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的伊拉克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5:19:51
随着美国副防长沃尔福威茨在巴格达下榻的拉希德酒店遇火箭袭击,以及次日巴格达的连环自杀性恐怖爆炸袭击,伊拉克乱局持续恶化。连防长拉姆斯菲尔德也被迫承认,伊拉克的“恐怖游击战”,眼看成为一场旷日持久的冲突。关键问题是这场最新的“持久战”,最终究竟谁占上风?

  许多人把美国在伊拉克的困境比拟越战泥沼,而无视一个重要差别:彼时苏联和中国全力支持北越和越共,保证后者在美国强大军力下遭受的巨大伤亡和损耗有源源不断的后继补充。越南的持久战最终耗竭了美国朝野继续作战的凝聚力和政治意志。

  目前伊拉克的反美力量,既无明确的组织,更无公开的国际支持和援助。要和世界惟一超强的倾国军力长期对抗,其持久力不免令人生疑。

  如《华盛顿邮报》近日分析,面对伊拉克的乱局,白宫并无对症下药的良策,无可奈何之下,只能动用一切资源,从事一场消耗战(war of attrition),同时尽量切断伊拉克反美力量的外来物力和人力支持,希望反美力量会因此逐渐耗竭。

  这一战略能否奏效,取决于伊拉克反美势力和阿拉伯回教激进势力的持久力和后继资源。鉴于这些势力大部分是“黑箱操作”,我们只能从国际大局和伊拉克内部局势加以大致分析。


伊拉克是极端势力磁石


  先看国际大气候。伊拉克乱局的深化,和穆斯林世界的反美民意高涨相互呼应。而美国与穆斯林世界的鸿沟,又与华盛顿的外交政策直接相关,笔者曾有专文分析。总之,连白宫也承认,伊拉克已成为吸引伊斯兰极端势力和国际恐怖主义的磁石。

  《纽约时报》10月28日报道,美国争取伊拉克民心的各种努力,没有得到阿拉伯世界的任何支持。美军遭到越来越猛烈的攻击,美国的回教世界“盟友”除了官样文章,没有真正出面谴责,令白宫寒心。布什政府官员对《纽约时报》承认:“这只会更加激励(伊拉克的)恐怖组织。”

  更有甚者,《华盛顿邮报》报道,沃尔福威茨在巴格达酒店幸免于难后,黎巴嫩有议会领袖公开说:“我们希望下次袭击会瞄得更准,以便除掉这个细菌(指沃尔福威茨),以及在伊拉克和巴勒斯坦等阿拉伯土地上散播动乱的华盛顿其他类似人物。”大多数阿拉伯传媒对美国在伊拉克的困境也无不幸灾乐祸。

  马哈迪在世界回教国家大会发表反犹太言论,居然得到所有与会代表起立鼓掌,连美国扶立的阿富汗总统也表示赞同。由此可以看到穆斯林世界和美国的深刻意识形态和价值差距。在这样的国际气候下,即便各回教国家政府表面上与激进组织“划清界线”,除了源源不断的外来“圣战者”外,伊拉克反美力量可望得到回教世界大量民众或明或暗的各种支持援助。


激起伊拉克的反美情绪


  再看伊拉克内部局势。毋庸置疑,美国近来确实努力争取伊拉克的民心。但是武装冲突的现实和军事行动的无情,再加上缺乏熟悉当地语言宗教文化的人才,占领军继续不断作出大量激怒民意的举动。

  例如英国《独立报》近日报道,在反抗力量强盛的逊尼派乡村地区,美军一来无计可施,二又责怪当地民众知情不报,因此实行“株连式”的集体惩罚,摧毁当地的果园和庄稼,更激起伊拉克民众的反美情绪。

  另外西方媒体只关注美军伤亡,忽视美军频频误杀误伤平民的大量事件。此事也无法过责美军,因为在危机四伏、草木皆兵之际,不分青红皂白先发制人,是自我保护本能。误杀多名伊拉克警察和意大利外交官的伊拉克翻译,只是受到报道的极少例子。关于后一事件,意大利外交官事后透露:肇事的美军士兵极度紧张,怀疑遭袭而对外交官座车开枪,事后居然不停下装甲吉普车调查伤人情况便扬长而去。可以想像大量未经报道的类似事件对伊拉克民众反美情绪的刺激。

  除了这些具体情况,更重要的还有伊拉克在阿拉伯世界出名的强烈民族主义传统,以及世俗的复兴社会党被美军取缔之后的政治真空被宗教势力迅速填补,这些因素都加剧了伊拉克社会中的反美潮流。


反美势力的空间和土壤


  美军面对人数有限,顾此失彼,捉襟见肘的窘况,“盟国援军”大多是无法派上真正用场的外交点缀。鉴于伊拉克国情,美国至今不敢接受土耳其出兵,不失明智之举。华盛顿因此寄希望于新训练组织的伊拉克警察和军队。可是出于同样的社会原因,这些新警察和军队的可靠性和战斗力实在大成问题。

  例如10月初伊拉克最大炼油厂所在的拜季市发生反美骚乱,美联社报道:美国在当地训练组织的300名警察事发之际全部临阵脱逃。英国《卫报》甚至说,许多新警察的亲属,就是反美武装的成员。推行伊人治伊,恐怕不会比越战晚期美国为了撤军而推行的“越南化”计划更有希望。

  总之,诸如BBC报道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冲突白热化等其他麻烦不论,反美势力在伊拉克确有长期存在的空间和土壤。同时伊拉克民间军火泛滥,反美势力不愁军火资源。至于狂热分子的自杀性攻击,巴勒斯坦的例子表明中东“肉弹”供应并无耗竭之虞,何况此事所需人力资源极少,而杀伤力和破坏力极大。美国《大西洋月刊》分析过:一名“肉弹”的军事震慑作用,敌过一架耗资几千万美元的高科技战斗轰炸机。

  我们不可忘记游击战的胜负基本原则:发动游击战的一方,只要不输就是赢;对抗游击战的一方,不赢就是输了。

  法国《世界报》颇有见地地指出伊拉克问题的重要新发展:从鸽派鲍威尔到鹰派拉姆斯菲尔德,布什班子内部不约而同出现了深刻的自我怀疑,表明在这场持久战中,华盛顿的政治意志和政治资本的多寡,看来是最后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em09][em09][em09][em08][em08][em08]拖死拖垮霉菌!!!随着美国副防长沃尔福威茨在巴格达下榻的拉希德酒店遇火箭袭击,以及次日巴格达的连环自杀性恐怖爆炸袭击,伊拉克乱局持续恶化。连防长拉姆斯菲尔德也被迫承认,伊拉克的“恐怖游击战”,眼看成为一场旷日持久的冲突。关键问题是这场最新的“持久战”,最终究竟谁占上风?

  许多人把美国在伊拉克的困境比拟越战泥沼,而无视一个重要差别:彼时苏联和中国全力支持北越和越共,保证后者在美国强大军力下遭受的巨大伤亡和损耗有源源不断的后继补充。越南的持久战最终耗竭了美国朝野继续作战的凝聚力和政治意志。

  目前伊拉克的反美力量,既无明确的组织,更无公开的国际支持和援助。要和世界惟一超强的倾国军力长期对抗,其持久力不免令人生疑。

  如《华盛顿邮报》近日分析,面对伊拉克的乱局,白宫并无对症下药的良策,无可奈何之下,只能动用一切资源,从事一场消耗战(war of attrition),同时尽量切断伊拉克反美力量的外来物力和人力支持,希望反美力量会因此逐渐耗竭。

  这一战略能否奏效,取决于伊拉克反美势力和阿拉伯回教激进势力的持久力和后继资源。鉴于这些势力大部分是“黑箱操作”,我们只能从国际大局和伊拉克内部局势加以大致分析。


伊拉克是极端势力磁石


  先看国际大气候。伊拉克乱局的深化,和穆斯林世界的反美民意高涨相互呼应。而美国与穆斯林世界的鸿沟,又与华盛顿的外交政策直接相关,笔者曾有专文分析。总之,连白宫也承认,伊拉克已成为吸引伊斯兰极端势力和国际恐怖主义的磁石。

  《纽约时报》10月28日报道,美国争取伊拉克民心的各种努力,没有得到阿拉伯世界的任何支持。美军遭到越来越猛烈的攻击,美国的回教世界“盟友”除了官样文章,没有真正出面谴责,令白宫寒心。布什政府官员对《纽约时报》承认:“这只会更加激励(伊拉克的)恐怖组织。”

  更有甚者,《华盛顿邮报》报道,沃尔福威茨在巴格达酒店幸免于难后,黎巴嫩有议会领袖公开说:“我们希望下次袭击会瞄得更准,以便除掉这个细菌(指沃尔福威茨),以及在伊拉克和巴勒斯坦等阿拉伯土地上散播动乱的华盛顿其他类似人物。”大多数阿拉伯传媒对美国在伊拉克的困境也无不幸灾乐祸。

  马哈迪在世界回教国家大会发表反犹太言论,居然得到所有与会代表起立鼓掌,连美国扶立的阿富汗总统也表示赞同。由此可以看到穆斯林世界和美国的深刻意识形态和价值差距。在这样的国际气候下,即便各回教国家政府表面上与激进组织“划清界线”,除了源源不断的外来“圣战者”外,伊拉克反美力量可望得到回教世界大量民众或明或暗的各种支持援助。


激起伊拉克的反美情绪


  再看伊拉克内部局势。毋庸置疑,美国近来确实努力争取伊拉克的民心。但是武装冲突的现实和军事行动的无情,再加上缺乏熟悉当地语言宗教文化的人才,占领军继续不断作出大量激怒民意的举动。

  例如英国《独立报》近日报道,在反抗力量强盛的逊尼派乡村地区,美军一来无计可施,二又责怪当地民众知情不报,因此实行“株连式”的集体惩罚,摧毁当地的果园和庄稼,更激起伊拉克民众的反美情绪。

  另外西方媒体只关注美军伤亡,忽视美军频频误杀误伤平民的大量事件。此事也无法过责美军,因为在危机四伏、草木皆兵之际,不分青红皂白先发制人,是自我保护本能。误杀多名伊拉克警察和意大利外交官的伊拉克翻译,只是受到报道的极少例子。关于后一事件,意大利外交官事后透露:肇事的美军士兵极度紧张,怀疑遭袭而对外交官座车开枪,事后居然不停下装甲吉普车调查伤人情况便扬长而去。可以想像大量未经报道的类似事件对伊拉克民众反美情绪的刺激。

  除了这些具体情况,更重要的还有伊拉克在阿拉伯世界出名的强烈民族主义传统,以及世俗的复兴社会党被美军取缔之后的政治真空被宗教势力迅速填补,这些因素都加剧了伊拉克社会中的反美潮流。


反美势力的空间和土壤


  美军面对人数有限,顾此失彼,捉襟见肘的窘况,“盟国援军”大多是无法派上真正用场的外交点缀。鉴于伊拉克国情,美国至今不敢接受土耳其出兵,不失明智之举。华盛顿因此寄希望于新训练组织的伊拉克警察和军队。可是出于同样的社会原因,这些新警察和军队的可靠性和战斗力实在大成问题。

  例如10月初伊拉克最大炼油厂所在的拜季市发生反美骚乱,美联社报道:美国在当地训练组织的300名警察事发之际全部临阵脱逃。英国《卫报》甚至说,许多新警察的亲属,就是反美武装的成员。推行伊人治伊,恐怕不会比越战晚期美国为了撤军而推行的“越南化”计划更有希望。

  总之,诸如BBC报道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冲突白热化等其他麻烦不论,反美势力在伊拉克确有长期存在的空间和土壤。同时伊拉克民间军火泛滥,反美势力不愁军火资源。至于狂热分子的自杀性攻击,巴勒斯坦的例子表明中东“肉弹”供应并无耗竭之虞,何况此事所需人力资源极少,而杀伤力和破坏力极大。美国《大西洋月刊》分析过:一名“肉弹”的军事震慑作用,敌过一架耗资几千万美元的高科技战斗轰炸机。

  我们不可忘记游击战的胜负基本原则:发动游击战的一方,只要不输就是赢;对抗游击战的一方,不赢就是输了。

  法国《世界报》颇有见地地指出伊拉克问题的重要新发展:从鸽派鲍威尔到鹰派拉姆斯菲尔德,布什班子内部不约而同出现了深刻的自我怀疑,表明在这场持久战中,华盛顿的政治意志和政治资本的多寡,看来是最后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em09][em09][em09][em08][em08][em08]拖死拖垮霉菌!!!
不错
呵呵,持久战是好东西啊
谁把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和《论游击战》翻译成阿拉伯语到伊拉克去卖绝对赚一笔哟!!~~
可惜,不懂阿拉伯文,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