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分析意大利为何如此之薄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14:17:40
此文是转贴,转自《大国的兴衰》美国保罗.肯尼迪

众所周知的是,此君是一个数据主义者,善于从国力方面论述大国之兴衰。
文章共分为2部分,一部分是从意大利王国统一到1914年一战爆发前,第二部分是二战爆发前的意大利经济社会分析。
文章比较长。

希望有超过5个人能认真从头到尾看完这编文章。此文是转贴,转自《大国的兴衰》美国保罗.肯尼迪

众所周知的是,此君是一个数据主义者,善于从国力方面论述大国之兴衰。
文章共分为2部分,一部分是从意大利王国统一到1914年一战爆发前,第二部分是二战爆发前的意大利经济社会分析。
文章比较长。

希望有超过5个人能认真从头到尾看完这编文章。
乍一看,一个统一的意大利大的出现使欧洲的均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它已不再是部分主权操外国人手里,经常受外来干涉威胁的相互敌对的一群城邦,而是一个有3000万人口的稳固的整体,其人口增长很快,到1914年时已接近法国的人口。这个时期它的陆海军规模不是特别大,但正如下表所表明那样,他们还是不容忽视的。
        1880-1914年各大国的陆海军人数
              (单位:万人)

          1880        1890        1900        1910         1914
俄国        79.1        67.7        116.2        128.5        135.2
法国        54.3        54.2        71.5        76.9        91.0
德国        42.6        50.4        52.4        69.4        89.1
英国        36.7        42.0        62.4        57.1        53.2
奥匈帝国        24.6        34.6        38.5        42.5        44.4
意大利        21.6        28.4        25.5        32.2        34.5
日本        7.1        8.4        23.4        27.1        30.6
美国        3.4        3.9        9.6        12.7        16.4


       1880-1914年各大国的战舰吨位
           (单位:万吨)
        1880        1890        1900        1910        1914
英国        65        67.9        106.5        217.4        271.4
法国        27.1        31.9        49.9        72.5        90
俄国        20        18        38.3        40.1        67.9
美国        16.9        24        33.3        82.4        98.5
意大利        10        24.2        24.5        32.7        49.8
德国        8.8        19        28.5        96.4        130.5
奥匈帝国        6        6.6        8.7        21        37.2
日本        15        41        18.7        49.6        70

  如上所示,从外交上看,意大利的兴起必然冲击着它的两大邻国――法国和奥匈帝国。它在1882年加入了三国同盟,这表面上“解决了”意-奥的对抗,也进一步孤立了法国的两面受敌的局势。所以,就在它统一后10年时间里,意大利似乎已完全成为欧洲大国体系中的一员,罗马也同其他首都(伦敦、巴黎、柏林、圣彼得堡、维也纳、君士坦丁)一样,成为外国派驻全权大使驻节的地方。
  但是,意大利以大国地位出现却掩盖了它的一些致命弱点。首先,是整个国家经济的停滞,特别是南部乡村地区。它的文盲率在全国为37.6%,而南部更为严重,远远高于西欧和北欧任何一个国家。这反映了意大利大部分农业地区的落后性――小农经济、贫瘠的土地、少量的投资、实物地租、不能满足需求的运输条件。意大利的生产和人均国民财富只能与西班牙和东欧的农业社会相比,而不能与荷兰或威斯特伐利亚相比。意大利无媒,而且,尽管已转向水力发电,但它88%的能源仍来自英国的媒,这就成了维持收支平衡的沉重负担,相应地也就成了可怕的战略弱点。在工业没有获得重大发展的前提下,意大利的人口增长就成了一个祸福参半的事情。因为它与其他西方大国相比,减缓了人均工业增长率;假如每年没有成千上万的意大利人(往往是很有活力和才干的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移民定居,这种对比对意大利更为不利,用肯普的话来说,所有这些,使意大利成为“不利的后来者”。
  但这并不是说,意大利就没有现代化了。的确,正是这一时期,许多历史学家提到了“焦利蒂(意大利政治家,1842-1928,从1892年到1921年曾先后五次出任首相,在国内进行了一些列改革,对外进行殖民扩张)时代的工业革命”和“我国的经济生活中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至少在北方,已发生了向重工业方面的重大转移。在格施伦康看来,1896-1908年,意大利经历了朝工业化方向的“大奋进”。的确,这时意大利的工业发展速度比欧洲其他任何一个地方都快,人口从农村向城镇转移加快了,银行体系为提供工业信用贷款重新进行了自我调整,国际的实际收入在迅速上升,皮埃蒙特地区的农业也表现出相似的前进步伐。
  然而,一旦把有关意大利的统计数字进行比较性的剖析,其光泽就显得黯淡了。它确实创建了钢铁工业,但它在1913年的产量只是英国的八分之一,德国的七分之一,比利时的二分之五。其工业增长率确实很快,但起点很低,以致其成果并不怎么显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它的工业能力尚未达到英国1900年的四分之一。它在世界制造业生产中所占的份额实际上下降了,从1900年仅有的2.5%,下降到1913年的2.4%.尽管意大利勉强够格进入大国行列,但需要指出的是――除日本外,其他每个大国工业潜力都是其两倍、三倍,有的国家(德国、英国)是它的6倍,一个国家(美国)是它的13倍以上。
  假如意大利有较强的民族内聚力和其他民族所表现出来的决心,这些弱点也许能多少得到弥补,但这些因素都不存在。意大利国家中存在的忠诚是家族性的、地方性的,也许是地区性的,但绝不是全国性的。这样,早就开始发展的北方工业化只能加剧和南方的差距;这个半岛许多地方的村社团体缺乏与外界的重要联系。由于意大利政府和天主教会的对立没有改善,天主教会禁止其教徒为这个国家服务。受本国人欢迎和外国自由主义者羡慕的复兴思想并没有渗透到意大利社会中去。军队征兵很困难,而且按战略需要而不是按地区政治的考虑分驻军队是不可能的。高层文官和军队的关系的特点是相互不理解和不信任。普遍的反军国主义情绪、军官素质的低下以及缺乏制造现代武器所需要的资金等等,增加了人们对其军事力量的怀疑。这种怀疑早在灾难性的1917年卡波雷战役或1940年的埃及战役中就产生了。它的统一战争考的是法国的干涉和后来普鲁士对奥匈帝国的威胁。1896年在阿杜瓦(在阿比西尼亚,现在的埃塞俄比亚)的大惨败使意大利信誉扫地,意大利军队是唯一倍一个没有有效反击手段的非洲国家打败了的欧洲军队。意大利政府作出的使它的总参谋部感到意外的1911-1912年在利比亚进行战争的决定,是最严重的财政上的灾难。意大利海军在1890年时看起来很强大,但其相对的规模却越来越小,并且战斗力通常令人怀疑。地中海地区的英国皇家海军的几任总司令总是希望意大利舰队保持中立而不是结盟,如果英国和法国在这个时期交战的话。
   所有这些对意大利战略和外交地位产生的影响是令人沮丧的。意大利总参谋部非常清楚,无论在数量上还是技术上,无论是与法国相比还是与奥匈帝国相比都处于劣势,而且它还直到,铁路运输的不足和根深蒂固的地方主义,使得意大利不能像普鲁士那样对军队进行大规模的灵活调动。不仅意大利海军明白它的低效率,而且意大利易受攻击和漫长的海岸线也使其结盟政治处于很矛盾的境地。因此使战略计划的制订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混乱。意大利和柏林在1882年签订的盟约在起初是令人鼓舞的,特别是当时俾斯麦看来要使法国陷于瘫痪时;甚至在此时,意大利政府也努力同英国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为仅仅英国一个国家就能抵消法国舰队的力量。1900年以后的几年中,当英法关系趋于密切,而英国和德国由自由合作走向对立时,意大利人感到,除了见风使舵、转向新的英法联盟外,几乎别无选择。讨厌奥匈帝国的残余情绪,加速了这种行动,正如尊重德意志的心理及德意志在意大利的工业金融中的重要性妨碍了意大利与其公开决裂一样。因此,到1914年时,意大利又处于像1871年那样的境地。它是“大国中最小的一个”,在其邻国心目中,它令人失望地使人捉摸不透,并且寡廉鲜耻;它对阿尔卑斯地区、巴尔干地区、北非和更远的地区怀有商业上的和扩张主义的野心,这样就与敌友的利益都发生了冲突。经济和社会状况继续削弱着它的影响事态发展的能力。它仍然是勾心斗角的角逐中的一方。简言之,在其他大多数国家的政府看来,与意大利为敌,不如与其结成伙伴了;但二者之间的利害差距并不大。
20世纪30年代的意大利足以说明一个大国经济上的脆弱性,而不论这个国家的领导者是多么积极主动和野心勃勃。乍看起来,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权把国家从外交世界中的偏僻之地带到了世人瞩目的中心。同英国一起,意大利是1925年《洛迦诺公约》的外部保证者之一;同英国、法国和德国一起,意大利也是1938年慕尼黑协定的签字国。通过进攻科浮(1923年)、大力“平定”利比亚和大举(出动5万意大利军队)干涉西班牙内战、意大利保证了它称霸地中海的要求。1935年到1937年间,墨索里尼敢于蔑视国际联盟的制裁和西方的敌视态度,对阿比西尼亚(现在的埃塞俄比亚)进行了血腥的征服,从而雪洗了阿杜瓦惨败之辱。而在早些时候,墨索里尼却主张维持现状:1934年他出师勃伦纳山口,以遏制希特勒接管奥地利;1935年在斯特雷扎他又欣然同意签署反德协议。在20世纪20年代,墨索里尼滔滔不绝地抨击布尔什维克的演说,使他赢得了许多外国佬(包括丘吉尔在内)的钦佩,而在下一个10年(即30年代)他又成为了各方讨好的对象。以致到了1939年1月,张伯伦的罗马之行还力图阻止意大利完全滑入德国阵营。
    但是外交上的声望并不是衡量意大利重新崛起的唯一尺度。由于废除了闹派性的政党政治,在经济上用“社团主义”计划取代了劳资争端以及关于政府行动所作的承诺,这个法西斯国家似乎为失望的战后欧洲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这一模式对于那些惧怕布尔什维克所提供的另一种“模式”的人来说,是具有吸引力的。由于协约国的投资,从1915-1918年意大利的工业化取得了迅速的进展,至少在与武器生产有关的重工业领域里如此。在墨索里尼统治下,这个国家致力于一项雄心勃勃的现代化计划;排除庞廷沼泽的积水,大力发展水力发电,改善铁路系统。同时电气工业、人造丝及其人造纤维也有发展。汽车产量增加了,航空工业也似乎进入了世界上最富有革新精神的国家之列,它的飞机在速度和高度上创造了一系列新记录。
    军事力量似乎也是意大利崛起的很好标志。虽然20世纪20年代它在武装部队上花费并不多,但是墨索里尼对于实力和征服的迷信,以及扩张意大利领土的日益强烈愿望,使他在30年代大幅度地增加国防开支。确实,在30年代中期,国民收入的10%以上和政府收入三分之一都被用于发展武装部队,按绝对数值比英国或法国的开支还要多,而比美国的总支出更加多得多。时髦的新型战舰正在建造,为的是与法国海军和英国地中海舰队相抗衡,并使地中海确实成为墨索里尼所宣称的我们的海。当意大利参战时,它拥有113艘潜艇,“这或许是除了苏联以外世界上最庞大的水下力量。”1940年以前它甚至把更多的钱分配给空军,即皇家空军。这也许是为了与早期法西斯主义强调现代性、科学、速度和刺激性的论调保持一致。无论是在阿比西尼亚还是西班牙(特别是后者),意大利人都动用了空军,并使自己以及许多外国观察者确信他们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空军。海军和空军的加强使意大利用于陆军的基金所剩无几,但是30年代后期,陆军的30个师经过了实质上的改编,新式的坦克和火炮列入了计划。此外,墨索里尼认为,由于大量的法西斯行动队和训练有素的小分队存在,因而在下一次总体战中,这个国家很可能拥有曾经要求的“800万士兵”。所有这些都是第二罗马帝国诞生的吉兆。
    然而,这些不过都是梦想,从强权政治的角度看,法西斯主义的意大利惊人的软弱。关键问题在于:“从经济上说,甚至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时,意大利仍只能算是一个半发达的国家。”按人均收入,意大利1920年的水平或许只相当于英国和美国19世纪初期和法国19世纪中期所达到的水平。国民收入数据掩盖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北部的人均收入高于平均水平的20%,而南部的人均收入则低于平均水平的30%。这一差距,要是说有什么变动,那就是还在不断地拉大。由于人口源源不断地外流,因而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的人口增长率只有1%左右。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为2%,而人均收入年增长率只有1%。这虽不能说是一种灾难,但也很难说是一种经济奇迹。从根本上说,意大利的软弱就在于它一直依赖于小规模的农业。1920年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为40%,并吸收了劳动人口总数的50%。甚至直到1938年,意大利一个家庭的过半收支仍用于购买食物,这时经济落后的又一标志。由于过分强调农村生活的优点,法西斯主义不是减少农业的比重,而是采取一系列措施尽力支持农业,其中包括关税,大面积开垦土地和完全控制小麦市场。自爱法西斯政权的各种考虑中,重要的是尽量减少对外国粮食生产者的依赖,防止农民进一步流入城镇,因为这会导致失业总人数的上升和社会问题的增多。其结果造成了农村极为严重的失业,并产生了与此相应的所有特征:低生产率、文盲和地区间严重不平衡。
    既然意大利经济相对落后,国家又宁愿把钱花在军备和维护乡村农业上,那么剩下来用于企业投资的金额就很少,这就不足为奇了。如果说 世界大战已减少国内资本的积累,那么经济萧条和转向保守主义对于国内资本的积累则是进一步打击。可以肯定,因为政府的飞机或者卡车订货而生意兴隆的公司可以大获盈利,但是,总的来说,意大利经济发展不打可能从自给自足的努力中获益。关税仅仅为无效率的生产者提供了保护,而以前曾给意大利工业化以极大推动的国外投资,在这种全面的新重商主义时代却减少了而到1938年,意大利仍然只拥有世界制造业产量的2.8%,钢、生铁、铁矿石和媒产量在世界总产量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2.1%、1.0%、0.7%和0.1%,它的现代资源的能源消耗率比任何其他大国都低得多。最后,鉴于墨索里尼明显地热衷于同法国打仗,有时还想与英法两国同时作战,指出下面这一点是有意义的:意大利仍然不得不依赖于肥料、媒、石油、废钢铁、橡胶、铜和其他必需原料进口――其中80%要通过英属直布罗陀海峡和苏伊士运河,而且不少是由英国船只运载的。意大利政权在这方面最典型性,即没有制定应付进口物资一旦停止的应急计划。这类战略原料的储存也是谈不到的,因为到30年代后期,意大利甚至没有外汇去支付眼前的需求。这种经常性的通货短缺也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意大利人无力购买德国机床。这对于生产1935年以后研制出来的更新式的飞机、坦克、大炮和舰艇是至关重要的。
    尽管墨索里尼政权把全力精力和资源都用于武装部队的建设,但它们的实际表现和状况却十分糟糕,而且每况愈下,这一点也可以从经济落后中找到解释。海军或许可以算作是3个军种中装备最精良的,但是也可能过于软弱而无力把英国皇家海军赶出地中海。意大利海军没有航母,因为墨索里尼不让建,因此它被迫转而依靠意大利皇家空军。军种之间缺乏协调,这可以说是一种极为不当的安排。它的巡洋舰只适宜于好天气,而事实证明它的大批潜艇是一种对过时装备的巨额投资:“艇上缺少攻击计算仪器;在遭到深水炸弹攻击时一旦管道破裂,空调系统会放出有毒气体;在意大利空军中也可以看到。意大利空军在对阿比西尼亚部落的轰炸(虽然并不总是击中目标)中显示了自己的能力,它在西班牙内战中的表现也给许多观察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30年代后期,更新式的英国和德国的单翼机完全使菲亚特CR42型双翼机黯然失色,甚至轰炸机部队也苦于只拥有轻型和中型轰炸机,这些飞机的发动机马力很小,炸弹也是惊人地不灵。然而,上述的这两个军种在国防预算中所享有的份额还是日益增加。相比之下,陆军在国防预算中的份额却从1935-1936年度的58.2%,下降到了1938-1939年度的44.5%,而这个时期正是陆军迫切需要新式坦克、大炮、卡车和通讯系统的时候。当意大利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意大利陆军的“主力坦克”是重量为3.5吨的菲亚特L-3型坦克,没有无线电设备,视界狭窄,只配备有两挺机枪;而这时最新式的德国和法国坦克设计重量都接近20吨,并装有威力大得多的武器。
     鉴于法西斯统治下困扰意大利经济的几乎不可救药的软弱性,那种认为它能在同另一个相当的大国的战争中取胜的看法未免太轻率了。下面这一事实使意大利的前景更加暗淡,即它的武装部队是早期重新武装的牺牲品,因而很快就过时了。由于这在20世纪30年代是一个普遍问题,也几乎在同等程度程度上影响了法国和苏联,因此,我们在回头具体分析意大利软弱性之前,稍微详细地探讨一下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
    至关重要的因素是,这一时期的科学和技术广泛用于军事发展,它改变着所有军种的武器系统。例如,战斗机就正在从便于操纵(但武器装备单薄并以胶布外壳)的双翼机,迅速转变为“装备多挺重机枪和火炮、座舱防弹钢板和自封式油箱“的铝合金单翼机,前者飞行时速为200英里,后者飞行时速可达400英里,并需要更大功率的引擎。轰炸机也在发生变化―――在那些有能力实现这一变化的国家里,从双引擎的短程中型轰炸机相代价高昂。四引擎。载弹量很大、活动半径达两千英里的轰炸机转变。华盛顿条约后的战列舰比它们的前代航速加快了,防护能力增强了,并装备强大得多的防空火力系统。新式航母是庞然大物,设计也很完善,比20世纪20年代最新式的水上飞机母舰和改装过的战列巡洋舰都有更大的攻击力。坦克设计师正在赶制更重型的、武器装备更好和防护钢板更强的坦克样品,这种坦克需要比1935年以前的轻型实验原型所拥有的马力大得多的发动机。更有甚者,所有这些武器系统正在开始受到电力通讯的变革、导航设备和潜探测设备的改善的影响,也受到早期雷达和改进了的无线电装备的影响。所有这些技术改进,不仅使新式武器变得更昂贵,而且也使新式武器的采购程序复杂化了。试问,人们有足够的新式机床、计量仪器和焊接平台去适应这些改进型装备的生产吗?武器工厂和电力供应者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吗?他们有足够的备用工厂和训练有素的工程师吗?人们有胆量停止生产经过考验的但可能是过时的旧式型号而去等待新型号经过试验然后再投入生产吗?最后一个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是,这些不顾一切重新武装的努力,怎么样与国家经济状况、海内外资源的获得以及国家财政承受能力保持一致?毫无疑问,这一切并不是新出现的难题,但是这一切对于30年代决策者们的压力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沉重得多。
正是在这种技术――经济背景(和外交背景)中,才能够最透彻地理解30年代大国重新武装的不同模式。在这10年中,各国国防开支实际年度总数的统计方式存在很多差异,但是下表还是可以看作此时发生的事情的一个合理的指南。
                            大国国防开支(1930-1938年)
                             (以当时百万美元为单位)
                日本        意大利        德国        苏联        英国        法国        美国
1930        218        266        162        722        512        498        699
1933        183
(还有另两个数字)
356
387        351
(361)        452
(620)        707
(303)        333
(500)        524
(805)        570
(792)
1934        292
(384)
(427)        455
(427)        709
(914)        3479
(980)        540
(558)        707
(731)        803
(708)
1935        300
(900)
(463)        966
        1607
(2025)        5517
(1607)        646
(671)        867
(849)        806
(933)
1936        313
(440)
(488)        1149
(1252)        2332
(3266)        2933
(2903)        892
(911)        995
(980)        932
(1119)
1937        940
(1621)
(1064)        1235
(1015)        3298
(4769)        3446
(3430)        1245
(1283)        890
(862)        1032
(1079)
1938        1740
(2489)
(1706)        746
(818)        7415
(5807)        5429
(4527)        1863
(1915)        919
(1014)        1131

    通过这种对比,意大利的问题就更清楚了。尽管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意大利需要把相当大的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武装部队(其比重可能超过除苏联以外的任何国家),但是从绝对数字来说,30年代前半期意大利在军备方面并不是一个高消费者。但是,旷日持久的侵略埃塞尔比亚的战争,加上期间对西班牙的干涉,导致国防开支在1935年-1937年间的大幅度增加。因此,在那几年里,意大利的部分国防开支是用于当时的军事行动,而不是用于三军或军事工业的发展。恰恰相反,在埃塞尔比亚和西班牙的冒险严重削弱了意大利,这不仅仅是因为战场上的损失,而且还因为战斗持续得越久,意大利就越需要进口必不可少的战略原料,而这是需要付钱的,从而导致1939年意大利银行储备减少到几乎零的后果。由于无力购买使空军和陆军现代化所需要的机床和其他设备,早在1940年之前的两三年,这个国家或许已经变得更弱了,陆军自身的整编也无济于事,因为它把每一个师从3个团减少为2个团,用这个办法把师的数目又增加了一半,其结果是许多军官得到了晋升,但部队的效率并没有真正提高。空军依靠生产力还不及1915-1918年的工业来支撑(假定这个词是恰当的),它号称拥有8500余架飞机,进一步的核实将这一数字减少到总共454架轰炸机和129架战斗机,其中没有多少在其他空军中堪称第一流的飞机。没有合适的坦克。高射炮、高速战斗机、像样的炸弹、航空母舰、雷达、外汇以及充足的后勤保障,墨索里尼就这样在1940年把它的国家投入了另一场大国战争,其根据就是这场战争已经打赢了这一设想,事实上,只有奇迹,或者说是德国人,才使意大利避免了一场空前的大灾难。
    诚然,以上的分析强调的是武器和数字,没有考虑领导能力、人员素质和国民对于战争的态度等因素,然而可悲的事实是,这些因素不但远没有补偿意大利的物质缺陷,反而增加了它的相对软弱。尽管进行了肤浅的法西斯主义灌输,但在1900-1930年间,意大利社会和政治文化中没有任何变化能使陆军对于有才能的和雄心勃勃的男性变得更有吸引力。恰恰相反,它的集体性低能、首创精神的缺乏和对于个人前途的关心使它显得丢人――这一切使德国武官和其他军事观察家感到惊愕。陆军并不是墨索里尼的驯服工具,它能够并且也确实是经常违反他的意愿,为完不成任务找出各种理由。它的命运就是,通常不经事先商量就投入冲突,在那里总有些任务必须完成。在谨小慎微、未经培训的高级军官的智慧下,加之缺乏有经验的士官作为骨干,这支陆军一旦卷入大国战争,其境况是无望的。意大利海军(除了有魅力的袖珍潜艇之外)的境况也好不了多少。虽说皇家空军的军官团和飞行员受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他们也无法施展才能,因为他们仍然驾驶着过时的飞机,这种飞机的发动机易受沙漠地区的沙粒损伤,炸弹不灵,而火力更是可怜。至于缺乏一个参谋长委员会来协调各军种的计划或者讨论(更不用说安排)防务上的轻重缓急,这一点就无需赘述了。
    最后一点就是墨索里尼本人,他在战略上是一个头号不利因素。有人论证说,墨索里尼并不是希特勒那样无所不能的领袖,可他却使自己显得像那样的领袖。国王维克多.埃曼努埃尔三世努力维护他的君主特权,并成功地使官僚和军官团中的许多人对他保持忠诚。对于许多意大利人来说,罗马教廷也是一个独立的、颇有竞争力的权力中心。到20世纪30年代,大工业家和不驯服的农民都对墨索里尼政权缺乏热情。而民族法西斯党本身,至少是它那些地区首领们视乎更关心工作的分配,而不是追求民族的光荣。但是考虑到“领袖”的自我欺骗嗜好、喜欢言过其实和大吵大嚷、出于天性的撒谎、缺乏有效的行动和思考的能力以及政府的无能等因素,即使墨索里尼的统治是绝对的,意大利的地位也不会更好一些。
意大利的经济现在是每况愈下啊
意大利是不可能恢复罗马帝国的辉煌了,除了足球还可以炫耀之外.
现在意大利的GDP还处于世界前10吧。
二战中意大利的蛙人还是值得 一提的。外号叫“猪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