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天幸与数奇——李广和卫青的比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8 23:01:42
小时候读唐诗“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的时候,就曾对李广的命运产生了好奇。94年语文高考的一道题目“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逼着我认真看了一遍李广列传和卫青列传。没想到最近一部《汉武大帝》激起了无数讨论,在下也来谈谈对这两人的看法。
  《史记》是历史性和故事性都很强的作品,这点在李广和卫青的传记里表现得尽之淋漓:卫青传象一篇历史年表,而李广传简直就是一片传奇小说。不管大家对太史公的褒贬有什么样的意见,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最直接、最翔实的记载还是来自史记。其实史记里的曲笔还是很多的,就看你怎么读。
  
  一、军事技能
  从黄帝战蚩尤发明指南车、请旱魃助阵开始,军事指挥者的素质早就开始不限于匹夫之勇了。春秋时期的无数战例、兵家集大成的孙子兵法,不仅给后世兵家以启迪和知道,更提出了更高的作战要求。后人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进。
  李广:出自军人世家,总该知道懂天文、晓地理是指挥员的必备素质吧?可是李广出征时竟屡次因“亡导”而失去战机。李广是“陇西成纪人”,对大西北的自然条件,民俗习惯,方言种类应该是比较熟悉的。他曾长期在上谷、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边塞任军事指挥官,却从来没有凭借熟悉地形的因素领导一次大规模的歼灭战,而只是“皆以力战为名”,有点近似于后世的“屡败屡战”。
  卫青:小时候牧过羊,做过奴隶(好象在那本书上看过还杀过狗,记不清了。)不会接受系统的军事训练。生于长安,不会有更多的北方阅历。但他在实战中却没有因为地理因素吃亏,而且总能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不管是正面攻坚,还是长途奇袭,都打的有声有色。两人军事技能的高下已经不用多说了。
  
  二、知人善用
  杰出的军事将领都善于提拔优秀的中下级指挥员。因为中级指挥员是其实现军事意图的保证。楚汉战争时期刘邦一方的良将如云与项羽不得不亲自东征西讨疲于奔命恰呈鲜明对照。
  李广:在文帝时为汉中郎,景帝时为都尉、太守,武帝时为卫尉、将军。几十年来,手下的优秀作战人才绝对不会是少数,可是竟然没有一个能显于史册的。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作为军事首长的子弟通常在战争中会有更好的立功机会。可是李广的弟弟李蔡、儿子李敢却分别在跟随卫青、霍去病的征讨中一战扬名封侯。由此大致可以看出李广对军事助手的打压。
  卫青:在元光五年和元朔元年出击匈奴时,职务是和李广一样的将军(李广有卫尉的衔,级别更高),但在这两次战争中他的部下便涌现出张次公、苏建等一批校尉出身的优秀军官被封侯。后来的李朔、公孙戎奴、豆如意等人都是在卫青部下从校尉成长被封侯的。反观李广部下的众多校尉,他们的命运岂不比李广本人更可悲可叹?!
  
  三、组织纪律
  不管什么时候,严明的组织纪律都是军队胜利的保障。特别是象汉这样的农耕文明与匈奴这样的游牧文明马上作战的时候,普通的单兵作战能力很可能没有什么优势,这是后就需要严明的纪律来提高战斗力。
  李广:年轻的时候曾在周亚夫军中任职,细柳营可是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守纪部队呀!可李广显然没学到这些。在武帝初年任未央卫尉出击胡时,李广部队竟然“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为自卫”,简直是去游山玩水了。最后以“未尝遇害”而洋洋自得。现在看来,这次“未尝遇害”只是偶然现象罢了。到了真正与匈奴主力决战的时候,这种“和平兵”的恶果就显现出来了。
  卫青:史记中没有卫青训练士兵的记载,但从艰苦条件下士兵的战斗作风中可以看出点倪端,因为平时的纪律是战时作风的保证。元朔五年,抵挡卫青的匈奴右贤王“以为汉兵不能至此,饮醉。汉兵夜至,围右贤王......”。元狩四年,卫青“纵五千骑往当匈奴,匈奴亦纵可万骑。会日且入,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战而匈奴不利”。在大风沙尘暴这样不熟悉的自然环境下能有效指挥取胜,其纪律性可想而知。
  
  四、战术运用
  自从人们发明投掷类武器以来,火力压制在战斗中就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大漠上一马平川无遮无掩,再勇敢的战士也宁愿在自己的火力支援下冲锋,而不愿冒着敌方的矢石博命。而在冷兵器时代,绝大多数武器都可以回收再利用。只要最后控制了战场,就可以获得大量的武器和军需补充。
  李广:从这个角度来看,李广“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补中不发”的战术思想就很难以理解了。边郡的物资保障可能比不上内地,但总不会连箭矢都比匈奴少吧?战场上分秒必争,数十步距离乘马瞬息可至,为什么不在距离稍远的时候万箭齐发,阻挡敌人势头,同时增大自己人的安全系数呢?等敌人冲到附近,李广自己可以凭借强弓硬弩应付,而更多的士兵恐怕没有这样的好运了。战场上当然要扬长避短,但以统帅自己之“长”去要求士兵,就象巴斯滕当了足球教练就要求队员们都用零度角射门一样荒唐可笑。可以说,李广部下边防战士的累累白骨,没有给大汉带来长治久安,却成全了李广的千古美名。
  卫青:元光五年率万骑远征龙城,元朔五年带三万人奇袭匈奴右贤王,卫青很快发现了在大漠作战行军速度的重要性。元狩四年率领五路大军(其实一共也就五万人,而且是霍去病挑剩下来的,而真正作战的时候李广和赵食其又迷路,只有三万人参战)和匈奴单于会战,下令“车自坏为营”增强守御力量,风沙中“纵左右翼绕单于”包围敌军,最终取得了辉煌胜利。这些战术看起来似乎远不及“三十六计”神奇,但能在战斗中有效运用可绝非易事。
  
  五、战地政策
  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和平是不流血的政治。一切战争都是为了政治目的服务,“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
  明智的战地政策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意气用事只能加重双方人民的苦难。当时的形势是匈奴经济文化落后,但由于广袤的土地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使汉无法完成对匈奴的彻底征服。因此对战俘和占领区的人民的政策选择摆在汉武帝和每一位将领的面前。
  李广:始终把杀伤敌人、特别是杀伤战斗力强的敌人作为第一战斗目标。文帝时就“杀首虏多”,景帝时“匈奴日以合战”。一听说匈奴射雕者在附近,立即带百骑冒险追杀。守陇西时杀降八百余人,虽自称“大恨独此”,那“小恨”又有多少?守右北平时匈奴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中国正史所载的敌人对我军将领的封号,大多不可信。但匈奴本是追逐水草而居,虽军民一体,但一直也有双方居民比邻而居相安无事的。如今普通匈奴人都因李广的到来而避之数岁(当然真正的侵略者可不怕他),可以想象李广的“杀首虏多”都是杀的什么。再联系到出征时连个向导都找不到,也就顺理成章了。
  卫青:除第一次的试探性进攻外,卫青的作战目的明显有两个:寻找匈奴主力部队予以歼灭;俘获匈奴平民内迁。或者说就是打击鹰派,同化鸽派。元朔元年“捕首虏数千”,元朔五年得“众男女万五千人”。这些人亦军亦民,当然不能尽数诛戮,但留下又会重新成为匈奴侵汉的策动源。最明智的办法就是把他们迁徙到汉朝控制的地区,让他们接受汉文化的熏陶,开垦汉边郡土地,和汉族融合,进而成为抵御匈奴的力量。由于民族融合政策的实行,东汉时匈奴边患已大大减轻,到西晋末年五胡乱华的时候,这些“胡人”已经是这些被同化的胡人的后代了。
  
  六、平等意识
  人类的历史,也是逐步认识个人价值的过程。国家、政权是“天下之公器”,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促进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反过来,有的人具有强烈的特权意识,这类即使才华出众,也不能在全社会推广,否则这种才能只可能引领全社会走向腐败。正如谚语所说的“经常出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如果这种英雄的无政府主义被大众所崇拜、所效仿,社会的大动乱就要开始了。
  李广:从文帝出行时,便有个人英雄主义的表现,可惜只换来文帝的一句叹息。景帝时因为朝中派来的“中贵人”受伤,便置数百战士的生命危险于不顾而冒险出击,只为给“中贵人”出一口恶气(典型的“媚上”)。南山射猎,灞陵尉只因为严格遵守规定,没有给这位故将军开方便之门就遭到诛杀,充分说明李广在长期为官过程中养成了牢固的特权意识。李广的射箭天赋极高,因此史书上总有他打猎的故事,没有他训练的记载。而他的部下每次战斗都没有显示出较强的战斗力。我总觉得太史公的评语“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别有深意,莫不是对李广放纵士兵隐讳的批评?
  卫青:出身低贱,使他更明白生命的可贵,因此在战争中尽量减少对平民的杀戮。带军十数年,没有斩过部下。当周霸劝他斩“尽亡其军”的苏建立威的时候,他回答“以肺腑待罪行间,不患无威”。含屈被李敢侮辱,也“匿讳之”。由于不拉关系、聚山头,不能得到士大夫的称赞(我国的士大夫历来就死这个素质)。苏建劝他养士扩大私人势力,他认为这是皇帝的特权,普通人不能参与。这一切,都显示了卫青心中根深蒂固的平等意识。可惜这种意识不能在当政者中传递。在他死后不久,霍光凭借他和霍去病的政治影响走上权力顶峰以后,汉王朝就陷入了一次次的特权争夺中了。小时候读唐诗“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的时候,就曾对李广的命运产生了好奇。94年语文高考的一道题目“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逼着我认真看了一遍李广列传和卫青列传。没想到最近一部《汉武大帝》激起了无数讨论,在下也来谈谈对这两人的看法。
  《史记》是历史性和故事性都很强的作品,这点在李广和卫青的传记里表现得尽之淋漓:卫青传象一篇历史年表,而李广传简直就是一片传奇小说。不管大家对太史公的褒贬有什么样的意见,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最直接、最翔实的记载还是来自史记。其实史记里的曲笔还是很多的,就看你怎么读。
  
  一、军事技能
  从黄帝战蚩尤发明指南车、请旱魃助阵开始,军事指挥者的素质早就开始不限于匹夫之勇了。春秋时期的无数战例、兵家集大成的孙子兵法,不仅给后世兵家以启迪和知道,更提出了更高的作战要求。后人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进。
  李广:出自军人世家,总该知道懂天文、晓地理是指挥员的必备素质吧?可是李广出征时竟屡次因“亡导”而失去战机。李广是“陇西成纪人”,对大西北的自然条件,民俗习惯,方言种类应该是比较熟悉的。他曾长期在上谷、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边塞任军事指挥官,却从来没有凭借熟悉地形的因素领导一次大规模的歼灭战,而只是“皆以力战为名”,有点近似于后世的“屡败屡战”。
  卫青:小时候牧过羊,做过奴隶(好象在那本书上看过还杀过狗,记不清了。)不会接受系统的军事训练。生于长安,不会有更多的北方阅历。但他在实战中却没有因为地理因素吃亏,而且总能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不管是正面攻坚,还是长途奇袭,都打的有声有色。两人军事技能的高下已经不用多说了。
  
  二、知人善用
  杰出的军事将领都善于提拔优秀的中下级指挥员。因为中级指挥员是其实现军事意图的保证。楚汉战争时期刘邦一方的良将如云与项羽不得不亲自东征西讨疲于奔命恰呈鲜明对照。
  李广:在文帝时为汉中郎,景帝时为都尉、太守,武帝时为卫尉、将军。几十年来,手下的优秀作战人才绝对不会是少数,可是竟然没有一个能显于史册的。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作为军事首长的子弟通常在战争中会有更好的立功机会。可是李广的弟弟李蔡、儿子李敢却分别在跟随卫青、霍去病的征讨中一战扬名封侯。由此大致可以看出李广对军事助手的打压。
  卫青:在元光五年和元朔元年出击匈奴时,职务是和李广一样的将军(李广有卫尉的衔,级别更高),但在这两次战争中他的部下便涌现出张次公、苏建等一批校尉出身的优秀军官被封侯。后来的李朔、公孙戎奴、豆如意等人都是在卫青部下从校尉成长被封侯的。反观李广部下的众多校尉,他们的命运岂不比李广本人更可悲可叹?!
  
  三、组织纪律
  不管什么时候,严明的组织纪律都是军队胜利的保障。特别是象汉这样的农耕文明与匈奴这样的游牧文明马上作战的时候,普通的单兵作战能力很可能没有什么优势,这是后就需要严明的纪律来提高战斗力。
  李广:年轻的时候曾在周亚夫军中任职,细柳营可是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守纪部队呀!可李广显然没学到这些。在武帝初年任未央卫尉出击胡时,李广部队竟然“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为自卫”,简直是去游山玩水了。最后以“未尝遇害”而洋洋自得。现在看来,这次“未尝遇害”只是偶然现象罢了。到了真正与匈奴主力决战的时候,这种“和平兵”的恶果就显现出来了。
  卫青:史记中没有卫青训练士兵的记载,但从艰苦条件下士兵的战斗作风中可以看出点倪端,因为平时的纪律是战时作风的保证。元朔五年,抵挡卫青的匈奴右贤王“以为汉兵不能至此,饮醉。汉兵夜至,围右贤王......”。元狩四年,卫青“纵五千骑往当匈奴,匈奴亦纵可万骑。会日且入,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战而匈奴不利”。在大风沙尘暴这样不熟悉的自然环境下能有效指挥取胜,其纪律性可想而知。
  
  四、战术运用
  自从人们发明投掷类武器以来,火力压制在战斗中就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大漠上一马平川无遮无掩,再勇敢的战士也宁愿在自己的火力支援下冲锋,而不愿冒着敌方的矢石博命。而在冷兵器时代,绝大多数武器都可以回收再利用。只要最后控制了战场,就可以获得大量的武器和军需补充。
  李广:从这个角度来看,李广“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补中不发”的战术思想就很难以理解了。边郡的物资保障可能比不上内地,但总不会连箭矢都比匈奴少吧?战场上分秒必争,数十步距离乘马瞬息可至,为什么不在距离稍远的时候万箭齐发,阻挡敌人势头,同时增大自己人的安全系数呢?等敌人冲到附近,李广自己可以凭借强弓硬弩应付,而更多的士兵恐怕没有这样的好运了。战场上当然要扬长避短,但以统帅自己之“长”去要求士兵,就象巴斯滕当了足球教练就要求队员们都用零度角射门一样荒唐可笑。可以说,李广部下边防战士的累累白骨,没有给大汉带来长治久安,却成全了李广的千古美名。
  卫青:元光五年率万骑远征龙城,元朔五年带三万人奇袭匈奴右贤王,卫青很快发现了在大漠作战行军速度的重要性。元狩四年率领五路大军(其实一共也就五万人,而且是霍去病挑剩下来的,而真正作战的时候李广和赵食其又迷路,只有三万人参战)和匈奴单于会战,下令“车自坏为营”增强守御力量,风沙中“纵左右翼绕单于”包围敌军,最终取得了辉煌胜利。这些战术看起来似乎远不及“三十六计”神奇,但能在战斗中有效运用可绝非易事。
  
  五、战地政策
  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和平是不流血的政治。一切战争都是为了政治目的服务,“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
  明智的战地政策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意气用事只能加重双方人民的苦难。当时的形势是匈奴经济文化落后,但由于广袤的土地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使汉无法完成对匈奴的彻底征服。因此对战俘和占领区的人民的政策选择摆在汉武帝和每一位将领的面前。
  李广:始终把杀伤敌人、特别是杀伤战斗力强的敌人作为第一战斗目标。文帝时就“杀首虏多”,景帝时“匈奴日以合战”。一听说匈奴射雕者在附近,立即带百骑冒险追杀。守陇西时杀降八百余人,虽自称“大恨独此”,那“小恨”又有多少?守右北平时匈奴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中国正史所载的敌人对我军将领的封号,大多不可信。但匈奴本是追逐水草而居,虽军民一体,但一直也有双方居民比邻而居相安无事的。如今普通匈奴人都因李广的到来而避之数岁(当然真正的侵略者可不怕他),可以想象李广的“杀首虏多”都是杀的什么。再联系到出征时连个向导都找不到,也就顺理成章了。
  卫青:除第一次的试探性进攻外,卫青的作战目的明显有两个:寻找匈奴主力部队予以歼灭;俘获匈奴平民内迁。或者说就是打击鹰派,同化鸽派。元朔元年“捕首虏数千”,元朔五年得“众男女万五千人”。这些人亦军亦民,当然不能尽数诛戮,但留下又会重新成为匈奴侵汉的策动源。最明智的办法就是把他们迁徙到汉朝控制的地区,让他们接受汉文化的熏陶,开垦汉边郡土地,和汉族融合,进而成为抵御匈奴的力量。由于民族融合政策的实行,东汉时匈奴边患已大大减轻,到西晋末年五胡乱华的时候,这些“胡人”已经是这些被同化的胡人的后代了。
  
  六、平等意识
  人类的历史,也是逐步认识个人价值的过程。国家、政权是“天下之公器”,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促进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反过来,有的人具有强烈的特权意识,这类即使才华出众,也不能在全社会推广,否则这种才能只可能引领全社会走向腐败。正如谚语所说的“经常出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如果这种英雄的无政府主义被大众所崇拜、所效仿,社会的大动乱就要开始了。
  李广:从文帝出行时,便有个人英雄主义的表现,可惜只换来文帝的一句叹息。景帝时因为朝中派来的“中贵人”受伤,便置数百战士的生命危险于不顾而冒险出击,只为给“中贵人”出一口恶气(典型的“媚上”)。南山射猎,灞陵尉只因为严格遵守规定,没有给这位故将军开方便之门就遭到诛杀,充分说明李广在长期为官过程中养成了牢固的特权意识。李广的射箭天赋极高,因此史书上总有他打猎的故事,没有他训练的记载。而他的部下每次战斗都没有显示出较强的战斗力。我总觉得太史公的评语“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别有深意,莫不是对李广放纵士兵隐讳的批评?
  卫青:出身低贱,使他更明白生命的可贵,因此在战争中尽量减少对平民的杀戮。带军十数年,没有斩过部下。当周霸劝他斩“尽亡其军”的苏建立威的时候,他回答“以肺腑待罪行间,不患无威”。含屈被李敢侮辱,也“匿讳之”。由于不拉关系、聚山头,不能得到士大夫的称赞(我国的士大夫历来就死这个素质)。苏建劝他养士扩大私人势力,他认为这是皇帝的特权,普通人不能参与。这一切,都显示了卫青心中根深蒂固的平等意识。可惜这种意识不能在当政者中传递。在他死后不久,霍光凭借他和霍去病的政治影响走上权力顶峰以后,汉王朝就陷入了一次次的特权争夺中了。
还是rp问题。
李广。卫青。霍去病,都是抗凶英雄!;P
原帖由 行尸走肉 于 2007-4-14 15:03 发表
还是rp问题。

那确实~
俺可不想因为不给李广开门就被他找个借口给斩了~
:L :L ;funk
一次胜利或失败是运气问题,多次胜利或失败是能力问题.
李广只适于冲锋陷阵.
李广不是帅才,而且生不逢时~~~~~~
偶一向比较喜欢卫青........
人们大都只同情较弱势的一方的,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尤为突出了李广的不幸,结果使中国历史最杰出的将领之一的卫青的功勋与其他人相比显得黯然失色.
原帖由 tomcat650093 于 2007-4-14 22:18 发表
李广只适于冲锋陷阵.

错了,李广是守城之将,不是冲锋之将.
另外,楼上有人说汉军"普通的单兵作战能力很可能没有什么优势",这是错的,陈汤曾经总结过,汉军能以一当五,因为匈奴兵器改善,只能以一当三了,其实从李陵的经历也看的出汉军在单兵作战上有优势(特别是配备环首铁刀这种利器),事实上匈奴只会骑射,根本没有影视作品中的大量铁兵器,仅能依靠边境偷运一些兵器回草原.马蹬的出现对游牧民族的影响是巨大的,马蹬出现,加上兵器的逐渐改良,游牧民族也能铸造优良兵器了,这才成为一大威胁.
同意LS说的,当时汉朝的冶铁技术比匈奴高不知多少倍
太史公难以走出和武帝的私人恩怨~:D
卫青乃历代将帅的典范。
战争时期,能歼敌于千里之外;
和平时期,能恪守职责;
这是国家栋梁,民族支柱。

李广是个英雄。
即使因为被拒入城门而杀霸陵卫,也是初汉那种恩怨分明的彪悍风气。这和霍去病射杀李敢同样豪气。
李广千古留名不在于武功,而是因为他的忠。李广拒绝淮南王的利诱并不是因为看清楚淮南王的阴谋,而是坚守原则,认为国家将领不应该收受番王的礼物。虽然累累不封候,但永远是忠于国家(在封建社会某种程度国家也等同于君主),忠于大节。这才是他为历代称颂的原因。
这个,不能因为一个人物的伟大而去否认另一个人物。

李广和卫青本来就不具有可比性的。

而且各有各的不可抹杀的灵魂魅力

硬把他们往一块凑,要分出个高下来倒也不难,

不过这更象把狮子和狼进行比较

说狮子比狼强也可以算对。

不过进而根据狮子的强大,把狼说的一文不值

就不是正确的分析拉
原帖由 lin_snake 于 2007-4-16 11:01 发表
卫青乃历代将帅的典范。
战争时期,能歼敌于千里之外;
和平时期,能恪守职责;
这是国家栋梁,民族支柱。

李广是个英雄。
即使因为被拒入城门而杀霸陵卫,也是初汉那种恩怨分明的彪悍风气。这和霍去病射 ...

别人尽忠职守你就要找借口杀了他~
和霍去病报仇不同吧~
还豪气.......................................
:L :L ;funk
拜托。

他只是一头饿狼,你让他有狮子的霸气和胸怀,太难为他了吧?

他的某些致命缺点,

不能掩盖他巨大的人格魅力和曲折的个人悲剧给人带来的震撼啊。

人无完人啊

卫青大将军,这种历代军人完美的典范,

中国五千年,

也就一人而已
原帖由 天刑 于 2007-4-16 11:24 发表
拜托。

他只是一头饿狼,你让他有狮子的霸气和胸怀,太难为他了吧?

他的某些致命缺点,

不能掩盖他巨大的人格魅力和曲折的个人悲剧给人带来的震撼啊。

人无完人啊

卫青大将军,这种历代军人完美 ...

俞大猷  刘BZ
在下还知道很多~
;P ;P :P
关于霸陵卫的事件,其实有忠于职守和狗眼看人低两种解释的。

其实,如果霸陵卫真的是以前谁也不放,甚至有官职的李广也不放,那叫忠于职守。

可如果以前放现在不放,那就是狗眼看人低。

作为李广这样的英雄,杀个把的这种小人

无伤大节的
拜托,标准严格一些好吗?

起码要做到当时武将官职的第一位才好出来比吧?
只依据史记一本书就来对两者进行比较还是缺乏说服力的
原帖由 天刑 于 2007-4-16 12:17 发表
关于霸陵卫的事件,其实有忠于职守和狗眼看人低两种解释的。

其实,如果霸陵卫真的是以前谁也不放,甚至有官职的李广也不放,那叫忠于职守。

可如果以前放现在不放,那就是狗眼看人低。

作为李广这样的 ...

你又不知道~
所以我没定论.

可是根据李大将军的狩猎习惯,晚归不是第一次了吧??

为何以前没出现过这种?

所以狗眼看人低的可能性大
我更喜欢霍去病~~~~~~
李广统军能力成问题,作为一军事世家子弟,也就是一个骑士而已.冲锋陷阵尚可,当将军勉强.
lz的推测,实在~~~
引《汉书》可以,但也得引全
广杀羌人降者800,天道所不容
你要说这个,倒也可以,其他的不足为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