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只是中国制造大飞机的次要因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09:45:23
市场只是中国制造大飞机的次要因素  
2007年05月15日 来源:中国青年报

--------------------------------------------------------------------------------

  大飞机项目如今是个颇具争议性的问题。薛涌先生就撰文《中国造大飞机没有市场优势》(载《南方都市报》5月2日,以下简称《中》文),表示反对。对《中》文提出的,解决中国的交通问题主要应依靠高速铁路,及中国造大飞机在国内航空市场上不可能与波音、空客竞争,我完全赞同。但是,对《中》文完全从市场角度看待大飞机项目,我却觉得视野未免狭窄了。对大飞机项目起码应从三个方面考虑:国家安全战略、技术、市场,市场只是一个次要因素。



  其一,国家安全战略。军事史上有这么一句话:日不落帝国建立在皇家海军的炮口上,而美利坚帝国则护翼在它强大空军的翅膀下。在现在这个时代,战略空军是一个国家常规威慑力量中极重要的一环。而没有大飞机,就没有战略空军。

  中国并不是地大物博的,在大多数资源上中国都是穷国。中国要完成工业化,使人民富足起来,势必要依靠世界各地的资源。在这一点上,中国与日本其实极类似。但日本是美国的盟友,它能够依靠美国的力量保障这些资源的安全,从中东的石油到澳洲的铁矿石,从马六甲到巴林塘。但中国不行,中国必须自己建设这种能力。中国要造大飞机并不是出于什么“大国论的虚荣心”,而是有实打实的需要摆在那里。

  其二,技术。一般人都认为,大飞机是高技术。这话算不得错,但却失之笼统了。其实,在大型航空器的建造原理上,并没有什么高门槛,这一点与生物技术、新材料等新兴科学领域有很大的不同。大型航空器的门槛主要在工程学领域,换言之,就是要看一个国家整体的工业制造水平。大飞机的性能主要决定于发动机,而它的品质和可用性则取决于零部件工业的水平。当年“运十”飞机的下马,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中国工业的整体水平的确是太低了。

  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发展,尤其是伴着汽车工业的成长,中国的发动机工业和零部件工业都有了相当的进步。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如今主要就在工业制造上。而即使在制造业,最好的技术也是买不到的,必须自己研发。而工程学的技术研发有一个特点,它相当依赖于具体的项目。如果国家不启动大飞机项目,现在国内恐怕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包括像奇瑞这样肯在研发上花大力气的民营企业,会有意愿、有能力启动大功率发动机的研发。而没有掌握这类制造业的高端技术,中国就将永远在国际制造业的产业链条上做一个低端打工仔。

  其三,市场。中国的大飞机要想与波音、空客堂堂正正对战,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这并不等于它就没有市场空间了。大量贫穷国家其实是买不起波音、空客的新货的,它们只能买其他国家淘汰下来的超龄老飞机。中国造廉价大飞机进入这个市场应当不会太难。如果中国造廉价大飞机能够解决好安全性问题(从技术上讲这是能做到的),那么,即使在舒适性和可用性上比不过波音、空客,相信也是可以被市场接受的。

  纯粹从市场角度出发,中国要进入纠缠着政治、商业、技术等复杂关系的大飞机制造领域,要从大老虎嘴里掏食,的确不是最佳商业选择。但综合来看,启动大飞机项目,并不是一个坏主意。(乐毅)市场只是中国制造大飞机的次要因素  
2007年05月15日 来源:中国青年报

--------------------------------------------------------------------------------

  大飞机项目如今是个颇具争议性的问题。薛涌先生就撰文《中国造大飞机没有市场优势》(载《南方都市报》5月2日,以下简称《中》文),表示反对。对《中》文提出的,解决中国的交通问题主要应依靠高速铁路,及中国造大飞机在国内航空市场上不可能与波音、空客竞争,我完全赞同。但是,对《中》文完全从市场角度看待大飞机项目,我却觉得视野未免狭窄了。对大飞机项目起码应从三个方面考虑:国家安全战略、技术、市场,市场只是一个次要因素。



  其一,国家安全战略。军事史上有这么一句话:日不落帝国建立在皇家海军的炮口上,而美利坚帝国则护翼在它强大空军的翅膀下。在现在这个时代,战略空军是一个国家常规威慑力量中极重要的一环。而没有大飞机,就没有战略空军。

  中国并不是地大物博的,在大多数资源上中国都是穷国。中国要完成工业化,使人民富足起来,势必要依靠世界各地的资源。在这一点上,中国与日本其实极类似。但日本是美国的盟友,它能够依靠美国的力量保障这些资源的安全,从中东的石油到澳洲的铁矿石,从马六甲到巴林塘。但中国不行,中国必须自己建设这种能力。中国要造大飞机并不是出于什么“大国论的虚荣心”,而是有实打实的需要摆在那里。

  其二,技术。一般人都认为,大飞机是高技术。这话算不得错,但却失之笼统了。其实,在大型航空器的建造原理上,并没有什么高门槛,这一点与生物技术、新材料等新兴科学领域有很大的不同。大型航空器的门槛主要在工程学领域,换言之,就是要看一个国家整体的工业制造水平。大飞机的性能主要决定于发动机,而它的品质和可用性则取决于零部件工业的水平。当年“运十”飞机的下马,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中国工业的整体水平的确是太低了。

  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发展,尤其是伴着汽车工业的成长,中国的发动机工业和零部件工业都有了相当的进步。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如今主要就在工业制造上。而即使在制造业,最好的技术也是买不到的,必须自己研发。而工程学的技术研发有一个特点,它相当依赖于具体的项目。如果国家不启动大飞机项目,现在国内恐怕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包括像奇瑞这样肯在研发上花大力气的民营企业,会有意愿、有能力启动大功率发动机的研发。而没有掌握这类制造业的高端技术,中国就将永远在国际制造业的产业链条上做一个低端打工仔。

  其三,市场。中国的大飞机要想与波音、空客堂堂正正对战,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这并不等于它就没有市场空间了。大量贫穷国家其实是买不起波音、空客的新货的,它们只能买其他国家淘汰下来的超龄老飞机。中国造廉价大飞机进入这个市场应当不会太难。如果中国造廉价大飞机能够解决好安全性问题(从技术上讲这是能做到的),那么,即使在舒适性和可用性上比不过波音、空客,相信也是可以被市场接受的。

  纯粹从市场角度出发,中国要进入纠缠着政治、商业、技术等复杂关系的大飞机制造领域,要从大老虎嘴里掏食,的确不是最佳商业选择。但综合来看,启动大飞机项目,并不是一个坏主意。(乐毅)
这是当然的,市场当然是次要因素,如果仅仅考虑市场因素,大飞机需不需要造,那就另当别论了
问题是我这样的眼光都知道,大飞机不仅仅是市场问题,且不说中国市场本身的大小;薛的观点很奇怪
原帖由 zh020 于 2007-5-15 15:53 发表
问题是我这样的眼光都知道,大飞机不仅仅是市场问题,且不说中国市场本身的大小;薛的观点很奇怪


我是连“没有市场论”都要挑战的,这种“没有市场论”不是什么新东西,
甚至一些比薛某人那种半瓶子醋高深的多的哈佛MBA,在产业战略,
投资战略,市场战略研究上,也都必须防止僵化的,纯数字的结论。
当然就算这些研究,薛某人是裤衩改西服,不够材料的。
如果按照某一部分不怎么聪明的,缺乏社会实践的MBA掐算的话,
今天我们不会有福特,通用,更不会有丰田,本田,现代,当然
绝不会有奇瑞。今天我们不会有索尼,微软,HP,,更不会有三星,
海尔。而且家具商威廉波音也不会搞飞机,更不会有空客。
当然不是所有哈佛MBA都这么衰,否则哈佛和哈佛毕业生去的那些
公司不会坚持到今日,而薛某人的言论,基本可以等同于不能影响我们种庄稼
的蝲蝲蛌叫。
事实我看到中国飞机 市场不是小,而是大。
很有几次,我都是被安排在飞机的最后一排,我可以清楚地看到飞机满员。
每次这样的时候,我就想一定要坐自己的飞机。

中国汽车不多时,中国国产汽车没有市场优势。
中国的大路上,被外国品牌汽车赛满时,中国国产汽车还是没有市场优势。
哈哈,没有道理吧。
原帖由 zh020 于 2007-5-15 16:31 发表
事实我看到中国飞机 市场不是小,而是大。
很有几次,我都是被安排在飞机的最后一排,我可以清楚地看到飞机满员。
每次这样的时候,我就想一定要坐自己的飞机。

中国汽车不多时,中国国产汽车没有市场优势 ...

你从顾客的角度,很好地诠释了“美食城”效应。
即使在市场非常狭窄的日本战后,丰田仍喊出“挤出三尺路来开丰田车”,
更不要说我们令鬼子棒子羡慕死的市场容量。那些用市场来反对建立飞机
产业的人,恰恰不懂市场,决定市场前景的因素中,现时和未来需求,永远
要高于竞争烈度,因为作为产业,你对提高竞争力的可控制程度,远高于对
市场需求的控制程度,尽管提高竞争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有市场需求
因素的吸引力,应该在决策中凌驾于竞争环境门槛难度的。任何以为市场竞争
不激烈的地方,我们可以找空子钻,而忽视市场需求,仅仅以技术难度低,
竞争不激烈来安慰自己,就是做出来的,也卖不掉,卖不贵。
我的看法很简单,也很实际。
中美2国,国土大致相当,民用航空差距却很大 。
一方面,是差距; 二说明,我们还有巨大的潜力。
我对外贸行业有些体会,我们不可能总是生产衬衣而不生产大飞机。到时候,恐怕连衬衣都成问题。

像四川,云南,新疆,西藏这样的地方,支线航空大有可为。庞巴迪,巴西飞机的机型我都看到过,最后一次看到国产客机,是在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