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有多少人是在三线厂呆过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9:10:39
<p>非常难忘那段生活,难忘身边的青山绿水,从小玩到大的全国各地来的朋友.</p><p>三线厂的人,刚出来时要多单纯有多单纯.</p><p>超大应该有不少在三线厂呆过的朋友吧,讲下你们的趣事吧</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9 11:54:45编辑过]
<p>非常难忘那段生活,难忘身边的青山绿水,从小玩到大的全国各地来的朋友.</p><p>三线厂的人,刚出来时要多单纯有多单纯.</p><p>超大应该有不少在三线厂呆过的朋友吧,讲下你们的趣事吧</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9 11:54:45编辑过]
<p>我是三线厂的子弟,家父退休前是贵航集团185厂的厂长,60年代毕业于哈工大,毕业后直接分到贵阳,母亲小父亲两届,毕业后为了父亲也来到贵阳工作,退休前任贵仪集团永胜电表厂副厂长.我们家是吉林人,但我从小就生长在贵阳.贵阳像我这种从来不说贵阳话的"贵阳人"还有很多.我大学毕业后留在重庆工作.</p>
<p style="TEXT-INDENT: 2em;"><b style="COLOR: white; BACKGROUND-COLOR: #880000;">黎阳</b>机械厂是国家60年代在贵州三线地区建设的涡轮喷气发动机生产线之一。当时,按照“靠山、分散、隐蔽”的统一指导思想建设。现为中国航空工业动力装置的重要生产基地,位于贵州平坝县境内,现有职工3000余人。工厂生产以航空发动机为主的军工产品,是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下属国家大型企业。</p><center><img src="http://cimg.163.com/news/2005/9/29/20050929113456d41d8.jpg" border="0" alt=""/></center><p></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align="center" style="TEXT-INDENT: 2em;">2005年8月22日中午,<b style="COLOR: white; BACKGROUND-COLOR: #880000;">黎阳</b>厂厂门,下班的人流<img height="18" alt="艾媚" src="http://news.163.com/images/b.gif" width="18" align="absBottom" border="0"/> </p>
<p style="TEXT-INDENT: 2em;">20世纪60年代,中国政府为了应对复杂的国际政治局势以及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做出了“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的战略性部署。其重点步骤之一就是在中国广大的西部和西南部偏僻山区建设工业基地,特别是军事工业基地。以期在战争爆发的时候,能够保存工业的生产能力。</p><p style="TEXT-INDENT: 2em;"></p><center><img src="http://cimg.163.com/news/2005/9/29/20050929113626d41d8.jpg" border="0" alt=""/></center><p></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align="center" style="TEXT-INDENT: 2em;">1980年代初的全家福,“第二代”尚无人结婚</p><p style="TEXT-INDENT: 2em;">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大批原来在东部相对发达地区的企业,向西部和西南部山区进行了搬迁。这种搬迁不仅仅是硬件设施,也包括这些企业的干部和工人。政府提出的口号是“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身献子孙”,要求这些背井离乡的员工扎根山区,一代一代地延续对国家的责任。</p><p style="TEXT-INDENT: 2em;">1964年至1980年的三线建设,在中国当代史上,是一个规模空前的重大经济建设战略。长达16年、横贯3个五年计划的时间里(如果算上三线调整改造,则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国家在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中西部地区投入了2052.68亿巨资(占同期全国基建总投资的39.01%);几百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上千万人次的建设者,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感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露宿风餐,肩挑背扛,用十几年的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形成了中国可靠的西部后方科技工业基地,初步改变了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布局,带动了中国内地和边陲地区的社会进步。</p><p style="TEXT-INDENT: 2em;"></p><center><img src="http://cimg.163.com/news/2005/9/29/20050929113748d41d8.jpg" border="0" alt=""/></center><p></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align="center" style="TEXT-INDENT: 2em;">奶奶高桂清诉说革命家史,爷爷王广芝在里屋上网 </p><p style="TEXT-INDENT: 2em;">由于历史的原因,“三线建设”曾经是个神秘的字眼,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公开见诸报端,如今也鲜为当代青年人所知。当年三线建设的决策是如何作出的?十几年的三线建设是如何实施的?三线建设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存在怎样的失误?三线建设者的青春、命运和悲欢,有着怎样的传奇?</p><p style="TEXT-INDENT: 2em;"></p><center><img src="http://cimg.163.com/news/2005/9/29/20050929113814d41d8.jpg" border="0" alt=""/></center><p></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align="center" style="TEXT-INDENT: 2em;">李琳杰接打门球的姥爷,天要下雨(图/姜晓明)</p><p style="TEXT-INDENT: 2em;">这些问题,多数年轻人都找不到答案,也不曾引起更多人、更大范围的关心。当然,部分疑问业已成为史家研究的课题。本刊记者近日前往“三线”,走进一个普通的三线家庭,试图通过我们的笔触,为读者勾勒“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三线第二代人的命途。</p><p style="TEXT-INDENT: 2em;"></p><center><img src="http://cimg.163.com/news/2005/9/29/20050929114046d41d8.jpg" border="0" alt=""/></center><p></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align="center" style="TEXT-INDENT: 2em;">王广芝上网看新闻</p><p style="TEXT-INDENT: 2em;">2005年8月23日傍晚,王氏全家福,缺五人。太爷爷年老体衰没过来,李晓云外出工作, 王慧宇、周美玲上学,王慧强六年没进过这个家了。前为高桂清,后排左起为李琳杰、王丽华、王敏瑞、王广芝、王宏岩、周永兴、王敏华、王敏 图/姜晓明</p><p style="TEXT-INDENT: 2em;"></p><center><img src="http://cimg.163.com/news/2005/9/29/20050929114112d41d8.jpg" border="0" alt=""/></center><p></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p><center><img src="http://cimg.163.com/news/2005/9/29/20050929114136d41d8.jpg" border="0" alt=""/></center><p></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align="center" style="TEXT-INDENT: 2em;">1985年,王敏华一家三口</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p><center><img src="http://cimg.163.com/news/2005/9/29/20050929114204d41d8.jpg" border="0" alt=""/></center><p></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align="center" style="TEXT-INDENT: 2em;">王丽华刚参加工作时坐在打字机旁留影</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p><center><img src="http://cimg.163.com/news/2005/9/29/20050929114229d41d8.jpg" border="0" alt=""/></center><p></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p><center><img src="http://cimg.163.com/news/2005/9/29/20050929114252d41d8.jpg" border="0" alt=""/></center><p></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align="center" style="TEXT-INDENT: 2em;">1986年,恋爱中的王宏岩周永兴 </p>
<table width="86%"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 class="p2"><div align="center"><span class="p2"><b><font color="#cc3333"><br/>红江机械厂与MANB&W合作 </font></b>(2005-08-16) <br/></span><hr align="center" width="100%" color="#477fc3" size="1"/></div></td></tr><tr><td valign="top"><p align="left"><span class="p2">  近日,丹麦MANB&W公司派员到重庆红江机械厂,双方就扩大合作和已订购的产品交货期以及产品的出口运输问题进行了深入洽谈。红江机械厂生产的MANB&W燃油喷射装置已于2002年获肂&W认可,成为该公司的燃油喷射装置的指定供应商。去年底,双方签订了低速柴油机燃油喷射装置关键零部件的成批供货合同。MANB&W希望重庆红江机械厂迅速扩大生产能力,以便满足他们更多的产品需求。 <br/><br/></span></p></td></tr></tbody></table>
云南和贵州应该是三线厂数量最多的省份了!铁路沿线经常可以看到伸向山里的铁路线和那些统一标准的水泥公路。不少同学是那些工厂的,现在他们都很辛苦了。
楼主,黎阳原来一直是我们贵航效益最好的企业之一,现在已经独立于贵航之外了。贵航集团企业主要集中在贵阳市小河区,也就是国家级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由于军品的拉动,贵航的各家企业效益都还不错。你也是011的子弟吗?
<p>我以前是CSSC的,跟着父母广州武汉重庆一路搬过来.</p><p>想来,我这样的人难有归属感的.我们在哪里都不是当地人.还好我还爱国</p>[em06]
诸位!小心钓鱼的网特!!!!!!!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leelek</i>在2006-5-11 18:16:00的发言:</b><br/>诸位!小心钓鱼的网特!!!!!!!</div><p></p>这些没问题吧,都在网上看的到[em06]
<p>不仅有云贵川大三线,还有很多省的小三线。</p><p>最近二十年,很多三线建设成果都荒废了,希望接下来的军工发展能挽回一些。</p>
在厚街曾经碰到过一个女孩,也是江西一三线厂的.我两一聊天就几个小时.经常是她说上句我就猜到下句,因为三线的生活都单纯的相似.很久没联络她了,她在家公司做设计,也不知道现在怎样了
<p>每一个网民都有保密义务!</p><p>网上少谈工厂代号、产品、生产技术能力等问题。</p><p>只能谈虚的,不能搞真的。</p><p>泄密对国防建设的损失太大了。</p>
我是九一三厂的.在成都郊县的山里面,主要生产电子设备,现已破产.
江西的一个三线厂,1986年搬出来了,1997年叫凤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当年在赣东北大山里。在它搬出来之前我们家就离开了。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xcxy</i>在2006-5-12 12:08:00的发言:</b><br/>江西的一个三线厂,1986年搬出来了,1997年叫凤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当年在赣东北大山里。在它搬出来之前我们家就离开了。</div><p></p>62观红
012基地的
<p>我在安徽<strong>呆过</strong>,那里有*炮。。</p>
也在三线厂生活过,那是江西的一个山沟沟里,可是那儿的风景很好,我已经将一部分童年生活写在博客中。并参加了新浪的博客大赛。第一赛季截止到6月30日,我很希望有过同样类似生活经历的朋友看看我写的文字,并支持我。投我一票,可多投,但时间要隔半小时,如果大家喜欢看的话,可以将我的博客加入收藏夹,慢慢看,慢慢评论,先在此谢过大家了,即使是不为我投票,给予了关注,我一样表示感谢,诚心诚意!<br/><a href="http://publish.sina.com.cn/show.php?p_id=41&amp;t_id=867&amp;s_id=0">http://publish.sina.com.cn/show.php?p_id=41&amp;t_id=867&amp;s_id=0</a>
<p>四川的一个核工业厂,倒闭了,没家只给了一两万,都去自立更生了。</p><p>可怜从16,7就献给了党的老一辈们,到头来,如此结局。</p><p></p>
我家陕西重汽,原来在陕西岐山,后来搬到西安,现在效益还可以吧,还有陕西法士特齿轮,也在那边,搬到西安西郊,我们厂在东郊,效益现在超好,垄断国内重卡和大客车变速箱
<p>我们这边也有三线厂啊~3个哦~都是外面迁过来的。</p>
<p>四川,国营X光仪器厂</p>
个人感觉,在军工厂长大的孩子身上有种特殊的味道,互相之间能很敏锐的觉察到,这可能和大家都在一个类似的环境中长大的有关系.我曾经在5分钟内,判断出一个第一次见面的同事也是军工厂子弟
<p>我不是</p><p>但感觉你们都是好人啊</p><p>感谢!</p>
呵呵,飘过。飘过
]]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tankrush</i>在2006-5-25 20:44:00的发言:</b><br/><p>呵呵,要注意防网特嗄!</p><p>家父生前从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后在三线待了10年呢,四机部的厂;回到家乡也是为cssc工作,六机部也算没离军工太远。</p><br/></div><p></p>我以前也是CSSC,说不定还去过你们厂[em01]
<p>我是沂蒙山的 </p><p>我们那里有一个701 </p><p>是我国最大的原生金刚石矿 </p><p>我们家的深山里有一个硫酸或是磷酸的厂 </p><p>厂名也是用编号</p><p>应该也是三线厂</p><p>现在在沂水和蒙阴交界的地方,应该原来是一个三线厂</p><p>制鞋的,</p><p>现在改为民用,生产双星或是回力 具体记不清了</p><p>效益还不错了 而且特便宜,不到十块钱一双</p><p>我们附近很流行 呵呵 </p>
<p>湖北远安,066基地:三江航天集团。现在已经搬迁至孝感。至于生产什么,就不多说了吧~ 下属有万山特种车辆、红光光学、红阳机械等。</p><p>那时候,演习军车停在学校草场,车牌全部用蓝布遮起来,说是防止美军侦察卫星-_-! </p><p>奔驰大巴载着巴基斯坦的大胡子们每天准时从学校经过~</p><p>对了,那边的沮河大桥还是迟浩田题的词。</p>
<p>湖南,X光仪器厂。</p><p>感谢楼主的提议,军工厂周围美丽的环境在我印象中属于80年以前出生的孩子。最美在西南的山区中。</p><p>但是大家说军工出来的人可以 很快辨认出,指的是那方面的气质呢?诚实,勇敢,憨厚,勤奋....?还是刚出厂时候的单纯?是不是封闭的原因</p><p>我还是怀恋小时在厂区周围山林里玩耍,厂区里探险的经历,现在要找到那样的环境和心境是不可能的啊,时代都变了,看到插图我想起了原来在厂里下班的场面,一个样!再过几年,十年,几十年,有谁还会怀恋那时的经历,是不是我们可以约定一下,有机会去各自的厂里窜门啊</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27 18:35:39编辑过]
<p>有知道 221 厂的么&nbsp; 我在那里待到10岁&nbsp; 他给我的性格和人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p>
楼上,你现在安徽吗?
<p>贵州061工作20年,当时我家里的内线电话是365,所以在超大和其它很多地方都用这个网名。</p><p>生命中最好的20年光阴留在三线的山沟里了,还是很怀念的。曾经回去过一次看望老朋友,也日见分散了。</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29 18:55:59编辑过]
<p><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da2549">二锅头爱好者</font></strong></p><p><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000000">你是说我么 我后来在北京长大</font></strong></p>
我没赶上,我的父母是三线厂的,生产红箭-73导弹引信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2 9:21:31编辑过]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斯图卡</i>在2006-5-29 18:47:00的发言:</b>
                <p>小时候在厂里生活区的生活很有规律,早上六点半,厂广播站就开始转播中央广播电台新闻,连闹钟都省了,读书都是在厂子弟学校,从小学一直到高中毕业,都在一幢教学楼读完的。</p><br/></div><p>我们上班广播的最后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下班是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我们歌声多么嘹亮</p>[em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