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导弹全家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05:01:52
两弹结合试验成功 确立了中国的导弹核大国地位

文章称,中国液体燃料火箭技术的发展,走的是从仿制到独立研制的道路。仿制的目的是使中国火箭技术队伍尽快掌握独立进行自行研制的技术,具有独立自主开发导弹航天技术的能力,以利于尽快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火箭研究、试制和试验的科研体系。

文章介绍说,1960年,中国导弹研制工作进入了自行设计阶段。结合中国国情,组织专家反复论证,最终确定以“东风二号”中近程导弹作为我国独立研制的第一个型号。自行设计与仿制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自行设计需要大量的原始设计资料。但是,当时国内仅有P-2导弹资料和为数不多的情报资料,远远不能满足自行设计的需求,中国航天开拓者们在这种条件下迈出自行研制弹道导弹的第一步。

1964年10月,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但是,帝国主义大国不以为然,他们说:中国只有原子弹,没有导弹;有了导弹也打不远,打不准。1964年6月29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东风二号”导弹已经在酒泉发射场点火升空,试验成功。1966年10月27日,在中国本土西部地区预定的弹着区准确地进行了导弹核武器的联合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同年12月,中国东风二号导弹武器系统通过国家特种武器定型委员会的鉴定,定型投入批量生产,正式装备了部队。中国两弹结合试验的成功,东风二号导弹武器系统正式装备部队,不仅开创了世界导弹核武器在国家本土进行联合试验的先河,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而且使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导弹核大国。目前,中国已拥有多种型号近程、中程、远程、洲际弹道导弹,以及各种类型的战术导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装备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洲际火箭飞向太平洋

文章说,1965年,按照中国火箭技术发展规划,运载火箭研究院在各有关部门的协同和支援下,开始研制中远程、远程和洲际火箭,中国火箭技术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71年9月,在中国酒泉发射场进行了第一次洲际火箭的飞行试验,获得基本成功。这是中国继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试验和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之后,在尖端科学技术领域里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它表明我国液体火箭技术又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为发射重型卫星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文章称,根据洲际导弹研制与定型工作的需要,中国决定向太平洋海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向太平洋发射火箭,要求火箭试验区要小、试验区封锁时间要短、回收舱落点要精确,而且发射的时间要准确无误,因此,技术要求很高。在国防科工委的统一组织下,经过有关单位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战,终于在1979年底,完成了中国远程火箭太平洋试验前的一切准备工作。1980年5月9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80年5月12日至6月10日,由中国本土向南太平洋南纬7°0′、东经171°33′为中心,半径70海里圆形海域内发射运载火箭。

1980年5月18日,中国向南太平洋海域发射的远程火箭准确地击中预定海域,试验任务圆满完成。正如钱学森1975年就指出的“洲际火箭全程试验是我国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科学试验,具有重大政治、军事和科学意义,是一次打破美苏两霸核垄断的实际行动。”这一试验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强烈反响:美国人评论说“它将是中国第一次进行洲际弹道式导弹的正式试验,它可以发射到苏联各地,并达到美国西部……这是朝制造同美苏相同的洲际核武器迈出的重要一步(美联社)。”德国人指出“由于中国有了洲际导弹,中国就在大国的力量游戏中打出了新牌……北京实际上对两个超级大国有了免疫力,无论谁进攻中国,就必须估计到中国核导弹打击给自己力量造成的削弱(前联邦德国《总汇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这次试验和中国火箭技术的发展也作了高度评价。

弹道导弹蛟龙出海

文章介绍说,潜艇水下发射导弹武器系统隐蔽性好、生存能力强,极具突击能力,是现代导弹武器系统中最具战略威慑能力的进攻性导弹武器系统之一。潜地弹道导弹武器系统的研制涉及到核潜艇、固体推进剂弹道导弹、专用计算机、航海、导弹水下发射等多学科科学技术,研制难度大。上个世纪50年代,只有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进行了潜地弹道导弹武器系统的研制。但是,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中国下决心研制潜艇水下发射的导弹武器系统。

考虑到潜地弹道导弹武器系统对国家长远安全战略的重大意义,毛泽东主席曾坚定地指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在中国太平洋远程火箭试验之后,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自1982年起,中国在东海进行了一系列潜地弹道导弹水下发射试验,并取得成功。

文章称,1982年10月12日,中国潜地弹道导弹首次在水下常规潜艇上发射成功,同年10月12日,连续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经具有水下机动发射的固体战略导弹武器系统。1988年9月15日,在中国东海海域,中国又成功地从中国研制的核潜艇上,在水下成功地发射了潜地导弹,同年9月27日又连续发射成功……这一成就不仅使中国一举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独立研制和装备潜艇水下发射导弹能力的国家,使中国战略核导弹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生存能力,使中国弹道导弹研制和部队装备建设进入了新阶段,从而大大地增强了中国的战略核威慑力量。

文章强调,更重要地的是通过潜地弹道导弹—核潜艇的研制,造就了一支导弹—核潜艇的科研、试验、生产的专业队伍,建成了中国比较完整的导弹—核潜艇科研、试验、生产体系,推进了中国一大批相关高新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化的进程,为研制和发展新一代导弹—核潜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战略导弹研制实现了重大的突破。两弹结合试验成功 确立了中国的导弹核大国地位

文章称,中国液体燃料火箭技术的发展,走的是从仿制到独立研制的道路。仿制的目的是使中国火箭技术队伍尽快掌握独立进行自行研制的技术,具有独立自主开发导弹航天技术的能力,以利于尽快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火箭研究、试制和试验的科研体系。

文章介绍说,1960年,中国导弹研制工作进入了自行设计阶段。结合中国国情,组织专家反复论证,最终确定以“东风二号”中近程导弹作为我国独立研制的第一个型号。自行设计与仿制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自行设计需要大量的原始设计资料。但是,当时国内仅有P-2导弹资料和为数不多的情报资料,远远不能满足自行设计的需求,中国航天开拓者们在这种条件下迈出自行研制弹道导弹的第一步。

1964年10月,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但是,帝国主义大国不以为然,他们说:中国只有原子弹,没有导弹;有了导弹也打不远,打不准。1964年6月29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东风二号”导弹已经在酒泉发射场点火升空,试验成功。1966年10月27日,在中国本土西部地区预定的弹着区准确地进行了导弹核武器的联合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同年12月,中国东风二号导弹武器系统通过国家特种武器定型委员会的鉴定,定型投入批量生产,正式装备了部队。中国两弹结合试验的成功,东风二号导弹武器系统正式装备部队,不仅开创了世界导弹核武器在国家本土进行联合试验的先河,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而且使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导弹核大国。目前,中国已拥有多种型号近程、中程、远程、洲际弹道导弹,以及各种类型的战术导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装备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洲际火箭飞向太平洋

文章说,1965年,按照中国火箭技术发展规划,运载火箭研究院在各有关部门的协同和支援下,开始研制中远程、远程和洲际火箭,中国火箭技术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71年9月,在中国酒泉发射场进行了第一次洲际火箭的飞行试验,获得基本成功。这是中国继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试验和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之后,在尖端科学技术领域里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它表明我国液体火箭技术又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为发射重型卫星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文章称,根据洲际导弹研制与定型工作的需要,中国决定向太平洋海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向太平洋发射火箭,要求火箭试验区要小、试验区封锁时间要短、回收舱落点要精确,而且发射的时间要准确无误,因此,技术要求很高。在国防科工委的统一组织下,经过有关单位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战,终于在1979年底,完成了中国远程火箭太平洋试验前的一切准备工作。1980年5月9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80年5月12日至6月10日,由中国本土向南太平洋南纬7°0′、东经171°33′为中心,半径70海里圆形海域内发射运载火箭。

1980年5月18日,中国向南太平洋海域发射的远程火箭准确地击中预定海域,试验任务圆满完成。正如钱学森1975年就指出的“洲际火箭全程试验是我国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科学试验,具有重大政治、军事和科学意义,是一次打破美苏两霸核垄断的实际行动。”这一试验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强烈反响:美国人评论说“它将是中国第一次进行洲际弹道式导弹的正式试验,它可以发射到苏联各地,并达到美国西部……这是朝制造同美苏相同的洲际核武器迈出的重要一步(美联社)。”德国人指出“由于中国有了洲际导弹,中国就在大国的力量游戏中打出了新牌……北京实际上对两个超级大国有了免疫力,无论谁进攻中国,就必须估计到中国核导弹打击给自己力量造成的削弱(前联邦德国《总汇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这次试验和中国火箭技术的发展也作了高度评价。

弹道导弹蛟龙出海

文章介绍说,潜艇水下发射导弹武器系统隐蔽性好、生存能力强,极具突击能力,是现代导弹武器系统中最具战略威慑能力的进攻性导弹武器系统之一。潜地弹道导弹武器系统的研制涉及到核潜艇、固体推进剂弹道导弹、专用计算机、航海、导弹水下发射等多学科科学技术,研制难度大。上个世纪50年代,只有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进行了潜地弹道导弹武器系统的研制。但是,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中国下决心研制潜艇水下发射的导弹武器系统。

考虑到潜地弹道导弹武器系统对国家长远安全战略的重大意义,毛泽东主席曾坚定地指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在中国太平洋远程火箭试验之后,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自1982年起,中国在东海进行了一系列潜地弹道导弹水下发射试验,并取得成功。

文章称,1982年10月12日,中国潜地弹道导弹首次在水下常规潜艇上发射成功,同年10月12日,连续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经具有水下机动发射的固体战略导弹武器系统。1988年9月15日,在中国东海海域,中国又成功地从中国研制的核潜艇上,在水下成功地发射了潜地导弹,同年9月27日又连续发射成功……这一成就不仅使中国一举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独立研制和装备潜艇水下发射导弹能力的国家,使中国战略核导弹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生存能力,使中国弹道导弹研制和部队装备建设进入了新阶段,从而大大地增强了中国的战略核威慑力量。

文章强调,更重要地的是通过潜地弹道导弹—核潜艇的研制,造就了一支导弹—核潜艇的科研、试验、生产的专业队伍,建成了中国比较完整的导弹—核潜艇科研、试验、生产体系,推进了中国一大批相关高新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化的进程,为研制和发展新一代导弹—核潜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战略导弹研制实现了重大的突破。
图为:岸舰导弹
核武发展螫伏期:1946-1953年

  1946年, 中国安全部门负责人康生倡导招募海外华裔科学家,特别是火箭和核能方面的专家。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恼羞成怒的美国多次威胁要对华动用核武。
  
  1951年, 中苏开始联合在新疆进行铀矿勘探。

  1953年,中国原子能委员会在中国科学院正式成立。

  1月,由核科学家钱三强率领的中国科学家代表团访问莫斯科。

  7月,朝鲜战争结束。

  核武急速发展期:1955-1965年

  1955年1月4日,莫斯科宣布将按照协定提供给中国核裂变材料

  1月15日毛泽东主持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会议决定发展战略武器。
  
  9月,加州理工学院培养的火箭专家钱学森和150名旅居欧美的华裔科学家返华服务。

  1956年,中国从苏联得到2枚仿德制R-1型火箭。

  3月14日,钱学森向中央军委提交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建议书】并在与会上讨论通过。

  5月26日,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提出了要发展原子弹的目标;航空航天部的前身

  --弹道导弹研究院及原子能研究设计院成立,钱学森任导弹研究院院长。

  1956年十月十七日,中央批准聂荣臻的“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导弹研究战略。

  1957年,苏联赠送给中方2枚更先进的R-2型导弹。其中一枚留作研究,一枚进行仿制。

  10月15日,聂帅在“中苏核技术合作协定”上签字。

  1958年初,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为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提出”发展核武器的指导方针”。

  同年,中国开始对R-2进行仿制,即东风-1。

  三月三日,中央书记处批准在中国西北地区建立导弹试验靶场,在辽西建立海上导弹试验靶场。

  1959年6月20日,苏联单方面撕毁同北京签订的核技术合作协定,开始取消对中国的技术援助,

  到1960年完全停止了援助。

  1960年11月5日, 由中国仿制苏联的东风-1短程弹道导弹首次进行了成功的试射。
  
  1964年6月29日,中程弹道导弹东风-2试射成功。

  10月16日15时(北京时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中国从此成为核俱乐部的第五个成员。

  同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发表声明,10月17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致电世界各国政府首脑,阐明中国对于核武器问题的立场: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核武器,是被迫而为的。中国掌握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威胁。中国政府郑重宣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1965年,东风-2制导系统完成升级工作,改进后的导引系统采以电解积分仪为核心的全惯性制导。

  同年,中国展开东风-3的设计工作。

  文革滞后期:1965-1976年

  1965年3月,中央军委做出研制洲际弹道导弹的决定,当时经论证确定为液体洲际导弹。

  5月,东风-4的设计工作正式开始,东风-5的项目可能同时上马。

  5月14日,一架装有原子弹的轰炸机从西北某机场起飞,飞临试验场上空,飞行员按照预定成功地实现了空爆。这是中国进行的第二次原子弹爆炸试验。

  11月,东风-2A增程型弹道导弹发射试验成功。

  1966年,中国首次部署东风-2中程弹道导弹。

  10月,首枚直径为1,400毫米的固体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

  10月27日,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中国唯一一次携核弹头实弹发射试验在甘肃双子成基地取得成功,一枚2万当量装药的东风-2导弹在900公里外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场上空预定高度爆炸。

  12月26日,东风-3进行了首次试射。
  
  1967年3月,以周恩来总理为首的中央专委命令七机部立即展开具有二级固体火箭的巨浪-1的研制工作。

  1967年3月2日,周总理批准在东北地区建设中远程地地导弹试验场。
  
  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7月1日,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在北京正式成立,周恩来亲自命名为“第二炮兵”。

  1970年1月30日,东风-4中远程弹道导弹发射试验成功。

  5月,正式部署东风-2A。

  4月14日,由东风-4衍生的“长征-1”型运载火箭将中国第一枚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射入近地轨道。

  12月26日, 中国自行研制的核动力潜艇下水。
  
  1971年5月,东风-3开始服役。

  11月15日,东风-4弹道导弹全程飞行试验成功。

  1974年,中国建立了战略导弹作战指挥体系。

  1975年5月,中央决定抓紧东风-5洲际导弹的研制,同时积极进行潜射弹道导弹的研制。
发射中的岸舰导弹
1975年8月4日,东风-3战略核导弹定型生产。

  1975年11月26日,长征-2运载火箭首次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侦察卫星),该卫星在3天后按预定指令返回地面
图:待射岸舰导弹
核武研制恢复期:1976-1986年

  1976年1月23日, 2,000吨级核弹头试验,从此实现了核弹头小型化。

  10月,文革结束。

  11月27日,发射一枚限程洲际导弹,载有一枚400万当量的核弹头。

  12月7日,用试验型的全程洲际导弹发射第七颗卫星。

  1977年12月,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下达“关于加速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的决定”。决定指出将以发展常规武器装备为主,有重点的发展导弹核武器。

  1978年,邓小平提出“以战略导弹打游击”的思想,直接导致了东风-21的产生。

  10月14日,中国首次进行地下核试爆。

  1980年,中国首次部署东风-4型中远程弹道导弹。

  5月18日,东风-5洲际导弹自甘肃酒泉基地向南太平洋作全程试射,成功。
  
  1981年初,夏级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下水。

  同年,中国开始“试验性”部署2个东风-5陆基发射井。

  9月21日,“风暴-1”型运载火箭一箭三星成功,向世人显示多弹头分导式重返大气层载具的能力。

  1982年10月12日, 中国用一艘苏制Golf级常规动力潜艇,水下发射巨浪-1潜射弹道导弹成功。

  1983年, 巨浪-1潜射弹道导弹开始服役。1980年末,巨浪-1完成增程任务,射程从2,000公里增加到3,000公里。

  1984年,二炮正式承担起战略值班的神圣职责。
  
  4月8日,长征-3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成功。

  10月1日,在35周年国庆阅兵式上,二炮首次向世人公开亮相。
  
  1985年5月20日,东风-21试射成功。

  9月28日,第一次潜射巡航导弹试验。

  10月15日,人民解放军首次从夏级发射巨浪-1,因未成功,故未广泛报道。据西方情报机构的披露,9、10月前后中国共进行了四次巨浪-1试射,均告失败,其中一艘夏级核潜艇在发射中被全毁。

  12月,据信,东风-3的增程工作告一段落(1981-1985),导弹射程从2,700公里增加到3,500公里以上。
体制改革跃进期:1986-至今

  1986年,用东风-4弹道导弹进行多弹头分导式重返大气层的第一次试验。

  同年,东风-31/41/JL-2的研制工作正式展开。

  3月21日,中国对外宣布不再进行大气层核试验。

  10月11日,第八次回收侦察卫星。

  12月16日,东风-5洲际导弹设计定型。

  1987年,中国向沙特阿拉伯秘密输出了36枚东风-3战略导弹,此举震惊全球,尤其使那些曾对中国战略导弹生产能力质疑的西方核武专家跌破了眼镜。

  6月5日,第33次地下核爆,当量为20万吨级。

  1988年4月,中国访问学者从美国劳伦斯实验室回国,使得几项中子弹技术获得了突破。
  
  9月7日,长征-4A运载火箭向太阳同步轨道发射“风云-1”号气象卫星。
  
  9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从夏级潜艇上发射了巨浪-1型弹道导弹,此枚导弹落在了半径为65公里的目标区内,其中心为北纬123。53度,东经28。13度。巨浪-1导弹设计定型。
  9月28日,中国进行了第34次地下核爆,当量仅为1~20千吨,美国率先报道中国刚刚试爆了一枚中子弹。

  90年中情局参院听政会上承认中国掌握了从劳伦斯实验室(Lawrence Livermore Lab)带走的技术机密。

  同年,M-9战术弹道导弹定型生产并对外出口。

  1989年8月,东风-21固体燃料弹道导弹以机动方式发射成功。
  
  1990年5月26日,第35次核爆(地下),当量为40千吨。

  8月16日,第36次核爆(地下),当量为50-200千吨。
  
  1992年,M-11战术弹道导弹定型生产并出口。

  3月9日,中国签署反核子扩散条约,成为该条约第174个会员国。

  5月21日,第37次核爆(地下),此次核爆威力巨大,当量测得为1,000-2, 000千吨。
  
  9月25日,第38次核爆(地下),当量为1-20千吨。

  1993年10月5日,第39次核爆(地下),当量为80-90千吨。

  1994年6月10日,第40次核爆(地下),当量为10-40千吨。

  10月7日,第41次核爆(地下),当量为40-150千吨。

  1995年,中国可装载战术核武器的歼轰-7进入预量产,并开始装备部队。

  7月21-23日,江西乐平的二炮基地向台湾外岛澎屿附近发射了4枚东风-15。
  
  5月15日,第42次核爆(地下),当量为40-150千吨。

  5月29日,美、日国防部同时传出消息,中国的新型东风-31洲际导弹从山西太原向新疆库尔勒地区成功地进行了首次高弹道的试射。

  8月17日,第43次核爆(地下),当量为20-80千吨。


  1996年,东风-31洲际导弹研制成功。

  3月8日及13日,江西乐平、福建永兴岛与东山岛,向台湾海域各发射2枚改良型东风-15。
  
  6月8日,月29日,中国抢在禁止核试前进行了第45次核爆,当量为1-5千吨。同日,中国宣布从隶日起中国开始暂停核试验。

  9月24日,中国外长钱其琛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和美、俄、法、英等60多个国家联合签署了
  “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1999年8月2日,中国对外宣布试射“新型远程导弹”成功。
在现代战场上,导弹的影子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们有射程达几万千米,可从从西半球打到东半球;有精度奇高,能在相对速度几千米每秒的情况下直接命中直径不超过一米的目标;有重量很轻,一个士兵就能背走。那么到底什么是导弹呢?下面我们就介绍介绍
导弹的基本结构和分类

  依靠自身动力装置推进,由制导系统导引,控制其飞行路线并导向目标的武器,叫做导弹。有动力,有制导,能飞行,这是导弹的基本特点。火箭炮炮弹有动力,但它没有制导;激光制导炸弹有制导,但没有动力;鱼雷有动力有制导,但它是在水中游的。所以它们三者都不是导弹。
导弹的基本结构
  导弹一般由推进、弹头、制导、弹体结构和电源五个系统组成。
  推进系统就像是导弹的腿,用于推进导弹飞行,使它接近目标。推进系统又称动力装置,主要有火箭发动机和空气喷气发动机两大类。有些导弹采用多个发动机,包括主发动机(或称巡航发动机)和助推器。
  弹头系统一般被称为战斗部。它就像是导弹的拳,用于毁伤目标。
  电源系统就像是导弹的心脏,为制导系统、推进系统等提供电源。有的导弹采用电池,有的则采用小型发电机供电。发电机或者是由推进系统的涡轮风扇喷气发动机带动,或者由导弹飞行时的气流带动。不论是发电机还是电池,都要求其单位重量提供的能量越大越好。除了电池和发电机外,电源系统通常还有各种配电和变电装置。
  制导系统是导弹的核心,就像它的大脑,也是它区别于无控火箭和普通炮弹的主要特征。制导系统用于控制导弹的飞行方向、姿态、高度和速度等,使导弹能稳定而准确地飞向目标。
  弹体结构系统是导弹的身体,用于安装弹上各分系统。另外,制导系统发出的很多飞行控制指令要由弹体结构中的弹翼来执行。
  现代导弹多采用模块化结构,把整个导弹分为制导头、电子设备、战斗部、发动机等几个舱段,平时分开存放,使用前再组装到一起。这样做还有利于导弹的改进、变型。
导弹的分类
  导弹的分类很复杂,有多种分类方式。比如有人曾来信问“战斧”到底是战略导弹还是巡航导弹,实际上它两者都是。还有人问空地导弹和反辐射导弹是什么关系。其实他们是由于分类标准混乱而引起错误。
  按作战使用来分,导弹一般分为战略导弹和战术导弹两种。
  按飞行方式,一般分为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
  “战斧”是一种战略巡航导弹。以前战略导弹多数是弹道导弹,而弹道导弹也多数是战略导弹,所以一般把战略弹道导弹简称为战略导弹,或弹道导弹。战术导弹大多是巡航导弹,所以“巡航”二字一般只在介绍战略导弹时出现。某些文章中,一般只是简单地说弹道导弹、战术弹道导弹、巡航导弹。这实际上是指战略弹道导弹、战术弹道导弹和战略巡航导弹。
  现在,战略和战术的界限逐渐模糊,而且有的导弹既可以用于战略用途,又可以用于战术用途。比如“战斧”,既有战略导弹型号,也有攻击军舰的战术导弹型号。
  按攻击的目标种类分,导弹分为防空导弹(攻击飞机)、反导导弹(攻击导弹,主要是弹道导弹)、反坦克导弹、反潜导弹、反辐射导弹(反雷达导弹)等。
  最常用的分类方式是按发射点和目标位置来分。这种位置一般分为地面、水面(舰)、水下(潜)、空中4大类。按照这种方式分类,导弹本来应该有16种,但实际上并非这样。
  首先,西方国家一般把地面和水面、水下统称为面,所以他们的导弹一般被分为面面导弹(SSM)、面空导弹(SAM)、空面导弹(ASM)、空空导弹(AAM)这4种。
什么是战区.战略.战术导弹
战区
为实现战略计划、执行战略任务而划分的作战区域。也泛指进行战争的区域。它一般是根据战略意图和军事、政治、经济、地理等条件在战前或战争爆发后确定的,并可在战争中根据情况变化适时调整或建立新的战区。战区的范围是发展的。随着军事技术和海军、空军的发展,作战空间不断扩大,战区已由陆地扩大到海域、空域。

战略
不同的思想家对战略有不同的定义,而战略的内容亦与时并进,定义亦随之而改变。最理想的做法是由你自己的思维,经过思考,再由你自己定义什么是战略。

毛泽东的解释是:就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

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通常指军事战略,即战争指导者为达成战争的政治目的,依据战争规律所制定和采取的准备和实施战争的方针、策略和方法。

战略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对国内外形势的估量和对敌对双方军事、政治、经济、地理、科学技术等因素的分析;对战争可能爆发的时机、战争的性质、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判断;战略方针、战略任务、战略方向、战略阶段和主要作战形式的确定;战区划分;战场准备;武装力量的建设;军事思想和军事技术的研究;战略资源的开发、储备和战略后方建设;国防工业的布局和武器装备的研制、更新;动员体制的确立;国防工程的计划和实施;战略指挥系统的组建和完善;作战序列的确定;战略协同的组织;战略预备队的使用;战略后备的调配,以及如何抓好有关全局的枢纽和环节,适时实施战略转变,夺取战略主动权,等等。

中国古代常称战略为谋、猷、韬略、方略、兵略等。西晋曾出现司马彪以“战略”命名的历史著作。英语中与“战略”相对应的词strategy,源于希腊语strategos,原意是“将兵术”或“将道”。近代,战略在世界各国先后发展成为军事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现代战略涉及的范围日趋扩大,西方国家陆续提出了“大战略”、“国家战略”、“全球战略”等一类概念。“战略”一词现已被各个领域所借用,诸如政治战略,经济战略,科技战略 ,外交战略,人口战略,资源战略,体育战略,等等。

战略是同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依赖于社会物质生产 、 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人的觉悟程度,为国家或政治集团所规定的基本政策服务。国家的社会制度,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以及主观指导,对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起决定作用。战略同国家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面积、人口、资源、交通运输,以及作战地区的地形、水文、天候等,也有密切关系。

战略和战役、战术是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战略对战役、战术起指导、制约作用。同时,战略企图的实现,又有赖于战役、战术的胜利。

战略的基本类型是进攻战略和防御战略。许多国家把正确确定战争目的和作战目标,及主动权、灵活性、统一指挥、集中兵力和节约兵力以及机动、突然和快速反应等问题,当作战略的一般原则 。这些都反映了战略思想的某种共同性。但是由于战争的性质不同,各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以及民族、宗教、军事传统等条件的不同,以至统帅个人素质的差异,又使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战略,具有不同的特色。研究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域和民族、不同性质的战争的战略,应该着眼其特点 和着眼其发展。

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统一战线,依靠人民军队进行人民战争的战略。它经过长期战争实践的检验,具有丰富的内容,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战争和战略的原理、原则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中国革命战争战略的基本理论原则是:①实事求是地研究战争,指导战争,使战争指导符合于客观实际。这是革命战争战略的立足点。②军事战略服从和服务于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和基本政策,以解放人民、建立和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新型国家为目的,这是革命战争战略的根本出发点。③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实行人民战争,这是革命战争战略的基础。④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⑤积极防御,持久作战。这是统管革命战争全局的指导方针。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是实施积极防御战略的主要方法。

革命战争战略的全面实施,还有赖于其他许多指导原则的正确运用,诸如巧妙地运用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3种作战形式;适时正确地实施战略转变;掌握决战时机;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和稳定、高效能的战略指挥,以及按照“平战结合”、统筹兼顾等原则 ,周密而充分地作好战争准备,等等。革命战争战略这许多基本原理原则,必须按照不同的历史条件加以具体的发展和运用,依据新的情况,制定战略行动的具体指导方针,才能引导战争走向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民解放军按照现代战争的要求,不断改革部队的编制、体制和教育训练,加强军种、兵种建设,发展高新军事技术和研制新式武器,把自己建设成为一支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力求有效地解决战争指导上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使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战争和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为未来的反侵略战争作好一切准备,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战术导弹
战术导弹(tactical missile)

用于毁伤战役战术目标的导弹 。其射程通常在1000千米以内,多属近程导弹。它主要用于打击敌方战役战术纵深内的核袭击兵器、集结的部队、坦克、飞机、舰船、雷达、指挥所、机场、港口、铁路枢纽和桥梁等目标。战术导弹种类繁多。有打击地面目标的地地导弹、空地导弹、舰地导弹、反雷达导弹和反坦克导弹;打击水域目标的岸舰导弹、空舰导弹、舰舰导弹、潜舰导弹和反潜导弹;打击空中目标的地空导弹、舰空导弹和空空导弹等。这些导弹采用的动力装置有固体火箭发动机、液体火箭发动机和各种喷气发动机。战术导弹的弹头(战斗部)有普通装药弹头、核弹头和化学、生物战剂弹头等。20世纪50年代以后,常规战术导弹曾在多次局部战争中被大量使用,成为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武器之一。
岸舰导弹 是指从岸上发射攻击舰船的导弹。亦称岸防导弹。海军岸防兵的主要武器之一。配置在沿海重要地段和海上交通咽喉要道两侧。与海岸炮相比,射程远,命中率高,破坏威力较大;但易受干扰。岸舰导弹由弹体、战斗部、动力装置和制导系统等构成。射程数十至数百千米,飞行速度多为高亚音速。由飞机、直升机、舰艇或卫星进行中继引导时,可攻击雷达视距外的海面目标。与地面指挥控制、探测跟踪、检测、发射、技术保障系统等构成岸舰导弹武器系统。分为固定式岸舰导弹武器系统和机动式岸舰导弹武器系统。固定式岸舰导弹武器系统的导弹及其发射控制系统,配置在坚固的永备工事内,有固定的发射点和射击区域,阵地分散隐蔽,能连续作战;为获得较远的作战距离,其目标搜索指示雷达通常配置在高地上。机动式岸舰导弹武器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及其指挥操作人员,装载于车辆上,战时可驶入预先或临时选定的阵地投入战斗,并可随时转移;为能连续作战,每个机动式岸舰导弹部队,都拥有供应维修车和装载导弹的重新装填车。岸舰导弹通常是由舰舰导弹、空舰导弹或地地导弹改装而成。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首先研制岸舰导弹。60年代后,中国、法国、意大利、瑞典、挪威、英国等,相继研制生产岸舰导弹。在马尔维纳斯(福克兰)群岛之战中,1982年6月12日,阿根廷部队从岸上临时阵地发射"飞鱼"mm-38导弹,击中英国"格拉摩根"号导弹驱逐舰,使其受创。其发展趋势主要是增大射程,研制机动式岸舰导弹,建立指挥控制中心和数据链传输系统,实施隐蔽攻击,提高机动能力、抗干扰能力和生存能力。
中国弹道导弹
弹道导弹 是指在火箭发动机推力作用下按预定程序飞行,关机后按自由抛物体轨迹飞行的导弹。这种导弹的整个弹道分为主动段和被动段。主动段弹道是导弹在火箭发动机推力和制导系统作用下,从发射点起到火箭发动机关机时的飞行轨迹;被动段弹道是导弹从火箭发动机关机点到弹头爆炸点,按照在主动段终点获得的给定速度和弹道倾角作惯性飞行的轨迹。弹道导弹按作战使用分为战略弹道导弹和战术弹道导弹;按发射点与目标位置分为地地弹道导弹和潜地弹道导弹;按射程分为洲际、远程、中程和近程弹道导弹;按使用推进剂分为液体推进剂和固体推进剂弹道导弹 ; 按结构分为单级和多级弹道导弹。



弹道导弹的主要特点是:①导弹沿着一条预定的弹道飞行,攻击地面固定目标。②通常采用垂直发射方式,使导弹平稳起飞上升,能缩短在大气层中飞行的距离 , 以最少的能量损失克服作用于导弹上的空气阻力和地心引力。③导弹大部分弹道处于稀薄大气层或外大气层内。因此,它采用火箭发动机,自身携带氧化剂和燃烧剂,不依赖大气层中的氧气助燃。④火箭发动机推力大,能串联、并联使用,可将较重的弹头投向较远的距离。⑤导弹飞行姿态的修正,用改变推力方向的方法实现。⑥弹体各级之间、弹头与弹体之间的连接通常采取分离式结构,当火箭发动机完成推进任务时,即行抛掉,最后只有弹头飞向目标。⑦弹头再入大气层时,产生强烈的气动加热,因而需要采取防热措施。⑧导弹无弹翼,没有或者只有很小的尾翼,起飞质量和体积大,结构复杂。⑨为提高突防和打击多个目标的能力,战略弹道导弹可携带多弹头(集束式多弹头或分导式多弹头)和突防装置。⑩有的弹道导弹弹头还带有末制导系统,用于机动飞行,准确攻击目标



弹道导弹能按预定弹道飞行并准确飞向地面固定目标,主要是由制导系统实现的。其制导方式有无线电指令制导、惯性制导、星光-惯性制导等。无线电指令制导是早期弹道导弹采用的制导方式,它易受无线电干扰,地面设备复杂,不能满足现代作战使用要求。因此,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国研制的弹道导弹绝大多数采用惯性制导。惯性制导属于自主式制导。它采用惯性测量元件,不受外界干扰。按照惯性测量装置在导弹上的安装方式,惯性制导可分为平台式惯性制导和捷联式惯性制导。平台式惯性制导的惯性测量装置具有测量精度高、计算机运算较简单、利用平台本身还可进行元件误差分离、发射时调平和瞄准也较简单等优点。因此,被广泛采用。与平台式惯性制导相比,捷联式惯性制导的惯性测量装置受弹体振动的影响较大,测量精度受到一定限制,对计算机的要求较高,随着微型计算机的发展,正日益受到重视。
..............
.............
反舰导弹

反舰导弹是指从空中、水面、水下和岸基平台发射、用于攻击水面舰艇的导弹.一般性唱歌是儿童的一种自发性的行为表现视唱则是正规音乐教育的内容之一
反舰导弹是专门用来打击军舰等水面目标的导弹,依据发射平台可分为:空对舰,舰队舰,潜对舰和岸对舰。新研制的反舰导弹大多实现了通用化。现在反舰导弹已经发展到第4代

“打得近”是由各种环境造成的,由于要保证其机动性,抗干扰性,突防能力和威力,大多数射程一般都在250km以下,比较流行的射程为110km~150km

必要时也可以由其他导弹代替,如“战斧”巡航导弹(其实战斧本来就有反舰型),“海标枪'舰空导弹,"阿斯洛克"反潜导弹。但是这些导弹不是专门执行反舰任务的,所以有很多局限性。而一些先进武器尚未研制出来,所以各国都要专门设计反舰导弹
.............
建国初期,新中国海军还是襁褓中弱小的幼苗。在漫长的海岸线上,只有一些要塞地域部署有130毫米海岸炮。面对当时西方阵营海军舰艇射程达30千米以上,口径203毫米,乃至406毫米的舰炮,这些射程只有10多千米的130毫米海岸炮显然火力薄弱。

    当时巡洋舰多数在20千米左右的距离上进行炮击。1944年,对诺曼底海岸火力准备时,美国和英国海军是用战列舰、重巡洋舰在20千米左右距离上开火,而实行近距离火力支援的驱逐舰靠近到10千米左右,用炮火消灭残余的德军火力点。海岸炮火对于强大和机动的舰队,是处于被动地位的。当年德军大量部署在大西洋壁垒的150毫米、88毫米海岸炮几乎没有还手余力。
岸舰导弹发展史
当世界格局将惜日的盟友变成了冷战对手后,百废待兴的年轻共和国,还远没有当年诺曼底那样数量的火炮和岸防工事,虽然在50年代对金门岛的几场炮战中占了上风,但是谁都清楚其原因是国民党军队没有美国那样的海军火力,真正要建立强大的岸防体系,才能彻底取得优势,于是寻求有效的海防武器成了当务之急。

    急于建立强大海防的共和国,在1956年10月成立了专门的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其方针是“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利用社会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这个方针显出东方人的狡诘和含蓄,中国人早就瞄上了苏联最先进的KS-1型反舰导弹。1957年9月,聂荣臻带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到苏联谈判,要求苏联对中国的导弹事业提供援助。10月15日双方签定了协定。协定规定苏联在1961年前,向中国提供四种导弹,其中包括KS-1岸舰飞航式导弹。1957年10月15日中国又派出苏振华率领的海军代表团赴苏谈判提供飞航式导弹。1958年2月4日,中苏签定了协定,包括苏联向中国提供542岸舰导弹,544舰舰导弹,1060潜地导弹。

    所谓542就是苏联的KS-1飞航式岸舰导弹,而544则是后来震惊世界的“冥河”式导弹。1060潜地导弹发展成了今天共和国核威慑力量的JL导弹。在签定提供导弹技术的同时,还签定了苏联向中国提供629艇,205艇和183P艇的协定。这就是当年所谓的“三弹三艇”协定。当时的苏联出于对自身安全的考虑,也希望中国形成强大的海防体系,解除来自其远东地区南翼的威胁。1959年中期开始,苏联向中国先后运送了导弹和相关技术资料图纸等。
作为岸防导弹,射程要比舰艇导弹远才能使敌方舰艇不能接近海岸,从而保护海岸要塞或临海城市等要地。因此射程100千米的542导弹比射程只有35千米的544“冥河”导弹更适合作岸防导弹。当时中国决定引进542和544分别作为岸防导弹和舰对舰导弹是很合理的考虑。如果这些导弹完成部署后,不仅能依靠海岸火力将大型水面舰艇拒于其火炮射程外,还能采用携带导弹的小艇前出到岸舰导弹的射程极限附近,攻击远离海岸的敌方舰艇编队。

   
    在太平洋战争和朝鲜战争中,美军登陆兵从大型登陆舰换乘登陆艇或两栖装甲车,通常在距海岸10公里左右,然后编波向海滩发动冲锋。当反舰导弹出现后那种换乘和编波不可能在反舰导弹射程内进行,因为反舰导弹完全能够在换乘前,抢先打沉大型两栖舰艇和运兵船。这使得换乘编波得在100多千米外进行,乘坐小型登陆艇和两栖装甲车的登陆兵要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折腾近数小时才能抵达滩头,海岸炮兵可以从容不迫地将一个个目标击沉,使抵达滩头的登陆兵所剩无几。

    在二战期间,抵达滩头所花时间不过20分钟左右,海岸火力来不及大量摧毁海上航渡的登陆艇或两栖装甲车。虽然反舰导弹威力如此强大,但是直到以色列埃拉特号驱逐舰被击沉前,自持有庞大舰队和舰载航空兵的西方国家,并没有把反舰导弹放在眼里。西方寥寥几种在研制中的反舰导弹,进度上也是拖拖拉拉。
542导弹苏联编号是KS-1,西方国家编号为SSC-2b,其外形类似一架米格-15战斗机,其装有一台涡轮喷气发动机,射程达100千米,1953年开始研制,1956年服役。其实这种导弹就是米格-15战斗机的衍生产品。苏联向中国交付这种导弹时还没有在公开场合露过面。西方国家通过侦察照片等一些蛛丝马迹,知道有这种导弹的存在。

    1957年,有人在波罗的海附近发现过数辆KrAZ-214卡车牵引的半挂车上,帆布盖住类似米格-15战斗机的飞行器。导弹的垂直尾翼低于米格-15,西方情报人员很快就判断出了是一种类似德国V-1导弹的武器。然而最初不清楚其作战对象,把它列为战术导弹。直到后来发现这种牵引车队附近总伴随有搜索雷达车,才认为其中一些型号可能是用于反舰。60年北约战斗机发现苏联发展用图-16轰炸机携带这种导弹的空射型在北极圈和波罗的海上空飞行,远东地区的勘察加半岛附近也有这种图-16飞机活动。西方称空射型为“幼鲑鱼”。

    1960年苏联向中国交付了542和544导弹样品及技术资料,同时派来了专家组。不久后,中国进行打靶试验。试验选择在渤海湾地锦西。这样的地点很适合海上武器试验。从锦西附近的海岸向渤海上的靶船射击,即便导弹在最大射程上脱靶,也不会飞到公海上去。542导弹发射阵地选择在平坦的锦西海岸。

    542导弹采用预置指令配合无线电高度表控制导弹发射初段,助推起飞后2秒,助推器脱落,导弹自动爬升到300米高度平飞,中段飞行采用指令驾束制导,飞行中段可以修正弹道。末段是半主动雷达制导,由岸上雷达照射目标提供信号源,抵达雷达开机点后,弹上雷达会接收到来自目标的反射信号,然后导弹对准信号源俯冲。尽管542导弹的涡轮喷气发动机能够使导弹有更远的射程,但正是由于这种制导体制,限制导弹射程不能超过海岸制导雷达照射距离。542导弹前鼻锥内装的雷达其实是米格-15战斗机上PR-5雷达的测距接收机的改进型号。这种接收机对于引导飞行员对向搜索的精度足够,而作为半主动制导的雷达接收机却精度不足。
由于当时国防工业全面调整收缩,国家要生产和研制能够迅速形成战斗力,应付边境和台湾海峡的严峻局势。在反舰导弹作用还不被世界完全认可的时代,544导弹仿制不是重点,故进展缓慢。60年代初期,正是台湾国民党军队进行反攻大陆的活动高峰,东南沿海局势紧张。国民党海军舰艇活动频繁。而大陆海军没有多少大吨位作战舰艇,只能与一些小股活动的台湾海军舰艇作战。

当台湾海军的小型舰艇在其“阳”字号驱逐舰等大型舰艇掩护下进犯时,大陆的小吨位炮艇和鱼雷艇很难在宽阔的海面与之抗衡,也难以取得接近其驱逐舰的机会,所以一般是靠近大陆一侧的海岸或岛群间活动。在中苏蜜月时期,虽然从苏联进口了4艘“鞍山”级鱼雷驱逐舰和“成都”级火炮护卫舰,但国民党数量居于绝对优势,这些捉襟见肘的大型舰艇兵力还是难以应付不断出现的袭扰。

    当时大陆采取将鱼雷艇炮艇混编沿海岸活动,处于航空兵和海岸炮兵的保护下,一旦抓住机会就迅速出击的战术,才部分遏止了台湾国民党军队的不断袭扰窜犯。东南沿海的对抗情况,使得海军对于反舰导弹的需求更加迫切。1963年4月,在北京召开了544导弹专业会议,研究解决544导弹仿制中存在的问题。九月,国防科委颁发了《关于544系统技术责任分工的规定》,明确了国防科委所属各院、部在544项目中的分工和责任后,项目终于加快了进度。
544舰舰导弹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武器系统,苏联海军装备时间是1958年。而2年后中国就得到了部分技术资料的导弹系统样品。1963年10月,江西的320厂用苏联留下的零件仿制出第一发544导弹模型弹,第2年在西北戈壁滩进行了发射试验。1966年5~7月间进行了544导弹的陆上和海上飞行试验。这些试验弹的控制系统设备采用苏联产品,其他为国产,所以称为混合弹,有人调侃简称“混弹”。此时的544导弹型号已经被定为“上游一号”。

    1966年底,“上游一号”进行了海上定型试验,试验结果是8发9中,终于通过了定型进入批量生产,装备同步研制的6621和6623型导弹艇,从此人民海军进入了导弹时代,中国终于有了第一种自己生产的飞航式舰舰导弹。完成了舰舰导弹的研制,岸舰导弹的出现也就指日可待了。(白眼星)(
反辐射导弹
反辐射导弹又称反雷达导弹,是指利用敌方雷达的电磁辐射进行导引,从而摧毁敌方雷达及其载体的导弹。在电子对抗中,它是对雷达硬杀伤最有效的武器。

  现役的空地反辐射导弹,通常用于攻击选定的目标。发射前要对目标进行侦察,测定其坐标和辐射参数。发射后,导引头不断接收目标的电磁信号并形成控制信号,传给执行机构,使导弹自动导向目标。在攻击过程中,如被攻击的雷达关机,导弹的记忆装置能继续控制导弹飞向目标。

  自1961年美国海军武器中心在AIM-7“麻雀Ⅲ”空空导弹的基础上开始研制反辐射导弹以来,反辐射导弹已发展了三代。第一代以美国的“百舌鸟”和苏联的“鲑鱼”为代表。它们导引头的频率覆盖范围窄,导引精度低,杀伤半径小,而且抗目标雷达关机能力差。第二代反辐射导弹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性能上都比第一代有质的提高。第二代的典型代表为苏联的“王鱼”、美国的“标准”AGM-78和英法联合研制的“玛特尔”导弹。在上述三种反辐射导弹中,数“王鱼”性能最佳。

  进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了以美国“哈姆”,俄罗斯AS-11、AS-17,英国“阿拉姆”和法国“阿玛特”为代表的第三代反辐射导弹。我们听得多的要数“哈姆”AGM-88,与前两代相比,“哈姆”导弹在射程、速度、反应、命中率和威力等方面均有很大提高。俄罗斯的AS-11和AS-17是两种独具特色的反辐射导弹,其中AS-11是世界上第一种对付相控阵雷达的反辐射导弹,最大射程为160千米。AS-17导弹的弹体后部加装了一个火箭冲压组合发动机,使其射程比AS-11明显提高,最大可达200千米。不仅如此,AS-17导弹还配备有多种导引头,使之既可以攻击相控阵雷达,又可以攻击预警机。

  未来,反辐射导弹将向小型化方向发展,这样可使飞机的载弹数量增多。与此同时,为了不使单发导弹的打击威力降低,设计者们还将通过采用高效炸药来提高杀伤力。
反辐射导弹
反辐射导弹又称反雷达导弹,是指利用敌方雷达的电磁辐射进行导引,从而摧毁敌方雷达及其载体的导弹。在电子对抗中,它是对雷达硬杀伤最有效的武器。

  现役的空地反辐射导弹,通常用于攻击选定的目标。发射前要对目标进行侦察,测定其坐标和辐射参数。发射后,导引头不断接收目标的电磁信号并形成控制信号,传给执行机构,使导弹自动导向目标。在攻击过程中,如被攻击的雷达关机,导弹的记忆装置能继续控制导弹飞向目标。

  自1961年美国海军武器中心在AIM-7“麻雀Ⅲ”空空导弹的基础上开始研制反辐射导弹以来,反辐射导弹已发展了三代。第一代以美国的“百舌鸟”和苏联的“鲑鱼”为代表。它们导引头的频率覆盖范围窄,导引精度低,杀伤半径小,而且抗目标雷达关机能力差。第二代反辐射导弹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性能上都比第一代有质的提高。第二代的典型代表为苏联的“王鱼”、美国的“标准”AGM-78和英法联合研制的“玛特尔”导弹。在上述三种反辐射导弹中,数“王鱼”性能最佳。

  进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了以美国“哈姆”,俄罗斯AS-11、AS-17,英国“阿拉姆”和法国“阿玛特”为代表的第三代反辐射导弹。我们听得多的要数“哈姆”AGM-88,与前两代相比,“哈姆”导弹在射程、速度、反应、命中率和威力等方面均有很大提高。俄罗斯的AS-11和AS-17是两种独具特色的反辐射导弹,其中AS-11是世界上第一种对付相控阵雷达的反辐射导弹,最大射程为160千米。AS-17导弹的弹体后部加装了一个火箭冲压组合发动机,使其射程比AS-11明显提高,最大可达200千米。不仅如此,AS-17导弹还配备有多种导引头,使之既可以攻击相控阵雷达,又可以攻击预警机。

  未来,反辐射导弹将向小型化方向发展,这样可使飞机的载弹数量增多。与此同时,为了不使单发导弹的打击威力降低,设计者们还将通过采用高效炸药来提高杀伤力。
接受教育科普
不是说是中国的全家福吗??
杂烩一锅:D
不知所云;P ;P
楼主辛苦,貌似LZ曾想收购超大???:o :o :o :L ;funk ;funk
不知道C101情况怎么样?
楼主辛苦了,顶一下,还有一些蛋你找不到,我陆续补充给你。
新人出来露露面,顺便挣点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