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蒙古射法和欧洲射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8:51:29
<span style="FONT-SIZE: 9pt;"><span id="text1311711">一般说来射箭的手法主要可以分为两类,西方的军事历史学者分别称之为:蒙古射法和欧洲射法。两种射法具体而言是这样的。<br/><br/>  蒙古射法的手法是用大拇指的第二关节勾弦,握拳用食指和中指压住拇指的第一关节来确保拉开弓弦。用拳眼将箭矢的末端夹紧来控制箭矢。因为东方的弓,包括游牧民族的弓多为复合弓,力量都比较大,所以蒙古射法必须带扳指,否则没法使用强弓,没有保护的徒手拉弓,弓弦可能会将手指割断。<br/><br/>  欧洲射法的手法则是用大拇指之外的四个手指来拉开弓弦,将箭矢夹在食指和中指之间。这种手法可以徒手使用,但如果是弓箭手或者射箭较多,一般还是会戴手套或者在指头上缠东西来保护手指,用人的血肉之躯和这些无机物对抗实在是愚不可及的。<br/><br/>  以上两种手法虽然分别称之为:蒙古射法和欧洲射法,但只是说相对而言,东方使用更多的是蒙古射法,而西方使用更多的是欧洲射法,并不是东方就不用欧洲射法,西方就不用欧洲射法,在中国古代,采用这种欧洲射法的也很多,尤其是中原内地。</span></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span id="text1311711">一般说来射箭的手法主要可以分为两类,西方的军事历史学者分别称之为:蒙古射法和欧洲射法。两种射法具体而言是这样的。<br/><br/>  蒙古射法的手法是用大拇指的第二关节勾弦,握拳用食指和中指压住拇指的第一关节来确保拉开弓弦。用拳眼将箭矢的末端夹紧来控制箭矢。因为东方的弓,包括游牧民族的弓多为复合弓,力量都比较大,所以蒙古射法必须带扳指,否则没法使用强弓,没有保护的徒手拉弓,弓弦可能会将手指割断。<br/><br/>  欧洲射法的手法则是用大拇指之外的四个手指来拉开弓弦,将箭矢夹在食指和中指之间。这种手法可以徒手使用,但如果是弓箭手或者射箭较多,一般还是会戴手套或者在指头上缠东西来保护手指,用人的血肉之躯和这些无机物对抗实在是愚不可及的。<br/><br/>  以上两种手法虽然分别称之为:蒙古射法和欧洲射法,但只是说相对而言,东方使用更多的是蒙古射法,而西方使用更多的是欧洲射法,并不是东方就不用欧洲射法,西方就不用欧洲射法,在中国古代,采用这种欧洲射法的也很多,尤其是中原内地。</span></span>
&nbsp;&nbsp;&nbsp; 好象除了骨、角以外,制造弓身的材料都是有机物。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首长卡通猪</i>在2006-5-22 16:38:00的发言:</b><br/>&nbsp;&nbsp;&nbsp; 好象除了骨、角以外,制造弓身的材料都是有机物。</div><p></p>请问骨角是什么物
骨、兽骨。角、水牛角。慢着,这好象也是有机物……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首长卡通猪</i>在2006-5-22 19:09:00的发言:</b><br/>骨、兽骨。角、水牛角。慢着,这好象也是有机物……</div><p></p>先汗再倒
牛角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角质和蛋白质,兽骨主要也是是碳酸钙吧……
蒙古应该是用箭的,欧洲用枪的
楼上的,...............
帝国时代二里升级指环后射速加快、精度提高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湘儿</i>在2006-5-22 23:18:00的发言:</b><br/>蒙古应该是用箭的,欧洲用枪的</div><p>欧洲人使用火器的时间晚于蒙古族人 所以从火器发展历史上看 蒙古族是真正当时较文明的民族 而欧洲才是真正的野蛮人&nbsp; </p>
<p>&nbsp;&nbsp;&nbsp;&nbsp; 蒙古射法是标准的骑兵射箭法,而欧洲的射箭方法则是步兵射击弓箭法。欧洲始终没有发展出强劲的骑兵用短弓,所以欧洲就发展不出集中使用的骑射型的骑兵部队。英国的步兵长弓部队,只是能在欧洲地面逞威风。一旦拿到东方来碰撞东方的使用弓箭作战的真正行家中国军队,那英国人的长弓部队就是垃圾。</p><p>&nbsp;&nbsp;&nbsp;&nbsp; 下面说说我对此的个人看法:</p><p>&nbsp;&nbsp;&nbsp;&nbsp; 1.英国步兵型长弓部队,碰到轻骑马快的蒙古骑兵。其结果只有一个,就是死路一条。蒙古人对同等数量的英国长弓部队,会用1/3人来牢牢牵制英国人(一旦野战,长弓手不集中、不密集布阵,那就会失去抵御大量骑兵突击的防御能力。所以只要有英国人1/3数量的蒙古骑兵,就足够牵制拖住英国人了)而另外2/3骑兵将绕过英国步兵弓箭手,对英国人的后方进行大肆进攻、破坏、杀伤,这将毁灭英国人后方的所有有生力量和反抗能力。最终英国长弓部队,将在弹尽粮绝后向蒙古人投降。</p><p>&nbsp;&nbsp;&nbsp;&nbsp; 2.英国人的步兵型长弓部队,如果中国宋朝的重甲射击型步兵部队。那结果也是一个,也是死路一条。宋朝的重甲射击部队,是世界古代冷兵器时代最强大的步兵射击部队。和英国人的长弓兵对战,中国宋朝的重装射击步兵,将象一座山一样的边射击边向英国人压过去。这里英国人的长弓射击距离,没有宋军的神臂弩远。所以英国人射击上绝对吃亏。中国宋朝的军队是身披重甲的,在防护能力上是绝对高于英国几乎没有防御能力的长弓手的,所以对射后的伤亡率,绝对也是英国人高。而一旦中国宋朝的重甲部队靠近英国人,那后果将更可怕。宋朝的弓箭步兵,将马上拿起装备的长枪,转变为绝对恐怖的近战无敌兵种——重装长枪兵,对英国人进行毫无悬念屠杀。</p>
蒙古人使用火器的时间晚于汉人 所以从火器发展历史上看 汉族是真正当时较文明的民族 而蒙古人才是真正的野蛮人 <br/><br/>
弩机的射击有发射间隙大和弹道平直两大缺点。
<p>  长弓兵战役:中世纪英国长弓手的几场著名战役简述[引自AcherJones的西方战争艺术] </p><p>  1.13世纪末英格兰完成对威尔士的征服 </p><p>  威尔士人与英格兰人之间断断续续的战争持续到1276年,又爆发了一场重大的冲突。北威尔士在卢埃林王子时期,不仅有着卢埃林亲王这样一位精明且富有经验的领导,而且有延伸到南部纵深的疆土作为有力的基地。卢埃林在耗费英格兰人物力财力的同时,使自己的领土得以扩大。然而,到了新英格兰国王时期,他的对手却是一位善战的优秀战略家——爱德华一世。早在王子时代的爱德华,在反对德·蒙特福特的伊甫斯罕战役中就展示了其才华。在1276年,爱德华国王召集了一支雇佣大军来到威尔士。这支大军只有少量的骑兵,大多是弓箭兵、长矛兵、木匠和矿工。这次,爱德华不像他父辈那样进行轰轰烈烈的,却短暂而无效的入侵。他计划在占领地实施持久战略。他使用极少的骑兵,避免了严重的后勤保障问题。他雇用的是一支能按他们自己的方式在荒野、山区和森林中与威尔士人作战的军队。 </p><p>  爱德华国王的首次战役很快就攻克了卢埃林的一些防备不紧的边缘目标。紧接着进入了冬天,爱德华所面临的是威尔士西北部一片充满敌意的崎岖山区。爱德华继续进行作战,实施两个世纪前就沿用的快速战略追击。当然,他并没有忽视后勤战略。他封锁了任何通往卢埃林领地的供给活动。实践证明,他的这一冬季战役是相当有效的。不到一年的时间,威尔士王子就不得不求和,丧失大片领土及影响范围。在确定求和时,卢埃林肯定考虑到了爱德华国王进一步实施后勤战略的结果。在1277年9月,卢埃林王子虽然占领了威尔士北部海滨的安格尔西岛上大片肥沃的土地,但爱德华国王手下的人却收割了本来可以送回威尔士本土,供给爱德华对手的庄稼。 </p><p>  爱德华国王不愧为是一个彻底的建设者,他接着就开始了旧城堡的修理和新城堡的修建工程。威尔士人为他们自己统治而修建的城堡,反成了英格兰人为了控制他们的新占领地所作的准备。5年以后,在另一次持续一年的战争中,爱德华的军队占领了北威尔士的剩余领土,夺走了全部城堡。 </p><p>  这一持久战略,跨了整个冬季,完成了对威尔士的征服。在完成征服威尔士的过程中,英国人并没有遇到像他们所想像的那么多困难。因为,卢埃林早早地参加到他的先遣队中,碰到一名英国士兵,而这个士兵并没有认出他就是卢埃林,很快用矛将其刺死了。爱德华那宽松的领导艺术和他部队的高昂士气,使得爱德华轻而易举地完成了他对威尔士的征服。爱德华很快就转入修建城堡,巩固他的统治。在7年的时间内,爱德华就按照改进的设计方案修复或新建了9座城堡。 </p><p>  在接下来的11年中,英格兰人遇到了两次反抗,但都被迅速而有效地平定了。在爱德华的整个征服战役中,威尔士人成了他的军队的主力。一个世纪后,尽管威尔士人有过一次短暂而强烈的反抗,但基本上保持了稳定。威尔士也就逐渐地成为更英化的、爱德华国王领地的组成部分。爱德华做了许多威尔士人的安抚工作,终于让自己那出生于威尔士的儿子,威尔士亲王[后来的弱智爱德华二世],继承了当地统治者的位置。对威尔士人约两个世纪的不断渗透是其政治征服的重要内容。 </p><p>  要塞以最有效的形式增强了防御的威力,但也给了防御者背上了难以实施战术进攻的包袱。一开始就集中精力占领并平定一小块地区,这可以使入侵者增大其在空间上对敌兵力的对比率。其要塞就不仅能防止威尔士人重新夺回所占领地区,也能阻止威尔士人对所占领地区的袭击活动。这样,英格兰人就可以逐渐地让战败者顺从他们的统治,并逐渐在文化上同化他们,直到用较少的兵力就控制这一地区,腾出更多的兵力去入侵并控制另一地区的领土。城镇的增长和土地的开垦加速了英格兰人的观点、制度以及语言在威尔士的逐渐传播。 </p><p>  2.长弓兵在苏格兰的使用——班诺克本战役的经验与教训 </p><p>  2.1.北威尔士人的战术 </p><p>  尽管英格兰人在威尔士的战役作战中有大量的城堡围攻作战,但是,两军却很少进行野战。因为,威尔士大量采取的是游击性的袭击和伏击战术。当北部威尔士人真正在野外与英格兰人交战时,他们采用的是典型的长矛兵密集方阵。像威尔士这样的小国,商业不发达,农业产品也不丰富,养不起昂贵的铠甲骑士。它使用廉价的步兵,像马其顿那样,使用长矛将敌人挡在一定距离之外,这样就使昂贵的铠甲骑士没有太大作用。在对付这一强固的防御型队形时,英格兰人采用的是征服者威廉在黑斯庭斯会战中使用的战术。英格兰人不是用骑兵去冲击威尔士人密集的长矛兵方阵,而首先派出弓箭兵和弓弩兵,发射箭雨,极大地削弱威尔士人的消极防御,然后,骑兵一次冲击即可获得成功。 </p><p>  2.2可怕的威尔士长弓兵——与十字弩的比较 </p><p>  在威尔士南部,英格兰面对的是手持长弓的威尔士人。这种长弓比普通弓要可怕得多。它和人一般高,很结实,其威力可以与十字弓弩或者合成弓相比。有一次,一枝箭射在4英寸厚的木板上,在板的另一侧面还露出一点头来。当然,长弓的本质特征不在弓本身,而在使用长弓的人。它要求使用者经过多年的训练以培养足够的力量才能拉开它,掌握准确射击的技能。十字弓弩为人们提供了一件既便利使用,又能增长自身力量的机械;而长弓却是依赖经最好训练的人的使用,才能发挥出威力。个人作战技能的提高增加了武器系统的花费,而在像威尔士这样的落后国家,情况就未必如此。威尔士人依靠民兵先后抵抗过萨克森、维京人,最后是英格兰的入侵。由于长弓的廉价,威尔士的牧羊人甚至可以将掌握长弓的射击技术作为自己的一门副业。一名技术娴熟的长弓射手可以利用自己武器的多种用途以及参加射击比赛为自己挣回食物。威尔士人对这种费力的长弓的专业化,形成一种比弓弩更有威力的武装体系。因为长弓的发射速度是十字弓弩的3-4倍,一名技术娴熟的射手对远距离目标快速地射击,足以保证有两枝箭同时在空中飞行。英格兰人也让威尔士的长弓射手加入他们的军队,并成功地在英格兰推广普及长弓,致使长弓实际上取代了十字弓民 </p><p>  然而,长弓主要还只是威尔士和英格兰人的武器,并没有在法兰西得以推广,因为掌握长弓的使用需要长时间的训练。由于火绳枪的射击速度不快,射击精度也不高,从而延迟了它在英格兰的推广使用。但是,火绳枪最终还是取代了长弓和十字弓弩。因为,射手使用长弓需要较大的力量和一定的技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这就使军队装备长弓武器系统的费用高于火绳枪的费用。这一因素最终保证了人们采用火绳枪。 </p><p>  2.3长弓兵在苏格兰的使用——福尔柯克会战 </p><p>  大约两个世纪以来,长弓实际上成了威尔士人和英格兰人惟一的主要武器系统,因而,他们拥有了西方世界最好的轻步兵。当英格兰人将精力从威尔士转移到苏格兰时,英格兰人学会了如何运用他们上乘的轻步兵武器系统。在1298年的福尔柯克会战中,爱德华一世遇到了苏格兰人。苏格兰与威尔士相似,是一个农业产品不丰富的山区小国。苏格兰人也像威尔士人一样,注重较为廉价、且比重骑兵更适宜在他们大多数地形上作战的重步兵。他们也确实有一些重骑兵,但是他们的弓箭手不如威尔士和英格兰的长弓手有战斗力。 </p><p>  在福尔柯克会战中,苏格兰人知道自己的重步兵更适合于防御作战,因而他们就等着对方来进攻。苏格兰军队指挥官威廉·华莱士是位称职的指挥官。在早些时候的一次会战中,苏格兰人在一片沼泽地后面组织防御,等待英格兰人的进攻,并因此击败了英格兰的攻击。华莱士从此学会了重步兵要以防御对付英格兰人进攻的道理。在这次会战中,苏格兰人也像上次作战那样,在一片松软土地后选择自己的防御阵地。 </p><p>  然而,爱德华国王也不愧为一位优秀的战术家,下决心要进攻。苏格兰的重步兵装备了12英尺长的长矛,使用纵深很大的战斗队形。在防御时,前面一列跪着,手持长矛,将长矛柄触地,后面其余各列则平拿着他们的长矛。苏格兰将重步兵排成四个很大的战斗队形,以形成全方位的防御,而将弓箭兵放在战斗队形之间或重步兵队形的翼侧,并将少量的重骑兵放在步兵队形的后侧。英格兰人的重骑兵分散通过松软的地面,从两个翼侧接近苏格兰人。不等下令,英格兰重骑兵向静等不动的苏格兰军队发起了猛烈地攻击。这一冲击,冲散了苏格兰的轻步兵,但对四个纵深的长矛兵方阵却没有什么影响。正当英格兰的骑兵准备向重步兵再一次发起冲击时,爱德华国王赶到了。他发现,第一次自发冲击的效果来自于马对轻步兵的冲撞和践踏。这位经验丰富又十分精明的国王,很快意识到骑兵对长矛兵再次发起冲击也会无效的。因而,他阻止了骑兵的再一次冲击,而采用当时曾有效对付威尔士长矛兵的战术。他调来了长弓兵,命令他们对苏格兰阵线的几个地点集中射击。当密集箭雨重创苏格兰重步兵,并在其队形中打开缺口时,爱德华国王命令骑兵从打开的缺口处发起冲击。骑兵很快就突破且击败了对手,接着便向苏格兰的步兵发起追击。尽管苏格兰的步兵伤亡惨重,但是由于步兵已接近森林,伤亡得到了控制。苏格兰指挥官选择这一靠近森林的地点作战,就是防止一旦失败,这片森林可以作为步兵逃避骑兵伤害的避护场所。 </p><p>  英格兰人在此次会战中的胜利,在战术上类似于当年征服者威廉在黑斯庭斯的胜利,它再一次显示了,作为古代时期的轻步兵[指长弓兵],尽管在重骑兵面前显得很可怜,但却可以抵挡重步兵的攻击,并给之以重创。该会战还显示了骑在马背上、穿着精心设计的铠甲的贵族,并不能胜过手持长矛的密集步兵。这后一条经验,也正是纳尔塞斯人在塔吉那会战胜利的根本,可英格兰骑士们却很难学到这一点。 </p><p>  2.4两次失败的战斗——长弓兵不受重视 </p><p>  爱德华国王在福尔柯克会战的胜利,转变了英格兰人在对付苏格兰人中的好运。1297年,在爱德华国王不在的情况下,尽管知道苏格兰军队就驻扎在不远处,英格兰军队仍信。已十足地通过一座很窄的桥。这种过于自信自然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当部分英格兰部队已通过桥之后,苏格兰的重步兵发起了冲击。在对岸的大部分英格兰士兵或被歼灭,或被俘虏,还有一些在逃跑时掉进水里而淹死。 </p><p>  然而,爱德华国王在福尔柯克会战的典型战例,并没有很快促使英格兰人战术条令的改进。几年后,一位明知爱德华在福尔柯克会战中所采用的战术的英格兰指挥官,有一次,遇上了罗伯特一世时代的一支苏格兰重步兵部队。这支部队正封锁着两块沼泽地之间的狭窄通道。这位指挥官没有使用他的长弓兵,而是用骑兵冲击长矛兵。在连续冲击彻底失败后,这位指挥官只得撤退。任何徒步步兵都不能抵挡住重骑兵的冲击,这一错误的思想在中世纪时期的许多将帅头脑中很难得以纠正。贵族对徒步作战的平民的蔑视,加深了他们傲慢地认为重骑兵是至高无上的兵种。 </p><p>  [以上介绍可参看电影《勇敢的心》] </p><p>  2.5班诺克本[Bannockburn]战役 </p><p>  苏格兰人成功地迫使英格兰人离开他们原先的征服地。爱德华一世无能的儿子和继位者,爱德华二世最后被激怒而不得不采取行动。在1314年,爱德华二世率领一支庞大的军队入侵苏格兰,以图解除在罗伯特一世领导下的苏格兰军队对一个重要城堡的围困。罗伯特国王是苏格兰人独立运动的领袖,在政治活动和军事事务中都表现出了其杰出才华。他从威廉·华莱士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也从他自己与爱德华一世对阵的会战中汲取了不少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对付英格兰军队向前推进,罗伯特将自己的部队部署在一片沼泽地后面的一个小山上。此山离被苏格兰围困的城堡不远。英格兰要想解除对城堡的包围必须首先攻取此山。罗伯特将自己的指挥所设在一个能瞰视整个会战的制高点上。苏格兰人缺少弓箭兵,主要依靠他们的长矛兵,并以部分下马的重骑兵来加强力量。罗伯特留下500名重骑兵作预备队,将步兵摆成四个分开的、有一定纵深的队形。 </p><p>  为进攻苏格兰人,英格兰的庞大军队不得不通过这片小水池星罗棋布的沼泽地。黎明时分,英格兰人才全部通过这片沼泽地,重骑兵还没有完全展开成战斗队形,而跟在后面的步兵几乎都没来得及展开。罗伯特一世改变了原先等待英格兰人攻击的计划,决心乘英格兰人未形成战斗队形前对其发起攻击。他命令他的步兵向前,实施罕见的以步兵攻击骑兵的战斗。正像当年伊巴密浓达在琉克特利亚战役中轻松地将其重甲步兵凝聚成一个整体而不是成一条线地向前推进一样,苏格兰庞大而密集的长矛兵方阵有序而从容地走近英格兰骑兵,前面各列没有任何间隙,始终保持着战斗队形。一股英格兰骑兵很快就以一次反冲击与苏格兰长矛兵方阵相遇。正如当时的一位历史学家所描述的那样,“这两支部队碰到一起,英格兰骑士高头大马撞到了苏格兰士兵的长矛上,就像撞到了一棵大树,爆发了巨大而可怕的碰撞,队形割裂了,马也撞死了,它们紧紧地堆在一起。”停在长矛线之外的骑兵也无能为力去改变这一惨况。 </p><p>  在苏格兰的其他方阵赶来交战的同时,英格兰总算在一侧部署了部分长弓兵。长弓兵们快速地射箭。如果长弓兵们能持续地射箭的话,那么苏格兰的处境就会相当困难。然而,经历过福尔柯克会战的罗伯特国王,“很清楚长弓箭手们是危险的,他们的射击是可怕的。”于是,他动用了500人的重骑兵预备队。预备队的这次冲击轻松地冲散了对方的弓箭手。国王使用了他的惟一能攻击并击败轻步兵的武装力量。苏格兰的长矛兵在没有弓箭兵的威胁情况下加入了战斗,将英格兰的重骑兵挤压到一块,退回到没有机动能力的步兵跟前。而这些步兵们正被围困在攻击前自己刚刚经过的沼泽地中。英格兰的后续部队都没有派上用场,就只得带着爱德华国王派遣的长蛇阵从战场上撤退。庞大的英格兰军队伤亡惨重,许多士兵在通过后面的水障时被淹死。在班诺克本,英格兰军队败在了使自己陷人一个非常危险的战场处境中。而在这以前,苏格兰人往往是站着等待实施防御战的。在以后的几次主要会战中,苏格兰人却由于自己的过于自信,再加上英格兰人改进了其战术而吃尽苦头。 </p><p>  [以上可以参看最近的一部片子《Bruce》,译名叫《高地战王》] </p><p>  2.6苏格兰人两次失败的尝试——长弓兵的威力 </p><p>  1332年,一小股英格兰军队入侵了苏格兰,在杜普林山上取防御态势。全部由重步兵组成的苏格兰军队向山上推进,主力集中在中间,两侧各有一个小方阵。英格兰人明智地让骑兵下马,转而对付重步兵,并将他们众多的长弓兵分散在骑兵的侧翼。苏格兰人未能重视英军弓箭兵的作用,其中央集团向静止的下马骑兵发起了冲击,未能获得绝对优势的效果。正当双方徒步士兵们相互厮杀之时,英格兰的弓箭手们运动到前面,从左右两侧快速地向苏格兰两个翼侧小方阵发射弓箭,迫使它们退回,与中央集团主力挤在一起。由于前面的士兵不能向前挪动,而同时两翼的部队赶在对方箭雨到来之前向内退缩,当时的场景正如中世纪一位历史学家所描绘的那样:苏格兰的军队“由于过于拥挤而互相践踏至死,其因挤压至死的人数多于被箭射死的人数。”苏格兰军队同时受到了三方面的攻击,所处的态势类似于当年罗马军队在坎尼战争中的处境,而且“那令人惊叹的场面是以往所见到过的战役战斗中所未曾真正看到或听说过的,尸体堆起的高度甚至高于长矛的长度。”当苏格兰军队最后开始撤退时,许多英格兰的骑兵们则上马追击,又给苏格兰人造成了更多的伤亡。相反,英格兰人的伤亡甚微,苏格兰人根本就没有伤着他们的弓箭手。 </p><p>  第二年,在哈利敦西尔,苏格兰又去攻击英格兰人的队形。聪慧且精力旺盛的年轻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在一个险峻的山上占领阵地,采用新的战术,即让骑兵下马作战,将弓箭兵分散部署在下马骑兵的两侧及队形间隙。当苏格兰军队向前推进时,弓箭手从山上往下射击,长弓兵在没有重骑兵协助的情况下转向攻击重步兵,来到停止不前的长矛兵跟前。苏格兰军队不久就后撤了,而将会战的胜利留给了爱德华三世。这位当时只有20岁的国王从此便开始了他几乎不败的军事生涯。 </p><p>  2.7小结 </p><p>  从与威尔士和苏格兰人的战争中,英格兰人发展起了一套优秀的战术体系。在部队处于防御状态的基础上,让骑兵下马成为重步兵,让十分厉害的轻步兵(长弓兵)在攻击的重步兵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外,以成功的防御杀伤对方。以轻、重步兵混合编成,可以战胜任何武装力量系统协同进行的正面攻击——当然,全部由轻步兵实施的攻击除外。对付全部由轻步兵实施的攻击,英格兰的骑兵则又将上马作战,以马撞击弓箭手。对付同样由轻、重步兵实施的协同攻击,防御者则拥有进攻者不具有的防御作战的优势。这样,英格兰人就由原来的主张以重骑兵进攻,转而创造出这种完美的防御战术体系。运用这一战术体系,英格兰人不仅制服了苏格兰人,也能击败帕提亚人。 </p><p>  自杜普林会战和哈利敦西尔会战失败之后,苏格兰人就又回到了罗伯特国王制定的理智而有效的战略上来了。罗伯特国王曾强调指出:要避免会战,依赖山丘、沼泽地、森林提供防护,而不是依托要塞;进攻行动要局限于达成突然性或实施伏击战。他还提出了一种后勤战略思想,即当入侵者来时就破坏庄稼,因为“当入侵者着不到有任何可索取的东西,到处一片荒凉,他们也就匆匆经过而不久留”。这种后勤战略比起战争带来的破坏要小得多。因为,英格兰侵略者来时也将破坏他们所未能消耗掉的东西。而苏格兰人可以经常性地掠夺邻近英格兰的领地以作为一种补偿。在250年断断续续的战争中,双方的战术、战略,以及总体态势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苏格兰人始终没有培养出能与盎格鲁-威尔士的长弓射手相当的弓箭手,而英格兰人也从没有制服过苏格兰人,也没有遏制住苏格兰人的袭击。在哈利敦西尔会战胜利后不久,爱德华三世就将主要精力转到与法兰西人战争上来了。 </p><p>  3.百年战争的开始与克雷西战役 </p><p>  3.1爱德华三世父子对长弓兵的运用 </p><p>  在1339年,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开始了他对法兰西的第一次战役。他计划采用他在1333年哈利敦西尔会战中成功运用的战术体系,在防御会战中依赖下马重骑兵和长弓兵打击对方。爱德华三世在友好的荷兰省领地登陆(即现在的荷兰、比利时,以及法兰西境内的邻近地方),与盟军的一支部队会师后,入侵法兰西。那是一个到处建有砖砌的坚固城堡的国家。为创造一个便于实施防御的条件,以便采用他的防御战术,他对法兰西的农村进行了一次破坏性袭击,希望能迫使菲利普六世发起进攻。 </p><p>  菲利普国王是一个残忍的人,可以说是一位很合格的军人。当他率领他的庞大军队进行远距离行军时,爱德华国王就将自己的军队摆成三线,徒步的重骑兵在第一线,两翼是他的弓箭兵。然而,菲利普国王也并不进攻,而是将自己的部队驻扎在离对方一定距离远的地方,等待英军的攻击。尽管英格兰的战术中也规定了可以实施进攻,但爱德华国王还是犹豫不决。他解释道:因为,菲利普国王"在他的周围挖掘了许多堑壕,并砍下大树挡在路上,以阻止我们接近。"一段时间后,双方军队的粮草耗尽了,各自撤离了战场。尽管菲利普国王并不完全知道英格兰徒步重骑兵的威力,也不清楚长弓兵所能带来的致命性威胁,但是,他的谨慎防止了他向一支严密组织的大规模部队发起攻击。 </p><p>  在1340年,爱德华三世又回到了同一战场。在这次战役中,他围困了特耐城堡近2个月,利用一条河阻止救援部队靠近城堡。由于财力不支,英格兰国王不得不同意他的盟友的休战要求。这个战役最终未能占领特耐城堡,也没能进行一次会战。 </p><p>  在1341年,爱德华国王掌握了英吉利海峡的制海权,遂将战场转移至布列塔尼的达奇。布列塔尼是位于法兰西最西部的一个省。在此,爱德华国王支持一位亲英的人(译注:蒙特弗侯爵约翰)继承布列塔尼的侯爵地位。于是英法之间展开了多年的中世纪典型的拉锯战。与此同时,法兰西军队正稳步地向吉耶纳公国推进。这是英格兰在法兰西东南部的长期占领地。在长达6年的战役中,法军已经推进到了距波尔多25英里的地方。同时,在1345年,爱德华国王能干的侄子亨利(兰开斯特伯爵),也率领一支规模较小的部队到达此地。亨利的才能使他扭转了英格兰的命运。 </p><p>  兰开斯特伯爵向占领倍尔拉镇的法兰西军队主力开进,并很快就发起了实际上短暂的围攻。在停泊在河上的船队的支援下,在弓箭手们迅速的箭雨打击下,兰开斯特伯爵很快拿下了这个城镇,法军则逃跑了。接着,他继续向前推进,避开皮里格这个坚固的要塞,占领了距波得克斯约1见英里的城镇奥帕劳齐。然而,当英格兰指挥官再回到海滨时,法军又采取攻势行动,围攻了奥柏劳齐。兰开斯特伯爵则率领一支由重骑兵和弓箭手组成的小部队,迅速赶来解救。在一天下午的晚些时候,他突然袭击了围攻奥帕劳齐的法军,击败了围攻者。随后,兰开斯特伯爵又占领了三个城镇,包括拉里奥。在此,他一方面运用移动堡垒接近城堡,另一方面,他告诉守军,他已经在城墙下面挖了一条坑道,并放火烧掉支撑木,以此劝说法军投降。兰开斯特不仅夺回了丢失的领地,而且威胁到了法军长期占领的地方。这些行动的成功引来了庞大的法军部队。这支部队由法兰西国王的儿子指挥,首先围攻艾吉龙,而英军只有一支非常小的部队,采取有限的救援活动,为城堡提供补给。</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23 19:13:39编辑过]
<p>  4.3普瓦提埃[Poitiers]战役 </p><p>  当威尔士王子向北对罗亚尔河畔的图尔城实施一次远途袭击时,法兰西约翰国王也已集结了一支大规模的军队。当袭击部队朝吉耶纳公国往回赶时,法军在普瓦提埃赶上了满载货物而缓慢运动的英格兰袭击部队。愚笨的国王带着这么一支庞大的军队,未曾考虑英军已占领了坚固的阵地这一客观现实,决定攻击英军。威尔士王子按照英军新确立的战斗理论,让其骑兵下马防御,将弓箭手部署在徒步骑兵的两翼及其防御阵线的间隙。左翼有一片洼地作屏护,右翼有一条水沟和一些马车作掩护。阵地正面有一道坚固的障碍物。有两条通道经过这一障碍物,其中的一条已被英军兵力封锁。弓箭手们利用这一道障碍作为屏护,以此射击攻击者。 </p><p>  约翰国王将其部队编为四个梯队,一个紧跟着一个。第一梯队乘马冲击,并有300名骑兵组成的前卫,攻击英军长弓兵。后面跟着的梯队是下马的骑兵,攻击英军徒步重骑兵。 </p><p>  会战中,法军遭到惨败。第一批乘马攻击的部队将他们的战马丢在英军的箭雨之中,因为他们没能通过以一排排箭雨组成的障碍。第一批徒步攻击的骑兵梯队,在步兵和十字弓弩兵的支援下,尽管也给英军造成了较大伤亡,但还是没能击败英军。当时的一位历史学家在这次攻击之后,这样写道:“一些英军将受伤的士兵抬到后面的树林和灌木林,另一些士兵则将损坏的短剑、长矛从死者身上取下放回原处;弓箭手们则忙于补充自己的箭,甚至从死者和受伤者身上拔出仍可用的箭。没有一个人是完好的,要么受伤,要么被会战折腾得精疲力尽。只有预备队的400名将士未伤一根毫毛,这是爱德华王子保留的杀手铜。” </p><p>  法军的下一个徒步骑兵梯队未曾攻击就退下去了,至此,爱德华王子决定对法军的最后一个由约翰国王亲自指挥的梯队发起攻击。弓箭兵也加入到重步兵的行列进行格斗。两军经过一阵面对面的厮杀,法军发现爱德华派出了一支小规模的部队,远距离迂回攻击法军的翼侧和后方,法军只得撤退。法军丢下了2000具重骑兵的尸首,约翰国王也成了阶下囚。实践证明,徒步攻击比骑马攻击要有效得多,但是,防护射箭的盔甲却使得士兵们行走不便,更不可能跑了。笨重的盔甲使得在马上就已被拖累的士兵丧失了任何行动上的灵敏性。会战胜利后,爱德华王子又开始了向吉耶纳的行军,带回了许多袭击得来的战利品。尽管这次会战对整个战争的进程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俘获国王约翰就是最大的奖赏。它带来了两年的休战,其间,英格兰人在同俘虏的法兰西国王进行谈判。 </p><p>  以约翰聪明的儿子,即后来的查理五世国王为首的政府,作为摄政者,不同意约翰国王与英格兰达成的条约,于是,爱德华国王组织了最后一次袭击。在1359年秋季,他率领一支庞大的军队行军到法兰西,并制止了对所到之处的掠夺与破坏,以赢得法兰西人的拥戴,接受他为法兰西的国王。法军根据查理五世的战略方针,据守城堡,爱德华又没有实施长时间围攻的计划。当时,雷姆斯拒绝向英军投降,爱德华便放弃了原先打算赢得法兰西民心的思想,又开始了一次冬季掠夺破坏性袭击。他离开巴黎向东,尔后又回到巴黎,只在外面呆了短暂的一会儿,可能因为果断的查理先于英格兰军队实施了焦土政策。但不久以后,爱德华与查理同意停战,将加莱以及附近法兰西西北部的领土给英格兰,同时扩大了英格兰在吉耶纳地区的控制范围。然而,不久战争又开始了。法兰西换了一位新国王,即那位沉稳、精明的查理。爱德华则仍继续指挥着英格兰人的战争。 </p><p>  4.4小结;战争的拉锯阶段 </p><p>  英格兰人在与像法兰西这样一个大国进行战争时,其战略基本上依赖袭击迫使法兰西人在政治上妥协。另一可供选择的方法是采取持久战略,占领法兰西的领地,但是,这需要花费多年的时间去围攻城堡。法兰西人对英格兰袭击部队的追击和攻击,带来了英格兰人在克雷西、普瓦提埃会战的胜利。这些会战的胜利,尽管给法兰西人造成了很大的伤亡,但是并没有占领要塞、城堡,也没有阻止法兰西人纠集新的军队。数千平方公里的土地和数百万的法兰西人口淹没了英格兰10000人甚至20000人的军队。相对于法兰西的广袤的地理空间和众多的人口,英格兰却没有相应的足够兵力去控制它,另外,他们对法兰西坚固的堡垒也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 </p><p>  重新开始的战争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这一新近的英格兰人占领地,其所有人口,包括贵族在内都对英格兰人充满敌意。查理国王采取了当年费边抵抗汉尼拔的战略。像罗马人对付汉尼拔一样,查理的法军司令官杜·盖克兰避免与英格兰人交战。由于英格兰人作战理论中的战术思想是完全依赖敌人正面攻击自己的严密防御部署,因而,法军很容易达到了避开与英格兰人交战之目的。盖克兰的外表并不给人以好感,但却是一位有经验的勇敢司令官,很能为其精明而倔强的国王推行这一高明的战略。盖克兰并不寻求与英格兰人决战,而是不断加强自己的城镇和城堡,依托这些堡垒发起攻势行动,去围攻那些虽然被英格兰人占领着,但当地的老百姓已倾向于法兰西人的英军要塞和占领的城堡。然而,由于法兰西人并不像罗马人那样精于筑城和围攻城堡,在许多次围攻中,当英格兰人赶来时又不得不撤除包围了。当然,更多的法兰西人在围攻城堡时还是坚持下去的,并赶着英军到处逃窜,就这样逐渐地蚕食在吉耶纳公国的英格兰人占领地。 </p><p>  也像汉尼拔一样,英格兰人需要更多的会战胜利,因此,他们又回到了袭击战略上来,以挑起法兰西人实施交战,削弱他们的资源,迫使他们在政治上妥协。最大的一次袭击是从北部海滨城加莱去袭击南部波尔多的港口。英格兰人在5个月内行军1000英里。所到之处留下一片废墟,他们自己的人马也减员过半。尽管蒙受羞辱,但是法兰西人还是避免会战。在这次袭击以及其他四次袭击中,法兰西人像罗马人尾随汉尼拔一样,也跟在英格兰的袭击部队后面,抓获粮草征收人员和掉队人马,夺回战利品。经过10年的重新战争,法兰西人重新夺回了制海权。他们的战略不仅收复了南部失去的领地,也蚕食了英格兰占领长达两个世纪的吉耶纳公国的领土。最后,两个国家终因战争和黑死病导致人口锐减,财力不支,以言和告终。 </p><p>  5.英格兰在百年战争最后阶段的战略;阿金库尔[Azicourt,Agincourt]战役 </p><p>  战争于1415年重新开始,最初的态势对英格兰较为有利。此时的法兰西在一位精神失常的国王统治下,正值内部宗派斗争而搞得人心涣散。而与此同时,英格兰却拥有了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亨利五世,其能力超过了他伟大的祖父爱德华三世和兰开斯特公爵。这位学识渊博、诚恳务实、作风稳健的军事家和国务活动家,积极加强海军建设,使英格兰重新夺回了制海权。他制订了一个征服法兰西的综合战略方针,并于1415年8月付诸实施。他率领一支庞大的军队在塞纳河河口登陆,开始围攻坚固的港口城市哈夫勒。他受益于他的炮兵威力,因而,在5个星期内就攻取了该城。此次围攻是他征服法兰西一系列行动计划的第一步,他还率领了一支小部队从法兰西的西北部出发,实施一次袭击行动,然后又从加来港回到了英格兰。作为他新战略的一部分,他指示他的部下不要沿路劫掠,以免偏离他的潜在政治目标。这次袭击行动的主要目的肯定是为了羞辱法兰西人,为自己的战役结局增添些光彩。亨利国王只带了1000名重骑兵、5000名轻步兵,一路上显得很不安,似乎总在设法避开与较大规模的法军部队交战。他的这次行动再一次重演了当年爱德华三世在克雷西战役前的情景。在那次战役中,法军企图将英军赶到河边,迫其背水一战。 </p><p>  为有意再现爱德华国王的克雷西行军的成功之处,亨利国王计划在落潮时在索姆河的河口湾处徒涉过河。当他发现河口湾处有法军防守时,他沿着河溪向上寻找徒涉场。这种情景正像他的祖父当年行军到克雷西附近,寻求渡过塞纳河一样。军队自己携带的粮草已经用尽,在当地也找不到任何可充饥的东西,他的官兵不得不用未曾磨过的小麦充饥。他的军队每天在雨水中浸泡,都得了痢疾。法军肯定抢走了乡间的粮草供给,而且,如果杜·盖克兰的战略思想还能支配法军的行动的话,那么,亨利的人马将只有极少部分能到达加莱。英军为了能找到一个合适的渡河点,不得不沿索姆河上游走得很远。几天以后,在阿金库尔村庄,法军封锁了英军去往加莱的道路。 </p><p>  亨利让少量骑兵下马,将部队部署成防御态势,以弓箭兵形成长达700码的正面。部署的两侧各有一片树林作为屏护,并在弓箭手的前面设置了一排长木桩,头朝向敌人。尽管他的重骑兵比较弱小,但是他占据着坚固的防御阵地。这倒是给法军提供了一次应用后勤战略的机会,他们让英军在阵地上干坐着,迫使饥饿的英军自己下来掠夺粮草,攻击法军,或重新恢复行军。 </p><p>  但是,法军的指挥官,作为本国精神失常的国王的代表,缺少相应的能控制住为数众多有权势的封建贵族的权力。这些贵族们坚持认为,他们不能被大多由社会下层的弓箭手组成的弱小的英格兰军队所蔑视。因而,法军开始部署自己军队以实施攻击。部队阵形的前面两列是下马的骑兵,后面的第三列是留在马上的骑兵。法军指挥官在部队阵形的前部两翼,各部署了1个小的骑兵集群,以冲击英军两侧的弓箭兵。尽管亨利国王将其部队朝法军方向挪了一点,以迎战法军的攻击,但是,有两个因素使得法军向前推进变得几乎不可能:一是由于重骑兵的盔甲太重,因此下马的重骑兵行动起来不如重步兵方便;二是天下大雨,在通往英军阵地的道路上形成了齐膝深的泥浆。 </p><p>  当法军的下马重骑兵终于能向前推进时,法军骑兵首先对弓箭兵的冲击却是完全失败了。一方面人数太少,每翼可能只有150人;另一方面,由于泥浆路减缓了他们冲击的速度,这样弓箭兵就阻止了骑兵。对此,当代的一位历史学家是这样描述的:“(法军的)战马身受重伤,不能自主。”在骑兵攻击失败后,法军的第一线徒步重骑兵才靠近英军的第一列士兵,这一方面是由于自身重盔甲的限制,再加上较深的泥浆和英军的箭雨,因而,行动迟缓。尽管长弓兵也是英军第一列兵力的一部分,但是法军的骑士们却集中兵力突击与之社会地位相当的,且可索取赎金的英军下马骑兵。然而,亨利国王却命令自己健壮而敏捷的弓箭手们投入会战。这些弓箭手们“离开树桩,丢下弓和箭,操起刺刀、斧子和其他短兵器,开始向被带盔甲的法军士兵出击,突入对方阵线,杀死或刺伤法军,而这些法军却几乎没作太多的抵抗,甚至根本就未作反抗,”因为这些被过重的盔甲拖累的骑士们正陷于泥泞之中。 </p><p>  英军轻步兵在这次突击行动中的成功,并不只是依赖于法军骑兵作为重步兵的欠佳表现。尽管他们没有盾作防护,也缺乏使用刺刀和斧子的训练,但是,英军的弓箭手们每人有一顶铁盔,有一副胸铠或者有一件厚实的衣服可以保护身体。这样他们就成了法军徒步重骑兵的对手,而那些徒步重骑兵即使不被对方杀伤,就是跌倒了,如果没有人帮助都站不起来。英军击败了前面两列法军的攻击,杀死了不少,并且也俘虏了许多在地面上丧失机动能力的骑兵。由于法军的徒步重骑兵在敏捷的英军弓箭兵面前跑不动,法军遭受了重大的伤亡。第三列留在马背上的骑兵就没打算攻击。当英军在辨认倒在地下的法军,并将死的与活着的区分开时,这些骑兵中大多只在一定距离外徘徊而未采取行动。由于法兰西当地的民兵袭击了英军的驻地,再加上第三列骑兵像是要发起攻击了,英军就将许多法军俘虏杀了。命令是国王下达的,因为他担心法军要发起攻击,救回倒下的骑士,这样,那些俯卧在泥泞中装死而到得休息的骑士们又会重返战场。然而,并没有真正的攻击行动付诸实施,第二天,年仅28岁的英格兰国王就带着2000名俘虏,又向加莱方向进军了。 </p><p>  会战的胜利除了助长英军官兵的士气,提高他们的战争热情外,并没有立即给亨利国王征服法兰西领土的综合战略带来更多的有利条件。第二年,亨利国王在诺曼底又开始了征服战争行动,这次他一个要塞、一座城堡地夺取。而此时的法兰西,在王位上坐着的是一位精神失常的国王,内部各宗派争权夺势,因而,甚至当英军在围攻诺曼底的省会——鲁昂时,法兰西人都没理会英军对法兰西领土的这种夺占行动。鲁昂这座大城市,周围有5英里长的坚固城墙防护着,终因忍不住饥饿而投降。亨利国王将自己的军队据守在阵地长达5个月之久,英格兰人通过水路向军队提供补给,同时制止他们自己去掠夺。到1419年,亨利完全征服了诺曼底,并从像鲁昂这样曾经抵抗过他的各城市中收集了大量的钱财,另外,国王还通过保留当地的制度以缓解矛盾,使诺曼底人能接受他的统治。由于得到了部分法兰西人的政治支持,英格兰人很快就控制了包括巴黎在内的大片领土。后来,英格兰人想尽一切办法,在法兰西人有限反抗的情况下,将自己控制的领土扩大了许多。不列颠的资源相对于法兰西广阔的地理空间而言就显得非常有限,再加上许多法兰西人强烈地反对英国国王占有法兰西王位,因而,阻止了英国扩大征服范围。 </p><p>  然而,在圣女贞德的鼓舞下,法兰西人开始了向英国人的反攻,逐渐地夺回了法兰西北部领土。新国王查理七世,尽管天赋不高,体魄不壮,但最终在顾问团的扶持下,在烈女贞德的影响下,为法兰西的持久性反攻行动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反攻作战包括一系列围攻行动。由于炮兵性能的改进,此时的围攻速度已大为加快了。法兰西人学会了避免正面攻击作战,等待在英军行军过程中再实施攻击,或者攻击英军的驻地、未能防护的翼侧等。作为围攻者,法兰西人因而有机会发挥防御作战的威力,迫使英军实施进攻作战。</p>
<p>  6.总结 </p><p>  英军在与法兰西人长时间的战争中的胜利,应归功于他们那支事实上的职业军队。英军尽管不是一支常备车队,但是,由于人员的连续性和进行经常性的战役行动,使得这支军队具备了常备军队的许多特征。另外,为军队提供足够的资金,透彻理解后勤保障的作用,再加上能通过水路从大本营向军从提供补给,这些都是促成英军胜利不可缺少的因素。在长达一个世纪的冲突中,英国人有着自己能干而富有经验的领导人。他们能理解在作战中保留预备队的重要意义,能懂得防御作战的威力,能依据以最小的代价赢得作战胜利的原则行事,而且在大多数时候,能明白指挥官应该是去指导战斗,而不只是领着部队行动。 </p><p>  尽管长弓具有发射速度快、威力大、射击精度高等特点顶几乎成为英军的一种秘密武器燃而,英军的成功不只是依赖这一特别有效的轻步兵武器系统。综合使用轻、重步兵为防御作战提供了最佳组合,以重步兵抗住重骑兵的冲击,以轻步兵射击对方的轻骑兵。在抗击与己方部队相类似的、由轻重步兵混合编组的部队攻击时,防御部队则享有防御作战的优势,比如有优先选择阵地的权力,有充足的准备时间,有野战筑城工事等。在与法军的三次大的会战中,英军将阵地选在山坡上,两侧有自然屏障,并以自然或人工的障碍物保护弓箭手。除了克雷西战役外,徒步骑兵如果能充分发挥防御作战的优势,足够数量的徒步骑兵应该也能抵挡住法军的攻击。而在克雷西战役中,长弓兵击败了法军的十字弓弩兵似乎是成功的关键。然而,即使是在这次会战中,如果他们没有厉害的轻步兵(长弓兵),而以少量的重骑兵实施骑马冲击,也能冲散射速较漫的十字弓弩兵。 </p><p>  亨利五世向阿金库尔那次冒险性的行军,表明了英军的战略和战术都是利用法兰西人那支无组织的封建军队和他们头脑中的中世纪作战思想观念的缺陷。阿金库尔战役明显地展示了英军的战术体系是利用了法军实施极为错误的正面攻击的。假如法军不这样去做,那么,在英军的作战理论中就连进攻的程序都没有。在他们自己的国内战争中,英国人除了让弓箭手们相互射击、让骑兵下马靠在一起实施正面冲击等做法外,再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很清楚,他们的战法连古代的战争艺术家都打不赢。尽管英国人强调轻步兵,但是,他们也还是中世纪重骑兵老大思想的奴隶。他们让长矛兵骑在马上以提高战略机动能力,并准备好了以之取代徒步重骑兵。由于给长矛兵装备一匹马所需的花费不足重骑兵的一半,也不到一名高贵骑士的1/4,英国人应该很容易将重骑兵的一半以骑马的长矛兵来代替。但是,尽管至少有一次出现了这种情况,他们还是没有将长矛兵使用在战斗队形的第一线。 </p><p>  英国人根据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确立了以袭击迫使对方退让,然后坚持慢慢地全面征服战略。他们在法兰西人长时间效忠于他们自己的君主与制度的情况下执行上述战略,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英国人口较少,军队规模不大,而且也像中世纪其他国家的经济一样,没有足够的剩余产品可投人到战争中。在法兰西那广阔的地域空间和数百万的人口当中,英国人的军队相对于空间的兵力密度明显不足。如果他们发挥自身战术上的长处,利用岛国的位置提供的自然屏护优势,全面采取土耳其人一蒙古人的破坏性、屠杀性和恐怖主义的战略,他们可能会赢得战争的胜利。当然,这种战略对于基督教徒们来说也是不可想像的。 </p><p>  在中世纪筑垒城堡战术与战略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时期,百年战争显示了防御作战的优势。英格兰人袭击只是争取了对方在领土上的退让,当英格兰人推行领地占领的持久战略时,却难以有足够的兵力去把守如此广阔的法兰西土地,这些都反映了法兰西广衰的空间是一个有力的战略防御要素。法兰西人在吉耶纳公国使用费边战略成功地反抗英国人的占领,以及他们之所以能在没有进行进攻性会战的情况下就吸引英国人从北面退出,这些都展示了建立在民众支持下的战略防御么英格兰人的重大会战胜利在战略上所带来的却是微不足道的结果,这就进一步证明了有要塞、城堡的支撑,有辽阔的地域、有相应坚决的政治抵抗组成的战略防御,其威力是巨大的。克雷西、普瓦提埃、阿金库尔等战役只具有战术上的重要意义,其结果是消耗了敌军。除非英格兰人修正其政治目标,否则它们不会有更大的价值。指望一次会战有更多的结果,那只有在以下两种情况下才可能:要么是失败者肯定犯了像大流士三世被亚历山大击败时的那种政治上失误;要么是胜利者消灭了一个国家军队的大部分兵力,就像塞尔柱突厥人在曼奇克尔特会战中击败拜占庭军队那样。当然,一次比曼奇克尔特会战更小的胜利也可能会导致一次重大的撤退,因而有助于实施持久战略。像这样一次小的胜利给敌方所造成的消耗可能会改变双方的兵力对比,有利于胜利者成功地征服敌国。 </p><p>  没有决定性的会战、筑城防御战术的威力、费边战略的有效性,这些方面都是防御战略力量的组成部分,而这些并没有让中世纪的战争与古代战争体现出多大的区别。汉尼拔用了很长的时间去征服罗马人,反映了当防御者有宽阔的空间和政治统一的措施时,征服者就得要有持久的努力去征服防御的力量。即使是后来罗马皇帝对疆土的收复,也显示了防御战略的威力。这种力量显露在罗马人在汉尼拔势不可挡的战术胜利和消耗之后的成功防御上;也从蛮族的入侵者要用长的时间,才能从那些不好战的居民手中夺取领地这一点上得以体现。</p><p></p>
<center><font color="#ff5555" style="FONT-SIZE: 12pt;"><b>48 和尚原之战”</b></font></center><hr width="94%" color="#ee9b73" size="1"/><br/><br/><center>“金人自入中原,其败衄未尝如此</center><br/>  和尚原之战是南宋初年宋军抗金战争中的重要战役之一。这次战争由著名抗金将领吴玠、吴璘兄弟俩指挥,分别于1131年五月和十月挫败金军,阻止了金军的西线攻势,保住了川陕的门户。 <br/>  金军于1127年灭亡北宋后并没有鸣金收兵,而是乘势数次南下并进攻陕西,抢占了黄河两岸许多地区,并曾一度深入江西、浙江等地。广大爱国军民在抗战派将领的率领下,英勇顽强地抗击金军,迫使金军退回江北。但以赵构为首的南宋统治者对金采取妥协求和政策,执行“先平内寇,然后可以御外侮”的错误方针,竟把主要兵力用来镇压农民起义军,对待金军则实行消极防御。即使如此,金军面对日益成长起来的抗金力量也未敢轻视。金军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从战略上看,并无多大的优势。金军长途奔袭,战线过长,所到之处都遭到南宋爱国军民的英勇抵抗,伤亡惨重。夺占地区又不能巩固,无法立足。种种迹象表明,单纯用军事力量,短期内不能灭亡南宋,金统治者遂采取“以和议佐攻战,以僭逆诱叛党”的策略。建炎四年(1130年),在中原地区建立了刘豫的伪齐傀儡政权,统治今山东、河南和陕西地区,使之成为金宋间的缓冲地带,作为其南方的屏藩,借以巩固自己在北方的统治,消灭两河一带的抗金力量。为了从内部破坏南宋的抗金力量,放回降金的汉奸秦桧以作内应。与这种政治策略相适应,在军事战略上,由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把主要的军事力量集中在陕西一线,准备从秦陇攻入四川,控制长江上流,然后顺江东下,形成一个大迂回的战略包围圈,置南宋政府于死地。这一战略就是要在东南取守势,在西北取攻势。金军在这一战略决策的指导下,在陕西方面先后进行了数次大规模的进攻。和尚原之战就是其中较重要的一次。 <br/>  川陕是南宋的战略要地,南宋于建炎三年授命张浚担任川陕宣抚处置使,以抵御金军在川陕的战略进攻。建炎四年九月,宋、金在富平交战,宋军数倍于敌的兵力由于指挥不力、将领临阵脱逃等原因而全线溃退。宋军撤退到兴州(今陕西略阳)、和尚原(今陕西宝鸡西南)、大散关(今陕西大散关)及阶州(今甘肃武都)、成州(今甘肃成县)等地,重行设防,以阻金军。 <br/>  富平之战失利后,和尚原成为金军入川的主要障碍。和尚原是从渭水流域越秦岭进入汉中地区的重要关口之一,属川陕之首要门户,位于宝鸡西南20公里,其地势之险要与大散关不相上下。和尚原对仙人关来说,有如通往四川的第一道关隘,它与仙人关共分蜀之险要,势必固守。“和尚原最为要冲,自原以南,则入川路散;失此原,是无蜀也”。这时,吴玠、吴璘奉张浚之命,收集几千散兵,担任保卫和尚原的任务。金军为了打通进入汉中的门户,决定进攻和尚原。和尚原之战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br/>  绍兴元年(1131年)五月,金军将帅没立率部出凤翔(辖境相当今陕西宝鸡、岐山、凤翔、麟游、扶风等地),乌鲁、折合从阶州、成州出大散关,屯兵北上,进攻吴玠军,两路金军企图在和尚原会师。吴玠命令诸将列成阵势,利用有利地形,轮番向先到达的乌鲁、折合率领的金军攻击。金军欲战不能,欲退无路。和尚原一带尽是山谷,路多窄隘,怪石壁立,金军的骑兵全都失去了威力,只好弃骑步战。宋军在吴玠的统领下与金军展开了生死搏斗,大败金军。退到黄牛一带的金军,立足未稳,又恰遇上大风雨,金军士气不振,无力发起进攻,只得狼狈逃窜。同时,没立所率金军在箭筈关方向发动的进攻,亦为吴玠部将杨政所击退,从而打破了没立与乌鲁、折合两军会师和尚原的计划。此战的胜利,大大鼓舞了宋军的士气。 <br/>  金军初战和尚原失败,使金朝统治者大为恼怒,“谋必取玠”。于是金军元帅兀术亲自出马,纠集各地兵力十余万,架设浮桥,跨过渭水,从宝鸡结连珠营,垒石为城,与吴玠所部宋军夹涧对峙,准备与宋军决战。其时,吴玠积极调整宋军部署,并注意侦察兀术金军的一举一动。十月,大战爆发。 <br/>  吴玠命令诸将挑选劲弓强弩,分番迭射,弓矢连发不绝,繁如雨注。金军不利,丢掉武器退却。吴玠抓住有利战机,派遣奇军从两旁袭击,阻断金军运粮通道,金军陷入困境,兀术见势不妙,夺路逃遁。吴玠乘胜追击,于神坌一地设兵伏击,金军大乱,宋军星夜出击,大败金军。兀术中箭负伤,狼狈逃走。和尚原一战,俘获金军头目300余人,甲士800余人,缴获器甲数以万计,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br/>  和尚原之战在宋金战争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宋军以少胜多,重创金军主力,鼓舞了宋军的士气,扭转了富平战败的局势。其后,金军在进攻饶凤关、仙人关等地时,由于吴玠、吴璘兄弟所率部队顽强抵抗以及当地人民的支持,又遭到惨败,被迫退回凤翔,暂时放弃了攻入四川的企图,使其重点进攻遭到失败。此战对金军的打击是非常重大的,是其灭辽破宋以来遭到的第一次大惨败,所以有的历史记载说:“金人自入中原,其败衄未尝如此也。”“兀术之众,自是不振。” <br/>  和尚原之战的胜利是来之不易的,它凝聚了当地人民冒死支持宋军的心血。《宋史·吴玠传》上说,“玠在原上,凤翔民感其遗惠,相与夜输刍粟助之。玠偿以银帛,民益喜,输者益多。金人怒,伏兵渭河邀杀之,且令保伍连坐,民冒禁如故。”吴氏兄弟也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俩总是身先士卒,团结将士,共固抗金。和尚原大战时,吴玠、吴璘仅靠富平之战后所收集的数千散卒扼守关口,敌军则有十余万,数倍于我。且和尚原远离内地,供给没有保障,有人想劫持吴氏投降金兀术。在此危急关头,吴玠深明大义,召集诸将勉以忠义,以诚感泣诸将,使上下一心,积粟善兵,列栅死守,终于击败了强于自己的金军。 <br/>
<strong>【纪事】宋夏好水川之战-转贴</strong> [铁蛋] 于:2003-07-19 12:21:02<br/>公元1041年(夏天授礼法延祚四年,宋庆历元年)二月,元昊再一次发动对宋进攻。这次主攻的目标是属于秦凤路的渭州(今甘肃平凉)。而双方的决战地点则在六盘山下的好水川(又名甜水河,在今宁夏隆德县北。川水自东而西流入葫芦川,全长约60余里)。这次战役宋方的最高司令官为夏竦,西夏方面仍然是元昊。<br/><br/>战前双方的态势大体上是这样:西夏方面元昊自撤离延州之后,将大军驻扎在金明,打算以金明为基地,在扫清后路之后,再一次发动对宋的进攻。五月,元昊率军进攻金明以北200里处的塞门砦,塞门砦主内殿承制高延德、兵马都监王继元,在坚守5个月之后,因粮尽援绝而率众弃城逃走。元昊率军截击,王继元战死,高延德被俘。接着,元昊乘胜攻占安远寨,并分兵夺取栳栳、黑水等砦。从此,元昊控制了横山以南至延州一带的大片地方。宋西北边防因失去屏障而更加易攻难守了。<br/><br/>宋朝方面,三川口战败的消息传到北宋朝廷时,满朝文武大臣为之震惊,手足无措,但经过一阵震惊之后,统治者开始认识到宋夏对垒的严重性,决心改弦易辙,积极布防,采取了如下应急对策和措施。<br/><br/>首先,宋仁宗撤换了败军之将范雍,将他贬知安州。对临阵逃脱的黄德和处以腰斩之刑,枭首于延安城下,对于三川口战役中的有功和阵亡将士,则封官进爵。如赠刘平为忠武军节度使兼侍中,石元孙为忠正军节度使兼太傅(其实,刘平、石元孙并未阵亡,而是束手就擒,详前);李士彬为宿州观察使,子怀宝为右千牛卫将军。<br/><br/>其次,调整边帅人选。以户部尚书夏竦为陕西都部署兼经略安抚使,韩琦、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共同措置陕西的军事防务。同时让他们有比较明确的分工。即由夏竦负责全面指挥,范仲淹具体负责主持帼延路,韩琦主持泾原路。在对西夏的战略问题上,韩、范2人主张是各不相同的。韩琦主张应集中优势兵力,寻找西夏主力进行决战。范仲淹则主张先巩固自己的防务,然后进取绥、宥,占领茶山、横山,认为只要能控制这一战略地带,就能有效地阻止西夏的侵扰活动。但宋仁宗采纳了韩琦的主张。<br/><br/>第三,积极备战。如增募兵员,收括驴马,在陕西境内普遍修筑城池。甚至在潼关设防。参知政事宋庠“请于潼关别添使臣兵甲,严设守备,诏如其请”。同时,打算在战争失利的情况下,准备随时放弃关中。<br/><br/>第四,遣使联络青唐?g厮罗,促其出兵助战,牵制西夏。如宋政府先派左侍禁鲁经,前往邈川联系?g厮罗,“使背击元昊以披其势,赐帛二万匹”。相约出兵灭亡西夏后,即予高官厚禄。“如能有心荡灭得吴贼,即当授卿银、夏等州节制”。并派屯田员外郎刘涣出使青唐,“见?g厮罗授以爵命”。企图用爵禄笼络?g厮罗,让他为宋王朝牵制西夏效力。<br/><br/>尽管赵宋统治者进行了种种的积极备战,但丝毫也不能阻挡元昊新的军事进攻。<br/><br/>公元1041年二月,元昊亲自率领10万大军自天都山出发,深入宋境准备同韩琦统领的泾原路主力决战。这时韩琦正在高平(今宁夏固原北)巡边,听说元昊率领大军经三川砦已经到达怀远城(今甘肃平凉以北),于是急忙赶到镇戎军,集合军队数万,交大将任福带领。同时命耿傅任参谋。泾原路驻泊都监桑怿为先锋。钤辖朱观、都监武英、泾州都监王??各率所部,在任福的指挥下,并力抵御夏军。为了确保对夏战争的胜利,韩琦召见任福面授机宜。他要求任福率军趋怀远城向西到德胜砦,向南到羊牧隆城,迂回敌后,以逸待劳据险伺机伏击,断其归路。临行前,韩琦再三嘱咐道:“苟违节制,有功亦斩”。<br/><br/>元昊到怀远城,谍报宋大将任福带兵北来,于是命令大军利用夜色朦胧,向西南方的羊牧隆城推进,在羊牧隆城南、瓦亭川东山地摆好阵势,等待任福的到来。<br/><br/>大将任福和先锋桑怿、参军耿傅等率领轻骑数千,越过六盘山,到达笄头山西麓时,遇上镇戎军西路巡检常昆、巡检内侍刘肃与夏军战于张家堡南,旋即参加战斗,斩首数百级。夏军弃马、羊、骆驼假装败北,桑怿、任福从后追赶。<br/><br/>当晚,任福、桑怿军屯好水川,朱观、武英等军驻笼头山北的笼络川(为好水川支流)。两军隔山相距5里,约明日会兵川口、全歼夏军。<br/><br/>伪败的夏军,故意保持四五里的距离,引诱宋军追赶。任福不知是计,分兵两路,朱观军在北,任福军在南,沿好水川穷追不舍。一直追到笼竿城北,进入了夏军的包围圈,这才发现已经中了元昊的诱兵诡计。<br/><br/>任福、桑怿等为了冲出包围圈,率军沿好水川西行,出六盘山,在距羊牧隆城5里处准备布阵应敌时,有士兵自路旁拾得五、六只泥盒,封闭严实,内中有跳动的声音。任福命士兵打开,但见百余只悬哨鸽子腾空而起,盘旋于宋军之上。元昊知宋军中计,决定采用分割包围的战术消灭宋军。命将军克成赏率领洪州所部5万人马包围驻扎在南山东面的朱观、武英等部宋军。自己率领亲军与窦惟吉所率领的灵州部队包围任福、桑怿、刘肃等军。任福等率军决一死战。自辰时交战到午时,宋军人困马乏,饥渴交迫,渐渐不支。任福下令突围,宋军左冲右突,未能破围而出。桑怿、刘肃力竭战死。任福被夏军团团围住,身中十余箭,小校刘进劝福投诚自免,福叹道:“吾为大将,兵败,以死报国耳!”于是挥动四刃方铁锏,挺身决斗,身上血流如注。接着,左面部又中一枪,福无法继续战斗,以手自扼咽喉而死。其子怀亮也战死。<br/><br/>在任福军被围困的同时,朱观、武英的军队也在东面被包围。两军隔山虽然只相距5里,但却失去任何联系,彼此不知对方情况。夏军分左右两翼包围朱观、武英,幸好王??率领4500步兵从羊牧隆城增援,渭州都监赵津率领2200骑兵自瓦亭堡增援,才摆脱被围的困境。<br/><br/>当四将合兵一处,向夏军阵地发起攻击时,元昊率西面大军自背后杀来。宋军顿时因腹背受敌而大乱。武英、王??、赵津、耿傅均战死,宋军死伤7万,惟副将朱观率领1000余人,退守一处围墙之内,四向纵射,等到夜幕降临,夏军退去,因而得以保全下来。<br/><br/>这次战争,宋军损失惨重,任福以下几十名将校全部战死。败报传到朝廷,群臣交章弹劾夏竦,宋仁宗撤去了夏竦的总指挥之职务。韩琦上章自劾,被贬至秦州任知州。同时,赠任福为武胜军节度使,兼侍中。王??、赵津、武英、桑怿等皆赠官,以示褒奖。<br/><br/>这次战争,张元也跟随元昊参与机谋,战斗结束后,张元奉命于界上寺壁题诗云:<br/><br/>“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br/><br/>满川龙虎辇,犹自说兵机”。<br/><br/>诗的下面写着“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张元随大驾至此”。该诗虽然是对夏竦、韩琦的挖苦及对宋朝的蔑视,但也反映了西夏君臣的踌躇满志和喜形于色。<br/>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中国sunyan</i>在2006-5-23 14:25:00的发言:</b><br/><p>欧洲人使用火器的时间晚于蒙古族人 所以从火器发展历史上看 蒙古族是真正当时较文明的民族 而欧洲才是真正的野蛮人&nbsp; </p></div><p>是拉是拉,那么在意干嘛啊</p>
&nbsp; 1.英国步兵型长弓部队,碰到轻骑马快的蒙古骑兵。其结果只有一个,就是死路一条。蒙古人对同等数量的英国长弓部队,会用1/3人来牢牢牵制英国人(一旦野战,长弓手不集中、不密集布阵,那就会失去抵御大量骑兵突击的防御能力。所以只要有英国人1/3数量的蒙古骑兵,就足够牵制拖住英国人了)而另外2/3骑兵将绕过英国步兵弓箭手,对英国人的后方进行大肆进攻、破坏、杀伤,这将毁灭英国人后方的所有有生力量和反抗能力。最终英国长弓部队,将在弹尽粮绝后向蒙古人投降。<p>&nbsp;&nbsp;&nbsp;&nbsp; 2.英国人的步兵型长弓部队,如果中国宋朝的重甲射击型步兵部队。那结果也是一个,也是死路一条。宋朝的重甲射击部队,是世界古代冷兵器时代最强大的步兵射击部队。和英国人的长弓兵对战,中国宋朝的重装射击步兵,将象一座山一样的边射击边向英国人压过去。这里英国人的长弓射击距离,没有宋军的神臂弩远。所以英国人射击上绝对吃亏。中国宋朝的军队是身披重甲的,在防护能力上是绝对高于英国几乎没有防御能力的长弓手的,所以对射后的伤亡率,绝对也是英国人高。而一旦中国宋朝的重甲部队靠近英国人,那后果将更可怕。宋朝的弓箭步兵,将马上拿起装备的长枪,转变为绝对恐怖的近战无敌兵种——重装长枪兵,对英国人进行毫无悬念屠杀。</p>
&nbsp; 1.英国步兵型长弓部队,碰到轻骑马快的蒙古骑兵。其结果只有一个,就是死路一条。蒙古人对同等数量的英国长弓部队,会用1/3人来牢牢牵制英国人(一旦野战,长弓手不集中、不密集布阵,那就会失去抵御大量骑兵突击的防御能力。所以只要有英国人1/3数量的蒙古骑兵,就足够牵制拖住英国人了)而另外2/3骑兵将绕过英国步兵弓箭手,对英国人的后方进行大肆进攻、破坏、杀伤,这将毁灭英国人后方的所有有生力量和反抗能力。最终英国长弓部队,将在弹尽粮绝后向蒙古人投降。<p>&nbsp;&nbsp;&nbsp;&nbsp; 2.英国人的步兵型长弓部队,如果中国宋朝的重甲射击型步兵部队。那结果也是一个,也是死路一条。宋朝的重甲射击部队,是世界古代冷兵器时代最强大的步兵射击部队。和英国人的长弓兵对战,中国宋朝的重装射击步兵,将象一座山一样的边射击边向英国人压过去。这里英国人的长弓射击距离,没有宋军的神臂弩远。所以英国人射击上绝对吃亏。中国宋朝的军队是身披重甲的,在防护能力上是绝对高于英国几乎没有防御能力的长弓手的,所以对射后的伤亡率,绝对也是英国人高。而一旦中国宋朝的重甲部队靠近英国人,那后果将更可怕。宋朝的弓箭步兵,将马上拿起装备的长枪,转变为绝对恐怖的近战无敌兵种——重装长枪兵,对英国人进行毫无悬念屠杀。</p>
<p>我打帝国就是选英格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