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王莽的“社会主义”改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6:58:07
文章提交者:胡丽娘 加帖在 原创评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白居易·放言

对于王莽这个人物,白居易评价得很是经典。王莽篡汉之前确实是个好同志,比起他那些骄奢淫逸的叔伯兄弟,他还真没一点权贵子弟的坏毛病。甚至连他篡位的方式,都是采取不流血的和平移交——接受禅让。

王莽“始建国”之后,按照惯例,搞了一系列“改革”——这里本狐狸还是说改制比较好,虽然“改制”这个说法很不恰当,社会制度压根没改,但是教科书说是改制,你岂奈他何?更何况这里只读教科书的人不少,若名副其实地称之为“改革”,他们必然引“书”(教科书)据“言”(他人言)。

  王莽登基之初便改了货币,“乃更作小钱,径六分,重一铢,文曰“小钱直一”,与前“大钱五十”者为二品,并行。欲防民盗铸,乃禁不得挟铜炭。”从此货币的铸造就由政府的“中央银行”垄断了,邓通那样想造多少就造多少的人物,便少了一条发财的路子。

   紧接着,王莽又把土地和人口也给收归国有了,“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卖买。其男口不满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与九族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这就颇有些分田地的意味了,顺便,虽然没有解放奴隶,却也禁止了奴隶的买卖。奴婢,不再是种身份的象征,而是工作性质的象征——人家不过是从事着奴婢的工作而已。

  再后来,王莽干脆实行起了盐铁酒的国家专卖制度和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顺带着让“银行”向百姓发放贷款。“命县官酤酒,卖盐铁器,铸钱,诸采取名山大泽众物者税之。又令市官收贱卖贵,赊贷予民,收息百月三。”

更精彩的是,王莽连户籍制度和枪支管理制度都建立了,“禁民不得挟弩铠,徙西海。”

  从这些措施看,王莽信奉的虽然是儒家学说,却和千年后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某些方面不谋而合了。

但是,从史书的记载看,王莽的“社会主义”改制,似乎很不适应当时的国情。刚刚将货币铸造的权力收归国有,就出现了“徐乡侯刘快结党数千人起兵于其国”;分完土地就“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人至涕泣于市道”;紧接着“及坐卖买田宅、奴婢,铸钱,自诸侯、卿、大夫至于庶民,抵罪者不可胜数。”——诸侯、卿、大夫商能理解,至于庶民何至于此,就让人颇为费解了。莫非他们是先富起来的一群?被当做投机倒把,三反五反的对象给打击了?

国内闹得不可开交,国外也是纠纷不断,先是和匈奴的外交问题,导致匈奴进犯。起因很简单,王莽是个儒家学说的忠实信徒,认为匈奴称王不和礼制,“匈奴单于求故玺,莽不与,遂寇边郡,杀略吏民”。这点就是王莽的迂腐了,毕竟他那个时代还不够先进,不懂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更不懂得先忽悠着匈奴,再来个王莽领导下的民主。紧接着西域诸国或因为称号的问题,或是见风使舵,都开始不断地侵犯新王朝的边境了。

再后来,事情就更加不妙了,吕母第一个挑头闹事,接着赤眉绿林就都出来了。这些都是受压迫的百姓,尽管王莽的社会主义改制,对百姓有利,但是实施这些制度的官吏们,却是个个贪得无厌。王莽虽然改了经济制度,但是对于官吏的管理和监督,却没任何举措,既然这些制度能利百姓,自然也能利官吏,甚至,官吏们利用手里的权力,压迫起百姓来反倒更方便。

最典型的就是这段了,“流民入关者数十万人,乃置养赡官禀食之。使者监领,与小吏共盗其禀,饥死者十七八。先是,莽使中黄门王业领长安市买,贱取于民,民甚患之。”尽管王莽及时采取了援助措施,可惜,他手下的官吏们,却趁机肥了。不仅肥了,还升了官,流民的坏事,成了他的好事,“业以省费为功,赐爵附城”。

更为搞笑的是,这肥了的官吏们,形象工程倒是做的非常不错,可谓开后世先河。“莽闻城中饥馑,以问业,业曰:“皆流民也。”乃市所卖梁飰肉羹,持入视莽,曰:“居民食咸如此。”莽信之。”

  百姓不堪压迫,反了,而那些旧权贵们,因为既得利益的丧失,也反了。王莽的改制,不仅收走了他们大量的土地,还剥夺了他们私自铸造钱币的权力,甚至连自家奴婢,都不得买卖了。权贵们顿时丧失了诸多特权,大笔财源,能不嫉恨?

王莽的改制,终于改得如老鼠进风箱,两头不讨好,新王朝短短十六年,便GAME OVER。文章提交者:胡丽娘 加帖在 原创评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白居易·放言

对于王莽这个人物,白居易评价得很是经典。王莽篡汉之前确实是个好同志,比起他那些骄奢淫逸的叔伯兄弟,他还真没一点权贵子弟的坏毛病。甚至连他篡位的方式,都是采取不流血的和平移交——接受禅让。

王莽“始建国”之后,按照惯例,搞了一系列“改革”——这里本狐狸还是说改制比较好,虽然“改制”这个说法很不恰当,社会制度压根没改,但是教科书说是改制,你岂奈他何?更何况这里只读教科书的人不少,若名副其实地称之为“改革”,他们必然引“书”(教科书)据“言”(他人言)。

  王莽登基之初便改了货币,“乃更作小钱,径六分,重一铢,文曰“小钱直一”,与前“大钱五十”者为二品,并行。欲防民盗铸,乃禁不得挟铜炭。”从此货币的铸造就由政府的“中央银行”垄断了,邓通那样想造多少就造多少的人物,便少了一条发财的路子。

   紧接着,王莽又把土地和人口也给收归国有了,“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卖买。其男口不满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与九族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这就颇有些分田地的意味了,顺便,虽然没有解放奴隶,却也禁止了奴隶的买卖。奴婢,不再是种身份的象征,而是工作性质的象征——人家不过是从事着奴婢的工作而已。

  再后来,王莽干脆实行起了盐铁酒的国家专卖制度和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顺带着让“银行”向百姓发放贷款。“命县官酤酒,卖盐铁器,铸钱,诸采取名山大泽众物者税之。又令市官收贱卖贵,赊贷予民,收息百月三。”

更精彩的是,王莽连户籍制度和枪支管理制度都建立了,“禁民不得挟弩铠,徙西海。”

  从这些措施看,王莽信奉的虽然是儒家学说,却和千年后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某些方面不谋而合了。

但是,从史书的记载看,王莽的“社会主义”改制,似乎很不适应当时的国情。刚刚将货币铸造的权力收归国有,就出现了“徐乡侯刘快结党数千人起兵于其国”;分完土地就“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人至涕泣于市道”;紧接着“及坐卖买田宅、奴婢,铸钱,自诸侯、卿、大夫至于庶民,抵罪者不可胜数。”——诸侯、卿、大夫商能理解,至于庶民何至于此,就让人颇为费解了。莫非他们是先富起来的一群?被当做投机倒把,三反五反的对象给打击了?

国内闹得不可开交,国外也是纠纷不断,先是和匈奴的外交问题,导致匈奴进犯。起因很简单,王莽是个儒家学说的忠实信徒,认为匈奴称王不和礼制,“匈奴单于求故玺,莽不与,遂寇边郡,杀略吏民”。这点就是王莽的迂腐了,毕竟他那个时代还不够先进,不懂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更不懂得先忽悠着匈奴,再来个王莽领导下的民主。紧接着西域诸国或因为称号的问题,或是见风使舵,都开始不断地侵犯新王朝的边境了。

再后来,事情就更加不妙了,吕母第一个挑头闹事,接着赤眉绿林就都出来了。这些都是受压迫的百姓,尽管王莽的社会主义改制,对百姓有利,但是实施这些制度的官吏们,却是个个贪得无厌。王莽虽然改了经济制度,但是对于官吏的管理和监督,却没任何举措,既然这些制度能利百姓,自然也能利官吏,甚至,官吏们利用手里的权力,压迫起百姓来反倒更方便。

最典型的就是这段了,“流民入关者数十万人,乃置养赡官禀食之。使者监领,与小吏共盗其禀,饥死者十七八。先是,莽使中黄门王业领长安市买,贱取于民,民甚患之。”尽管王莽及时采取了援助措施,可惜,他手下的官吏们,却趁机肥了。不仅肥了,还升了官,流民的坏事,成了他的好事,“业以省费为功,赐爵附城”。

更为搞笑的是,这肥了的官吏们,形象工程倒是做的非常不错,可谓开后世先河。“莽闻城中饥馑,以问业,业曰:“皆流民也。”乃市所卖梁飰肉羹,持入视莽,曰:“居民食咸如此。”莽信之。”

  百姓不堪压迫,反了,而那些旧权贵们,因为既得利益的丧失,也反了。王莽的改制,不仅收走了他们大量的土地,还剥夺了他们私自铸造钱币的权力,甚至连自家奴婢,都不得买卖了。权贵们顿时丧失了诸多特权,大笔财源,能不嫉恨?

王莽的改制,终于改得如老鼠进风箱,两头不讨好,新王朝短短十六年,便GAME 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