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解] 为何欧洲车如此之好,还要用贸易壁垒和小日本争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6:21:04
各国政府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评析



  汽车工业可以大大增加就业率,吸引外资并创造大量出口机会,被公认为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为发展汽车工业和维护本国汽车工业在国际竞争中的有利地位,各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采取了形式各异的干预行为,从而对汽车产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讲,各国政府的政策主要把握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多大程度上允许外国汽车生产商进入本国市场;二是提供给本国汽车生产商的支持以及在多大程度上采取对外商的歧视性政策。从世界上主要汽车工业国的政府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来看,英国、美国无外商准入方面的限制,对本国制造商和外商实行平等的国民待遇;德国虽无外商准入方面的限制,但对外商采取歧视性干扰政策;韩国基本上对外国汽车制造商的直接投资无限制,对进口汽车用非关税壁垒进行控制;而法国、日本则采取限制性的外商准入并且对其实施歧视性干扰政策。

  各国政府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从内容上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税壁垒与非关税壁垒

  为保护本国汽车业,大多数的欧洲国家政府以及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政府都曾对汽车的进口设置关税壁垒,此举同时也刺激了外商在该国投资设厂以逃避高额关税。然而今天很少有发达国家沿用高关税政策来限制进口。欧盟的共同汽车关税为11%,美国为3%,日本则无任何进口关税

  尽管主要发达国家的汽车关税普遍较低,却采取了其他一些具体的贸易保护形式,例如实行进口配额制、“自愿出口限制”以及进口口岸限制等。上世纪70年代日本汽车迅速抢占欧美市场,美国和西欧国家出台了对日本的“自愿出口限制”,美日两国政府协定该双边政策将持续3年。

  欧盟则与日本政府谈判达成了一个有效期为7年的汽车协定,限制日本汽车进口不得超过整个欧盟汽车销售量的给定百分比。


(二)国产化比例与出口要求

  为了取代日本车的单纯进口,美国和欧盟鼓励日本制造商在其主要目标市场建立海外生产基地,并制定了国产化比例政策加以限制。经过欧盟与日本政府的讨价还价,最后确定如果汽车最终的国产化比例达到80%就可被接受为原产欧盟的产品,尽管法国政府坚持希望该比例达到100%。

  这种规定后来也被许多发展中国家政府采纳,并由此形成了强大的进口替代的政策基础,其直接目的是保护国内汽车行业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中主要的汽车生产国--印度、巴西、阿根廷、墨西哥以及西班牙都采取了该类措施。在多数情况下,国产化比例被设定在50%-90%之间。

  此后,发展中国家的汽车产业政策逐步呈现出向促进出口转变的态势。除了由一国政府提供的出口信贷、税收优惠等传统支持外,拉美的主要汽车生产国政府还制定了出口要求--汽车制造商每年必须出口一定比例的产成品。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墨西哥政府大规模调整了其国产化比例要求并减少了进口限制,以便为该国提高参与全球分工的能力创造有利条件。


(三)投资与发展政策

  法国、英国和意大利政府制定了各具特点的汽车产业投资与发展政策,广泛干预国内汽车行业的发展,比如参与汽车业内的重组和整合。这些国家在本国的一些汽车制造公司中直接拥有一定的所有权,并提供大规模的财政支持和津贴补助,但绝不向亏损企业提供补贴。欧洲国家政府也运用地区发展政策来影响汽车制造公司的选址和投资战略,努力劝说和吸引国内外汽车企业在欠发达地区设厂,比如通过税收优惠鼓励在高失业地区建立组装厂等。

  日本政府对本国汽车业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和导向作用有目共睹,特别是上世纪50到60年代,政府用资金援助、财政补贴及优惠财税等手段引进技术,并鼓励通过特许协议来获取急需的汽车生产技术。

  一些发达国家注重建设汽车产业服务支撑体系。美国认为修路是对汽车工业发展的最好的支持。从上世纪30年代起,政府就通过立法投入巨资,规划和修建全国的高速公路网络。韩国政府也在城市规划和道路交通上下足了工夫,为了减轻大城市交通堵塞问题,韩国政府在城市中心地区的交通要道征收通行费并推行更加有效的交通管制系统,例如公共汽车专用通道。

  美国的汽车税大大低于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购置阶段更低,主要征收燃油税。为鼓励汽车消费,美国政府第一个立法建立了缺陷召回和质量事故损失赔偿制度。类似的法律后来在德国和日本也相继得到广泛的应用。


(四)创造区域一体化环境

  为促进本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一些国家积极创建或加强区域一体化。

  1992年欧盟共同市场的确定,取消了技术和物资流动壁垒,扫清了整车与零配件自由贸易之路。汽车制造商们再也不用为进入各欧盟成员国市场而费尽周折地争取各种许可证,为汽车设计规格作任何技术改动,从而大大降低了汽车设计和生产成本,构筑了欧洲汽车工业获得更大规模效益的前提条件。在东欧十国于2004年正式加入欧盟以后,不仅会提供更广阔的消费市场,还将为跨国汽车集团提供更低成本的生产基地和采购市场。

  在北美,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政府间关于市场一体化的一些协定对北美的汽车产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65年美加汽车协议使北美的汽车业形成了新的格局,主要汽车制造商经过重组在洲际范围内建立了崭新的整体结构。1988年加拿大一一美国自由贸易协定同样提出了一些针对汽车产业的重要条款。该协定重新定义了“北美原产地增值标准”,以便官方确定哪些企业的产品可以在北美市场上免关税的自由流动。在北美自由协定中,由于墨西哥这个低生产成本国家的加入,进一步改变了北美的汽车业。此后的十年里,北美汽车税逐步取消。各国政府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评析



  汽车工业可以大大增加就业率,吸引外资并创造大量出口机会,被公认为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为发展汽车工业和维护本国汽车工业在国际竞争中的有利地位,各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采取了形式各异的干预行为,从而对汽车产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讲,各国政府的政策主要把握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多大程度上允许外国汽车生产商进入本国市场;二是提供给本国汽车生产商的支持以及在多大程度上采取对外商的歧视性政策。从世界上主要汽车工业国的政府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来看,英国、美国无外商准入方面的限制,对本国制造商和外商实行平等的国民待遇;德国虽无外商准入方面的限制,但对外商采取歧视性干扰政策;韩国基本上对外国汽车制造商的直接投资无限制,对进口汽车用非关税壁垒进行控制;而法国、日本则采取限制性的外商准入并且对其实施歧视性干扰政策。

  各国政府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从内容上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税壁垒与非关税壁垒

  为保护本国汽车业,大多数的欧洲国家政府以及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政府都曾对汽车的进口设置关税壁垒,此举同时也刺激了外商在该国投资设厂以逃避高额关税。然而今天很少有发达国家沿用高关税政策来限制进口。欧盟的共同汽车关税为11%,美国为3%,日本则无任何进口关税

  尽管主要发达国家的汽车关税普遍较低,却采取了其他一些具体的贸易保护形式,例如实行进口配额制、“自愿出口限制”以及进口口岸限制等。上世纪70年代日本汽车迅速抢占欧美市场,美国和西欧国家出台了对日本的“自愿出口限制”,美日两国政府协定该双边政策将持续3年。

  欧盟则与日本政府谈判达成了一个有效期为7年的汽车协定,限制日本汽车进口不得超过整个欧盟汽车销售量的给定百分比。


(二)国产化比例与出口要求

  为了取代日本车的单纯进口,美国和欧盟鼓励日本制造商在其主要目标市场建立海外生产基地,并制定了国产化比例政策加以限制。经过欧盟与日本政府的讨价还价,最后确定如果汽车最终的国产化比例达到80%就可被接受为原产欧盟的产品,尽管法国政府坚持希望该比例达到100%。

  这种规定后来也被许多发展中国家政府采纳,并由此形成了强大的进口替代的政策基础,其直接目的是保护国内汽车行业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中主要的汽车生产国--印度、巴西、阿根廷、墨西哥以及西班牙都采取了该类措施。在多数情况下,国产化比例被设定在50%-90%之间。

  此后,发展中国家的汽车产业政策逐步呈现出向促进出口转变的态势。除了由一国政府提供的出口信贷、税收优惠等传统支持外,拉美的主要汽车生产国政府还制定了出口要求--汽车制造商每年必须出口一定比例的产成品。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墨西哥政府大规模调整了其国产化比例要求并减少了进口限制,以便为该国提高参与全球分工的能力创造有利条件。


(三)投资与发展政策

  法国、英国和意大利政府制定了各具特点的汽车产业投资与发展政策,广泛干预国内汽车行业的发展,比如参与汽车业内的重组和整合。这些国家在本国的一些汽车制造公司中直接拥有一定的所有权,并提供大规模的财政支持和津贴补助,但绝不向亏损企业提供补贴。欧洲国家政府也运用地区发展政策来影响汽车制造公司的选址和投资战略,努力劝说和吸引国内外汽车企业在欠发达地区设厂,比如通过税收优惠鼓励在高失业地区建立组装厂等。

  日本政府对本国汽车业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和导向作用有目共睹,特别是上世纪50到60年代,政府用资金援助、财政补贴及优惠财税等手段引进技术,并鼓励通过特许协议来获取急需的汽车生产技术。

  一些发达国家注重建设汽车产业服务支撑体系。美国认为修路是对汽车工业发展的最好的支持。从上世纪30年代起,政府就通过立法投入巨资,规划和修建全国的高速公路网络。韩国政府也在城市规划和道路交通上下足了工夫,为了减轻大城市交通堵塞问题,韩国政府在城市中心地区的交通要道征收通行费并推行更加有效的交通管制系统,例如公共汽车专用通道。

  美国的汽车税大大低于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购置阶段更低,主要征收燃油税。为鼓励汽车消费,美国政府第一个立法建立了缺陷召回和质量事故损失赔偿制度。类似的法律后来在德国和日本也相继得到广泛的应用。


(四)创造区域一体化环境

  为促进本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一些国家积极创建或加强区域一体化。

  1992年欧盟共同市场的确定,取消了技术和物资流动壁垒,扫清了整车与零配件自由贸易之路。汽车制造商们再也不用为进入各欧盟成员国市场而费尽周折地争取各种许可证,为汽车设计规格作任何技术改动,从而大大降低了汽车设计和生产成本,构筑了欧洲汽车工业获得更大规模效益的前提条件。在东欧十国于2004年正式加入欧盟以后,不仅会提供更广阔的消费市场,还将为跨国汽车集团提供更低成本的生产基地和采购市场。

  在北美,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政府间关于市场一体化的一些协定对北美的汽车产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65年美加汽车协议使北美的汽车业形成了新的格局,主要汽车制造商经过重组在洲际范围内建立了崭新的整体结构。1988年加拿大一一美国自由贸易协定同样提出了一些针对汽车产业的重要条款。该协定重新定义了“北美原产地增值标准”,以便官方确定哪些企业的产品可以在北美市场上免关税的自由流动。在北美自由协定中,由于墨西哥这个低生产成本国家的加入,进一步改变了北美的汽车业。此后的十年里,北美汽车税逐步取消。
汽车王国德国雪上加霜。本来销售量已经普遍不景气,而最新的汽车质量报告又把日本汽车普遍地排在德国汽车前面,只有法国和意大利车的排名更低。日本汽车质量的不断提高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德国汽车真的落后于日本汽车了吗?

德国“汽车画报”每年发表一次质量报告,从可靠性、长时间质量和顾客满意度几个方面对最重要的20种汽车品牌进行评价。这个评价是根据对24666名开车人的民意调查,700万例技术检查,对修车行的调查,各车的保修情况和10万公里长时间试验综合作出的。

结果是:前6名中5个是日本车,依次为1. 马自达,2. 丰田,3. 本田,4. 韩国现代和日本尼桑并列,6. 三菱。以下为:7. 欧宝,8. 富豪,9. Smart,10. 福特,11. 奔驰和雪铁龙并列,13. Seat,14.奥迪和宝马并列,16. 标志、雷诺、斯科达和大众并列,20. 菲亚特。

从这个结果看,德国车分别排在第7(欧宝)、9(Smart)、11(奔驰)、14(奥迪和宝马)和第16位(大众)。集体总分远远低于日本。不过兴许仗着人多势大在总分上还能排个第二。

“汽车画报”写道:各种毛病和汽车被召回事件,大多数由于电子方面的问题,导致德国汽车分数低落。

英美有关媒体发表的报告结果也类似:日本汽车质量比德国好。英国消费者刊物“Which?”把大众汽车归入了差档。把原来排在最佳档里的奔驰车降到了“一般”档,把原来排 “好”档里的奥迪和宝马降到了“较差”档。

美国J.D. Powerand Associates发表的报告中,德国汽车相互间的次序略有不同。据此,世界1000辆汽车平均有269个问题。宝马高于这个平均线,只有264个问题;奥迪有295个问题;奔驰有327个问题;大众以386个问题垫底。

英国新车网newcarnet.co.uk的威特先生对德国之声英文网记者说:“是竞争者变得更可靠,而不是德国车变得更不可靠了。”“Which?”杂志的海德兰德说:“日本车厂表明,把车造得特别可靠是可能的。这样他们就把整体水平带了上去。”

这些年来日本汽车的质量有很大提高是众所周知,也可以说是有口皆碑的。德国人购买日本车的越来越多也是事实。但另一方面,三年或十万公里以上的日本二手车仍然是那样的不值钱。看来,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还是一个长期的事情。

日本车的质量是比德国车高吗?从近年来的各种汽车报告看,可以肯定的是:日本新车的问题确实比德国新车少,尤其在电子方面,德国汽车出毛病的比较多。当然并不能说明德国汽车的机械性能和关键配件不如日本车。这一点从消费者继续相信德国产二手车可以看出。在高档车领域,德国车仍然鲜有对手。

但是,如果德国厂不多一点危机感,进一步的落后也不是不可能的。

http://news.chinesewings.com/cgi-bin/site/i.cgi?id=20041122093534511
查查资料,看看德国市场上的日本车有多少,日本市场上的德国
车有多少不就结了?
原帖由 舰船之剑啸黄沙 于 2006-12-19 10:32 PM 发表
查查资料,看看德国市场上的日本车有多少,日本市场上的德国
车有多少不就结了?




不如你查查资料,日本和德国的汽车年产量比较一下又怎样?

我倒是奇怪,何解“天上有地下无”的benz和bmw在美国输了Lexus十多年呢?

论产地,全都是美国本土生产,lexus不存在进口关税的优势;论历史,老美和德国以及日本都打过仗,toyota也不存在什么“国仇家恨”的劣势;论民族,德国裔移民比例占美国公民最多,小日本更不可能有民族感情之上的卖点...
美国人的文化比较特殊,对于文化积淀这个东西比较不敏感
原帖由 cloudzhu 于 2006-12-19 11:20 PM 发表
美国人的文化比较特殊,对于文化积淀这个东西比较不敏感



那是否也可以说

某些中国人的文化太过极端,对于文化积淀这类东西过于敏感呢?
]]
美国这个国家几十年的东西都能算古董,100年出头的都算宝物,你说这个地方特殊不特殊?老美脑袋里没有积淀这两个字
;P 睡觉了,要掐架的明天继续

以前在别的地方都是日枪,到了这里居然成了德枪了,也是第一次:D
德国佬的fans不是遍布各大小军事论坛么?

例如G36神教、mauser 98k党、还有一众纳粹军装fans...
原帖由 cloudzhu 于 2006-12-19 23:20 发表
美国人的文化比较特殊,对于文化积淀这个东西比较不敏感



所以美国最强

而善于学习的日本目前第二强:L ;funk
原帖由 cloudzhu 于 2006-12-19 23:37 发表
美国这个国家几十年的东西都能算古董,100年出头的都算宝物,你说这个地方特殊不特殊?老美脑袋里没有积淀这两个字



你错了,这根本不是历史问题而是肤色问题

日本人不可能立足于本民族文化开发豪华车外形去和德国车竞争

就像黄种人影星永远坐不上好莱坞顶级交椅一个道理

日本人如果真的设计一个东方风格外形的豪华车去到国际市场上竞争那才是死路一条

皇冠和公爵在白人文化圈的失败已经很说明问题了

东方人不能走欧洲卖牌子卖概念的路子,肤色问题
当然并不能说明德国汽车的机械性能和关键配件不如日本车。这一点从消费者继续相信德国产二手车可以看出。在高档车领域,德国车仍然鲜有对手。


德系二手车恐怕是一个吞噬金钱和时间的无底洞


当然买来收藏还可以


这是美国人评选的最佳二手车

左下角
:D 龌龊:D

为什么白人和黄种人穿上同样衣服差距如此之大


汽车也一样,日本人和欧洲人制造一样的汽车,这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后者,并非历史沉淀,日本文明史比德国长

关键是金发碧眼,丑媳妇连公婆都不爱
2手车市场日本车保值是因为在<20w miles这个区间里日本车基本不用维修。

德国车缝缝补补3x年,日本车一口气1x年;P
不如你查查资料,日本和德国的汽车年产量比较一下又怎样?

====年产量说明什么问题?
凌志460的产量高还是花冠的产量高?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哪个更好?
原帖由 舰船之剑啸黄沙 于 2006-12-20 09:39 PM 发表
不如你查查资料,日本和德国的汽车年产量比较一下又怎样?

====年产量说明什么问题?
凌志460的产量高还是花冠的产量高?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哪个更好?




为什么不能说明问题?

日本车烂得满世界都是,德国车好得产量还不如人家一半么
欧洲人不是不想要经济车市场这块最大的饼,而是无法和日本车竞争

被打败了
为什么不能说明问题?

日本车烂得满世界都是,德国车好得产量还不如人家一半么

========按你的说法,那花冠一定比凌志好了.
原帖由 舰船之剑啸黄沙 于 2006-12-21 09:26 PM 发表
为什么不能说明问题?

日本车烂得满世界都是,德国车好得产量还不如人家一半么

========按你的说法,那花冠一定比凌志好了.




那你意思是,德国车没有和日本车同等级的了?
那你意思是,德国车没有和日本车同等级的了?

==========车好不好和卖得好不好不能完全划等号.
赛纳车从动力性 操作性上看,是不错的家伙,但是价格高,
后排空间小,我虽说很想开这车,然后把街道当赛道.但是,
真要用的话,我可能去买吗?
一个人去买车要考虑的东西很多.
就好比普锐斯,在中国卖得很差,但要你承认这车不好怕是
很困难吧.中国人接受不了这车当然有原因,想必你也清楚.
要说日本车也好,欧洲车也罢,都有其特点,在各个市场上的
表现也不同.
中国对于他们来说算是中立市场,不仅仅是他们,对全世界
的大厂来说都是这样.
通用在美国本土混得不怎么样,在中国,如果南北大众分开算
的话,居然是老大.
也不要太小看中国市场,怎么说现在也排行世界第二了,而且
增长速度惊人.
:D :P :b ;funk :L
楼主怎么不看看美国是皮卡多还是凌志多?按楼主这么说ford F-150肯定比LS460好得多,我去慕尼黑和汉堡怎么就没见什么日本车?满街的大众,奔驰宝马都不很多,还有在美国,德国车普遍售价都要高于日系车,比如jetta和花冠,同一级别的车差了2000美元,能再买一辆了,不过无论怎么样,我就是不喜欢日本车,感觉日本车无论怎么设计都缺少某种神韵。
比较也是要在同级车中比较. 同时一种车放在不同的市场上有不同的命运. 日本的豪华车其实在技术上已经相当强劲, 论技术指标绝对不输给德国车, 于是在美国, 更现代, 更年轻, 更便宜的日本豪华车占上风, 而在欧洲, 人的品牌意识比较强, 比较保守, 产品也更注重渗透文化, 这个时候德国车就占上风, 无论日本豪华车如何努力, 都不行. 其他欧系车一样, 比如美洲虎, 努力了这么多年, 一样输给德国三大品牌, 说明在欧洲的品牌积累是非常重要的.
原帖由 汉中龙 于 2007-1-3 01:23 AM 发表
楼主怎么不看看美国是皮卡多还是凌志多?按楼主这么说ford F-150肯定比LS460好得多,我去慕尼黑和汉堡怎么就没见什么日本车?满街的大众,奔驰宝马都不很多,还有在美国,德国车普遍售价都要高于日系车,比如je ...





如果你非要认死理,那么benz、bmw等等还不一样不如美国的pickup?如果你能拿mpv和轿车比载客量我看我这帖阁下可以直接pass了

要说美国,看看这几年jd power的排名吧。


慕尼黑和汉堡没日本车的原因之一不就是我这帖的标题嘛——欧盟的贸易壁垒
14楼的党卫军是女的还是男的,感觉是男的可能性大点。
原帖由 汉中龙 于 2007-1-3 01:23 发表
楼主怎么不看看美国是皮卡多还是凌志多?按楼主这么说ford F-150肯定比LS460好得多,我去慕尼黑和汉堡怎么就没见什么日本车?满街的大众,奔驰宝马都不很多,还有在美国,德国车普遍售价都要高于日系车,比如je ...

2000美元的捷达还是花冠?新车?

德国车售价高并不是实际性能的体现,而是他的制造成本太高了
看看销量就知道了,真正把车子使用功能作为首选的阶层大多数会选择日本车
原帖由 吃饱了 于 2007-1-4 09:40 发表

2000美元的捷达还是花冠?新车?

德国车售价高并不是实际性能的体现,而是他的制造成本太高了
看看销量就知道了,真正把车子使用功能作为首选的阶层大多数会选择日本车




日本车的特点就是外观超好+豪华内饰+轻薄车身,就拿佳美来说吧,花里胡哨的电子功能一堆但是ESP没有,主动安全设施还不如速腾,可是速腾(jetta)在北美的售价和佳美几乎一样,没办法,日本车就是便宜啊。要不然克莱斯勒干吗那么着急要让奇瑞作OEM?降低成本,另外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中国人相差太远,06全美销量第一还是福特F系列皮卡,不过顶级豪华车还是德国人的天下,包括顶级跑车。
原帖由 汉中龙 于 2007-1-6 19:52 发表




日本车的特点就是外观超好+豪华内饰+轻薄车身,就拿佳美来说吧,花里胡哨的电子功能一堆但是ESP没有,主动安全设施还不如速腾,可是速腾(jetta)在北美的售价和佳美几乎一样,没办法,日本车就是便宜啊 ...


顶级跑车德国人的天下?除了Porsche外德国人还有Supercar么?玛莎拉蒂Mc12、阿斯顿马丁 DB9 是德国的?要玩跑车还是和意大利人去玩吧
原帖由 汉中龙 于 2007-1-6 07:52 PM 发表




日本车的特点就是外观超好+豪华内饰+轻薄车身,就拿佳美来说吧,花里胡哨的电子功能一堆但是ESP没有,主动安全设施还不如速腾,可是速腾(jetta)在北美的售价和佳美几乎一样,没办法,日本车就是便宜啊 ...







camry为什么要有esp?法拉利、宝马、保时捷和volvo有那玩意么?



“顶级豪华车是德国人的天下”?还包括跑车?恐怕你好意思说,德国佬都还不好意思听呢
劳斯莱斯和宾利隶属于宝马和大众,奔驰自己有迈巴赫,楼上明白什么叫顶级豪华车了吗?顶级跑车几乎全是欧洲车,保时捷勉强算一个,布加迪和兰博基尼听说过吗?大众的。奥迪也出超级跑车系列,麦凯伦总知道吧?奔驰的。法拉利,阿尔法罗密欧和玛莎拉蒂属于菲亚特,阿斯顿马丁属于福特,除了少量手工定做的在北美生产以外,其它很大部分是德国的,为何不是德国人的天下?要多学习才能进步啊;P
]]
:D 看来您是不懂中文了,超级豪华车和超级跑车几乎全是德国品牌或者德国子公司的品牌,我说超级豪华车是德国人的天下有什么问题吗?要不您也举几个量产的非德国系的超级豪华车品牌出来我听听?
]]
Audi的R8就一个换了马甲的Golado,德国人还抄意大利人呢;funk

至于Camry为什么不用ESP(VSC),很简单:一个严重调教成Under Steer的车需要VSC么?
我怎么听说不少发达国家,ESP是强制配的。
原帖由 舰船之剑啸黄沙 于 2007-1-18 10:19 AM 发表
我怎么听说不少发达国家,ESP是强制配的。




如此看来在你那些所谓的“发达国家”,法拉利、bmw、保时捷是禁售的了? ;P
嘿嘿,您所谓的超级跑车总产量加一起还不如蓝波吉尼一个厂出的多;P ,至于宾利和RR,被德国人买了只能认德国为老大,要不然“别摸我”什么的还不找你玩命?在超级豪华车和超级跑车方面,能和德国人一较短长的只有法拉利一家,其他的都和手工作坊差不太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