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对中国的评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1:43:48
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什么性质?究竟如何评价它?这些评价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这是一些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问题。当今中国有一种“言必称哈佛”的意识形态,似乎“美国标准”成了检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优劣的唯一尺度。笔者虽然历来不赞成这样的标准,但也从来不反对多听听美国人士的意见,因为中国与美国,不仅是当今东、西最值得重视的两个大国,而且就文明发展来讲,中、美非常有可能形成代表未来文明发展的两极。因此,美国学者对中国的评价,值得我们认真听取。

肯定评价有两论点

波士顿大学教授、美国马克思主义教育中心成员阿尔伯特指出,美国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国马克思主义了解甚少,对邓小平理论几乎不了解。资产阶级学者同样如此。他认为,美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对中国市场经济的评价,大约分成两大类。第一大类是少数(约40%),赞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肯定评价有两种论点:一种是以詹姆斯劳勒为代表的“过渡论”,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通向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的过渡形式。这种过渡论主要源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理论,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新经济政策的中国版。认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条件尚不成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奠定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基础。

但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何保证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故“过渡论”学者主张“应当扩大公有部门,应当能够控制私有部门”。

另一种是以大卫施韦卡特为代表的“永久论”,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永久形态,是所有社会主义的特征,是完全成熟的社会主义形态。“永久论”认为区别“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要点,主要是“市场社会主义都有非市场领域,主要是将消费品放到市场领域,但公共服务部门,如教育、养老等是非市场化的,劳动力也不应当市场化。”他们认为“中国目前并不是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是处于市场社会主义早期阶段”。

两个值得深思现象

第二大类是多数(约60%)认为中国市场经济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他们认为“社会主义更多地应与计划经济相联系,而不是与市场相联系”。这类评价也有两种论点:一种同样是“过渡论”,但与肯定评价相反,认为“中国市场经济正在向资本主义过渡”,“市场将把国家变成自己的工具。市场将把任何事物都变成商品,把任何人都分成买者和卖者、所有者和工人、剩余价值的创造者和获取者”。认为市场“传播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价值观,从而动摇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另一种论点是“形成论”,认为“中国市场经济已形成资本主义的一种形态”。认为“中国的腐败官僚、资本家和小资产阶级已经联合起来,社会经济控制在党和国家的官僚手中,特权阶层正在进行资本积累,将工人创造的财产当作私有财产,将国家的财产变成私人财产”。

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是,一方面,美国多数资产阶级学者竟与多数马克思主义学者观点相近;另一方面,少数资产阶级学者却与40%的马克思主义学者观点近似。后者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是同一形态”,甚至“美国也是社会主义,因为美国邮政系统也为政府所有”。但绝大多数资产阶级学者都认为,“中国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

另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是,在美国资产阶级学者中,也出现了“过渡论”和“形成论”。“过渡论”认为,中国处于“混合经济向资本主义的过渡阶段”,由于“市场是唯一有效的资源配置手段,市场的结果必然是资本主义,私有部分将越来越大并包围国有部门,国有部门将不得不遵守私有规则,变成依附于私有部门的补充成分”。“形成论”则认为“中国已经处于资本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是资本主义的外衣”。美国右翼有句名言:“资本主义中国不是威胁,共产党统治的资本主义中国才是威胁”。

一些值得听取的建议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反映,应当成为我国决策层的重要参考。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经济全球化,WTO,改革开放,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美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建议:中国“保持独立的唯一方式是与第三世界某些国家如印度、古巴等联合起来,改变国际组织的规则”;中国在“处理全球化问题时要谨慎,要讲究策略和技巧”;中国走向世界“既不能闭关自守,也不能放松战略步骤”,要尽量“使西方依赖中国,至少在贸易方面依赖中国”;中国应了解“美国的大资本家希望与中国做生意,相信对中国的和平演变”;中国应了解“世界左翼是反对当前的全球化的”;中国应当“在美国及西方左翼当中广交朋友”,消除美国劳工组织“中国人拿走了美国工人的工作”等误解;中国不能让美国工人阶级“将中国当作敌人”;中国应当“加强与欧美和第三世界马克思主义者的交流,近年双方认识的差距越来越大”……

笔者以为,美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建议是值得听取的。特别是“形成论”的代表人物迈里斯?迈斯勒,他在《毛以后的中国》中指出,1960-1976年中国是“毛主义时期”,是“中国社会主义的最高点,后来中国就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中国人听起来似乎“很左”,但确值得深思。中国的出路绝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凤凰视点)

陈群 作者为资深传媒人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什么性质?究竟如何评价它?这些评价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这是一些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问题。当今中国有一种“言必称哈佛”的意识形态,似乎“美国标准”成了检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优劣的唯一尺度。笔者虽然历来不赞成这样的标准,但也从来不反对多听听美国人士的意见,因为中国与美国,不仅是当今东、西最值得重视的两个大国,而且就文明发展来讲,中、美非常有可能形成代表未来文明发展的两极。因此,美国学者对中国的评价,值得我们认真听取。

肯定评价有两论点

波士顿大学教授、美国马克思主义教育中心成员阿尔伯特指出,美国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国马克思主义了解甚少,对邓小平理论几乎不了解。资产阶级学者同样如此。他认为,美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对中国市场经济的评价,大约分成两大类。第一大类是少数(约40%),赞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肯定评价有两种论点:一种是以詹姆斯劳勒为代表的“过渡论”,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通向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的过渡形式。这种过渡论主要源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理论,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新经济政策的中国版。认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条件尚不成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奠定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基础。

但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何保证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故“过渡论”学者主张“应当扩大公有部门,应当能够控制私有部门”。

另一种是以大卫施韦卡特为代表的“永久论”,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永久形态,是所有社会主义的特征,是完全成熟的社会主义形态。“永久论”认为区别“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要点,主要是“市场社会主义都有非市场领域,主要是将消费品放到市场领域,但公共服务部门,如教育、养老等是非市场化的,劳动力也不应当市场化。”他们认为“中国目前并不是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是处于市场社会主义早期阶段”。

两个值得深思现象

第二大类是多数(约60%)认为中国市场经济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他们认为“社会主义更多地应与计划经济相联系,而不是与市场相联系”。这类评价也有两种论点:一种同样是“过渡论”,但与肯定评价相反,认为“中国市场经济正在向资本主义过渡”,“市场将把国家变成自己的工具。市场将把任何事物都变成商品,把任何人都分成买者和卖者、所有者和工人、剩余价值的创造者和获取者”。认为市场“传播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价值观,从而动摇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另一种论点是“形成论”,认为“中国市场经济已形成资本主义的一种形态”。认为“中国的腐败官僚、资本家和小资产阶级已经联合起来,社会经济控制在党和国家的官僚手中,特权阶层正在进行资本积累,将工人创造的财产当作私有财产,将国家的财产变成私人财产”。

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是,一方面,美国多数资产阶级学者竟与多数马克思主义学者观点相近;另一方面,少数资产阶级学者却与40%的马克思主义学者观点近似。后者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是同一形态”,甚至“美国也是社会主义,因为美国邮政系统也为政府所有”。但绝大多数资产阶级学者都认为,“中国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

另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是,在美国资产阶级学者中,也出现了“过渡论”和“形成论”。“过渡论”认为,中国处于“混合经济向资本主义的过渡阶段”,由于“市场是唯一有效的资源配置手段,市场的结果必然是资本主义,私有部分将越来越大并包围国有部门,国有部门将不得不遵守私有规则,变成依附于私有部门的补充成分”。“形成论”则认为“中国已经处于资本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是资本主义的外衣”。美国右翼有句名言:“资本主义中国不是威胁,共产党统治的资本主义中国才是威胁”。

一些值得听取的建议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反映,应当成为我国决策层的重要参考。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经济全球化,WTO,改革开放,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美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建议:中国“保持独立的唯一方式是与第三世界某些国家如印度、古巴等联合起来,改变国际组织的规则”;中国在“处理全球化问题时要谨慎,要讲究策略和技巧”;中国走向世界“既不能闭关自守,也不能放松战略步骤”,要尽量“使西方依赖中国,至少在贸易方面依赖中国”;中国应了解“美国的大资本家希望与中国做生意,相信对中国的和平演变”;中国应了解“世界左翼是反对当前的全球化的”;中国应当“在美国及西方左翼当中广交朋友”,消除美国劳工组织“中国人拿走了美国工人的工作”等误解;中国不能让美国工人阶级“将中国当作敌人”;中国应当“加强与欧美和第三世界马克思主义者的交流,近年双方认识的差距越来越大”……

笔者以为,美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建议是值得听取的。特别是“形成论”的代表人物迈里斯?迈斯勒,他在《毛以后的中国》中指出,1960-1976年中国是“毛主义时期”,是“中国社会主义的最高点,后来中国就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中国人听起来似乎“很左”,但确值得深思。中国的出路绝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凤凰视点)

陈群 作者为资深传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