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为“中国制造”讨个公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3:35:41
华尔街日报:为“中国制造”讨个公道
[ 2007-08-11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近几个月爆发了多起有关中国受污染食品和药品的事件,眼下“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上被蒙上了灰尘──过去备受全球市场欢迎的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现在则遭遇了国际舆论异样的目光──价廉不假,可其中也隐藏着夺命之忧。



从迄今采取的一系列行动来看,中国政府对国际社会的这一轮指责还是很“配合”的。除了国务院和一些部委官员呼吁不要过分夸大中国产品质量问题,并进行适当解释和澄清之外,中国政府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了国内市场的规范和清理上,而且采取了切实的行动来改变这种现状。商务部等部委为此迅速列出了出口贸易商的“黑名单”,首次上榜“黑名单”的企业就有400家之多。



从国际舆论所表现出的“愤怒”来看,中国商品受到的指责还会延续相当一段时间。然而,这种一边倒的舆论,对全球化形势下的中国来说有失公平,中国有必要从全球化的角度,来为自己讨一个公道。



广告“中国制造”充满世界市场,这是全球化的一个典型表现,在很多产业中,发达国家的制造业环节都移向了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对发达国家市场的供应任务,也随之由新兴市场国家来承担。



让我们看看沃尔玛吧。沃尔玛从中国最大的获益,来自从中国进行的巨额采购。自2002年起,沃尔玛中国采购商品出口总额持续大幅提升:2002年为120亿美元,2003年达到了150亿美元,到2005年已经接近180亿美元。按照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的说法,“沃尔玛若是一个国家,将成为中国第六大商品输出国和第八大贸易伙伴”。在沃尔玛全球6,000家供货商中,中国就占了80%。在沃尔玛全球每年超过3,000亿美元的销售额中,“中国制造”提供的贡献不能忽视。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全球采购,服装、鞋类、家用电器、玩具、日用百货和家庭装饰用品等近千个品种源源不断地从中国流入沃尔玛在世界各国的门店,也流入了全球各国普通消费者的生活之中,让他们通过全球化享受到了更低的价格。正是由于廉价的“中国制造”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制造,才拉低了全球的通胀水平。



“世界是平的”,但利益分享则是不平衡的。在这条全球化的价值链上,发达国家市场享受了这些制造工厂的廉价劳动力、低廉的环境成本,并且获取了价值链环节中最大部分的利润。发达国家市场在多年享受到廉价制造的好处之后,现在却蓦然发现,“中国制造”是有毒的、危险的,应该拒之门外。



但问题是,能将“中国制造”拒之门外吗?如果真要这么硬干,受害最深的恐怕还是众多习惯于廉价商品的美国普通老百姓。幸好市场不会这么做,沃尔玛也不会这么做(但沃尔玛为了规避巨额中国采购带来的政治压力,已不再公布其中国采购数据)。在我们看来,来自西方社会的对“中国制造”的惊诧态度,实在是有些矫情。早干嘛了?



我们在这里为“中国制造”辩护,绝非为问题产品辩解,事实上,中国国内市场因问题食品、问题药品受到的伤害更为严重。但上升到国际政治和经济关系的高度,绝对应该为“中国制造”讨一个公道,不应该在享受中国商品好处的同时,又对“中国制造”不公平地大加贬责。这个尺度,应该是中国各级政府部门在对外交往时应该坚持的原则,也是应该把握的尺度。



中国从全球化中获得了好处,也为全球化承受了代价。中国在回应全球攻击的同时,应该告诉那些攻击者,应该用“二分法”来看待“中国制造”:谁在享受廉价“中国制造”的好处?谁又在承担其中的代价?如果只想享受好处,不想承担代价,那这个游戏就没法玩下去了。



(编辑:王晶 来源:华尔街日报)华尔街日报:为“中国制造”讨个公道
[ 2007-08-11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近几个月爆发了多起有关中国受污染食品和药品的事件,眼下“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上被蒙上了灰尘──过去备受全球市场欢迎的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现在则遭遇了国际舆论异样的目光──价廉不假,可其中也隐藏着夺命之忧。



从迄今采取的一系列行动来看,中国政府对国际社会的这一轮指责还是很“配合”的。除了国务院和一些部委官员呼吁不要过分夸大中国产品质量问题,并进行适当解释和澄清之外,中国政府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了国内市场的规范和清理上,而且采取了切实的行动来改变这种现状。商务部等部委为此迅速列出了出口贸易商的“黑名单”,首次上榜“黑名单”的企业就有400家之多。



从国际舆论所表现出的“愤怒”来看,中国商品受到的指责还会延续相当一段时间。然而,这种一边倒的舆论,对全球化形势下的中国来说有失公平,中国有必要从全球化的角度,来为自己讨一个公道。



广告“中国制造”充满世界市场,这是全球化的一个典型表现,在很多产业中,发达国家的制造业环节都移向了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对发达国家市场的供应任务,也随之由新兴市场国家来承担。



让我们看看沃尔玛吧。沃尔玛从中国最大的获益,来自从中国进行的巨额采购。自2002年起,沃尔玛中国采购商品出口总额持续大幅提升:2002年为120亿美元,2003年达到了150亿美元,到2005年已经接近180亿美元。按照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的说法,“沃尔玛若是一个国家,将成为中国第六大商品输出国和第八大贸易伙伴”。在沃尔玛全球6,000家供货商中,中国就占了80%。在沃尔玛全球每年超过3,000亿美元的销售额中,“中国制造”提供的贡献不能忽视。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全球采购,服装、鞋类、家用电器、玩具、日用百货和家庭装饰用品等近千个品种源源不断地从中国流入沃尔玛在世界各国的门店,也流入了全球各国普通消费者的生活之中,让他们通过全球化享受到了更低的价格。正是由于廉价的“中国制造”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制造,才拉低了全球的通胀水平。



“世界是平的”,但利益分享则是不平衡的。在这条全球化的价值链上,发达国家市场享受了这些制造工厂的廉价劳动力、低廉的环境成本,并且获取了价值链环节中最大部分的利润。发达国家市场在多年享受到廉价制造的好处之后,现在却蓦然发现,“中国制造”是有毒的、危险的,应该拒之门外。



但问题是,能将“中国制造”拒之门外吗?如果真要这么硬干,受害最深的恐怕还是众多习惯于廉价商品的美国普通老百姓。幸好市场不会这么做,沃尔玛也不会这么做(但沃尔玛为了规避巨额中国采购带来的政治压力,已不再公布其中国采购数据)。在我们看来,来自西方社会的对“中国制造”的惊诧态度,实在是有些矫情。早干嘛了?



我们在这里为“中国制造”辩护,绝非为问题产品辩解,事实上,中国国内市场因问题食品、问题药品受到的伤害更为严重。但上升到国际政治和经济关系的高度,绝对应该为“中国制造”讨一个公道,不应该在享受中国商品好处的同时,又对“中国制造”不公平地大加贬责。这个尺度,应该是中国各级政府部门在对外交往时应该坚持的原则,也是应该把握的尺度。



中国从全球化中获得了好处,也为全球化承受了代价。中国在回应全球攻击的同时,应该告诉那些攻击者,应该用“二分法”来看待“中国制造”:谁在享受廉价“中国制造”的好处?谁又在承担其中的代价?如果只想享受好处,不想承担代价,那这个游戏就没法玩下去了。



(编辑:王晶 来源:华尔街日报)
美国女记者新著:没有中国制造不可能
[ 2007-08-11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萨拉·邦焦尔尼女士在其新著《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个家庭在全球化经济中的真实经历》出版之际撰文说,她希望她的书与那些抱怨“圣诞老人已经被外包到了红色中国”的人保持距离。英国《金融时报》9日就此刊发一书评说,作者试图以科学的态度去进行探索:在生活中有没有可能一年不用中国货。但结果是否定的。

邦焦尔尼称,是科学探索精神、而不是恐华情绪促使她决定在12个月的时间里停止为家人购买中国制造的商品,目的是要体验一下有没有可能一年不用中国货——这其中不包含任何意识形态或政治意图。

邦焦尔尼是路易斯安那州的一名记者。她对《金融时报》记者说,她没把中国视为敌人。事实上,她的高祖就是中国人。

邦焦尔尼女士在不用中国货的一年中,尽管偶尔也买些中国松仁,但主要是不购买中国产的制成品,其中并不包括进口鲶鱼和虾。这一年的目标是她自己、丈夫还有3个孩子避免购买任何标有“中国制造”的东西。

《金融时报》说,邦焦尔尼女士努力让尝试的过程吸引人。一位邻居曾预言道,她的冒险开始后“将发生有趣的事”。但结果并不是这样,除非“有趣”的定义是指一页接一页地读邦焦尔尼苦苦奔波也找不到非中国制造的打印机墨盒、可充气游泳圈或者手表带 ……

(编辑:王晶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