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中日甲午战争,个人观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3:00:14
关于中日甲午战争的论述很多,观点也多。
个人觉得按孙子兵法的思想来分析,中日甲午战争输在清政府没有及时发动对日本的战争。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
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
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
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前很多年,清政府的海军新建,相对于日本海军有着绝对优势。这个时候
找些借口发动对日本的战争将胜算很大,但清政府没这样,而是久暴师则国用不足,海军给养
无法跟上。日本则正是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因此,我们再次复兴后不要又耗着银子玩和平,一定要迅速搞定日本,用日本的钱养我们的兵关于中日甲午战争的论述很多,观点也多。
个人觉得按孙子兵法的思想来分析,中日甲午战争输在清政府没有及时发动对日本的战争。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
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
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
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前很多年,清政府的海军新建,相对于日本海军有着绝对优势。这个时候
找些借口发动对日本的战争将胜算很大,但清政府没这样,而是久暴师则国用不足,海军给养
无法跟上。日本则正是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因此,我们再次复兴后不要又耗着银子玩和平,一定要迅速搞定日本,用日本的钱养我们的兵
没用,大清气数已尽,大臣中妖孽辈出~~想打赢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妄想。。。
相对于日本来说还是有优势的,而且其他列强在这个时候只会想着和中国一起联手在日本再捞一票
估计开打后,基本会是清政府在内的多国联军占领日本
象你说的那么简单就好了。
楼主你想的太简单了,当时的请政府内忧都没解决完,外患各国列强虎视中国,中国怎么敢先发制人的对日挑起战争???另一方面当时的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很深,比如刚亲政的光绪与退二线的慈僖,守旧势力与革新势力的矛盾,满族贵族集团与汉人集团洋务运动势力的矛盾.等等.这些都不可能让中国主动对日宣战.一个国家只有自己先握成一个拳头,团结一致,才可能对外有所作为.当时的请政府已经是日落西山,对国家的掌控力度和人民对政府的向心力都大大减弱.各种势力之间也存在很大厉害关系.所以.你的个人观点认为中国应该主动出击攻击日本,很不现实.
原帖由 freeheart 于 2007-8-31 11:09 发表
相对于日本来说还是有优势的,而且其他列强在这个时候只会想着和中国一起联手在日本再捞一票
估计开打后,基本会是清政府在内的多国联军占领日本

当时中国是一块诱人的大蛋糕,而日本只是一个小饼干,您会认为诸国帮助一个渴望崛起的蛋糕征服一个小饼干?让那么多人连点芝麻都吃不到的利益吗?我个人假设认为.如果请政府主动对日开战,那么诸国肯定最后会帮助日本,他们不会希望看着一块蛋糕变成吃不到嘴的烫手山药吧?而且以当时政府之魄力,之能力,诸国会出联军为你去征服另一个国家?列强们只会希望这块蛋糕越乱越好.这样瓜分的利益就越大.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换谁也不会去做的.
蒲松龄的(狼)里面有一则,农夫推一大车上坡,路行艰难,随时可能翻车,农夫全力维持;这时狼来了冲农夫腿上咬了一块肉就走了;农夫怕大车翻倒,只好忍耐.

我国文化,能够把一个组织里的各种角色力量设计调配成互相牵制达成的平衡局面的领导才是真正有水平的领导.唯如此,领导出声才能一言九钉.

而日本人的组织方式是互相支持合力向外的;所以...
原帖由 落日圆 于 2007-8-31 11:18 发表
蒲松龄的(狼)里面有一则,农夫推一大车上坡,路行艰难,随时可能翻车,农夫全力维持;这时狼来了冲农夫腿上咬了一块肉就走了;农夫怕大车翻倒,只好忍耐.

我国文化,能够把一个组织里的各种角色力量设计调 ...

我国文化深受儒家之影响~自古皇帝对权力的把握都是很严酷的.特别是权力的制衡,御人之术,都发挥到及至.连同时期的欧洲君主都比不上我们国家的君王们.中央集权的高度集中,这个是中国皇帝的最大特色和本钱,如果失去这个.那么.政府和皇帝将面临很大挑战和威胁.在当时请政府领导人的时代中.貌似所谓的中央集权,皇帝高度掌控的局面不复存在.地方势力的崛起,农民起义的压力(太平天国)都沉重的打击了中央皇权的威信和控制力.特别是到19世纪末期.清政府内部的矛盾又尖锐激化.使当时在位的光绪即使有心变革,也是无能为力.因为他不能掌控住地方豪强和实力派人物.那个时代的中国,虽然清政府号称国之中兴,国之崛起,但是在精明的列强眼里,只是图有其表,而无其里的一个虚幻大帝国临死前的挣扎.
目前国学(儒家)又兴盛起来了哦
其实按孔子的思想来看,把过错归到慈禧还是说得过去,这个女人不好战,爱遛鸟。
原帖由 freeheart 于 2007-8-31 11:33 发表
其实按孔子的思想来看,把过错归到慈禧还是说得过去,这个女人不好战,爱遛鸟。


这个女人不一般,也是一个设计牵制局面的高手.曾国藩之人中龙凤都被治得老老实实.
她有句著名的话:宁赠外夷,勿与家奴.读来让人寒毛倒竖!
一语点破了统治奥秘.
儒家提倡中央集权、高度集中了吗?:L
原帖由 孙大炮 于 2007-8-31 15:38 发表
儒家提倡中央集权、高度集中了吗?:L

儒家没提倡这个.是统治阶层利用儒家文化中对自己有利的一面加强了对人思想的教育.文化思想上的教育更有利于皇帝驾御人心.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帮助皇权稳固的一个因素.科举的设立更是一个鲜明的标志.人的思想要统一,认识要一致,皇帝明白这个.利用儒家思想中对帝王有利的一面来控制住人心,是巩固皇权的因素之一.
"宁赠外夷,勿与家奴",此话千古真理。
外夷还顾及点脸面,家奴被压迫已久,早就心理变态,一旦得势,可谓小人得志,会把主人啃的连渣都不剩。
原帖由 aspman 于 2007-8-31 20:48 发表
"宁赠外夷,勿与家奴",此话千古真理。
外夷还顾及点脸面,家奴被压迫已久,早就心理变态,一旦得势,可谓小人得志,会把主人啃的连渣都不剩。

啊~~教主什么时候驾临本贴了???教主说的这个话很有道理.
当时的大清就是
一幼童抱金行于闹市~
正所谓
匹夫无罪,怀壁其罪。
                ———《春秋左传·桓公十年》
当时中央和地方也有矛盾,更要命的是军队也不再是有国家统一领导的国家军队了!各地督抚权力很大同时彼此也有矛盾,国家不成合力对外怎能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