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委员讨论——我对退税调整的看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5:31:11
7月1号国家下调出口退税率的消息传得很久了,消息本身也是确切的。关于国家为什么下调出口退税,猜测很多。其实从中国经济的宏观局面考虑,可以得到比较全面的结论。

除了煤炭、钢铁、木材等等这些基本生产资料在过去几年价格上涨迅速而且长时间保持高价格之外,最近鸡蛋、猪肉也大幅涨价,可以部分说明通货膨胀的苗头已经在居民消费层面显现出来了。今年3、4、5月的居民消费指数分别上升3.3,3.0,3.4个百分点,已经连续3个月突破3%警戒线,说明通货膨胀已经显现。尽管由于肉蛋等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导致的指数变化有偶然性和特殊性,但是通胀信号还是明确的。

对于中央政府来说,过去几年实施了取消农业税,提高城市基本生活保障水平等等政策,试图创造更好的民生环境,提高社会发展水平。但是如果遇到持续的通货膨胀,这些资金投入就很容易被消化掉,而不能产生明显效果。不可掌握的通胀,甚至会导致民生环境恶化,最终影响社会改革的进行,毕竟稳定的社会环境是顺利改革的基础。

通货膨胀的压力从哪里来呢?这些年里,普通收入阶层疲于应付住房、医疗、教育消费压力,消费结构单一,社会消费能力总体并不活跃。房地产市场的活跃导致基础建材和部分劳动力价格上升,同时房地产开发和销售导致信贷规模增加迅速,加大了通货膨胀压力。所以说房地产市场的过度发展是通货膨胀压力的很大一部分,但不是全部。7月1号国家下调出口退税率的消息传得很久了,消息本身也是确切的。关于国家为什么下调出口退税,猜测很多。其实从中国经济的宏观局面考虑,可以得到比较全面的结论。

除了煤炭、钢铁、木材等等这些基本生产资料在过去几年价格上涨迅速而且长时间保持高价格之外,最近鸡蛋、猪肉也大幅涨价,可以部分说明通货膨胀的苗头已经在居民消费层面显现出来了。今年3、4、5月的居民消费指数分别上升3.3,3.0,3.4个百分点,已经连续3个月突破3%警戒线,说明通货膨胀已经显现。尽管由于肉蛋等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导致的指数变化有偶然性和特殊性,但是通胀信号还是明确的。

对于中央政府来说,过去几年实施了取消农业税,提高城市基本生活保障水平等等政策,试图创造更好的民生环境,提高社会发展水平。但是如果遇到持续的通货膨胀,这些资金投入就很容易被消化掉,而不能产生明显效果。不可掌握的通胀,甚至会导致民生环境恶化,最终影响社会改革的进行,毕竟稳定的社会环境是顺利改革的基础。

通货膨胀的压力从哪里来呢?这些年里,普通收入阶层疲于应付住房、医疗、教育消费压力,消费结构单一,社会消费能力总体并不活跃。房地产市场的活跃导致基础建材和部分劳动力价格上升,同时房地产开发和销售导致信贷规模增加迅速,加大了通货膨胀压力。所以说房地产市场的过度发展是通货膨胀压力的很大一部分,但不是全部。
通胀的另外一部分压力就来自于外贸收支盈余。2005、2006年的外贸顺差都增长迅速,每年顺差超过1000亿美元,中国外汇储备更是超过1万亿美元。这么大数额和较为长期的外汇盈余必然导致央行货币发行的压力剧增。国家对于房地产市场已经陆续出台了一些调控措施,现在对于另一个主要通胀源头——外贸盈余采取一些干预也不足为奇。

同时,国家也期望通过降低出口退税等手段,达到其他的一些目标。一个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减少低层次产业的扩大规模投资,提升管理、开发水平等等。之前,国家已经减少了部分原材料产品的出口退税,并且对部分原材料产品征收出口税,以期达到限制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业的发展。现在的退税调整,不过是对于其他产业的深入。

由于高额外汇储备导致巨大外汇风险,国家也希望能够减少外汇盈余,降低风险。通过减少外汇盈余得过快增加,给国家提供外汇储备结构调整的时间。采取的手段也比较多,最近几年,个人用汇限额的增加就是手段之一——藏汇于民。可是,不景气的美元导致这个政策失效——连倒卖外汇的黄牛都不大量吃进美元,谁都不愿意当冤大头。这就导致下一个国家要面对的问题:汇率压力。

美国人希望通过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达到减少对华巨额贸易逆差的目的。随着大选年的临近,对华贸易逆差的问题由经济问题演变成了政治口角。两党,国会,白宫,工会,行业协会,非洲裔民权代表,拉美裔代表,各色人等都拿这个有话要说,毕竟一年两千多亿美元,能扯出不少话题,而且都还一样激进。中国从自身情况考虑,对于人民币升值的进度和幅度跟美国分歧很大,美国大致的说法是合理水平大约1:5,中国理论上认为1:7.5合理,再升值反而会作用逆转导致中方顺差增加,总之分歧比较大。但是,中国希望通过减少贸易顺差来缓解汇率压力。

于是,我大概得到这样的结论:这次退税率调整,首要目的是缓解通货膨胀压力,同时调整经济结构,降低外汇储备风险,减少外界主要是美国的汇率升值压力。
中国政府的政策从来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来不敢在更深层次的地方下药。如果政府把这次退税调整政策的决心和力度放在整治黑煤窑上面,社会、经济的基本面会改善的更多,对于平衡国际收支更是从长远角度来看的一剂良药。
攘外必先安内,从来都是如此。国际收支不平衡、流通性过剩,归根到底都是国内**的畸形发展。
宏观经济层面的东西有些操作技术性的,况且您说的社会理念,也需要经济基础从而实现。不能今天出现黑砖窑,而否定经济调节的意义和作用,那样反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本人做外贸的,我们的产品刚好在这次传言中的调整之列(由13--5),退税下调8个百分点(现在还没见到正式文件,但各方基本默认由7月1日开始),做生意的人应该都清楚8%是什么概念,可以讲宣布了某些企业的死刑.

LZ的观点咱理解,国家确实需要做调整,长久来看是好事情,这一点也是我们做外贸这行的基本共识,接受不了的是:

这次过于突然,不设过渡期,如此突然的大幅降低退税,势必让很多企业措手不及,我们知道受害最深的不是贸易公司,而是各地的企业,产业调整是需要,但这么突然的去做,这些企业是根本无法适应,结果只能是裁员减薪增加工时不开发票,其副作用还是远远大于益处的.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逐步的减低,给企业喘息的空间,给企业转型的时间.

总体上还是感觉我们的经济政策变化太快,没计划可言,当年大力的鼓励出口企业,使得大批企业上马,现在突下狠手,实在令人唏嘘.伤了企业家们的心.

还是那句话,TG的经济是没计划的,走那里算那里,那里出问题就狠抓那里,而且明显的感觉是:最近的多次经济动作是被人家逼的步步后退的投降之举,中国和美国以及欧盟的经济战争是一败涂地的,我们政府的经济专家和智囊团们都是平庸之辈,无能之徒!!
其实我对于政府的政策没有正确与否的观点,只是在新侨联委员的鞭炮厂看到一个委员关于调整意图的贴子,不赞同,谈谈自己的看法,主要想判断政府的动机。原本还写了些对于效果的预测,后来觉得跟黄大仙差不多,算了。

实际上,要单从这次退税调整看,不能说政府时突然的。最早的传言是去年下半年就有,至今有约10个月了。加上去年以来,特别是今年已经对一些产品调整过,不能不说有信号。外贸企业作业务的,应该经常了解财务部门关于退税情况的变动,从退税软件更新的频率也可以嗅到气味。

当然,我也同意要给企业缓冲期,我认为3个月比较合适。过短,企业来不及调整;过长,调节效果、时效都不好。由于这次涉及的行业面广,而且一般加工企业多,政策实施上应该与上次针对消耗性出口调整不同,应该给予适当的预警考虑。

对于与欧美的摩擦,不能完全统一你的观点。欧美摆在桌面上的都是要求减少逆差,手段就是打击中国出口,事实上事与愿违。一方面,欧美实际想得到的是对华出口,增加自身收入,但是双方都以打击对方出口作筹码,欧美损失更多。中国出口的是生活消费品,欧美出口中国生产资料为主。低价生活消费品对维持低通胀作用大,本身欧美就有需求。生产资料,欧美是高端多,受购买力影响大。所以,贸易限制措施,对欧美同样不利。另一方面,在欧美的阻碍,迫使中国企业寻找其他渠道。比如转口或者在第三国设立工厂,寻找其他市场缝隙等,反而促进了中国企业的被动转型。
楼上讲的道理比较清楚,对于外贸公司而言,我们的嗅觉当然比一些偏远城镇的工厂灵敏,但生意归生意,在定单面前,商人的本质告诉同行们,赚一笔是一笔,这是无可厚非的,而且由于公司性质,产品转型快,贸易公司基本上危机感不是很强,加上目前我们的生产厂家众多,贸易公司将损失部分或是全部转嫁到工厂是可以做到的.而且对于贸易公司而言,简单的加工类产品已经油水不多,所以可以讲贸易公司也希望产品的转型.

打击沉重的是工厂,由于今年来的利好形式,欧美客户定单大幅上涨,所以很大一部分工厂在盲目的扩大生产规模,试图以规模拼效益,上百人,上千人的工厂可以讲在珠三角和长三角的边远城镇星罗林立,这些工厂的员工大部分来自于附近地区的农民,直接的打击将会被无情的转嫁到这些农民工身上.

对于工厂来讲,产品的转型,涉及到场地,技术,设备,管理,意识,人员,经营范围等等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讲是用"年"来计算的.

所以对于国家而言,应该有一个逐步减退税的计划给到自己的企业,比如讲每年递减几个百分点,让工厂有时间去调整.

归根揭底,让大部分的工厂能够成功转型就意味着保留住了农民工的饭碗,这是个造福于民的基本措施.
  这个帖子开得很好。
  委员在一边端着茶杯慢慢看……两种观点不矛盾,分别讲的是长期、短期问题。
  从长期上看,出口企业必须转型,提高出口技术含量,提高附加值,不要依赖退税,短期来看,突然降低退税对企业打击非常严重。
1.  应该是商务部应对国际压力(可能是不得不)采取的政策行为。中国很多中小企业在世界各国采取的恶性竞争和大量低价倾销确实广为各国诟病。降低出口退税有对这些企业施加压力的作用。
2.  从去年以来,人民币一直对美元升值,出口仍然大幅度增长(1月份有30%)。商务部原定的目标可是今年实现 “进出口平衡”。

但我也认为政策出台过于仓促,毕竟很多工人为此付出的代价让我们会很伤感。
]]
确实仓促了点 但是退税调整是去年就在宣传了吧,现在有些企业(包括一堆外企)就指望着出口退税活下去,这样的企业存在有何意义?
还是应该挣外国人的钱,靠正常贸易的收入,而不能靠退税!
原帖由 jerrygen 于 2007-6-19 20:07 发表
还是应该挣外国人的钱,靠正常贸易的收入,而不能靠退税!

:handshake :handshake
我们降低出口补贴,他们开出限制出口中国清单。摆明了就是欺负你。
原帖由 我谓昆仑 于 2007-6-19 22:56 发表
我们降低出口补贴,他们开出限制出口中国清单。摆明了就是欺负你。

美国限制的那时敏感类军工科技,跟咱们的出口退税无关。
不能靠出口退税而活这个道理哪个企业不知道?但是有这个政策摆在这里,又有哪个企业会不用?中国企业的惰性就摆在那里,就好象汽车行业,从建国到现在,有哪个自主品牌在用?靠政府采购靠了几十年,从某种意义来说到现在还在靠。是将国家扶持(退税)的拐杖一节节的截短,还是一下子收掉这条拐杖?在经济改革已经进行了那么多年的现在,在国家经济已经融入世界经济那么久的现在,还在靠出口退税过活而没有其他一丁点儿盈利手段的企业存在有什么意义???
吴仪奶奶每次带队出国回来后,咱们国家都要在贸易战上蔫巴一阵子。没见着刚强,尽看见窝囊了。:L
也不知道她这个铁娘子“铁”在哪里,难道是老外故意给她起的反讽?
     当然,或许有我不知道的因素,冤枉她老人家了吧:hug:
出口企业指望出口退税作为赢利的原因,在于外销市场的激烈竞争,而不是企业的惰性。外销市场的激烈竞争一方面是由于国内的产能巨大,另一方面由于出口企业不能把握销售市场的分销网络,大块的销售利润都被国外的进口商、贸易商获得了。

而为了进入对方市场,中国出口企业不得不互相竞争价格,牺牲利润水平,最后竞争就到了吃退税的情况。

事实上,很多出口产品的利润水平比内销产品低,品质要求高,还要负担贸易风险,但是还有很多企业积极进入出口市场。原因主要有出口贸易资金周转快,收入被拖欠的情况比国内贸易好,国外市场大,订单充足,而且连续性强。
这次出口退税调整主要涉及那些产品,有人知道吗?
对于钢铁煤炭的出口退税减少时好事情!
国内企业在技术进步上的投入太少,最明显的就是打火机那个安全帽!
每次都要靠ZF出面去解决,不知道温州的企业家们怎么考虑??
认为企业不能靠退税生活的朋友,好象对税收政策根本不明白,对企业的成本和利润构成也是空白一片.
钢铁煤炭早就没有退税了,部分类别还要征收出口税。

至于打火机安全帽,一方面确实是企业对于消费者安全重视不足,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个事件本质上是贸易壁垒,欧洲人干不过,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整人!类似情况还很多。
如果要说到根本,那就是中国税收管理严重失败。外贸出口企业都用4%-8%的成本开具17%的增值税发票,发票金额另外的5%-13%本身就利用所谓的避税逃避掉了,而这些逃避掉的税却在假发票和虚费用发票的掩盖下合理甚至合法,因此13%退税才成了出口企业的利润。
这次退税调整之后,估计许多企业都会放弃开增值税发票而取得退税了。这样的话,外贸企业的一般纳税人不一定那么吃香了~~~
这是您搞错了,对现行政策完全不了解造成的。

出口企业只有获得全额17%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才能退税。而且,目前的增值税发票是电脑联网票,退税之前还要在国税总局进行认证核对,漏洞有,但是很小。所谓低成本开票,在2003年税改之后,很少发生了。

出口企业是否可以不要增值税发票,而逃避税务链条,从而变相获得低成本呢?如果一般贸易出口报关之后,没有申报退税,国税局将对未申报额征收营业税,视作国内贸易征收,税率更高。
您没弄明白我的意思。
第一:我说的税收漏洞不是说增值税发票真假有问题或是严重的虚开增值税发票,而是说财务用于冲抵的进项发票成本很低。也就是说出口商提供的用来充抵自己所开出的17%增值税的等额进项发票,成本远小于退税金额的13%。所谓的退税利润就是这样产生的不是吗?这也导致了代开增值税发票和倒卖车船发票横行不是吗?
第二:小规模纳税人(非一般纳税人)不享受出口退税。出口好像只交4%营业税就可以了对不对啊?或者是出具4%营业税的发票即可?这个我不是很懂啊。
第三:请教一下:如果某出口退税率为零,我是不是还必须开增值税发票交给国税?那岂不是白白损失17%抵扣的发票??
不太懂这个。似乎大家一致的看法是,长远是有好处的,但是过大过快的调整幅度对企业的短期压力很大,可能有不良后果。

另外,请问疯牛病兄,此次调整会不会带来附加后果,即促使部分企业转向发掘国内市场?
胜利之鹰:
出口企业获得的用于低扣的增值税发票必须是全额的,17%税款必须是已经认缴的。2003年之前,还没有实行税改,生产企业可以预先缴纳增值部分税额的40%即6.8%的增值税,即可开具发票,余额有个调整环节,到抵扣时缴纳,这就存在漏洞。但是,这种情况2003年之后没有了。

增值税发票分普通版和专用版。小规模纳税人的普通增值税发票是不能用于退税的,但是可以用于证明进项收入。如果需要给下一环节(不一定是出口环节,也可能是内销环节)低扣,必须出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可以在税务机关代开,但是必须提供全额增值税款(用抵扣发票或者缴纳税金)。

如果商品退税为零,也必须提供相应增值税专用发票,因为出口意味国内的流通终止,增值税部分就被国家收取了。
正式文件下了,生米成了熟饭了,大家静观其效吧.........................
]]
应该会,部分企业会转而挖掘国内市场,但是我个人不看好效果,至少1年之内对大多数企业不会出现明显效果。
可为虾米 “花生果仁、油画、雕饰板、邮票、印花税票等” 反倒会被改称出口免税捏?~~~
]]
我觉得贪图方便省力、不肯用心做事情是国内很多企业的通病。
  请大家继续,本贴延续了鞭炮厂一贯的文明风格,观点不同,但是讨论秩序井然,内容深入:victory:
原帖由 ddhj2366 于 2007-6-20 19:21 发表



转向发掘国内市场是很难的。
以我国出口的强项服装来讲:
  出口来单加工,只管接了单子按要求做,虽然利很薄(每件只赚几毛)但经营相对容易,也无压库的问题,只要不做坏(不合格或来不及而空运)就 ...


  那么现在是逼迫他们转型的时候了,我们不可能永远为别人打工过活,如果只能靠为别人打工生存的企业,被淘汰是早晚的事情。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吸收这些被淘汰企业的劳动力,不过也许不是那么容易,不过我们国家什么时候容易过呢?
纺织服装行业是促使工业革命的需求动力,是最先开展近现代工业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的产业,经过300多年的发展,纺织服装行业的产业结构、分工体系已经比较健全和完整。可以说,纺织服装行业是最早开展现代大工业生产的行业。

大家可以注意到,由于分工明确,服装行业很少出现包含全流程的企业。纺纱,面料,印染,加工,设计,辅料,包装,销售相对独立。国外的服装品牌一般也没有自己的生产厂,专业的分工能够提高效率,能够发挥高效益,还能化解部分风险。

所以,国内服装出口生产企业面对出口环境的调整,自己去建立零售网络不是个好主意。目前国内市场的设计、销售都不强,特别是设计。国内服装市场由于市场环节工作能力弱,设计不出能够把握未来(由于生产周期,一般是下一季)的产品设计,同时提供消费趋势的公关引导,所以导致国内大的服装销售网络不好,这样就限制了生产企业进入国内市场的渠道。
其他一些行业,生产企业一般也是同时出口、内销两条腿走路,互为补充。遇上调整,短时间内国内销售量并不会大幅度提升,反而由于销售总量的减少,经营成本会有所增加。
简单的转型论是没有深入调查和对出口行业甚至是贸易行业不清楚了解的结果.

任何一个可销售的外贸产品,都要经过,设计开发,生产,出口销售和欧美进口商的二次甚至三次四次的分销.

总体而言,这里面包含两个环节,即:生产环和销售环.

对于目前发达的市场而言,这两个环节都是非一家所为的,分工非常细化,才可以将每个工序和销售层面的成本降到最低,效率提到最高.

对于欧美进口商的再销售甚至三次四次销售最终抵达个体用户的手上的过程,我们不需要评说,在资本主义发达的经济条件下,仍然需要不同环节的销售商.把零售店开到欧美,不把钱给欧美进口商赚的想法,对于正常的生意人来看,都是幼稚可笑的,这种观点不值得一提.

仅仅就国内的生产环节而言,一个产品的生产实际上是一个网络在支持,比如一个单车厂,和它配合的可能有轮胎厂,电镀厂,塑料厂,齿轮厂,包装印刷厂...等等,发达的生产模式是把产品做专做精,那种社会主义一揽包的生产模式早已经不适应市场了,所以认为产品转型,只涉及到一个工厂的想法,也是对生产不清晰的概念.试想让一个单车厂转型去生产所谓的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谈何容易?难道在几年之内就可以生产汽车吗??

所以行业的转型并不是某些人慷慨激昂的"不为外国人打工"的几句话可以做的到的,可能会牺牲大部分企业以及企业员工的下半生.

目前我们在观望,欧美进口商对价格的提高会有什么反应,其实,由于我们的产品主要是欧美的生活必需品.欧美的需求不会减少,但令国内厂家最担心的是,目前得到国家鼓励的印度,越南等东南亚厂家的迎头痛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