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残酷海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08:41:15
明朝有关海禁的法律,可见《大明津·兵律》“私出外境及违禁下海”律文的规定:
“ 凡将牛、马、军需、铁货、铜钱、段匹,绸绢、丝绵和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挑担驮载之人减一等,物货船只井入官。于内十分为率_分付告人充赏。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因而走泄事情者斩。其拘该官司及把守之人通同挟带及知而故纵者,与犯人同罪。失觉者,减五等,罪止杖一百:军兵又减一等。”
问刑条例:“......擅造二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谋叛已行律处斩,仍袅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
其打造前项海船卖与夷人图利者,比照私将应禁军器下海,因而走泄事情律,为首者处斩,为从者发边卫充军。若止将大船雇与下海之人,分取番货,及虽不曾造有大船,但纠通下海之人,接买番货,与探听下海之人,番货到来,私买贩卖苏木、胡椒至一千斤以上者,俱发边卫充军。…
私自贩卖硫黄五十斤,焰硝一百斤以上者问罪,硝黄入官。卖与外夷及边海贼寇者,不拘多寡,比照私将军器出境因而走泄事情律,为首者处斩,为从者俱发边卫充军···…”①
前面提到明王朝感到单凭“海禁”政策和残酷刑罚、军队打击未必能奏效,且渔民、船户扬帆大海之上,实在很难像陆上齐民编户那样便于控制,因此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措施来实施海禁:
其一,渔禁。明初“信国公汤和巡视浙江、福建沿海城池,禁民人海捕鱼”⒆。这些禁令多载于《明实录》中;
如《明宣正统实录》卷7记载:宣德六年九月,“宁波知府郑洛请驰出海捕鱼禁,以利民。上不允”。
《明英宗正统实录》卷70记载:正统十年七月,英宗皇帝“严私下海鱼禁。时有奏豪顽之徒私造船下海捕鱼者,恐引倭寇登岸。行在户部言:‘今海道正欲提备,宣敕浙江三司谕沿海卫所严为禁约,敢有私捕及故容者悉治其罪’。从之。
明朝政府禁止或限制渔民下海捕鱼,导致明代渔民海洋捕捞业发展受到重创,不得不向养殖业发展。一些失业渔民则成了海盗的潜在人力资源。渔禁政策就成了逼民为盗的罪魁祸首。这一点,当时的人有过总结,既所谓‘“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自通番严禁,而附近海洋渔贩,一切不:通,故民贫而盗愈起”(谭纶《善后六事疏》)。“即本处鱼虾之利与广东贩米之商,漳州白糖诸货,皆一切禁罢。则有无何所于通,衣食何所从出?如之何不相率勾引为盗也?” ⒇
其二,禁止造两桅以上大型海船;后来又“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21),而平头船是不适合在深海远洋航行的。嘉靖年间(I522年一1566年),对违制大船已不再采取禁造、改造的办法,而是将其彻底拆除,毁去一切违禁大船。抗倭战争时期,闽浙总督朱纨在浙江“下令禁海,凡双搞余皇,一切毁之,违者斩” (22)。最严厉的时候则达到了“寸板不许下海”(《明史》卷205,《朱纨传》)的程度。
至于民间船舶的载重量,明朝通常规定在250吨--330吨左右。直到鸦片战争之前,中国远洋商船的载重量大都保持在400吨以下水平。
其三,是建立沿海居民的保甲制度,以官兵加以监督。明代中后期,沿海地区曾普遍实行保甲制度。如景泰年间(1450-1456),明朝监察御史谢骞就曾在漳州月港、海沧等地推行八户连保的编甲措施。谢骞下令:“海边居民随地编甲,随甲置总,每总各置牌一联,属本地人户,约五日须带牌赴府一点校,每总各照牌面约束,本地人户须朝出暮归,如暮不归即赴府呈告,有不告者,事发连坐;尽行拆毁违式船只,只余五六尺以下的小船,且必须由官府打印烙才准许航行,每船须朝出暮归。”(23)一但渔民出海当晚不归,甲总则须告诉官府。到嘉靖年间(1522-1566),福建海道副使谭纶则将这一保甲连坐法在福建地区全面推广。具体编甲辨法是,居民每十户编为一牌,每户轮流值日。“其中若有逃出不归或私收丝绵火药等物,假名走广,潜往通番或逋逃海外久不还乡者,许牌内值日之人抱牌赴首,官为拿究。敢有隐不举,一家有犯,十家连坐。”(24)
由于海岸线漫长,政府军队的力量防不胜防,沿海民众不畏禁令出海通番的络绎不绝。
1534年,明朝廷明确要求沿海各地把“禁止造大型海船”和海上保甲制两项措施配合起来执行:〔嘉靖十二年九月〕辛亥,兵部言::“浙、福并海接壤,先年漳民私造双桅大船,擅用军器、火药违禁商阪,因而寇劫;屡奉明旨严禁。第所司玩愒,日久法弛;往往肆行如故,海警时闻。请申其禁”!上曰:“海贼为患,皆由居民违禁贸易。有司既轻忽明旨,漫不加察;而沿海兵巡等官又不驻守信地,因循养寇,贻害地方。兵部其亟檄浙、福、两广各官督共防剿;一切违禁大船,尽数毁之。自後沿海军民私与贼市,其邻舍不举者连坐。各巡按御史速查连年纵寇及纵造海船官,具以名闻。”(25)
明太祖也感到单凭“海禁”政策和残酷邢罚未必能奏效,最后对生活在沿海各岛的居民实行残酷的迁移政策。


海禁政策的极端-“虚地徙民”

强制内迁沿海居民称为“迁海”,最出名的是清初在东南沿海为对付郑成功海上势力而实施的残酷政策。但在明朝,这种政策的雏形早已产生。但因历代官府的文书档案散佚,地方志又不敢议论当朝的过失,所以留下可供研究当时海禁徙民及其给沿海人民带来灾难的史料甚少。
由史料可知,这次海禁徙民“运动”开始于洪武年间的福建。洪武二十年(1387年)7月11日,明太祖下令“徙福建海洋孤山断屿之民,居沿海新城,官给田耕种,从左参议王锐请也.”(26)这种对福建海岛居民进行迁海的举动,在方志文献中也有记载。清代成书的《福建通志》中写道:“明洪武中江夏侯周德兴视海防倭,侯转委福建右卫指挥李彝。彝索贿无厌,民怨之。福清林扬者,素任侠尚气节,乃率里人逐彝。彝怒遂画图以奏,且言:‘海坛山本一孤屿,外通琉球一昼夜,内接镇东城三昼夜。’……太祖览图下旨曰:‘各省孤屿,人民既不得他用,又被他作歹,可尽行调过连山附城居住,给官田与拼、宅舍与居。夕于是,福建、广东暨澎湖三十六屿尽行调过,以三日为期,限民徙内,后者死。’”(27)因贪官索贿不成,挟私报复造成的“迁界”由此开始。限定迁徙时间仅三天,根本来不及准备船只,“民间仓卒不得舟,皆编门户、床簧为筏,覆溺无算。”(27)这是一幅极其悲惨的场面,明王朝的暴政和贪官,顷刻改变了无数岛民的生活,就此终止了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海岛上的历史,甚至剥夺了他们的包括生命在内的一切。这种大规模的迁海,并不仅仅只及于闽粤海岛。随后,大规模迁徙岛屿居民的行为从福建沿海扩展到两广、江浙和山东。此项政策令沿海岛民祖孙数辈开垦的土地荒芜,多年积累起来的家业毁于一旦,就连迁徙的过程也十分野蛮。明朝有关海禁的法律,可见《大明津·兵律》“私出外境及违禁下海”律文的规定:
“ 凡将牛、马、军需、铁货、铜钱、段匹,绸绢、丝绵和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挑担驮载之人减一等,物货船只井入官。于内十分为率_分付告人充赏。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因而走泄事情者斩。其拘该官司及把守之人通同挟带及知而故纵者,与犯人同罪。失觉者,减五等,罪止杖一百:军兵又减一等。”
问刑条例:“......擅造二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谋叛已行律处斩,仍袅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
其打造前项海船卖与夷人图利者,比照私将应禁军器下海,因而走泄事情律,为首者处斩,为从者发边卫充军。若止将大船雇与下海之人,分取番货,及虽不曾造有大船,但纠通下海之人,接买番货,与探听下海之人,番货到来,私买贩卖苏木、胡椒至一千斤以上者,俱发边卫充军。…
私自贩卖硫黄五十斤,焰硝一百斤以上者问罪,硝黄入官。卖与外夷及边海贼寇者,不拘多寡,比照私将军器出境因而走泄事情律,为首者处斩,为从者俱发边卫充军···…”①
前面提到明王朝感到单凭“海禁”政策和残酷刑罚、军队打击未必能奏效,且渔民、船户扬帆大海之上,实在很难像陆上齐民编户那样便于控制,因此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措施来实施海禁:
其一,渔禁。明初“信国公汤和巡视浙江、福建沿海城池,禁民人海捕鱼”⒆。这些禁令多载于《明实录》中;
如《明宣正统实录》卷7记载:宣德六年九月,“宁波知府郑洛请驰出海捕鱼禁,以利民。上不允”。
《明英宗正统实录》卷70记载:正统十年七月,英宗皇帝“严私下海鱼禁。时有奏豪顽之徒私造船下海捕鱼者,恐引倭寇登岸。行在户部言:‘今海道正欲提备,宣敕浙江三司谕沿海卫所严为禁约,敢有私捕及故容者悉治其罪’。从之。
明朝政府禁止或限制渔民下海捕鱼,导致明代渔民海洋捕捞业发展受到重创,不得不向养殖业发展。一些失业渔民则成了海盗的潜在人力资源。渔禁政策就成了逼民为盗的罪魁祸首。这一点,当时的人有过总结,既所谓‘“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自通番严禁,而附近海洋渔贩,一切不:通,故民贫而盗愈起”(谭纶《善后六事疏》)。“即本处鱼虾之利与广东贩米之商,漳州白糖诸货,皆一切禁罢。则有无何所于通,衣食何所从出?如之何不相率勾引为盗也?” ⒇
其二,禁止造两桅以上大型海船;后来又“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21),而平头船是不适合在深海远洋航行的。嘉靖年间(I522年一1566年),对违制大船已不再采取禁造、改造的办法,而是将其彻底拆除,毁去一切违禁大船。抗倭战争时期,闽浙总督朱纨在浙江“下令禁海,凡双搞余皇,一切毁之,违者斩” (22)。最严厉的时候则达到了“寸板不许下海”(《明史》卷205,《朱纨传》)的程度。
至于民间船舶的载重量,明朝通常规定在250吨--330吨左右。直到鸦片战争之前,中国远洋商船的载重量大都保持在400吨以下水平。
其三,是建立沿海居民的保甲制度,以官兵加以监督。明代中后期,沿海地区曾普遍实行保甲制度。如景泰年间(1450-1456),明朝监察御史谢骞就曾在漳州月港、海沧等地推行八户连保的编甲措施。谢骞下令:“海边居民随地编甲,随甲置总,每总各置牌一联,属本地人户,约五日须带牌赴府一点校,每总各照牌面约束,本地人户须朝出暮归,如暮不归即赴府呈告,有不告者,事发连坐;尽行拆毁违式船只,只余五六尺以下的小船,且必须由官府打印烙才准许航行,每船须朝出暮归。”(23)一但渔民出海当晚不归,甲总则须告诉官府。到嘉靖年间(1522-1566),福建海道副使谭纶则将这一保甲连坐法在福建地区全面推广。具体编甲辨法是,居民每十户编为一牌,每户轮流值日。“其中若有逃出不归或私收丝绵火药等物,假名走广,潜往通番或逋逃海外久不还乡者,许牌内值日之人抱牌赴首,官为拿究。敢有隐不举,一家有犯,十家连坐。”(24)
由于海岸线漫长,政府军队的力量防不胜防,沿海民众不畏禁令出海通番的络绎不绝。
1534年,明朝廷明确要求沿海各地把“禁止造大型海船”和海上保甲制两项措施配合起来执行:〔嘉靖十二年九月〕辛亥,兵部言::“浙、福并海接壤,先年漳民私造双桅大船,擅用军器、火药违禁商阪,因而寇劫;屡奉明旨严禁。第所司玩愒,日久法弛;往往肆行如故,海警时闻。请申其禁”!上曰:“海贼为患,皆由居民违禁贸易。有司既轻忽明旨,漫不加察;而沿海兵巡等官又不驻守信地,因循养寇,贻害地方。兵部其亟檄浙、福、两广各官督共防剿;一切违禁大船,尽数毁之。自後沿海军民私与贼市,其邻舍不举者连坐。各巡按御史速查连年纵寇及纵造海船官,具以名闻。”(25)
明太祖也感到单凭“海禁”政策和残酷邢罚未必能奏效,最后对生活在沿海各岛的居民实行残酷的迁移政策。


海禁政策的极端-“虚地徙民”

强制内迁沿海居民称为“迁海”,最出名的是清初在东南沿海为对付郑成功海上势力而实施的残酷政策。但在明朝,这种政策的雏形早已产生。但因历代官府的文书档案散佚,地方志又不敢议论当朝的过失,所以留下可供研究当时海禁徙民及其给沿海人民带来灾难的史料甚少。
由史料可知,这次海禁徙民“运动”开始于洪武年间的福建。洪武二十年(1387年)7月11日,明太祖下令“徙福建海洋孤山断屿之民,居沿海新城,官给田耕种,从左参议王锐请也.”(26)这种对福建海岛居民进行迁海的举动,在方志文献中也有记载。清代成书的《福建通志》中写道:“明洪武中江夏侯周德兴视海防倭,侯转委福建右卫指挥李彝。彝索贿无厌,民怨之。福清林扬者,素任侠尚气节,乃率里人逐彝。彝怒遂画图以奏,且言:‘海坛山本一孤屿,外通琉球一昼夜,内接镇东城三昼夜。’……太祖览图下旨曰:‘各省孤屿,人民既不得他用,又被他作歹,可尽行调过连山附城居住,给官田与拼、宅舍与居。夕于是,福建、广东暨澎湖三十六屿尽行调过,以三日为期,限民徙内,后者死。’”(27)因贪官索贿不成,挟私报复造成的“迁界”由此开始。限定迁徙时间仅三天,根本来不及准备船只,“民间仓卒不得舟,皆编门户、床簧为筏,覆溺无算。”(27)这是一幅极其悲惨的场面,明王朝的暴政和贪官,顷刻改变了无数岛民的生活,就此终止了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海岛上的历史,甚至剥夺了他们的包括生命在内的一切。这种大规模的迁海,并不仅仅只及于闽粤海岛。随后,大规模迁徙岛屿居民的行为从福建沿海扩展到两广、江浙和山东。此项政策令沿海岛民祖孙数辈开垦的土地荒芜,多年积累起来的家业毁于一旦,就连迁徙的过程也十分野蛮。
 明朝,是一个应该如汉、唐、宋一样令人神往的朝代,而它的真实一直被一层面纱所笼罩,这就是其末期的那段辛酸的衰亡历史,那段历史被加注了许多误解,也产生了许多迷团,让我们至今也无法完全看到全貌,但明朝曾经的荣耀与辉煌、曾经拥有过耀眼的文明所释放的光辉不应该被那段衰亡史所掩盖。我们下面首先从明朝末期海上的军事贸易地位来窥探一下明朝的兴衰。  

  在明朝最终衰亡的那段历史拉开帷幕的之初,明朝海军与荷兰海上马车夫之间的数次对决都以明朝海军完胜告终,最后还以荷兰船只转道日本购买明朝郑氏家族令旗为结局。此间自“沈有容谕退红毛番”开始,到明郑舰队最终夺取了从日本到南海的全部东亚制海权,以至于盘踞台湾的荷兰人都不得不偷偷地以日本船的名义购买明郑令旗为止经历了5个阶段。  

  第一阶段,荷兰人乘明朝防守倭寇的汛兵撤回大陆占据澎湖,并一面写信威胁地方官,声称如果不同意贸易,即派军舰沿福建沿海进攻。结果,他们的这种做法引来的是明朝的50艘海军战舰。舰队指挥官名叫沈有容,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名将,不仅有驰骋塞外破蒙古铁骑的战功,还有剿灭倭寇的战绩。沈有容向荷兰人通报了明朝的商业政策并要求荷兰人立即离开中国领土:“中国甚惯杀贼,尔等既说为商,故尔代客,尔何言战斗?想是原怀作反之意,尔来睹天朝兵威耶!汝等不曾听过?我破倭海上,海水尽赤,吾不忍汝等步倭之后尘。”当荷兰人发现自己的2艘战舰已经被50艘明朝的战船团团包围,对方的指挥官又是一位底气十足的将领时,他们明智地选择了撤退。欧洲海上霸王同明朝的首次武装较量就这样以不流血的方式结束了,此次事件为澎湖留下了一块称为“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朗等碑”,这 块石碑到2004年刚好四百岁,是公认的“全台第一古碑”。  

  第二阶段,荷兰人又乘汛兵回大陆之季再占澎湖并修筑要塞风柜城,和英国一起出动15艘战舰,1200名士兵,要求明朝:“非经荷兰人允许,中国船只不得随地到各处贸易”,结果招来的是一万名明军士兵和200条战船。明军水师在澎湖港内遍设火船,攻击荷兰战舰;陆军在马公妈祖庙内架炮隔海轰击风柜城,并以无数长宽五尺下铺圆木的巨型堡篮填碎石排列为阵,白天做为掩体休息或发炮,晚上则推着它们前进。荷军火炮对此无能为力。荷兰人号称纵横七海,但他们从未遇到过如此猛烈的攻击,被迫在明军监视下拆除经营两年的澎湖要塞,明军再次收复澎湖。  

  第三阶段,1627年,第二任荷兰台湾总督迪?韦特(Gerand de with)曾发兵攻击在福建铜山的郑芝龙,企图削弱其势力,但结果却差点全军覆没,当其到达铜山后,立刻遭受火船猛烈攻击,只好率领维蕾德号、伊拉斯莫斯号,不发一炮,逃往爪哇,临走前命令其他快艇和帆船一起撤退,他亲率的战船逃跑成功了,但跟随的那些战船却无一生还。  

  第四阶段,1633年7月7日,新任荷兰台湾长官普特曼斯率领以密德堡号为旗舰的十三艘荷兰战舰,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对明朝管辖的南澳发起了进攻,此役荷兰人一举烧毁和击沉了中国方面的15艘舰船(郑军10,明廷5),并登岸“大掠”。崇祯皇帝严令惩荷,郑芝龙也发出私人悬赏。在明朝方积极备战时,荷兰人也不敢怠慢,他们招来了郑芝龙的对头大海盗刘香为增援。刘香带来了战船50余只。这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双方重兵集团互相搜索,互寻战机。直到1633年10月22日,最终爆发了料罗湾大战。明军主力150艘战船悄悄开到了金门岛南部的料罗湾口,在那里,正停泊着荷兰-刘香联合舰队的全部主力。随着一声令下,明朝舰队在大船火炮掩护下,百条火船蜂拥而上搭钩点火。(欧洲人使用火船最多只几条,即使在欧洲算是使用火船一流行家的荷兰人也从来没有遭遇过这种火船铺天盖地蜂拥而上的场面)在这种情况下的战斗,结果不会有什么悬念,一阵喧嚣过后,参战的全部九艘荷兰大型战舰中,两艘刚一开战即被火船搭住焚毁,另外两艘则在炮战中被硬碰硬的击沉,此外又被俘一艘,其余几艘全部在受重伤后逃走。荷兰舰只尚且如此,何况刘香的海盗船,参战的刘香战船五十艘,全军覆没在了料罗湾。
  第五阶段,1639年,不服气的荷兰人又派朗必即里哥率大型战舰九艘骚扰中国沿海,多次击败中国水师的小型船队,但最终又被郑芝龙遣人携带盛满火药的竹筒泅水攻击,一连焚毁五艘,朗必即里哥大败而回。直到此时,荷兰人才最终认输,彼此在海上不敢与明军对垒二十余年,也再不敢提垄断中国对外贸易,并购买明朝郑氏家族令旗以求不被劫掠。 其实,若荷兰人只不过是海盗而已,后期与其交手的从官军已经降格为郑氏集团的私人武装,明朝海军舰队真正经历过的大战是和日本海军的露梁海战。这次战役中日朝三方参战船达到1300艘(其中明朝500艘,朝鲜300艘,日本500 艘),此战结果明朝水军大胜,击沉日舰450艘,歼灭日军1万余人,明朝联军伤亡3500余人,给予侵朝日军以歼灭性重大打击,此后日本长期无法恢复建立如此庞大的舰队。若荷兰人在被“沈有容谕退”(1604年)以前能有幸见仅相隔数年(1598年露梁海战)的如此世面,或看到过更厉害,更久远的郑和七下西洋的庞大舰队,恐怕绝对不敢贸然和明朝水军正面冲突。  

  露梁海战时期明朝舰队的福船已经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舰之一,吃水约3.5米,排水量在数百吨(有一号、二号之分)规模,每门福船配备:包括大发虎蹲炮1门,大佛郎机6门,碗口铳3门,喷筒60具,鸟铳10支,烟罐100个,火箭300支,火砖100块,震天雷20个,灰罐100个;粗火药400斤,鸟铳火药100斤,弩药1瓶,大小铅子300斤,火绳60条;药弩10张,钩镰10把,砍刀10把,过船钉枪20支,标枪100支,铁蒺藜 1000个,宁波弓5张,铁箭300支,弩箭500支,藤牌24面,篾盔、钉枪、腰刀每人一副。可以说福船的战斗力在当时的世界上都是数一数二的。而日军只能靠“大筒”和鸟铳来还击,日本当时制造鸟铳的工艺还是较为精良,有效射程可以达到30至50米,虽然这种武器对明军福船和朝军龟船不起什么作用,但是在距离合适及光线足够的情况下,日军的火力仅能比较准确地用鸟铳射击对方船上人员,说白了,倭寇就是倭寇,只知道射人不毁船,完全是海盗思维,难怪被朝鲜的李瞬臣用龟船就能打个七零八落,遇上更坚船利炮明朝舰队更是死得惨不忍睹,因为就连李瞬臣的龟船若和明朝舰队的福船对抗,福船不用炮轰,迎头撞上去也能把它撞个支离破碎,因为福船吃水深,又有坚强的冲击装置,乘风下压能犁沉敌船,多用船力取胜。

 不过福船还不是明朝海军最鼎盛时期的顶级装备,而此时的明朝海军其实已经因为国力问题而衰落了。在比万历更早的嘉靖年间,明军的战船就一半以上的战斗人员都使用火器,而到了万历年间,比例达到了70%。战法则是,80步之内用鸟铳,60步之内用火箭,40步之内用飞天喷筒,20步之内开始用冷兵器标枪等,靠近则用火药桶、火砖以及其它冷兵器。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百步之内以火器为主多层次杀伤敌人的武器配备系统。这种战法使敌船甲板上站不了人,帆篷被烧,完全失去战斗力,束手就擒。所以当时倭寇虽然横行,但是在海战方面却不是明军对手。为了更好的发挥明军的火器优势,明朝还学习了葡萄牙等国的“蜈蚣船”,专门为了安置中型或者是大型的佛朗机,所以说在当时的世界上明朝的水上作战力量是数一数二的,可惜的是明朝一直保持以防御为主的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导致了万历年间比隆庆年间的战船在总数量增加了73.2%的情况下,大型战舰反而减少了40%,海上的防御越来越靠近内陆。以至于在援朝战争期间,津京地区调浙的战船只有中小船只,大型战船只有现造。相比当年郑和七下西洋的时候主力为宝船和福船是差了许多。根据记载郑和所用的旗舰宝船是“二千料海船”,“料”是一种容积单位,参照明代史料记载的宁波府400和500料战船的尺度,“二千料海船”应该长61.2米,宽13.8米,排水量 1000余吨。明代人宋应星在《天工开物》“舟车”中记载当时造船“凡舟身将十丈者,立桅必两。”因此“二千料海船”应为6桅木帆船。而在此之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金秋鹏先生偶然发现了一幅刻于明永乐十八年的《天妃经》卷首插图,在图中就赫然画着5艘劈波斩浪的6桅木帆船。  

  关注了明朝海上军事实力之后,不得不说一下明朝的海上贸易,这是明朝末期经济的一大亮点。明朝中后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非常令人吃惊的,事实上稍微去看任何一本介绍明末晚明时期中国的经济和海外贸易的书籍都会提到,晚明时期的中国民间私营的经济力量远远比同期西方强大的多,当英国的商人手工场业主拥有几万英镑已经算是巨富的时候,同期的明朝民间商人和资本家动用几百万两的银子进行贸易和生产已经是很寻常,就在前面提到击败海上马车夫的郑芝龙海上贸易集团的经济实力达到每年收入几千万两白银,想想满清末期赔偿日本二亿两白银要耗费满清几年的岁入就能体会到明朝时期私有经济的规模有多庞大,因此当时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根本无法与之相抗衡。  

  当时,中国农产品的商业化已经达到了空前的地步,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具备,江南广东一大片原来产粮区已经大半甚至百分之八九十都用来生产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而消耗的粮食一大部分都是从别的地区运来的。当时民间的工业不断壮大,而官营工业不断委琐。  

   就以瓷器而言,根据《明末中国的私人海上贸易》引用宋应星的记载“民窑发展非常快,容量也比官窑大的多,以青窑为例子,官窑每座烧盘,碟样器二百多件,尺碗三十多件,大覃十六七件,小酒杯五六百件,而民间青窑每座可烧器皿千余件”。万历时期“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之徒,每日不下数万人”。  

  矿冶也呈现同样的情形,“当时官营矿冶业由盛转衰,万历时期最大的官营矿冶--遵化铁厂濒临破产,‘山场封闭,裁革郎中及杂造局官吏,……地租银征收解部,买铁支用。而与此相反,民营铁业得到迅速发展,芜湖已逐渐成为民间冶炼中心,专业炼铁钢坊不断扩大。著名的濮万业钢坊从濮家店迁到古城西郊濮家院,后因炼钢规模扩大,又在西城外设置总作坊,而以濮家院做东作坊”。而在明朝这样的私营钢铁大作坊还有许多家。  

  此外制糖业,造纸业都极其发达明。代人何良俊(1506-1573)在《四友斋丛说》中说“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大抵以十分百姓而言,已六七分去农”也就是百姓里面已经有百分之六七十的人口不从事农业,只有百分之二三十的人从事农业。应该说这个估计是符合当时南方富庶地区的实际情况的,在这个时期里进行工业革命是完全有物质基础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起来的。
   关于晚明时期中国的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到什么地步,按照现在普遍公认的估计,当时整个世界开采的白银的一半都通过海洋贸易流入了中国(而且这还是相当保守的估计)。《晚明社会变迁》一书中说“葡萄牙学者马加良斯.戈迪尼奥将晚明时期的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形象而具体地说明了中国吸纳了全球的白银。然而我们切不可忘记,这么多的白银,是用中国的商品交换而来的,因此晚明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海外贸易的发展,过去显然是低估了,应该重新给以评价”,这一论断最好印证就是前面提到的郑芝龙海上贸易集团。通过一系列的海战和吞并,郑芝龙在明朝官方的支持下发展成为拥有三千多艘海洋贸易船只,超级庞大的海上贸易集团。根据当时书籍记载,当时郑芝龙集团势力已经达到“凡海舶不得郑氏令旗,不能来往,每舶例入二千金,岁入以千万计,以此富敌国”。当时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根本无法和郑芝龙集团竞争,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在贸易上,都是如此。德国学者Aldree he wiltn说“他除靠那一项强暴的营业税收(每舶例入二千金),又靠本身的投机生意,而终于积攒起一笔莫大资产,他的船只计有三千,他令其船主们巡航到暹罗、马尼拉、马六甲等地,就豪华以及财富而论,他凌驾在他君主之上”。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些方面看看这个中国的海上集团当时强大富裕到什么地步。《明末中国的私人海上贸易》中说“崇祯元年,台湾荷兰长官与郑芝龙订立为期三年的购货合同,议定郑芝龙每年向荷兰交付生丝一千四百担,糖五千担,糖姜一千担,绢绫五千担,荷兰人支付29万9700元,这项合同后因荷兰东印度公司缺乏现金作罢。”这一桩生意的作罢足以说明中国南方经济作物出口量之大,当时中国沿海私人经济规模有多庞大。  

  另外,在《明末中国的私人海上贸易》中还关于其他商贾的记载“明代,中国海商资金雄厚,对南洋各地土产有很强的购买力”,西方的公司没有办法和中国商人竞争,根据当时西方人的记载“1640年,一个中国商人在暹罗收购大量皮革,最初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代表范佛里特想用高价收购的办法来彼此竞争,但没有成功,这个中国商人更由此不还价的收购”。与北方野蛮僵化封闭的狩猎民族力量崛起相对应,中国南方另一支相反的海上力量也在迅速崛起,但最终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和强大的海上军事贸易地位毁于明帝国的衰亡,这一切是非常可惜的,这也深刻的反映了满清这种还处于奴隶制时期游牧民族的野蛮和落后。  

  其实只要设想一下,如果同期一样处于资本主义初期的英国以及西欧,和明代中国一样遭到类似满清一样的野蛮民族统治,一样在最发达最繁荣的城市遭受到屠城的命运,一样被勒令留发不留头,每个人都必须留一条辫子,否则杀无赦,一样遭受那样惨绝人寰骇人听闻的文字狱统治,一样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来一个沿海迁界,沿海地区变成无人区,沿海居民被屠杀掉百分之八九十,沿海的树木植被都被摧毁消灭,如果还能比中国发展得更快?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D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且看教科书,几个英雄威名留?
        
          人说历史后人写,后人不记祖先仇。
        
          只说英雄违天命,阻碍融合逆潮流。
        
          岳飞功高只名将,冉闵屠胡万事休。
        
          天祥成功张煌言,不及施琅一走狗。
        
          满夷胡虏成兄弟,民族融合是主流。
        
          五胡乱华无人记,扬州十日血白流。
        
          清宫大戏连台唱,康熙雍正人心收。
        
          汉人皆成胡人狗,可喜之辈也风流。
        
          秦桧三桂弹冠庆,我辈如今能出头。
        
          他朝日寇来融合,中华家庭添新口。
        
          开门焚香来庆祝,民族突破五十六!!!
5楼的诗写的不错,请允许我转载之。
隆庆开海后明海禁已经名存实亡。其实明历史上有过很多机会发展海上力量。黄河水患危及运河时就有人提出要走海漕可惜没有实行。沈有容做山东副总兵的时候曾经和其他人有过一个跨海作战计划,当时的士兵数量大概是五万人吧,也没有能实行。
漕运是当时经济命脉,如果走海路,耗费低不说,为了保证这一海路畅通安全,朝廷必须加大海上力量,为了保证运力,民间海运必定有较大发展,国家对海事的必定也会越来越看重。
仁宣之际,明朝就停止了迈向海洋的步伐。

嘉靖期间又出现了倭寇,更坚定了朝廷海禁的决心。小富即安——农业社会的悲哀。
明朝海禁在崇祯后也有所反复.过隆庆开海后,确实有很多人闯荡南洋.不过隆庆开海本身也是有局限的
其实以海运代替漕运向北京运粮,元朝就搞得很大的,说起来上海的兴起就和海运有关(上海设县是1291年,正是元朝开始办海运之际)。很奇怪,为什么明朝没有把海运继续下去,元朝的海运速度、运量、成本都比漕运要好很多。
明玉珍 张士诚

剩下自己翻书吧
海漕在其内部也有人在黄河灾患时建议过,记得好像是潘季驯治河的时候,估计可能是因为运司和漕司的安置问题,以及当时没有较完善的数字来说明海漕的好处。
明朝不太重视海运也许和明朝倭寇形式也有关系,除了明朝永乐之后短暂的一小段时间内,倭寇活动差不多贯穿整个明朝历史,也确实给海运带了很多阻碍
满清的一个特点是他的残暴可以非常有想象力,可以把别人设想都不能设想的事情生生做出来,沿海迁界就是一个例子


喜欢称颂满清的人常常喜欢拿长城来说事,满清不修长城而边境安宁,明朝修长城而边患不断,高下立判.常见的论调是长城是封闭保守的象征。愚昧无知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还说过这样一句话“历史上修筑长城次数最多、工程量最大的明朝,正是对北方和西北方少数民族敌意最深,也是最保守、最无能的王朝”。

这样的观点当然是不对的,经不起事实的辩驳,明朝恰恰是历史上中国人思想最开放,精神最活跃,眼界最宏大,也是经济上最富裕,强盛时期保持的最长久的朝代。

长城防的是北方的游牧或狩猎民族,这些民族社会形态文明程度都远远低于中原文明,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些民族每一次对南方的侵略抢劫,都在客观上造成文明的破坏和倒退。长城的存在增加了这些野蛮民族侵略屠杀抢劫的难度,对文明保护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意义是不容抹杀的。对野蛮侵略抢劫屠杀的开放,正是对文明进步的封闭扼杀。不修长城的满清恰恰才是中国历史上最封闭最僵化最保守的朝代,明末已经进入冷热兵器交替的中国,到了清末却居然回到了用大刀长矛来对抗洋人的枪炮,这才是铁的事实。


喜欢歌颂满清的人最喜欢引用康熙的一段上谕“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士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

这一段话,真是唐哉皇哉,冠冕堂皇,义正词严,俨乎其然。也真难怪一个叫王本道的人,佩服的筋骨发软,精神上膜拜的五体投地,颂圣的话,由衷而出,绵延不绝。能肉麻到什么程度,下面就是了:“康熙皇帝300多年前的这番话,如黄钟大吕,对我心存弥久的“长城情结”实在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冲击波。正是这个康熙,从“修德安民”的思想出发,坚持与北方少数民族建立起一种礼尚往来的友好关系,……。正是康熙的开明、开放,使我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阶段性的盛世。 也正是康熙的明智,使我国历史上持续两千多年修筑长城的工程画上了句号”。

看了这话,真有一种时空倒错的感觉,怀疑所见的并非现代人的发言,而是三百多年前正宗的满清奴才御用文人穿越了时间隧道来到现在慷慨陈辞!


我们不必怀疑说出这些话的人的真诚。他说这些话的时候,不会觉得肉麻,也不会脸皮发红,相反心安理得,虔诚得很,或许还带点亢奋激昂。奴性到这样的地步,确实是透入骨髓了。


但历史的事实,毕竟无情,给这类无耻文人以难堪。康熙不修长城,这是事实。但满清的入关,本就是满蒙上层统治者互相勾结,进入中原烧杀掳掠,奴役人民,剩下的只是如何坐地分赃,也确实没有长城的用途,对于这昔日阻碍他们肆意屠杀抢掠的堡垒工事,自然不会有什么顾念。北方的长城是形同虚设了,但整个中国的沿海,在那个满嘴冠冕堂皇言辞的康熙统治下,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了,却建立起一道无形甚至有形的长城,其规模之浩大,牵连之广泛,长城与之相比,只能望尘莫及。

沿海迁界,大部分的历史书都是不谈的,即便谈到了,也多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仿佛是无足轻重,无关大雅。然而个人以为沿海迁界这个事件的重大性是被严重低估的低估,其残暴程度,骇人听闻程度,对历史影响程度都是空前绝后的,它不仅是中国历史一个重大事件,在世界历史上也绝对能算的上一个重大事件,如果要列出人类历史上一百个最重大影响最深远的事件,那满清的沿海迁界应该榜上有名。

究竟什么是沿海迁界呢?简单来说,它就是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让中国从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变成了一个内陆国家。具体点,满清政府划定一个濒海范围(从濒海三十里左右,到濒海四十里、五十里、乃至到二三百里不等),设立界碑,乃至修建界墙,强制处在这个范围内的沿海居民迁移,有敢不迁移的,杀无赦,有敢越界的,也杀无赦。总之,让距离海边三十里到二三百里不等的整个中国沿海地区,成为一个无人区。在这期间,如果清廷统治者觉得迁海的距离太近,还会继续下令,迁的更远一点,他们对海洋的恐惧已经到了病态的程度。按照《南明史》的记载

“广东迁徙沿海居民在康熙元年二月,清廷派科尔坤、介山二大臣巡视海疆,“令滨海民悉徙内地五十里,以绝接济台湾之患。于是麾兵折界,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民”。康熙二年“华大人来巡边界,再迁其民”。“甲寅(康熙三年)春月,续迁番禺、顺德、新会、东莞、香山五县沿海之民”。“初立界犹以为近也,再远之,又再远之,凡三迁而界始定”。

沿海迁界的过程是怎么进行的呢?是不是象现在的三峡移民那样,先安置好移民的落脚,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偿,然后再一步步把居民迁移出去?不是的!沿海迁界的过程许其说是移民,不如说是一次空前绝后的屠杀和掠夺。

按照当时人的记载“勒期仅三日,远者未及知,近者知而未信。逾二日,逐骑即至,一时跄踉,富人尽弃其赀,贫人夫荷釜,妻襁儿,携斗米,挟束稿,望门依栖。起江浙,抵闽粤,数千里沃壤捐作蓬蒿,土著尽流移。”

翻成白话,就是限期三天迁移,距离远的人根本来不及知道消息,距离近的人就算知道了消息,也不相信。过了两天,军队骑兵就到,于是富人全部抛弃自己财富,贫穷的人拿着锅子带着妻子儿女,全部流离失所,从江浙到广东福建,沿海数千里肥沃的土壤全部变成了荒野蓬蒿。

可以想象,就算现代的人从筹划搬家到实施,具体运作准备,也绝对不是三天里就能完成。然而当时中国的沿海居民,就是在这样没有任何预兆准备的情况下,在清廷统治者的淫威逼迫下,迁离故土,凄惨悲苦的情状不问可知。

当时人的描述是“令下即日,挈妻负子载道路,处其居室,放火焚烧,片石不留。民死过半,枕藉道涂。即一二能至内地者,俱无儋石之粮,饿殍已在目前。……”

也就是迁的时候,沿海居民就死了超过一半,剩下百分之二十不到的人,就算能够到内地,离饿死也不远了。

迁的同时,就是烧。“稍后,军骑驰射,火箭焚其庐室,民皇皇鸟兽散,火累月不熄。而水军之战舰数千艘亦同时焚,曰:‘无资寇用。’”

烧房子,烧战舰,也确实是做的彻底
对于不肯迁移的居民,就是一个字“杀”。清廷统治者,和它的爪牙走狗,在这方面从来就是不手软的

“初,(广东香山县)黄梁都民奉迁时,民多恋土。都地山深谷邃,藏匿者众。”“……计诱之曰点阅,报大府即许复业。愚民信其然。际盛乃勒兵长连埔,按名令民自前营入,后营出。入即杀,无一人幸脱者。复界后,枯骨遍地,土民丛葬一阜,树碣曰木龙岁冢。木龙者,甲辰隐语也。”

不仅烧房子,杀人民,就连树木青草也不房过,日本的三光政策和满清的残暴彻底程度相比,实在是差了一个数量等级。

“当播迁之后,大起民夫,以将官统之出界,毁屋撤墙,民有压死者。至是一望荒芜矣。又下砍树之令,致多年轮囷豫章、数千株成林果树、无数合抱松柏荡然以尽。……三月间,令巡界兵割青,使寸草不留于地上。”

至于为什么要砍树,要对果树松柏都斩尽杀绝,大约意思也是为了防止海上的反清复明力量利用吧。清廷统治者残暴的彻底性和想象力确实是可以令人叹为观止的。只可惜在明朝时访问中国的那些西方传教士记载下明朝中国广大沿海地区到处鸟鸣林幽,果树松柏成群,富裕繁盛的景象在满清的统治下是灭绝了。


迁界的过程当然伴随着画界,立界,守界。“先画一界,而以绳直之。其间有一宅而半弃者,有一室而中断者。浚以深沟,别为内外。稍逾跬步,死即随之。”

清廷甚至对河流也不放过,其凶悍程度确实旷古未有“

清政府为了防微杜渐,对入海的河流一律发兵把断,河中钉立木桩,防止舟船透越。如福建省,‘其入海之水曰潘渡河、曰铜镜河、曰廉村河、曰洋尾河、曰大梅河、曰赤头河、曰云霄河、日开溪河,皆断而守之’。苏北兴化县白驹场原来建造了闸口四座,按照旱涝情况调节淮扬一带的河水入海。尽管‘白驹场离海甚远,并非沿边地方’,清政府也悍然下令填塞,‘以致水无所出,淹没田亩’,使水利变成了水害。”

甚至连一个就在大海中的海南岛,满清也硬是要让岛上居民与大海隔离起来,全岛“边周环立界二千七百里,惟海口所津渡往来如故,自余鱼盐小径俱禁断不行”。


敢于出界的人都杀无赦,看看当时的记载,确实有触目惊心的感觉,“每处悬一牌,曰:敢出界者斩!”“越界数步,即行枭首。”“着附海居民搬入离城二十里内居住,二十里外筑土墙为界,寸板不许下海,界外不许闲行,出界以违旨立杀。武兵不时巡界。间有越界,一遇巡兵,登时斩首”。《南明史》上特地举了一个莆田县黄石千总张安的例子“每出界巡哨只带刀,逢人必杀。……截界十余年,杀人以千计”。同书上引用屈大均《广东新语》说广东省的情况,“东起大虎门,西迄防城,地方三千余里,以为大界。民有阑出咫尺者执而诛戮。而民之以误出墙外死者又不知几何万矣。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

“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清廷的淫虐确实到了极致程度,只不解为什么为祸惨烈到如此程度的事件,却一直被有意的忽略掩盖不提,是什么缘故?

沿海迁界实施了二十多年,大部分的时间都处于康熙的统治之下,如果开头几年,还和康熙没有关系,那么剩下的时间,康熙就是首要的罪魁。此人一面冠冕堂皇的大谈“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另一面却恰恰在他统治下开始修建所谓界墙。原先沿海迁界不过是木栅、篱笆为界,土墙为界,而正是到了康熙统治下,开始正规的大兴土木修筑界墙,真是打算把中国包在里面,彻底和海洋隔离。下面是《南明史》的记载:
“(康熙七年)正月奉文,着南北洋百姓砌筑界墙,从江口至枫亭。墙阔四尺,高六尺,每户计筑二丈一尺。界口起了望楼一座,遇海另筑界堤。”

“关于沿边设兵戍守的堡塞,福建称之为寨、墩,广东称之为台、墩。大致情况是:‘界畛既截,虑出入者之无禁也,于是就沿边扼塞建寨四,墩十数,置兵守之。城外乡民按户征银,照丁往役。……一寨之成,费至三四千金,一墩半之。拷掠鞭捶,死于奔命者不知凡几矣。’‘寨周阔百六十丈,墩周阔十丈不等’。‘五里一墩,十里一台,墩置五兵,台置六兵,禁民外出’。”


当时的人卢若腾在诗中说:

“天寒日又西,男妇相扶携。

去去将安适?掩面道旁啼。

胡骑严驱遣,克日不容稽。

务使濒海土,鞠为茂草萋。

富者忽焉贫,贫者谁提撕?

欲渔无深渊,欲畊无广畦。

内地忧人满,妇姑应勃谿。

聚众易生乱,矧为饥所挤。

闻将凿长堑,置戍列鼓鼙。

防海如防边,劳苦及旄倪。

既丧乐生心,溃决谁能堤。”


其中这两句尤其精彩“闻将凿长堑,置戍列鼓鼙。防海如防边,劳苦及旄倪。”一个“防海如防边”,真是把清廷凶虐离奇的程度,刻画的淋漓尽致。用“防海如防边”对照一下康熙冠冕堂皇的伪善言辞“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岂不是有一种格外荒诞滑稽离奇的感觉么?岂不是应该让那些热烈颂圣,对满清皇帝功德眷眷无穷的无耻文人活活羞愧死么?
沿海迁界牵连的范围究竟有多广呢,顾诚摘引阮旻锡《海上见闻录》中说“上自辽东,下至广东,皆迁徙,筑短墙,立界碑,拨兵戍守,出界者死,百姓失业流离死亡者以亿万计”。

“福建总督姚启圣在一份奏疏中说:‘在当日原因福建海贼猖獗而议迁界,又因贼势蔓延止迁福建一省之界不足困贼,故并迁及广东、浙江、江南、山东、北直五省之界,是迁五省之界者其祸实始于福建之郑贼也。’按照这个记载,当时奉诏迁海的共有直隶、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六省(按现在的分省还包括了广西、海南二省沿海地区)。”


也就是从当时人的见闻以及清廷制定的官方政策来说从北方的辽东一直到中国最南方的广西海南都沿海迁界的范围内


阮旻锡《海上见闻录》中说,沿海迁界所造成的平民死亡数字“亿万计”,也就是上亿了。这个数字是否夸张呢?我觉得是不夸张,按照现在历史学家,人口学家从各方面的统计估算,明末中国的人口在二亿左右应该没有太大的疑问(明朝自己的统计数字是五千多万)。而到了清初,中国还剩下多少人口呢?按照满清统治者自己的统计是一千多万,就算也乘以四,也只有八千万不到,而实际上,满清不象明朝政府那么散漫,在他们极端严密苛酷的统治下,他们的人口统计应该只会为了粉饰而往高处虚报,而不会刻意低估,所以就算往拼命高里估算也就是四千万左右。和明末相比绝对减少就在一亿六千万左右,其中大半都是清廷屠杀迫害而死的平民。而沿海地区人口密度也远比其他地区大的多,满清的沿海迁界把这个地区扫荡为平地,所迫害死的平民上亿应该不是夸张的估计。

《南明史》中引用当时人的记载,广东的情况是“

民被迁者以为不久即归,尚不忍舍离骨肉。至是飘零日久,养生无计。于是父子夫妻相弃,痛哭分携。斗粟一儿,百钱一女。……其丁壮者去为兵,老弱者展转沟壑。或合家饮毒,或尽帑投河。有司视如蝼蚁,无安插之恩;亲戚视如泥沙,无周全之谊。于是八郡之民死者又以数十万计。”


康熙四年,李率泰在遗疏中也说:“臣先在粤,民尚有资生,近因迁移渐死,十不存八九。”李率泰本身是清廷的官吏奴才,他当然没有任何将情况故意夸张的动机。而且注意,这是他的遗疏,也就这些话只有在他明知自己快死的时候,才敢大着胆子写下来。所谓的“近因迁移渐死,十不存八九”,也就是百分之八九十的人民都死掉了,这对照前面屈大均所说的“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便可以知道并非夸张虚语。按照他们的说法,满清的沿海迁界是自从有广东这个地方来,生灵遭受的最大的惨祸,这话恐怕不仅适用于广东,也同样适用于整个中国。


如何估计沿海迁界所造成的破坏,如何估计这一事件造成的重大影响,这恐怕是永远难以解决的问题了。沿海地区从宋朝开始就逐渐成为中国最富庶最繁荣的地区,上面的财富是居住在沿海地区的人民在几千年的时间里不断劳动开发而积累起来的。而在清廷的暴行下,顷刻间,几千年积累的财富和生产力化为乌有,人力也消灭殆尽,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从一个沿海国家,变成了一个内陆国家。它所造成的破坏和后遗症远远超过了一次超大规模的战争,在战争中,一个地区受到破坏再厉害,也毕竟还有人在上面生活劳动,还有房屋,树木,保留一部分下来,而沿海迁界却是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把整个中国沿海地区彻底变成一个无人区,变成白地荒野。以前明朝政府虽然也曾经在一个短时间内有过禁海令,但其性质主要是针对倭寇,和东南亚的往来从来就没有终止过,而这短时间的禁令也不过是空文,民间海外的贸易从明朝开国一直到明朝结束,从来就没有中断过,综观明朝,中国民间的海上力量是处于不断增强的局面,和西方的文化科技交流更是从未中断过,而且不断加强。到了郑成功父亲的时代,更有完全压倒西方的殖民国家海上力量的趋势。而满清的二十年沿海迁界等于把中国民间的海上力量连根拔除,这一手确实是做的辣且绝,这对中国的影响绝不仅仅至于这二十年,而是蔓延到了两三百年之后。试想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孕育培养出来的海上力量,被连根拔除扫荡之后,还怎么可能恢复过来呢?

现在的人不是常常在问,中国为什么在近代会科技经济全面落后于西方,于是不同的人纷纷去寻找原因,答案五花八门,说是儒家文明,说是农业文明,说是程朱理学,还有科举制度,还有直接归咎于明朝的统治,等等答案真是不一而足。

其实这样的问题,这样的答案根本就是伪问题,伪答案,其荒谬程度和几个近视眼为了比较谁的视力更好,就比谁能说出远处匾额上的字,结果到头来匾额根本就没有挂一样,甚至更荒谬。


其实只要设想一下,如果当时和明代中国一样处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他们资本主义发展,政治哲学理论发展还落后于同期的明代中国)的英国以及西欧,如果和中国一样遭到类似满清一样的野蛮民族统治,一样在最发达最繁荣的城市遭受到屠城的命运,一样被勒令留发不留头,每个人都必须留一条辫子,否则杀无赦,一样遭受那样惨绝人寰骇人听闻的文字狱统治,一样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来一个沿海迁界,沿海地区变成无人区,沿海居民被屠杀掉百分之八九十,沿海的树木植被都被摧毁消灭,我倒是想知道,那还会有什么狗屁资本主义?它们如果比中国发展的更快,那才是见鬼了。

连比较的前提都不一致,这样的问题不是伪问题,那又是什么?

就如同现在有两个人,甲遇见一帮强盗,头被砍掉了,死掉了,乙没有遇见强盗,健康的活了下去。现在却有蠢人来煞有介事的问:为什么甲比乙短命?于是更多的蠢人聚集在一起同样煞有介事的回答这个问题:有的说,甲不注意锻炼身体,所以比乙短命;有的说,错了,甲就是锻炼身体过度,所以才短命;有的说甲有心脏病,所以短命,有的说甲有高血压,有的说甲喝酒过度,身体脆弱,有的甲吸烟,更有干脆的则说,甲先天就有基因缺陷,短命正是理所当然的。可惜这些蠢人就是不想想,如果乙的脑袋同样被砍掉,他还会活么?既然同样不会活,那么这些理由不是屁话又是什么?


还有些所谓的聪明人发话了:历史不能假设!好一个愚民的主张!错!历史不但应该假设,而且必须假设!对历史做假设,正是能让人透过历史的迷雾看到隐藏在迷雾后面的真相。人之所以为人,正因为人能够假设!这是人所独有的思维能力,人区别与动物的一个重要特征,人之所以为人,正因为人不但能够看见表面现象,还能看见表面现象后面的本质;不仅能够看到既成事实,更能够看见所谓的既成事实从来不是事物发展的唯一路径。把既成事实当成必然事实只能是只会低级条件反射的动物逻辑,而并非人的逻辑。


自然科学从来就不可能离开假设。没有假设就不可能有牛顿力学,难道世界上真有绝对光滑的平面,让物体永远因为惯性而滑动下去吗?真有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么?没有假设也不会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难道真的能够设想人追上光之后会发生什么吗?真的能在时空的每个角落都放上一个钟么?当然也不会有量子力学,波粒二象性等理论不都是先从假设开始的吗?

自然科学不能离开假设,难道作为社会科学的历史就能离开假设吗?所谓历史不能假设根本就是骗人愚民精神上自我阉割的谬论。现在就让我们理直气壮光明正大的假设一下,如果当时的英国西欧和中国一样遭受到类似于满清的统治,会是一个什么结果?结果只有一个:和处于满清统治下的中国一样落后,甚至更落后!更进一步,如果中国没有受到这样的摧残统治,又会怎么样?到那时候,是不是那些蠢人又要绞尽脑汁的去研究,为什么西方这么落后于中国了,是民族性,是民族文化,是基督教的统治,还是文字形式,等等等等。

这样的研究,美其名为学术,其实是连基本逻辑常识都不具备的笑话和闹剧而已。


其实真要问问题,应该是为什么中国在那个时候,那个阶段,受到远远落后于自身文明的狩猎游牧民族的侵略屠杀,而英国和西欧在那个时候,在它们国家的旁边却根本没有这种民族的存在?是因为地理条件的客观因素呢,还是有其他的原因,这倒才是一个真正值得问的问题!
某些人的双重标准之明清版,凡是明朝的政策都是错误反动的,凡是MQ的政策都是正确进步的。
如此卖力地支持一个民族分裂政权为那般?
楼上请讨论明朝海禁问题,不要转移话题。

如果觉得讨论会让你丢脸,那可以不发言,谢谢。
本来讨论明代海禁问题就是50步笑100步,如果从恶果上说,就是100步笑50步。月ying已经把问题说的很明白了。ls斑竹的水平,偶看也就是奉命维护气氛,删除不良言论的。:D
]]
原帖由 大秦猛士 于 2008-6-17 09:19 发表
楼上请讨论明朝海禁问题,不要转移话题。

如果觉得讨论会让你丢脸,那可以不发言,谢谢。


--------------------------------------------------------
以前讨论MQ海禁的时候,有人拿明朝海禁问题当挡箭牌,当时你可没有这么说。
很明显,某些人就是喜欢双重标准,捧Q贬明。
原帖由 巡阅使 于 2008-6-17 11:38 发表
以前讨论MQ海禁的时候,有人拿明朝海禁问题当挡箭牌,当时你可没有这么说。


呵呵,有人说清朝海禁如何残酷,目的是要证明清朝如何特出的坏,所以提一些明朝的事,让他们知道——这个不希奇,换个朝代也一样,都是为了实现打击海岛上的反对势力的目的。

至于这个论题,楼主只是客观陈述史实,没有夹带其他私货,所以不必转移话题——自由如风网友就有很多客观陈述清朝弊政的帖子,没有夹带私货,所以也得到同样的待遇。

先把心思放正,这里是讨论历史得失,不是表忠心的。
原帖由 篾青 于 2008-6-17 12:06 发表
很明显,某些人就是喜欢双重标准,捧Q贬明。


你听明白没有?
原帖由 大秦猛士 于 2008-6-18 09:23 发表


呵呵,有人说清朝海禁如何残酷,目的是要证明清朝如何特出的坏,所以提一些明朝的事,让他们知道——这个不希奇,换个朝代也一样,都是为了实现打击海岛上的反对势力的目的。

至于这个论题,楼主只是客观陈述 ...

------------------------------------------------------------------------------
发表于 2008-6-18 09:23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巡阅使 于 2008-6-17 11:38 发表
以前讨论MQ海禁的时候,有人拿明朝海禁问题当挡箭牌,当时你可没有这么说。
呵呵,有人说清朝海禁如何残酷,目的是要证明清朝如何特出的坏,所以提一些明朝的事,让他们知道——这个不希奇,换个朝代也一样,都是为了实现打击海岛上的反对势力的目的。

至于这个论题,楼主只是客观陈述史实,没有夹带其他私货,所以不必转移话题——自由如风网友就有很多客观陈述清朝弊政的帖子,没有夹带私货,所以也得到同样的待遇。

先把心思放正,这里是讨论历史得失,不是表忠心的。

----------------------------------------------------------------------------------------------------------------
原来“说清朝海禁如何残酷,目的是要证明清朝如何特出的坏”,谈明朝的残酷海禁,目的只是客观陈述史实,明白了。高,实在是高!
我听的很明白,SCBZ在继续。:D
想争论满汉问题的,请去转载区讨论
不要讨论与本主题无关的话题.
明廷为了海运还不惜巨资开了胶莱运河~:D :D :D

结果发现木有啥用处~~~~~~~~~~~~~~~~~~~~~~~~~~~~~~~~~~~~;P ;P ;P ;P
]]
原帖由 皮逻阁 于 2008-6-18 13:10 发表
至于民间船舶的载重量,明朝通常规定在250吨--330吨左右。直到鸦片战争之前,中国远洋商船的载重量大都保持在400吨以下水平。

请猛士斑竹解释下,这句话是不是夹带私货?难不成明朝要为鸦片战争既日后的半殖民地社会负责了?


前面一句的事实陈述是否有错?我看是没错的。如果认定这个事实陈述是正确的,那么很显然,这就是对于历史发展延续性的说明。在传统社会中,技术的承继性很强。何况清朝大量继承明朝的制度设计,如果说有逻辑关系,那也很正常。——更何况,两个事实的逻辑关系,是读者的理解,作者并没有说什么。

至于沦落为半殖民地社会,和海禁的关系很明显,这点,明朝肇始,清朝延续,都有干系。
原帖由 巡阅使 于 2008-6-18 09:53 发表
原来“说清朝海禁如何残酷,目的是要证明清朝如何特出的坏”,谈明朝的残酷海禁,目的只是客观陈述史实,明白了。高,实在是高!


算不得很高,只不过偶翻阅了一下旧贴,证实了自己的印象没错才会如此说。

“愚昧无知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还说过这样一句话“历史上修筑长城次数最多、工程量最大的明朝,正是对北方和西北方少 数民族敌意最深,也是最保守、最无能的王朝”。   
这样的观点当然是不对的,经不起事实的辩驳,长城防的是北方的游牧或狩猎民族,这些民族社会形态文明程度都远远低于中原文明,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些民族每一次对南方的侵略抢劫,都在客观上造成文明的破坏和倒退。长城的存在增加了这些野蛮民族侵略屠杀抢劫的难度,对文明保护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意义是不容抹杀的。对野蛮侵略抢劫屠杀的开放,正是对文明进步的封闭扼杀。不修长城的满清恰恰才是中国历史上最封闭最僵化最保守的朝代,明末已经进入冷热兵器交替的中国,到了清末却居然回到了用大刀长矛来对抗洋人的枪炮,这才是铁的事实。   
         
喜欢歌颂满清的人最喜欢引用康熙的一段上谕“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士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   
这一段话,真是唐哉皇哉,冠冕堂皇,义正词严,俨乎其然。也真难怪一个叫王本道的人,佩服的筋骨发软,精神上膜拜的五体投地,颂圣的话,由衷而出,绵延不绝。能肉麻到什么程度,下面就是了:“康熙皇帝300多年前的这番话,如黄钟大吕,对我心存弥久的“长城情结”实在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冲击波。正是这个康熙,从“修德安民”的思想出发,坚持与北方少 数民族建立起一种礼尚往来的友好关系,……。正是康熙的开明、开放,使我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阶段性的盛世。 也正是康熙的明智,使我国历史上持续两千多年修筑长城的工程画上了句号”。   
看了这话,真有一种时空倒错的感觉,怀疑所见的并非现代人的发言,而是三百多年前正宗的清朝御用文人穿越了时间隧道来到现在慷慨陈辞!我们不必怀疑说出这些话的人的真诚。他说这些话的时候,不会觉得肉麻,也不会脸皮发红,相反心安理得,虔诚得很,或许还带点亢奋激昂。奴性到这样的地步,确实是透入骨髓了。   
         
但历史的事实,毕竟无情,给这类无耻文人以难堪。康熙不修长城,这是事实。但满清的入关,本就是满蒙上层统治者互相勾结,进入中原烧杀掳掠,奴役人民,剩下的只是如何坐地分赃,也确实没有长城的用途,对于这昔日阻碍他们肆意屠杀抢掠的堡垒工事,自然不会有什么顾念。北方的长城是形同虚设了,但整个中国的沿海,在那个满嘴冠冕堂皇言辞的康熙统治下,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了,却建立起一道无形甚至有形的长城,其规模之浩大,牵连之广泛,长城与之相比,只能望尘莫及。   
沿海迁界,大部分的历史书都是不谈的,即便谈到了,也多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仿佛是无足轻重,无关大雅。然而个人以为沿海迁界这个事件的重大性是被严重低估的低估,其残暴程度,骇人听闻程度,对历史影响程度都是空前绝后的,它不仅是中国历史一个重大事件,在世界历史上也绝对能算的上一个重大事件,如果要列出人类历史上一百个最重大影响最深远的事件,那满清的沿海迁界应该榜上有名。”

以上摘自http://bbs.cjdby.net/viewthread. ... ight=%BA%A3%BD%FB:D
原帖由 大秦猛士 于 2008-6-18 16:14 发表


前面一句的事实陈述是否有错?我看是没错的。如果认定这个事实陈述是正确的,那么很显然,这就是对于历史发展延续性的说明。在传统社会中,技术的承继性很强。何况清朝大量继承明朝的制度设计,如果说有逻辑关系 ...


-----------------------------------------------
明朝通常规定在250吨--330吨左右。直到鸦片战争之前,中国远洋商船的载重量大都保持在400吨以下水平----
-------原来“直到鸦片战争之前,中国远洋商船的载重量大都保持在400吨以下水平”,是“因为明朝通常规定在250吨--330吨左右”,原来MQ统治者一直到鸦片战争之前,仍然坚定地执行着200多年前的大明王朝的规定,这样的奴才真是举世难寻呀!
原帖由 大秦猛士 于 2008-6-18 16:23 发表


算不得很高,只不过偶翻阅了一下旧贴,证实了自己的印象没错才会如此说。

“愚昧无知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还说过这样一句话“历史上修筑长城次数最多、工程量最大的明朝,正是对北方和西北方少 数民族敌意最深,也 ...


--------------------------------------------------------------------
但是我认真地找过,却没有发现类似于“说明朝海禁如何残酷,目的是要证明明朝如何特出的坏”,“谈清朝的残酷海禁,目的只是客观陈述史实”这样的句子,因为这种话只能从你们这些持双重标准的人的嘴里才能冒得出来。

目的是要证明*****------评论会员的观点是否正确,先是怀疑别人是从哪儿来的,后是怀疑别人发帖的动机,至于帖子本身的内容,反而被华丽地忽视。

大秦作为斑竹,警惕性高点没有错,但是整天疑神疑鬼的,对身体大无好处。
翻翻大明律和清朝记载海禁的文献,双方连措辞都很相象:L
原帖由 中国sunyan 于 2008-6-19 17:06 发表
翻翻大明律和清朝记载海禁的文献,双方连措辞都很相象:L



;P ;P ;P ;P


明朝政府长期有法不依`行政不作为~~~~~~

推动了当时海洋文明的小高潮~

FB推动社会进步 啊~:victory: :victory:
中国发明(竟然没有一个是满清时期的作品)  
1、鼓:   
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发明了定音鼓。   
2、二进位制:   
相传在公元前3000年伏羲发明了二进位制   
3、绳索:   
公元前2800年,中国人已经掌握了创造麻绳的技术。   
4、指南针:   
相传公元前2700年中国的轩辕黄帝发明了指南针。5、养鱼法:   
公元前2500年中国人已经懂得养鱼。   
6、赤道式天文仪:   
公元前2400年,中国人发明了赤道式天文仪。   
7、十进计数制:   
中国人于公元前14世纪,发明了十进计数制。 8、印刷术:   
公元前1324年,中国人已会雕刻印章,用墨水印在文件上。1040年代中国刻字工人毕升在北京历年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1107年,中国人还发明了彩色印刷术。9、漆――世界第一种塑料:   
中国人最迟在公元前13世纪已经发明使用了漆。   
10、铜镜:   
约公元前12世纪中国人发明了铜镜。   
11、伞:   
公元前1100年,中国人已经使用伞。也有人说,公元4世纪三国时期中国人才发明了伞。   
12、风筝:   
公元前1000年,中国人最先放风筝。风筝飞上天空为飞机飞上天空提供了原理和灵感。   
13、米酒:   
公元前1000年,中国人发明了米酒。   
14、弓箭:   
中国人于公元前8世纪发明了弓箭。而欧洲的意大利在公元10世纪才使用弓,比我国晚了一千二百年。   
15、古代机器人: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东周时期,中国人就已发明了古代机器人。   
16、分行栽培与精细耕地法:   
公元前6世纪,中国人发明了分行栽培与精细耕地法;欧洲人到1731年才使用此项技术,比中国晚了二千四百年左右。   
17、铁犁:   
公元前6世纪,中国人发明了铁犁。欧洲人到17世纪才使用铁犁,比中国晚了二千三百年左右。   
18、大定音钟:   
中国人于公元前6世纪发明了大定音钟;欧洲人到公元1000年才有定音钟,比中国晚了一千六百年左右。   
19、长明灯:   
大约在公元前589年,中国人发明了长明灯。灯蕊为石棉;灯油为海豹油或鲸油。   
20、算盘:   
公元前550年中国人发明了算盘,用于计算。   
21、地毯:   
公元前五百年地毯已在中国应用。   
22、双动式活塞风箱:   
中国人于公元前5世纪发明了双动式活塞风箱。西方于16世纪才用双动式活塞风箱。比中国晚了二千一百年左右。   
23、水涌钵   
公元前5世纪,中国人发明了水涌钵。   
24、空位表零法:   
中国人在公元四世纪以前就开始用空位表示零,中国的算盘就是这样表示的。   
25、化学武器:   
利用毒气进行化学战的历史,在中国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纪早期。   
26、马胸带换具:   
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中国人发明马胸带换具。   
27、石油照明法:   
大约于公元前4世纪,中国人发明了石油照明法和天然气照明法。   
28、铸铁术:   
公元前4世纪,中国人发明了铸铁术。   
29、马肩套挽具:   
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前一世纪,中国人发明了马肩套换具。   
30、硝石鉴别方法:   
中国人在公元前3世纪以前发现了硝。发现硝石为后来发明火药奠定了基础。   
31、世界上第一条等高运河―――灵渠。   
西方于公元13世纪才建了等高运河,比中国晚了一千六百年左右。   
32、立体地图:   
中国人最迟在公元前3世纪就发明了立体地图。 33、吊桥:   
中国人李冰于公元前3世纪在四川省灌县修建了安蓝桥。这是世界最早修建的竹缆链桥。   
34、记谱法:   
公元前221年以前,中国人已发明了记谱法。   
35、造纸术:   
公元前200年左右,中国人发明了造纸术。公元105年东汉时期的蔡伦制出了蔡侯纸。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   
36、降落伞:   
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发明了降落伞。西方人利诺曼德于1783年,多次从树顶或房顶上跳下去,结果很成功,他把这叫降落伞;这比中国人发明降落伞晚了一千九百多年。   
37、焰火:   
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发明了焰火。   
38、微型热气球:   
公元前二世纪中国人发明微型热气球。
39、墨水:   
公元前二世纪中国人发明了墨水。   
40、曲柄摇手:   
3 中国发明   
71、卷线钓鱼器:   
中国人于公元3世纪发明了卷线钓鱼器,当时它叫做“钓车。而西方到1651年,才开始在鱼杆上使用卷线轮,比中国晚了一千三百年左右。   
72、直升飞机水平旋翼和螺旋桨:   
公元4世纪中国人葛洪已谈到关于直升飞机旋翼。那时中国有一种儿童玩具竹蜻蜓已如直升飞机的旋翼。它有一根轴,上面绕着一条线,轴上装着几个叶片,定好角度,一拉线,旋翼就向空中飞升上去。这种玩具对欧洲航空先驱者影响甚大。   
73、桨轮船:   
中国人于公元418年发明了桨轮船。   
74、“西门子式”炼钢法:   
大约在公元5世纪,中国人发明了“西门子式”炼钢法,当时叫“共熔”炼钢法。这就是1863年马丁一西门了平炉炼钢法。中国比西方早一千四百年左右。   
75、油印技术:   
公元500年中国人发明了油印技术。   
76、水力磨面机:   
公元530年,中国人发明并制造出了水力磨面机。公元13世纪,欧洲人才使用这项技术,比中国晚了七百年左右。   
77、海滩航行:   
公元500年中国人发明了海滩航行。。   
78、指针式标度盘装置:   
中国人赵达于公元570年发明了指针式标度盘装置。   
79、火柴:   
世界上第一根火柴是由中国人于公元577年发明的。中国人使用火柴几乎比欧洲人早1000年!   
80、国际象棋:   
中国人于公元6世纪发明了国际象棋。而西方到公元7世纪才下国际象棋,比中国晚了一百年左右。   
81、弓形拱桥:   
公元610年,中国建筑工程学派奠基人李春,发明并建造了弓形拱桥――通桥,又名赵州桥或大石桥,比西方于1345年建造的维奇奥拱桥,早了七百年。   
82、浮板:   
中国人于公元759年以前发明了浮板。   
83、熨斗:   
公元800年代,中国人发明了熨斗,并开始使用了它。   
84、纸币:   
中国人于公元8世纪发明了纸币,不过发行机构是政府。1661年瑞典斯德哥尔摩银行首先推出了钞票,比中国晚了七百多年。   
85、火药:   
中国人于公元850年发明了火药。十世纪时中国人已用来发信号和制造烟火。西方人到12世纪后期才开始关注火药,比中国晚了三百多年。   
86、扑克牌:   
公元9世纪,中国人发明了扑克牌,西方到公元1377年,德国和西班牙也出现了扑克牌,比中国晚了五百年左右。   
87、火焰喷射器:   
中国人于904年发明了火焰喷射器,并且用之于打仗了。   
88、枪炮:   
大约公元905年,中国人发明了枪炮。这枪就是火枪(或称长矛)。欧洲人到1396年才开始用火枪,比中国晚了四百多年。   
89、麦卡托投影:   
公元940年,中国人发明了麦卡托投影;公元1568年英国才有人用麦卡托投影,比中国晚了六百年左右。   
90、链式传动装置:   
中国人于976年发明了链式传动装置――链式传动带;欧洲人到1770年才开始使用链式传动带,比中国晚了八百年左右。   
91、凸轮:   
中国人于公元983年发明凸轮,并应用于借水力提升的重型链。同一时间,在西方意大利塔斯坎民的一座浆洗作坊中应用了凸轮。   
92、运河船闸:   
公元984年中国人乔维岳发明了运河船闸,从而提高了河运能力。到1375年欧洲也建成了第一个船闸,这比中国已晚389年。   
93、种痘免疫法:   
中国人在公元10世纪发明了种痘免疫法。到1700年,作为预防天花的措施,轻型天花接种开始广泛在欧洲采用,由中国传去的这种接种方法,后来发展成为接种牛痘的免疫学。   
94、机械钟:   
公元11世纪,中国人发明了机械钟。西方到13世纪才制出机械钟,比中国晚了二百年左右。   
95、水雷:   
中国人于公元1374年发明了水雷   
96、大炮:   
中国于1280年发明了在炮。这时中国人制成了首批信而有徵的铜铁大炮(徵是验证的意思)。   
97、火箭:   
中国人于公元1150年发明了火箭,并使用了火药为燃料的火箭打仗。   
98、眼镜:   
中国人于公元1300年发明了眼镜,这时意大利也开始使用眼镜了。   
99、古代直升飞机:   
中国人徐正明于公元17世纪发明了直升飞机。   
公元17世纪中国苏州巧匠徐正明,整天琢磨小孩玩的竹蜻蜓,想制造一个类似蜻蜓的直升飞机,并且想把人也带上天空。经过十多年的钻研,他造出了一架直升飞机。它有像竹蜻蜓一样的螺旋桨,架驶座像一把圈椅,依靠脚踏板通过转动机构来带动螺旋桨转动,试飞时候,它居然飞离地面一尺多高,还飞过一一条小河沟,然后落下来。   
100、回音壁:   
公元1530年,中国人发明了回音壁;同时,还发明了三音石和圆丘。它们皆建在天坛
大约公元905年,中国人发明了枪炮。这枪就是火枪(或称长矛)。欧洲人到1396年才开始用火枪,比中国晚了四百多年。
========
????? 什么火枪??还或称长矛???......................
原帖由 大秦猛士 于 2008-6-17 09:19 发表
楼上请讨论明朝海禁问题,不要转移话题。

如果觉得讨论会让你丢脸,那可以不发言,谢谢。


------------------------------------------------------------------------
原帖由 大秦猛士 于 2007-11-7 10:37 发表
条约当然要签订才算生效,不生效那就不算了——别把事实和认定混为一谈。

不是要发泄么,那去骂南宋吧,半个国家都卖了,更有术。


http://bbs.cjdby.net/viewthread. ... p;extra=&page=3
资料贴:中国近代史上的耻辱:满清卖国条约一览表

------------------------------------------------------------
在MQ被批判的时候,大义凛然地号召大家去骂南宋,现在讨论明朝海禁问题,又道貌岸然地要求不要转移话题。

这个如果不是双重标准的话,就只能说副会长先生宽于律己、严于待人了。
标准就是一条,就是公平对待。

清朝卖国,那南宋卖得更厉害,所以骂南宋更合适,我前面转贴已经说明,有人就是为了发泄么,何不找个更能发泄的对象。

明朝海禁,首贴都是单纯的史实叙述,没有夹带私货,所以提醒不要转移话题。

总之,待遇不同,是因为帖子本身目的就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