E. 别朱等人的著作中出现;解一次同余组的剩余定理则由欧拉与高斯分别独立重新获得;至于朱世杰的高次内插公式,实质上已与现在通用的牛顿-格列高里公式相一致)。这些算法的结构,其复杂程度也是惊人的。如对秦九韶“大衍求一术”和“正负开方术”的分析表明,这些算法的计算程序,包含了现代计算机语言中构造非平易算法的基本要素与基本结构。这类复杂的算法,很难再仅仅被看作是简单的经验法则了,而是高度的概括思维能力的产物,这种能力与欧几里得几何的演绎思维风格截然不同,但却在数学的发展中起着完全可与之相媲美的作用。事实上,古代中国算法的繁荣,同时也孕育了一系列极其重要的概念,显示了算法化思维在数学进化中的创造意义和动力功能。以下亦举几例。

    1.6 负数的引进

    《九章算术》“方程术”的消元程序,在方程系数相减时会出现较小数减较大数的情况,正是在这里,《九章算术》的作者们引进了负数,并给出了正、负数的加减运算法则,即“正负术”。

    对负数的认识是人类数系扩充的重大步骤。公元7世纪印度数学家也开始使用负数,但负数的认识在欧洲却进展缓慢,甚至到16世纪,韦达的著作还回避负数。

    1.7 无理数的发现

    中国古代数学家在开方运算中接触到了无理数。《九章算术》开方术中指出了存在有开不尽的情形:“若开方不尽者,为不可开”,《九章算术》的作者们给这种不尽根数起了一个专门名词——“面”。“面”,就是无理数。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正方形的对角线不是有理数时惊慌失措的表现相比,中国古代数学家却是相对自然地接受了那些“开不尽”的无理数,这也许应归功于他们早就习惯使用的十进位制,这种十进位制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计算“不尽根数”的近似值。为《九章算术》作注的三国时代数学家刘徽就在“开方术”注中明确提出了用十进制小数任意逼近不尽根数的方法,他称之为“求微数法”,并指出在开方过程中,“其一退以十为步,其再退以百为步,退之弥下,其分弥细,则……虽有所弃之数,不足言之也”。

    十进位值记数制是对人类文明不可磨灭的贡献。法国大数学家拉普拉斯曾盛赞十进位值制的发明,认为它“使得我们的算术系统在所有有用的创造中成为第一流的”。中国古代数学家正是在严格遵循十进位制的筹算系统基础上,建立起了富有算法化特色的东方数学大厦。

    1.8 贾宪三角或杨辉三角

    从前面关于高次方程数值求解算法(秦九韶程序)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开方术是以c+hn的二项展开为基础的,这就引导了二项系数表的发现。南宋数学家杨辉著《详解九章算法》(1261年)中,载有一张所谓“开方作法本源图”,实际就是一张二项系数表。这张图摘自公元1050年左右北宋数学家贾宪的一部著作。“开方作法本源图”现在就叫“贾宪三角”或“杨辉三角”。二项系数表在西方则叫“帕斯卡三角”1654年。

    1.9 走向符号代数

    解方程的数学活动,必然引起人们对方程表达形式的思考。在这方面,以解方程擅长的中国古代数学家们很自然也是走在了前列。在宋元时期的数学著作中,已出现了用特定的汉字作为未知数符号并进而建立方程的系统努力。这就是以李冶为代表的“天元术”和以朱世杰为代表的“四元术”。所谓“天元术”,首先是“立天元一为某某”,这相当于“设为某某”,“天元一”就表示未知数,然后在筹算盘上布列“天元式”,即一元方程式。该方法被推广到多个未知数情形,就是前面提到的朱世杰的“四元术”。因此,用天元术和四元术列方程的方法,与现代代数中的列方程法已相类似。

    符号化是近世代数的标志之一。中国宋元数学家在这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天元术”和“四元术”,是以创造算法特别是解方程的算法为主线的中国古代数学的一个高峰。

    2 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数学发展的贡献

    数学的发展包括了两大主要活动:证明定理和创造算法。定理证明是希腊人首倡,后构成数学发展中演绎倾向的脊梁;算法创造昌盛于古代和中世纪的中国、印度,形成了数学发展中强烈的算法倾向。统观数学的历史将会发现,数学的发展并非总是演绎倾向独占鳌头。在数学史上,算法倾向与演绎倾向总是交替地取得主导地位。古代巴比伦和埃及式的原始算法时期,被希腊式的演绎几何所接替,而在中世纪,希腊数学衰落下去,算法倾向在中国、印度等东方国度繁荣起来;东方数学在文艺复兴前夕通过阿拉伯传播到欧洲,对近代数学兴起产生了深刻影响。事实上,作为近代数学诞生标志的解析几何与微积分,从思想方法的渊源看都不能说是演绎倾向而是算法倾向的产物。

    从微积分的历史可以知道,微积分的产生是寻找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的普遍算法的结果6。这些问题包括:决定物体的瞬时速度、求极大值与极小值、求曲线的切线、求物体的重心及引力、面积与体积计算等。从16世纪中开始的100多年间,许多大数学家都致力于获得解决这些问题的特殊算法。牛顿与莱布尼兹的功绩是在于将这些特殊的算法统一成两类基本运算——微分与积分,并进一步指出了它们的互逆关系。无论是牛顿的先驱者还是牛顿本人,他们所使用的算法都是不严格的,都没有完整的演绎推导。牛顿的流数术在逻辑上的瑕疵更是众所周知。对当时的学者来说,首要的是找到行之有效的算法,而不是算法的证明。这种倾向一直延续到18世纪。18世纪的数学家也往往不管微积分基础的困难而大胆前进。如泰勒公式,欧拉、伯努利甚至19世纪初傅里叶所发现的三角展开等,都是在很长时期内缺乏严格的证明。正如冯·诺伊曼指出的那样:没有一个数学家会把这一时期的发展看作是异端邪道;这个时期产生的数学成果被公认为第一流的。并且反过来,如果当时的数学家一定要在有了严密的演绎证明之后才承认新算法的合理性,那就不会有今天的微积分和整个分析大厦了。

    现在再来看一看更早的解析几何的诞生。通常认为,笛卡儿发明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是用代数方法来解几何问题。这同欧氏演绎方法已经大相径庭了。而事实上如果我们去阅读笛卡儿的原著,就会发现贯穿于其中的彻底的算法精神。《几何学》开宗明义就宣称:“我将毫不犹豫地在几何学中引进算术的术语,以便使自己变得更加聪明”。众所周知,笛卡儿的《几何学》是他的哲学著作《方法论》的附录。笛卡儿在他另一部生前未正式发表的哲学著作《指导思维的法则》(简称《法则》)中曾强烈批判了传统的主要是希腊的研究方法,认为古希腊人的演绎推理只能用来证明已经知道的事物,“却不能帮助我们发现未知的事情”。因此他提出“需要一种发现真理的方法”,并称之为“通用数学”(mathesis universakis)。笛卡儿在《法则》中描述了这种通用数学的蓝图,他提出的大胆计划,概而言之就是要将一切科学问题转化为求解代数方程的数学问题:

    任何问题→数学问题→代数问题→方程求解而笛卡儿的《几何学》,正是他上述方案的一个具体实施和示范,解析几何在整个方案中扮演着重要的工具作用,它将一切几何问题化为代数问题,这些代数问题则可以用一种简单的、几乎自动的或者毋宁说是机械的方法去解决。这与上面介绍的古代中国数学家解决问题的路线可以说是一脉相承。

    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在从文艺复兴到17世纪近代数学兴起的大潮中,回响着东方数学特别是中国数学的韵律。整个17—18世纪应该看成是寻求无穷小算法的英雄年代,尽管这一时期的无穷小算法与中世纪算法相比有质的飞跃。而从19世纪特别是70年代直到20世纪中,演绎倾向又重新在比希腊几何高得多的水准上占据了优势。因此,数学的发展呈现出算法创造与演绎证明两大主流交替繁荣、螺旋式上升过程:

    演绎传统——定理证明活动

    算法传统——算法创造活动

    中国古代数学家对算法传统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毋容置疑的巨大贡献。

    我们强调中国古代数学的算法传统,并不意味中国古代数学中没有演绎倾向。事实上,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数学家的工作中,已出现具有相当深度的论证思想。如赵爽勾股定理证明、刘徽“阳马”一种长方锥体体积证明、祖冲之父子对球体积公式的推导等等,均可与古希腊数学家相应的工作媲美。赵爽勾股定理证明示意图“弦图”原型,已被采用作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令人迷惑的是,这种论证倾向随着南北朝的结束,可以说是戛然而止。囿于篇幅和本文重点,对这方面的内容这里不能详述,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参考文献3。

    3 古为今用,创新发展

    到了20世纪,至少从中叶开始,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对数学的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并孕育出孤立子理论、混沌动力学、四色定理证明等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借助计算机及有效的算法猜测发现新事实、归纳证明新定理乃至进行更一般的自动推理……,这一切可以说已揭开了数学史上一个新的算法繁荣时代的伟大序幕。科学界敏锐的有识之士纷纷预见到数学发展的这一趋势。在我国,早在上世纪50年代,华罗庚教授就亲自领导建立了计算机研制组,为我国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吴文俊教授更是从70年代中开始,毅然由原先从事的拓扑学领域转向定理机器证明的研究,并开创了现代数学的崭新领域——数学机械化。被国际上誉为“吴方法”的数学机械化方法已使中国在数学机械化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而正如吴文俊教授本人所说:“几何定理证明的机械化问题,从思维到方法,至少在宋元时代就有蛛丝马迹可寻,”他的工作“主要是受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吴方法”,是中国古代数学算法化、机械化精髓的发扬光大。

    计算机影响下算法倾向的增长,自然也引起一些外国学者对中国古代数学中算法传统的兴趣。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D.E.Knuth就呼吁人们关注古代中国和印度的算法5。多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的来说还亟待加强。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文化包括数学是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向西方传播的,而阿拉伯地区是这种文化传播的重要中转站。现存有些阿拉伯数学与天文著作中包含有一定的中国数学与天文学知识,如著名的阿尔·卡西《算术之钥》一书中有相当数量的数学问题显示出直接或间接的中国来源,而根据阿尔·卡西本人记述,他所工作的天文台中就有不少来自中国的学者。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西方中心论”特别是“希腊中心论”的影响以及语言文字方面的障碍,有关资料还远远没有得到发掘。正是为了充分揭示东方数学与欧洲数学复兴的关系,吴文俊教授特意从他荣获的国家最高科学奖中拨出专款成立了“吴文俊数学与天文丝路基金”,鼓励支持年轻学者深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这是具有深远意义之举。

    研究科学的历史,其重要意义之一就是从历史的发展中获得借鉴和汲取教益,促进现实的科学研究,通俗地说就是“古为今用”。吴文俊对此有精辟的论述,他说:“假如你对数学的历史发展,对一个领域的发生和发展,对一个理论的兴旺和衰落,对一个概念的来龙去脉,对一种重要思想的产生和影响等这许多历史因素都弄清了,我想,对数学就会了解得更多,对数学的现状就会知道得更清楚、更深刻,还可以对数学的未来起一种指导作用,也就是说,可以知道数学究竟应该按怎样的方向发展可以收到最大的效益”。数学机械化理论的创立,正是这种古为今用原则的硕果。我国科学技术的伟大复兴,呼唤着更多这样既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又有鲜明时代气息的创新。

    主要参考文献

    1 吴文俊. 数学的机械化.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2 钱宝琮. 中国数学史.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66.

    3 李文林. 数学史概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 Gabriel P. Matrizen,Geometry, Linear Algebra.

    Basel, Boston, Berlin:Birkhaeuser, 1996.

    5 Knuth D E. Ancient Babylonian Algorithms.

    Communication of the ACM, 1972, 15(7).

    6 Rybnikov K A. On the Role of Algorithms in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al Aanlysis. Actes du Ⅷ

    Congres International d'Historie des Sciences, vol.

    Ⅰ.Firenze &Paris, 1958.

    The Devekopment and Infkuence of Chinese Ckassic Mathematics

    Mathematical tradition in China can be traced back to ancient tim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lgorithmic and mechanical characters of Chinese classic mathematics and its historical contributions towards so-called main lin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mathematics. Author emphas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understanding those characters to the knowledge innovation of mathematics.

    Keywords Chinese classic mathematics, development

    Li Wenlin

    (Academy of Mathematics and Systems Science, CAS, 100080 Beijing)

    李文林 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42年出生于江苏常州。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毕业后长期在数学研究所工作,曾任数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数学会秘书长。曾先后应邀赴英国剑桥大学、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荷兰乌德勒支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印度新德里大学等访问讲学。研究领域为偏微分方程论和数学史,已发表论文60余篇,著作5部,译著5部。
 “明代数学是由古代传统数学模式向近代数学趋向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传统数学发生革命性转折的关键时期,它当然难以“沉寂”,更不能说“倒退”。——骆祖英《明代数学及其评价》《自然科学史研究》1998年 04期

明代数学最高水平的代表著作
    《算学宝鉴》全称《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王文素著,完成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全书分12本(由子至亥)42卷,近50万字。据劳汉生介绍:“《算学宝鉴》自成书后四百年间未见各收藏家及公私书目著录,民国年间由北京图书馆于旧书肆中发现一兰格抄本而得以入藏。”正是这一偶然发现,才得以将明代数学最高水平的代表作明示天下,而近些年专家学者们对这一手抄孤本研究的成果更是喜人。
    1.通证古今,正本清源
    《算学宝鉴》对当时见到的数学著作及民间算法、算题,均能“留心通证”,明确指出原书之谬;对“占病法”、“孕推男女”等不科学的算题一律不集。因该书有“通证”的毅力、“新集”的魄力,故有去伪存真、补缺续断、正本清源的结果。
    2.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  《算学宝鉴》在通证的基础上,“复增乘除图草,定位式样,开方演段,捷径成术”。集算诗中提到的“悬空定位无踪影,带从开方有正翻”,正是其在学术上高人一等、算法上技高一筹的写照。
    3.古术天元,并未失传
    《算学宝鉴》研究了一元高次方程的数值解法,内容详实可贵,这充分说明一元高次方程数值解法及天元术、四元术在明朝并未完全失传。王文素在解法中所用名词术语、演算程序,基本上与宋元数学一致,并有所发展和创新。
 4.珍贵史料,不可多得
    《算学宝鉴》系一部应用数学书,书中例举的米、肉、马、麻等价格资料应有尽有,船费、脚银、税种等经济史料不胜枚举。我们可以从这些资料透视当时的社会生活。
    5.在世界数学史上的位置
    王文素解高次方程的方法较英国的霍纳Hirner、意大利的鲁非尼Ruffini早200多年。在解代数方程上,他走在牛顿I.New ton、拉夫森J.Raphson的前面140多年。对于17世纪微积分创立时期出现的导数,王文素在16世纪已率先发现并使用。《算学宝鉴》中的“开方本源图”独具中国古代数学传统特色,国外类似的图首见于法国数学家斯蒂非尔M.Stifel 1544年著的《整数算术》一书,较《算学宝鉴》迟20年且不够完备。
    《算学宝鉴》虽尘封多年,但从对该书的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王文素是继宋杨辉、秦九韶和元朱世杰后明代最杰出的数学巨匠,《算学宝鉴》是代表明代数学中兴的最高水平的数学巨著。王文素的数学成就是中国数学史连续性的有力证据,所谓“中国古代传统数学到明代几乎失传”的观点确实应该改变一下。
    数学史中未被挖掘的宝藏
    手抄孤本《算学宝鉴》直至1939年才被发现,见者不多,对其浩瀚长卷深入研究者不多。即使偶有人提及,也是将它与吴敬和程大位的书一样当作“商人所写的珠算读本”对待。这是王文素及其《算学宝鉴》成书400多年所受到的不公平对待。
    《算学宝鉴》的产生是数学史发展的必然,而使其“几成腐尘”也有其特定的社会环境。《算学宝鉴》博大精深,但也被埋得太深了,正因如此,它成了数学史中未被挖掘的宝藏。
    任继愈在《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总序中说:“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和科技成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在人类文明史上放射过夺目的光辉,对后世产生过重大影响,是一项特别值得挖掘整理的文化遗产。”而被埋没400多年却能代表明代数学最高水平的数学瑰宝——《算学宝鉴》则应该是等待有志之士来挖掘整理的有着丰富内涵的宝藏.
有人说中国古代的数学有硬伤.重实用和经验的积累而不重基础理论和推理过程.所以最后破落.
这些数学书肯定相当有趣,至少比四书有趣。但当时肯定很少人读,因为科举不考。:Q
“有人”对数学到底了解多少?
人们也指出过西方古典数学的缺陷,片面注重抽象。

其实这是不同的数学体系,文中已经讲过了,中国的古典数学,是机械化数学体系,而对于使用计算机的今天,尤其重要,现代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公理的机械化证明,吴文浚院士讲的很清楚,正如吴文俊教授本人所说:“几何定理证明的机械化问题,从思维到方法,至少在宋元时代就有蛛丝马迹可寻,”
而所谓的现代数学真的是西方古典数学发展起来的么?本文已经说的很清楚,恰恰是受了东方数学思想的大大影响。“事实上,作为近代数学诞生标志的解析几何与微积分,从思想方法的渊源看都不能说是演绎倾向而是算法倾向的产物。”

所以,那些人是根本对数学思想不了解,才把机械化同理论和推理对立起来。
]]
原帖由 morningsun 于 2007-9-28 22:23 发表


古代的西方连科举都没有,
古代西方看的是血缘,如特别重视贵族的血统,如英国上议院的世袭制度是今年的前几个月才废除,平民是根本没有机会到达上流社会的,无论你再怎么努力,你还是为贵族所看不起,所以 ...

这就是“知识改变命运”的典型中国版本。中国的知识分子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光宗耀祖,出人头地),但他们没有改变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
原帖由 morningsun 于 2007-9-29 00:20 发表

古代西方人还基本没有手段改变命运呢。

没手段改变命运的西方人实现了工业革命,有手段改变命运的中国人“收获”了鸦片战争和南京大屠杀。:L
原帖由 newdc 于 2007-9-29 10:45 发表

没手段改变命运的西方人实现了工业革命,有手段改变命运的中国人“收获”了鸦片战争和南京大屠杀。:L

至少中华民族今天仍然屹立,所谓的罗马希腊哪里去了?希腊土地上是突厥人的后代。我们做到文化的传程和民族的生存,已经是没有任何一个古代文明可比了。
如果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传入,哪里有西方的启蒙运动?又那里有今天的现代社会?
原帖由 morningsun 于 2007-9-29 11:15 发表

至少中华民族今天仍然屹立,所谓的罗马希腊哪里去了?希腊土地上是突厥人的后代。我们做到文化的传程和民族的生存,已经是没有任何一个古代文明可比了。
如果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传入,哪里有西方的启蒙运动? ...


你这个高拔得太高了:L

希腊土地上是突厥人的后代
————————谁跟你说的?

古希腊,尤其是希腊化时代,在理性思辨在科学原理的研究总体水平,是文艺复兴前任何一个文明都无法比肩的
现代科学,自于两大文明的贡献最大 一个是古代中国对科学技术的积累,另一个就是古希腊对科学原理的贡献。

在科学原理上的贡献,古希腊的成果是文艺复兴前任何一个文明都无法比肩的
古代数学于应用方面留史极少,但实际运用中还是有很多凤毛鳞爪可寻的.
山西商人内部有自已的一套计算方法,内中有涉及二元方程;山西有一个建筑世家,专门给皇帝建造宫殿,留传至今很多设计图纸,很多几何原理都在运用,只是描述语方不同罢了.
专门为皇家建造宫殿的是江西丰城雷家吧.
希腊的许多名著我看应该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伪托.
原帖由 mcw 于 2007-9-29 15:37 发表
专门为皇家建造宫殿的是江西丰城雷家吧.
希腊的许多名著我看应该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伪托.

雷家更牛!
我说的是山西某户,后人曾被阎锡山聘为驻京办事处主任打关系的。他家有一些图纸被当地档案馆收藏。
原帖由 morningsun 于 2007-9-29 11:15 发表

如果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传入,哪里有西方的启蒙运动? ...

你这也太过了吧,没有中国方面的经验,顶多只会延迟他们的发展。如果他们全盘接受了我们的经验,:D 那现在全世界都只会用算盘而没有网络和计算机。;P
]]
原帖由 morningsun 于 2007-9-29 21:59 发表


在思想上,恰恰是中国的传统思想造就了今天的现代思想。

你....你..........................晕倒(你能帮我喊救护车吗)
你本来就是精神病院跑出来的。
不要带有攻击性质的言语.希望你注意了
没必要争个高下,欧洲之所以文艺复兴,是因为难得的一段时间能够和平相处,没有战争导致文化艺术的繁荣,更因为欧洲所有国家继承同一文化衣钵,发展水平大至相当。所以就算是竞争,总体是相同的文化水平,相同的经济基础上的良性竞争。
  而中国那时候文化一支独大,周围的野蛮民族的文明发展阶段无法和中国相提并论。一但竞争失败的结果就是毁灭性的,等于几百年的文明进化要从头开始。而很悲哀的是,北方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层出不穷,战乱不休。这样的恶劣条件下落后也是无法避免的了。
]]
]]
原帖由 缥缈神龙 于 2007-10-1 18:17 发表



继续晕倒吧,就那种历史常识还来讨论这个。

虽然楼上有点夸大了中国思想对西方启蒙的作用。

不过有个观点我是同意的任何民族都有高潮低潮。

就连你这种人推崇的西方也有1千多年的黑暗的中世纪。 ...

出了问题不可怕,但要找出问题的原因。可惜我们民族的知识分子精英们好象只会抱怨别人。
你这种精英好象只会自卑.
"如果他们全盘接受了我们的经验, 那现在全世界都只会用算盘而没有网络和计算机。"
这种话都说的出来,请问你是上帝还是神?知道这个假设的必然结果?
难道在你眼里我们的民族就低人一等?
原帖由 缥缈神龙 于 2007-10-1 18:17 发表



继续晕倒吧,就那种历史常识还来讨论这个。

虽然楼上有点夸大了中国思想对西方启蒙的作用。

不过有个观点我是同意的任何民族都有高潮低潮。

就连你这种人推崇的西方也有1千多年的黑暗的中世纪。 ...

说得很不错,支持:handshake :D
原帖由 morningsun 于 2007-9-29 21:59 发表


你才是太过了,
世界哪个民族没有经历过苦难?
英国还被丹麦、诺曼轮番征服呢。
一帆风顺的民族存在吗?
就象人,即使学识渊博积极向上,但命运却坦坷的多的是。
所以你何必如此妄自菲薄呢?扯到民族命 ...

你是不是在"华夏复兴"论坛或者其他地方看了一个叫"侠之大者"的梦话?
中国古代实用技术确实有很多成就,但没有基础科学理论作支持,被赶上是迟早的事.
原帖由 gotohell 于 2007-10-1 14:16 发表
没必要争个高下,欧洲之所以文艺复兴,是因为难得的一段时间能够和平相处,没有战争导致文化艺术的繁荣,更因为欧洲所有国家继承同一文化衣钵,发展水平大至相当。所以就算是竞争,总体是相同的文化水平,相同的经济基础上的良性竞争。
  而中国那时候文化一支独大,周围的野蛮民族的文明发展阶段无法和中国相提并论。一但竞争失败的结果就是毁灭性的,等于几百年的文明进化要从头开始。而很悲哀的是,北方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层出不穷,战乱不休。这样的恶劣条件下落后也是无法避免的了。

欧洲文艺复兴时受土耳其威胁很大.
中国历史上战乱破坏最严重的是汉末和唐末的军阀混战,貌似和北方草原民族没什么关系.
中国古代数学没有符号体系,也没有欧几里德那样清晰的形式逻辑,几何学一向不行,很难产生什么突破性的进展.
我们中国的命运现在差吗?复原辽阔,民族人丁兴旺,子孙遍布全球,而且现在的发展势头令世界震惊。
我们现在的发展和命运正是扬弃传统文化,认真学习西方文明的结果.
原帖由 morningsun 于 2007-9-28 22:23 发表


古代的西方连科举都没有,
古代西方看的是血缘,如特别重视贵族的血统,如英国上议院的世袭制度是今年的前几个月才废除,平民是根本没有机会到达上流社会的,无论你再怎么努力,你还是为贵族所看不起,所以什么书都没有必要读。
而不少人唾弃的科举,却是中国古人无论出身贵贱都能步入上流社会的机会。

没有科举制度,但是有专利制度和股份制公司,普通的工匠可以通过自己的智慧发明发财致富,所以有工业革命.
原帖由 缥缈神龙 于 2007-10-1 18:23 发表


样式雷,其实说中国不重视工匠也是不对的。

隋大兴的设计者,建造者,宇文凯,做到安平候。

工官在历史上地位也不算低。

实际上有很多传统文人在工程技术上造诣是很高的。只不过另一方面的成就掩盖 ...

宇文恺是贵族出身,而且只是总师一类的人,一般基层工匠是不可能通过努力改善自己地位的.
而且,在清朝以前,官方建筑活动都是征用"匠户"的劳役,只是到了清朝,随着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才改为政府招标,用货币支付给自由劳动者工钱.不难看出,匠户制度下普通工匠不可能有技术创新的动机.
原帖由 morningsun 于 2007-10-1 21:39 发表
你这种精英好象只会自卑.
"如果他们全盘接受了我们的经验, 那现在全世界都只会用算盘而没有网络和计算机。"
这种话都说的出来,请问你是上帝还是神?知道这个假设的必然结果?
难道在你眼里我们的民族就低人一等?

这是最合理的推断,你要有一点历史常识都会承认这一点。
另,客观承认问题和低人一等是两码事。yy也不是爱国。
原帖由 newdc 于 2007-10-1 21:36 发表

出了问题不可怕,但要找出问题的原因。可惜我们民族的知识分子精英们好象只会抱怨别人。


1、你所谓的找问题就是想当然的泼污水而已。不过是打着找原因,问题的借口扣帽子而已。关于这个问题在各个帖子里你已经发表的不少了,可从你的回答来看,你显然缺乏对西方和中国历史的一些常识。既然缺乏这些常识,就没有讨论这个问题的资格。

2、你所谓的找问题定义非常狭隘,好像只有在传统文化,在知识分子个人身上找打原因才是原因,在社会,历史上找原因就是借口。呵呵可笑的观点,冒昧的问句过20没有??
]]
]]
原帖由 缥缈神龙 于 2007-10-2 11:37 发表


1、你所谓的找问题就是想当然的泼污水而已。不过是打着找原因,问题的借口扣帽子而已。关于这个问题在各个帖子里你已经发表的不少了,可从你的回答来看,你显然缺乏对西方和中国历史的一些常识。既然缺乏这 ...

就算我缺乏常识兼不到20岁你也得对我讲道理吧,这么一个没资格就打发了。很高兴看到你多处提到“内因”这个问题,虽然你认定它微不足道。另,一个20岁不到的人,往往刚从书堆里钻出来的,通常还不会怀疑书本和他的作者的,这需要一个很长的冷静期。
原帖由 newdc 于 2007-10-2 12:28 发表

就算我缺乏常识兼不到20岁你也得对我讲道理吧,这么一个没资格就打发了。很高兴看到你多处提到“内因”这个问题,虽然你认定它微不足道。另,一个20岁不到的人,往往刚从书堆里钻出来的,通常还不会怀疑书本和 ...


多看一些正反言论,有助于接近事实和客观规律。
小伙很诚实单纯,神龙说话不要太重。
原帖由 newdc 于 2007-10-2 12:28 发表

就算我缺乏常识兼不到20岁你也得对我讲道理吧,这么一个没资格就打发了。很高兴看到你多处提到“内因”这个问题,虽然你认定它微不足道。另,一个20岁不到的人,往往刚从书堆里钻出来的,通常还不会怀疑书本和 ...


语气是重了点,抱歉。

不过建议你去了解下东西方历史,西方现在的主体民族翻起来的历史也就500~600年吧。

在他之前辉煌的,希腊,罗马,阿拉伯人都完蛋了。对比下我们的历史,有啥自卑的???

西方不是很多人一直认为的那样,一直先进的。

现代科技也不是一开始就有那么完善严密的逻辑体系的

物理和数学早点。化学直到19世纪元素周期表的出现,才成长为一门合格的科学。以前一直是经验居多。

而且要说中国人没有逻辑思维能力,那是扯蛋。古代中国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虽然没有体现的在科技上。(当然造成这个的原因很多)

但是去看下佛经,你就会惊叹古人的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