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苏芬战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5:20:10
于1939年11月30日爆发,也就是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三个月。当时苏联军队入侵芬兰,苏联并于同年12月14日应芬兰要求被国联开除,斯大林希望在1939年结束战斗,但由于芬兰的抵抗,直到1940年3月才签署停战协定,芬兰将10%的国土划给苏联。

这场战争中双方皆有损失,芬兰丧失了拉多加湖周围的土地,苏联为列宁格勒周围获得了一块缓冲地带,但丧失了国际舆论支持,并暴露了红军作战能力的缺陷,而为后来希特勒发动进攻苏联的战争增加了信心。

3月15日的苏芬和平协议阻止了英法联盟通过挪威向芬兰提供援助,也刺激了纳粹德国于当年4月9日进攻丹麦和挪威。

苏联红军在冬季战争中的表现,使斯大林领悟到运用政治手段控制军队无法加强军队的战斗力,战争过后,红军重新起用有能力的军事指挥官,并加强军队现代化。对后来抵抗纳粹德国起了很大的作用。



背景
芬兰在1808年被沙皇俄国征服,成为俄国的属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作为俄国的对立面一直鼓励芬兰要求独立的斗争,俄国十月革命后,芬兰政府立即于1917年12月6日宣布独立,但由于德国战败,德国扶持的黑森亲王弗里德里希·卡尔没有能成为芬兰国王,但德国和芬兰的关系一直很紧密。

但在争取芬兰独立的过程中,芬兰和俄国以及其后苏联的关系一直很冷淡,苏联支持的芬兰社会主义者起义已经失败,斯大林当时非常担心纳粹德国会进攻苏联,但苏芬边界距离列宁格勒只有32千米,他担心芬兰会成为德国进攻的根据地。1932年苏联和芬兰签署了互不侵犯协定,1934年又进一步确定此协定为十年有效。

1938年4月,苏联和芬兰进行外交谈判,希望和芬兰联合抵抗德国,并希望芬兰将列宁格勒外围领土和苏联北方领土交换,以达到保护列宁格勒的目的。但谈判延续长达一年也没有实质性结果,这时欧洲的形势已经开始恶化。

1939年8月23日,苏联和纳粹德国签定互不侵犯条约,条约中包括一项秘密条款,在两国之间的东欧国家中划分势力范围,其中将芬兰划归苏联。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苏联随后也在东面出兵,仅几个星期,两国瓜分了波兰。

当年秋季,苏联要求芬兰将边界从列宁格勒后退25千米,并租界汉科半岛30年,以建设海军基地,苏联割让两倍的卡累利阿领土给芬兰作为交换

但是当时芬兰政府拒绝了苏联的提议,苏联军队制造了“曼尼拉事件”,宣称芬兰军队炮击曼尼拉村造成苏联士兵的死亡,进而要求芬兰政府赔礼道歉,并将军队后撤20到25公里,但被芬兰政府拒绝。苏联以此为借口废除苏芬互不侵犯条约,11月30日,23个师共45万军队攻入芬兰边界,迅速抵达曼诺海姆防线。

1939年12月1日,苏联扶持建立了一个傀儡政权,叫做芬兰民主共和国,希望借此煽动芬兰军队中的社会主义者反叛,但没有成功,这个共和国只存在到1940年3月12日,后来并入到苏联卡累利阿加盟共和国中去了。



战争
芬兰的机动部队当时只有18万人,但实行游击战,芬兰的滑雪部队身披白色伪装服可以在雪地中迅速运动,并使用在西班牙内战中发明的石油炸弹。当年冬天温度低达-40℃,芬兰部队经常进攻苏联军队的食堂和篝火旁,游击战取得很大的成功。

虽然芬兰的社会主义者因为其信仰不允许进入正式部队,但令芬兰和苏联的领导人都感到惊奇的是芬兰绝大部分社会主义者并没有和苏联站到一起,反而和他们的同胞一起战斗。这主要是由于有部分芬兰共产党人到苏联后,反而被斯大林的“大清洗”所镇压,引起对苏联的不信任感。另外还因为芬兰经过1918年的内战后,社会阶级差别缩小,社会矛盾减弱。

苏联军官的傲慢和不能胜任也是战争发展的重要因素,当时苏联认为很快就能取得胜利,据历史记载当时苏联军队甚至手挽手唱着国歌向芬兰战线挺进。在大清洗中,苏联军官有80%被撤换,新上来的都是忠于斯大林而不懂指挥战争的,斯大林用政委监督军事长官,只是按照书本指挥战斗,苏联军队许多败仗都是由于指挥不当造成的。

苏联军队也没有准备冬季在森林中战斗的装备,大量使用战斗车辆,这些车辆必须24小时不熄火才能保证油料不会冻住。苏联第44步兵师(约2万5千人)进入森林后被芬兰第9师(约6千人)分割包围歼灭,造成大约2万3千人战死,而芬兰方面只损失约8百人,并缴获43辆坦克,71架高射炮,29门反坦克炮,260辆卡车和1170匹马以及许多轻武器和给养。

也由于苏联决策人员的傲慢无知,没能在战争开始时就投入决定性力量:芬兰在主要战场上集中了13万人和500门炮,而苏联只投入了20万人和900门炮,虽然有1千辆坦克,但没有好好运用,反而损失惨重。

因为芬兰的装备不足,在开始时只有受到最基本的训练的士兵有军服和枪支,其他参战人员只能自己在衣服上佩带标志,所以尽量使用俘获的武器。由于苏联军队一开始领导不力,训练不足,大量武器落入芬兰人手中。

由于斯大林的种族偏见,参加冬季战争的苏联军队主要是由南方的部队组成,他不信任当时在苏芬边界的部队,怕他们可能和芬兰人有亲戚关系或共同的文化历史,但南方的部队不适应芬兰的冬季寒冷和森林中的战斗。在1950年代,绝大部分芬兰人还生活在农村,他们自己的御寒衣物已经足可以使他们在严冬中战斗,当年的冬季是芬兰历史上有记录的最寒冷的三个冬天之一。

芬兰空军的规模远小于苏联空军,不过他们的训练扎实,要求标准很高,飞行员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很普遍。芬兰空军在这个阶段已经开始使用4机编队做为他们空战的基本编制。这种编队和德国在西班牙内战时期发展出来的战术编组的基本概念是相似的。四架飞机当中以两架为小队进行战斗,通常是由较为资深的飞行员担任小队的长机,在战斗中居于主动的地位,另外一架由较为资浅的飞行员操作,负责掩护和伺机攻击敌机。这种战术编队到了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也逐渐被各国家采用,并且成为现代战斗机作战编队的基础。

苏联空军当时还是采用沿习自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的3机编队战术,无论是在飞行员个别的训练、编队间的默契以及作战的企图心上都远不如芬兰,有不少的报告指出3机编队中的僚机有的时候无论有没有目标,都会随着长机开火,形成浪费弹药的情况。负责支援轰炸机的战斗机有的时候还会丢下同伴,脱离作战空域。

较差的训练以及呆板的战术,使得苏联空军虽然数量大于芬兰空军,然而在作战效果上远不如芬兰空军的表现,导致苏联空军损失惨重之外,对芬兰境内目标的轰炸效果也非常有限。



国外支援

由于苏联的行为是明显侵略,引起许多外国团体的不满,送来物资和药品援助芬兰,在美国和加拿大的芬兰移民,有许多回来参加战斗。在战斗期间共有1,010丹麦志愿者、895位挪威志愿者、372英国志愿者、346位芬兰在外国的移民和210来自其他国家的志愿者参加了战斗。还有许多外国记者来芬兰报道。

瑞典当时还非中立国,只是声称为“不结盟国家”,但也支援芬兰军事物资和现金,有8,700位瑞典志愿者准备到芬兰参加战斗,其中包括一个空军,有12架战斗机、5架轰炸机和8架后勤飞机,占当时瑞典空军的1/3,他们放弃瑞典军衔,准备到芬兰战斗,还包括900位地勤工人和工程师。

瑞典志愿军有8,402人在2月中旬参加了战斗,33人战死。


英法的作用

直到1940年2月,同盟国才决定援助芬兰,2月5日同盟国考虑3月20日在挪威北部登陆10万英国军队和3万5千法国军队,穿过瑞典进入芬兰,但需要在芬兰政府要求的条件下。3月2日正式向挪威和瑞典政府提出要求,希望将这两个中立国带入同盟国一方。但12月时希特勒已经向瑞典政府照会,如果同盟国军队踏上瑞典国土一步,就意味着德国立即进攻瑞典。

当时瑞典和挪威政府都没有同意同盟国的要求,战后透露的文件证实,其实同盟国根本无意和苏联交火,只是想借此占领挪威北部的铁矿,以阻断德国的战略物资来源。

瑞典拒绝了同盟国军队入境的要求,也拒绝了芬兰希望瑞典正规军参加战斗的要求,同时明确表示不能进一步对芬兰援助了。现在芬兰已经处于两难地步,同盟国希望战争继续拖下去,而瑞典希望尽快结束战争,害怕会殃及池鱼。德国也希望尽快结束战争。

当时各国都在敦促芬兰,英法答应送来20,000人部队,德国和瑞典希望答应和平条件,芬兰军队指挥对战斗发展比较悲观,所以芬兰政府下决心在2月29日开始和平谈判。

听到芬兰开始谈判,英法又答应送来50,000人部队,但实际只有6,000人准备援助芬兰,其余人准备夺取挪威铁矿和港口。这个情报到达苏联决策部门,也促使了和平协议的迅速达成。


停战
到了冬季快结束时,德国敦促芬兰尽快和苏联谈判,苏联也损失惨重,又在国际社会中受到孤立。2月12日芬兰收到和平协议草案,不仅德国,瑞典也希望战争尽早结束以免受到波及,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五世公开宣称不再给予芬兰以军事援助。

到了2月底,芬兰的军事物资几乎消耗殆尽,苏联也已经攻破曼诺海姆防线。2月29日,芬兰政府同意谈判,3月5日,苏联军队又挺进10-15千米,逼近维堡郊区,芬兰政府要求停战,但苏联军队一直到3月12日协定签字才停止军队进攻。

这次战争中苏联红军损失惨重,48,000人阵亡,27万人失踪。芬兰方面22,830人阵亡。芬兰老兵经常夸口说一名芬兰士兵倒下去,要换取10名苏联士兵的生命。此外苏联还丧失了2千辆坦克。红军的将军说在这次战争中“我们仅仅获得了足够埋葬阵亡将士们的土地”

莫斯科和平协定
根据3月12日莫斯科和平协定,芬兰丧失了卡累利阿,包括芬兰第二大城市维堡,芬兰10%的耕地,1/5的工业产值。22万2千居民,占芬兰总人口12%的人丧失了家园被遣送,只有极少量人口选择留下加入苏联籍。

芬兰还割让了巴伦支海上的里巴奇半岛,芬兰湾中四个岛屿,部分萨拉区域,并将汉科半岛租借给苏联作为海军基地,租借期30年。

这个协议对于芬兰来说是非常严酷的,仅仅过了一年,就又在德国支持下和苏联爆发了持续战争。


“面包篮”与“鸡尾酒”
在冬季战争中,有两种武器被冠上了有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之名的戏称。

苏联空军于开战首日即展开了针对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为首大都市的空袭,其中甚至包括了子母弹形式的燃烧弹,然而,面对芬兰对苏联轰炸行为的指责,莫洛托夫却辩称苏联空军并未轰炸芬兰,而是为都市内饥饿的工人空投“面包”;因此之故,在整个战争期间,芬兰人都将苏联空军的炸弹戏谑的称为“洛托夫的面包篮”。

另外,在冬季游击战期间,芬兰军大量使用发明于西班牙内战,以玻璃瓶等容器盛装石油、磷、助燃剂等物的燃烧瓶,对苏军阵地与车辆造成极大损害,由于多以酒瓶为容器,故有芬兰官兵将之称为“这是给莫洛托夫的鸡尾酒”,于是“莫洛托夫鸡尾酒”随成为汽油弹的别称。于1939年11月30日爆发,也就是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三个月。当时苏联军队入侵芬兰,苏联并于同年12月14日应芬兰要求被国联开除,斯大林希望在1939年结束战斗,但由于芬兰的抵抗,直到1940年3月才签署停战协定,芬兰将10%的国土划给苏联。

这场战争中双方皆有损失,芬兰丧失了拉多加湖周围的土地,苏联为列宁格勒周围获得了一块缓冲地带,但丧失了国际舆论支持,并暴露了红军作战能力的缺陷,而为后来希特勒发动进攻苏联的战争增加了信心。

3月15日的苏芬和平协议阻止了英法联盟通过挪威向芬兰提供援助,也刺激了纳粹德国于当年4月9日进攻丹麦和挪威。

苏联红军在冬季战争中的表现,使斯大林领悟到运用政治手段控制军队无法加强军队的战斗力,战争过后,红军重新起用有能力的军事指挥官,并加强军队现代化。对后来抵抗纳粹德国起了很大的作用。



背景
芬兰在1808年被沙皇俄国征服,成为俄国的属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作为俄国的对立面一直鼓励芬兰要求独立的斗争,俄国十月革命后,芬兰政府立即于1917年12月6日宣布独立,但由于德国战败,德国扶持的黑森亲王弗里德里希·卡尔没有能成为芬兰国王,但德国和芬兰的关系一直很紧密。

但在争取芬兰独立的过程中,芬兰和俄国以及其后苏联的关系一直很冷淡,苏联支持的芬兰社会主义者起义已经失败,斯大林当时非常担心纳粹德国会进攻苏联,但苏芬边界距离列宁格勒只有32千米,他担心芬兰会成为德国进攻的根据地。1932年苏联和芬兰签署了互不侵犯协定,1934年又进一步确定此协定为十年有效。

1938年4月,苏联和芬兰进行外交谈判,希望和芬兰联合抵抗德国,并希望芬兰将列宁格勒外围领土和苏联北方领土交换,以达到保护列宁格勒的目的。但谈判延续长达一年也没有实质性结果,这时欧洲的形势已经开始恶化。

1939年8月23日,苏联和纳粹德国签定互不侵犯条约,条约中包括一项秘密条款,在两国之间的东欧国家中划分势力范围,其中将芬兰划归苏联。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苏联随后也在东面出兵,仅几个星期,两国瓜分了波兰。

当年秋季,苏联要求芬兰将边界从列宁格勒后退25千米,并租界汉科半岛30年,以建设海军基地,苏联割让两倍的卡累利阿领土给芬兰作为交换

但是当时芬兰政府拒绝了苏联的提议,苏联军队制造了“曼尼拉事件”,宣称芬兰军队炮击曼尼拉村造成苏联士兵的死亡,进而要求芬兰政府赔礼道歉,并将军队后撤20到25公里,但被芬兰政府拒绝。苏联以此为借口废除苏芬互不侵犯条约,11月30日,23个师共45万军队攻入芬兰边界,迅速抵达曼诺海姆防线。

1939年12月1日,苏联扶持建立了一个傀儡政权,叫做芬兰民主共和国,希望借此煽动芬兰军队中的社会主义者反叛,但没有成功,这个共和国只存在到1940年3月12日,后来并入到苏联卡累利阿加盟共和国中去了。



战争
芬兰的机动部队当时只有18万人,但实行游击战,芬兰的滑雪部队身披白色伪装服可以在雪地中迅速运动,并使用在西班牙内战中发明的石油炸弹。当年冬天温度低达-40℃,芬兰部队经常进攻苏联军队的食堂和篝火旁,游击战取得很大的成功。

虽然芬兰的社会主义者因为其信仰不允许进入正式部队,但令芬兰和苏联的领导人都感到惊奇的是芬兰绝大部分社会主义者并没有和苏联站到一起,反而和他们的同胞一起战斗。这主要是由于有部分芬兰共产党人到苏联后,反而被斯大林的“大清洗”所镇压,引起对苏联的不信任感。另外还因为芬兰经过1918年的内战后,社会阶级差别缩小,社会矛盾减弱。

苏联军官的傲慢和不能胜任也是战争发展的重要因素,当时苏联认为很快就能取得胜利,据历史记载当时苏联军队甚至手挽手唱着国歌向芬兰战线挺进。在大清洗中,苏联军官有80%被撤换,新上来的都是忠于斯大林而不懂指挥战争的,斯大林用政委监督军事长官,只是按照书本指挥战斗,苏联军队许多败仗都是由于指挥不当造成的。

苏联军队也没有准备冬季在森林中战斗的装备,大量使用战斗车辆,这些车辆必须24小时不熄火才能保证油料不会冻住。苏联第44步兵师(约2万5千人)进入森林后被芬兰第9师(约6千人)分割包围歼灭,造成大约2万3千人战死,而芬兰方面只损失约8百人,并缴获43辆坦克,71架高射炮,29门反坦克炮,260辆卡车和1170匹马以及许多轻武器和给养。

也由于苏联决策人员的傲慢无知,没能在战争开始时就投入决定性力量:芬兰在主要战场上集中了13万人和500门炮,而苏联只投入了20万人和900门炮,虽然有1千辆坦克,但没有好好运用,反而损失惨重。

因为芬兰的装备不足,在开始时只有受到最基本的训练的士兵有军服和枪支,其他参战人员只能自己在衣服上佩带标志,所以尽量使用俘获的武器。由于苏联军队一开始领导不力,训练不足,大量武器落入芬兰人手中。

由于斯大林的种族偏见,参加冬季战争的苏联军队主要是由南方的部队组成,他不信任当时在苏芬边界的部队,怕他们可能和芬兰人有亲戚关系或共同的文化历史,但南方的部队不适应芬兰的冬季寒冷和森林中的战斗。在1950年代,绝大部分芬兰人还生活在农村,他们自己的御寒衣物已经足可以使他们在严冬中战斗,当年的冬季是芬兰历史上有记录的最寒冷的三个冬天之一。

芬兰空军的规模远小于苏联空军,不过他们的训练扎实,要求标准很高,飞行员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很普遍。芬兰空军在这个阶段已经开始使用4机编队做为他们空战的基本编制。这种编队和德国在西班牙内战时期发展出来的战术编组的基本概念是相似的。四架飞机当中以两架为小队进行战斗,通常是由较为资深的飞行员担任小队的长机,在战斗中居于主动的地位,另外一架由较为资浅的飞行员操作,负责掩护和伺机攻击敌机。这种战术编队到了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也逐渐被各国家采用,并且成为现代战斗机作战编队的基础。

苏联空军当时还是采用沿习自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的3机编队战术,无论是在飞行员个别的训练、编队间的默契以及作战的企图心上都远不如芬兰,有不少的报告指出3机编队中的僚机有的时候无论有没有目标,都会随着长机开火,形成浪费弹药的情况。负责支援轰炸机的战斗机有的时候还会丢下同伴,脱离作战空域。

较差的训练以及呆板的战术,使得苏联空军虽然数量大于芬兰空军,然而在作战效果上远不如芬兰空军的表现,导致苏联空军损失惨重之外,对芬兰境内目标的轰炸效果也非常有限。



国外支援

由于苏联的行为是明显侵略,引起许多外国团体的不满,送来物资和药品援助芬兰,在美国和加拿大的芬兰移民,有许多回来参加战斗。在战斗期间共有1,010丹麦志愿者、895位挪威志愿者、372英国志愿者、346位芬兰在外国的移民和210来自其他国家的志愿者参加了战斗。还有许多外国记者来芬兰报道。

瑞典当时还非中立国,只是声称为“不结盟国家”,但也支援芬兰军事物资和现金,有8,700位瑞典志愿者准备到芬兰参加战斗,其中包括一个空军,有12架战斗机、5架轰炸机和8架后勤飞机,占当时瑞典空军的1/3,他们放弃瑞典军衔,准备到芬兰战斗,还包括900位地勤工人和工程师。

瑞典志愿军有8,402人在2月中旬参加了战斗,33人战死。


英法的作用

直到1940年2月,同盟国才决定援助芬兰,2月5日同盟国考虑3月20日在挪威北部登陆10万英国军队和3万5千法国军队,穿过瑞典进入芬兰,但需要在芬兰政府要求的条件下。3月2日正式向挪威和瑞典政府提出要求,希望将这两个中立国带入同盟国一方。但12月时希特勒已经向瑞典政府照会,如果同盟国军队踏上瑞典国土一步,就意味着德国立即进攻瑞典。

当时瑞典和挪威政府都没有同意同盟国的要求,战后透露的文件证实,其实同盟国根本无意和苏联交火,只是想借此占领挪威北部的铁矿,以阻断德国的战略物资来源。

瑞典拒绝了同盟国军队入境的要求,也拒绝了芬兰希望瑞典正规军参加战斗的要求,同时明确表示不能进一步对芬兰援助了。现在芬兰已经处于两难地步,同盟国希望战争继续拖下去,而瑞典希望尽快结束战争,害怕会殃及池鱼。德国也希望尽快结束战争。

当时各国都在敦促芬兰,英法答应送来20,000人部队,德国和瑞典希望答应和平条件,芬兰军队指挥对战斗发展比较悲观,所以芬兰政府下决心在2月29日开始和平谈判。

听到芬兰开始谈判,英法又答应送来50,000人部队,但实际只有6,000人准备援助芬兰,其余人准备夺取挪威铁矿和港口。这个情报到达苏联决策部门,也促使了和平协议的迅速达成。


停战
到了冬季快结束时,德国敦促芬兰尽快和苏联谈判,苏联也损失惨重,又在国际社会中受到孤立。2月12日芬兰收到和平协议草案,不仅德国,瑞典也希望战争尽早结束以免受到波及,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五世公开宣称不再给予芬兰以军事援助。

到了2月底,芬兰的军事物资几乎消耗殆尽,苏联也已经攻破曼诺海姆防线。2月29日,芬兰政府同意谈判,3月5日,苏联军队又挺进10-15千米,逼近维堡郊区,芬兰政府要求停战,但苏联军队一直到3月12日协定签字才停止军队进攻。

这次战争中苏联红军损失惨重,48,000人阵亡,27万人失踪。芬兰方面22,830人阵亡。芬兰老兵经常夸口说一名芬兰士兵倒下去,要换取10名苏联士兵的生命。此外苏联还丧失了2千辆坦克。红军的将军说在这次战争中“我们仅仅获得了足够埋葬阵亡将士们的土地”

莫斯科和平协定
根据3月12日莫斯科和平协定,芬兰丧失了卡累利阿,包括芬兰第二大城市维堡,芬兰10%的耕地,1/5的工业产值。22万2千居民,占芬兰总人口12%的人丧失了家园被遣送,只有极少量人口选择留下加入苏联籍。

芬兰还割让了巴伦支海上的里巴奇半岛,芬兰湾中四个岛屿,部分萨拉区域,并将汉科半岛租借给苏联作为海军基地,租借期30年。

这个协议对于芬兰来说是非常严酷的,仅仅过了一年,就又在德国支持下和苏联爆发了持续战争。


“面包篮”与“鸡尾酒”
在冬季战争中,有两种武器被冠上了有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之名的戏称。

苏联空军于开战首日即展开了针对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为首大都市的空袭,其中甚至包括了子母弹形式的燃烧弹,然而,面对芬兰对苏联轰炸行为的指责,莫洛托夫却辩称苏联空军并未轰炸芬兰,而是为都市内饥饿的工人空投“面包”;因此之故,在整个战争期间,芬兰人都将苏联空军的炸弹戏谑的称为“洛托夫的面包篮”。

另外,在冬季游击战期间,芬兰军大量使用发明于西班牙内战,以玻璃瓶等容器盛装石油、磷、助燃剂等物的燃烧瓶,对苏军阵地与车辆造成极大损害,由于多以酒瓶为容器,故有芬兰官兵将之称为“这是给莫洛托夫的鸡尾酒”,于是“莫洛托夫鸡尾酒”随成为汽油弹的别称。
同志,这种盖楼帖少发好么........
呛了某些哈苏的肺管子了:D
原帖由 yueying 于 2007-9-9 23:28 发表
同志,这种盖楼帖少发好么........


这帖子是给 幻海魔刀 那种人看的
但芬兰在苏德战争中脱身脱得很漂亮.
芬兰的下场比仆从国强,但还是吃了不小的亏,要是他不跟着德国进攻苏联会不会更有利一些?
原帖由 萨达姆·侯赛因 于 2007-9-9 23:33 发表


这帖子是给 幻海魔刀 那种人看的

给我看算什么意思啊?我只是在华沙起义的问题上对苏联的指责有异议,什么时候我说过苏联是正义使者英勇骑士?仅仅因为一个问题有异议就要给我安哈苏的帽子啊?跟我一下子就不共戴天啦?
原帖由 lvtom 于 2007-9-10 00:03 发表
芬兰的下场比仆从国强,但还是吃了不小的亏,要是他不跟着德国进攻苏联会不会更有利一些?

恰恰相反,芬兰一国没有能力和独自和苏联这个庞然大物相对抗。经历了苏芬战争以及德国联合芬兰进攻苏联(芬兰自称是战友而非盟友)后,芬兰是在苏联边境唯一的一个非苏联盟友的国家。
原帖由 新北洋水师 于 2007-9-10 08:53 发表

恰恰相反,芬兰一国没有能力和独自和苏联这个庞然大物相对抗。经历了苏芬战争以及德国联合芬兰进攻苏联(芬兰自称是战友而非盟友)后,芬兰是在苏联边境唯一的一个非苏联盟友的国家。

相比被变成少数民族的波罗的海三国
还有被苏联傻逼政策搞的经济倒退的捷克
芬兰真的是强了很多
楼主,不能因为不同意你的观点就是哈苏。我也不同意你关于华沙起义的观点,但是我一直都很鄙视苏联人侵略芬兰和屠杀波兰军官,那我算哈什么呢?
讨论历史问题只是大家互相之间的交流,没有必要上纲上线。
原帖由 zxzztm 于 2007-9-10 09:45 发表
楼主,不能因为不同意你的观点就是哈苏。我也不同意你关于华沙起义的观点,但是我一直都很鄙视苏联人侵略芬兰和屠杀波兰军官,那我算哈什么呢?
讨论历史问题只是大家互相之间的交流,没有必要上纲上线。


侵略者就是侵略者,根本不存在什么上纲上线的问题
不知道英美进德国算不算侵略者的哦
原帖由 萨达姆·侯赛因 于 2007-9-10 10:59 发表


侵略者就是侵略者,根本不存在什么上纲上线的问题

只要有不同的观点就要被划为阶级敌人啊?
作为北极熊的邻居能不大出血的确不多见
原帖由 萨达姆·侯赛因 于 2007-9-10 10:59 发表


侵略者就是侵略者,根本不存在什么上纲上线的问题

不是说你对苏联人上纲上线,只是觉得你似乎对不赞同你观点的人上纲上线。
贴上一百个毛子侵略、屠杀的事实也说明不了华沙起义的失败俄罗斯就是罪魁祸首,只能进一步证明战争/扩张的残酷、大国对外政策的利益至上和中小国家的无奈和不幸。
从来都是大鱼吃小鱼的,况且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远了说历史上中欧的超级强权波-立王国向东用铁和火推广基督教,甚至连莫斯科都被占领,立了伪沙皇,然后波兰人和立陶宛人自己不争气,玩过家家打内战越战越散,结果被俄奥匍吞并那就是活该。近了说白军干涉时波兰出力气最积极从赤俄割下好大一片国土,这才20年过去,仇恨没那么容易消的。


波兰人的毛病就是总想着自己曾经是一个大国,梦想恢复昔日容光,却不顾身边就是苏联和德国,70年如此,今天还是如此
北极熊总是把毛茸茸的大爪子伸向它的邻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