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蒙古进攻欧洲的几场大战的详细情况 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13:22:57
网络文章仅供参考
  其实,东西方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别很早就在双方作战时的战术体现出来了。在
东方(以中国和阿拉伯文化为代表的范围内)的战争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西方那种队
形极其严密、排成密集方阵,步、骑、弓箭、投枪诸兵种密切协同的军队。这是西方人
思维严谨、讲究科学分工、善于组织大的系统工程的表现。而中国战国时代的车阵、明
朝戚继光组织对付倭寇的鸳鸯阵和对付鞑靼的车、骑协同战阵是远不能与之相比的。
  
    东方军队作战时,队形不严整,讲究部队作战的机动性和战术的灵活性,受《孙子
兵法》的影响,讲究“诡道”而不讲究堂堂正正的正战。这种战术意识的支配下,军队
的单位攻击力和防护力并不强,如果对付罗马帝国和马其顿帝国的密集步兵方阵,采用
正面作战的方式根本没有胜利的可能。
  
    与东方军队不同的是,西方军队一开始就采用严密的队形,特别强调突出正战的攻
击力和防护力,以罗马和马其顿的步兵方阵为 例。这种步兵方阵通常由贵族和平民排成
20排以上密集的队伍,身着厚厚的重甲,手握长枪,越往后排,长枪越长,架在前排的
肩膀上,这样就在方阵的正面形成了真正的丛枪如林,方阵的后面则通常由奴隶紧紧跟
着,作后勤和护理工作,或者由标枪手不停往对方投掷标枪。这个方阵的两翼则由骑兵
担任保护两翼不受冲击的任务。很明显,这种战术的冲击力是远非东方军队可比的,但
它的弱点也非常突出:队伍转动不便,必须时刻注意保持队形的严整。
  
    即使在进入铁器时代,马的鞍具的发展,使得骑兵越来越重要了,双方在骑兵的战
术运用上也有巨大的差别。东方的骑兵很少有重装甲,骑兵即能用马刀、长枪也可以使
用弓箭。骑兵主要目的是为了军队的机动能力和正面的冲击力,可以在很大范围内作战
。而西方的骑兵部队发展出了威力强大的重装甲骑兵,士兵穿着厚厚的锁子甲,可以有
效抵挡刀枪和弓箭的杀伤,骑兵使用长枪和长剑,杀伤力较大。但是与东方不同的是,
骑兵战术的使用仍和古罗马时代的步兵方阵相同,讲究队形和正面的杀伤力和防护力,
几乎没有太多的战术机动能力,作战范围仍然是在很小的区域内进行。
  东西方的军队由于地理障碍,除了欧洲军队和中东地区的军队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
外,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军队从未与万里之外的西方军队打过照面。唯一可能的机会,
在亚历山大攻克印度准备东进时,因病逝而告终 
  
    蒙古在成吉思汗统一各部落后,立即开始对中国北方的各王朝进行大规模的攻击。
蒙古军队在一开始完全依赖骑兵的机动性和攻击力,和过去的游牧民族军队一样,没有
步兵攻坚力量的协同。在中原各高大坚固的城墙面前,强大的骑兵是无能为力的,尽管
他们在野战中所向无敌。很快,蒙古人从辽、金、西夏的军队上学到了步兵攻坚的本领
,改变了继往单纯依赖骑兵的战术,并且学会了运用汉族新的发明的火药和抛石武器。



  在战术的运用上,蒙古人特别强调的就是部队的机动性,以远距离的包抄迂回、分
进合击为主要战术特征。蒙古人的远距离机动达到了历史上空前未有的程度,他们常常
可以上百里地大规模机动,使敌人很难预料和防范到他们的攻击。他们在战斗中亦很少
依赖单纯的正面冲击,通常使用的方法是,一小部分骑兵不停地骚扰敌军,受攻击后后
撤,待追击的敌军队形散乱疲惫时,早已四面包抄的骑兵则在一阵密集的弓箭射击后蜂
拥而来。这种战术在过去的匈奴、汉族、契丹、女真人都用过。但象蒙古人一样利用四
处游骑做间谍,大规模的骑兵可以随时远距离攻击的情形则没有出现过。加之,蒙古人
大量地编入汉和其他北方少数民族,使用汉族先进的攻坚器材担 任攻城的任务,使他们
在东方无论是野地浪战还是摧城拔寨,几乎所向必克。
  
     蒙古人建立了与战争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各部落的领导即是生活生产的管理组织者又
是军事行动的管理组织者。对外发动战争时,可以全民动员,全民不分男女老幼都可以
参加作战行动。如对花剌子模国的长期围困,就是全民参与,在城下放牧生活,维持军
队持
续不断的攻击力,直到城市被攻克。
  综上分析,蒙古国军队在亚欧大陆东征西讨所向无敌几乎是必然的结果。而蒙古在
日本和越南战场上的失败,恰好是因为这两个战场是蒙古军队最无法发挥优势的地方。
他们必须下马乘船,靠老天保佑才能平安到达目的地,抵岸后,在丛林山地面前,他们
无法大规模地穿插机动,甚至还不能骑马作战。更糟糕的是潮湿的空气让他们适应大陆
气候的鼻子无法呼吸,他们成了病夫或被瘟疫夺去生命,就象欧洲军队不能适应他们一
样,他们也不能适应这里老是从丛林冒出的军队。何况,他们的战友是心怀狐疑的汉人
。 (全文完)网络文章仅供参考
  其实,东西方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别很早就在双方作战时的战术体现出来了。在
东方(以中国和阿拉伯文化为代表的范围内)的战争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西方那种队
形极其严密、排成密集方阵,步、骑、弓箭、投枪诸兵种密切协同的军队。这是西方人
思维严谨、讲究科学分工、善于组织大的系统工程的表现。而中国战国时代的车阵、明
朝戚继光组织对付倭寇的鸳鸯阵和对付鞑靼的车、骑协同战阵是远不能与之相比的。
  
    东方军队作战时,队形不严整,讲究部队作战的机动性和战术的灵活性,受《孙子
兵法》的影响,讲究“诡道”而不讲究堂堂正正的正战。这种战术意识的支配下,军队
的单位攻击力和防护力并不强,如果对付罗马帝国和马其顿帝国的密集步兵方阵,采用
正面作战的方式根本没有胜利的可能。
  
    与东方军队不同的是,西方军队一开始就采用严密的队形,特别强调突出正战的攻
击力和防护力,以罗马和马其顿的步兵方阵为 例。这种步兵方阵通常由贵族和平民排成
20排以上密集的队伍,身着厚厚的重甲,手握长枪,越往后排,长枪越长,架在前排的
肩膀上,这样就在方阵的正面形成了真正的丛枪如林,方阵的后面则通常由奴隶紧紧跟
着,作后勤和护理工作,或者由标枪手不停往对方投掷标枪。这个方阵的两翼则由骑兵
担任保护两翼不受冲击的任务。很明显,这种战术的冲击力是远非东方军队可比的,但
它的弱点也非常突出:队伍转动不便,必须时刻注意保持队形的严整。
  
    即使在进入铁器时代,马的鞍具的发展,使得骑兵越来越重要了,双方在骑兵的战
术运用上也有巨大的差别。东方的骑兵很少有重装甲,骑兵即能用马刀、长枪也可以使
用弓箭。骑兵主要目的是为了军队的机动能力和正面的冲击力,可以在很大范围内作战
。而西方的骑兵部队发展出了威力强大的重装甲骑兵,士兵穿着厚厚的锁子甲,可以有
效抵挡刀枪和弓箭的杀伤,骑兵使用长枪和长剑,杀伤力较大。但是与东方不同的是,
骑兵战术的使用仍和古罗马时代的步兵方阵相同,讲究队形和正面的杀伤力和防护力,
几乎没有太多的战术机动能力,作战范围仍然是在很小的区域内进行。
  东西方的军队由于地理障碍,除了欧洲军队和中东地区的军队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
外,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军队从未与万里之外的西方军队打过照面。唯一可能的机会,
在亚历山大攻克印度准备东进时,因病逝而告终 
  
    蒙古在成吉思汗统一各部落后,立即开始对中国北方的各王朝进行大规模的攻击。
蒙古军队在一开始完全依赖骑兵的机动性和攻击力,和过去的游牧民族军队一样,没有
步兵攻坚力量的协同。在中原各高大坚固的城墙面前,强大的骑兵是无能为力的,尽管
他们在野战中所向无敌。很快,蒙古人从辽、金、西夏的军队上学到了步兵攻坚的本领
,改变了继往单纯依赖骑兵的战术,并且学会了运用汉族新的发明的火药和抛石武器。



  在战术的运用上,蒙古人特别强调的就是部队的机动性,以远距离的包抄迂回、分
进合击为主要战术特征。蒙古人的远距离机动达到了历史上空前未有的程度,他们常常
可以上百里地大规模机动,使敌人很难预料和防范到他们的攻击。他们在战斗中亦很少
依赖单纯的正面冲击,通常使用的方法是,一小部分骑兵不停地骚扰敌军,受攻击后后
撤,待追击的敌军队形散乱疲惫时,早已四面包抄的骑兵则在一阵密集的弓箭射击后蜂
拥而来。这种战术在过去的匈奴、汉族、契丹、女真人都用过。但象蒙古人一样利用四
处游骑做间谍,大规模的骑兵可以随时远距离攻击的情形则没有出现过。加之,蒙古人
大量地编入汉和其他北方少数民族,使用汉族先进的攻坚器材担 任攻城的任务,使他们
在东方无论是野地浪战还是摧城拔寨,几乎所向必克。
  
     蒙古人建立了与战争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各部落的领导即是生活生产的管理组织者又
是军事行动的管理组织者。对外发动战争时,可以全民动员,全民不分男女老幼都可以
参加作战行动。如对花剌子模国的长期围困,就是全民参与,在城下放牧生活,维持军
队持
续不断的攻击力,直到城市被攻克。
  综上分析,蒙古国军队在亚欧大陆东征西讨所向无敌几乎是必然的结果。而蒙古在
日本和越南战场上的失败,恰好是因为这两个战场是蒙古军队最无法发挥优势的地方。
他们必须下马乘船,靠老天保佑才能平安到达目的地,抵岸后,在丛林山地面前,他们
无法大规模地穿插机动,甚至还不能骑马作战。更糟糕的是潮湿的空气让他们适应大陆
气候的鼻子无法呼吸,他们成了病夫或被瘟疫夺去生命,就象欧洲军队不能适应他们一
样,他们也不能适应这里老是从丛林冒出的军队。何况,他们的战友是心怀狐疑的汉人
。 (全文完)
有一利必有一害!!
本帖子转自中华抗日同盟会
真是好贴,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