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长河落日——明朝海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4:32:12
作者  benny03

序言:



横跨中国北部的万里长城是中国无可非议的象征。提起万里长城,稍微有历史知识的人都会知道是战国时期所建设的,然后今日我们所见长城则是建于明朝。万里长城以及海禁,构成了本朝太祖皇帝心目中的帝国边防。海禁,顾名思义,就是禁止帝国进行对外贸易,当然,这是官方的,民间从来不缺乏走私商人。




说来好玩,在明初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之后,咱们明帝国就跟缩头乌龟似的,躲在自己的壳内。明清两朝29个皇帝,都跟中邪似的死守这条政策,愈发的当起缩头乌龟。在这段大约500年的时间里,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成功的自我圈禁了。对于明政府来说,对外贸有犹如洪水猛兽。本朝太祖皇帝最喜欢自己写一些狗屁不通的文字(看看《大诰》、《大诰续篇》之类的便知道洪武帝的实在是文法不同,当然也不能怪他,毕竟他出身农民家庭,没受过什么教育),然后刊印天下,并且厉令自己的子孙们遵守。海禁政策很不凑巧的也是他的祖训之一。




因着祖训,洪武帝的子孙们无一不遵守着海禁这一政策。海禁的初衷是因为洪武初年海疆不靖,到了明中叶,海禁政策反而使得走私商人和倭寇结合,激化了帝国海疆不靖的问题。不知道在孝陵里躺着的洪武帝是何感想?而洪武帝的孝子贤孙们果然很厚道的遵守了本朝太祖武皇帝的祖训,没人敢说要废除海禁,隆庆帝也只是偷偷的在漳州开了道叫月港小口子,宣泄一下本朝100多年积累起来的社会财富。



不得不说,海禁实乃壮举,我们这个庞大的帝国自我禁足长达500年。500年的时间里,我们的帝国错过多少精彩啊。老朱家出了不少怪胎,有崩于豹房的正德、有迷恋丹药的嘉靖、有30年足不出户的万历、还有痴迷于木作的天启,怎么就没那个皇帝敢做一回逆子,把海禁给废了呢?到了明中叶,咱这庞大的帝国出了个叫王直的人,虽然此人不是什么好鸟,但是倒是敢跟着政府对着干,谁说咱中国百姓都是甘愿做安顺良民的,秦朝有陈胜吴广、东汉有黄巾军、隋末有翟让李密、唐末有黄巢、赵宋都能搞出个方腊。虽说这个王直跟前面这些人比起来不算啥,也没把老朱家赶下台的远大的志向,他要求的无非可以正当的做海上贸易不需要走私而已。而咱老朱家愣是不同意解除海禁,这不,自家走私商人跟对面海日本家的海盗勾结起来,回头吭起自己家来。这一闹,把政府搞得心慌意乱,还好后来出了戚继光、俞大猷,把倭寇打得落花流水的,对面海的日本政府看着海盗猖獗也不是个办法,后来出了个“八幡禁止令”,这倭寇问题才没把老朱家给搞死。不过老朱家最后还是败亡了,这是后话。每每读到崇祯帝所自己非亡国之君,就觉得好笑。孟森先生说得好,“思宗而在万历以前,非亡国之君也;在天启之后,则必亡而已矣”。

不小心又给说离题了,还是回归咱的海禁正题吧作者  benny03

序言:



横跨中国北部的万里长城是中国无可非议的象征。提起万里长城,稍微有历史知识的人都会知道是战国时期所建设的,然后今日我们所见长城则是建于明朝。万里长城以及海禁,构成了本朝太祖皇帝心目中的帝国边防。海禁,顾名思义,就是禁止帝国进行对外贸易,当然,这是官方的,民间从来不缺乏走私商人。




说来好玩,在明初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之后,咱们明帝国就跟缩头乌龟似的,躲在自己的壳内。明清两朝29个皇帝,都跟中邪似的死守这条政策,愈发的当起缩头乌龟。在这段大约500年的时间里,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成功的自我圈禁了。对于明政府来说,对外贸有犹如洪水猛兽。本朝太祖皇帝最喜欢自己写一些狗屁不通的文字(看看《大诰》、《大诰续篇》之类的便知道洪武帝的实在是文法不同,当然也不能怪他,毕竟他出身农民家庭,没受过什么教育),然后刊印天下,并且厉令自己的子孙们遵守。海禁政策很不凑巧的也是他的祖训之一。




因着祖训,洪武帝的子孙们无一不遵守着海禁这一政策。海禁的初衷是因为洪武初年海疆不靖,到了明中叶,海禁政策反而使得走私商人和倭寇结合,激化了帝国海疆不靖的问题。不知道在孝陵里躺着的洪武帝是何感想?而洪武帝的孝子贤孙们果然很厚道的遵守了本朝太祖武皇帝的祖训,没人敢说要废除海禁,隆庆帝也只是偷偷的在漳州开了道叫月港小口子,宣泄一下本朝100多年积累起来的社会财富。



不得不说,海禁实乃壮举,我们这个庞大的帝国自我禁足长达500年。500年的时间里,我们的帝国错过多少精彩啊。老朱家出了不少怪胎,有崩于豹房的正德、有迷恋丹药的嘉靖、有30年足不出户的万历、还有痴迷于木作的天启,怎么就没那个皇帝敢做一回逆子,把海禁给废了呢?到了明中叶,咱这庞大的帝国出了个叫王直的人,虽然此人不是什么好鸟,但是倒是敢跟着政府对着干,谁说咱中国百姓都是甘愿做安顺良民的,秦朝有陈胜吴广、东汉有黄巾军、隋末有翟让李密、唐末有黄巢、赵宋都能搞出个方腊。虽说这个王直跟前面这些人比起来不算啥,也没把老朱家赶下台的远大的志向,他要求的无非可以正当的做海上贸易不需要走私而已。而咱老朱家愣是不同意解除海禁,这不,自家走私商人跟对面海日本家的海盗勾结起来,回头吭起自己家来。这一闹,把政府搞得心慌意乱,还好后来出了戚继光、俞大猷,把倭寇打得落花流水的,对面海的日本政府看着海盗猖獗也不是个办法,后来出了个“八幡禁止令”,这倭寇问题才没把老朱家给搞死。不过老朱家最后还是败亡了,这是后话。每每读到崇祯帝所自己非亡国之君,就觉得好笑。孟森先生说得好,“思宗而在万历以前,非亡国之君也;在天启之后,则必亡而已矣”。

不小心又给说离题了,还是回归咱的海禁正题吧
(一)



洪武初年,明朝初立。北部尚有元蒙余孽,虽说本朝太祖说过“元主中国百年,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养”之类的话语,但是在剿灭元蒙余孽的问题上可是毫不含糊。在洪武元年,平定大都后,马上命徐达率军打下太原,并且将元蒙的王保保大军打得屁滚尿流。洪武三年,春节刚过不久,徐达、李文忠等人又率军北上,深入沙漠,到了六月,再次大败元蒙,元蒙方领军的还是王保保,这王保保也够惨的。到了洪武五年,依旧是正月,还是徐达,继续北征,元蒙方面还是王保保领军。王保保估摸着前两次都被徐达所败,心想你们汉人不是说事不过三,这次我总该赢了吧。可惜上天已经不再眷顾元蒙,王保保再次大败,史载死了数万人。此仗之后,元蒙再无力于明室争天下,而太祖武皇帝也没有再大举出塞过。到了洪武八年,可怜的王保保去世了,元蒙政局也动荡起来,十余年五易其主。到了洪武二十年,元室出降,去帝号而称汗。不过有明一代,蒙古人始终是时而顺服,时而侵扰。说了这么多北部边事,主要是想说洪武帝出台海禁政策的一个诱因。



洪武初年,不仅北部边事不断,就算是东南沿海,也不得安宁。洪武初定天下之时,方国珍、张士诚的余部仍然不断在东南沿海滋生事端。《明史》里记载说:方国珍、张士城相继诛服,诸豪亡命,往往纠岛人入寇山东滨海州县。《明史纪事本末》也提到:张士城、方国珍余党导倭寇出没海上,焚民居,掠货财,北自辽海、山东,南抵闽、浙、东粤,滨海之区无岁不被其害。
由此可见,当时我们初生的明帝国的边疆并不稳定,北部有蒙古人,东南边有方国珍、张士诚的余部。或许有人要说,不就是一些海盗,对国家又不伤筋动骨的,也没必要动用到海禁这么恐怖的政策吧。其实不然,朱洪武对于这件事情是感觉到由衷的恐怖的,虽然说那时候没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言论,可也有“廯疥之疾,养成大患”的说法,所以明祖还是很重视这件事情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太祖想到了前朝曾经施行过一个政策,就是禁止人民出海进行贸易,他想,如果大家都不出海了,也无法跟那些王、方余孽勾结了,那么问题自然也就暂时得到解决了。在前朝时候,元政府曾经在30多年间四度海禁而又四度开禁。对于洪武帝来说,既然有前朝的成功实施海禁的先例,而他本人又承认元朝的中华正朔地位,那么我学习一下元世祖的海禁政策也不为过吧。果然海禁政策一提出,朝野都欣然赞同。于是,太祖武皇帝在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第一次颁布海禁诏令,曰: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 。洪武十四(公元1381年)年再次重申: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海禁政策出台之后,私自出海的刑罚是非常之重的,动辄就是绞刑、发配多少多少里之类的。相比之下,1980年那会儿对于超生的处罚还是很轻的,就是罚钱没工作而已。同样是违反国策,在明朝那就是杀头大罪,放在现在,也就是罚钱。所以说,社会是进步的。不过,元朝那会儿施行海禁有一个原因是元政府觊觎那些海商大族们的钱财。史载“蒲氏婿佛莲,身殁无后官府没其家赀。”里面的蒲氏就是指泉州海商蒲寿庚家族了。元政府的海禁政策还有个原因也是因为海防问题。所以说,朱元璋想到海禁政策绝非偶然,既然前朝用过这个政策了,本朝拿来用一下似乎也无可厚非。



闲话少说,说回本朝海禁。海禁政策在明初还有个好处,就是明政府可以集全国之力去跟元蒙打而不必分心去征讨海盗,虽然这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但是对于明初政府有限的财力而言,也未尝不是个办法。如果一不小心,又被元蒙重入中原,那可就是天大的问题了,搞不好老朱又要回家种田。所以,太祖选择先解决元蒙问题再来整治海疆。不过海禁却使得沿海地区那些世代以海外贸易为生的大家族面临一个严重的生计问题。这次倒霉的还是泉州的蒲氏家族,外加一个孙胜夫家族。在一本叫做《泉南杂志》的书中提到:我太祖皇帝禁泉州蒲寿庚、孙胜夫之子孙,不得齿于士 。何乔元所著《闽书》亦云:皇朝太祖禁蒲氏者不得读书入仕。




可怜好好一个蒲氏家族,给明政府搞得家道中落,要知道,蒲氏家族在先朝可是名贵一时的大族,这个家族甚至拥有一支庞大的私人船队。其族人也在政府中任职,比如宋末元初时候的蒲氏家族的蒲寿庚,此人在元朝初年曾行中书省事于福州,镇抚濒海诸郡,后又担任中书左丞 。蒲氏后人中有蒲师文、蒲师武、蒲居仁三人曾先后担任泉州市泊司提举。可这么一个家族,在明初厉行海禁之后,就基本退出历史舞台了。这可不仅仅是蒲氏一家的状态,当时的沿海很多海商大族基本都是面临跟蒲氏一样的问题。王铭铭在其《逝去的繁荣——一座老城的历史人类学考察》中说:蒲氏家族在泉州政治、经济、社会舞台上的失落,不是蒲氏一个家族的问题,而是明朝中国海商的共同命运。




中国其他海商们在看到蒲氏家族的遭遇之后,面临一个两难的境地,要嘛乖乖的听官府的话,做个安顺良民,要嘛和海盗们眉来眼去的勾结一下。不过在明初,跟海盗勾结的人还是少数,但是已经表现出了沿海商人们的无奈。史载永乐元年六月,泉州卫将捕获的一些与海盗勾结的逃民送往南京,明成祖亲自询问:“尚有逃聚未归者乎?”对曰:“有多之。” 我相信海商们跟海盗勾结是迫于无奈的,有谁甘愿做贼啊,这不也是被官府逼的嘛。官逼民反啊!虽然他们也不是反,不过就是走私而已。
唉~
海禁~
又见海禁~
总算现在国人渐已醒了~
楼主知道不知道什么叫隆庆开海?知道不知道什么叫市泊司?既然知道泉州,为什么不介绍介绍泉

州在有明一代的整体状况呢?

这样分析问题太片面了吧?!这篇文章叫明朝的海禁,最起码要改成明初的海禁吧?!
楼上的别激动,又不是我原创的,不过如果是我原创的话;P ;P 起码叫大秦给个精华
原文里提到隆庆了啊.....
海禁始自元代吧?:L
为何不谈谈清朝的海禁?那可导致了多少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