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从王直的联舫巨舰看中晚明的造船技术的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7:27:13
从王直的联舫巨舰看中晚明的造船技术的发展
  

  王直是嘉靖朝著名的海外殖民冒险家,原名汪直,徽州歙县人,“少任侠,多略不侵,然若乡中有徭役讼事,常为主辩,诸恶少因倚为囊橐。”[1]“及壮多智略,善施与,以故人宗信之”[2]汪直与叶宗满、徐惟学、谢和、方廷助等人交游,心怀异志,图谋不轨,并认为国内不利于他们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法度森严,动辄触禁,孰与海外逍遥哉?”[3] 嘉靖十九年(西元1540年)与叶宗满等人跑到广东“造巨舰,收带硝黄、丝棉等违禁之物抵日本、暹罗、西洋等国,往来互市”[4]为了不致连累亲属,汪直化名王直,绰号“五峰舡主”,从此开始了他的海外殖民活动。

  王直下海初期,投靠许氏兄弟的海盗舰队,长期的海外殖民冒险经验,加上杰出的领导能力,王直逐渐在许氏海盗集团中崭露头角。嘉靖二十三年,许氏集团任命王直经略日本,在日本九州沿海建立了一些贸易据点。[5]嘉靖二十七年(西元1548年)许氏海盗集团的据点双屿港被右副都御史、提督浙、闽海防军务、巡抚浙江朱纨捣毁,王直收拾残余势力,加以整编,到嘉靖三十年(西元1551年)王直火并陈思盼舰队以后,王直的舰队已经完全控制东海的制海权。[6]舰队主要停泊列表海岸,并且据有日本平户港和五岛列岛,一时“三十六岛之夷,俱从指挥。”“遂据萨摩洲之松蒲津,号曰京,自称徽王,部署官属”“乃更造巨舰联舫,方一百二十步,容二千人,木为城为楼橹,四门其上,可驰马往来。”[3]随着王直势力的日渐壮大,王直已经不能满足于简单的割据海外,从嘉靖三十一年开始,连续多年入寇东南沿海地区,酿成明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倭乱”,史称“壬子之变”。王直的反政府武装纵横往来,如入无人之境,如攻入黄岩府,“官军莫之谁何”,“王直乃绯袍玉带,金顶五詹黄伞,其头目人等,俱大帽袍带,银顶青伞,侍卫五十人,皆金甲银盔,出鞘明刀,坐定海操江亭,称净海王,居数日,如履无人之境”[3]荼毒东南,祸患天下。直到嘉靖三十六年(西元1557年),胡宗宪诱擒王直,各个歼灭其余部,才渐渐平息这场战争。

  王直功过,本文无意探讨。值得注意的是关于王直的这艘联舫巨舰的描述。筹海图编和明书都是这样描述的:“乃更造巨舰联舫,方一百二十步,容二千人,木为城为楼橹,四门其上,可驰马往来。”联舫是什么样的船呢?按《说文解字》:“方(舫),併船也。象两舟总头形。”联舫,就是并列的两艘巨舰。方一百二十步是什么概念呢?席龙飞《中国造船史》里是这样描述的:两船并列称“连舫”:总长为55米,宽为15米的两艘船并列,则恰好合“方百二十步”之数。[7]显然席龙飞先生是把方理解成周长来计算的。

  但这样计算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按王直的联舫载2000人,则平均联舫的每一艘船载1000人!对比同期的长十丈折32米的二号福船仅载100人,这个数字不得不令人怀疑。

  事实上,“方百二十步”并不是周长一百二十步的意思。这个错误起于一般字典里对这个用法的错误解释。《汉语大字典》第三册“方”的第16个义项是用来表示计量的,它解释道:“方:方圆;周围。”而《现代汉语词典》明确指出:“方回:周围的长度。”而《汉语大词典》第六册中编者途释“方”的第14个义项是:“古代计量面积用语,后加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的意思。”在“方××步”这个句式里,“方”字应该作表示纵横若干长度的意思,而不是席龙飞先生所误解的周长的意思。关于这个文法问题,方文一先生有过很深刻的讨论[8],这里不再引述。

  确定了这段话的正确表达意思以后,我们就可以知道王直联舫的大致模样了。按明制一步五尺,明代工部尺折今0.32米,那么王直联舫应该是长接近六十丈(192米),宽二、三十丈的两艘船并列。这个尺寸比起一向为人们夸耀的郑和一号宝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还要大!

  从历史的角度也可以看出王直联舫的历史继承性。联舫是中国的一种传统船型,早在晋代,王濬攻打东吴时,就曾经“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又画鹢首怪兽于船首,以惧江神。舟楫之盛,自古未有。”[9]王濬楼船在很多数字上与王直联舫完全一样,(很可能王直就是刻意模仿王濬的数字!)所不同的是,王濬楼船只是江船,而王直联舫是海船,造同样规格的海船比起江船来,技术难度要高很多!而这就是千年来中国造船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的反映!

  王直联舫的存在,还能说明些什么?长期以来,由于受到满清200多年的海禁影响,我国的造船技术一落千丈。直到今天,沿海木船没有超过60米的,甚至于连30米左右的木帆船都很难见到。[10]出于种种原因,今人习惯将满清开始的错误栽赃到明朝身上,而郑和下西洋以后明朝官方正好也停止了大规模的航海,于是许多人想当然的杜撰出明朝中后期造船技术不如明初,然而这不是事实。王直联舫无论在哪方面都不逊色于郑和宝船!郑和宝船作为明成祖好大喜功、倾全国之力打造而成的舰队,具有后代不可模仿性。随着明朝洪熙宣德以后官营经济的萎缩和民营经济的不断壮大,同时明朝政府的满足于定额的税收没有随着日益发展的经济而增加,在明代后期,由官方投资建造巨舰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民间投资建造巨舰,则要求个人拥有极其雄厚的经济资本和政治影响,这也是很难具备的。正巧王直具备了这些条件:作为武装走私海商集团的领袖,王直拥有雄厚的资金,同时也是16世纪的东亚海面的最强大的舰队的统治者。也只有王直有能力倾注整个海商集团的实力打造这样的巨舰。在主观上,王直为了震慑他统治下的日本人,为了向明朝官方显示自己的强大实力,他也极需要一艘极其宏伟巨大的军舰来作为他的象征。当王直的海上力量被明朝政府消灭后,东亚海面也就再难看见这样庞大的军舰了。

  王直联舫的存在,足以说明明朝中后期的造船技术并没有衰退,反而还稍有进步。只是这样庞大的体积已经达到了木船的极限,建造这样巨大的舰船,其政治意义是远大于其实用价值的。从明代中后期民间海上贸易船只大小看也许更有意义。隆庆开海之后按船宽收饷,分为三等,一丈六尺,一丈六尺到二丈六尺,二丈六尺以上,因为这些船都是漳泉二府的民船,所以都是属于福船,参考《使流球录三种》所记载的尺寸(“长一十五丈、阔二丈六尺、深一丈三尺,分为二十三舱”“嘉靖三十八年制造封船照依旧式,长带虚梢一十五丈、阔带橹部二丈九尺七寸、深一丈四尺,分为二十四舱”)[11],二丈六尺以上的船阔,对应的是十五丈左右的船长。按照《东西洋考》第7卷所载,从月港出海的船,“大者广可三丈五六尺长十余丈小者广二丈长七八丈”,同样是对照《使流球录三种》所说的尺寸,三丈五六尺的船宽,对应的就是快二十丈的船长了。[12]特别是《觚剩续编》中记载的海瑞之孙述祖(是过继的还是侄孙就不清楚了)投资海外贸易,“斥其千金家产,治一大舶,其舶首尾长二十八丈以象宿,房分六十四口以象卦,篷张二十四叶以象气,桅高二十五丈曰擎天柱。上为二斗以象日月,治之三年乃成,自谓独出奇制,以此乘长风,破万里浪,无难也。”[13]海述祖以私家产业投资建造的这艘长二十八丈的大型商船,可以作为明末巨贾富商所乘商船的大小参考了。长二十八丈的民用商船,这在以往唐宋元各朝都是绝无仅有的,至于满清就更是远远不如了!如此大量的十五到三十丈长的民间远洋商船的存在,标志着中国海外航贸历史的质的飞跃!

  可惜一切都随着明朝的灭亡而远去在历史的长河里。在永历十六年(西元1662年)的四月,当最后一位大明天子从容就义殉国,中国历史的发展就停滞在了那一天,从此开始了三百多年的倒退。满清统治者实行了惨绝人寰的禁海迁界,无数技术工人在屠杀中牺牲,无数的造船厂被永远的抛弃和毁坏。在随后的几百年的时间里,中国沿海沉寂着,直到英国人用坚船利炮重新敲开古老中国的大门。
  
  
   苍鹰(cyjn)
   共和国五十九年,丁亥三月戊戌
  
  参考文献:
  [1]《倭志(上册)》,玄览堂丛书续集
  [2]胡宗宪《筹海图编·卷9·擒获汪直》
  [3]《明书·卷162·叛臣汪直传》,丛书集成初编
  [4]诸葛元声《三朝平攘录·卷1 海寇》
  [5]胡宗宪《筹海图编·卷8·寇踪分合始末图谱》
  [6]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第89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7]席龙飞《中国造船史》第105页,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8]方文一《还是释为“纵横”有据─—“方”的一个义项》,辞书研究,1995/06
  [9]《晋书·卷四十二 王濬传》
  [10]《郑和下西洋论文集(第一集)》第87页,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年
  [11]《使流球录三种》
  [12]张燮《东西洋考·卷7》
  [13]钮琇《觚剩续编·卷三 事觚·海天行》从王直的联舫巨舰看中晚明的造船技术的发展
  

  王直是嘉靖朝著名的海外殖民冒险家,原名汪直,徽州歙县人,“少任侠,多略不侵,然若乡中有徭役讼事,常为主辩,诸恶少因倚为囊橐。”[1]“及壮多智略,善施与,以故人宗信之”[2]汪直与叶宗满、徐惟学、谢和、方廷助等人交游,心怀异志,图谋不轨,并认为国内不利于他们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法度森严,动辄触禁,孰与海外逍遥哉?”[3] 嘉靖十九年(西元1540年)与叶宗满等人跑到广东“造巨舰,收带硝黄、丝棉等违禁之物抵日本、暹罗、西洋等国,往来互市”[4]为了不致连累亲属,汪直化名王直,绰号“五峰舡主”,从此开始了他的海外殖民活动。

  王直下海初期,投靠许氏兄弟的海盗舰队,长期的海外殖民冒险经验,加上杰出的领导能力,王直逐渐在许氏海盗集团中崭露头角。嘉靖二十三年,许氏集团任命王直经略日本,在日本九州沿海建立了一些贸易据点。[5]嘉靖二十七年(西元1548年)许氏海盗集团的据点双屿港被右副都御史、提督浙、闽海防军务、巡抚浙江朱纨捣毁,王直收拾残余势力,加以整编,到嘉靖三十年(西元1551年)王直火并陈思盼舰队以后,王直的舰队已经完全控制东海的制海权。[6]舰队主要停泊列表海岸,并且据有日本平户港和五岛列岛,一时“三十六岛之夷,俱从指挥。”“遂据萨摩洲之松蒲津,号曰京,自称徽王,部署官属”“乃更造巨舰联舫,方一百二十步,容二千人,木为城为楼橹,四门其上,可驰马往来。”[3]随着王直势力的日渐壮大,王直已经不能满足于简单的割据海外,从嘉靖三十一年开始,连续多年入寇东南沿海地区,酿成明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倭乱”,史称“壬子之变”。王直的反政府武装纵横往来,如入无人之境,如攻入黄岩府,“官军莫之谁何”,“王直乃绯袍玉带,金顶五詹黄伞,其头目人等,俱大帽袍带,银顶青伞,侍卫五十人,皆金甲银盔,出鞘明刀,坐定海操江亭,称净海王,居数日,如履无人之境”[3]荼毒东南,祸患天下。直到嘉靖三十六年(西元1557年),胡宗宪诱擒王直,各个歼灭其余部,才渐渐平息这场战争。

  王直功过,本文无意探讨。值得注意的是关于王直的这艘联舫巨舰的描述。筹海图编和明书都是这样描述的:“乃更造巨舰联舫,方一百二十步,容二千人,木为城为楼橹,四门其上,可驰马往来。”联舫是什么样的船呢?按《说文解字》:“方(舫),併船也。象两舟总头形。”联舫,就是并列的两艘巨舰。方一百二十步是什么概念呢?席龙飞《中国造船史》里是这样描述的:两船并列称“连舫”:总长为55米,宽为15米的两艘船并列,则恰好合“方百二十步”之数。[7]显然席龙飞先生是把方理解成周长来计算的。

  但这样计算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按王直的联舫载2000人,则平均联舫的每一艘船载1000人!对比同期的长十丈折32米的二号福船仅载100人,这个数字不得不令人怀疑。

  事实上,“方百二十步”并不是周长一百二十步的意思。这个错误起于一般字典里对这个用法的错误解释。《汉语大字典》第三册“方”的第16个义项是用来表示计量的,它解释道:“方:方圆;周围。”而《现代汉语词典》明确指出:“方回:周围的长度。”而《汉语大词典》第六册中编者途释“方”的第14个义项是:“古代计量面积用语,后加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的意思。”在“方××步”这个句式里,“方”字应该作表示纵横若干长度的意思,而不是席龙飞先生所误解的周长的意思。关于这个文法问题,方文一先生有过很深刻的讨论[8],这里不再引述。

  确定了这段话的正确表达意思以后,我们就可以知道王直联舫的大致模样了。按明制一步五尺,明代工部尺折今0.32米,那么王直联舫应该是长接近六十丈(192米),宽二、三十丈的两艘船并列。这个尺寸比起一向为人们夸耀的郑和一号宝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还要大!

  从历史的角度也可以看出王直联舫的历史继承性。联舫是中国的一种传统船型,早在晋代,王濬攻打东吴时,就曾经“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又画鹢首怪兽于船首,以惧江神。舟楫之盛,自古未有。”[9]王濬楼船在很多数字上与王直联舫完全一样,(很可能王直就是刻意模仿王濬的数字!)所不同的是,王濬楼船只是江船,而王直联舫是海船,造同样规格的海船比起江船来,技术难度要高很多!而这就是千年来中国造船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的反映!

  王直联舫的存在,还能说明些什么?长期以来,由于受到满清200多年的海禁影响,我国的造船技术一落千丈。直到今天,沿海木船没有超过60米的,甚至于连30米左右的木帆船都很难见到。[10]出于种种原因,今人习惯将满清开始的错误栽赃到明朝身上,而郑和下西洋以后明朝官方正好也停止了大规模的航海,于是许多人想当然的杜撰出明朝中后期造船技术不如明初,然而这不是事实。王直联舫无论在哪方面都不逊色于郑和宝船!郑和宝船作为明成祖好大喜功、倾全国之力打造而成的舰队,具有后代不可模仿性。随着明朝洪熙宣德以后官营经济的萎缩和民营经济的不断壮大,同时明朝政府的满足于定额的税收没有随着日益发展的经济而增加,在明代后期,由官方投资建造巨舰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民间投资建造巨舰,则要求个人拥有极其雄厚的经济资本和政治影响,这也是很难具备的。正巧王直具备了这些条件:作为武装走私海商集团的领袖,王直拥有雄厚的资金,同时也是16世纪的东亚海面的最强大的舰队的统治者。也只有王直有能力倾注整个海商集团的实力打造这样的巨舰。在主观上,王直为了震慑他统治下的日本人,为了向明朝官方显示自己的强大实力,他也极需要一艘极其宏伟巨大的军舰来作为他的象征。当王直的海上力量被明朝政府消灭后,东亚海面也就再难看见这样庞大的军舰了。

  王直联舫的存在,足以说明明朝中后期的造船技术并没有衰退,反而还稍有进步。只是这样庞大的体积已经达到了木船的极限,建造这样巨大的舰船,其政治意义是远大于其实用价值的。从明代中后期民间海上贸易船只大小看也许更有意义。隆庆开海之后按船宽收饷,分为三等,一丈六尺,一丈六尺到二丈六尺,二丈六尺以上,因为这些船都是漳泉二府的民船,所以都是属于福船,参考《使流球录三种》所记载的尺寸(“长一十五丈、阔二丈六尺、深一丈三尺,分为二十三舱”“嘉靖三十八年制造封船照依旧式,长带虚梢一十五丈、阔带橹部二丈九尺七寸、深一丈四尺,分为二十四舱”)[11],二丈六尺以上的船阔,对应的是十五丈左右的船长。按照《东西洋考》第7卷所载,从月港出海的船,“大者广可三丈五六尺长十余丈小者广二丈长七八丈”,同样是对照《使流球录三种》所说的尺寸,三丈五六尺的船宽,对应的就是快二十丈的船长了。[12]特别是《觚剩续编》中记载的海瑞之孙述祖(是过继的还是侄孙就不清楚了)投资海外贸易,“斥其千金家产,治一大舶,其舶首尾长二十八丈以象宿,房分六十四口以象卦,篷张二十四叶以象气,桅高二十五丈曰擎天柱。上为二斗以象日月,治之三年乃成,自谓独出奇制,以此乘长风,破万里浪,无难也。”[13]海述祖以私家产业投资建造的这艘长二十八丈的大型商船,可以作为明末巨贾富商所乘商船的大小参考了。长二十八丈的民用商船,这在以往唐宋元各朝都是绝无仅有的,至于满清就更是远远不如了!如此大量的十五到三十丈长的民间远洋商船的存在,标志着中国海外航贸历史的质的飞跃!

  可惜一切都随着明朝的灭亡而远去在历史的长河里。在永历十六年(西元1662年)的四月,当最后一位大明天子从容就义殉国,中国历史的发展就停滞在了那一天,从此开始了三百多年的倒退。满清统治者实行了惨绝人寰的禁海迁界,无数技术工人在屠杀中牺牲,无数的造船厂被永远的抛弃和毁坏。在随后的几百年的时间里,中国沿海沉寂着,直到英国人用坚船利炮重新敲开古老中国的大门。
  
  
   苍鹰(cyjn)
   共和国五十九年,丁亥三月戊戌
  
  参考文献:
  [1]《倭志(上册)》,玄览堂丛书续集
  [2]胡宗宪《筹海图编·卷9·擒获汪直》
  [3]《明书·卷162·叛臣汪直传》,丛书集成初编
  [4]诸葛元声《三朝平攘录·卷1 海寇》
  [5]胡宗宪《筹海图编·卷8·寇踪分合始末图谱》
  [6]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第89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7]席龙飞《中国造船史》第105页,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8]方文一《还是释为“纵横”有据─—“方”的一个义项》,辞书研究,1995/06
  [9]《晋书·卷四十二 王濬传》
  [10]《郑和下西洋论文集(第一集)》第87页,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年
  [11]《使流球录三种》
  [12]张燮《东西洋考·卷7》
  [13]钮琇《觚剩续编·卷三 事觚·海天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