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变ZT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7:29:18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朱元璋以一介细民,投身行伍。十几年间,他纵横捭阖,东拼西杀,终于荡平群雄,克定天下,建立了大明天下。为了巩固皇权,它采取了分封制度。先后分封了二十四个子侄为藩王,在全国各地镇守,企图以此来确保朱明天下的长治久安。然而,与朱元璋的主观愿望相反,恰恰是这种分封制度,酿成了一场祸起萧墙、骨肉相残的战乱。
  
  
   建文削藩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突然病逝。这对年近古稀的朱元璋来说,无疑是个沉重打击。让谁来继承皇位呢?朱元璋一时拿不定主意。
   按照宗法制度,理应由皇长孙朱允炆继位。但皇长孙性格柔弱,朱元璋恐怕他不能担负重任,很为忧虑。一天,朱元璋命他咏一首《新月》诗,想看看他的才力。他倒是很聪明。仿佛不假思索,开口就来。但吟出的诗句,却使朱元璋大失所望。其诗云:“谁将玉指甲。抓破碧天痕?影落江湖上,蛟龙不敢吞。”朱元璋听了,半天说不出话来,隐隐有一种不祥之感。
   还有一次,朱元璋又想试试皇长孙的才能。他亲口出了一个上联,让朱允炆对下联。朱元璋吟道:“风吹马尾千条线”,才思敏捷的朱允炆脱口答道:“雨打羊毛一片膻”。朱元璋听了,不觉默然不乐:太没有帝王之气了!此时恰好燕王朱棣在座,上前答道:“日照龙鳞万点金”。朱元璋听了大喜,觉得燕王有气度,又文武双全,从此打算立他为太子。
   不料,朱元璋改立燕王为皇太子的想法,却受到了几个老臣的反对。内阁大学士刘三吾说:“皇长孙继位,名正言顺。如果立燕王为太子,置秦、晋二王于何地?”(燕王朱棣为朱元璋第四子,秦王朱爽(应为“木”字旁,此字打不出来)、晋王朱棢均其兄长)刘三吾说得很有道理,朱元璋无言可答,也就取消了立燕王为太子的想法。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朱元璋病死。皇长孙朱允炆继位,改明年为建文元年,是为建文帝。
   朱元璋有二十三个儿子,除长子朱标早死外,其余二十二人都在各地为王。朱元璋原来以为这些同姓藩王会念及骨肉之情,同心协力辅佐皇室。但他的尸骨未寒,建文帝的皇叔们就为所欲为起来。根本不把这个侄辈的皇帝放在眼里。特别是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人,各自拥兵在外,野心勃勃,建文帝感到压力很大,整天忧心忡忡。
   兵部尚书齐泰和太常寺卿兼翰林学士黄子澄,是建文帝早在东宫时就很信赖的大臣。特别是黄子澄,当年曾在东宫陪伴朱允炆读书,更得信任。建文帝即位,命二人同参国政。为了对付强藩压国的局面,君臣频频聚会,商议削藩大计。齐泰认为,燕王据有北平(今北京),雄踞一方,而且素有不臣之心,应该先发制人,除去燕王,使群龙无首,其他诸藩自然瓦解。黄子澄不同意他的意见,说:“燕王智虑过人,早有准备,一时很难得手。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时就有很多不法行为。将他们治罪,师出有名,也不会引起非议。现在,最好是先除去周王。周王是燕王的同母弟,除去周王就是剪除燕王的受阻。手足一去,燕王势孤,自然俯首听命。”建文帝听了黄子澄的建议,觉得很有道理。他是既想削藩,消除国家的隐患,又怕担当迫害叔父的罪名,总想把事情办得体面一些。因此,他当即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派曹国公李景隆去捉拿周王朱橚。
  当时,朝中有很多人都关心削藩的事情。前军都督府左断事高巍不同意贸然削藩。他上疏说:“诸王多骄逸不法,违反朝制。不削,朝廷纲纪不立。削之,则伤害亲属间的感情。西汉的贾谊曾说过:‘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这个做法值得效仿。现在不要忙于削藩,应该实行汉武帝是主父偃的推恩之策。在北诸王,子弟分封于南;在南蛛网,子弟分封于北。如此则藩王之权,不削而自削矣。”这是个很有见地的建议,但建文帝君臣却没有采纳,失去了和平解决藩王问题的机会。
  七月,李景隆按照建文帝和齐、黄等人商定的密旨,以巡视各地边防的名义,带兵路过开封。周王不知有诈,毫不戒备。李景隆率军突然包围王宫,出其不意地把周王逮捕。
  李景隆把周王押解到井,建文帝又不忍加以治罪,甚至想放他回到封地上去。幸亏齐泰和黄子澄极力坚持,才将周王废为庶人。不久,又按照齐泰和黄子澄的意见,把贪婪横暴、多行不法的齐王朱槫、代王朱桂、岷王朱楩废为庶人。有人告发湘王朱柏谋反,建文帝遣使责问。湘王非常恐惧,且无以自明,就放火烧毁了自己的王宫,自焚而死。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建文帝先后削废了五个藩王。然而,当削藩的矛头指向燕王朱棣时,却遇到了激烈的反抗。
燕王起兵
  
  
  
   燕王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与周王朱橚是同母兄弟。洪武三年封燕王,十三年赴藩北平。他“智勇有大略,能推诚任人”,“善用兵”,很受朱元璋的宠爱。从洪武二十三年起,朱元璋即命他“屡率诸将出征”,并令其节制沿边人马。他多次率军出征蒙古,在戎马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政治军事经验,也使他的威望、地位和政治影响都超过其他诸王。事业的成功,滋长了燕王的野心。而道衍和尚等人的怂恿和蛊惑,则使他的野心付诸了行动。
   洪武十五年八月,皇后马氏去世。明太祖朱元璋下令选有道高僧侍奉诸王,为诸王诵经荐福。道衍找到燕王驻地,对他说:“大王如果让我侍奉您,我就送一顶白帽子给您戴!”“白”字放在“王”字上面,正好是个“皇”字。燕王听了这个字迷,很是高兴。进一步与之交谈,彼此甚为投契,于是把道衍带回北平。从此,道衍经常出入往复,为燕王出谋划策。
   建文帝即位,以次削除诸王,周、湘、代、齐、岷五王相继被废。消息传来,燕王极为惶悚,坐卧不安。道衍乘机劝说燕王谋反。燕王觉得此事非同儿戏,弄不好要掉脑袋,一直犹豫不决。为了坚定燕王的谋反信心,道衍向燕王推荐了相人高手袁珙,让他为自己说项。
   听说袁珙相术高明,燕王便把他召至北平。为了检验他相术高明与否,燕王找了九个与自己相貌相似的卫士,自己也穿上和他们同样的服装,一起操弓矢在酒馆里饮酒,让袁珙分辨。袁珙早得道衍暗示,哪会分辨不出?他立即到燕王面前跪拜,说:“殿下怎么这样轻贱自己,穿起这种不合自己身份的服装了呢?”燕王见状大喜,召他进宫,让他给自己相面。袁珙装模做样地仔细审视了燕王一番,然后说:“殿下龙行虎步,日角插天,太平天子也!年四十,须过脐,即登大宝矣。”燕王已年近四十,闻言大喜,政治野心急剧膨胀,于是夺取皇位的决心更加坚定。道衍又让袁珙为藩邸中各位将校相面。袁珙装模做样地审视一番之后,说他们皆有公侯将相之相。这些人听了,都以为自己天命在身,政治野心也被激发起来了。
   为了准备起事,燕王命道衍在王宫后苑加紧训练人马,日夜打造兵器。还畜养了大量鹅鸭,让它们在庭院中噪叫,以掩盖打造兵器的声音。
   燕王的举动,早有探子报到南京。建文帝和齐泰、黄子澄商议,采取紧急措施,不等燕王准备就绪,就以北部边疆告急的名义,下令将燕王手下的精兵全部调出;又以张昺为北平左布政使,以谢贵、张信为都指挥使,密令他们加紧监督燕王。这一下果然打乱了燕王的部署,他在处处被动的情况下被迫交出了兵权。元朝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朱元璋以一介细民,投身行伍。十几年间,他纵横捭阖,东拼西杀,终于荡平群雄,克定天下,建立了大明天下。为了巩固皇权,它采取了分封制度。先后分封了二十四个子侄为藩王,在全国各地镇守,企图以此来确保朱明天下的长治久安。然而,与朱元璋的主观愿望相反,恰恰是这种分封制度,酿成了一场祸起萧墙、骨肉相残的战乱。
  
  
   建文削藩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突然病逝。这对年近古稀的朱元璋来说,无疑是个沉重打击。让谁来继承皇位呢?朱元璋一时拿不定主意。
   按照宗法制度,理应由皇长孙朱允炆继位。但皇长孙性格柔弱,朱元璋恐怕他不能担负重任,很为忧虑。一天,朱元璋命他咏一首《新月》诗,想看看他的才力。他倒是很聪明。仿佛不假思索,开口就来。但吟出的诗句,却使朱元璋大失所望。其诗云:“谁将玉指甲。抓破碧天痕?影落江湖上,蛟龙不敢吞。”朱元璋听了,半天说不出话来,隐隐有一种不祥之感。
   还有一次,朱元璋又想试试皇长孙的才能。他亲口出了一个上联,让朱允炆对下联。朱元璋吟道:“风吹马尾千条线”,才思敏捷的朱允炆脱口答道:“雨打羊毛一片膻”。朱元璋听了,不觉默然不乐:太没有帝王之气了!此时恰好燕王朱棣在座,上前答道:“日照龙鳞万点金”。朱元璋听了大喜,觉得燕王有气度,又文武双全,从此打算立他为太子。
   不料,朱元璋改立燕王为皇太子的想法,却受到了几个老臣的反对。内阁大学士刘三吾说:“皇长孙继位,名正言顺。如果立燕王为太子,置秦、晋二王于何地?”(燕王朱棣为朱元璋第四子,秦王朱爽(应为“木”字旁,此字打不出来)、晋王朱棢均其兄长)刘三吾说得很有道理,朱元璋无言可答,也就取消了立燕王为太子的想法。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朱元璋病死。皇长孙朱允炆继位,改明年为建文元年,是为建文帝。
   朱元璋有二十三个儿子,除长子朱标早死外,其余二十二人都在各地为王。朱元璋原来以为这些同姓藩王会念及骨肉之情,同心协力辅佐皇室。但他的尸骨未寒,建文帝的皇叔们就为所欲为起来。根本不把这个侄辈的皇帝放在眼里。特别是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人,各自拥兵在外,野心勃勃,建文帝感到压力很大,整天忧心忡忡。
   兵部尚书齐泰和太常寺卿兼翰林学士黄子澄,是建文帝早在东宫时就很信赖的大臣。特别是黄子澄,当年曾在东宫陪伴朱允炆读书,更得信任。建文帝即位,命二人同参国政。为了对付强藩压国的局面,君臣频频聚会,商议削藩大计。齐泰认为,燕王据有北平(今北京),雄踞一方,而且素有不臣之心,应该先发制人,除去燕王,使群龙无首,其他诸藩自然瓦解。黄子澄不同意他的意见,说:“燕王智虑过人,早有准备,一时很难得手。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时就有很多不法行为。将他们治罪,师出有名,也不会引起非议。现在,最好是先除去周王。周王是燕王的同母弟,除去周王就是剪除燕王的受阻。手足一去,燕王势孤,自然俯首听命。”建文帝听了黄子澄的建议,觉得很有道理。他是既想削藩,消除国家的隐患,又怕担当迫害叔父的罪名,总想把事情办得体面一些。因此,他当即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派曹国公李景隆去捉拿周王朱橚。
  当时,朝中有很多人都关心削藩的事情。前军都督府左断事高巍不同意贸然削藩。他上疏说:“诸王多骄逸不法,违反朝制。不削,朝廷纲纪不立。削之,则伤害亲属间的感情。西汉的贾谊曾说过:‘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这个做法值得效仿。现在不要忙于削藩,应该实行汉武帝是主父偃的推恩之策。在北诸王,子弟分封于南;在南蛛网,子弟分封于北。如此则藩王之权,不削而自削矣。”这是个很有见地的建议,但建文帝君臣却没有采纳,失去了和平解决藩王问题的机会。
  七月,李景隆按照建文帝和齐、黄等人商定的密旨,以巡视各地边防的名义,带兵路过开封。周王不知有诈,毫不戒备。李景隆率军突然包围王宫,出其不意地把周王逮捕。
  李景隆把周王押解到井,建文帝又不忍加以治罪,甚至想放他回到封地上去。幸亏齐泰和黄子澄极力坚持,才将周王废为庶人。不久,又按照齐泰和黄子澄的意见,把贪婪横暴、多行不法的齐王朱槫、代王朱桂、岷王朱楩废为庶人。有人告发湘王朱柏谋反,建文帝遣使责问。湘王非常恐惧,且无以自明,就放火烧毁了自己的王宫,自焚而死。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建文帝先后削废了五个藩王。然而,当削藩的矛头指向燕王朱棣时,却遇到了激烈的反抗。
燕王起兵
  
  
  
   燕王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与周王朱橚是同母兄弟。洪武三年封燕王,十三年赴藩北平。他“智勇有大略,能推诚任人”,“善用兵”,很受朱元璋的宠爱。从洪武二十三年起,朱元璋即命他“屡率诸将出征”,并令其节制沿边人马。他多次率军出征蒙古,在戎马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政治军事经验,也使他的威望、地位和政治影响都超过其他诸王。事业的成功,滋长了燕王的野心。而道衍和尚等人的怂恿和蛊惑,则使他的野心付诸了行动。
   洪武十五年八月,皇后马氏去世。明太祖朱元璋下令选有道高僧侍奉诸王,为诸王诵经荐福。道衍找到燕王驻地,对他说:“大王如果让我侍奉您,我就送一顶白帽子给您戴!”“白”字放在“王”字上面,正好是个“皇”字。燕王听了这个字迷,很是高兴。进一步与之交谈,彼此甚为投契,于是把道衍带回北平。从此,道衍经常出入往复,为燕王出谋划策。
   建文帝即位,以次削除诸王,周、湘、代、齐、岷五王相继被废。消息传来,燕王极为惶悚,坐卧不安。道衍乘机劝说燕王谋反。燕王觉得此事非同儿戏,弄不好要掉脑袋,一直犹豫不决。为了坚定燕王的谋反信心,道衍向燕王推荐了相人高手袁珙,让他为自己说项。
   听说袁珙相术高明,燕王便把他召至北平。为了检验他相术高明与否,燕王找了九个与自己相貌相似的卫士,自己也穿上和他们同样的服装,一起操弓矢在酒馆里饮酒,让袁珙分辨。袁珙早得道衍暗示,哪会分辨不出?他立即到燕王面前跪拜,说:“殿下怎么这样轻贱自己,穿起这种不合自己身份的服装了呢?”燕王见状大喜,召他进宫,让他给自己相面。袁珙装模做样地仔细审视了燕王一番,然后说:“殿下龙行虎步,日角插天,太平天子也!年四十,须过脐,即登大宝矣。”燕王已年近四十,闻言大喜,政治野心急剧膨胀,于是夺取皇位的决心更加坚定。道衍又让袁珙为藩邸中各位将校相面。袁珙装模做样地审视一番之后,说他们皆有公侯将相之相。这些人听了,都以为自己天命在身,政治野心也被激发起来了。
   为了准备起事,燕王命道衍在王宫后苑加紧训练人马,日夜打造兵器。还畜养了大量鹅鸭,让它们在庭院中噪叫,以掩盖打造兵器的声音。
   燕王的举动,早有探子报到南京。建文帝和齐泰、黄子澄商议,采取紧急措施,不等燕王准备就绪,就以北部边疆告急的名义,下令将燕王手下的精兵全部调出;又以张昺为北平左布政使,以谢贵、张信为都指挥使,密令他们加紧监督燕王。这一下果然打乱了燕王的部署,他在处处被动的情况下被迫交出了兵权。
建文元年(1399年)二月,按照朝觐规定,燕王来到南京。
   户部侍郎卓敬见燕王到京,认为这是一个趁机缚虎的好机会。他向建文帝密奏说:“燕王智虑过人,酷像先帝。北平乃金元故都,形胜之地,士马精强。万一有变,不易控制。最好把燕王改封在南昌,使他在一个新的地方无法施展阴谋,以绝后患。”
   这个建议既可全骨肉之情,又可防患于未然,确实是个极好的策略。但建文帝看完奏折,往衣袖里一塞,一笑置之。他以为燕王已经交出兵权,又有张昺等人监视,不必介意了。
   卓敬见建文帝不以为然,非常着急。第二天又当面谏诤。建文帝摇摇头,沉默了一会儿,叹道:“燕王是骨肉至亲,怎么好下此狠手。”卓敬道:“隋文帝和杨广,乃父子之情,杨广尚且图谋篡逆,何况陛下和燕王不过是叔侄,往陛下三思!”建文帝愣了一下,沉吟了好久,黯然说道:“四叔乃皇祖爱子,与我从小相亲。如今皇祖尸骨未寒,我怎么忍心骨肉相残!你不要再说了。”
   这时连首创削藩之议的齐泰、黄子澄,也觉得燕王敢于来到南京,就是表示已经放弃了篡位的打算,所以他们也没有坚持将燕王留在南京。
   三月,燕王回到北平。他为了进一步麻痹朝廷,不久就宣布病重,卧床不起。建文帝君臣闻知,更加放心了。
   五月,是明太祖的忌辰。按礼仪要求,各地的藩王和世子都要到南京来祭奠。燕王已经称病,就派世子高炽及其弟高煦、高燧入宫。朱高煦提出兄弟三人不能都去,恐怕被朝廷留做人质。燕王说:“只有你们都去,才能解除朝廷的疑忌。”
   朱高炽三人到了南京,齐泰果然提出把他们全部留在南京。但黄子澄却认为这样反而会激起事变,不如放他们回去,使之产生错觉,认为朝廷对他们毫不怀疑。建文帝乃传旨令三人归国。
   起初,燕王派世子等入京后,又有些后悔。等到三个儿子突然回到北平,燕王大喜过望,说:“吾父子复得相聚,天赞我也!”
   就这样,建文帝君臣两次放虎归山,白白错过了钳制燕王的良机。
六月,燕王护卫百户倪谅侦知燕王即将举兵叛乱的阴谋,告到北平都指挥使谢贵哪里。谢贵将燕王的几个心腹将校逮捕进京,审讯后处以极刑。建文帝下诏切责燕王,同时令张昺、谢贵等调集精兵,随时准备攻打燕王府。
   燕王见全城戒严,知道自己的阴谋已经败露,不敢轻举妄动。为了保存自己,他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急中生智,扯碎王袍,扔掉王冠,披头散发地跑上街头,企图用装疯的办法蒙混过关。他在街上狂呼乱叫,到处奔跑,抢吃别人的酒食,说话颠三倒四,又是躺在沟渠旁边,竟日不起。
   张昺、谢贵听说燕王疯了,觉得奇怪,不知他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他们便以探病为名,亲自到燕王府察看。时方盛夏,烈日炎炎,人们都热得流汗,燕王却蹲在火炉边烤火,还直喊天冷,身上瑟瑟发抖。二人与他谈话,他却东拉西扯,满口荒唐。二人见状,以为燕王确实疯了。他们哪里知道,此时燕王怀里正抱着一块冰呢,怎能不冷?辞别后,二人将燕王病情暗报朝廷。
   建文帝君臣接到密报,也有些相信燕王是谋反不成,惊恐成病。这时,燕王府长史葛诚向张昺、谢贵告密:“燕王没什么病,二位不要让他骗了。”张、谢听罢,似信非信,正在犹豫不决之际,正赶上燕王派护卫百户邓庸到南京奏事,齐泰就把他抓起来严刑审讯。邓庸受刑不过,只得招出燕王诈疯,暗中联络各处心腹将校,待机谋反的详情。
   直到这时,建文帝才如梦方醒。他立即命令齐泰传旨,密令张昺、谢规约葛诚为内应,逮捕燕王府所有官员;又特旨责令燕王旧部、北平都指挥使张信拘捕燕王全家。
   张信接到密旨,忧惧不知所为。他既不愿自己动手拘捕燕王,又不敢不执行朝廷的命令。他的母亲见他坐卧不安,神态反常,觉得很奇怪,忙问其中原因。张信就把朝廷降旨令他捉拿燕王的事向母亲学说了一遍。其母听完大惊,说:“这件事情可做不得。我早就听说燕王应该得天下。命里注定了要做天子的人,岂是你能捉得来的?”
   张信听了母亲的话,更加犹豫不决。这时,京中第二道密旨又到,催他赶紧行事。张信见状大怒,忿忿地说道:“北平城里这么多人,为什么偏要我去?简直是逼人太甚!”说罢,他便径往燕王府求见。
   燕王不知张信来意,托病不见。张信一连去了三次,都被挡在门外。不得已,他变易微服,改乘妇女乘坐的小车,混入王府,径直来到燕王寝宫门前拜伏求见。
   燕王不得已,将张信召入寝宫。张信见燕王卧在床上,口涎直流,故作疯态,便口头说道:“殿下不必如此,有什么难处,就直接对我说吧!”燕王愣了一下,瞪着眼睛说:“我的病,可不是装的呀!”张信说:“殿下不用瞒我了。您如果真的有病,我就把您送到京城。不然,是反是逃,您就赶快拿主意吧!”燕王听罢,猛然从床上跳起,向张信下拜说:“恩人!我一家生死存亡,全仗足下了。”张信答拜不迭,彼此扶掖而起。于是,张信将朝廷密旨的内容和盘托出,请燕王马上准备应变。
燕王听了张信的话,立即召道衍等前来商议。正密议间,忽然风雨大作,檐瓦飞坠。燕王见状,顿时不悦。道衍进言道:“这是上天示瑞,殿下为什么不高兴?”燕王骂道:“和尚瞎说!急风暴雨,难道是祥瑞吗?”道衍笑道:“飞龙在天,风雨从之。大王将起事,天降风雨,实为吉祥之兆。檐瓦飞坠,就是将易黄屋的预兆,也是祥瑞。大王勿忧。”燕王这才转忧为喜,派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等率领八百名勇士来守卫燕王府。
   不久,京城的诏书到了,宣布将燕王废为庶人,逮捕燕王府所有官员。张昺、谢贵接到圣旨,出动屯扎在北平的全部人马,把燕王府围得水泄不通,迫令将人犯交出。手下士兵也鼓噪呐喊助威,飞箭不断射入燕王府内。燕王心里发愁,对张玉、朱能等说:“朝廷大军毕集,布满全城,我兵甚少,这可怎么办?”朱能献计说:“只要把张昺、谢贵擒杀,使其部下群龙无首,定然不战自溃。“燕王大喜,决定布置伏兵,依计行事。
   七月壬申这一天,燕王宣称自己已经病愈,亲御东殿,受百官谒贺。退殿后,派人对张昺、谢贵说:“朝廷派人来收捕人犯,可依名册,一一收捕。请二位速来捕人。”
   张、谢二人闻讯,迟疑不决。燕王又派宦官送去王府名册,说应逮捕的人犯已经绑缚,请即收验,迟恐有误。张、谢二人这才带着卫士,走进王府。但走到内门时,守门的卫士忽然拦住卫士,厉声喝道:“燕王在上,闲人不得进入!”二人不便回身,只好令卫士在门外等着,自己随宦官来到殿上。燕王笑脸相迎,命人向二人献酒,二人推辞不饮。燕王又命人捧来新鲜西瓜,笑道:“方才有人献来新瓜,味道极好,请你们务必尝尝。”说着,自己拿起一片西瓜,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三人正吃着西瓜,燕王忽然怒骂道:“平民百姓,兄弟宗族尚且互相爱护。我身为天子亲属,性命偏偏危在旦夕。皇上待我如此,我难道就不能造反吗?!”说完,将手中的西瓜往地上一摔。埋伏在两厢的武士见到燕王信号,顿时蜂拥而上,把张、谢二人揪到阶下。燕王站起身来说:“我生什么病?实为奸臣所迫,以至于此,今已擒获奸臣,不杀何待!”于是,下令将张、谢二人连同先前向朝廷告密的葛诚等人,一律枭首示众。
   包围王府的官兵见到张、谢等人的首级,顿时大乱。燕王命张玉、朱能等人率兵乘机杀出王府,攻夺北平九门。黎明时,九门皆被攻克,官兵巷战不胜,纷纷败走。燕王完全控制了北平。
   癸酉这一天,燕王誓师,以诛齐泰、黄子澄为名,去建文年号,仍称洪武三十二年。自署官属,号其众曰“靖难之师”。一场叔侄争位的南北战争从此全面展开。
  逐鹿中原
  
  
  
   燕王起兵的消息迅速传开。所有燕王的党羽,听到消息后,都纷纷向北平聚集。十几天功夫,燕王手下就有了几万人马。
   屯驻在开平的都督宋忠闻变,率兵三万向北平进发。但行至居庸关,他又不敢继续进兵,于是退保怀来(今河北怀来)。这就使燕王得到了喘息的机会,顺利派兵占领了通州(今北京通县)、蓟州(今天津蓟县)、遵化(今河北遵化)等地,声势大振。
   特别可惜的是,居庸关为扼制北平的咽喉要塞,守将余瑱手中只有几千人马。他出兵与燕军力战,终因宋忠的援军不至,弃关败走怀来。燕王解除了后顾之忧,乘机奔袭怀来。
   宋忠为人“轻躁寡谋,刚愎自用”。他坐失军机,不但不想办法补救,反而用欺骗的手段来激励士气。他见手下多是燕王旧部,就传令军中说,你们在北平的家属都被燕军杀了,尸体都被扔在道路上。燕王得到消息,就派这些将士的亲属张旗树帜为先锋。两军相遇,呼兄唤弟,立刻就将宋忠的骗局揭穿了。众将士纷纷倒戈。燕王乘机率军冲杀,官军大败,燕军攻占怀来。宋忠藏在厕所里,为燕军俘获,与余瑱等人一起,被燕王处死。
   燕王攻占怀来,诸州震动。开平(治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龙门(治所在今山西河津县)、上谷(治所在今河北易县)、云中(治所在今山西大同)诸守将,望风降附。燕王又乘胜攻占了永平(府名,治今河北卢龙,背山阻海,为通辽东咽喉)、滦河(治所在今河北滦县)等地。
   此时建文帝正锐意文治,天天与著名学者、文学博士方孝孺讨论改革官制,军事皆决于齐泰、黄子澄。败报传到南京,建文帝认为燕王只不过占了半个河北,不足为忧。但黄子澄却感到不可轻敌。他说服建文帝,派长兴侯耿炳文为大将军,驸马都尉李坚、都督宁忠为副将军,率军三十万大举北伐。又派盛庸、潘忠、杨松、平安等十员战将分道夹击燕军。又传檄山东、河南、山西三省供给军饷。临行时,建文帝再三告诫诸将:“一门之内,自相残杀,不祥之极。你们与燕王交战,务必多加小心,不要使我有杀害叔父的罪名。”
   八月中旬,官军到达真定(今河北正定),沿滹沱河两岸起造营垒,准备与燕军决战。
   此时,官军总数多于燕军十倍,耿炳文自以为稳操胜券。因此,官军从上倒下,将骄兵堕,根本不把燕军放在眼里。先锋杨松率领九千人马,进驻雄县(今属河北)。时值中秋之夜,燕王侦知杨松恃勇不备,只顾饮酒作乐,便率军偷袭。杨松仓促迎战,九千人全部战死,燕军俘获战马八千余匹。驻守莫州(今河北任丘)的潘忠见杨松告急,率军增援,也在半路上中了埋伏,全军被歼。
   燕军乘胜进击真定。进军途中,耿炳文部将张保来降,燕王尽知官军虚实。燕王厚待张保,令其诈言兵败被俘,乘隙逃脱,回到官军中作内应。又让他告诉耿炳文:杨松、潘忠已全军覆没,燕军旦夕且至。诸将不解:“现在耿炳文尚不知我军进击真定,正好掩其不备,战而胜之,为什么殿下要将我军的行动意图告诉他们,使其有所防备?”燕王说:“不然!开始时我不知道敌人虚实,所以想突然袭击。如今已知道他们在滹沱河两岸安营,就应当让他们知道我军将至。这样,其南岸之众必移营北岸,我们可以一举全歼他们。我又让他们知道雄县、莫州之败,以夺其气。这就是兵法上说的‘先声后实’啊!”
   燕军进抵真定东门,见驻扎在南岸的官军果然北移。于是,燕王亲率一支人马绕到城西南,攻破两座官军营垒。耿炳文出城迎战,张玉、朱能等率军奋战。激战中,燕王以奇兵突袭敌后,官军大败。朱能率敢死士三十余骑,追奔至滹沱河东。此时,耿炳文尚有余众数万,双方又列阵交战。朱能率军冲入敌阵,所向披靡。官军自相践踏,死者无数,弃甲而降者三千余人,副将军李坚也被俘虏。耿炳文率残部退入真定固守。燕军攻城三日,不能攻克,燕王率军回到北平。
   官军第一次北伐,就这样失败了。
败报传到南京,建文帝只怪耿炳文年老糊涂。黄子澄又推荐李景隆接替耿炳文。九月,李景隆率军到达德州(今属山东),收集败亡士卒,并调各路人马五十万,向河北进发。李景隆是明太祖时大将李文忠的儿子,但并无才略,而且妄自尊大,诸功臣宿将多不乐为之用。燕王听说李景隆带兵出战,不禁大喜,向身边诸将说:“李九江(李景隆字九江)不过是个膏粱子弟,寡谋而骄,色厉而馁,未常习兵见阵,一下子就让他统率五十万人马,这是坑他呀!此乃天助我也。”
   这时官军正在围攻永平。燕王唯恐有失,决定留下世子朱高炽坚守北平,自己率大军出援永平。诸将都说:“北平兵少,怎么办?”燕王说:“城中之众,以战则不足,以守则有余。我在北平,李景隆不敢来。如今我出援永平,他知道我不在,必来攻城。我再回师攻击他。坚城在前,大军在后,李景隆必败无疑。”临行前,燕王告诫朱高炽:“李景隆来,要坚守勿战。”
   十月,燕王解永平之围后,又直趋大宁(治今内蒙古宁城西),以计劫宁王朱权及其妃妾、世子。明太祖诸子中,宁王以多谋善战著称。其所属多精锐,尤以朵颜三卫士卒更为骁勇。燕王得此精锐之师,兵势更盛。
   李景隆听说燕王率军进攻大宁,果然贪功冒进,进兵北平。行至卢沟桥的时候,他见这一险要之处无人把守,不仅满面喜色,笑道:“都说燕王善于用兵,可是他不守此桥,我看他也没什么能耐。”殊不知,不守卢沟桥,乃是燕王的诱兵之计。
   李景隆自以为得计,挥军急进,很快便兵临北平城下。他下令在九座城门外面筑起高大的营垒,指挥将士日夜攻城。
   朱高炽按照燕王事先拟定的方略,坚守不出。李景隆见他深沟高垒,紧闭城门,就不惜任何代价,派士卒轮番猛攻。战斗进行得相当激烈,燕兵损失相当严重。兵力不足,连妇女也登城助战,以砖瓦投掷敌人。朱高炽不时派勇士乘夜缒城而下,袭击官军。官军扰乱不堪,被迫退营十里。
   担任攻打张掖们的都督瞿能,是著名的勇将。一天,他和两个儿子率千余名精兵打破城门,锐不可当,以后援不继,乃勒兵以待。李景隆怕瞿能夺取攻克北平的头功,传令不准他们继续深入,就地待援。结果坐失良机,使朱高炽得以重新组织力量反扑,将瞿能等人赶出城外。朱高炽命人连夜挑水灌城。时值冬季,天气寒冷,滴水成冰。第二天冰墙高筑,李景隆望此冰城,再也无计可施了。
   经过一个多月的攻坚战,官军师老兵疲,损失惨重,又缺少粮草和棉衣,很多兵卒因冻饿而死。士气十分低落。
   十一月中旬,燕王回师北平,以奇兵左右夹击,连破七个营寨,逼近李景隆中军大帐。城中守军见状,士气大增,也从里面杀出。燕军内外夹攻,李景隆势不能支,连夜逃走,败回德州。
   官军的第二次北伐,又以失败告终。
李景隆打了败仗,保荐他的黄子澄不敢向建文帝报告实情,只是说北方天气寒冷,士卒不堪忍受,大军暂时回到德州,待来春再战。同时,他又派人密告李景隆,不让他将失败的消息奏报朝廷。
   建文二年四月,李景隆又征调六十万人马,号称一百万,向北平挺进。燕王率军迎战,两军主力在白沟河(今河北大名附近)相遇。经过一天的苦战,官军人多势众,燕军受挫,人心不安。
   燕王为了扭转战局,鼓舞士气,亲自率领七名骑兵带头闯阵。八匹马在官军阵中来回奔驰,进退一百余次,杀死了很多官兵。官军飞箭如雨,但都不敢射伤燕王,只能射马。燕王见官军不敢伤他,更加奋勇。他的战马换了三次,三支箭囊中的数百支箭也全部射光了。他索性扔了箭囊,只提着宝剑左右拼杀。他手中的宝剑因为杀人太多,锋刃已残缺不全,不能再用了。就当他准备返回本军阵中的时候,突然马失前蹄,将他摔倒在河堤之下。官军勇将瞿能奋勇杀来,几乎生擒燕王。燕王急忙徒步登上河堤。李景隆怕中埋伏,竟然不让官军上堤追击。燕王次子朱高煦见事态危机,急忙率数千名精锐骑兵,前来与燕王会合。
   日近中午,旋风骤起,将李景隆帅旗刮倒。官军有些慌乱。燕王乘机以劲骑从背后突入官军阵中,官军顿时大乱。燕军乘风纵火,官军营垒一片火海。这一仗,官军损失惨重,丢弃器械辎重无数,斩首及溺死者十余万,横尸一百余里。勇将瞿能父子等阵亡。李景隆单骑逃回德州。
   五月,李景隆自德州逃到济南,燕军跟踪而致。此时,官军尚有余众十余万。李景隆仓促应战,布阵未定,就被燕王率骑兵击溃。李景隆仅以身免。
   官军的第三次北伐又失败了。
黄子澄闻讯大哭,不得不奏闻建文帝,要求诛杀李景隆,惩处他两次大败、丧师百万的大罪。副都御史练子宁也上疏,请求诛杀李景隆以谢天下。李景隆哭着请求饶恕,建文帝竟没有问罪。
  燕王大败李景隆后,乘胜攻打济南。山东参政铁铉闭门固守。燕王连续攻打三个月,损兵折将,济南城依然完好如故。燕王恼羞成怒,竟下令堵塞城外一切河流,用大水灌城。城中百姓人心惶惶。铁铉召集诸将商议对策,决定用诈降计挫败敌人。
   计议已定,铁铉令守城士卒昼夜啼哭,又大开城门,派人对燕王说:“请大王退师十里,单骑入城,臣等愿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当时燕王正因济南久攻不下而苦恼,一见铁铉愿降,非常高兴。因为占领济南后,即使得不到南京,也可以阻断南北,划中原自守。于是,他下令退军,自己则率亲兵数人进城。可是当他刚刚催马走进城门,忽然头上一声巨响,一块重达千钧的巨大铁板急落下来。燕王眼快,急忙勒马后退,但马头还是被砸碎了。
   燕王大怒,立即调来重炮攻城。在炮火的猛烈轰击下,城墙上出现了一个缺口。燕王正在得意,忽然从城上悬出一块大木牌,挡住了缺口。木排上端端正正地写着七个大字:太祖高皇帝之位。燕王气恼已极,却再也不敢放炮轰击了。铁铉又不时出兵突袭燕兵。燕王虽然气愤,却也无可奈何。道衍劝他说:“师劳矣!请暂还北平以图后举。”燕王无奈,只得撤围,回到北平。铁铉乘势收复德州。
  济南保卫战的胜利,打破了燕王不可战胜的神话。建文帝闻讯大喜,晋升铁铉为兵部尚书。
   九月,建文帝以历城侯盛庸为大将军,率兵北伐。十月,燕兵攻克沧州。十二月,两军在东昌(今山东聊城)遭遇。战前,盛庸、铁铉宰牛犒赏将士,誓师鼓励士气,挑选精锐,背城而阵,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当时,燕军屡战屡胜,燕王有些轻敌。刚一交手,很多燕兵就为火器所伤。燕王亲率精骑冲击,被官军团团围住,朱能等奋力死战,才将他救出。张玉不知燕王已经突围,又冲入敌阵,被官军斩杀。盛庸乘胜冲杀,燕军大败,死者无数。这一仗,燕王几次陷入危境,但由于建文帝严令不准伤害他,还是被他突围走了。
   建文三年三月,燕军进攻真定,盛庸从德州出援解围。两军在夹河(今山东莱芜境内)列阵交战。第一天交战,互有胜负,傍晚各自收兵回营。第二天又重新开战。官军在西南,燕军在东北。燕王亲自督战。双方军队往来冲击,从辰时打到未时,互有胜负。正在相持不决之际,忽然东北风起,尘埃满天,沙粒击面,咫尺之内不见人。燕军乘风大呼,奋勇冲杀,钲鼓之声惊天动地,官军大败,自相践踏,被燕军一直追到滹沱河边,死者无数。盛庸逃回德州。燕王战罢回营,尘土满面,诸将都认不出他来了。听到他的声音,才纷纷上前拜见。
   官军的第四次北伐,也被击败。至此,官军四次北伐,先后丧师二百余万,再也没有力量大举北伐了。
建文帝接到败报后,下令罢免齐泰、黄子澄的官职,表示要与燕王和解,实际上是派齐、黄出外募兵。四月,燕王上书建文帝,表示只要朝廷召回进攻燕军的吴杰、盛庸、平安等军,自己就撤军 回藩。建文帝问计于方孝孺,方孝孺请建文帝暂且与燕王书信往来。同时,急令辽东诸将入山海关,攻永平;真定诸将渡卢沟桥,捣北平。建文帝依其计。
   五月,燕王驻兵大名。吴杰、平安等分兵断其粮道。燕王派指挥武胜到南京上书,指出吴杰等人断其粮道,和朝廷诏旨相违背。建文帝得书,有罢兵意,为方孝孺劝止。同时,将武胜下狱。燕王闻讯大怒,派遣都指挥史李远率轻骑六千南下,伺机焚烧官军粮饷。六月。李远令士卒易官军甲胄,插柳枝于背为标记,过济宁(今属山东)、沙河(今属河北),直至沛县(今属江苏),官军都没有发觉。朝廷粮船数万艘、粮食百万斛全部被烧毁,军资器械也化为灰烬,连河水都被烧热了。消息传来,京师大震。德州于是缺粮。李远回军途中,盛庸派兵截击,又为李远击败。
   七月,平安自真定乘虚进攻北平,燕世子朱高炽派人向燕王告急。燕王令刘江回援。刘江率兵渡滹沱河,白天大张旗帜,夜里多举火炬。平安以为燕王大军将至,退回真定。
   这时,方孝孺侦知燕王次子朱高煦野心勃勃,欲谋夺世子位,就建议采用反间计,以削弱燕王。建文帝命他草拟诏书,封朱高炽为燕王。但朱高炽很有头脑,接到诏旨连看也不看就连同使者押送到燕王军前。燕王原先听到谣言,又有朱高煦从中挑拨,竟以为朱高炽当真要归顺朝廷,正要下令处死他。这是朱高炽派来的信使及时赶到了。燕王看到了没有启封的诏书,说:“险些错杀了我的儿子!”
   十一月,燕王回师北平。
这时,燕王起兵已经三年,所得到的地方仅有永平、大宁、保定等处,其他地方随得随失,军队也损失很多。而官军力量仍占优势,而且不时告捷。与整个国家相比,他所占领的地方仍然不过是弹丸之地。每念及此,燕王颇感忧虑:连年用兵,何时才能有个结果? 万一朝廷重新谋划,起用一批能征惯战的将领,自己还能支持下去吗?
   正在焦虑之时,和尚道衍前来献计:“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有些因行为不法,受到建文帝惩处的宦官逃来北平,他们也认为京城空虚可取。于是,燕王决定逾城不取,直趋南京。
   十二月,燕王出师北平。
  建文四年正月,燕兵由馆陶(今属河北)渡黄河,一路上攻汶上(今属山东),破沛县,越徐州,四月到达淮水岸边。
  燕军正在渡河的时候,官军将领平安、何福等杀来。双方为争夺渡桥展开激战。何福在南岸奋勇阻击,平安从燕军背后猛攻。燕军渐渐失利,猛将陈文为何福所杀,另一猛将王真也为平安包围,被迫自刎。平安挺槊追击燕王,不料马失前蹄,被燕王逃脱。
   两军隔河相持数日,互有胜负。不久,魏国公徐辉祖率军杀到,与燕军在齐云山(今安徽南部休宁县西北)展开大战。燕军三面受敌,名将李斌战死。燕军连失骁将,士气骤然低落。加上阴雨连绵,天气湿热,诸将纷纷劝说燕王回师,燕王执意不从。
   但是,就在这关键时刻,建文帝却调徐辉祖回军保卫南京。徐辉祖一撤,何福军顿时势孤。燕王又乘机夺得官军粮草,并连夜劫营。官军大败,何福逃走,平安等将领被俘。
  燕军反败为胜。乘胜攻占泗州(今安徽泗县)盱眙、扬州、高邮、仪真等地。燕军兵船往来长江之上,旗鼓蔽天,声威大震。
  听说燕兵日渐逼近,满朝文武各个慌张。一些大臣为自全计,纷纷要求外出守城。无可奈何之计,方孝孺建议割地求和。可是,建文帝两次派人求和,甚至要把长江以北的土地全部割让给燕王,燕王也不答应。
   六月三日,燕王誓师渡江。但见舰船相接,旌旗蔽空,金鼓大震,长江为之不波。登岸一战,官军崩溃。镇江等处守将望风而降,南京城已变成一座孤城。建文帝无计可施,唯与群臣相对痛哭。
   六月十二日,被建文帝免罪不杀的曹国公李景隆打开金川门,迎接燕王入城。守卫南京的二十万大军,不战而降。
血溅明宫
  
  
  
   建文帝听到金川门失守、燕军攻入城中的消息,便在宫中放起大火。皇后马氏带着七岁的太子投火自尽。建文帝正要拔刀自刎,被翰林院编修程济等人拦住,劝他说:“不如出亡。”这时,一个太监说:“当年太祖临终时,曾留下一个箱子,收藏在奉天殿左壁,让遇有大难时打开它。”众人果然从那儿找到一个红箱子。打开一看,见里面有三张度牒和袈裟、鞋帽、剃刀等物,还有白金十锭。建文帝见状大哭,叹息着说:“这是命啊!”于是,程济等上前为建文帝剃发易装,让他扮成和尚从地道中逃出。
   南京陷落的当天,就有一些大臣叩头劝进,燕王假意推辞。以后几天,接连有人上表劝进,最后诸侯王也叩头固请,燕王这才答应下来。六月十六日,燕王兴冲冲地起驾进城。将进城时,翰林院编修杨荣发现了漏洞,连忙跪下提醒:“殿下是先进城,还是先拜谒孝陵?”燕王脸一红,连忙赶到明太祖陵前祭告一番,假惺惺地洒了几滴眼泪。
   燕王进入皇宫,除了少数为自己通风报信的宦官、宫女以外,把其余数以千计的宦官、宫女都下令处死,清宫三日。他到处搜捕建文帝,在灰烬中扒出残缺不全的马皇后的尸体,听说是建文帝,便用衣袖遮住脸,哭道:“这个傻孩子,你怎么弄成这样!”
   建文帝的三个弟弟都被废为庶人,后来皆不得善终。建文帝的幼子文圭,搜出后被囚入密室,直到明英宗天顺年间才被释放。那时他已经五十七岁了,连牛马都分辨不轻!
   七月一日,燕王朱棣“大祀天地于南郊,以即位诏天下”,改明年为永乐元年,是为明成祖。
朱棣即位前后,对反对和抵制他篡位的朝臣和百姓进行了残酷的杀戮。进城之初,就公布了以太常寺卿黄子澄和兵部尚书齐泰为首的二十九人奸臣榜,以后又陆续增加到五十余人。悬示重赏,按名搜捕。凡是能报告这些人踪迹的,立即官升三级;有隐藏不报或表示同情的,立即处以极刑。聚宝门外和城中的市场成了杀人的刑场。一时间,南京城笼罩在腥风血雨之中。
   燕军进入南京时,齐泰和黄子澄都不在城里。齐泰想举兵谋复兴,但没有什么人响应。他为了躲避燕兵的追捕,竟蠢笨地用墨染黑白马去逃命,等到马出汗淋退了身上的墨汁时,这个兵部尚书只好束手就擒了。不久,黄子澄也被逮捕了,二人同时被杀。朱棣恨透了黄子澄,把他凌迟处死。“族人无少长皆斩,姻党系戍边”。
   方孝孺是当时名重天下的大儒。早在朱棣从北平起兵的时候,道衍就请求不要杀害他。城破之日,多数官员夹道迎接燕王,而方孝孺却连面也不露。朱棣派人请他出来做官,他却披麻戴孝而来。朱棣大怒,命人把他关进锦衣大狱。
   朱棣急于举行登基大典,想找一个有才学、有名望的人为他草拟诏书。他一连征询了很多人的意见,大家都说只有方孝孺才能承此重任。于是,朱棣把方孝孺又放出来,试图说服他。
   方孝孺依旧是那身孝服,见了朱棣便放声大哭。朱棣命人给他设座,对他说:“先生不要过度悲哀,我此次入京,不过是要铲除奸佞,以清君侧,效法周公辅佐成王罢了。”
   方孝孺立刻反唇相讥:“成王何在?”
   朱棣说:“想不到他自焚而死。”
   方孝孺道:“问什么不立成王之子?”
   朱棣接着解释:“国家大事,纷乱复杂,怎么能交给一个幼小的孩子?只有年长的人才能稳定局势,执掌朝纲。”
   方孝孺继续尖锐地追问:“那问什么不立成王之弟?”
   朱棣从御座上走下来,亲切地说:“这是我们的家事,谁继位都是太祖的骨肉,先生不要多操心了!”接着命左右递给方孝孺纸笔,又对他说:“举行登基大典,草拟布告天下的诏书,还要有劳先生命笔。万望不要推辞。”
   方孝孺从宦官手中接过纸笔,疾书四个大字:“朱棣篡位”,写完掷到朱棣面前,一边哭一边骂道:“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朱棣大声说:“你只想取得个人的名节,为什么不想想自己的妻室儿女、亲戚宗族?你不怕祸灭九族吗?”
   方孝孺大义凛然地说:“祸灭十族,又奈我何!”
   朱棣大怒,令人把方孝孺的嘴割开,从嘴角一直割到耳朵。他咬牙切齿地骂道:“好!我一定灭你十族!”
   为了折磨方孝孺,朱棣下令把方孝孺的家人、朋友、门生一一捉来,每捉一人就送到方孝孺面前,问他是否回心转意。行刑的那天,又先杀他的亲人,每杀一个再问一次。方孝孺心如刀绞,却始终不屈。
   方孝孺的两个女儿长得聪明伶俐,都还未成年,随母亲住在浙江宁海老家。在被押往南京的路上,她们唯恐父亲看到自己被杀难过,便挽着手,一起跳入秦淮河。
   方孝孺平日最疼爱自己的小弟弟方孝友,此时见由于自己的牵连,小弟弟也要惨遭凌迟酷刑,不禁泪如雨下。
   方孝友对着哥哥从容一笑,口占一诗曰:
   阿兄何必泪潸潸,
   取义成仁在此间。
   华表柱头千载后,
   旅魂依旧到家山。
   吟毕,从容就义。“士论壮之,以为不愧孝孺之弟”。
   在杀完方孝孺的亲属以后,为了震慑群臣和百姓,朱棣决定把方孝孺拉到聚宝门外凌迟处死。临刑前,方孝孺口占绝命诗一首:
   天将乱离兮孰知其由?
   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
   忠臣发奋兮血泪交流,
   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
   呜呼哀哉,
   庶不我尤!
   吟毕,慷慨就义。时年四十六岁。
   为了凑足十族之数,在按着封建宗法杀完方孝孺的九族(九族说法不一。汉代儒家有二说:今文经学派认为九族是异姓亲族,即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古文经学派认为九族是同姓宗族,即从自己算起,上至高祖,下至玄孙为九族。明清刑律,均以高祖至玄孙为同宗亲属的范围)之后,朱棣又把他的学生廖镛、林嘉猷等人及其家属抓来,统统杀掉。方孝孺一案被杀者八百三十七人,被牵连入狱和充军流放者不可胜计。朱棣创造了封建专制史上最凶残的纪录——屠戮十族!
方孝孺死后,朱棣又先后召大理寺卿胡润和监察御史高翔草拟诏书。二人皆披麻戴孝而至,朱棣以族诛相威胁,二人拒不从命,都被朱棣残忍杀害。
   铁铉在济南曾大败朱棣,他用铁板砸碎朱棣马头的故事,至今还为人们传为佳话。朱棣对铁铉恨之入骨,想用最残酷的方法来惩治他。
   铁铉被押到殿上,却以背对着驻地。朱棣命他转身,他说:“铁铉只能面君,决不朝贼!”朱棣大怒,命人割去他的耳朵、鼻子。铁铉满身鲜血,却依然用背对着朱棣。
   朱棣又命令刽子手割他的肉,每割一块,就放在火上烧,烧焦之后,在塞进他的嘴里。然后问他:“你自食其肉,味道如何?”铁铉厉声回答:“忠臣孝子之肉,满口甜香!”
   朱棣命人当场将铁铉凌迟处死。铁铉至死,口里一直喃喃地骂着。朱棣见铁铉倒在地上,血肉一片模糊,依然不解心头之恨。他又让人家其油锅,要油炸铁铉。
   铁铉被扔进油锅,很快就变成了焦黑的碳块。旁边的宦官想使其尸体面对朱棣,却始终办不到。朱棣大怒,吩咐宦官们用十余根铁棒夹住铁铉,面对着他站着。朱棣笑道:“你如今也朝见我了吧!”话未说完,翻滚的沸油突然溅起丈余,把锅边的宦官烫得焦头烂额,铁棒也扔掉了。铁铉的尸体仍然背对着朱棣。朱棣大惊失色,只好命人将其安葬。
   铁铉死时,年仅三十七岁。
刑部尚书暴昭被俘后,抗骂不屈。朱棣大怒,先去其齿,次断手足,暴昭骂声不绝,直到脖子被扭断才停止。
   左佥都御史景清,城破后假装归附朱棣。八月十五日早朝时,他藏利剑于怀中,想要行刺朱棣。事情败露后,他挺身大骂。朱棣下令敲掉他的牙齿。景清骂声不绝,含血直喷御袍。朱棣下令剥其皮,实之以草,械系长安门示众。又命夷其族,籍其乡。此案辗转牵连,死者甚多,村里为墟。时人称之为“瓜蔓抄”。
   朱棣以篡得位,命分不正。为了确立自己的专制统治,他大发淫威,对异己力量进行了残酷的镇压:杀其身,籍其乡,诛其族属,并及童幼,辱其妻女,给配教坊……朱棣所为,人所不忍闻!其暴行,无所不用其极,令人发指,不胜枚举。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本性,于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