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战争时代的各国名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3:13:44
<table class="fixedTable blogpost" cellspacing="0" width="100%" border="0"><tbody><tr><td class="ellipse"><span class="bvTitle" id="subjcns!5ACBFFDA3620EC7A!146"><strong>拿破仑战争时代的各国名将</strong></span></td></tr><tr><td class="bvh8"><ol><li><strong></strong></li></ol></td></tr><tr><td id="msgcns!5ACBFFDA3620EC7A!146"><span style="LINE-HEIGHT: 15pt;"><div><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 style="LINE-HEIGHT: 15pt;"><tbody><tr><td><ol><li><span style="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50%;"><strong><font size="3">那个时代的将军与现代不同,更讲究个人的勇气,品质,和骑士气概。<br/>先说法军元帅。1804年拿破仑称帝时封了18位帝国元帅,马塞纳,达武,缪拉,拉纳,朱诺,奥热罗,贝尔纳多特,内依,苏尔特,贝尔蒂埃,莫蒂埃,贝西埃尔等都是。还有几位不属於拿破仑的得力部将,但是在法军中的资历地位崇高,早年战功卓著,也封荣誉元帅,比如克勒曼、塞律里埃。在以后11年的战事中陆续又封了一些元帅,象麦克唐纳,乌迪诺,格鲁西,圣西尔,波兰的波尼亚托夫斯基亲王等等,总共大约有26至27名元帅。 <br/><br/>这些人中评家褒贬不一,大致获赞扬较多的总有达武,马塞纳,拉纳,缪拉。我个人欣赏达武,贝尔纳多特和马塞纳。我评判的标准是拿破仑不在的时候独立作战的能力和战绩。因为拿破仑是数百年不出的军事天才,法军将领大多数只要充分领会,积极执行他的意志就好打胜仗,拿破仑提拔将领也偏重听话型的。因此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凤毛麟角。<br/><br/>达武在拿破仑元帅之中独占鳌头。他34岁就受封元帅,是最年轻的法国元帅。最能体现他能力的是对普鲁士一战。奥斯特里茨"三帝会战"法军大胜之后,普鲁士对法宣战,拿破仑麾兵分进合击希望捕捉普军主力击破之。双方都不清楚对方主力所在,结果是拿破仑"大军团"主力在耶拿遭遇了普军前锋,误以为是普军主力,各军紧急收拢,从行进中投入战斗,痛快淋漓地吃掉对手,但法军中独独缺了达武的第三军。却原来达武行进途中遭遇了真正的普军主力和后卫5万人,不但普王御驾亲征,而且总司令不伦瑞克公爵(1778年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中接替腓特烈大帝的弟弟亨利亲王任西路军团司令,法国大革命时指挥瓦尔密战役)和布吕赫尔(他后来最终击败拿破仑)都在。达武把自己的3个师2万9千人紧急展开(3个师长分别是古丁,弗里安特,和莫南德),大战的结果不但没被普军吃掉,而且以一个军击败了普军全军,不伦瑞克公爵伤重而死。普军还盼前锋回援,结果听到的是前锋被拿破仑击溃的消息,立时军心涣散,兵败如山倒。达武的军也伤亡过重无力追击,但拿破仑这时候已经闻报,立即全力以赴追击。这就是耶拿-奥尔施泰特双重会战,结果是普鲁士一战崩溃,全境被法军占领,向法国投降,连布吕赫尔也在逃到北海边的吕卑克后作了法军俘虏(6岁的毛奇当时住在这里)。达武因这一战而被晋封为奥尔施泰特公爵。<br/><br/>1815年拿破仑复辟,达武没有随拿破仑出国作战而任陆军大臣在巴黎留守。有评家认为没有带达武是拿破仑滑铁卢败因之一,如果那一战分出去的法军不是格鲁西带领而是达武的话,滑铁卢当天不会被布吕赫尔甩开,让布吕赫尔赶到战场汇合英国惠灵顿公爵击败拿破仑了。说得有理,但我认为拿破仑的部署是有原因的--他上次战败退位就是因为后院起火,留守巴黎的将领投降,这次当然要选自己信任而且有独立作战能力的大将留守后方。事实证明也对:拿破仑虽然最终失败,但达武不轻易认输,威胁要继续战斗,最终通过谈判至少为法军将领争取到了日后保留地位和兵权的条件。<br/><br/>其次是马塞纳。他资格老,1800年前就是北意大利军团的资深师长(那时欧洲还没有发明军这一级编制,军团下面就是师)。拿破仑离开北意大利远征埃及后,先后担任瑞士军团和北意大利军团司令,打过很多胜仗,也战胜过俄国老将苏沃洛夫。但他在意大利最终敌不过兵力和给养占优势的联军,处境困难。这也怪不了他,那种情况下除了拿破仑曾经打过胜仗外,换谁也不行。拿破仑从埃及回巴黎经雾月政变任第一执政后组建"预备军团"经略北意大利和奥地利,命令被围在热那亚的马塞纳坚守以牵制奥军主力,马塞纳还是很好的完成了任务,最后弹尽粮绝不得不向奥军投降,但那时拿破仑已经率组建好的"预备军团"出其不意的越阿尔卑斯山出现在奥军背后。所以说马塞纳的苦斗是拿破仑不久后马伦哥大捷的基础。马塞纳后来封帅,参加了拿破仑的各个胜仗,屡立战功。但1810到1811年在西班牙战场指挥作战,败于英将维尔斯利(后来的惠灵顿公爵),被解除职务,再加上年老体衰,去担任军区司令的闲职,所以后来没有参与远征俄国的战局。<br/><br/>还有贝尔纳多特,他是个传奇人物,长期担任"大军团"第一军司令,打仗不一定明显强于其他元帅,但是个很有政治头脑和战略头脑的人。他的妻子曾是拿破仑的情妇,但贝尔纳多特认识妻子时拿破仑已经为和约瑟芬(后来的皇后)结婚而和她分手了,没有证据表明贝尔纳多特利用这层关系为自己谋过利益。贝尔纳多特曾经深得拿破仑信任,当年雾月十八政变,没有时任陆军部长的贝尔纳多特的支持,拿破仑也不可能这么容易成功。但耶拿战役前,贝尔纳多特和达武因行军路线问题起了很大争执,坚持死板执行拿破仑前令,错失战机,受到拿破仑斥责,此后渐渐失宠。当时是达武接到拿破仑要他改变进军路线的信,信里提到"如果贝尔纳多特军和你在一起,你们可以一起行动",当时第1军和第3军正好在一起,达武亲自去见贝尔纳多特,甚至愿意让贝尔纳多特统一指挥两个军,但是贝尔纳多特没有接到拿破仑的信,也有人说他是出于嫉妒达武,反正他拒绝了达武的建议,两人不太愉快。击败普鲁士以后,正好瑞典国王驾崩没有子嗣,瑞典人选了他来作瑞典国王(他跟当时瑞典王室实际上没有亲属关系),他就去了,先由老国王收为义子,后来登基。所以到今天瑞典王室还是他的后代。"在其位某其政",他当了国王自然忠于瑞典,为瑞典人谋福利,瑞典是北欧强国,不愿意被拿破仑统治,他就保持中立,在拿破仑势力达到顶峰,远征俄国时也没有帮助法国。拿破仑征俄战败,全欧洲反拿破仑,他也加入反法联盟。这时候拿破仑困兽犹斗,虽然战略形势绝望,但打起战役来还是屡战屡胜,联军将领都怕和他交战。贝尔纳多特这时出了关键的一个策略:他建议联军尽量避免和拿破仑交战,而打击孤立的其他法军,甚至乘虚直捣巴黎。(这是他和法国前外长塔列朗联合提出的)。不要认为这个策略简单,要知道欧洲兵学不同于中国兵学,不重权谋而重力战,再加上那时崇尚骑士式正面冲突的社会风气,能想出这一条来着实需要政治和战略的大智慧。结果这被证明是盟军胜利的关键,直接导致了拿破仑第一次退位。贝尔纳多特这个人谈不上忠,也不够君子,但是个很好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不但能自保,还能为新的祖国谋福利,瑞典人实在是选对了国王。<br/><br/>还有缪拉值得一提,他是拿破仑的妹夫,论军中资格,战功,和地位,可以说是第一元帅。他长期担任"大军团"骑兵司令,是快速机动作战的行家,并被拿破仑封为那不勒斯国王。但他战略眼光不佳,常受拿破仑斥责。拿破仑复辟并最终失败时他没有直接在麾下效力,而是自己向奥地利宣战,最后在意大利被枪决。他指挥骑兵机动作战的战术才华还是很高的。<br/><br/>还有两位著名元帅内伊,拉纳都是执行命令,忠诚勇敢型的,除了惊人的勇敢和骑士气概,没有太多独立战绩,可以从军事的角度称为平庸。其实我个人从感情出发很欣赏拉纳,也有评家也把他和达武,马塞纳并列,我想这很可能和他壮烈的死有关:他是在阿斯佩恩-艾斯林战役率法军骑兵冲锋时被奥地利军队炮弹削断双腿,死在拿破仑怀里的。当时法军被奥军半渡而击,处境危急,那正是绝地反攻的时刻。经此次战役和稍后的瓦格拉姆战役,法军终于还是击败奥军,迫使奥地利又一次投降。顺便说一下,滑铁卢战役中一柱擎天的内伊元帅,结局是在波旁王朝复辟后被枪决的。同是铁杆忠于拿破仑,达武和内伊的结局何其不同!<br/><br/>苏尔特元帅,指挥能力很强,但是拿破仑对作为野战军指挥官的他相当信任:耶拿-奥尔施泰特会战前,苏尔特元帅是法军右路军团总指挥,统一指挥自己的第4军,内伊元帅第6军,和巴伐利亚军,在拿破仑迂回普军左翼的计划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耶拿实战中,担任迂回的是中路军团,而苏尔特的第4军是首先接敌的军,仅在拉纳元帅的第5军之后。但是此人懒散,所以后来在拿破仑复辟时,尤其是滑铁卢战役时做总参谋长并不称职。他更合适做野战指挥官,只要有一个好的参谋长,是很有能力的。<br/><br/>还有一位贝尔蒂埃元帅值得一提。他不是战将,长期担任拿破仑的参谋长,善于司令部的组织工作。后来普鲁士重整军备时,沙恩霍斯特是以他为蓝本组建普鲁士总参谋部的。而普鲁士-德意志总参谋部是所有现代参谋部制度的典范。所以说贝尔蒂埃的工作通过普鲁士-德意志间接影响了所有现代军队。后来1815年的拿破仑复辟战局(尤其是滑铁卢战役),换了苏尔特元帅是拿破仑的总参谋长。老参谋长贝尔蒂埃元帅站在波旁王朝一边,拿破仑复辟时从楼上摔下来死了。不过苏尔特当参谋长不太称职,出过几次纰漏。<br/><br/>最后评价一下拿破仑本人。从军事上全面评价他要说的话可太多了。我只想说我最欣赏的拿破仑战役还不是马伦哥(战略上聪明战术上侥幸),或奥斯特里茨(史家最欣赏此役),或博罗津诺(规模最大,虽击败俄军但不具有决定性,一味硬打硬拼),而是早期的北意大利战局和乌尔姆战役。五战北意大利,屯兵坚城之下而不克,却以此为诱饵,以弱胜强,将奥军的援军来一次全歼一次,我国解放战争中围城打援有点类似,但难度远远不如拿破仑(都是一次设伏打伏击战),我个人认为只有二次大战中德军曼施泰因元帅的1942年克里米亚战役才差相仿佛。而乌尔姆战役(是奥斯特里茨的前奏)则运用分进合击,几路大军把机动运用到了极致,还没开战对手就败了,作战虽不激烈,但真正是在战役指挥上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境界。<br/></font></strong></span></li></ol></td></tr></tbody></table></div></span></td></tr></tbody></table><table class="fixedTable blogpost" cellspacing="0" width="100%" border="0"><tbody><tr><td class="ellipse"><span class="bvTitle" id="subjcns!5ACBFFDA3620EC7A!146"><strong>拿破仑战争时代的各国名将</strong></span></td></tr><tr><td class="bvh8"><ol><li><strong></strong></li></ol></td></tr><tr><td id="msgcns!5ACBFFDA3620EC7A!146"><span style="LINE-HEIGHT: 15pt;"><div><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 style="LINE-HEIGHT: 15pt;"><tbody><tr><td><ol><li><span style="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50%;"><strong><font size="3">那个时代的将军与现代不同,更讲究个人的勇气,品质,和骑士气概。<br/>先说法军元帅。1804年拿破仑称帝时封了18位帝国元帅,马塞纳,达武,缪拉,拉纳,朱诺,奥热罗,贝尔纳多特,内依,苏尔特,贝尔蒂埃,莫蒂埃,贝西埃尔等都是。还有几位不属於拿破仑的得力部将,但是在法军中的资历地位崇高,早年战功卓著,也封荣誉元帅,比如克勒曼、塞律里埃。在以后11年的战事中陆续又封了一些元帅,象麦克唐纳,乌迪诺,格鲁西,圣西尔,波兰的波尼亚托夫斯基亲王等等,总共大约有26至27名元帅。 <br/><br/>这些人中评家褒贬不一,大致获赞扬较多的总有达武,马塞纳,拉纳,缪拉。我个人欣赏达武,贝尔纳多特和马塞纳。我评判的标准是拿破仑不在的时候独立作战的能力和战绩。因为拿破仑是数百年不出的军事天才,法军将领大多数只要充分领会,积极执行他的意志就好打胜仗,拿破仑提拔将领也偏重听话型的。因此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凤毛麟角。<br/><br/>达武在拿破仑元帅之中独占鳌头。他34岁就受封元帅,是最年轻的法国元帅。最能体现他能力的是对普鲁士一战。奥斯特里茨"三帝会战"法军大胜之后,普鲁士对法宣战,拿破仑麾兵分进合击希望捕捉普军主力击破之。双方都不清楚对方主力所在,结果是拿破仑"大军团"主力在耶拿遭遇了普军前锋,误以为是普军主力,各军紧急收拢,从行进中投入战斗,痛快淋漓地吃掉对手,但法军中独独缺了达武的第三军。却原来达武行进途中遭遇了真正的普军主力和后卫5万人,不但普王御驾亲征,而且总司令不伦瑞克公爵(1778年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中接替腓特烈大帝的弟弟亨利亲王任西路军团司令,法国大革命时指挥瓦尔密战役)和布吕赫尔(他后来最终击败拿破仑)都在。达武把自己的3个师2万9千人紧急展开(3个师长分别是古丁,弗里安特,和莫南德),大战的结果不但没被普军吃掉,而且以一个军击败了普军全军,不伦瑞克公爵伤重而死。普军还盼前锋回援,结果听到的是前锋被拿破仑击溃的消息,立时军心涣散,兵败如山倒。达武的军也伤亡过重无力追击,但拿破仑这时候已经闻报,立即全力以赴追击。这就是耶拿-奥尔施泰特双重会战,结果是普鲁士一战崩溃,全境被法军占领,向法国投降,连布吕赫尔也在逃到北海边的吕卑克后作了法军俘虏(6岁的毛奇当时住在这里)。达武因这一战而被晋封为奥尔施泰特公爵。<br/><br/>1815年拿破仑复辟,达武没有随拿破仑出国作战而任陆军大臣在巴黎留守。有评家认为没有带达武是拿破仑滑铁卢败因之一,如果那一战分出去的法军不是格鲁西带领而是达武的话,滑铁卢当天不会被布吕赫尔甩开,让布吕赫尔赶到战场汇合英国惠灵顿公爵击败拿破仑了。说得有理,但我认为拿破仑的部署是有原因的--他上次战败退位就是因为后院起火,留守巴黎的将领投降,这次当然要选自己信任而且有独立作战能力的大将留守后方。事实证明也对:拿破仑虽然最终失败,但达武不轻易认输,威胁要继续战斗,最终通过谈判至少为法军将领争取到了日后保留地位和兵权的条件。<br/><br/>其次是马塞纳。他资格老,1800年前就是北意大利军团的资深师长(那时欧洲还没有发明军这一级编制,军团下面就是师)。拿破仑离开北意大利远征埃及后,先后担任瑞士军团和北意大利军团司令,打过很多胜仗,也战胜过俄国老将苏沃洛夫。但他在意大利最终敌不过兵力和给养占优势的联军,处境困难。这也怪不了他,那种情况下除了拿破仑曾经打过胜仗外,换谁也不行。拿破仑从埃及回巴黎经雾月政变任第一执政后组建"预备军团"经略北意大利和奥地利,命令被围在热那亚的马塞纳坚守以牵制奥军主力,马塞纳还是很好的完成了任务,最后弹尽粮绝不得不向奥军投降,但那时拿破仑已经率组建好的"预备军团"出其不意的越阿尔卑斯山出现在奥军背后。所以说马塞纳的苦斗是拿破仑不久后马伦哥大捷的基础。马塞纳后来封帅,参加了拿破仑的各个胜仗,屡立战功。但1810到1811年在西班牙战场指挥作战,败于英将维尔斯利(后来的惠灵顿公爵),被解除职务,再加上年老体衰,去担任军区司令的闲职,所以后来没有参与远征俄国的战局。<br/><br/>还有贝尔纳多特,他是个传奇人物,长期担任"大军团"第一军司令,打仗不一定明显强于其他元帅,但是个很有政治头脑和战略头脑的人。他的妻子曾是拿破仑的情妇,但贝尔纳多特认识妻子时拿破仑已经为和约瑟芬(后来的皇后)结婚而和她分手了,没有证据表明贝尔纳多特利用这层关系为自己谋过利益。贝尔纳多特曾经深得拿破仑信任,当年雾月十八政变,没有时任陆军部长的贝尔纳多特的支持,拿破仑也不可能这么容易成功。但耶拿战役前,贝尔纳多特和达武因行军路线问题起了很大争执,坚持死板执行拿破仑前令,错失战机,受到拿破仑斥责,此后渐渐失宠。当时是达武接到拿破仑要他改变进军路线的信,信里提到"如果贝尔纳多特军和你在一起,你们可以一起行动",当时第1军和第3军正好在一起,达武亲自去见贝尔纳多特,甚至愿意让贝尔纳多特统一指挥两个军,但是贝尔纳多特没有接到拿破仑的信,也有人说他是出于嫉妒达武,反正他拒绝了达武的建议,两人不太愉快。击败普鲁士以后,正好瑞典国王驾崩没有子嗣,瑞典人选了他来作瑞典国王(他跟当时瑞典王室实际上没有亲属关系),他就去了,先由老国王收为义子,后来登基。所以到今天瑞典王室还是他的后代。"在其位某其政",他当了国王自然忠于瑞典,为瑞典人谋福利,瑞典是北欧强国,不愿意被拿破仑统治,他就保持中立,在拿破仑势力达到顶峰,远征俄国时也没有帮助法国。拿破仑征俄战败,全欧洲反拿破仑,他也加入反法联盟。这时候拿破仑困兽犹斗,虽然战略形势绝望,但打起战役来还是屡战屡胜,联军将领都怕和他交战。贝尔纳多特这时出了关键的一个策略:他建议联军尽量避免和拿破仑交战,而打击孤立的其他法军,甚至乘虚直捣巴黎。(这是他和法国前外长塔列朗联合提出的)。不要认为这个策略简单,要知道欧洲兵学不同于中国兵学,不重权谋而重力战,再加上那时崇尚骑士式正面冲突的社会风气,能想出这一条来着实需要政治和战略的大智慧。结果这被证明是盟军胜利的关键,直接导致了拿破仑第一次退位。贝尔纳多特这个人谈不上忠,也不够君子,但是个很好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不但能自保,还能为新的祖国谋福利,瑞典人实在是选对了国王。<br/><br/>还有缪拉值得一提,他是拿破仑的妹夫,论军中资格,战功,和地位,可以说是第一元帅。他长期担任"大军团"骑兵司令,是快速机动作战的行家,并被拿破仑封为那不勒斯国王。但他战略眼光不佳,常受拿破仑斥责。拿破仑复辟并最终失败时他没有直接在麾下效力,而是自己向奥地利宣战,最后在意大利被枪决。他指挥骑兵机动作战的战术才华还是很高的。<br/><br/>还有两位著名元帅内伊,拉纳都是执行命令,忠诚勇敢型的,除了惊人的勇敢和骑士气概,没有太多独立战绩,可以从军事的角度称为平庸。其实我个人从感情出发很欣赏拉纳,也有评家也把他和达武,马塞纳并列,我想这很可能和他壮烈的死有关:他是在阿斯佩恩-艾斯林战役率法军骑兵冲锋时被奥地利军队炮弹削断双腿,死在拿破仑怀里的。当时法军被奥军半渡而击,处境危急,那正是绝地反攻的时刻。经此次战役和稍后的瓦格拉姆战役,法军终于还是击败奥军,迫使奥地利又一次投降。顺便说一下,滑铁卢战役中一柱擎天的内伊元帅,结局是在波旁王朝复辟后被枪决的。同是铁杆忠于拿破仑,达武和内伊的结局何其不同!<br/><br/>苏尔特元帅,指挥能力很强,但是拿破仑对作为野战军指挥官的他相当信任:耶拿-奥尔施泰特会战前,苏尔特元帅是法军右路军团总指挥,统一指挥自己的第4军,内伊元帅第6军,和巴伐利亚军,在拿破仑迂回普军左翼的计划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耶拿实战中,担任迂回的是中路军团,而苏尔特的第4军是首先接敌的军,仅在拉纳元帅的第5军之后。但是此人懒散,所以后来在拿破仑复辟时,尤其是滑铁卢战役时做总参谋长并不称职。他更合适做野战指挥官,只要有一个好的参谋长,是很有能力的。<br/><br/>还有一位贝尔蒂埃元帅值得一提。他不是战将,长期担任拿破仑的参谋长,善于司令部的组织工作。后来普鲁士重整军备时,沙恩霍斯特是以他为蓝本组建普鲁士总参谋部的。而普鲁士-德意志总参谋部是所有现代参谋部制度的典范。所以说贝尔蒂埃的工作通过普鲁士-德意志间接影响了所有现代军队。后来1815年的拿破仑复辟战局(尤其是滑铁卢战役),换了苏尔特元帅是拿破仑的总参谋长。老参谋长贝尔蒂埃元帅站在波旁王朝一边,拿破仑复辟时从楼上摔下来死了。不过苏尔特当参谋长不太称职,出过几次纰漏。<br/><br/>最后评价一下拿破仑本人。从军事上全面评价他要说的话可太多了。我只想说我最欣赏的拿破仑战役还不是马伦哥(战略上聪明战术上侥幸),或奥斯特里茨(史家最欣赏此役),或博罗津诺(规模最大,虽击败俄军但不具有决定性,一味硬打硬拼),而是早期的北意大利战局和乌尔姆战役。五战北意大利,屯兵坚城之下而不克,却以此为诱饵,以弱胜强,将奥军的援军来一次全歼一次,我国解放战争中围城打援有点类似,但难度远远不如拿破仑(都是一次设伏打伏击战),我个人认为只有二次大战中德军曼施泰因元帅的1942年克里米亚战役才差相仿佛。而乌尔姆战役(是奥斯特里茨的前奏)则运用分进合击,几路大军把机动运用到了极致,还没开战对手就败了,作战虽不激烈,但真正是在战役指挥上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境界。<br/></font></strong></span></li></ol></td></tr></tbody></table></div></span></td></tr></tbody></table>
<strong>再来说说其他国的名将。<br/><br/>俄国的苏沃洛夫严格讲不算拿破仑战争的将领,他比拿破仑早一个时代。他辉煌是在拿破仑之前的俄国对土耳其作战。他在北意大利击败法军时拿破仑去了埃及,那是苏沃洛夫生平最后一战,之后就病死了。他和拿破仑从未交手。他的部下和学生库图佐夫是拿破仑的死敌。<br/><br/>库图佐夫的年纪比拿破仑大得多,可能是年纪和健康不佳的原因,也可能是得不到沙皇的完全信任,总之他的作战总是小心有余,战役战术上没有闪光点(博罗迪诺战役后走梁赞大道的那一招机动让拿破仑也摸不着头脑,但那毕竟是走而不是战)。但他的战略见解深辟,又深深地了解俄罗斯民族,他知道打持久战必胜,所以从不跟拿破仑硬碰,这有点象古罗马的费边,或抗战中的毛泽东蒋介石。但他在拿破仑从莫斯科撤退后也不积极追击,只是"礼送出境",也不主张俄国出境作战(见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这就有点过份了,幸亏这个意见没被沙皇采纳。如果库图佐夫在拿破仑败退的时候实施更坚决的作战的话,拿破仑不仅会50万大军尽丧,还会不得生出俄国国境。总之我承认库图佐夫是战略高手和俄罗斯民族的救星,但不赞成他被后人抬到一代天才名将的地位。套用"笑傲江湖"里任我行的话,这是我"最不佩服的一个人",当然"让我不佩服"也是要有点本事的。<br/><br/>巴格拉季昂公爵是当时俄国军界享盛誉的少壮派将领,但他在博罗迪诺战役中阵亡了,历史没有给他独立指挥俄国全军来证明自己的机会,如果以他作为全军中一个部分的指挥风格来看,莫斯科战役之后,由他来指挥俄军,可能比库图佐夫要好。但这只是我的臆测而已。<br/><br/>奥军屡败于拿破仑,将领乏善可陈,只有卡尔大公在阿斯佩恩-埃斯林战役差点打败了拿破仑,但随即有瓦格拉姆大败。施瓦岑贝格亲王虽然是拿破仑第一次退位前的联军总司令,但那是因为奥地利出兵最多,而且如果没有普鲁士的布吕赫尔力战,瑞典国王贝尔纳多特出谋,他一样还是一筹莫展。要说奥军名将,那得数欧根亲王,但那是前一个世纪(法国路易14时代)的人。拿破仑战争时代奥地利实在是提不起来。<br/><br/>说到普鲁士。布吕赫尔元帅无疑是第一名将。他的成长有个过程,早年也曾在耶拿战役中吃过败仗,还作过法军俘虏。后来普鲁士投降,卧薪尝胆实行军事改革,沙恩霍斯特和格耐森瑙创建参谋部制度。拿破仑征俄败归之后普鲁士起而反法,布吕赫尔从此展露才华。他在各路联军中是战力最强的,起了主心骨作用。虽然战场上遇到拿破仑还是不免吃败仗,但没有拿破仑时他是联军法军加在一起各将领中最强的。拿破仑第一次退位之后复辟,他的普军和惠灵顿的英军是击败拿破仑的主力。布吕赫尔先是小败于拿破仑,但用巧妙的机动摆脱了来追的法军格鲁西元帅,及时赶到滑铁卢战场增援惠灵顿,给了拿破仑最后致命的一击。(顺便说一件逸事:1935年第一批被授予苏联元帅称号的5人之一,也叫布吕赫尔,此人在中国北伐战争时期是孙中山的总军事顾问,化名加仑将军。斯大林大清洗时受迫害,审问他与100年前的普鲁士著名元帅有什么关系,是不是德国血统,他说他祖上是农奴出身,没有姓名,主人特崇拜普鲁士的布吕赫尔元帅,所以给奴隶起了这个姓) 。<br/><br/>还有沙恩霍斯特和格耐森瑙,他们是普鲁士-德意志总参谋部制度的奠基人,对现代军事制度影响至大,虽然不是战将。沙恩霍斯特没有作到元帅,死得早,格耐森瑙在拿破仑战争之后又活了40年,很长寿,作到了元帅。二次大战中希特勒有两艘战列巡洋舰以他们的名字命名,一样也是格耐森瑙比沙恩霍斯特长寿。<br/><br/>不能不提到"战争论"的作者克劳塞维茨。这位普鲁士下级军官在普鲁士战败投降后不愿当亡国奴,跑到俄军中以少校的军衔志愿参军继续抗法。普鲁士起而反法之后,回到普鲁士军队作沙恩霍斯特的助手。后来做到战争学院院长,以少将军衔退役,一心著述,总结和阐述拿破仑战争,遂成一代军事理论大师留名后世。<br/><br/>最后说英国惠灵顿公爵。他是"拿破仑的终结者",滑铁卢一战定乾坤。后世军事专家对他评价不高,尤其是法国人贬他。我倒很欣赏他。他在滑铁卢之前和拿破仑从未交过手,但是拿破仑征俄之战之前和之中的西班牙长期作战他是参与的。那时拿破仑夺取西班牙王位授给自己哥哥约瑟夫波拿巴,引起西班牙举国反抗,这就是成为法国泥潭的西班牙战争。英国派维尔斯利子爵(即后来晋封的惠灵顿公爵)率军支援西班牙葡萄牙。就在西班牙半岛他击败一任又一任的法军司令,包括大多数法军最著名的元帅,如马塞纳等,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军事才华。后来拿破仑复辟以后的滑铁卢战役,是他所擅长的防御战,也占有地利优势,但不要忘了法军人数占优,而且惠灵顿指挥的是各个同盟国临时拼凑起来的杂牌军,精锐的英国红衣近卫军只有一点点。这一战如果没有布吕赫尔的普鲁士军赶到,惠灵顿不会胜,但我也不认为他会败,应该是个不胜不败的僵持局面。而如果是这样,战略上联军已经胜了,因为时间不利于拿破仑。所以滑铁卢战役我给惠灵顿和拿破仑打的分是平分秋色。惠灵顿在军事史上的地位当然不如拿破仑,但也可以称一代名将。滑铁卢天平的一头是惠灵顿和布吕赫尔这两位一流高手联手,另一头即使绝代天骄如拿破仑者也只好败了。<br/><br/>此贴只涉及当时的陆军将领,同时代英国海军则出了一位不世出的天骄纳尔逊,他在海军史上的地位绝不次于陆军史上的拿破仑,不过海军不属于本贴的范围。有趣的是拿破仑的海上征战都不成功,而纳尔逊的陆战也都很糟糕,还丢了一只眼睛。</strong><br/>
<p>还有中国的曾国潘,楼主把他忘了。</p><p>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原名子城,派名传豫,清湘乡县荷叶塘(今双峰荷叶乡)人。23岁取秀才,入县学;24岁入岳麓书院,中举人;道光十八年(1838),殿试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入翰林院,从倭仁等习程朱理学,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后擢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升礼部右侍郎、署兵部左侍郎。曾两次上疏,为清廷出“教诲、甄别、保举、超擢”之策,为朝延赏识。道光三十年,署工部左侍郎。咸丰元年(19851),署刑部右侍郎,咸丰二年,署史部左侍郎。是年四月,出任江西乡试正考官,忽报母丧,告假回家守孝。 </p><p>  其时,太平军从广西进军湖南,围长沙,克武昌,轻取沿江州县,江南大震,咸丰二年十二月,曾国藩奉命在湖南帮办团练以抗拒太平军。曾以罗泽南的乡勇为基础,“别树一帜,改弦更张”。创办以“忠义之气为主”的湘勇,将办团与办练分开,着重练勇,网罗罗泽南、彭玉麟等一批程朱理学信徒,以及同乡、同学、亲友为骨干将领, 知识分子为营官,招募身强力壮的农民为士兵,组成一支地主阶级武装。利用封建宗法关系作为维系湘勇的链条,士兵由营官招募。每营士兵只服人营官一人,整个湘勇只服从曾国藩一人,形成严格的封建隶属关系,较绿营兵战斗力强。他驻衡州,造战船,劝捐助饷,大事训练。咸丰四年(1854),湘勇练成水陆两军17000多人,成为镇压太平军、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重要支柱。</p><p>  曾国藩治学严谨,崇尚儒学,其学术思想以程朱理学为主体,把中国封建文化归纳为“义理、词章、经济、考据”四门学问,有独特见解,对当时和以后均有一定影响。他提出“早、扫、考、宝、书、蔬、鱼、猪”的“八字家训”,反映了曾“修身、齐家”的封建道学思想。所为古文,卓然成家。文秉桐城派之衣钵,为一时所宗。其家书、日记,人颇称道。其著述多收入《曾文正公全集</p>
<strong><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5">曾国藩称雄的时候拿破伦时代早以过去了,拿破伦和这些欧战名将也都以入土为安了!!!!而且内战与外战又有本质上的区别!!!在说曾国藩领兵打仗其实并不怎么样败绩连连曾被石达开打的好悬跳江自尽,围攻天京一役时自信自己对兵者不利而不上前线而在后方等待曾国筌的消息!!!!</font></strong>
同意楼上的看法。
楼主的帖子不错!
写的不错!
剃头的、跑堂的都当上元帅了,也算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br/><br/>
布吕赫尔,欧根亲王,沙恩霍斯特和格耐森瑙,都是德国大型军舰的名字啊,尤其是后两个,一战,二战都是装甲巡洋舰,战列巡洋舰的名字
以前看过一部电影,叫
冤家路窄
就是那时候的啊
我只记得以前小时候看过一说拿破伦的外国电影,说是拿破伦喜欢一个女孩子,结果那女的嫁了惠灵顿,我记得电影的最后一个情节是拿破伦兵败滑铁卢,逃回巴黎,那女的来见他劝降,他站在阳台上用手指着巴黎说我还可以发动10万人,然后就取下佩刀双手捧到那女的手里说,但是我向你投降,现在想起来感觉挺扯
胡扯!:L :L
原帖由 weiyun007 于 2007-3-17 22:04 发表
我只记得以前小时候看过一说拿破伦的外国电影,说是拿破伦喜欢一个女孩子,结果那女的嫁了惠灵顿,我记得电影的最后一个情节是拿破伦兵败滑铁卢,逃回巴黎,那女的来见他劝降,他站在阳台上用手指着巴黎说我还可 ...

很明显把德雷茜与拿破仑的事情扯到这里来了,只不过把贝尔纳多特换成惠灵顿;P
这贴子不错,顶一下.
有个电影里写一位浪迹天涯的流浪汉,戏剧性地成为拿破仑的将军,是谁来的?
原帖由 weiyun007 于 2007-3-17 22:04 发表
我只记得以前小时候看过一说拿破伦的外国电影,说是拿破伦喜欢一个女孩子,结果那女的嫁了惠灵顿,我记得电影的最后一个情节是拿破伦兵败滑铁卢,逃回巴黎,那女的来见他劝降,他站在阳台上用手指着巴黎说我还可 ...

拿破仑情史,马龙·白兰度主演,剧情就像孙大炮说的那样。
奥地利没有提卡尔大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