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 年大跃进时期的飞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1:48:49
1958 年是中国历史上称作“大跃进”时期,在全国经济工作中出现了严重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现象。这期间中国航空工业的仿制和自行研制型号繁多,是飞机首飞上天最多的一年。但绝大多数飞机没有能够发展下去和交付使用,本文就对这一时期的飞机做简单的介绍。

仿制的飞机

东风 103(歼-6/米格-19П)

  早在 1956 年当时的二机部和航空工业局就计划开展米格-19 飞机的仿制工作,1957 年秋天,聂荣臻率领代表团去苏联谈判购买米格-19 超音速喷气式歼击机。当时该机有米格-19C(昼间歼击机)、米格-19П(全天候截击机)、米格-19ПM(完全以导弹为武器的全天候截击机)三种型别,我国决定只仿制米格-19П 型,购买了该型飞机的全套图纸,在沈阳飞机厂进行仿制,在沈阳航空发动机厂仿制其发动机。1958 年上半年,苏联图纸资料陆续到达沈阳两厂,8 月生产准备工作基本就绪,正式开始试制,称作东风 103。除图纸采用苏联的以外,工艺资料主要由自己编制,并且全部使用了自制的工艺装备(苏联曾多次提出卖给我方一套工艺装备,均被拒绝)。1958 年 12 月 17 日首飞成功,1959 年 4 月 26 日由国家鉴定委员会正式验收,投入批生产,但存在许多的的质量问题。



歼-6 甲

东风 102

  在试制米格-19П 的期间,部队反映需要大量歼击机,不需要很多截击机。由于我国没有购买米格-19C 昼间歼击机的图纸,于是决定沈阳飞机厂在米格-19П 基础上自行改进设计,称作东风 102。1958 年 7 月开始设计,前机身参照米格-19C 前机身设计,后机身采用米格-19П,机翼按米格-19C 机翼测绘。1959 年 9 月 30 日 01 架东风 102 试飞成功,12 月 6 日试飞完成,性能接近米格-19C,但存在严重质量问题,东风 102 由于未进行结构强度计算,强度仅及设计指标的 86%,整架飞机抖动严重,造成投产的数百架飞机无法交付。后被迫从新试制米格-19C 飞机。



东风 102

东风 105(歼-6 乙/米格-19ПM)

  为了满足空军部队换装的需求,1958 年 11 月南昌飞机厂也以米格-19ПM 为原准机进行仿制全天候导弹截击机,由株州发动机厂仿制其发动机,该机被称作东风 105。1959 年 2 月 24 日首次试飞,进行了小批生产。东风 105 在机翼上安装了 4 个固定导弹发射架,可携带 4 枚 PL-1 空空导弹,取消航炮,减速伞舱在垂尾根部。



歼-6 乙

旋风 25(直-5/米-4)

  1958 年 2 月哈尔滨飞机厂按照苏联提供的全套图纸资料开始仿制米-4 直升机,1958 年初,米-4 直升机的技术资料到厂,年底完成静力试验,12 月 14 日首次试飞成功,1959 年初由国家鉴定委员会正式验收,投入批生产。后由于出现严重质量问题被迫从新试制。



直-5

飞龙 201(图-16)

  “大跃进”开始后,为了早出、多出轰炸机,决定提前仿制图-16 轰炸机。1958 年 12 月,与苏联方面谈判,1959 年 1 月图-16 飞机到达哈尔滨飞机厂。下半年图纸资料、零件基本到齐,1959 年 10 月使用苏联提供的零件装配而成的图-16 轰炸机制成并试飞成功,称作飞龙 201。

  此外还进行了伊尔-14 小型运输机、伊尔-18 中型运输机的部分仿制工作。

自行研制的飞机

红专 502(初教-6)

  1957 年 8 月,航空工业局决定不向苏联购买雅克-18 的后续机雅克-18A 的图纸,由沈阳飞机厂设计室自行设计。当年 12 月航空工业局和空军联合批准了该机的设计任务书,其设计方案为:性能与正在设计中的歼教-1 飞机很好衔接,使两个机种成为一个训练体系,便于飞行员更好的从活塞式初级教练机过渡到喷气式高级教练机。该机采用前三点式起落架,基本使用国产原材料。1958 年 5 月完成初步设计,并且制造了 1:1 的木制模型。后交由南昌飞机厂继续设计试制,1958 年 7 月 26 日原型机首次试飞,1962 年 1 月定型并投入批生产。 截止到 1986 年年底为止,共生产各型飞机 1,796 架。



初教-6 原型机

红专 503(歼教-1)

  歼教-1 是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种喷气式飞机。沈阳飞机厂 1956 年 10 月开始酝酿设计,12 月草图就绪,1957 年先后进行了两次修改设计,1958 年 4 月开始试制,7 月 26 日首飞,并到北京进行了表演。 歼教-1 为单发双座亚音速歼击教练机,后因出现发动机叶片折断、试制工厂无力顾及和空军训练体制变动的原因而中断研制。



歼教-1

北京一号

  北京一号是由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设计和试制的轻型运输机,也是大跃进时期学校制造的第一架飞机。该机酝酿于 1957 年 6-7 月间,1958 年 2 月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开始试制。于 1958 年 9 月 20 日制成,9 月 23 日在首都机场首次试飞,次日由北京市委命名为北京一号,并且完成了北京-天津、北京-上海的航线试飞。北京一号采用 2 台苏制 АИ-14Р 活塞发动机,下单翼,乘员 2 人,载客 8 人。



北京一号

首都一号

  首都一号是由北京首都机械厂设计和试制的轻型运输机。采用 2 台 М-11ФР 活塞发动机,撑杆式上单翼,双垂尾,不可收放起落架。乘员 2 人,载客 6 人。1958 年 7 月开始设计,后经修改为首都-A 型,气动外形和美观方面都有改进,于 1958 年 9 月 29 日试飞成功。



首都一号

首都-A

  是北京首都机械厂在首都一号的基础上改型的运输机,改型后飞机的气动外形和美观方面都有明显改进,但仍存在阻力大、结构超重等问题。

飞龙一号

  飞龙一号是由上海飞龙机器厂在雅克-12 四座轻型飞机的基础上改进设计将机轮改为浮筒,可在水面起降的水上飞机,也是新中国第一架水上飞机。1958 年 8 月 7 日开始试制,9 月 15 日试飞成功。 可以作为近海救护和教练之用。



飞龙一号

松花江一号

  松花江一号是哈尔滨飞机厂以捷克 AE-45 飞机为原准机改型设计的轻型客、货运输机。除对飞机外形改动较大,其它系统均参照 AE-45 飞机设计。1958 年 7 月 8 日开始设计,9 月 29 日试飞成功,可载客 5-6 人。后因为哈尔滨飞机厂仿制任务繁重,该机没有研制下去。



松花江一号

沈航一号

  沈航一号是由沈阳航空工业学校(现沈阳航空工业学院)设计和试制的农业飞机,除发动机和仪表外全由该校师生设计制造。1958 年 7 月 25 日开始设计,10 月 7 日试飞成功。可乘 4 人,用于播撒农药、救护等,可在 200 米长的草地起降。



沈航一号

延安一号

  延安一号是由西北工业大学设计和试制的单发上单翼飞机。1958 年 3 月开始草图设计,在 150 天内完成了除发动机以外的全部设计制造工作,1958 年 12 月 3 日试飞成功。装 1 台国产 М-11ФР 活塞发动机,主要以农用为主,也可进行跳伞、客货运、救护等用途,可载客 4-5 人。



延安一号

黑龙江一号

  黑龙江一号是哈尔滨航空工业学校设计和试制的多用途农业飞机。装 1 台国产 М-11ФР 活塞发动机,1958 年 12 月 16 日试飞成功。除驾驶员外可载客 3 人。



黑龙江一号

红旗一号

  红旗一号是北京航空工业学校设计和试制的多用途飞机。装 1 台苏制 АИ-14Р 活塞发动机,1958 年 12 月 22 日试飞成功。除驾驶员外可载客 4 人。



红旗一号

上师一号

  上师一号是由上海师范学院设计制造的初级教练滑翔机,1958 年 10 月开始设计,11 月初正式试飞,全部采用木制结构。

解放一号

  解放一号是由沈阳滑翔机制造厂设计制造的双座高级教练滑翔机,1958 年 6 月初试飞成功。为新中国第一架高级教练滑翔机。

南航 01 号

  南航 01 号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参考苏联 ПМ-3Ж 靶机改制的靶机。由飞机拖拽飞行,供飞行射击训练使用。1958 年 11 月 15 日试飞成功。

  以上飞机是在 1958 年正式上天试飞过的飞机。同时还开始设计或改型设计了下面的飞机:

东风 104

  自中国自行设计制造歼教 1 展开之后,沈阳飞机设计室就在苏联飞机设计专家马尔道文的帮助下,酝酿自行设计飞机的下一个目标,向超音速喷气式歼击机迈进。1958 年 4 月,飞机设计室提出设计东风 104 歼击机的设想,飞机的设计 M 数为 1.4,升限 18,000 米,能够全天候作战。后于 1958 年 8 月将东风 104 歼击机的性能指标提高,并改名为东风 107。



东风 107 模型

东风 107

  在 1958 年席卷全国的“大跃进”浪潮、追求高指标的风气影响下,自行设计飞机的性能指标一路攀升,1958 年 8 月,航空工业局根据空军的要求,决定将飞机设计室提出的东风 104 歼击机的 M 数提高到 1.8,升限提高到 20,000 米,装两台红旗二号发动机,并将飞机改名为东风 107。后来赵尔陆部长带队到哈军工参观学习,在东风 113 高指标的影响下,又将东风 107 飞机的最大速度提高到 M2。1958 年 11 月,沈阳飞机厂制成东风 107 木质全机模型送北京审查。当月,国家航空产品试制小组正式批准进行研制。12 月,沈阳飞机厂基本完成东风 107 生产图设计。1959 年 2 月,东风 107 飞机设计图纸送苏联咨询,并在苏联做了气动力试验。5 月,苏联有关部门正式提出咨询意见,认为飞机采用的变攻角活动机翼布局和发动机的选择不尽合理,飞行速度将达不到 M2 的指标,只能达到 M1.8,还可能出现不安定现象,建议采用大后掠角的固定三角翼。根据苏联方向的咨询意见、飞机设计室对东风 107 原设计做了较大更改,M 数 1.8,升限 20,000 米,定名为东风 107A,于 1959 年 10 月完成初步设计。1959 年 12 月,上级决定东风 107A 下马,为东风 113 让路。东风 107 初始阶段还能按科学规律办事,后来与东风 113 竞相攀比,不得不中途夭折。

东风 113

  在 1958 年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为了进行毕业设计,要求各专业从本专业做起,共同设计一种新式歼击机,当时并未准备研制。初始设计性能为 M 数 2.0,高度 20,000 米。各种技术性能超过美国 F-105 战斗轰炸机,当年 8 月完成方案论证和总体及部件设计草图。后来国防科委领导将作战对象定为美国 1958 年刚刚装备部队的 F-104 战斗机,遂将性能指标大为提高,开始设计号称“双二五”,即飞行速度 M 数为 2.5,升限 25,000 米的歼击机,当时这种性能的歼击机世界上还没有。要求 9 月下旬设计出来,送北京审查。同月,航空工业局奉命下达《关于试制东风 113 高速歼击机的决定》,要求沈阳飞机厂、沈阳发动机厂同时研制两种高性能歼击机——东风 107 和东风 113 及其配套的发动机。1958 年 11 月,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派 400 人到有关工厂成立设计机构。沈阳飞机厂成立第二飞机设计室,负责设计东风 113 歼击机。东风 113 的设计工作障碍重重,举步维艰。1960 年 4 月,东风 113 图纸设计基本完成,但新材料供应不上。最重要的问题是飞机飞行速度超过了“热障”,当时国内的工业基础条件根本不具备,耐高温材料和有关成品均无着落,试制工作进展很慢。如果采用国内已有的材料,飞行速度就会降低到 M 数 1.8,升限亦大为降低;如果等新材科研制出来,则飞机试制将大为延迟。东风 113 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加之沈阳飞机厂任务很重,也无力同时进行两种歼击机的研制。1961 午 6 月,东风 113 研制正式中止。东风 113 立志“越英赶美”,设计指标严重脱离我国国情和航空工业实际,最后以失败告终。



东风 113

雄鹰 302(强-5)

  1958 年 8 月南昌飞机厂根据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提出的设计强击机的要求和航空工业局的安排,开始走访部队,初步确定强击机的总体布局方案,同年 11 月在沈阳完成飞机的木制样机,开始试制。于 1960 年完成图纸和有关计算工作,以及大部分工艺装备和 3 架飞机的 80% 的零件制造。后于 1961 年 8 月国防科工委北戴河工作会议上确定该机下马,仅留下陆孝彭等 12 人继续试制。1962 年底该机恢复研制,1963 年 7 月完成首架飞机的总装,1965 年 6 月 5 日试飞成功,同年底经鉴定投入批量生产。



强-5 原型机

和平 402

  哈尔滨飞机厂研制的涡轮螺旋桨运输机,后终止研制。

青年先锋号

  沈阳飞机厂研制的青年先锋号多用途飞机。

太谷一号

  太谷机械厂研制的农业飞机。

木制脚踏飞机

  七里营人民公社研制的木制脚踏飞机。

上灯一号

  上海灯泡厂研制的水陆空直升机。

农用直升机

  天津大学研制的直升机。

普及一号

  沈阳航空工业学校(现沈阳航空工业学院)研制的滑翔机。

  尽管上述飞机除红专 502(初教-6)和雄鹰 302 强击机(强-5)外其它都没能投入了批生产,但在这其中取得了一些独立设计飞机的经验教训,培养了一批航空科研人才。1958 年是中国历史上称作“大跃进”时期,在全国经济工作中出现了严重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现象。这期间中国航空工业的仿制和自行研制型号繁多,是飞机首飞上天最多的一年。但绝大多数飞机没有能够发展下去和交付使用,本文就对这一时期的飞机做简单的介绍。

仿制的飞机

东风 103(歼-6/米格-19П)

  早在 1956 年当时的二机部和航空工业局就计划开展米格-19 飞机的仿制工作,1957 年秋天,聂荣臻率领代表团去苏联谈判购买米格-19 超音速喷气式歼击机。当时该机有米格-19C(昼间歼击机)、米格-19П(全天候截击机)、米格-19ПM(完全以导弹为武器的全天候截击机)三种型别,我国决定只仿制米格-19П 型,购买了该型飞机的全套图纸,在沈阳飞机厂进行仿制,在沈阳航空发动机厂仿制其发动机。1958 年上半年,苏联图纸资料陆续到达沈阳两厂,8 月生产准备工作基本就绪,正式开始试制,称作东风 103。除图纸采用苏联的以外,工艺资料主要由自己编制,并且全部使用了自制的工艺装备(苏联曾多次提出卖给我方一套工艺装备,均被拒绝)。1958 年 12 月 17 日首飞成功,1959 年 4 月 26 日由国家鉴定委员会正式验收,投入批生产,但存在许多的的质量问题。



歼-6 甲

东风 102

  在试制米格-19П 的期间,部队反映需要大量歼击机,不需要很多截击机。由于我国没有购买米格-19C 昼间歼击机的图纸,于是决定沈阳飞机厂在米格-19П 基础上自行改进设计,称作东风 102。1958 年 7 月开始设计,前机身参照米格-19C 前机身设计,后机身采用米格-19П,机翼按米格-19C 机翼测绘。1959 年 9 月 30 日 01 架东风 102 试飞成功,12 月 6 日试飞完成,性能接近米格-19C,但存在严重质量问题,东风 102 由于未进行结构强度计算,强度仅及设计指标的 86%,整架飞机抖动严重,造成投产的数百架飞机无法交付。后被迫从新试制米格-19C 飞机。



东风 102

东风 105(歼-6 乙/米格-19ПM)

  为了满足空军部队换装的需求,1958 年 11 月南昌飞机厂也以米格-19ПM 为原准机进行仿制全天候导弹截击机,由株州发动机厂仿制其发动机,该机被称作东风 105。1959 年 2 月 24 日首次试飞,进行了小批生产。东风 105 在机翼上安装了 4 个固定导弹发射架,可携带 4 枚 PL-1 空空导弹,取消航炮,减速伞舱在垂尾根部。



歼-6 乙

旋风 25(直-5/米-4)

  1958 年 2 月哈尔滨飞机厂按照苏联提供的全套图纸资料开始仿制米-4 直升机,1958 年初,米-4 直升机的技术资料到厂,年底完成静力试验,12 月 14 日首次试飞成功,1959 年初由国家鉴定委员会正式验收,投入批生产。后由于出现严重质量问题被迫从新试制。



直-5

飞龙 201(图-16)

  “大跃进”开始后,为了早出、多出轰炸机,决定提前仿制图-16 轰炸机。1958 年 12 月,与苏联方面谈判,1959 年 1 月图-16 飞机到达哈尔滨飞机厂。下半年图纸资料、零件基本到齐,1959 年 10 月使用苏联提供的零件装配而成的图-16 轰炸机制成并试飞成功,称作飞龙 201。

  此外还进行了伊尔-14 小型运输机、伊尔-18 中型运输机的部分仿制工作。

自行研制的飞机

红专 502(初教-6)

  1957 年 8 月,航空工业局决定不向苏联购买雅克-18 的后续机雅克-18A 的图纸,由沈阳飞机厂设计室自行设计。当年 12 月航空工业局和空军联合批准了该机的设计任务书,其设计方案为:性能与正在设计中的歼教-1 飞机很好衔接,使两个机种成为一个训练体系,便于飞行员更好的从活塞式初级教练机过渡到喷气式高级教练机。该机采用前三点式起落架,基本使用国产原材料。1958 年 5 月完成初步设计,并且制造了 1:1 的木制模型。后交由南昌飞机厂继续设计试制,1958 年 7 月 26 日原型机首次试飞,1962 年 1 月定型并投入批生产。 截止到 1986 年年底为止,共生产各型飞机 1,796 架。



初教-6 原型机

红专 503(歼教-1)

  歼教-1 是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种喷气式飞机。沈阳飞机厂 1956 年 10 月开始酝酿设计,12 月草图就绪,1957 年先后进行了两次修改设计,1958 年 4 月开始试制,7 月 26 日首飞,并到北京进行了表演。 歼教-1 为单发双座亚音速歼击教练机,后因出现发动机叶片折断、试制工厂无力顾及和空军训练体制变动的原因而中断研制。



歼教-1

北京一号

  北京一号是由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设计和试制的轻型运输机,也是大跃进时期学校制造的第一架飞机。该机酝酿于 1957 年 6-7 月间,1958 年 2 月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开始试制。于 1958 年 9 月 20 日制成,9 月 23 日在首都机场首次试飞,次日由北京市委命名为北京一号,并且完成了北京-天津、北京-上海的航线试飞。北京一号采用 2 台苏制 АИ-14Р 活塞发动机,下单翼,乘员 2 人,载客 8 人。



北京一号

首都一号

  首都一号是由北京首都机械厂设计和试制的轻型运输机。采用 2 台 М-11ФР 活塞发动机,撑杆式上单翼,双垂尾,不可收放起落架。乘员 2 人,载客 6 人。1958 年 7 月开始设计,后经修改为首都-A 型,气动外形和美观方面都有改进,于 1958 年 9 月 29 日试飞成功。



首都一号

首都-A

  是北京首都机械厂在首都一号的基础上改型的运输机,改型后飞机的气动外形和美观方面都有明显改进,但仍存在阻力大、结构超重等问题。

飞龙一号

  飞龙一号是由上海飞龙机器厂在雅克-12 四座轻型飞机的基础上改进设计将机轮改为浮筒,可在水面起降的水上飞机,也是新中国第一架水上飞机。1958 年 8 月 7 日开始试制,9 月 15 日试飞成功。 可以作为近海救护和教练之用。



飞龙一号

松花江一号

  松花江一号是哈尔滨飞机厂以捷克 AE-45 飞机为原准机改型设计的轻型客、货运输机。除对飞机外形改动较大,其它系统均参照 AE-45 飞机设计。1958 年 7 月 8 日开始设计,9 月 29 日试飞成功,可载客 5-6 人。后因为哈尔滨飞机厂仿制任务繁重,该机没有研制下去。



松花江一号

沈航一号

  沈航一号是由沈阳航空工业学校(现沈阳航空工业学院)设计和试制的农业飞机,除发动机和仪表外全由该校师生设计制造。1958 年 7 月 25 日开始设计,10 月 7 日试飞成功。可乘 4 人,用于播撒农药、救护等,可在 200 米长的草地起降。



沈航一号

延安一号

  延安一号是由西北工业大学设计和试制的单发上单翼飞机。1958 年 3 月开始草图设计,在 150 天内完成了除发动机以外的全部设计制造工作,1958 年 12 月 3 日试飞成功。装 1 台国产 М-11ФР 活塞发动机,主要以农用为主,也可进行跳伞、客货运、救护等用途,可载客 4-5 人。



延安一号

黑龙江一号

  黑龙江一号是哈尔滨航空工业学校设计和试制的多用途农业飞机。装 1 台国产 М-11ФР 活塞发动机,1958 年 12 月 16 日试飞成功。除驾驶员外可载客 3 人。



黑龙江一号

红旗一号

  红旗一号是北京航空工业学校设计和试制的多用途飞机。装 1 台苏制 АИ-14Р 活塞发动机,1958 年 12 月 22 日试飞成功。除驾驶员外可载客 4 人。



红旗一号

上师一号

  上师一号是由上海师范学院设计制造的初级教练滑翔机,1958 年 10 月开始设计,11 月初正式试飞,全部采用木制结构。

解放一号

  解放一号是由沈阳滑翔机制造厂设计制造的双座高级教练滑翔机,1958 年 6 月初试飞成功。为新中国第一架高级教练滑翔机。

南航 01 号

  南航 01 号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参考苏联 ПМ-3Ж 靶机改制的靶机。由飞机拖拽飞行,供飞行射击训练使用。1958 年 11 月 15 日试飞成功。

  以上飞机是在 1958 年正式上天试飞过的飞机。同时还开始设计或改型设计了下面的飞机:

东风 104

  自中国自行设计制造歼教 1 展开之后,沈阳飞机设计室就在苏联飞机设计专家马尔道文的帮助下,酝酿自行设计飞机的下一个目标,向超音速喷气式歼击机迈进。1958 年 4 月,飞机设计室提出设计东风 104 歼击机的设想,飞机的设计 M 数为 1.4,升限 18,000 米,能够全天候作战。后于 1958 年 8 月将东风 104 歼击机的性能指标提高,并改名为东风 107。



东风 107 模型

东风 107

  在 1958 年席卷全国的“大跃进”浪潮、追求高指标的风气影响下,自行设计飞机的性能指标一路攀升,1958 年 8 月,航空工业局根据空军的要求,决定将飞机设计室提出的东风 104 歼击机的 M 数提高到 1.8,升限提高到 20,000 米,装两台红旗二号发动机,并将飞机改名为东风 107。后来赵尔陆部长带队到哈军工参观学习,在东风 113 高指标的影响下,又将东风 107 飞机的最大速度提高到 M2。1958 年 11 月,沈阳飞机厂制成东风 107 木质全机模型送北京审查。当月,国家航空产品试制小组正式批准进行研制。12 月,沈阳飞机厂基本完成东风 107 生产图设计。1959 年 2 月,东风 107 飞机设计图纸送苏联咨询,并在苏联做了气动力试验。5 月,苏联有关部门正式提出咨询意见,认为飞机采用的变攻角活动机翼布局和发动机的选择不尽合理,飞行速度将达不到 M2 的指标,只能达到 M1.8,还可能出现不安定现象,建议采用大后掠角的固定三角翼。根据苏联方向的咨询意见、飞机设计室对东风 107 原设计做了较大更改,M 数 1.8,升限 20,000 米,定名为东风 107A,于 1959 年 10 月完成初步设计。1959 年 12 月,上级决定东风 107A 下马,为东风 113 让路。东风 107 初始阶段还能按科学规律办事,后来与东风 113 竞相攀比,不得不中途夭折。

东风 113

  在 1958 年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为了进行毕业设计,要求各专业从本专业做起,共同设计一种新式歼击机,当时并未准备研制。初始设计性能为 M 数 2.0,高度 20,000 米。各种技术性能超过美国 F-105 战斗轰炸机,当年 8 月完成方案论证和总体及部件设计草图。后来国防科委领导将作战对象定为美国 1958 年刚刚装备部队的 F-104 战斗机,遂将性能指标大为提高,开始设计号称“双二五”,即飞行速度 M 数为 2.5,升限 25,000 米的歼击机,当时这种性能的歼击机世界上还没有。要求 9 月下旬设计出来,送北京审查。同月,航空工业局奉命下达《关于试制东风 113 高速歼击机的决定》,要求沈阳飞机厂、沈阳发动机厂同时研制两种高性能歼击机——东风 107 和东风 113 及其配套的发动机。1958 年 11 月,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派 400 人到有关工厂成立设计机构。沈阳飞机厂成立第二飞机设计室,负责设计东风 113 歼击机。东风 113 的设计工作障碍重重,举步维艰。1960 年 4 月,东风 113 图纸设计基本完成,但新材料供应不上。最重要的问题是飞机飞行速度超过了“热障”,当时国内的工业基础条件根本不具备,耐高温材料和有关成品均无着落,试制工作进展很慢。如果采用国内已有的材料,飞行速度就会降低到 M 数 1.8,升限亦大为降低;如果等新材科研制出来,则飞机试制将大为延迟。东风 113 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加之沈阳飞机厂任务很重,也无力同时进行两种歼击机的研制。1961 午 6 月,东风 113 研制正式中止。东风 113 立志“越英赶美”,设计指标严重脱离我国国情和航空工业实际,最后以失败告终。



东风 113

雄鹰 302(强-5)

  1958 年 8 月南昌飞机厂根据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提出的设计强击机的要求和航空工业局的安排,开始走访部队,初步确定强击机的总体布局方案,同年 11 月在沈阳完成飞机的木制样机,开始试制。于 1960 年完成图纸和有关计算工作,以及大部分工艺装备和 3 架飞机的 80% 的零件制造。后于 1961 年 8 月国防科工委北戴河工作会议上确定该机下马,仅留下陆孝彭等 12 人继续试制。1962 年底该机恢复研制,1963 年 7 月完成首架飞机的总装,1965 年 6 月 5 日试飞成功,同年底经鉴定投入批量生产。



强-5 原型机

和平 402

  哈尔滨飞机厂研制的涡轮螺旋桨运输机,后终止研制。

青年先锋号

  沈阳飞机厂研制的青年先锋号多用途飞机。

太谷一号

  太谷机械厂研制的农业飞机。

木制脚踏飞机

  七里营人民公社研制的木制脚踏飞机。

上灯一号

  上海灯泡厂研制的水陆空直升机。

农用直升机

  天津大学研制的直升机。

普及一号

  沈阳航空工业学校(现沈阳航空工业学院)研制的滑翔机。

  尽管上述飞机除红专 502(初教-6)和雄鹰 302 强击机(强-5)外其它都没能投入了批生产,但在这其中取得了一些独立设计飞机的经验教训,培养了一批航空科研人才。
首都一号没听说过,只知道有一个北京一号,而且还是当年的北航师生集体研制的。
没错就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