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大将头藏三弹片至死 病痛夺走赴朝带兵机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4:10:06
粟裕大将头藏三弹片至死 病痛夺走赴朝带兵机会
2007年07月29日  来源:解放军报

     2005年6月28日拍摄的陈毅、粟裕大型花岗石塑雕。陈毅元帅、粟裕将军侍马而立的大型花岗石塑雕,位于山东省蒙阴县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前。雕像高7.75米,其中底座高2.75米。红色花岗石上镌刻着陈毅元帅的《孟良崮战役》长诗,两位将帅雕象栩栩如生,再现了当年作为孟良崮战役主要指挥者的光辉形象。 中新社发 陈为峰 摄


    2004年11月7日,江苏溧阳市前马镇水西村举行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65周年暨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建馆20周年纪念大会。陈毅、粟裕等新四军老领导的后代陈丹淮、粟寒生等参加纪念大会。1939年11月7日,新四军按照毛泽东同志指示,在水西村成立由陈毅任总指挥、粟裕任副总指挥的江南指挥部。指挥部的成立,对于巩固与发展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起到重要作用,标志着苏南抗日武装斗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从而形成了苏南、苏中、淮南三面联通的有利态势,江南指挥部为抗战胜利发挥重要作用。 中新社发 胡平 摄

[color]
  中国大将粟裕早年作战时,头部曾因炸弹受过伤,此后总犯头痛,甚至因此错过了朝鲜战争。直到1984年火化其尸体时,人们才发现其头部54年前留下的弹片。
  火化头颅骨灰惊现三弹片
  从普通士兵到大将,中国著名军事家粟裕身经百战,战功显赫,是一位深受民众爱戴的中国高级将领。             粟裕戎马一生,先后6次负伤。
  他头部两次负伤:第一次是在南昌起义后不久的福建武平战斗中,子弹从他右耳上侧头部颞骨穿过,他当场昏死过去,苏醒后也动弹不得;第二次是在江西水南作战中,被炮弹炸伤头部。
  他手臂两次负伤:在硝石与敌作战中,他左臂负重伤留下残疾;在浙西遂安向皖赣边的转战中,他右臂中弹,1949年后才取出子弹。
  除此之外,1929年攻占宁都时,他臀部负伤;1936年在云合开展游击战中,他脚踝负伤。
  1984年2月5日他逝世后,家人从他火化的头颅骨灰中,竟发现了三块弹片。
  2003年,中国军事科学院筹建院史馆,粟裕的夫人楚青公开了这三块珍藏近20年的弹片。
  粟裕水南战役被炸伤
  1930年2月下旬,作为支队政委的粟裕与支队长肖劲光率领部众随红四军进军赣南地区,在吉水、吉安的南部水南,参加了消灭进犯赣南苏区的国民党军唐云山独立十五旅的战斗。
  在激烈的战斗中,突然敌人一发迫击炮弹打过来,在粟裕身旁爆炸。粟裕只觉得头部被猛地一击,就倒在地上,昏了过去。
  士兵们看到粟裕头部负伤,满脸是血,急忙跑过去帮他包扎伤口,并要把他抬下战场。
  粟裕苏醒后坚决不肯,刚说完“别管我,快去追击敌人”,又昏了过去。
  战斗结束后,士兵们把昏迷不醒的粟裕抬到后方医院,发现一块锐利的弹片深深地嵌进了他的颅骨。因医院条件简陋,无法进行大手术,医生只好用纱布将其头部紧紧缠住。
  治疗三个多月后,粟裕伤愈归队。
  在以后的日子中,战事一紧张,或者工作一劳累,粟裕就常犯头痛头晕病。疼的最厉害时手都不能去摸,摸的话,根根头发像针一样扎。
  旁人都以为他是被炮弹片炸伤而已,谁会想到,弹片竟然一直留在他的头颅内。
  这年6月,红四军、红六军(后改为红三军)、红十二军整编。
  粟裕由于在水南等战役中表现突出,得以调任红十二军五支队支队长。
  当时,粟裕年仅23岁。
  妻子回首往事心痛不已
  楚青深情地说:“如果这三块弹片是粟裕在水南战役中负伤留下的,算起来在他头颅里54年了,但我们家人都不知道,他在生前很少讲自己过去的作战经历。”
  “头部弹片所导致的头痛头晕,几十年来一直折磨着粟裕,给他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平常疼得受不了,他就用凉水冲头,或者在头上戴健脑器,缓解疼痛。我们看着他那痛苦的样子,既着急,又没办法。”
  回想这些往事,楚青脸上挂满了内疚和悲伤,总是不断地自责没能更好地照顾粟裕。
  “战争年代,一打起仗来,他在前方常常几天几夜不睡,我真不知道他是怎么过来的。后来,他习惯晚上工作,我白天上班,我们经常几天都见不上面!”
  她深深地叹了口气说:“记得他在谈起淮海战役时,说当时他日夜守候在指挥所,注视着战场情况的变化,设想着临机处置的方案,曾经连续七天七夜没有睡觉,头疼得受不了,就让警卫员反复摁头,或用凉水冲头,或者用看地图来分散疼痛,带病指挥作战。我想,弹片镶在脑子里,那疼痛一定是非常人能忍受的,他超常的坚强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特别令人钦佩!”
  楚青说,后来医生给粟裕做了一个简陋的“健脑器”,头发热了,就把它戴上帮助头部散热。但这还是解决不了问题,他的头部仍然又烫又痛,他也还是不言不语地用冷水浇头。
  病痛夺走粟裕赴朝带兵机会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毛泽东曾点将,要粟裕担负抗美援朝战争的指挥重任。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中国总理周恩来先后两次召开国防会议,讨论朝鲜局势和中国国防问题,决定抽调战略预备队4个军以及配属的炮兵、空军等部队25万多人,组成东北边防军,由粟裕任司令员兼政委。
  后来,毛泽东又派陈毅再次向粟裕传达,明确要求粟裕担负抗美援朝作战指挥任务。
  可这时,粟裕身体状况很不好,每天头痛头晕难忍,但仍在坚持工作。 得知毛泽东亲自点将,他深感这是中共对自己的信任,觉得义不容辞,立即着手进行担负新任务的准备。
  他要求华东军区司令部选配指挥部的参谋、通信班子,要华东空军调查研究侵朝美军空军的飞机数量和作战能力,并向中央军委建议增调三野九兵团参战。
  不料他的病情日益加重,头疼眼晕得非常厉害,不仅难以坚持工作,甚至不能左右环视,吃饭时只能把饭菜摆在正面一条线上。
  他不得不向毛泽东报告病情。后经中央军委批准,他专门到山东青岛疗养。半个月后,病情仍不见好转,他心急如焚,特地托到青岛的罗瑞卿带信给毛泽东,再次报告自己的病情和心情。
  毛泽东看到粟裕的信,立即复信,“粟裕同志:罗瑞卿同志带来的信收到了,病情仍重,甚为系念。目前新任务不甚迫切,你可以安心修养,直至病愈。修养地点,如青岛合适则在青岛,如青岛不甚合适,可来北京,望酌定之。问好!”
  后来,中共才决定由彭德怀担任司令员兼政委。
  中共中央与苏联协商,安排粟裕到莫斯科继续治疗。
  可是,他在那里治疗数月后,仍没有完全解除头疼的痛苦。
  家人视弹片为传家宝
  在饱受头痛之苦几十年之后,粟裕于1984年去世。2月15日,粟裕的遗体在北京火化。
  负责火化炉的老师傅得知火化的是仰慕已久的粟裕大将的遗体时,筛选骨灰特别仔细。
  在火化炉床上捡扫骨灰时,他和粟裕的长子粟戎生忽然从头颅骨灰中发现一块直径约有黄豆大小和两块绿豆粒大小的乌黑色薄片,拿起一看,是三块残碎的弹片。
  粟戎生特别吃惊,难道父亲生前的头痛病就是这三块弹片引起的?他立刻把这一情况告诉了悲痛之中的母亲楚青。楚青用颤抖的双手捧着三块弹片,翻来覆去看个不停,她终于找到了丈夫多年头痛的真正原因。
  后来,依其遗言,家人把粟裕的骨灰撒在了他战斗过的八个省市。
  楚青及全家把这三块弹片视为传家宝。
  2003年3月,她得知军事科学院筹建院史馆,亲自把其中一枚赠送军科院史馆陈列。 她说:“把弹片交给军事科学院,是我们家人的想法,也是它最好的归宿。”
粟裕大将头藏三弹片至死 病痛夺走赴朝带兵机会 2007年07月29日  来源:解放军报
     2005年6月28日拍摄的陈毅、粟裕大型花岗石塑雕。陈毅元帅、粟裕将军侍马而立的大型花岗石塑雕,位于山东省蒙阴县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前。雕像高7.75米,其中底座高2.75米。红色花岗石上镌刻着陈毅元帅的《孟良崮战役》长诗,两位将帅雕象栩栩如生,再现了当年作为孟良崮战役主要指挥者的光辉形象。 中新社发 陈为峰 摄

    2004年11月7日,江苏溧阳市前马镇水西村举行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65周年暨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建馆20周年纪念大会。陈毅、粟裕等新四军老领导的后代陈丹淮、粟寒生等参加纪念大会。1939年11月7日,新四军按照毛泽东同志指示,在水西村成立由陈毅任总指挥、粟裕任副总指挥的江南指挥部。指挥部的成立,对于巩固与发展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起到重要作用,标志着苏南抗日武装斗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从而形成了苏南、苏中、淮南三面联通的有利态势,江南指挥部为抗战胜利发挥重要作用。 中新社发 胡平 摄
[color]  中国大将粟裕早年作战时,头部曾因炸弹受过伤,此后总犯头痛,甚至因此错过了朝鲜战争。直到1984年火化其尸体时,人们才发现其头部54年前留下的弹片。
  火化头颅骨灰惊现三弹片
  从普通士兵到大将,中国著名军事家粟裕身经百战,战功显赫,是一位深受民众爱戴的中国高级将领。             粟裕戎马一生,先后6次负伤。
  他头部两次负伤:第一次是在南昌起义后不久的福建武平战斗中,子弹从他右耳上侧头部颞骨穿过,他当场昏死过去,苏醒后也动弹不得;第二次是在江西水南作战中,被炮弹炸伤头部。
  他手臂两次负伤:在硝石与敌作战中,他左臂负重伤留下残疾;在浙西遂安向皖赣边的转战中,他右臂中弹,1949年后才取出子弹。
  除此之外,1929年攻占宁都时,他臀部负伤;1936年在云合开展游击战中,他脚踝负伤。
  1984年2月5日他逝世后,家人从他火化的头颅骨灰中,竟发现了三块弹片。
  2003年,中国军事科学院筹建院史馆,粟裕的夫人楚青公开了这三块珍藏近20年的弹片。
  粟裕水南战役被炸伤
  1930年2月下旬,作为支队政委的粟裕与支队长肖劲光率领部众随红四军进军赣南地区,在吉水、吉安的南部水南,参加了消灭进犯赣南苏区的国民党军唐云山独立十五旅的战斗。
  在激烈的战斗中,突然敌人一发迫击炮弹打过来,在粟裕身旁爆炸。粟裕只觉得头部被猛地一击,就倒在地上,昏了过去。
  士兵们看到粟裕头部负伤,满脸是血,急忙跑过去帮他包扎伤口,并要把他抬下战场。
  粟裕苏醒后坚决不肯,刚说完“别管我,快去追击敌人”,又昏了过去。
  战斗结束后,士兵们把昏迷不醒的粟裕抬到后方医院,发现一块锐利的弹片深深地嵌进了他的颅骨。因医院条件简陋,无法进行大手术,医生只好用纱布将其头部紧紧缠住。
  治疗三个多月后,粟裕伤愈归队。
  在以后的日子中,战事一紧张,或者工作一劳累,粟裕就常犯头痛头晕病。疼的最厉害时手都不能去摸,摸的话,根根头发像针一样扎。
  旁人都以为他是被炮弹片炸伤而已,谁会想到,弹片竟然一直留在他的头颅内。
  这年6月,红四军、红六军(后改为红三军)、红十二军整编。
  粟裕由于在水南等战役中表现突出,得以调任红十二军五支队支队长。
  当时,粟裕年仅23岁。
  妻子回首往事心痛不已
  楚青深情地说:“如果这三块弹片是粟裕在水南战役中负伤留下的,算起来在他头颅里54年了,但我们家人都不知道,他在生前很少讲自己过去的作战经历。”
  “头部弹片所导致的头痛头晕,几十年来一直折磨着粟裕,给他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平常疼得受不了,他就用凉水冲头,或者在头上戴健脑器,缓解疼痛。我们看着他那痛苦的样子,既着急,又没办法。”
  回想这些往事,楚青脸上挂满了内疚和悲伤,总是不断地自责没能更好地照顾粟裕。
  “战争年代,一打起仗来,他在前方常常几天几夜不睡,我真不知道他是怎么过来的。后来,他习惯晚上工作,我白天上班,我们经常几天都见不上面!”
  她深深地叹了口气说:“记得他在谈起淮海战役时,说当时他日夜守候在指挥所,注视着战场情况的变化,设想着临机处置的方案,曾经连续七天七夜没有睡觉,头疼得受不了,就让警卫员反复摁头,或用凉水冲头,或者用看地图来分散疼痛,带病指挥作战。我想,弹片镶在脑子里,那疼痛一定是非常人能忍受的,他超常的坚强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特别令人钦佩!”
  楚青说,后来医生给粟裕做了一个简陋的“健脑器”,头发热了,就把它戴上帮助头部散热。但这还是解决不了问题,他的头部仍然又烫又痛,他也还是不言不语地用冷水浇头。
  病痛夺走粟裕赴朝带兵机会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毛泽东曾点将,要粟裕担负抗美援朝战争的指挥重任。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中国总理周恩来先后两次召开国防会议,讨论朝鲜局势和中国国防问题,决定抽调战略预备队4个军以及配属的炮兵、空军等部队25万多人,组成东北边防军,由粟裕任司令员兼政委。
  后来,毛泽东又派陈毅再次向粟裕传达,明确要求粟裕担负抗美援朝作战指挥任务。
  可这时,粟裕身体状况很不好,每天头痛头晕难忍,但仍在坚持工作。 得知毛泽东亲自点将,他深感这是中共对自己的信任,觉得义不容辞,立即着手进行担负新任务的准备。
  他要求华东军区司令部选配指挥部的参谋、通信班子,要华东空军调查研究侵朝美军空军的飞机数量和作战能力,并向中央军委建议增调三野九兵团参战。
  不料他的病情日益加重,头疼眼晕得非常厉害,不仅难以坚持工作,甚至不能左右环视,吃饭时只能把饭菜摆在正面一条线上。
  他不得不向毛泽东报告病情。后经中央军委批准,他专门到山东青岛疗养。半个月后,病情仍不见好转,他心急如焚,特地托到青岛的罗瑞卿带信给毛泽东,再次报告自己的病情和心情。
  毛泽东看到粟裕的信,立即复信,“粟裕同志:罗瑞卿同志带来的信收到了,病情仍重,甚为系念。目前新任务不甚迫切,你可以安心修养,直至病愈。修养地点,如青岛合适则在青岛,如青岛不甚合适,可来北京,望酌定之。问好!”
  后来,中共才决定由彭德怀担任司令员兼政委。
  中共中央与苏联协商,安排粟裕到莫斯科继续治疗。
  可是,他在那里治疗数月后,仍没有完全解除头疼的痛苦。
  家人视弹片为传家宝
  在饱受头痛之苦几十年之后,粟裕于1984年去世。2月15日,粟裕的遗体在北京火化。
  负责火化炉的老师傅得知火化的是仰慕已久的粟裕大将的遗体时,筛选骨灰特别仔细。
  在火化炉床上捡扫骨灰时,他和粟裕的长子粟戎生忽然从头颅骨灰中发现一块直径约有黄豆大小和两块绿豆粒大小的乌黑色薄片,拿起一看,是三块残碎的弹片。
  粟戎生特别吃惊,难道父亲生前的头痛病就是这三块弹片引起的?他立刻把这一情况告诉了悲痛之中的母亲楚青。楚青用颤抖的双手捧着三块弹片,翻来覆去看个不停,她终于找到了丈夫多年头痛的真正原因。
  后来,依其遗言,家人把粟裕的骨灰撒在了他战斗过的八个省市。
  楚青及全家把这三块弹片视为传家宝。
  2003年3月,她得知军事科学院筹建院史馆,亲自把其中一枚赠送军科院史馆陈列。 她说:“把弹片交给军事科学院,是我们家人的想法,也是它最好的归宿。”
孟良崮之后失误不少 为什么三野将士不服粟裕
2007-07-27 14:02:25 文化论坛
   


    在孟良崮战役后敌人吸取了教训,队伍密集。面对敌阵,粟裕仓促兵分三路,令一纵、四纵向鲁南;三纵、八纵、十纵向泰安;粟裕指挥二、六、七、九纵正面迎击。华东战场敌我力量对比并不大,华野12个野战纵队加地方部队60多万人,敌人总共40万分了几路,只要自己主力不分散,随便打哪一路敌人只要指挥得当都可取胜,比起红军时期敌我力量对比都是10:1的力量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难事。虽然毛泽东有“分兵”的建议但并不是命令。如有不妥,陈粟完全可以据理力争,配合刘邓并不一定要分兵,只要他们能打胜仗就是最好的配合!
   
    看到粟裕的部署,范汉杰抽调出5军、7军和57、65、48、83、85师,首先在鲁南合围了叶飞的一纵和陶勇的四纵,歼灭二万余人。当一、四纵拼死杀出重围在鲁西南与三、八纵会师时,部队完全丧失了战斗能力。三、八纵也不顺利,在拿下国军留下的泰安这坐空城后,盲目骄傲,图谋济宁,结果损兵折将,丢掉了四千将士。粟裕所率的四个纵队更是不妙,七月十日,令四个纵队消灭黄百韬的25师,部队出发后才得知25师和64师已经靠拢,于是改变军令,转向胡涟的11师进攻,却不知胡涟在南麻一带早已防守严密,修造了极为精细的立体交叉阵地。粟裕的四个纵队仓促连攻了三天,毫无结果,黄百韬的25师和64师又击其两翼,粟裕大败而退,士气极为低下。当此时,粟裕又得知8师刚到临朐立足未稳,遂攻临朐,谁知天不作美,大雨倾盆,山洪爆发,将士淹死者不计其数,加之8师防守不弱,粟裕强攻五天,伤亡惨重,无果而返。这两仗下来,粟裕所率的四个纵队损失将士四万余人。整个华东野战军共丢掉了近七万人马。粟裕和范汉杰的交手,显得毫无章法,输了再打,打了再输,直到丢了近三分之一的兵力后才清醒过来,不得已主力退出鲁中。十一纵返回苏中;二、七、九、十三纵进胶东。
   
    七月分兵之败后,粟裕代表华野给中央写个汇报总结,说主要是“战略上过于乐观”。谭震林不同意,说战略上问题不大,主要是组织指挥和战术上的问题。陈毅当时也认同谭的意见。谭还特地给粟裕写了一封信,很直率的指出粟裕同志“军事上常常粗心大意,缺乏远见”“常常只看到一两步”“不能简单的以乐观来检讨,这样不能把问题搞清楚”。粟裕一听,有些情绪,单独给中央去电自求处分。
   
    部下的看法:叶飞:“吴化文过去是我们的手下败将,现在竟然敢跟着我们的屁股追!我叶飞现在有了个外号,你们知道不?我叫面包!”陶勇接过话来:“面包虽然稀松了点,却是干货。我陶勇英名全逝,被人家点着名叫西瓜!”王必成直来直去:“过去的手下败将,现在追得我们东奔西跑,到处躲藏。真他XX的丢人现眼!我觉得造成这种局面的责任在粟裕同志,陈毅同志也有责任!”
   
    战士的意见就更大了:‘反攻反攻,丢了山东,手拿煎饼,口咬大葱;大好形势,思想不通,有啥意见,要回华中。”
   
    粟裕连打了4,5个败仗,也检讨了,可是没有检讨到点子上,真正的原因没有找到,所以接着在土山集又打了败仗。1947年9月陈粟率6纵10纵与1纵3纵会合,又与陈唐兵团4纵8纵汇合。粟裕决定集中5个纵队的绝对优势兵力在土山集消灭国民党整编第11师,激战3天后再次饮恨而归。其实打败仗的原因并不是兵力优势不够大,南嘛和临朐用3―4个纵队打一个师,兵力是足够的,失利的主要原因实际上是野战攻坚的战术不精,可是粟裕的战术素养不够,也不愿意在战术上花精力,所以三野部队战术落后的问题一直到战争结束也没有解决。粟裕继南麻输给胡琏后再次败给胡琏,以后胡琏再也不把粟裕放在眼里。淮海战役居然有胆量往粟裕的包围圈中跳,以后又在金门,步登岛、南日岛屡次全歼了粟浴的部队。
   
    渡江战役后,三野上下都轻敌的厉害,当时的情绪是“渡江渡江,没放一枪,追击追击,不堪一击。”。粟裕给叶飞下了一道命令,要叶飞指挥在常熟一带的10兵团一天内控制上海的吴淞口和宝山等地,常熟一带的10兵团离上海还有120公里,部队行军每天只能走60――70公里,中间还要打仗,根本不可能完成这样的任务。叶飞气得骂粟裕:“你TMD会不会指挥打仗?”粟裕的回答:“可能根本没有仗打,赶到上海就是胜利”。叶飞事后回忆,粟裕等人当时只准备如何接收上海,根本没有考虑如何打仗,忽视军事准备,作战部署很随意很不周密,战前根本没有规定各个部队的任务,临战没有召开参战部队首长军事会议,没有研讨作战方案就下达了作战命令和部署。这是因为粟裕等三野干部轻信敌人准备起义,上海会与北京一样,根本不用打就可以拿下来了,结果导致在月埔大败。可以说,三野在解放战争后期的金门,步登岛等一系列败仗,原因都是轻敌,但轻敌的根子却在三野的军事主官粟裕身上。
   
    所以,粟裕在部下的眼里威信不高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能力不够,败仗打的比较多,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只是现在对粟裕的宣传比较过头,无限夸大他的作用,而且只讲他打的胜仗,很少讲他打的败仗,在一些对军史了解得一知半解的菜鸟心中就成了“常胜将军”,搞的大家都不理解为什么直接与粟裕在一起工作的人比如陈总,彭总,聂总,谭老板,叶飞,陈士榘,许世友,韦国清等为什么都对他不以为然。


http://culture.china.com/zh_cn/h ... 70727/14245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