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族时代的战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1:28:34
看了虎公的大作《晋国诸卿家族史》,书中生动地重现了春秋时代的政治、军事场景。那是贵族的时代,残酷中又带着贵族式浪漫战争让我觉得很有趣。特摘一段出来与大家分享。看了虎公的大作《晋国诸卿家族史》,书中生动地重现了春秋时代的政治、军事场景。那是贵族的时代,残酷中又带着贵族式浪漫战争让我觉得很有趣。特摘一段出来与大家分享。
晋楚鄢陵之战
  鄢陵之战,是继城濮之战(前632年)、邲之战(前597年)后,晋楚两国的第三次大会战。而且,城濮之战是晋君对楚臣,邲之战是晋臣对楚君,鄢陵之战则是两国国君均亲自参加的最高规格的决战。此后,两个超级大国这样的正面对决就难见再上演了。
  (一)楚国背盟
  1,楚师北上
  到前576年6月,晋楚之间的和平刚刚维持了三年,楚国司马子反决定重新拉开争霸斗争的序幕。有人质疑:“刚刚和晋国结盟就要违约,恐怕不太合适吧?”子反答:“敌人有机可乘就进攻,盟约算什么!”
  子反决定这时候北上,或许是他已经暂时挫败了吴国的挑衅(此三年并无楚吴作战的记载,但是吴国此年冬天与中原联络,按照其习惯做法,很可能是吃了楚国的亏),或许是考虑到晋国1年多前刚刚组织了对秦的战争,或者是因为晋国的坚定盟友宋共公刚刚去世,国内呈现出动乱的趋势。
  攻击点还是郑国。6月,楚共王亲自帅军攻打郑国,到达暴隧(进河南省原阳县西)。接着进犯卫国,攻到首止。但是马上遭到反击,郑国的子罕出击楚国,攻取了新石(在今河南叶县)。这次楚国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栾书想报复楚国,韩厥劝阻,认为楚国这样不讲信义,必然会遭到国民的背弃。
  2,郑国背晋
  如果郑国坚决抵抗,楚国的争霸是十分困难的,这毕竟是一个具有一定战斗力的中等国家,即使楚军下大力气解决了郑国,恐怕也没有勇气再去面对以逸待劳的晋军的。因此只有取得郑国支持,楚国才能在争霸斗争中打个旗鼓相当。可现在的郑国似乎很坚定。怎么办呢?还是老办法最有效——收买。
  可巧,前576年冬,许国再也难以忍受郑国的常年蹂躏,向楚请求搬家。楚国就将许国南迁到叶(在今河南叶县)。这样,反而退一步海阔天空了:郑国原来的背叛,就是因为楚国不允许它伐许,现在许国已经南迁,腾出来的土地正好满足郑国,楚、郑产生矛盾的物质基础也就不存在了。
  前575年春,楚王派人到郑国,以赠予汝阴之田(汝水以南之田)为诱饵,征求郑国是归附。这一招对郑实在是太见效了,郑国马上派子驷到武城与楚王结盟,再次背叛晋国。
  楚郑结盟完全是利益的交换。4月,郑国立刻派子罕伐宋,被宋国的将鉏、乐惧战败,但胜利后的宋军麻痹大意,又被郑军偷袭得手,将鉏、乐惧双双被郑军俘虏。
  针锋相对,卫国立即为晋国伐郑。
  (二)鄢陵决战
  1,晋国南下
  这样轻易失去郑国,当然难以容忍,晋厉公决定亲自伐郑。范文子依然是和平老人的态度:“要我说,如果诸侯都背叛晋国,我们的内部危机或许可以缓解;如果只有郑国背叛,我们晋国的忧患就离的不远了”。栾书:“决不能在我们的时代失去诸侯拥戴,一定要打郑国!”国君与执政态度都这么坚决,事情自然就这么定了。
  当时晋国四军八卿人选为:
  中军将:栾书   中军佐:士燮(荀庚已死)
  上军将:郤錡 上军佐:荀偃(荀庚之子)
  下军将:韩厥 下军佐:荀罃
  新军将:郤犨(赵旃已死) 新军佐:郤至
  ——4月戊寅日,除了留下荀罃看家,郤犨到卫、齐两国搬兵(栾书之子栾黡也到鲁国搬兵),厉公带领其他六卿,几乎是倾国而出,南下伐郑。
  2,楚国救郑
  听到风声,郑国人赶紧到楚国告急。不敢怠慢,楚王也立刻亲自带队,北上救郑。楚国三军的将领为:司马子反帅中军,令尹子重帅左军,右尹子辛帅右军。
  行军途中,子反顺路拜访了楚国德高望重、智慧卓著的贤臣申叔时,询问此次出兵的前途,申叔时不客气地指出:现在的楚国对内抛弃国民,对外断绝盟友,亵渎盟约,言而无信,违反时令出兵(春耕期间),以疲惫人民为乐。上蹭没有信用,老百姓进退都是罪。百姓都在担心自身的命运,谁给你卖命?你好好去吧,我再难看见你了!”——闹得子反带着一肚子晦气继续进军。
  郑国搬兵的人回国,大臣子驷问楚军的情况,回答是:楚军行军很快,经过险要地段行列不整。行军太快就缺乏考虑,队列不齐就难以摆阵。这样的军队恐怕靠不住啊。
  3,争论
  进退之争
  5月,晋军渡过黄河。听说楚国军队即将到来,晋军内部再次出现争议,反战声音还是来自范文子(士燮),认为晋国的要害在于内部矛盾,而不在于与楚国争胜,因此主张退却。
  栾书只说了两个字:不可!
  6月,两军在鄢陵对垒,士燮又主张撤退。
  这时反驳他的是郤至:当初的韩之战,先君惠公溃败(并被俘);箕之役,先轸战死;邲之战,荀林父溃逃——这些都是我国的耻辱,您也都清楚。现在我们再回避楚国军队,我国历史上就增添了一条耻辱了!
  出击、待援之争
  此次作战,楚军相当坚决,因为自己这边有郑军和蛮人的部队共同作战,而对方只是晋国一国的军队,齐国、鲁国、卫国的援军还没有赶到。5月甲午这一天是晦日(月底),依照当时的观点是不宜作战的,但是机不可失,也顾不得这些了。一大早,楚、郑联军就在晋军营前摆出战阵。并且军阵尽量压迫晋营,这样,晋军连出营摆阵都成了问题。面对如此气势汹汹的对手,晋军将士多感到压抑和恐惧。这时候,士燮的儿子士匄从中下层军官的行列快步出来,对国君和将佐们建议:“我们可以把水井填上,灶台推掉,就在营中列阵,这样,行列间的距离就可以摆得足够开阔了。晋、楚打仗,输赢只有天知道,我们怕什么!”
  气得士燮(范文子)操起把戈就打,边追边骂:国家存亡的大事,你小孩子懂什么!
  究竟怎么办,君臣们还是难以统一。
  栾书主张后发制人:“楚师轻窕,我们固守营寨不出,三天内他们肯定撤退,那时候我们从后面掩杀,一定能获胜(《左传》)。“国君已经派阿黡去齐、鲁搬兵了,还是等待援军一并作战比较有把握。”(《国语》)
  郤至则主张主动出击:楚军有六个缺点,我们不能错失良机:第一,他们的两个大臣不和(子反与子重);第二,楚王的亲兵都是自己的老卒;第三,郑国(当时从楚)的部队列阵而不整齐;第四,蛮人的部队组不成阵势;第五,作战不避晦日(当时认为月底日不宜作战);第六,敌人士兵已经在军中喧哗,一开战就会更加喧闹。—— 虽然敌人是联军,但是一作战就会互相张望,缺乏斗志。现在马上出击,一定可以取胜!
  4,高级顾问
  两军交战,知己知彼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可巧,这次晋楚营中,分别有一位来自对方的高级顾问。
  楚共王登上巢车(眺望车),观察晋军。侍立在身后的是伯州犁——晋国大夫伯宗之子,去年,伯宗被“三郤”杀害,伯州犁流亡楚国,被任命为大宰,现在令尹子重让他跟着楚共王,随时顾问。
  楚王:那边战车左右驰骋,在干什么呢?
  伯州犁:在召集军吏。
  楚王:人都聚集到中军去了。
  伯州犁:在议事。
  楚王:帐幕张开了。
  伯州犁:是在他们先君的灵位前占卜。
  楚王:帐幕又撤除了。
  伯州犁:快下命令了。
  楚王:人声鼎沸,尘土上扬。
  伯州犁:这是要填塞水井铲平灶台列阵了。
  楚王:都上车了,哦,车左右的人又拿着兵器下来了。
  伯州犁:在听命令。
  楚王:他们要打了?
  伯州犁:还不确定。
  楚王:将帅们上车又下车了。
  伯州犁:是在做战前祷告,他们要打了。
  ……
  伯州犁向楚王汇报晋君亲兵底细的同时,晋厉公身边也站着一个楚国人,汇报楚王亲兵的详情。楚国人叫苗贲皇,前605年楚国内乱中逃来晋国。将士们正担心敌人兵力雄厚,又有自己的国士伯州犁出谋划策,不好对付。苗贲皇告诉厉公:“楚军的精锐都集中在中军和楚王的亲兵。如果拨出部分精锐攻击敌人脆弱的左右军,就足以对付了。同时集中四军主力对付楚王的亲兵,一定能大获全胜!具体办法,由栾、范两家的私兵主动前进,诱惑楚国中军和亲兵精兵来攻。同时,派荀偃、郤錡、郤至分别攻击楚军子重、子辛的左右军,必定能击溃他们。然后各部队四面会合,围攻楚军中军和王族部队,即使不能生擒楚王,也一定大获全胜。”
  厉公令太史问褂,太史汇报:是褂相大吉。褂词是:南方国家要败,国王眼睛中箭。
  厉公正式下令——出击!
  5,晋军出击
  晋营前面有片泥沼,大军左右绕行。担任厉公的御戎的是步(郤)毅,车右为栾鍼(栾书之子)。栾、范两族的队伍左右拥簇着厉公的战车前进。可巧,厉公的战车陷进了泥沼,栾书过来,准备把自己的车让给厉公,栾鍼大喊:“栾书退下!国家有大事,你怎么能大包大揽?你这样做是在侵犯我的职责,是越权;丢弃了自己的职责,是渎职;擅自离开自己主帅岗位,是不忠。不要来犯这三个罪名!”说罢,奋力把国君战车掀出泥沼。
  6,大决战
  按照当时的国力,此次参战晋楚的兵力应各在10万人左右。
  20万人马,平坦广袤的华北大平原,一场硬碰硬的酣战,何等壮阔惨烈的场景!
  (1)惊险的楚王
  看来晋军是完全采纳了苗贲皇的建议:用部分精兵应付一下楚军的左右两翼,而集中绝大部分火力猛攻楚王——实在是毒辣的招数。楚国人的多才与忠君爱国精神很突出,但给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快意恩仇时无所不用其极的狠劲。苗贲皇自然有足够的理由恨楚王:他的家族若敖氏原来是楚国第一望族,出过令尹子文这样的贤臣,出过子玉这样的大将,但整个家族(包括自己的父亲伯贲)在30年前被楚庄王灭了。父(庄王)债子(共王)偿:若敖家30年聚集的仇恨在今天爆发!
  所以,楚王今天很不好过。
  针对楚王的第一轮攻势来自魏家军。22年前的邲之战,吕(魏)锜就急于表现,这次他再也不愿错失立大功的机会。一阵冲锋,距离楚王的战车已经很接近了,吕锜抬手一箭,正中楚王眼窝(左眼还是右眼不详)。既疼又恼的楚王叫来楚国的神箭手养由基,递给他两支箭,命其射杀凶手。只一箭,正中吕锜颈部,登时倒毙。养由基奉上剩下的一支箭,向楚王复命。
  此事还有两个离奇的花絮:一是养由基。就在前一天,潘党与养由基比赛射箭,都射穿了七层铠甲,两个人拿着铠甲来给楚王看:“有我们两个,您还怕打不赢?”不料遭到楚王训斥:别给我丢脸了!明天在战场上射箭,你们会死在卖弄箭法上的,明天没有我的命令,你们不许射箭!二是吕锜。在战前,吕锜梦到自己射中了月亮,而在后退时掉进了泥沼。卜师告诉他:“太阳象征姬姓,月亮象征异姓。你梦见的月亮肯定是楚王了。你射中楚王然后退进泥坑,说明你也肯定会牺牲的。”
  第二轮攻势来自郤家军。只见郤至身穿深红色皮甲,即使在作战,同样风度翩翩。战斗中,郤至三次追击楚王的亲兵,但是在击溃亲兵后,只要看见楚王就马上后撤,表示对国君(即使是对方国君)的尊敬。楚王看得发呆,派工尹襄拿弓作礼物来问侯,郤至礼貌地与使者交谈后,优雅退去。——按照栾书后来的说法,他本有机会把楚王俘虏的。
  第三轮攻势,各路晋军试图合围。楚王亲兵虽然精锐,但毕竟难以招架如此凶猛的攻势。现在亲兵被晋军压迫,收缩到一片地势险要处顽抗,形势万分危急。叔山冉劝养由基:“虽然国君明令不许你射箭,但现在楚国危难到这个份上了,为了国家,你一定要射!”养由基两箭出手,两名晋国勇士应声倒毙。叔山冉也是楚国猛士,举起一个人(不知道是哪头的)向晋军投过去,砸在一辆战车上,车轼折断。晋军大受震慑,不敢逼迫太急,虏走大臣公子茷,见好而收了。
  (2)狂奔的郑君
  这样的阵势里,郑国的军队完全成了丢人现眼的角色,一经接触就仓皇溃逃。郑成公狂奔,追他的是韩厥,韩厥的御者杜溷罗建议:“我们快追,那个驾车的老是回头看,不能专心于马了。” 韩厥:“我不能再干羞辱国君的事情了。”于是停止追击——前589年的晋齐鞍之战中,他曾经追赶国齐倾公。
   郤至追赶郑成公,车右茀翰胡献计:“派轻车绕道截住他,我再从后面追上,一定能把他抓住!” 郤至:“算了,伤害国君有报应的。”
  但似乎还是跑不脱了,成公的御戎石首赶紧把车上的旗帜收起来塞进弓袋里——耻辱的做法。好在还有为荣誉而战的,车右嘱咐石首:“你留在国君身边,我能耐不如你,你保护国君撤退,我断后!”随后战死。
  (3)好整以暇的晋人
  相比之下,这次战役中的晋国人要从容了很多,这么说绝非没有根据:“好整以暇”的成语就源于这次战斗,出于晋人之口。
   郤至与楚王的使臣潇洒应对,韩厥、郤至放掉郑成公,也足以说明问题。
  战斗中,栾鍼看见楚国令尹子重的战旗,向晋厉公请示:“那边是子重的旗子,以前为臣出使楚国,子重问我晋国人的勇武表现在哪儿。臣回答:我们喜欢人多而有纪律(好以众整)。他问还有什么?臣回答:喜欢临事从容不迫(好以暇)。现在两国交兵,连个使者也不派,不算有纪律。临事而食言,不可谓从容不迫暇。请允许我派人给他送点酒去。厉公批准。
  栾鍼遂派使者带酒来见子重:我们的国君缺少人手,命栾鍼拿着矛当侍卫,所以不能亲自来慰问您的左右,特派我送酒过来。” 子重慨叹:“栾鍼先生曾经在楚国和我谈话,来送酒一定是为了这个,他的记性真好!”说罢,把酒而尽,让使者返回,之后又擂起了战鼓。
  战斗从清晨开始,直到星星出现,双方仍是意犹未尽。
  7,楚军宵遁
  各自收兵。
  楚营。子反下令:全军清点伤员,补充士卒,修理盔甲武器,排列战车马匹,明晨鸡叫开饭,听候命令。
  晋营。探知子反的态度,大家都很头疼:白天的战斗虽然略占了上风,但就这样硬碰下去,结果还真难预料。又是苗贲皇出来献计:一方面通令全军,紧急集合,再次检阅军队,秣马利兵,修复工事,巩固阵地,明天早饭后再次祷告,继续战斗!同时,故意放跑些楚军俘虏,让他们回去报信。
  楚营。共王听到逃回的俘虏的汇报,十分紧张,赶紧招子反商量。不料子反晚上喝高了酒,沉醉不醒。自己受伤、主将又昏迷,共王长叹一声:“哎,大概天要让楚国失败啊!我不能在这等着被活捉。”楚军连夜遁逃。
  大获全盛,范文子依然忧心忡忡,站在厉公马前提醒:国君年幼,臣子们又没什么才能,得到这样的胜利,您更应该警惕啊!《周书》曰:“唯命不于常”,说的就是上天只保佑有德之人。
  但是胜利的狂欢早已淹没了忧愁。
  晋军占领楚营,大吃了三天南方的大米。
  半年后的12月,晋厉公派郤至到周王城报捷,并进献楚军战俘。
  
  楚军回国,按照楚国惯例,主帅子反自杀谢罪。子反是一位努力而强硬的人物,这个年代,楚国的首辅一般是令尹,而子反作为司马,一直在楚公王身边扮演着首辅的角色,压过了令尹子重,因此子重对于子反的自裁极力煽风点火,自己也真正获得了执政大臣的地位。
  
  鄢陵之战,在规模和规格上超过了城濮之战和邲之战,但在外交谋略、战争艺术上却难以和城濮之战相比,这次大战没有精彩绝伦的奇谋上演,只是两个大国之间硬碰硬的对决。就历史意义看,更不能与前二者相提并论,它没有造就一代霸主和一个时代,晋国人虽然取得战役胜利,但争霸形势并没有根本扭转,最直观的,郑国依然不肯归附过来,其原因不在于晋国战斗力不强,而是它国内的矛盾已经发展到几乎白热化的程度,难以再集中国力去进取了。鄢陵之战的意义在于,一方面表明了在国力和军队战斗力方面,晋国还是略优于楚国的;同时,双方也都深刻感到这样的对决实在是难以根本摧毁对手,多半是两败俱伤的结局——从此,晋楚这样倾国对决的场面以后也就没有再发生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