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兵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06:30:55
ZT  作者:蜀中行(shuzhong)WWW。 CHINA 。COM   BBS


清朝太祖皇帝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落时,为了加强统治,强大军队,创建了八旗制度,其本质为举国皆兵。由此开始了满清陆军的建设。在满清统治的数百年间陆军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编制:八旗
绿营
乡兵(团练)、防军(勇营)、练军
新军

八旗兵制
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正式创立,初建时设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1614年因“归服益广”将四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统率满、蒙、汉族军队。规定每300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一人,五牛录为一甲喇(队),设甲喇额真(参领)一人,五甲喇为一固山,设固山额真(都统、旗主)一人,副职一人,称为左右梅勒额真(副都统)。
皇太极即为后为扩大兵源在满八旗的基础上有创建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编制与满八旗相同。满、蒙、汉八旗共二十四旗构成了清代八旗制度的整体。满清入关后八旗军又分成了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

待续.........
--------------------------------------------
正黄旗
镶蓝旗
镶红旗
镶白旗
镶黄旗
正蓝旗
正红旗
正白旗


驻防八旗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驻防广州的八旗兵
驻防八旗是指分驻于全国各地的八旗部队,驻防的原则是以重点驻防和集中机动相结合,驻防八旗分由各地将军、副都统、城都尉统率,直接受命于皇帝。




禁旅八旗



满清入关定都北京后,为了守卫京师调集了八旗兵力的三分之二以上入京,史称禁旅八旗。禁旅八旗内设前锋营、火器营、护军营、亲兵营、骁骑营、神机营、健锐营等,前四营中严格禁止汉军加入。禁旅八旗主要分为“郎卫”和“兵卫”两类。
郎卫主要负责保卫宫廷,由正黄、镶黄、正白旗中担任,清廷挑选上述三旗中的精锐为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雍正时把侍卫的挑选范围扩大到其他五旗。侍卫分为两班,宿卫乾清门、内右门、神武门、宁寿门的为内班,宿卫太和门的为外班。
兵卫主要负责守卫京城各门及各行宫。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2-15 23:33:52编辑过]
ZT  作者:蜀中行(shuzhong)WWW。 CHINA 。COM   BBS


清朝太祖皇帝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落时,为了加强统治,强大军队,创建了八旗制度,其本质为举国皆兵。由此开始了满清陆军的建设。在满清统治的数百年间陆军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编制:八旗
绿营
乡兵(团练)、防军(勇营)、练军
新军

八旗兵制
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正式创立,初建时设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1614年因“归服益广”将四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统率满、蒙、汉族军队。规定每300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一人,五牛录为一甲喇(队),设甲喇额真(参领)一人,五甲喇为一固山,设固山额真(都统、旗主)一人,副职一人,称为左右梅勒额真(副都统)。
皇太极即为后为扩大兵源在满八旗的基础上有创建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编制与满八旗相同。满、蒙、汉八旗共二十四旗构成了清代八旗制度的整体。满清入关后八旗军又分成了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

待续.........
--------------------------------------------
正黄旗
镶蓝旗
镶红旗
镶白旗
镶黄旗
正蓝旗
正红旗
正白旗


驻防八旗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驻防广州的八旗兵
驻防八旗是指分驻于全国各地的八旗部队,驻防的原则是以重点驻防和集中机动相结合,驻防八旗分由各地将军、副都统、城都尉统率,直接受命于皇帝。




禁旅八旗



满清入关定都北京后,为了守卫京师调集了八旗兵力的三分之二以上入京,史称禁旅八旗。禁旅八旗内设前锋营、火器营、护军营、亲兵营、骁骑营、神机营、健锐营等,前四营中严格禁止汉军加入。禁旅八旗主要分为“郎卫”和“兵卫”两类。
郎卫主要负责保卫宫廷,由正黄、镶黄、正白旗中担任,清廷挑选上述三旗中的精锐为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雍正时把侍卫的挑选范围扩大到其他五旗。侍卫分为两班,宿卫乾清门、内右门、神武门、宁寿门的为内班,宿卫太和门的为外班。
兵卫主要负责守卫京城各门及各行宫。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2-15 23:33:52编辑过]
绿营兵制
清军入关后其主力八旗部队的兵力仅有20余万,且有大半驻守在北京,清廷为了弥补八旗兵力的不足,加强在全国的统治,便开始招募汉军和将明朝的降军进行改编,为了和八旗部队有所区别,这支汉人部队使用的是绿旗,有因为这支部队的建制单位是营,所以称为绿营,史称绿营兵。
绿营兵分为马兵、战兵、守兵、水师四种,分驻于北京和各省。驻守在北京的绿营兵称为巡捕营,由步兵统领统辖,驻守各省的绿营兵有督标(由总督统辖)、抚标(由巡抚统辖)、提标(由提督统辖)、镇标(由总兵统辖)、军标(设于四川、新疆,由将军统辖)、河标(由河道总督统辖)、漕标(由漕运总督统辖)。标下设协,由副将统领,协下设营,由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分别统领,营下设汛,由千总、把总统领。



绿营兵制建立后,经过数次改良,到康熙帝时已相当严密,武将已无法拥兵自重。绿营的将官由兵部直接管理,将官不能直接统兵,只到战时临时拨给部队,而统兵之将多由文官担任,文臣不知兵,以文制武。绿营兵制虽然很好的防止了武将专权,但由于将不知兵,兵不知将,遇到战时临时抽调成军,上下不相习,号令不一,各自为战,败不相救,由此引起兵败如山倒的惨状。
到了清朝中后期,由于长期未经战事,加上绿营内部的贪污腐化,徇私舞弊,绿营兵的战斗力急剧下降,到了太平天国起义时,绿营兵遇到战事一触即溃,其职能逐渐被后起的湘军、淮军所代替。清廷为了节省开支,从光绪帝即位后开始大规模裁撤绿营,绿营兵从此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逮捕义和团团众的巡捕营士兵

兵、防军、练军兵制
乡兵

清朝中期后,八旗和绿营极其腐化,战斗力底下,为了镇压人民起义出现了团练,团练又称为乡兵,是各地地主自募自练的民间武装。乡兵无固定军制,由各地自定,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乡兵作为抗击英夷的主力,立下了汗马功劳。




防军(勇营)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防军是清廷在八旗、绿营之外另外招募的军队,其基本建制和绿营一样也是营,为和绿营的“兵”有所区别,防军的士兵称为“勇”,因此又称为勇营。勇营“兵数多寡不定,分布郡县,遇寇警则隶于专征将帅”,勇营可以湘军和淮军(北洋陆军)为代表。
湘军由曾国藩创设于1852年,其时正值太平天国起义。湘军陆军每营设四哨,每哨设八队,湘军内部组织主要有营务处和粮台,营务处主要是培养军事人才、发号令、执军法。粮台主要负责粮饷军械等事务。湘军军官、士兵的任命、招募有别于清朝的经制军队,湘军的将领多是知书达理的读书人,湘军的士兵则多是忠厚朴实的农民,而不用油头滑面之徒。且湘军的将领、士兵多是同乡、师生、亲戚,训练时又异常严格,因此湘军的战斗力十分之强。
淮军由李鸿章创建于同治元年,其军制完全沿袭湘军,甲午战争初期中国参战的军队多为淮军。




练军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由于咸丰年间勇营日多,且勇营都是由汉人军阀掌握,清廷为了扩充嫡系军队,而参照勇营军制创建的由清廷直接掌握的勇营军队,史称练军。

新军军制




甲午中日战后,清政府为加强陆军力量,下令由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提督聂士成、温处道、袁世凯等创立新式陆军,“习洋枪,学西法”,史称新军。
1894年底,清政府接受李鸿章的德国军事顾问汉纳根的建议,派长芦盐运使胡??在天津小站(初为马厂)编练一支新式陆军,称“定武军”,共计10营4750人,其中步兵3000人,炮兵1000人,骑兵250人,工程兵500人。次年12月,经“督办军务处”推荐,由袁世凯接管定武军,并加募步兵2000人,骑兵250人,将其扩充到7000人,改名为“新建陆军”,完全依照德国营制、操典进行训练,聘用德国军官充任教习,还专门成立了由德国人组成的教习处(后改为洋务局)。编制上分步、骑、炮、工程、辎重等兵种;步兵分左、右两翼,左翼2营,右翼3营;炮兵分为右翼快炮队、左翼重炮队和接应马炮队。装备方面,全部使用购自国外的新式武器装备。各级军官大多数由军事学堂毕业生充任。军中设有步兵、炮兵、骑兵、德文四所随营学堂,毕业生除学习德文者准备派赴德国留学外,其余全部派充下级军官。另外还设有专门对官兵进行轮训的讲武堂与学兵营,士兵的选拔招募,也按照西法国家的制度,有年龄、体格及识字程度等规定。


摄政王载沣在得胜门外校场检阅新编禁军


山西新军军乐队

与此同时,直隶提督聂士成挑选所部马步军30营,按德国军制训练,编为“武毅军”。1896年,直隶全省淮军、练军20000余人,被编为20营,按西法操练,分驻各地。1898年戊戌变法运动期间,袁世凯的新建陆军与董福祥的“甘军”、聂士成的“武毅军”,一同隶属于直隶总督荣禄之下,并称北洋三军。同年12月,荣禄统一北洋各军称“武卫军”,这也就是后来北洋军阀的渊源。
在京师大练新军的同时,各省也开始了编练,如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江南创设“自强军”,计13营,聘请德国教习,枪械、兵法均仿照欧洲,次年在湖北练洋枪队2营,并将此种制度向各省推广。两江总督刘坤一将江南省的江宁、镇江、吴淞、江阴、徐州五路防军,全部改为西法操练,使用新式武器。



由江苏抚标改编后的江苏续备亲军营级军官合影

江苏吴淞狮子岭炮台新军官兵合影

1901年,清廷鉴于八国联军入侵中,中国陆军显示出的,战斗力低下,懦弱,混乱等情况,下决心改编军队。下令将战斗力较强的军队改为常备军,其余编为续备军,同时加强洋枪操练。1904年,清政府为进一步统一军制,在北京设立练兵处,各省设立督练公所,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镇(军区),将军队编为常备军、续备军、后备军。后因武昌起义爆发,只成立了二十六镇。共有军官11463人,士兵168544人。
新军作为清朝的最后也是最新的一种军制,原是清廷用来巩固维持统治地位的,但由于政治的彻底腐败,光靠一支新式军队是没有办法来拯救一个走向末路的帝国。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支原本被清廷用来加强统治的新军,在辛亥革命中成了推翻清廷统治的主力军。
广东新编陆军会操
新编江南水师营鱼雷艇官兵
演习之间的“南”、“北”军将领(类似现代的红军、蓝军

北军”发起冲锋


“北军”炮兵阵地

检查参演军队宿营地




1906年9月河南彰德(今安阳)秋季大演习



参观演习的各国军官

新军第8镇司令部人员合影



袁世凯等人编写的新军训练条例


新军军制

袁世凯等人编写的新军训练条例

新军军服


甲午战争中,中国旧式陆军彻底暴露了其腐败、无用。清廷为巩固国防,于战后决定仿效海军,采用西法训练新式陆军,史称新军。和海军一样,新军成立后,在更新训练方法、武器装备的同时,也对军服作出了改进。1905年,练兵处正式拟订了包括礼服、常服、肩章、帽徽、领章等的新军军服样式,至此,使用了数百年的旧式军服――号衣,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练兵处部分高级军官合影,前排从左起分别为王士珍、冯国璋、袁世凯、铁良、曹锟、言敦源,后排右起第二人为段祺瑞

新军肩章(新军军官分三等九级,士兵分三级)


新军帽徽


领章



新军军官常服(左为参谋人员服装)

士兵军服





身穿新式军服的陆军大臣荫昌
新军军服





新军骑兵
顶!不错~~就爱看这些实实在在有东西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