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每一次心跳都献给装备事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3:50:44
<table width="98%" border="0"><tbody><tr><td class="biaoti" align="center" height="20">把每一次心跳都献给装备事业</td></tr><tr><td class="rc-subtitle" align="center" height="20">——追记总装备部装甲兵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胡卫</td></tr><tr><td class="rc-writer" align="center" height="20">2006-06-04 </td></tr><tr><td class="rc-writer" align="center" height="20">本报记者 赵飞鹏 通讯员 宗兆盾 靳先锋</td></tr><tr><td class="neirong" height="20"><!--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nbsp;&nbsp;&nbsp;&nbsp;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zqb.cyol.com/images/2006-06/04/xin_17060304024623408021.jpg" border="0" alt=""/>
                                        </p></td></tr></tbody></table><p>2000年4月,胡卫的生命进入了倒计时——医生判断他还有5年生命。 </p><p>&nbsp;&nbsp;&nbsp; 胡卫被确诊患上的是不可逆的“扩张性心肌病”,这种病不是癌症,却比癌症还可怕。 </p><p>&nbsp;&nbsp;&nbsp; 从此,人们发现他常常说:“抓紧时间!抓紧时间!” </p><p>&nbsp;&nbsp;&nbsp; 2005年4月底的一个晚上,胡卫加班时倒在实验室的椅子上,再也没有起来。 </p><p>&nbsp;&nbsp;&nbsp; 胡卫是总装备部装甲兵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负责解放军装甲兵武器装备的发展论证、装甲车辆试验等装备技术研究。 </p><p>&nbsp;&nbsp;&nbsp; 很多战友至今还不愿意相信胡卫已经去世的事实。有人说:“我们总觉得他还在,总想着哪天早上8点,‘胡头儿’就会笑呵呵地提着包来上班。” </p><p>&nbsp;&nbsp;&nbsp; 活一天就干好一天 </p><p>&nbsp;&nbsp;&nbsp; 2000年4月11日,云贵高原,海拔3500米。胡卫和战友正在进行装甲高原试验。他大口喘着粗气,在茫茫雪线上拖着沉重的双腿。几天来,胡卫总感到心慌气闷。但辛苦3年的科研试验已进入收尾阶段,他一直咬牙坚持着。 </p><p>&nbsp;&nbsp;&nbsp; “‘胡头儿’,任务还有两天就完成了,你这样子吃不住,还是赶紧回北京检查一下吧!”同事李大庆恳切中充满了焦虑。 </p><p>&nbsp;&nbsp;&nbsp; 胡卫弯腰抚着胸口,豆大的汗珠挂满他乌青的脸颊,他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了。当天晚上,战友们就把胡卫送上了飞往北京的飞机。 </p><p>&nbsp;&nbsp;&nbsp; 在解放军总医院,刚刚因心功能衰竭被抢救过来的胡卫,却接到了更让他震惊的诊断书——他得了不可逆的“扩张性心肌病”。专家说,这是一种至今都没发现病因的绝症,随时都可能导致猝死,最多活5年。胡卫愕然了。刚过完40岁生日的他,狠命撕扯衣被。 </p><p>&nbsp;&nbsp;&nbsp; 在病床上躺了13天,没有人知道胡卫想了多少事情。但是胡卫出院后第三天,同事就看到他出现在办公室里,胡卫对单位领导说:“我刚40岁,与其躺在家里扳着指头数日子等死,不如活一天就干好一天。” </p><p>&nbsp;&nbsp;&nbsp; 考虑到胡卫的病情,领导打算让他全日病休。胡卫得知消息后着急了:“现在我手头儿分管和参与的几个项目,大都到了攻坚阶段,各方面情况我摸得熟,要是不让我干,还不把我再憋出另一种病来?” </p><p>&nbsp;&nbsp;&nbsp; 单位领导看他态度如此坚决,讨论研究后同意了他的请求,但对他“约法三章”:不要一个人出差,不要干体力活儿,不要加班超过晚上10点。同时,所里把他的宿舍从五楼调到一楼,并特批门诊部长期为他准备8种药品。 </p><p>&nbsp;&nbsp;&nbsp; 胡卫太爱他的装甲事业了,一工作就忘了自己是个病人。2000年秋,胡卫参加了“某型炮射导弹武器系统论证与分析”的课题研究,并负责制导系统的论证分析工作。有一次,为解决控制系统的一个难题,他夜里11点坐上火车,赶到天津的一家军工企业请教。第二天一早又赶回办公室,一口气干了20多个小时。为方便加班,又不影响实验楼值班员休息,他配了一把楼里的钥匙,买来一张行军床,实在累了就躺一会儿。项目进行到最关键的时期,一个月里,他喝掉的咖啡瓶子就堆了一墙角。 </p><p>&nbsp;&nbsp;&nbsp; 不让“革命的本钱”闲置 </p><p>&nbsp;&nbsp;&nbsp; 胡卫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光学和夜视专业,1982年来到装甲兵技术研究所,10年间,他获得了5项军队科技进步奖。 </p><p>&nbsp;&nbsp;&nbsp; 据同事统计,在生命的最后5年时间,胡卫干了正常人8年的工作。大家后悔没有劝阻他——胡卫工作起来太狂热了。可是医生说:“如果让胡卫整天躺在床上静养,没有这种工作的热情,可能你们就没有机会再和胡卫相处5年这么久!” </p><p>&nbsp;&nbsp;&nbsp; 有人说:燃烧是一种氧化,生锈也是一种氧化。胡卫选择了前者。 </p><p>&nbsp;&nbsp;&nbsp; 2002年年底,作为项目负责人,胡卫主持了“装甲装备维修保障资源储备方案”的论证和研究。他带领项目组跑遍了广州和南京所有的装甲部队。短短半年时间,胡卫带领项目组完成了6种车型27套维修保障资源的战备储备方案,并很快把上万套设备丝毫不差地发到部队,当年就形成战斗力。 </p><p>&nbsp;&nbsp;&nbsp; 2003年夏,某型火控及炮射导弹检测车在福建某地进行联调试验。考虑到胡卫的病情,研究所领导没有安排他参加,胡卫一下子就急了:“我是副总设计师,不到现场怎么能行?不干成这件事,我死不瞑目!”所领导只好再三叮嘱他,搞好现场协调马上回来,绝不允许跟车试验。可一到现场,胡卫就钻进狭窄的车舱。检测车马达轰鸣,上下颠簸,气温高达60多摄氏度,噪音接近70分贝,有的年轻战士跟一个车次都呕吐不止,胡卫却一直顽强地挺着。战友们见他嘴唇青紫、大汗淋漓,硬是把他推到指挥部的帐篷里,可是别人前脚刚走,他又回到现场。一名协作厂家的老同志说:“老胡啊,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你要多保重呀!”胡卫却笑着说:“本钱不用在工作上就不值钱了,现在正是让它升值的时候!” </p><p>&nbsp;&nbsp;&nbsp; 胡卫生命最后5年是解放军装甲装备建设攻坚决战的关键5年,他恨不得一下子把装甲部队遇到的所有难题全部解决掉。 </p><p>&nbsp;&nbsp;&nbsp; 胡卫于2003年开始着手“装甲装备维修保障资源储备方案”研究。开展维修检测设备战备储备研究,涉及部队多、武器装备型号多、协作的厂家多,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由于胡卫对业务比较熟悉,成为项目组第一负责人。 </p><p>&nbsp;&nbsp;&nbsp; 研究所科技处参谋沈明堂回忆,仅2004年一年,胡卫带领课题组就完成了6种车型27套维修保障资源。2005年,胡卫还要开展7种车型的维修保障资源储备研究。谁也无法料想,正当胡卫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死神之手已经悄悄伸向了他。 </p><p>&nbsp;&nbsp;&nbsp; 风继续吹,不愿远行 </p><p>&nbsp;&nbsp;&nbsp; 2005年4月29日,胡卫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办公室。上午,他到仓库组织器材发放;下午,参加室里的党员先进性教育民主生活会,发言时还作了自我批评,说自己“出成果太少、也太慢”。忙完一天的工作,胡卫晚上照例留在办公室加班。晚上9点,妻子刘文霞准时接到了胡卫每天必打的问候电话。 </p><p>&nbsp;&nbsp;&nbsp; 这平平常常的一天,却是胡卫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p><p>&nbsp;&nbsp;&nbsp; 2005年4月30日早上一上班,同事发现,胡卫办公室的门虚掩着,灯亮着。推门一看,电脑还开着,鼠标耷拉着,电脑里显示的是还没改完的“装甲装备维修保障资源储备方案”,胡卫斜靠在椅子上,心脏已经停止了跳动。 </p><p>&nbsp;&nbsp;&nbsp; 人们用“好战友,好丈夫,好父亲,好女婿”来评价胡卫。在研究室,大家有句口头禅:“有了困难找老胡”。胡卫在所里的宿舍几乎成为同事的“招待所”,他花5万元买的二手私家车几乎成了公用车。 </p><p>&nbsp;&nbsp;&nbsp; 胡卫深爱着家人。每年结婚纪念日,妻子都能收到他精心挑选的小礼品。结婚10周年的时候,胡卫还特意带着妻子到怀柔山里种了一棵象征爱情的苹果树。每年儿子过生日,胡卫再忙也要抽空与他合张影。母亲年事已高,又身患胃癌,他每天都要打电话、发短信问候。胡卫去世后,他的妻子至今对老人瞒着这个消息,仍然开着胡卫的手机,仍然每天给老人发去问候的短信。 </p><p>&nbsp;&nbsp;&nbsp; 2005年5月5日,胡卫的追悼会在301医院举行。追悼会上没放哀乐,他的爱人刘文霞说:“胡卫活着的时候,再苦再累都埋在心里。现在他走了,也不要让大家太难过,就放他生前最喜爱的姜育恒的歌吧!” </p><p>&nbsp;&nbsp;&nbsp; 由于悼念的人太多,原本20分钟的追悼会开了近一个小时,刘文霞并没有痛哭失声,自始至终,她只是默默地、深情地看着躺在鲜花丛中的丈夫。胡卫遗体火化前,她扑到丈夫身边,最后一次为丈夫捋了捋鬓前花白的头发,在丈夫的额头上深情地吻了两下,顿时,泪如雨下…… </p><p>&nbsp;&nbsp;&nbsp; 胡卫家里有一幅他的巨大遗像,照片下面是8个大字:风继续吹,不愿远行…… </p><p>&nbsp;&nbsp;&nbsp; 本报北京6月3日电 </p><p>&nbsp;&nbsp;&nbsp; 照片:胡卫(中)和同事们在研究装甲车技术革新。军文摄 </p><p>&nbsp;&nbsp;&nbsp;&nbsp; <br/></p><table width="98%" border="0"><tbody><tr><td class="biaoti" align="center" height="20">把每一次心跳都献给装备事业</td></tr><tr><td class="rc-subtitle" align="center" height="20">——追记总装备部装甲兵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胡卫</td></tr><tr><td class="rc-writer" align="center" height="20">2006-06-04 </td></tr><tr><td class="rc-writer" align="center" height="20">本报记者 赵飞鹏 通讯员 宗兆盾 靳先锋</td></tr><tr><td class="neirong" height="20"><!--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nbsp;&nbsp;&nbsp;&nbsp;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zqb.cyol.com/images/2006-06/04/xin_17060304024623408021.jpg" border="0" alt=""/>
                                        </p></td></tr></tbody></table><p>2000年4月,胡卫的生命进入了倒计时——医生判断他还有5年生命。 </p><p>&nbsp;&nbsp;&nbsp; 胡卫被确诊患上的是不可逆的“扩张性心肌病”,这种病不是癌症,却比癌症还可怕。 </p><p>&nbsp;&nbsp;&nbsp; 从此,人们发现他常常说:“抓紧时间!抓紧时间!” </p><p>&nbsp;&nbsp;&nbsp; 2005年4月底的一个晚上,胡卫加班时倒在实验室的椅子上,再也没有起来。 </p><p>&nbsp;&nbsp;&nbsp; 胡卫是总装备部装甲兵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负责解放军装甲兵武器装备的发展论证、装甲车辆试验等装备技术研究。 </p><p>&nbsp;&nbsp;&nbsp; 很多战友至今还不愿意相信胡卫已经去世的事实。有人说:“我们总觉得他还在,总想着哪天早上8点,‘胡头儿’就会笑呵呵地提着包来上班。” </p><p>&nbsp;&nbsp;&nbsp; 活一天就干好一天 </p><p>&nbsp;&nbsp;&nbsp; 2000年4月11日,云贵高原,海拔3500米。胡卫和战友正在进行装甲高原试验。他大口喘着粗气,在茫茫雪线上拖着沉重的双腿。几天来,胡卫总感到心慌气闷。但辛苦3年的科研试验已进入收尾阶段,他一直咬牙坚持着。 </p><p>&nbsp;&nbsp;&nbsp; “‘胡头儿’,任务还有两天就完成了,你这样子吃不住,还是赶紧回北京检查一下吧!”同事李大庆恳切中充满了焦虑。 </p><p>&nbsp;&nbsp;&nbsp; 胡卫弯腰抚着胸口,豆大的汗珠挂满他乌青的脸颊,他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了。当天晚上,战友们就把胡卫送上了飞往北京的飞机。 </p><p>&nbsp;&nbsp;&nbsp; 在解放军总医院,刚刚因心功能衰竭被抢救过来的胡卫,却接到了更让他震惊的诊断书——他得了不可逆的“扩张性心肌病”。专家说,这是一种至今都没发现病因的绝症,随时都可能导致猝死,最多活5年。胡卫愕然了。刚过完40岁生日的他,狠命撕扯衣被。 </p><p>&nbsp;&nbsp;&nbsp; 在病床上躺了13天,没有人知道胡卫想了多少事情。但是胡卫出院后第三天,同事就看到他出现在办公室里,胡卫对单位领导说:“我刚40岁,与其躺在家里扳着指头数日子等死,不如活一天就干好一天。” </p><p>&nbsp;&nbsp;&nbsp; 考虑到胡卫的病情,领导打算让他全日病休。胡卫得知消息后着急了:“现在我手头儿分管和参与的几个项目,大都到了攻坚阶段,各方面情况我摸得熟,要是不让我干,还不把我再憋出另一种病来?” </p><p>&nbsp;&nbsp;&nbsp; 单位领导看他态度如此坚决,讨论研究后同意了他的请求,但对他“约法三章”:不要一个人出差,不要干体力活儿,不要加班超过晚上10点。同时,所里把他的宿舍从五楼调到一楼,并特批门诊部长期为他准备8种药品。 </p><p>&nbsp;&nbsp;&nbsp; 胡卫太爱他的装甲事业了,一工作就忘了自己是个病人。2000年秋,胡卫参加了“某型炮射导弹武器系统论证与分析”的课题研究,并负责制导系统的论证分析工作。有一次,为解决控制系统的一个难题,他夜里11点坐上火车,赶到天津的一家军工企业请教。第二天一早又赶回办公室,一口气干了20多个小时。为方便加班,又不影响实验楼值班员休息,他配了一把楼里的钥匙,买来一张行军床,实在累了就躺一会儿。项目进行到最关键的时期,一个月里,他喝掉的咖啡瓶子就堆了一墙角。 </p><p>&nbsp;&nbsp;&nbsp; 不让“革命的本钱”闲置 </p><p>&nbsp;&nbsp;&nbsp; 胡卫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光学和夜视专业,1982年来到装甲兵技术研究所,10年间,他获得了5项军队科技进步奖。 </p><p>&nbsp;&nbsp;&nbsp; 据同事统计,在生命的最后5年时间,胡卫干了正常人8年的工作。大家后悔没有劝阻他——胡卫工作起来太狂热了。可是医生说:“如果让胡卫整天躺在床上静养,没有这种工作的热情,可能你们就没有机会再和胡卫相处5年这么久!” </p><p>&nbsp;&nbsp;&nbsp; 有人说:燃烧是一种氧化,生锈也是一种氧化。胡卫选择了前者。 </p><p>&nbsp;&nbsp;&nbsp; 2002年年底,作为项目负责人,胡卫主持了“装甲装备维修保障资源储备方案”的论证和研究。他带领项目组跑遍了广州和南京所有的装甲部队。短短半年时间,胡卫带领项目组完成了6种车型27套维修保障资源的战备储备方案,并很快把上万套设备丝毫不差地发到部队,当年就形成战斗力。 </p><p>&nbsp;&nbsp;&nbsp; 2003年夏,某型火控及炮射导弹检测车在福建某地进行联调试验。考虑到胡卫的病情,研究所领导没有安排他参加,胡卫一下子就急了:“我是副总设计师,不到现场怎么能行?不干成这件事,我死不瞑目!”所领导只好再三叮嘱他,搞好现场协调马上回来,绝不允许跟车试验。可一到现场,胡卫就钻进狭窄的车舱。检测车马达轰鸣,上下颠簸,气温高达60多摄氏度,噪音接近70分贝,有的年轻战士跟一个车次都呕吐不止,胡卫却一直顽强地挺着。战友们见他嘴唇青紫、大汗淋漓,硬是把他推到指挥部的帐篷里,可是别人前脚刚走,他又回到现场。一名协作厂家的老同志说:“老胡啊,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你要多保重呀!”胡卫却笑着说:“本钱不用在工作上就不值钱了,现在正是让它升值的时候!” </p><p>&nbsp;&nbsp;&nbsp; 胡卫生命最后5年是解放军装甲装备建设攻坚决战的关键5年,他恨不得一下子把装甲部队遇到的所有难题全部解决掉。 </p><p>&nbsp;&nbsp;&nbsp; 胡卫于2003年开始着手“装甲装备维修保障资源储备方案”研究。开展维修检测设备战备储备研究,涉及部队多、武器装备型号多、协作的厂家多,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由于胡卫对业务比较熟悉,成为项目组第一负责人。 </p><p>&nbsp;&nbsp;&nbsp; 研究所科技处参谋沈明堂回忆,仅2004年一年,胡卫带领课题组就完成了6种车型27套维修保障资源。2005年,胡卫还要开展7种车型的维修保障资源储备研究。谁也无法料想,正当胡卫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死神之手已经悄悄伸向了他。 </p><p>&nbsp;&nbsp;&nbsp; 风继续吹,不愿远行 </p><p>&nbsp;&nbsp;&nbsp; 2005年4月29日,胡卫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办公室。上午,他到仓库组织器材发放;下午,参加室里的党员先进性教育民主生活会,发言时还作了自我批评,说自己“出成果太少、也太慢”。忙完一天的工作,胡卫晚上照例留在办公室加班。晚上9点,妻子刘文霞准时接到了胡卫每天必打的问候电话。 </p><p>&nbsp;&nbsp;&nbsp; 这平平常常的一天,却是胡卫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p><p>&nbsp;&nbsp;&nbsp; 2005年4月30日早上一上班,同事发现,胡卫办公室的门虚掩着,灯亮着。推门一看,电脑还开着,鼠标耷拉着,电脑里显示的是还没改完的“装甲装备维修保障资源储备方案”,胡卫斜靠在椅子上,心脏已经停止了跳动。 </p><p>&nbsp;&nbsp;&nbsp; 人们用“好战友,好丈夫,好父亲,好女婿”来评价胡卫。在研究室,大家有句口头禅:“有了困难找老胡”。胡卫在所里的宿舍几乎成为同事的“招待所”,他花5万元买的二手私家车几乎成了公用车。 </p><p>&nbsp;&nbsp;&nbsp; 胡卫深爱着家人。每年结婚纪念日,妻子都能收到他精心挑选的小礼品。结婚10周年的时候,胡卫还特意带着妻子到怀柔山里种了一棵象征爱情的苹果树。每年儿子过生日,胡卫再忙也要抽空与他合张影。母亲年事已高,又身患胃癌,他每天都要打电话、发短信问候。胡卫去世后,他的妻子至今对老人瞒着这个消息,仍然开着胡卫的手机,仍然每天给老人发去问候的短信。 </p><p>&nbsp;&nbsp;&nbsp; 2005年5月5日,胡卫的追悼会在301医院举行。追悼会上没放哀乐,他的爱人刘文霞说:“胡卫活着的时候,再苦再累都埋在心里。现在他走了,也不要让大家太难过,就放他生前最喜爱的姜育恒的歌吧!” </p><p>&nbsp;&nbsp;&nbsp; 由于悼念的人太多,原本20分钟的追悼会开了近一个小时,刘文霞并没有痛哭失声,自始至终,她只是默默地、深情地看着躺在鲜花丛中的丈夫。胡卫遗体火化前,她扑到丈夫身边,最后一次为丈夫捋了捋鬓前花白的头发,在丈夫的额头上深情地吻了两下,顿时,泪如雨下…… </p><p>&nbsp;&nbsp;&nbsp; 胡卫家里有一幅他的巨大遗像,照片下面是8个大字:风继续吹,不愿远行…… </p><p>&nbsp;&nbsp;&nbsp; 本报北京6月3日电 </p><p>&nbsp;&nbsp;&nbsp; 照片:胡卫(中)和同事们在研究装甲车技术革新。军文摄 </p><p>&nbsp;&nbsp;&nbsp;&nbsp; <br/></p>
想牺牲在装备研制战线上的英雄致敬.
太不注重身体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啊。
<p>向胡工致敬</p>
<p>想起我的父亲,一辈子献给国防科研事业,前年肝癌去世,才56岁,今天正好是他的祭日。悲痛万分,忘国家能够好好关心他们这些人,哪怕定期免费强行全面体检都能挽救不少人的生命,这些人正是我们国家崛起的栋梁之才啊。</p>
不是没法治,可以做心移植。
可惜了……应该为这些真正的精英、国家的脊梁们多考虑些,关心他们的身体和家庭~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lvlay</i>在2006-6-5 15:17:00的发言:</b><br/><p>想起我的父亲,一辈子献给国防科研事业,前年肝癌去世,才56岁,今天正好是他的祭日。悲痛万分,忘国家能够好好关心他们这些人,哪怕定期免费强行全面体检都能挽救不少人的生命,这些人正是我们国家崛起的栋梁之才啊。</p></div><p>向胡工及您的父亲 及所有国防事业战线的同志</p><p>致意最崇高的敬意!</p><p>感谢他们 及他们的家人!</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6 21:50:13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