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反潜用自航潜水器设计草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8:39:03
该设计着眼于利用现有装备与技术,进行重新整合的前提下研发新装备,以提高我海军最为薄弱的反潜能力。
   如图,为一水滴状潜水器,使用电动机进行水下自航,通过导线与母舰连接,由母舰为其提供航行用电力,并且主要由母舰控制,与一般水下作业机器人相似;但配备多种水下探测仪器,用于搜索潜艇:主要是主动声纳与被动声纳,同时由于其体积小的特点,还可以装备高灵敏度磁探仪与红外探测仪作为辅助搜潜设备,以发挥其独特优势。由于其主要航行动力与控制由母舰提供,为防备发生断线事故,还配备导线松紧缩放调节控制设备,同时还配备蓄电池用于断线后自航使用,在断线时启动自主控制装置自行返航与上浮。其作战使用方式是:由母舰根据战场情况控制其航行到指定海域进行搜潜作业。由于其近距离撞见敌潜艇的几率大,因此还可以外挂轻型反潜鱼雷进行近距离直接攻击。
   该潜水器长6.2米,直径1.2米,重约5吨,双壳体结构,由母舰控制时最大航速为30节,同时可以外挂两枚330毫米轻型反潜鱼雷。该设计思路源于自航式扫雷具与拖曳声纳。与前者相比,它的航速快,探测设备更为齐全;与后者相比,它的使用更加灵活,同时不会对母舰的机动型造成太大的影响,因为它可以自主航行,母舰只要确保导线不与推进器缠绕就可以进行机动。但与线导鱼雷的导线相比,该导线对强度的要求更大,以减少水下机动时导线出现机械疲劳而发生断线事故的几率。
   从某种意义上说,该潜水器在反潜战中的地位相当于半艘潜艇,因为它的工作方式与潜艇无二至,只是将潜艇的其他功能简化,保留探测能力而已。如果由水面舰艇作为控制母舰,它的航行用电力也不会受到太多的限制,因此它的水下工作时间可以相当长。只是它的活动范围受到导线长度的限制,它相当于母舰探测功能的延伸。
   该装备还有许多独到之处,这些独门绝招是现有反潜设备所不具有的:
   一 使用主动声纳搜索而不必担心暴露母舰方位。众所周知,使用主动声纳会暴露自己的方位,使己方在水声对抗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因此一般情况下对抗双方都尽量使用被动声纳。但被动声纳易受到海洋环境的影响,而且探测到的目标往往还要用主动声纳定位,测距和鉴别,这时,又必须依赖主动声纳。因此,在使不使用主动声纳在反潜战中是个相当头疼的问题。由于该潜水器在使用时位置与母舰是相脱离的,打开主动声纳搜索不会暴露母舰方位。如果对方对该潜水器发动攻击,一方面母舰可以通过武器发射噪音得知敌艇方位进行下一步反潜动作而不必忙于机动和对抗;另一方面该潜水器由于体积小灵活的特点易于规避敌方的进攻。因此,该反潜器的这一特点可谓意义重大。
   二 使水面舰艇编队在高海况下的反潜能力得到根本的保证。在高海况下,海洋环境嘈杂,本舰声纳几乎不能使用,航空反潜更是难以开展,因此,在高海况下,舰队的反潜几乎完全依赖编队中的潜艇。因为海面上翻江倒海的时候,水下还是一片宁静,只有潜艇在这种情况下还保留完全的水声探测能力。由于该潜水器的功能相当于一艘仅保留反潜能力的潜艇,而且可以时时跟随舰队,因此,高海况下的编队反潜就有了根本的保障。
   三 有效地克服了“漏斗区”与“液体海底”效应这反潜战中最可怕的两个大敌。所谓“漏斗区”,指海流受到海底复杂地形的影响而上升,在地形区周围形成漏斗状区域,在该海区周围的各种噪声经过该区域时发生折射和散失,使水声探测设备探测到的信息处于不稳定的状况,而“液体海底”则是指海水的密度差造成的现象,声波在通过不同密度的海水会发生折射。由于此二现象的存在,使反潜战成为一种不确定的状态,在几年前中的一次美国与埃及的联合演习中,埃及曾经用老式的苏制F级潜艇成功突破了“企业”号航母编队的防线,而马岛海战中阿根廷仅有的两艘潜艇使英国海军惶惶不可终日。而该潜水器凭借其小巧灵活的特点,可以直接进入“漏斗区”与“液体海底”的内部进行探测,这就减小了这些不确定因素对反潜的压力。
   四 通过近战肉搏可以抵消我们相对落后的潜艇技术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我们将来的对手将是维吉尼亚与亲潮等先进潜艇,此时我们将在水下对抗中处于劣势,而利用这种小型线控潜艇可以用其与敌方进行近距肉搏可以抵消技术差距。
   此外,改进后还可作海底勘探与扫雷之用该设计着眼于利用现有装备与技术,进行重新整合的前提下研发新装备,以提高我海军最为薄弱的反潜能力。
   如图,为一水滴状潜水器,使用电动机进行水下自航,通过导线与母舰连接,由母舰为其提供航行用电力,并且主要由母舰控制,与一般水下作业机器人相似;但配备多种水下探测仪器,用于搜索潜艇:主要是主动声纳与被动声纳,同时由于其体积小的特点,还可以装备高灵敏度磁探仪与红外探测仪作为辅助搜潜设备,以发挥其独特优势。由于其主要航行动力与控制由母舰提供,为防备发生断线事故,还配备导线松紧缩放调节控制设备,同时还配备蓄电池用于断线后自航使用,在断线时启动自主控制装置自行返航与上浮。其作战使用方式是:由母舰根据战场情况控制其航行到指定海域进行搜潜作业。由于其近距离撞见敌潜艇的几率大,因此还可以外挂轻型反潜鱼雷进行近距离直接攻击。
   该潜水器长6.2米,直径1.2米,重约5吨,双壳体结构,由母舰控制时最大航速为30节,同时可以外挂两枚330毫米轻型反潜鱼雷。该设计思路源于自航式扫雷具与拖曳声纳。与前者相比,它的航速快,探测设备更为齐全;与后者相比,它的使用更加灵活,同时不会对母舰的机动型造成太大的影响,因为它可以自主航行,母舰只要确保导线不与推进器缠绕就可以进行机动。但与线导鱼雷的导线相比,该导线对强度的要求更大,以减少水下机动时导线出现机械疲劳而发生断线事故的几率。
   从某种意义上说,该潜水器在反潜战中的地位相当于半艘潜艇,因为它的工作方式与潜艇无二至,只是将潜艇的其他功能简化,保留探测能力而已。如果由水面舰艇作为控制母舰,它的航行用电力也不会受到太多的限制,因此它的水下工作时间可以相当长。只是它的活动范围受到导线长度的限制,它相当于母舰探测功能的延伸。
   该装备还有许多独到之处,这些独门绝招是现有反潜设备所不具有的:
   一 使用主动声纳搜索而不必担心暴露母舰方位。众所周知,使用主动声纳会暴露自己的方位,使己方在水声对抗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因此一般情况下对抗双方都尽量使用被动声纳。但被动声纳易受到海洋环境的影响,而且探测到的目标往往还要用主动声纳定位,测距和鉴别,这时,又必须依赖主动声纳。因此,在使不使用主动声纳在反潜战中是个相当头疼的问题。由于该潜水器在使用时位置与母舰是相脱离的,打开主动声纳搜索不会暴露母舰方位。如果对方对该潜水器发动攻击,一方面母舰可以通过武器发射噪音得知敌艇方位进行下一步反潜动作而不必忙于机动和对抗;另一方面该潜水器由于体积小灵活的特点易于规避敌方的进攻。因此,该反潜器的这一特点可谓意义重大。
   二 使水面舰艇编队在高海况下的反潜能力得到根本的保证。在高海况下,海洋环境嘈杂,本舰声纳几乎不能使用,航空反潜更是难以开展,因此,在高海况下,舰队的反潜几乎完全依赖编队中的潜艇。因为海面上翻江倒海的时候,水下还是一片宁静,只有潜艇在这种情况下还保留完全的水声探测能力。由于该潜水器的功能相当于一艘仅保留反潜能力的潜艇,而且可以时时跟随舰队,因此,高海况下的编队反潜就有了根本的保障。
   三 有效地克服了“漏斗区”与“液体海底”效应这反潜战中最可怕的两个大敌。所谓“漏斗区”,指海流受到海底复杂地形的影响而上升,在地形区周围形成漏斗状区域,在该海区周围的各种噪声经过该区域时发生折射和散失,使水声探测设备探测到的信息处于不稳定的状况,而“液体海底”则是指海水的密度差造成的现象,声波在通过不同密度的海水会发生折射。由于此二现象的存在,使反潜战成为一种不确定的状态,在几年前中的一次美国与埃及的联合演习中,埃及曾经用老式的苏制F级潜艇成功突破了“企业”号航母编队的防线,而马岛海战中阿根廷仅有的两艘潜艇使英国海军惶惶不可终日。而该潜水器凭借其小巧灵活的特点,可以直接进入“漏斗区”与“液体海底”的内部进行探测,这就减小了这些不确定因素对反潜的压力。
   四 通过近战肉搏可以抵消我们相对落后的潜艇技术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我们将来的对手将是维吉尼亚与亲潮等先进潜艇,此时我们将在水下对抗中处于劣势,而利用这种小型线控潜艇可以用其与敌方进行近距肉搏可以抵消技术差距。
   此外,改进后还可作海底勘探与扫雷之用
想法不错!
存在以下问题:子艇与母舰艇的导线连接限制了子艇活动范围和速度;如此小的体积,不足以容纳如此多的设备;子艇与母艇之间的数据情报交换如何处理?
Dick112兄的说法有道理,体积确实是小了,但以现在的技术,放这些东西应该没问题,况且主要数据都是通过导线送回母舰处理的.由于这东西实际上是母舰反潜能力的延伸,没必要为它提供太大的活动范围,40公里就足够了.我的设计中有包括导线缩放缓冲设备,就是为了防止高速机动时断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