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大飞机没有市场优势 美国来信之薛涌专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7:47:50
中国造大飞机没有市场优势


2007-05-02 11:41:41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美国来信之薛涌专栏

  最近国务院上马大飞机的决议,引起了中国是否适合造大飞机的讨论。上马大飞机的理由显而易见。第一,民用航空业市场巨大,利润丰厚,特别是中国经济发展势头看好,将成为大飞机的最大市场之一。这么块肥肉,怎么能让给别人?第二,中国是世界数得着的经济大国,大飞机又是战略性极强的产业,我们岂能在这一领域留出一片空白,让欧美垄断?以中国目前的经济实力,如果集中资源,拼规模优势,有可能在这个市场上分一杯羹。

  这两个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不错,中国的军用飞机已经开始出口,但军用飞机的市场与其是经济竞争,还不如说是政治较量。许多国家因为政治上的原因得不到发达国家的飞机,给中国的军工业提供了机会。民用航空业则完全不同,已经高度全球化,只要付钱基本上就能买到飞机,形成胜者通吃的局面。没有一流的技术水准,大飞机在市场上根本就站不住脚。

  如今波音和空客的市场优势,有深厚的历史根源,中国无法效仿。比如,美国的民用航空技术和军工关系非常密切。特别是冷战期间和苏联的竞争,刺激了航空业突飞猛进。苏联的军工业是集中国家资源高度垄断的企业,技术严格保密,不能转向民用。军工越发达,民用工业就越缺乏资源,因而也越落后。美国的军工业则是由民间经营,开放竞争。这些民间企业因为有国防部的巨额订单,可以下大赌注投资开发,并把尖端的军工技术迅速转向民用。波音客机,就是利用喷气式战斗机的引擎发展出来的。这种技术优势,积累了几十年,达到了垄断地位,只有欧洲才能集中资源与之抗衡。日本没有强大的军工业,在这方面也不敢染指。

  我曾反复指出,日本是世界第二工业大国,在许多核心产业都不让欧美甚至更强,只有在航空业上放弃竞争。这里同样有历史原因。日本二战前航空业就已经相当先进,其零式战斗机曾是美国人最为恐惧的空中敌人。战后日本为了让美国放心,甘心放弃这一有威胁的战略性产业。如今,日本已经不再是美国的威胁,也开始打起民用航空业的主意。但是,在这方面先出头的,不是从军工中脱胎出来的大飞机,而是本田汽车公司生产的小型客机,要占领的是美国近十几年来越来越火的“空中出租车”和私人飞机的市场。本田利用自己在私家车上过硬的品牌和技术,在五六人的小飞机上先声夺人。总之,日本是在出其不意的地方逐渐占领市场后,再图谋大飞机的市场,避免了硬碰硬的竞争。

  日本在民用航空业上的战略表明,即使是一流工业大国,掌握着许多垄断性的技术,也不敢冒险“太岁头上动土”,在别人的优势项目上竞争。人家的每一步经济战略,都是建筑在知己知彼的技术与市场分析之上的。这就好像一个乒乓球的国度不应该把男篮冠军作为奥运会的战略一样简单。我们发展大飞机,优势在哪里?如果不能回答这个问题,怎么可以拿出巨大的投入?

  中国在世界上的工业竞争中要有优势,就要立足自己的生活方式。模仿别人的生活方式来开发产品,只能东施效颦,永远落后。比如,私家车代表着美国人的生活方式,美国的公司得近水楼台之便,对这种生活方式理解得比我们深,自然比我们更知道如何为这种生活方式提供产品。大飞机也是如此。

  美国和中国虽然国土面积相当,但美国无论是从东岸到夏威夷,还是从佛罗里达到阿拉斯加,国土跨度都远超出中国。特别是其经济重心集中在东西两岸,其间的距离基本上是北京到广州的两倍。更何况美国人口密度低,不适合大批量的铁路客运。这也难怪,在航空业崛起后,美国的铁路运输迅速萎缩,一百年前的铁路线大多废弃。而铁路废弃后,反过来更加强了对飞机的依赖。与此相对,中国的经济重心集中在国土一侧狭窄的沿海地带,南北之间尚有较大客运距离,东西之间的商业客运距离相对很短。更何况,中国人口密度极大,铁路客运的负载量比飞机大得多,更适合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从这个意义上看,民用航空业对中国而言,远不如对美国那么重要。

  其实,我们如果把大飞机交给市场,问题就简单得多:哪个公司想造大飞机就去造。造出来卖得出去就行,卖不出去就破产。或者把大飞机的计划抛到股市上,谁爱买这股票就买,以后亏了赚了都自己负责,何必要国家操心?像现在这样,国家动用行政的手段集中那么多资源,其逻辑无非是“你是大国我也是大国,你有的我也要有”的爱国主义豪情壮志,毫无技术和市场上的现实根据。如今中国经济强劲增长了四分之一个世纪,国家的资源大大增加,大国论充斥媒体,许多人头脑发热,犯类似错误的诱惑很大。相比之下,铁路运输的技术,私人企业投入的门槛相对还低一些,在中国的市场也乐观得多。我看,与其做大飞机的梦,政府还不如提供优惠的政策,引导民间企业在高速铁路方面竞争。

  (作者系旅美学者)

    本版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责任编辑:张瑶瑶中国造大飞机没有市场优势


2007-05-02 11:41:41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美国来信之薛涌专栏

  最近国务院上马大飞机的决议,引起了中国是否适合造大飞机的讨论。上马大飞机的理由显而易见。第一,民用航空业市场巨大,利润丰厚,特别是中国经济发展势头看好,将成为大飞机的最大市场之一。这么块肥肉,怎么能让给别人?第二,中国是世界数得着的经济大国,大飞机又是战略性极强的产业,我们岂能在这一领域留出一片空白,让欧美垄断?以中国目前的经济实力,如果集中资源,拼规模优势,有可能在这个市场上分一杯羹。

  这两个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不错,中国的军用飞机已经开始出口,但军用飞机的市场与其是经济竞争,还不如说是政治较量。许多国家因为政治上的原因得不到发达国家的飞机,给中国的军工业提供了机会。民用航空业则完全不同,已经高度全球化,只要付钱基本上就能买到飞机,形成胜者通吃的局面。没有一流的技术水准,大飞机在市场上根本就站不住脚。

  如今波音和空客的市场优势,有深厚的历史根源,中国无法效仿。比如,美国的民用航空技术和军工关系非常密切。特别是冷战期间和苏联的竞争,刺激了航空业突飞猛进。苏联的军工业是集中国家资源高度垄断的企业,技术严格保密,不能转向民用。军工越发达,民用工业就越缺乏资源,因而也越落后。美国的军工业则是由民间经营,开放竞争。这些民间企业因为有国防部的巨额订单,可以下大赌注投资开发,并把尖端的军工技术迅速转向民用。波音客机,就是利用喷气式战斗机的引擎发展出来的。这种技术优势,积累了几十年,达到了垄断地位,只有欧洲才能集中资源与之抗衡。日本没有强大的军工业,在这方面也不敢染指。

  我曾反复指出,日本是世界第二工业大国,在许多核心产业都不让欧美甚至更强,只有在航空业上放弃竞争。这里同样有历史原因。日本二战前航空业就已经相当先进,其零式战斗机曾是美国人最为恐惧的空中敌人。战后日本为了让美国放心,甘心放弃这一有威胁的战略性产业。如今,日本已经不再是美国的威胁,也开始打起民用航空业的主意。但是,在这方面先出头的,不是从军工中脱胎出来的大飞机,而是本田汽车公司生产的小型客机,要占领的是美国近十几年来越来越火的“空中出租车”和私人飞机的市场。本田利用自己在私家车上过硬的品牌和技术,在五六人的小飞机上先声夺人。总之,日本是在出其不意的地方逐渐占领市场后,再图谋大飞机的市场,避免了硬碰硬的竞争。

  日本在民用航空业上的战略表明,即使是一流工业大国,掌握着许多垄断性的技术,也不敢冒险“太岁头上动土”,在别人的优势项目上竞争。人家的每一步经济战略,都是建筑在知己知彼的技术与市场分析之上的。这就好像一个乒乓球的国度不应该把男篮冠军作为奥运会的战略一样简单。我们发展大飞机,优势在哪里?如果不能回答这个问题,怎么可以拿出巨大的投入?

  中国在世界上的工业竞争中要有优势,就要立足自己的生活方式。模仿别人的生活方式来开发产品,只能东施效颦,永远落后。比如,私家车代表着美国人的生活方式,美国的公司得近水楼台之便,对这种生活方式理解得比我们深,自然比我们更知道如何为这种生活方式提供产品。大飞机也是如此。

  美国和中国虽然国土面积相当,但美国无论是从东岸到夏威夷,还是从佛罗里达到阿拉斯加,国土跨度都远超出中国。特别是其经济重心集中在东西两岸,其间的距离基本上是北京到广州的两倍。更何况美国人口密度低,不适合大批量的铁路客运。这也难怪,在航空业崛起后,美国的铁路运输迅速萎缩,一百年前的铁路线大多废弃。而铁路废弃后,反过来更加强了对飞机的依赖。与此相对,中国的经济重心集中在国土一侧狭窄的沿海地带,南北之间尚有较大客运距离,东西之间的商业客运距离相对很短。更何况,中国人口密度极大,铁路客运的负载量比飞机大得多,更适合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从这个意义上看,民用航空业对中国而言,远不如对美国那么重要。

  其实,我们如果把大飞机交给市场,问题就简单得多:哪个公司想造大飞机就去造。造出来卖得出去就行,卖不出去就破产。或者把大飞机的计划抛到股市上,谁爱买这股票就买,以后亏了赚了都自己负责,何必要国家操心?像现在这样,国家动用行政的手段集中那么多资源,其逻辑无非是“你是大国我也是大国,你有的我也要有”的爱国主义豪情壮志,毫无技术和市场上的现实根据。如今中国经济强劲增长了四分之一个世纪,国家的资源大大增加,大国论充斥媒体,许多人头脑发热,犯类似错误的诱惑很大。相比之下,铁路运输的技术,私人企业投入的门槛相对还低一些,在中国的市场也乐观得多。我看,与其做大飞机的梦,政府还不如提供优惠的政策,引导民间企业在高速铁路方面竞争。

  (作者系旅美学者)

    本版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责任编辑:张瑶瑶
大飞机一定要早,所谓市场只不过是一个理由。
指望中国的一切都有市场来决定,那是美国的主张。
这种话现代根本没人听的进去。
突然想起那句话:“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一个搞历史的文科生,一个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博士候选人。

这样的天马行空的扯淡,用得着当回事情?
我也不认同他的观点,只是想看看各位的看法:lol :lol
有些路一定要走的`虽然别人走在前面设置了种种障碍~
但如果不走`差距始终都不会缩短`
就好比民主,该付出的代价一定要付出`否则永远都不会等到哪天``
问题在于,在这条路上`别人留下了障碍同时也留下了足迹`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达到目的而付出的代价最小化!
站在纯商业角度,他的话没有错,而且十分正确,但我们的大飞机着眼点并非单纯商业上的利益
照这个狗屁学者的逻辑,Airbus是最没必要的,英法德西等等国家地理距离不远,铁路和陆路交通发达,怎么他不向空客总部提个建议解散呢?
:D

他还以为自己是万事通,什么经济、政治、社会、体育、军事,甚至是最前沿什么生物、航天之类,无论懂不懂,凡是可以贬低中国的,他都要出来吠一下他的高论。
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奇瑞也没打算超过大众 奔驰啊

我们的大飞机非要好过波音 空客?   

性价比试才是购买之优先考虑,这个1万年也不会变的。
就是从纯商业的角度看问题,如果听了这种半吊子的话,今天,
这个世界就不会有本田,丰田,大众,BMW,通用和福特,
不会有索尼,戴尔,现代,微软。
更不会有空客,连家具商威廉波音当初都不敢搞飞机了。

长期以来,在经济恐怖主义和所谓比较优势的诱惑的双重努力下,
世界经济的王伦们总是阻碍一切后来者,对于他们,是很正常的
逻辑,但是后来这,如果被投资恐怖,市场恐怖,技术恐怖所吓倒,
被比较经济的一些残羹冷炙所诱惑,这个世界就不会如现在这样
丰富多彩了。上述公司的成功,是不信邪的因素多还是不信邪的因素多?
搞工业,在最纯经济的眼光看也是需要有一种冒险精神的,MBA们只可以
做决策的参考,而不能做决策,因为他们的算法算下来,上述成功者
当初都不应该干。

至于薛涌之流,恐怕还没有这个金刚钻,我劝他们少揽这种瓷器活。
原帖由 碧落黄泉 于 2007-5-3 15:20 发表
奇瑞也没打算超过大众 奔驰啊

我们的大飞机非要好过波音 空客?   

性价比试才是购买之优先考虑,这个1万年也不会变的。

奇瑞,完全有可能在一些方面首先超过奔驰大众,至少是大众,
大众是美国市场质量倒数第二(2007年JD Power),第一是最差质量老模范懒得肉乏,
而常常垫底的南朝鲜汽车(起亚差,现代好,尽管起亚是现代子公司),都比大众好,
大众4缸怕撒特是美国最差中型车,而对于大众,通用,福特,奔驰(戴克)的了解,它们的制造管理是很
烂的,奇瑞今天也许不如他们,但是绝不是长期不能超越的。我一直坚信,在所有赶超
项目中,制造质量排第一。
飞机同理,波音,空客在制造上同样存在大量可以被超过的低效点,而中国制造的飞机,
最应该发力赶超的,是制造植入的质量,这是唯一不被巨大投资,知识产权和大周期阴影笼罩下的一块
最大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