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是迈向航空工业强国的必由之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7:09:16
<p>●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总经理 刘高倬<br/></p><p>  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中国高新企业发展国际论坛24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总经理刘高倬在论坛上做了《自主创新――迈向航空工业强国的必由之路》的精彩演讲。全文如下――</p><p>  <font color="#0909f7">尊敬的主席先生,</font></p><p><font color="#0909f7">  女士们,先生们:</font></p><p>  感谢会议组织者的盛情邀请,感谢各位在这里分享我对中国航空工业自主创新的思考。</p><p>  中国航空工业55年的历史,是一部自主创新的发展史,每一项重大成果,都闪耀着自主创新的光芒。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矢志不渝地走自主研发和创新之路,在短短7年的时间里,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实现了我国军机从第二代向第三代的跨越,实现了军用航空发动机从第二代向第三代、从涡喷向涡扇、从中等推力向大推力的跨越,实现了空空导弹从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实现了机载设备和系统的升级换代。批量生产交付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与发达国家在役主力战机水平相当的航空武器装备。同时,民机产业、燃机产业、非航空产品的发展都取得重大进展。</p><p>  我们大幅度缩短了与世界上最先进国家航空工业的差距,实现了由“望尘莫及”到“望其项背”的历史转折。中国已跻身于能够同时自主研制生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战斗机、轰炸机、特种飞机、无人机、发动机、空空导弹等多种航空装备的少数几个国家之列。</p><p>  下面我就自主创新这个话题,结合我们的实践,谈几点体会和想法。<br/></p><p>  <strong>一、航空工业的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只能走自主创新之路</strong></p><p><br/>  航空工业是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工业水平、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集中表现。为此,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不惜长期投入巨资支持其航空工业发展。<strong>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strong>中国航空工业55年的发展历程,完全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性。</p><p>  中国航空工业创建后,我们曾经试图依靠学习国外技术来发展自己的航空工业,但永远摆脱不了落后的局面。中国航空工业是从修理起家的。建国初期,我们曾经希望前苏联来帮助我们发展航空工业,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苏联政府撤走了专家,到头来还是只能靠自己。<strong><font color="#ff0000">我们也曾经试图通过国际合作生产和合作研发民机的方式来建立我国的民机产业,由于没有注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自主创新体系,也不可能达到牢牢掌握设计主动权、建成自己的民机产业的目标</font></strong>。</p><p>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必须发展自己的航空工业,并只能<strong>走充满荆棘的自主创新之路</strong>。我们胸怀航空报国的理想,树雄心,立壮志,以强烈的使命感向世界航空科技高峰奋勇攀登。面对创新过程中的磨难、压力和挑战,我们卧薪尝胆,永不言败;我们迎难而上,攻坚破难;我们锐意创新,无私奉献,用智慧和汗水,用激情和生命走出了一条自强不息、自主创新的奋进之路!</p><p>  <strong>二、以创新市场价值为目标,走多方位的自主创新之路</strong></p><p><br/>  对于航空工业来说,创新成果只有被市场认可才是真正的成功。因此仅仅有技术创新还远远不够,必须在观念、体制、机制、管理、文化、服务等多方面创新,促进创新成果的市场化。</p><p>  “枭龙”战机就是我们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引进国外资金,实践多方位创新的成功典范。4月28日,由中国一航自主研制的、主要针对国际市场需求的“枭龙”全状态04架轻型战斗机首飞成功后,引起国内外的很大轰动。这架飞机采用了先进的“蚌”式进气道设计技术,目前只有美国在研的F-35型战机使用了该项技术。“枭龙”飞机从签订研制合同到01架首飞,仅用4年时间;从冻结技术状态到首飞成功,仅用23个月,创造了我国自主研制新机速度的纪录。正如中央高层领导批示的那样“这不仅标志我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且探索一条使用国外资金,进行国际合作的路子。”</p><p>  “枭龙”飞机的研制实现了6个方面的创新。</p><p>  一是观念创新。探索出了一条以市场和用户为导向,参研各方自筹资金、风险投入,开发适应市场需要的新型战斗机的道路,开创了军工采用市场经济模式运作的新局面。</p><p>  二是体制机制创新。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由国内外投资方组成项目管委会,按照“共同投资、共同开发、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原则运作,充分调动了合作各方的积极性,提高了管理效率,获得了成功。</p><p>  三是设计理念创新。按照“机好价廉、高性价比”的要求,在设计中采用了成本目标控制方法,在各阶段、各环节都严格实施成本控制,不仅使该机具有很高的性价比,还培养了我国飞机研发人员适应时代潮流的成本目标控制能力。</p><p>  四是设计手段创新。在飞机设计与生产的数字一体化上作了大量创新工作。</p><p>  五是研制流程创新。打破飞机设计分阶段的传统流程,实施并行工程,合理进行了流程叠加,边设计边试验边生产,大幅度缩短了研制周期。</p><p>  六是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采用了先进总体气动布局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航空电子系统,配置了国际领先的具有良好人机界面的座舱综合显示设备,应用了复杂薄壁零件多孔精密加工等综合制造技术,实现了性能的突破,使该机具有很强的整体性能和综合作战能力。</p><p>  “新舟”60飞机开拓国际市场的成功,同样说明多方位创新的重要性。2002年,我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与国外同类客机技术水平相当的“新舟”60涡桨支线客机研制成功,但是市场销售并不理想。2004年,我们抓住机遇,针对最薄弱的“市场观念和服务理念”进行创新,大力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一举实现了出口“零”的突破。现已累计签订17架合同。5月10日,印尼向该机颁发了型号合格证,并有较大数量的意向订货。该机可望于2010年前后实现销售100架的目标。</p><p>  <strong>三、克服浮躁的心态,持续不断地推进自主创新</strong></p><p>  航空科研项目具有高投入、慢产出、长周期的特点,一个创新项目的成功,是漫长而艰苦的,需要不断地投入大量资源,需要付出巨大努力,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往往一届领导班子无法见到成果,甚至需要科研人员付出毕生精力。我们的体会是必须克服浮躁的作风和心态,坚持不懈地推进自主创新。</p><p>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业绩观。我们的飞机、发动机、导弹等重大航空产品的自主创新,通常是一届,甚至几届领导之前作出的决策,往往是几代航空人拼搏奉献的结果,正是我们的前辈具有甘当人梯的胸怀和优秀品质,才有今天的成就。因此从领导到科技人员,要有给别人做嫁衣的牺牲精神,传递好接力棒。不能把自主创新仅仅当作口号,急功近利,自我定义自主创新,自我降低标准。</p><p>  其次,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自信心,敢为人先。要敢于想前人没有想过,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有自己的绝活。我们在头盔瞄准具上就成功进行了这样的创新。同时,在任何时候也都不能妄自菲薄,即使差距甚大,也要增强赶超的信心,勇于打破循规蹈矩的文化习惯。</p><p>  第三,要扎实地练就自主创新的真本领。要克服想走捷径的浮躁心态,高度重视创新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苦练基本功,坚持科学精神,勇于奇思妙想,为自主创新的成功打下坚实基础。</p><p>  <strong>四、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同时,应当积极开展国际合作</strong></p><p><br/>  航空工业是一个国际化产业,而且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在资金筹措、研发和生产、供应商选择等方面日趋国际化,其市场就更是面向国际的。因此,要发展中国的航空工业,必须按国际规则办事,不但要全力加强自主创新,也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在合作中要把握住原则,不要失去自我,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赢得更多的话语权,在“共赢”基础上实现自主发展。</p><p>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从转包生产这一国际合作形式开始,不断了解民机工业领域的国际游戏规则,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逐步提升自己的能力,目前已成为国外著名飞机和发动机公司一些零部件的惟一供应商,还直接参与了国外正在研制的最先进波音787等客机零部件的生产,实现了转包生产的新突破。在新型涡扇支线飞机ARJ21的研制中,我们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我们第一次以主承包商的身份,按国际惯例和市场规则的要求,采用国际先进规范和国际权威适航标准,通过招标方式在全球范围成功选择了19家国际一流供应商为我们的飞机配套。这个转变是根本性的,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的国际合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p><p>  当前ARJ21型飞机的研制已转入全面制造阶段,计划今年年底完成全机结构零件90%的制造,2008年实现首飞。该机已签订41架售机合同。除牢牢掌握自主知识产权、高起点开展自主研制外,ARJ21项目还进行了重大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了民机市场开发、产品研制和客户服务三大体系。在技术上应用了超临界机翼等先进航空技术,突破了自动钻铆、机翼整体壁板喷丸成形等关键制造技术,实现100%数字化设计。为满足客户需求,我们按照“四性一化”(即适应性、舒适性、经济性、共同性和系列化)的要求做好工作,努力提升其市场竞争力。ARJ21飞机一旦研制成功,将是我国民机产业在自主创新能力上的一次飞跃,也是在国际合作上的一次提升,是两者有机结合的成果,并将使我国在世界民机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对此我们充满信心。</p><p>  <strong>五、建设创新型集团,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航空强国</strong></p><p><br/>  中国航空工业虽然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同世界最发达国家的航空工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们依然任重道远。我们下定决心,将着力采取以下措施,加快建设创新型集团。</p><p>  一是营造创新的氛围,激发创新的激情。加速战略思维的创新,摆脱亦步亦趋的惯性,搞非对称创新,实现无边界超越。加速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文化氛围,使创新思维渗透于工作、学习、生活之中。</p><p>  二是推进自主创新方式的转变。加速由需求牵引的创新向需求牵引和积极创造新需求并举的创新方式的转变,加速由重点关注技术创新向以产业发展为目标的多方位创新的转变;加速经济增长方式从依靠资产扩张为主到依靠科技进步为主的转变;加速自主创新由学习型到独创型的转变,独辟蹊径,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p><p>  三是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的体系建设。努力建立和完善开放高效、产学研结合、军民结合的创新体系。主动谋划科技创新,抢占航空科技的制高点,加速关键和核心技术的创新,到2010年要将科技创新的投入占销售售入的比例提升到5%。加强品牌建设,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努力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p><p>  四是加速培养创新型人才。坚持疏通各类人才成长的渠道,推进“长、家”分离。改进人才评价标准、考核方法和激励机制,培育和吸引一批创新型人才。</p><p>  女士们,先生们!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走自主创新之路,就一定能够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航空工业强国。</p><p>  谢谢大家!★</p><p>●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总经理 刘高倬<br/></p><p>  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中国高新企业发展国际论坛24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总经理刘高倬在论坛上做了《自主创新――迈向航空工业强国的必由之路》的精彩演讲。全文如下――</p><p>  <font color="#0909f7">尊敬的主席先生,</font></p><p><font color="#0909f7">  女士们,先生们:</font></p><p>  感谢会议组织者的盛情邀请,感谢各位在这里分享我对中国航空工业自主创新的思考。</p><p>  中国航空工业55年的历史,是一部自主创新的发展史,每一项重大成果,都闪耀着自主创新的光芒。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矢志不渝地走自主研发和创新之路,在短短7年的时间里,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实现了我国军机从第二代向第三代的跨越,实现了军用航空发动机从第二代向第三代、从涡喷向涡扇、从中等推力向大推力的跨越,实现了空空导弹从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实现了机载设备和系统的升级换代。批量生产交付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与发达国家在役主力战机水平相当的航空武器装备。同时,民机产业、燃机产业、非航空产品的发展都取得重大进展。</p><p>  我们大幅度缩短了与世界上最先进国家航空工业的差距,实现了由“望尘莫及”到“望其项背”的历史转折。中国已跻身于能够同时自主研制生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战斗机、轰炸机、特种飞机、无人机、发动机、空空导弹等多种航空装备的少数几个国家之列。</p><p>  下面我就自主创新这个话题,结合我们的实践,谈几点体会和想法。<br/></p><p>  <strong>一、航空工业的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只能走自主创新之路</strong></p><p><br/>  航空工业是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工业水平、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集中表现。为此,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不惜长期投入巨资支持其航空工业发展。<strong>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strong>中国航空工业55年的发展历程,完全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性。</p><p>  中国航空工业创建后,我们曾经试图依靠学习国外技术来发展自己的航空工业,但永远摆脱不了落后的局面。中国航空工业是从修理起家的。建国初期,我们曾经希望前苏联来帮助我们发展航空工业,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苏联政府撤走了专家,到头来还是只能靠自己。<strong><font color="#ff0000">我们也曾经试图通过国际合作生产和合作研发民机的方式来建立我国的民机产业,由于没有注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自主创新体系,也不可能达到牢牢掌握设计主动权、建成自己的民机产业的目标</font></strong>。</p><p>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必须发展自己的航空工业,并只能<strong>走充满荆棘的自主创新之路</strong>。我们胸怀航空报国的理想,树雄心,立壮志,以强烈的使命感向世界航空科技高峰奋勇攀登。面对创新过程中的磨难、压力和挑战,我们卧薪尝胆,永不言败;我们迎难而上,攻坚破难;我们锐意创新,无私奉献,用智慧和汗水,用激情和生命走出了一条自强不息、自主创新的奋进之路!</p><p>  <strong>二、以创新市场价值为目标,走多方位的自主创新之路</strong></p><p><br/>  对于航空工业来说,创新成果只有被市场认可才是真正的成功。因此仅仅有技术创新还远远不够,必须在观念、体制、机制、管理、文化、服务等多方面创新,促进创新成果的市场化。</p><p>  “枭龙”战机就是我们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引进国外资金,实践多方位创新的成功典范。4月28日,由中国一航自主研制的、主要针对国际市场需求的“枭龙”全状态04架轻型战斗机首飞成功后,引起国内外的很大轰动。这架飞机采用了先进的“蚌”式进气道设计技术,目前只有美国在研的F-35型战机使用了该项技术。“枭龙”飞机从签订研制合同到01架首飞,仅用4年时间;从冻结技术状态到首飞成功,仅用23个月,创造了我国自主研制新机速度的纪录。正如中央高层领导批示的那样“这不仅标志我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且探索一条使用国外资金,进行国际合作的路子。”</p><p>  “枭龙”飞机的研制实现了6个方面的创新。</p><p>  一是观念创新。探索出了一条以市场和用户为导向,参研各方自筹资金、风险投入,开发适应市场需要的新型战斗机的道路,开创了军工采用市场经济模式运作的新局面。</p><p>  二是体制机制创新。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由国内外投资方组成项目管委会,按照“共同投资、共同开发、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原则运作,充分调动了合作各方的积极性,提高了管理效率,获得了成功。</p><p>  三是设计理念创新。按照“机好价廉、高性价比”的要求,在设计中采用了成本目标控制方法,在各阶段、各环节都严格实施成本控制,不仅使该机具有很高的性价比,还培养了我国飞机研发人员适应时代潮流的成本目标控制能力。</p><p>  四是设计手段创新。在飞机设计与生产的数字一体化上作了大量创新工作。</p><p>  五是研制流程创新。打破飞机设计分阶段的传统流程,实施并行工程,合理进行了流程叠加,边设计边试验边生产,大幅度缩短了研制周期。</p><p>  六是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采用了先进总体气动布局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航空电子系统,配置了国际领先的具有良好人机界面的座舱综合显示设备,应用了复杂薄壁零件多孔精密加工等综合制造技术,实现了性能的突破,使该机具有很强的整体性能和综合作战能力。</p><p>  “新舟”60飞机开拓国际市场的成功,同样说明多方位创新的重要性。2002年,我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与国外同类客机技术水平相当的“新舟”60涡桨支线客机研制成功,但是市场销售并不理想。2004年,我们抓住机遇,针对最薄弱的“市场观念和服务理念”进行创新,大力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一举实现了出口“零”的突破。现已累计签订17架合同。5月10日,印尼向该机颁发了型号合格证,并有较大数量的意向订货。该机可望于2010年前后实现销售100架的目标。</p><p>  <strong>三、克服浮躁的心态,持续不断地推进自主创新</strong></p><p>  航空科研项目具有高投入、慢产出、长周期的特点,一个创新项目的成功,是漫长而艰苦的,需要不断地投入大量资源,需要付出巨大努力,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往往一届领导班子无法见到成果,甚至需要科研人员付出毕生精力。我们的体会是必须克服浮躁的作风和心态,坚持不懈地推进自主创新。</p><p>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业绩观。我们的飞机、发动机、导弹等重大航空产品的自主创新,通常是一届,甚至几届领导之前作出的决策,往往是几代航空人拼搏奉献的结果,正是我们的前辈具有甘当人梯的胸怀和优秀品质,才有今天的成就。因此从领导到科技人员,要有给别人做嫁衣的牺牲精神,传递好接力棒。不能把自主创新仅仅当作口号,急功近利,自我定义自主创新,自我降低标准。</p><p>  其次,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自信心,敢为人先。要敢于想前人没有想过,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有自己的绝活。我们在头盔瞄准具上就成功进行了这样的创新。同时,在任何时候也都不能妄自菲薄,即使差距甚大,也要增强赶超的信心,勇于打破循规蹈矩的文化习惯。</p><p>  第三,要扎实地练就自主创新的真本领。要克服想走捷径的浮躁心态,高度重视创新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苦练基本功,坚持科学精神,勇于奇思妙想,为自主创新的成功打下坚实基础。</p><p>  <strong>四、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同时,应当积极开展国际合作</strong></p><p><br/>  航空工业是一个国际化产业,而且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在资金筹措、研发和生产、供应商选择等方面日趋国际化,其市场就更是面向国际的。因此,要发展中国的航空工业,必须按国际规则办事,不但要全力加强自主创新,也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在合作中要把握住原则,不要失去自我,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赢得更多的话语权,在“共赢”基础上实现自主发展。</p><p>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从转包生产这一国际合作形式开始,不断了解民机工业领域的国际游戏规则,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逐步提升自己的能力,目前已成为国外著名飞机和发动机公司一些零部件的惟一供应商,还直接参与了国外正在研制的最先进波音787等客机零部件的生产,实现了转包生产的新突破。在新型涡扇支线飞机ARJ21的研制中,我们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我们第一次以主承包商的身份,按国际惯例和市场规则的要求,采用国际先进规范和国际权威适航标准,通过招标方式在全球范围成功选择了19家国际一流供应商为我们的飞机配套。这个转变是根本性的,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的国际合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p><p>  当前ARJ21型飞机的研制已转入全面制造阶段,计划今年年底完成全机结构零件90%的制造,2008年实现首飞。该机已签订41架售机合同。除牢牢掌握自主知识产权、高起点开展自主研制外,ARJ21项目还进行了重大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了民机市场开发、产品研制和客户服务三大体系。在技术上应用了超临界机翼等先进航空技术,突破了自动钻铆、机翼整体壁板喷丸成形等关键制造技术,实现100%数字化设计。为满足客户需求,我们按照“四性一化”(即适应性、舒适性、经济性、共同性和系列化)的要求做好工作,努力提升其市场竞争力。ARJ21飞机一旦研制成功,将是我国民机产业在自主创新能力上的一次飞跃,也是在国际合作上的一次提升,是两者有机结合的成果,并将使我国在世界民机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对此我们充满信心。</p><p>  <strong>五、建设创新型集团,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航空强国</strong></p><p><br/>  中国航空工业虽然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同世界最发达国家的航空工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们依然任重道远。我们下定决心,将着力采取以下措施,加快建设创新型集团。</p><p>  一是营造创新的氛围,激发创新的激情。加速战略思维的创新,摆脱亦步亦趋的惯性,搞非对称创新,实现无边界超越。加速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文化氛围,使创新思维渗透于工作、学习、生活之中。</p><p>  二是推进自主创新方式的转变。加速由需求牵引的创新向需求牵引和积极创造新需求并举的创新方式的转变,加速由重点关注技术创新向以产业发展为目标的多方位创新的转变;加速经济增长方式从依靠资产扩张为主到依靠科技进步为主的转变;加速自主创新由学习型到独创型的转变,独辟蹊径,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p><p>  三是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的体系建设。努力建立和完善开放高效、产学研结合、军民结合的创新体系。主动谋划科技创新,抢占航空科技的制高点,加速关键和核心技术的创新,到2010年要将科技创新的投入占销售售入的比例提升到5%。加强品牌建设,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努力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p><p>  四是加速培养创新型人才。坚持疏通各类人才成长的渠道,推进“长、家”分离。改进人才评价标准、考核方法和激励机制,培育和吸引一批创新型人才。</p><p>  女士们,先生们!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走自主创新之路,就一定能够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航空工业强国。</p><p>  谢谢大家!★</p>
把体制改好了,自然也就上去了。
自主创新是对的,但是违背客观规律的蛮干,不算在自主创新之列。
  什么是客观规律?这可不是谁想怎么定义都可以的。连本文的作者自己,在几个月前也承认过去的民机工业走了错误的道路了。
<p>当然不是谁想怎么定义都可以的,尤其是知识面极窄的人更不可能下定义。</p><p>中国民用飞机的发展确实走粗了路,从运10开始就是没有做到“<strong>克服浮躁的心态”</strong>这一点人家是承认了。</p><p><strong></strong></p>
<p>克服浮躁的心态,那可是对无知愤青的严重打击。估计愤青又会从航空工业揪出许多国贼,和当年在民航揪国贼一样。</p>
因为浮躁心态,好大喜功而提高研制指标,文革中造成的损失太大了。
<p>Y-10首先是被浮躁心态搞垮的,最初的决策,只是利用H-6的成熟技术,发展出一种中远程客机,如果坚决执行这个决策,肯定可以在文革结束前后研制成功,投入民用市场,并给军方一种喷气式运输机。</p><p>后来指标提高了,再半路上又错误决策,导致下马。这真是一个再不该上马的时候上马,不该下马的时候下马的项目。</p>
过去的道路一直在走的的是干线机、合作干线机,也不知道是哪个错了或者全错了??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大秦猛士</i>在2006-5-26 17:30:00的发言:</b><br/><p>克服浮躁的心态,那可是对无知愤青的严重打击。估计愤青又会从航空工业揪出许多国贼,和当年在民航揪国贼一样。</p></div><p></p>不用揪,现成的,你就是。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JCFERRET</i>在2006-5-26 17:34:00的发言:</b><br/>因为浮躁心态,好大喜功而提高研制指标,文革中造成的损失太大了。</div><p></p>  所以今天才会前怕狼后怕虎。动不动就“<font color="#ff0000">论证论证</font>”,然后再“<font color="#0000ff">研究研究</font>”,最后就是“<font color="#88777e">还不成熟</font>”,结果当然是“<font color="#6f9176">一事无成</font>”。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山人0504</i>在2006-5-26 17:45:00的发言:</b><br/><p>Y-10首先是被浮躁心态搞垮的,最初的决策,只是利用H-6的成熟技术,发展出一种中远程客机,如果坚决执行这个决策,肯定可以在文革结束前后研制成功,投入民用市场,并给军方一种喷气式运输机。</p><p>后来指标提高了,再半路上又错误决策,导致下马。这真是一个再不该上马的时候上马,不该下马的时候下马的项目。</p></div><p></p>以H6 蓝本设计的飞机肯定不能完成北京到社会主义明灯第那拉的飞行任务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JCFERRET</i>在2006-5-26 17:34:00的发言:</b><br/>因为浮躁心态,好大喜功而提高研制指标,文革中造成的损失太大了。</div><p></p>就是现在要放个双26上来很多人都一样会头大![em05]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扑通</i>在2006-5-26 17:59:00的发言:</b><br/><p></p>  所以今天才会前怕狼后怕虎。动不动就“<font color="#ff0000">论证论证</font>”,然后再“<font color="#0000ff">研究研究</font>”,最后就是“<font color="#88777e">还不成熟</font>”,结果当然是“<font color="#6f9176">一事无成</font>”。</div><p>mm,估计你也没参加过产品立项可行性分析。如果贵公司不怕虎不怕狼拍脑袋上马的话,你趁早走人把,又被玩死的可能,只要项目投入够大。</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jutzht</i>在2006-5-27 8:49:00的发言:</b><br/><p>mm,估计你也没参加过产品立项可行性分析。如果贵公司不怕虎不怕狼拍脑袋上马的话,你趁早走人把,又被玩死的可能,只要项目投入够大。</p></div><p></p>  我所在的产业又不属于战略产业,当然可以就市场论市场了,可大飞机是吗?仅凭市场这一个思维能解决全部问题吗?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扑通</i>在2006-5-27 11:37:00的发言:</b><br/><p></p>  我所在的产业又不属于战略产业,当然可以就市场论市场了,可大飞机是吗?仅凭市场这一个思维能解决全部问题吗?</div><p></p><p>以前的无线电厂可是很多做军品的,虽然现在音响产业不做了.</p><p>大客机不考虑市场是绝对不行的.,至少你能知道受否承受的起.</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明镜止水</i>在2006-5-26 23:40:00的发言:</b><br/><p></p>以H6 蓝本设计的飞机肯定不能完成北京到社会主义明灯第那拉的飞行任务</div><p></p>如果只是按专机—50人代表团,人均带物品质量总计100千克—设计呢??这比那个25T的最大载货可便宜的多了。记得曹副司令动员的时候都说要保证周总理的代表团不着陆飞第那拉,只是没想到这代表团有100多号人,后来还加78家属。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扑通</i>在2006-5-26 17:59:00的发言:</b><br/><p></p>  所以今天才会前怕狼后怕虎。动不动就“<font color="#ff0000">论证论证</font>”,然后再“<font color="#0000ff">研究研究</font>”,最后就是“<font color="#88777e">还不成熟</font>”,结果当然是“<font color="#6f9176">一事无成</font>”。</div><p>典型的女人购物心态,不管有用没用,买了再说!!不过通常买回去之后就是后悔的多。</p>
<p>枭龙的成功其实很说明问题,首先是技术成熟,都是在J-10/11上得到运用了的,技能很有保证;其次是对市场把握很准,成本控制得很好,市场前景相当好。</p><p>如果大飞机能做到这个程度,航空公司自己就会找上门来;不过如果不行的话,不会对现状有什么改变。</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mikeowen</i>在2006-5-27 13:51:00的发言:</b><br/><p>枭龙的成功其实很说明问题,首先是技术成熟,都是在J-10/11上得到运用了的,技能很有保证;其次是对市场把握很准,成本控制得很好,市场前景相当好。</p><p>如果大飞机能做到这个程度,航空公司自己就会找上门来;不过如果不行的话,不会对现状有什么改变。</p></div><p></p>所以嘛,先搞出个军用运输机,回避市场风险,把技术都验证过了,人家看了也知道放心。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jutzht</i>在2006-5-27 12:03:00的发言:</b><br/><p></p><p>以前的无线电厂可是很多做军品的,虽然现在音响产业不做了.</p><p>大客机不考虑市场是绝对不行的.,至少你能知道受否承受的起.</p></div><p></p>  问题在于,我们越是观望与等待,与国外的差距就越大,而差距越大,将来追赶的难度也就越大。我一直坚持的观点就是先做出来,在使用中逐步成熟与发展,因为没有具体的项目去谈技术发展是不现实的。当然,开始时可能会有亏损,但我们必须要坚持下去,因为今天的亏可能就是明天的盈,而且时间越早我们付出的代价就越小。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大黄蜂</i>在2006-5-27 12:16:00的发言:</b><br/><p>典型的女人购物心态,不管有用没用,买了再说!!不过通常买回去之后就是后悔的多。</p></div><p>然而现实却是单身女人通常活的比单身男人滋润,手里常有点存款。</p><p>而男人们费劲心计精比细算选出来的数码设备电子产品,不过2年就成了一堆电子垃圾。</p><p>怀疑这里好多人是否真的理解“技术积累,经验积累”这个词的意思。</p><p>要说当年的2弹一星,也确实属于未经严格论证,典型的女人购物心态,不管有用没用,买了再说!!</p><p></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bigcatapult</i>在2006-5-28 12:32:00的发言:</b><br/><p>然而现实却是单身女人通常活的比单身男人滋润,手里常有点存款。</p><p>而男人们费劲心计精比细算选出来的数码设备电子产品,不过2年就成了一堆电子垃圾。</p><p>怀疑这里好多人是否真的理解“技术积累,经验积累”这个词的意思。</p><p>要说当年的2弹一星,也确实属于未经严格论证,典型的女人购物心态,不管有用没用,买了再说!!</p><p></p></div><p></p>是啊,但是却获得了成功。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bigcatapult</i>在2006-5-28 12:32:00的发言:</b><br/><p>然而现实却是单身女人通常活的比单身男人滋润,手里常有点存款。</p><p>而男人们费劲心计精比细算选出来的数码设备电子产品,不过2年就成了一堆电子垃圾。</p><p>怀疑这里好多人是否真的理解“技术积累,经验积累”这个词的意思。</p><p>要说当年的2弹一星,也确实属于未经严格论证,典型的女人购物心态,不管有用没用,买了再说!!</p><p></p></div><p>拜托,民航机是民用产品。</p><p>2弹一星未经严格论证的证据何在?</p><p>女人买的衣服,只一季就成过时货了。</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大黄蜂</i>在2006-5-27 12:16:00的发言:</b><br/><p>典型的女人购物心态,不管有用没用,买了再说!!不过通常买回去之后就是后悔的多。</p></div><p></p>  哦?你是典型的男人心态了?恐怕不是,因为在什么也没有的前提下还敢吹牛,这不是男人心态吧?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眼镜蛇</i>在2006-5-27 12:47:00的发言:</b><br/><p>我靠 MM又被一群垃圾围殴啊</p><p>可是猛士先口出不逊的哦</p></div><p></p>  你不知道吧,超大是这样的,不管是谁先进行人身攻击,只要争议方有版主或贵宾,那么对方自然是无理的。
嘿嘿,回避市场谈产品,不好不好。现在大运的市场可是看的见又摸的着的,只要能出来,质量还可以,就能拿到现成的定单,而且人家可以给你小步快跑,逐步提高的时间。而貌似在大客上,人家不会给你这么好的机会,要上,就要拿出各方面至少不弱于同类机型的产品,不然就是一个最终被枪毙的命运
<p>这里有谁坐过运7?运7不是曾经做过民航客机吗?还是国家强制性地推行的,结果呢?十年就退役。坐过运7的人都知道坐这种飞机需要极强的忍耐力,下飞机的时候耳朵还会轰鸣的,安全性也不怎么样,连这种小飞机都搞不定,吹什么我们有能力搞运10?</p><p>民航客机必须具备安全性、舒适性才有市场,并不是单凭“爱国”就可以让老百姓坐的,掉一架飞机,在强大的外部竞争下,这种飞机就会失去市场,图-154M就是教训。老老实实搞好军用的、通用的飞机,到一定的技术积累后,民航客机自然水到渠成。</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扑通</i>在2006-5-27 11:37:00的发言:</b><br/><p></p>  我所在的产业又不属于战略产业,当然可以就市场论市场了,可大飞机是吗?仅凭市场这一个思维能解决全部问题吗?</div><p>没人说仅凭市场,但绝对不能没有市场,更不能以战略产业为名漠视市场。</p><p>空客推出A380,波音推出787就是基于对未来市场的不同判断的产物</p><p>老生重谈:727和Trident,一正一反,告诉你该如何研究与选择市场</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VC-10和707,一正一反,告诉你该如何把握进入市场的时机</p><p>空客也是市场导向为主,国家补贴为辅,不要光看欧盟的补贴,也要看空客为各个细分市场出了多少机型。</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yewenyewu</i>在2006-5-28 17:16:00的发言:</b><br/><p>这里有谁坐过运7?运7不是曾经做过民航客机吗?还是国家强制性地推行的,结果呢?十年就退役。坐过运7的人都知道坐这种飞机需要极强的忍耐力,下飞机的时候耳朵还会轰鸣的,安全性也不怎么样,连这种小飞机都搞不定,吹什么我们有能力搞运10?</p><p>民航客机必须具备安全性、舒适性才有市场,并不是单凭“爱国”就可以让老百姓坐的,掉一架飞机,在强大的外部竞争下,这种飞机就会失去市场,图-154M就是教训。老老实实搞好军用的、通用的飞机,到一定的技术积累后,民航客机自然水到渠成。</p></div><p></p><p>Y-7证明不能考国家指令摊派</p><p>汽车工业的今天证明,单靠国家保护不能成功</p><p>大秦说的好,看政府操作技巧了</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扑通</i>在2006-5-28 6:05:00的发言:</b><br/><p></p>  问题在于,我们越是观望与等待,与国外的差距就越大,而差距越大,将来追赶的难度也就越大。我一直坚持的观点就是先做出来,在使用中逐步成熟与发展,因为没有具体的项目去谈技术发展是不现实的。当然,开始时可能会有亏损,但我们必须要坚持下去,因为今天的亏可能就是明天的盈,而且时间越早我们付出的代价就越小。</div><p></p><p>空客开始是亏的,但A300的潜力可以持续改进到21世纪。前后30年,平均每月交一架飞机,我们搞出来的大客能不能做到?</p><p>你搞出来,有差距,民航不要,不能硬塞,怎么办,做技术验证机?单搞一个大客的技术验证机,值得吗?而客机又必须大量使用才能发现问题。怎么办?搞一机队验证机?</p><p>还不如从军机入手。</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4ps</i>在2006-5-28 17:41:00的发言:</b><br/><p></p><p>空客开始是亏的,但A300的潜力可以持续改进到21世纪。前后30年,平均每月交一架飞机,我们搞出来的大客能不能做到?</p><p>你搞出来,有差距,民航不要,不能硬塞,怎么办,做技术验证机?单搞一个大客的技术验证机,值得吗?而客机又必须大量使用才能发现问题。怎么办?搞一机队验证机?</p><p>还不如从军机入手。</p></div><p></p><p>  这么长时间的辩论了,我想你也知道我的本意了吧?我不反对现在搞军运,相反,我根本不可能支持现在去恢复运十。我长期以来一直试图要说清楚的问题是,我们今天无论是搞大运还是大客,绝对不能再犯当年搞运十时的半途而废的错误,尤其是当年没有即使将研制队伍转向大运的研制。今天,我们谈论搞大运,然而,实际上至少在二十年前已经应该开始了。</p><p>  你们有人说我要为运十翻案,那是他们没有看到我语言当中所表达出来的含义,我的目的就是总结经验与教训,让我国本来就不丰富的高科技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综合利用,我们没有资格与本钱去浪费。</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扑通</i>在2006-5-28 6:05:00的发言:</b><br/><p></p>  问题在于,我们越是观望与等待,与国外的差距就越大,而差距越大,将来追赶的难度也就越大。我一直坚持的观点就是先做出来,在使用中逐步成熟与发展,因为没有具体的项目去谈技术发展是不现实的。当然,开始时可能会有亏损,但我们必须要坚持下去,因为今天的亏可能就是明天的盈,而且时间越早我们付出的代价就越小。</div><p>你怎么知道航空口就在观望与等待?不出大项目就是什么都不作?</p><p>现在争论的无非是整机项目什么时候上的问题。风险项目,我们能折腾的起么?</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28 21:09:50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28 21:54:13编辑过]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yewenyewu</i>在2006-5-28 17:16:00的发言:</b><br/><p>这里有谁坐过运7?运7不是曾经做过民航客机吗?还是国家强制性地推行的,结果呢?十年就退役。坐过运7的人都知道坐这种飞机需要极强的忍耐力,下飞机的时候耳朵还会轰鸣的,安全性也不怎么样,连这种小飞机都搞不定,吹什么我们有能力搞运10?</p><p>民航客机必须具备安全性、舒适性才有市场,并不是单凭“爱国”就可以让老百姓坐的,掉一架飞机,在强大的外部竞争下,这种飞机就会失去市场,图-154M就是教训。老老实实搞好军用的、通用的飞机,到一定的技术积累后,民航客机自然水到渠成。</p></div><p>先不用看大客,跑到民航售票处去问问那些挑飞机的乘客,恐怕不在少数,鬼才相信这样“爱国”。<br/>我们公司同事无一例外地优选上航,人家737的机型新是不小的因素。</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扑通</i>在2006-5-26 17:59:00的发言:</b></div><p>“所以今天才会前怕狼后怕虎。动不动就“<font color="#ff0000">论证论证</font>”,然后再“<font color="#0000ff">研究研究</font>”,最后就是“<font color="#88777e">还不成熟</font>”,结果当然是“<font color="#6f9176">一事无成</font>”。”——论证的结果证明不可行,当然就不干。</p><p>别用冲动购物的心态来搞战略产业,还嫌损失不够大。</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扑通</i>在2006-5-26 17:59:00的发言:</b><br/><p></p>  所以今天才会前怕狼后怕虎。动不动就“<font color="#ff0000">论证论证</font>”,然后再“<font color="#0000ff">研究研究</font>”,最后就是“<font color="#88777e">还不成熟</font>”,结果当然是“<font color="#6f9176">一事无成</font>”。</div><p></p>论证不足,研究不够,基础不成熟,那才是一事无成。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老7</i>在2006-5-28 21:05:00的发言:</b><br/><p></p><br/></div><p>你基本把事物的两面都说了</p><p>那你是如何权衡这两面的轻重的呢?</p>
<p>运7那是人坐的飞机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