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叶剑英“鸿门宴”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2:28:51
.
先转老朋友的一篇文章作个铺垫。

随意杂谈——《叶剑英在1976》

作者zxcbn

最近读范硕的《叶剑英在1976》,看到一段情节觉得很有意思。

1977年4月,叶剑英过80大寿,很多将帅过来给他祝寿,第一个到的是王震,然后是余秋里,杨成武,聂荣臻父女,徐向前也被请来了。聂力说她爸爸写了一首诗,然后给大家念了,其中第三句是“川西传讯忠心耿”。徐向前也补了一首诗,这首诗的特点是,八句诗没有一句是押韵的。这时,邓小平和家人也来了,一进门就说:老帅们在这里盛会呀,我也来祝贺。叶帅赶紧迎上前去说:你也是老帅嘛,是我们老帅的领班呢。正说着,粟裕最后一个到达,邓小平开玩笑的说:别让他进来,坐不下了。叶帅起身,亲自迎他进来。

这段情节引起很多联想:

1、其他祝寿的人都是自己跑来的,只有徐向前是被“请”来的,作者在此专门提出来,大有含义。徐叶历史上交往不多,交情不深,一四方面军分裂时叶送情报偷地图一事还使两人心有芥蒂,至少是徐向前心有芥蒂,后来写回忆录对此事还耿耿于怀。徐向前是个清高的人,不会因为叶剑英此时身居高位而主动跑来套近乎。叶剑英主动把他请来,说明叶是个宽厚的人,很有大家风范。五届人大徐向前当国防部长,肯定也有叶剑英的推荐之力。

2、聂荣臻是徐向前的老师,还一块参加过广州起义,但两人战争期间一直没什么交往,直到48年华北军区成立才在一起搭档,后来又一起在总参,但关系似乎并不亲密,徐虽然是学生,但比老师的军事能力强的多,战绩也辉煌的多。我一直觉得毛泽东建国初期对他俩的任命很有用意,两人一个是华北军区司令兼副总参谋长,一个是华北军区副司令兼总参谋长,职务互相交叉,至于为何这样任用,如果详细分析的话,得另开一篇文章了。
聂诗中的一句“川西传讯忠心耿”应该是会触及到徐痛处的,因为这件事直接决定了徐后半生的命运,往事不堪回首啊。不过,聂可能是无意的,因为他的诗是事先写好的,也许并未想到会在此处碰到徐。

3、我对徐向前缺乏研究,不知他的文学水平如何,不过他这首诗写的确实很糟糕,一句也不押韵,而且没有诗味,显然是临时硬拼凑出来的。不知是徐主动写的呢?还是大家怂恿而应邀写的?

4、邓小平来了以后,叶剑英赶紧迎上前去,高声说他是老帅的领班,邓那时尚未正式解放,而叶此时威望正如日中天,可见叶的胸襟是相当的宽广,而且对邓是相当的尊崇。叶当时对邓的态度肯定是出于国家民族的前途,而不是个人权力地位。

5、邓小平对粟裕的态度让人很不舒服。当时的场景一定让粟裕这个老实人非常尴尬。“开玩笑”是作者加上的形容词,他未必知道邓的心理,也许知道但故意这么写。邓解放战争时期就妒忌粟裕的功绩,58年又参与打击粟裕,此时尚未出山就表示出对粟裕的蔑视,与他后来压制粟裕的平反是顺理成章的,实在是心胸狭窄。
叶剑英的表示是:起身,亲自迎接他进来。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了他对粟裕的态度,解了粟裕的围。叶粟的关系相当亲密,两人在军科院是患过难的。要不是因为叶剑英圆滑,不愿得罪其他大佬,粟裕的冤案早就平反了,也用不着等到邓小平死以后了。

(全文).
先转老朋友的一篇文章作个铺垫。

随意杂谈——《叶剑英在1976》

作者zxcbn

最近读范硕的《叶剑英在1976》,看到一段情节觉得很有意思。

1977年4月,叶剑英过80大寿,很多将帅过来给他祝寿,第一个到的是王震,然后是余秋里,杨成武,聂荣臻父女,徐向前也被请来了。聂力说她爸爸写了一首诗,然后给大家念了,其中第三句是“川西传讯忠心耿”。徐向前也补了一首诗,这首诗的特点是,八句诗没有一句是押韵的。这时,邓小平和家人也来了,一进门就说:老帅们在这里盛会呀,我也来祝贺。叶帅赶紧迎上前去说:你也是老帅嘛,是我们老帅的领班呢。正说着,粟裕最后一个到达,邓小平开玩笑的说:别让他进来,坐不下了。叶帅起身,亲自迎他进来。

这段情节引起很多联想:

1、其他祝寿的人都是自己跑来的,只有徐向前是被“请”来的,作者在此专门提出来,大有含义。徐叶历史上交往不多,交情不深,一四方面军分裂时叶送情报偷地图一事还使两人心有芥蒂,至少是徐向前心有芥蒂,后来写回忆录对此事还耿耿于怀。徐向前是个清高的人,不会因为叶剑英此时身居高位而主动跑来套近乎。叶剑英主动把他请来,说明叶是个宽厚的人,很有大家风范。五届人大徐向前当国防部长,肯定也有叶剑英的推荐之力。

2、聂荣臻是徐向前的老师,还一块参加过广州起义,但两人战争期间一直没什么交往,直到48年华北军区成立才在一起搭档,后来又一起在总参,但关系似乎并不亲密,徐虽然是学生,但比老师的军事能力强的多,战绩也辉煌的多。我一直觉得毛泽东建国初期对他俩的任命很有用意,两人一个是华北军区司令兼副总参谋长,一个是华北军区副司令兼总参谋长,职务互相交叉,至于为何这样任用,如果详细分析的话,得另开一篇文章了。
聂诗中的一句“川西传讯忠心耿”应该是会触及到徐痛处的,因为这件事直接决定了徐后半生的命运,往事不堪回首啊。不过,聂可能是无意的,因为他的诗是事先写好的,也许并未想到会在此处碰到徐。

3、我对徐向前缺乏研究,不知他的文学水平如何,不过他这首诗写的确实很糟糕,一句也不押韵,而且没有诗味,显然是临时硬拼凑出来的。不知是徐主动写的呢?还是大家怂恿而应邀写的?

4、邓小平来了以后,叶剑英赶紧迎上前去,高声说他是老帅的领班,邓那时尚未正式解放,而叶此时威望正如日中天,可见叶的胸襟是相当的宽广,而且对邓是相当的尊崇。叶当时对邓的态度肯定是出于国家民族的前途,而不是个人权力地位。

5、邓小平对粟裕的态度让人很不舒服。当时的场景一定让粟裕这个老实人非常尴尬。“开玩笑”是作者加上的形容词,他未必知道邓的心理,也许知道但故意这么写。邓解放战争时期就妒忌粟裕的功绩,58年又参与打击粟裕,此时尚未出山就表示出对粟裕的蔑视,与他后来压制粟裕的平反是顺理成章的,实在是心胸狭窄。
叶剑英的表示是:起身,亲自迎接他进来。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了他对粟裕的态度,解了粟裕的围。叶粟的关系相当亲密,两人在军科院是患过难的。要不是因为叶剑英圆滑,不愿得罪其他大佬,粟裕的冤案早就平反了,也用不着等到邓小平死以后了。

(全文)
关于“徐帅也被请来了”的说法以及一些具体细节的描写,载于《叶剑英在1976》(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12月第2版)第409~412页。据知1989年底或者1990年还有个《叶剑英在1976》第1版(见范硕的附录《第一版后记》),但我手头上没有,具体是怎么写的,请朋友们帮助提供。现只能依据我手上有的一些资料作一些粗略的考证,因为资料不全,所以结论未必准确,仅供参考。
]]
1、z文里讲“其他祝寿的人都是自己跑来的,只有徐向前是被‘请’来的”这个论断不准确。正如but兄所言,只能理解为“都是请来的”,而不能理解为只有徐是被请来的。

2、聂、徐能不能叫做师徒关系,恐怕大可考究。徐是黄埔一期学生,聂是四期老师。罗历戎自称是聂的学生,那是罗的事。由此类推徐也愿意这么叫,难以成立。

3、徐诗肯定是主动写的,而且还是事先写好的。因为几本书里面虽然没有明讲徐诗是什么时候拿出来的,但可以读出徐是进门后不久即“献诗”的。聂诗情况相类。

4、1977年5月14日的时候,邓已经正式“解放”了,只是尚未“复出”而已。

5、邓对粟的讲法是真的“开玩笑”还是蔑视呢?没有可以下定论的依据。既然没有详实的依据,后面跟着的一段联想似乎仅是zxcbn兄的个人感受而已。且不说是否“邓解放战争时期就妒忌粟裕的功绩,58年又参与打击粟裕”,但下这么个“此时尚未出山就表示出对粟裕的蔑视,与他后来压制粟裕的平反是顺理成章的,实在是心胸狭窄”的结论,过于牵强和草率了。
引用第15楼zxcbn2007-08-02 21:02发表的“”:
我这是第一版,90年出版的。

太好了。
因为有些细节前后说法不一,需要不同版本互相对照。

第一,范硕在《叶剑英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3月第1版,第661~662页)里并没有对叶80寿辰的具体情节进行描写。
第二,叶的秘书张廷栋在《我陪叶帅走完最后的十七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第94~96页)里强调是“不约而同”,
第三,范硕自己在《叶剑英的非常之路》(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第246~247页)一书里也将祝寿由来也改成了“不约而同”。
第四,范在第2版附录《第一版后记》里说明:“张廷栋少将审读了全部书稿”。

以上4点,说明里面有些文章,所以要进行版本对照。
粟的平反被推迟并非邓之过.
1,粟自己对这个不在意,不像有的人去全力争取.
2,在党和军队的政治生活中,粟在后来已明显没受到着个事的影响,平反的要求不迫切,也就放了下来.
邓也是考虑到这个,为平衡各方关系,把这事搁了下来.
粟平反晚除了邓的负作用,当时同样居高位的黄应该没有起好作用.
徐此时确实是比较敏感的人物,作为山西老乡,思想上还是有些向着老实的华的.
原帖由 hbao 于 2007-8-5 04:08 发表
粟平反晚除了邓的负作用,当时同样居高位的黄应该没有起好作用.
徐此时确实是比较敏感的人物,作为山西老乡,思想上还是有些向着老实的华的.
国防部开会时他说过些话.
好像是有说徐在某个场合为华解围的。
引用第164楼54188于2007-08-03 08:46发表的  :
这是我读书时产生的随想,不是一篇正规的论文,肯定有不严谨之处。比如说聂是徐的老师,要认真的话,是算不上的。还有,祝寿时间因为书上没说,我是根据叶的生日推断的,是我读书不够的缘故,愧一下。 
说其他人也是被请来的,似乎缺乏有力的证据。首先,叶帅请余秋里似乎没什么道理;其次,王震本来就喜欢往老帅这里跑;再次,如果都是请来的,单独把徐帅列出来好像没有必要。林兄在18楼列的几条也证明了不都是请来的,而是不约而同自己跑来的。
书上说,聂先念自己的诗,然后“徐帅也补来一首诗”,所以这首诗究竟写于何时无法确定。
邓对粟的态度只是我的推理,不能肯定说我的推理就是事实,但也不能肯定说就完全没有根据,因为否定这个推理也需要证据。
引用第164楼54188于2007-08-03 08:46发表的  :
说其他人也是被请来的,似乎缺乏有力的证据。首先,叶帅请余秋里似乎没什么道理;其次,王震本来就喜欢往老帅这里跑;再次,如果都是请来的,单独把徐帅列出来好像没有必要。林兄在18楼列的几条也证明了不都是请来的,而是不约而同自己跑来的。

再翻了几本其他参加者的相关回忆录,看来要确证当时情形的更有力证据是没有了,因为总体来看这件事颇令一些人忌讳。我们只就几本书的描写互相对照下,闲谈几句权当灌水。
先从与会名单上看,几乎清一色的军头,but兄前面的发言已经说明了本当到场的几个人都没到(华、汪与叶的蜜月期不知过了没有),而54188先生也提到余等人由叶出面来请没有道理,我觉得这些都成立。我本人也觉得以叶的性格,既然不想自己去坐第一把交椅,就不会主动邀请这么些人在这么个敏感时间来搞聚会,同时也是没有往例可循。那么,很可能就是某个人而且是主动到处跑的人的主意。他在抓捕四个人之前已经跑开了,想把好事做到底,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单独把徐列出来,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口头惯用语,叶身边的人觉得徐跟叶平时的交往不多,京西因为萧华的事,让人觉得徐叶之间似乎有介蒂,而徐与华又是老乡,种种原因,亲历者觉得徐到场有些意外,顺口这么一说。当然,这一串文字都只是我个人的臆测。
之所以强调“不约而同”是什么原因呢?接下来再继续讲。
从54188先生提供的内容看,《叶剑英在1976》1990年第1版和1995年第2版对相关细节的描写差别不大。但我们还需要留意一本书,那就是出版时间为1995年3月的《叶剑英传》(当代中国出版社第1版)。这本书是经过重重把关层层审查,历经十多年才得以出版的,当代中国出版社与人民出版社的关系,大概就不用我饶舌了。可见对于一些敏感问题的描述,代表了当时官方的意见。而这本书里,并没有对叶80寿辰的具体情节进行描写。
到了1999年,张秘书在回忆里就强调“不约而同”而不说谁也被请来了的问题。可经张审读的《叶剑英在1976》第1、2版里却说“请”,究竟是怎么回事?大概得等其他资料来说明,又或者成了再也解不开的谜也说不定。
关于聂、徐献诗的时间问题,这里先卖个关子,稍后再讲。呵呵。
原帖由 xcxy 于 2007-8-5 13:21 发表
好像是有说徐在某个场合为华解围的。

详情如何?继续继续……
引用第21楼zxcbn2007-08-03 08:42发表的“”:
林兄自己否定了13楼的第一条——
无论叶去请,从情理上似乎都站不住。
我理解这“不约而同”“前去”里面的意思,一是叶没有当“排排坐,吃果果”的导演;二是如果说是老叶主动邀请老帅老将们来为自己祝寿,无形中把主人的地位和影响力给贬低了。
呵呵

哪能呢?我还没展开呢。
请细读我的回复,指“都是请来的”,可没说都是叶请来的。:D
原帖由 林苑竹 于 2007-8-5 17:00 发表

详情如何?继续继续……
好像徐说没华抓四人帮,咱们都人头落地了.
徐也太那个了,四方面军那包袱背了几十年,没点霸气.
原帖由 f22 于 2007-8-5 19:36 发表
好像徐说没华抓四人帮,咱们都人头落地了.
徐也太那个了,四方面军那包袱背了几十年,没点霸气.

都被磨了大半辈子的人了那还有什么霸气。徐帅说人头都落地有点夸张,但是抓捕四人没有华支持的话你觉得成功的机会有多大?
原帖由 gamer1978 于 2007-8-7 11:38 发表

都被磨了大半辈子的人了那还有什么霸气。徐帅说人头都落地有点夸张,但是抓捕四人没有华支持的话你觉得成功的机会有多大?
汪东兴都参与了就由不得华了,再说,江也反他,他没法不干,花帅看准了这点,反过来说,江没半点手段,把华赶到叶那边去了,找死.
原帖由 gamer1978 于 2007-8-7 11:38 发表

都被磨了大半辈子的人了那还有什么霸气。徐帅说人头都落地有点夸张,但是抓捕四人没有华支持的话你觉得成功的机会有多大?

那时候应该由不的华了吧!?
二野,三野,唉
一声叹息……
]]
问下:花帅是指叶么?
他被叫"参座"是怎么来的?
原帖由 patriot2008 于 2007-8-8 19:03 发表
问下:花帅是指叶么?
他被叫"参座"是怎么来的?

参座是职务,花帅是性格。
不理解的话百度一下叶花帅。
:b 你也是老帅嘛,是我们老帅的领班呢。
这句话有意思!值得深思!
原帖由 wkx82 于 2007-8-12 15:23 发表
:b 你也是老帅嘛,是我们老帅的领班呢。
这句话有意思!值得深思!

这个正是本帖话头,wkx兄洞察力甚强。
转几位好友的发言,以为本帖的一些补充,免得有些朋友看了半天都不知所云。

上面所讲的情节,是1977年5月14日叶80寿辰,邓与徐、聂两帅及粟裕、王震、余秋里、杨成武、柯麟等人前去祝寿时叶邓之间的惺惺相惜。从照片中看,当时坐者的排位是叶、徐、聂、邓,粟、王等人只能站着。

引用第114楼but于2007-07-24 02:02发表的  :
鸿门宴当代版

引用第115楼林苑竹于2007-07-24 08:43发表的  :
此话何解?“沛公”当时可不在场哦。

引用第116楼就这样于2007-07-24 11:53发表的  :
按野史讲法,.这是军头密谋夺权最后内部平衡的集中体现.
叶:八十毋劳论废兴,长征接力有来人。
    导师创业垂千古,侬辈跟随愧望尘。  
    亿万愚公齐破立,五洲权霸共沉沦。  
    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徐:吕端当愧公一筹,导师评论早有定。
    当年英豪劲倍增,八秩犹似四十前。
    射虎屠龙宿有志,二三鬼神一扫光。  
聂:揭竿羊城五十年,风雨齐州步履艰。
    川西传讯忠心耿,京华除害一身胆。
    行若吕端识大事,功成绛候有愧颜。
    八秩寿翁犹继志,旗展神州贺新天。
这以后徐帅彻底的远离了华
引用第117楼but于2007-07-24 16:57发表的  :
话说寿星公广发英雄贴, 邀军中诸雄前来贺寿. 是夜有几个还没到, 如二个矮个(一帅一将)等, 有人问: 差不多了,开始吧? 寿星公说: 还等一下. 一个小矮个快步近来: 啊, 老帅们都在. 寿星公拉着矮个挨自己坐下: 你也是老帅嘛, 还是我们老帅的领班的.众人接着纷纷表演贺寿佳作. 而自此进入了进入了众星捧凳的时代. 这哪里是寿宴啊.
一个题外话, 据说矮个对后到的大将说: 你迟来, 就得站在一边了. 果不期然, 凳端正了以后, 大将也靠边站了.
原来粟还有这样的情况,最后没上元帅也有这方面的牵连吧。
有华点头,那叫清君侧,没华点头,那叫政变,性质不同滴。叶胆子再大,还不至于做出没华点头就冒险行动的事情来,更何况叶也不是那种性格。
现在为了抬高某些人在粉碎四人帮过程中地位,片面夸大了历史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
《叶剑英在1976》本是一部小说性质的书,那段生日宴会的情节,真实性如何尚大有可疑。凭这么一段可疑的情节,来判断粟裕等人的关系,未免也太空对空了吧。

叶参座一举打倒“后党”,辅佐 “幼君”正位,功比汉朝陈平,唐朝张柬之,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要说叶参座请出邓大人,恐怕其本意可不是要邓大人出来当太上皇的。当时华国锋兼主席与总理于一身,相当于皇帝兼宰相——古今中外,没有这么兼法的。古人说“逆取顺守”,叶参座是一位乱世中“逆取”的奇才,但要在太平天下“顺守”,治理国家,恐怕他自知不及邓大人,所以才有“领班”的说法。推测他请出邓大人,本意不过是要他接周丞相的班,两人一起辅佐“幼君”管好国家,至于后来闹成那个样子,恐怕也是叶参座始料不及的。
原帖由 kutoo 于 2007-9-21 10:18 发表
《叶剑英在1976》本是一部小说性质的书,那段生日宴会的情节,真实性如何尚大有可疑。凭这么一段可疑的情节,来判断粟裕等人的关系,未免也太空对空了吧。

质疑得好。
范著现在成了叶生平事迹的主要版本,没有其他版本的对证,这深入研究就是一句空话。
只是张秘书也出面证实了此事,又没有其他版本的反证,大概情节是可以过得去了。
原帖由 kutoo 于 2007-9-21 10:18 发表
叶参座一举打倒“后党”,辅佐 “幼君”正位,功比汉朝陈平,唐朝张柬之,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要说叶参座请出邓大人,恐怕其本意可不是要邓大人出来当太上皇的。当时华国锋兼主席与总理于一身,相当于皇帝兼宰相——古今中外,没有这么兼法的。古人说“逆取顺守”,叶参座是一位乱世中“逆取”的奇才,但要在太平天下“顺守”,治理国家,恐怕他自知不及邓大人,所以才有“领班”的说法。

叶说过:“前几把交椅是不争的”。
至于后来的进程是否如叶所料,目前没有史料可供考证,不好评论。
后来的进程到底是怎么样的?小可不是很清楚这段历史,林板能说一下吗
]]
原帖由 f22 于 2007-8-2 21:33 发表
粟的平反被推迟并非邓之过.
1,粟自己对这个不在意,不像有的人去全力争取.
2,在党和军队的政治生活中,粟在后来已明显没受到着个事的影响,平反的要求不迫切,也就放了下来.
邓也是考虑到这个,为平衡各方关系,把这事搁 ...


-------------------------------------------------------------
粟裕的申诉报告
              
            华主席,叶、邓、李、陈副主席:(为中共中央华国锋主席,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陈云副主席。)
               在党的三中全会方针鼓舞下,我对1958年彭德怀同志利用军委扩大会议对我进行批判提出申诉。
              
            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是在党中央、毛主席的关怀下召开的。会议的任务是检查总结建国以来的军事工作。全国解放和抗美援朝胜利后,我军面临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由战争时期到和平时期这两个历史性的转变,军事工作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情况,大家缺乏经验,工作中存在不少问题,各方面意见较多。召开军委扩大会议,研究总结八年来的军事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会议上,毛主席对军队建设形势作了正确的估价,指出:"同志们大多数都说,八年来基本上搞的好,有些缺点、错误。""基本方针是没有错的,但工作有很大缺点。"毛主席还为我们承担了领导责任。但是,彭德怀同志背离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精神和当时的实际情况,把工作上的某些缺点和错误,以及正确的东西,上纲为"建军新阶段中两条军事路线的斗争",把肖克同志打成这条军事路线的代表人物,实际上是批了刘伯承同志;同时又把我做为反党反领导的极端个人主义者拿来批判,混淆是非界限,破坏七大以来党内民主和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把会议引向了歧路,在军内开了很坏的先例。

              在这次会议上,彭德怀同志对我搞突然袭击,实际上把我一棍子打死。在总参工作期间,彭德怀同志对我专横跋扈、训斥谩骂,使我实在难以忍受;我在工作上同他也有一些争论。他抓住我在工作上和处理问题上的某些缺点和我性格上的弱点,牵强联系,混淆是非,给我扣上"反党反领导"、"向党争权"、"阴险卑鄙"、
            "告洋状"等等莫须有的罪名,企图把我打成反党反领导的极端个人主义份子而置于死地。为了把我的问题搞到外部去,还组织地方干部参观大字报。在当时的形势下,我无法为自己做实事求是的申明。而且,为了不致被打成敌我矛盾,只得违心地做检讨。尤其是我的第二次检讨,(粟裕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突然遭到猛烈批判深感意外,对被强加的种种罪名困惑莫名,在家中连续七天闭门反省,百思不得其解。高度紧张的思虑,引发血压升高头昏脑胀,无奈中由楚青代写了这份检讨。)完全是违心的,不符实际的,把强加给我的罪名差不多都兜了下来,把自己说得简直不成样子。就是这样,彭德怀同志还不放我过关,以后他竟在中央说我"里通外国"。

              我向中央申诉:我在总参工作期间,由于我的思想政治水平不高,又没有在首脑机关工作的经验,工作没有搞好,对我进行批评是应该的。但是,彭德怀同志发动对我批判用心是不好的,方法是错误的;强加给我的罪名是莫须有的,目的是要把我打下去。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包括我在总参工作期间,尽管在工作上、思想上有过这样那样的缺点甚至错误,但是我对党对人民一直是忠诚的,任何时候没有反党反领导,,没有向党争权,没有在背后搞过任何同志的鬼,没有任何两面行为。我深信,我参加革命五十多年的实践是足以证明自己的,(注:1959年7月和8月,中共中央在庐山先后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八中全会。粟裕出席了8月2
            日至16日的八届八中全会。会后他回到北京家里已是深夜,我正熟睡。往常他见我睡熟总是轻轻进来以免影响我,这次却推醒我,"快醒醒!快醒醒!"庐山出了大事了,彭德怀挨批了。""有个下午,少奇同志对我说,1958年的事你也可以说说嘛。还有位老战友也建议我乘此机会把1958年的事提一提。""我没有发言。我不愿在彭德怀受批判的时候提自己的问题。我决不利用党内政治风浪的起伏。我相信我几十年的革命实践足够说明自己。"-楚青)也是经得起组织上审查的。

              在这里,我还要向中央报告,听说现在还有人说,1943年饶漱石赶走陈毅同志,我是支持饶漱石的。这完全是莫须有的。我想这是1958年对我的批判所造成的恶劣影响。
            1943年华中抗日根据地还处于被敌人分割和多层封锁的状态,军部在淮南地区盱胎县黄花塘,一师师部活动于苏中海安、东台地区。当时我们对军部的情况很不了解。对饶漱石制造的"黄花塘事件"我们根本不知道,事后也没有听到传达。我是后来才从长期在黄花塘军部养病的一师政委刘炎同志
            ( 已故 )
            处听到一些传闻。解放战争期间,我经常在前方,几乎全部精力集中于打仗。我对于饶漱石的阴谋活动完全不知道,这一点即使在1958年的高压下,我也是坚持了的。我对陈毅同志一贯是尊敬的,而且认为华东部队必须由陈毅同志来统率。1947年,军委要我带六纵
            ( 王必成纵 ) 到鲁西南,同已在鲁西南的陈 ( 士榘 )、唐 ( 亮 )
            部队会合,统一指挥这六个纵队。我当即请求,这六个纵队是华东的主力,必须由陈毅同志亲临指挥。中央同意了我的请求,我是随陈毅同志一起去的鲁西南。
            1948年5月初我随朱德同志(注:这是笔误。粟裕同陈毅于1948年4月25日从濮阳出发前往西柏坡,5月中旬朱德总司令在陈毅、粟裕陪同下亲临华野指挥机关和部队驻地濮阳。)、陈毅同志一起到西柏坡向党中央、毛主席汇报作战方案。汇报结束后,毛主席对我说,以后华野就由你来搞,陈毅同志要到中原去。我立即请求说,陈毅同志无论如何不能离开华野,毛主席说,那边必须陈毅同志去。我又请求说,如:果陈毅同志必须去中原,华野也仍然要由陈毅同志兼。当时毛主席同意了我的请求。如果我有排斥陈毅同志的思想,那不正是机会吗?
            这些历史事实是有案可查的。
              我记得1958年批判我,硬说我一贯反领导,我曾说了这件事。我还举了另一件事来说明:1946年,中央任命我为华中军区司令,张鼎丞同志为副司令。我认为张鼎丞同志是党内很有资望的老同志,新四军二支队时他是司令,我是副司令,华中军区司令应该由他任才好,我压下了这个任命,向中央做了报告。后来,中央同意了我的报告,下达了新的任命。但是,当我讲了这些情况以后,彭德怀同志竟然说,"这正说明你阴险",压我对此做出检查。仅此一例就足以说明当时对我的批判是如何不实事求是。

              
            1958年对我的批判,虽未形成正式决定,但曾经传达到团一级,我还看到一个中央文件上把我做为军内的坏人点了名,影响及于全党全军。而且那些不符事实的发言、简报,我的违心的检讨等等,均已做为历史文件存档。二十多年来,它已成为压在我身上的沉重负担,使我内心深为痛苦。但是,由于近二十多年来,党内民主生活很不正常,我一直克制自己,没有提过申诉。现在,我们党已经取得了粉碎林彪、"四人帮"的伟大胜利。在党的三中全会方针指引下,历史上许多冤假错案已经陆续纠正。中央对彭德怀同志的功过是非也已做出评价。我迫切恳求中央能将彭德怀同志对我制造的冤案予以甄别,撤销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对我的错误批判。请求中央受理我的申诉,使我在今后有限的余年终于能放下这个沉重的包袱,更好地为革命贡献全部力量。

               此致
              
              
              敬礼
               粟 裕
               1979年10月9日
这个申诉报告已经在几个军史论坛吵成一团了。: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