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后美国用几亿美元卷走其28万亿财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1:34:32
本文摘自《金融殖民》 作者:刘福堆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在看似光鲜且迷离的金融世界中,长久以来存在着不为大众所知的一些事实,在这些被人们遗忘的历史角落里,隐藏着极其强大的力量,在金融黑幕后的博弈才真正决定我们现实世界中金融的运行。

苏联卢布的骗局

苏联卢布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货币之一,自沙皇俄国到前苏联到现在的俄罗斯,其影响力随着其国际地位的变化几经沉浮。当历史的车轮滚动到1989年的时候,卢布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就是在这一年,苏联对外宣布进行汇率体制改革,从原来的固定汇率制转变为实行双重汇率制。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后,卢布的使命在俄罗斯联邦得以延续,但是其地位已经摇摇欲坠,大不如前了。再次发生动荡是不可避免的。果然,1993年俄罗斯政府进行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卢布改革,以新版的卢布代替旧版的卢布,1961年开始发行的旧卢布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金融不设防的莫斯科,在毫无准备和监管的情况下开始金融自由化,就是这一举措给苏联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被奉为西方经典的市场经济改革开始实施,毫无计划和标准的国有企业私有化开始逐渐推广。在看似公平的条件下,苏联原有的国有企业被平分给了每个人,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当时每个苏联公民大概分到了10万——15万卢布左右的国有资产,当然是以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和证券化的形式。10万——15万卢布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一大笔财富,约合4万美元左右。但是,当苏联人民集体狂欢的时候,他们却忘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他们拿到的只是账面的证券化的财富,而且更可怕的是,这些证券都是以卢布——苏联卢布计价的,看吧,一场财富的公开掠夺由此开始。

在进行国有企业和汇率改革的同时,苏联开始了无序的金融开放。各国际著名的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保险机构开始蜂拥而入,其营业网点和机构在苏联及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遍地开花。现代经营管理、私人银行服务、国际标准结算、香浓的咖啡、高档的营业场所再加上“迷人”的微笑,一切看起来是那样美好。

各个外资银行通过在发达国家市场磨炼出来的一整套的营销手段,高息揽存和收买拉拢苏联企业的卢布储蓄。永远需要排队的苏联国有银行被抛弃了,苏联人民的存款发生了大转移。苏联解体后,变本加厉的金融投资者又通过其他工程从俄罗斯各金融机构大肆借贷卢布,并支付高额的利息。

当俄罗斯人民、企业、金融机构甚至俄罗斯中央银行都短暂地享受了“免费的午餐”和香浓的咖啡,并呼吸了自由市场的新鲜空气后,一场真正的金融掠杀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收网了。当为大肆做空卢布而借贷来的俄罗斯储户和国有银行的卢布到位后,卢布的悲惨命运便开始了。大规模唱衰卢布和前苏联国有企业的“研究报告”开始充斥国际金融界——“前苏联国有企业根本没有自生能力”,“前苏联国有企业债券被严重高估”,“卢布需要重新定价”,“卢布应该采取更加自由的市场化浮动”。

一面是国际金融机构精准的研究报告和国际金融媒体铺天盖地的负面报道,一面是不断快速下跌的前苏联国有企业证券价格。前苏联人民惊呼“怎么了”,但是已无力回天,只能加入卖出的大军当中,不停地“卖出、卖出、卖出”,而市场则“暴跌、暴跌再暴跌”。就这样,微笑的外资和金融投资者用借来的别人的钱(前苏联人民、企业和金融机构的钱)收购了前苏联的国有企业。

在卢布汇率市场崩溃后,原来设下金融骗局的国际资本劫掠者仅仅用少得可怜的美元就结清了原来的巨额卢布债务,并且低价买入了前苏联的国有资产。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赚了,而且是大赚,是疯狂的掠夺。就是这样,美国仅仅动用了几亿美元就把前苏联人民积攒70年的财富——价值28万亿美元的财富赚到了手。

石油峰值与日本工业命断

让我们一起重新回顾日本被金融殖民的整个过程。在第一个层面上,利用美国石油需求的转移,提高日本企业的生产成本,最终导致了日本工业的衰落。


世界经济发展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石油危机,分别发生在1973~1974年、1978~1980年以及1990~1991年。对危机的成因众说纷纭,而不经常被人提及的则是美国在其中的主导作用。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对油价的涨跌进行分析,或许将获得不同于成见的全新认识。

从世界石油贸易史的角度看,1859~1970年,美国几乎一直是世界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到了1970年,美国石油产量达到了顶峰,年产量达4.8亿吨。在这一石油产量峰值后,美国开始人为地降低本国的石油开采量,通过进口中东地区的石油来替代本国的石油生产。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后向海外转移的石油需求,引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这才是中东战争背后真正的经济推动因素。

“两伊战争”打开了中东战争之门,直接引发了之后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战争、随后的海湾战争以及对伊拉克10年的石油出口制裁,一直到后来的伊拉克战争。这些危机和动荡的背后,始终如一的是来自美国的巨量石油需求。在前两次石油危机时代,美国的石油消费量稳占世界总需求量的30%,近年来虽然有所下降,但是美国石油消费量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比例一直保持在25%左右,换言之,世界石油的1/4依然是美国消费的。

当石油危机产生后,美国的石油需求其实已经转移到日本,日本实际上为石油危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直接提高了日本的生产成本,挤压了日本的利润空间,而在美国需求转移之外,其货币政策也对石油价格上涨进行了“推波助澜”。

大宗商品价格一般是以美元计价的,降息促使美元贬值,促发了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冲高。在资本寻找增值的过程当中,石油无疑是最理想的品种。大量对冲基金的炒作是石油一路走高的主要驱动力。作为全球经济的血液,石油的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兴衰。正本清源,其实历次世界石油危机都来自两大推动力量——美国的需求转移和美国过于放松的货币政策,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可能也在于这两大推动力的走向。

打一个比方,美联储打开利率的水龙头开始放水,美国财政部通过发债,不断将美元注入世界金融体系,导致石油期货价格越涨越高。这种图景下,石油就像是地震中形成的“堰塞湖”,而“堰塞湖”的下方就是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

正如上文分析的那样,石油价格高涨形成的“堰塞湖”冲击下来,最终受损最大的就是当时的日本。日本在当时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在全球制造业中占据核心的位置。美国的石油需求主要转移到了日本,促使日本的石油需求高涨。这种转移的石油需求全面推高了日本的通货膨胀。之后美国又不负责任地实行放松的货币政策,最终高涨的石油价格全面摧毁了日本的货币汇率体系,这相当于牺牲了日本的利益,最终解决了美国的问题。而美国付出的只是多印了些钞票。

美国放任货币政策和巨额的金融救援计划,转移的石油需求成为石油价格高涨的背后推手,而石油输出国组织减产的行为“火上浇油”。通过石油价格高涨,带动粮食价格高涨,这一切最终摧毁了日本的经济。

金融鸦片

次贷危机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为何美国投资银行高盛能借机发财?难道美国前总统布什和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真的不知道危机会到来吗?

在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全新年代,美国统治力量需要找到一个能够替代战争的新方案。这时,美国房地产市场次贷危机出现了。是巧合吗?不,次贷危机就是这样的替代品。

金融“摇头丸”——本金与汇率连接证券实际上是一种有杠杆效应的外汇汇率赌博契约,而它将自己伪装成为一种债券,通过各种复杂的方式将对购买者不利的对赌汇率隐藏起来。它们的发行人都是世界上著名的公司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机构。与其他债券不同的是,这种债券到期的时候不是直接偿付全部本金,而是通过一个复杂得不能再复杂的与各种汇率连接的公式来计算得出应付金额,这就为贩卖金融鸦片,坑害投资者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由于本金与汇率连接证券经常被金融殖民者包装成AAA级或者政府债券,这样对于手上握有大量现金需要投资的政府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大公司的财务投资部门吸引力巨大。这种金融毒品已经让中东、日本等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深受其害。

金融“K粉”——非美元债券实际上也是一种结构性票据,金融殖民者会把这种金融毒品特别诱人地描绘成“对冲美元贬值”的最佳工具。在泰国发生经济危机前,金融殖民者就贩卖非美元债券-“泰铢联结结构性票据”,这种金融毒品在当初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但是后来买了这种金融毒品的人,无不“粉身碎骨”。更为可叹的是,你不可能通过法律去追诉那些金融殖民者。在你签订购买上述金融毒品的时候,在厚厚的文件中,在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地方,用小得不能再小的字早就已经写好了免责条款,愿赌服输。

金融“可卡因”——美元保证票据是专门针对那些有大量美元的国家的公司和金融机构的。这种产品是以美元支付的,可以大量消耗一个国家的美元储备。它投资的是当初看起来最好的新兴市场国家的债券,但是其实后来都会变成一钱不值的垃圾债券。以当年的墨西哥比索为例。当年的比索联结美元保证票据(PLUS)就是这样一种害人的金融鸦片。在墨西哥金融危机之前,比索联结美元保证票据看起来是多么美好的一种金融产品——可以用美元购买,又能分享新兴市场的成长,这一点欺骗了许多投资者,尤其是握有大量美元的投资者。记住,美丽的包装下其实是剧毒的金融鸦片。

金融“海洛因”——利率掉期交易是借利息支付方式的改变而改变债权或债务的结构,双方签订契约后,按照契约规定互相交换付息的方式,如以浮动利率交换固定利率,或是将某种浮动利率交换为另一种浮动利率。订约双方不交换本金,本金只作为计算基数。这本来是一个避险的工具,但是一旦卖给了对其不熟悉的并非从事金融业务的实体公司,它的杀伤力就十分巨大。
http://news.ifeng.com/history/sh ... /04/6827910_1.shtml本文摘自《金融殖民》 作者:刘福堆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在看似光鲜且迷离的金融世界中,长久以来存在着不为大众所知的一些事实,在这些被人们遗忘的历史角落里,隐藏着极其强大的力量,在金融黑幕后的博弈才真正决定我们现实世界中金融的运行。

苏联卢布的骗局

苏联卢布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货币之一,自沙皇俄国到前苏联到现在的俄罗斯,其影响力随着其国际地位的变化几经沉浮。当历史的车轮滚动到1989年的时候,卢布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就是在这一年,苏联对外宣布进行汇率体制改革,从原来的固定汇率制转变为实行双重汇率制。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后,卢布的使命在俄罗斯联邦得以延续,但是其地位已经摇摇欲坠,大不如前了。再次发生动荡是不可避免的。果然,1993年俄罗斯政府进行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卢布改革,以新版的卢布代替旧版的卢布,1961年开始发行的旧卢布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金融不设防的莫斯科,在毫无准备和监管的情况下开始金融自由化,就是这一举措给苏联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被奉为西方经典的市场经济改革开始实施,毫无计划和标准的国有企业私有化开始逐渐推广。在看似公平的条件下,苏联原有的国有企业被平分给了每个人,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当时每个苏联公民大概分到了10万——15万卢布左右的国有资产,当然是以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和证券化的形式。10万——15万卢布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一大笔财富,约合4万美元左右。但是,当苏联人民集体狂欢的时候,他们却忘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他们拿到的只是账面的证券化的财富,而且更可怕的是,这些证券都是以卢布——苏联卢布计价的,看吧,一场财富的公开掠夺由此开始。

在进行国有企业和汇率改革的同时,苏联开始了无序的金融开放。各国际著名的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保险机构开始蜂拥而入,其营业网点和机构在苏联及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遍地开花。现代经营管理、私人银行服务、国际标准结算、香浓的咖啡、高档的营业场所再加上“迷人”的微笑,一切看起来是那样美好。

各个外资银行通过在发达国家市场磨炼出来的一整套的营销手段,高息揽存和收买拉拢苏联企业的卢布储蓄。永远需要排队的苏联国有银行被抛弃了,苏联人民的存款发生了大转移。苏联解体后,变本加厉的金融投资者又通过其他工程从俄罗斯各金融机构大肆借贷卢布,并支付高额的利息。

当俄罗斯人民、企业、金融机构甚至俄罗斯中央银行都短暂地享受了“免费的午餐”和香浓的咖啡,并呼吸了自由市场的新鲜空气后,一场真正的金融掠杀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收网了。当为大肆做空卢布而借贷来的俄罗斯储户和国有银行的卢布到位后,卢布的悲惨命运便开始了。大规模唱衰卢布和前苏联国有企业的“研究报告”开始充斥国际金融界——“前苏联国有企业根本没有自生能力”,“前苏联国有企业债券被严重高估”,“卢布需要重新定价”,“卢布应该采取更加自由的市场化浮动”。

一面是国际金融机构精准的研究报告和国际金融媒体铺天盖地的负面报道,一面是不断快速下跌的前苏联国有企业证券价格。前苏联人民惊呼“怎么了”,但是已无力回天,只能加入卖出的大军当中,不停地“卖出、卖出、卖出”,而市场则“暴跌、暴跌再暴跌”。就这样,微笑的外资和金融投资者用借来的别人的钱(前苏联人民、企业和金融机构的钱)收购了前苏联的国有企业。

在卢布汇率市场崩溃后,原来设下金融骗局的国际资本劫掠者仅仅用少得可怜的美元就结清了原来的巨额卢布债务,并且低价买入了前苏联的国有资产。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赚了,而且是大赚,是疯狂的掠夺。就是这样,美国仅仅动用了几亿美元就把前苏联人民积攒70年的财富——价值28万亿美元的财富赚到了手。

石油峰值与日本工业命断

让我们一起重新回顾日本被金融殖民的整个过程。在第一个层面上,利用美国石油需求的转移,提高日本企业的生产成本,最终导致了日本工业的衰落。


世界经济发展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石油危机,分别发生在1973~1974年、1978~1980年以及1990~1991年。对危机的成因众说纷纭,而不经常被人提及的则是美国在其中的主导作用。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对油价的涨跌进行分析,或许将获得不同于成见的全新认识。

从世界石油贸易史的角度看,1859~1970年,美国几乎一直是世界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到了1970年,美国石油产量达到了顶峰,年产量达4.8亿吨。在这一石油产量峰值后,美国开始人为地降低本国的石油开采量,通过进口中东地区的石油来替代本国的石油生产。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后向海外转移的石油需求,引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这才是中东战争背后真正的经济推动因素。

“两伊战争”打开了中东战争之门,直接引发了之后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战争、随后的海湾战争以及对伊拉克10年的石油出口制裁,一直到后来的伊拉克战争。这些危机和动荡的背后,始终如一的是来自美国的巨量石油需求。在前两次石油危机时代,美国的石油消费量稳占世界总需求量的30%,近年来虽然有所下降,但是美国石油消费量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比例一直保持在25%左右,换言之,世界石油的1/4依然是美国消费的。

当石油危机产生后,美国的石油需求其实已经转移到日本,日本实际上为石油危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直接提高了日本的生产成本,挤压了日本的利润空间,而在美国需求转移之外,其货币政策也对石油价格上涨进行了“推波助澜”。

大宗商品价格一般是以美元计价的,降息促使美元贬值,促发了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冲高。在资本寻找增值的过程当中,石油无疑是最理想的品种。大量对冲基金的炒作是石油一路走高的主要驱动力。作为全球经济的血液,石油的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兴衰。正本清源,其实历次世界石油危机都来自两大推动力量——美国的需求转移和美国过于放松的货币政策,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可能也在于这两大推动力的走向。

打一个比方,美联储打开利率的水龙头开始放水,美国财政部通过发债,不断将美元注入世界金融体系,导致石油期货价格越涨越高。这种图景下,石油就像是地震中形成的“堰塞湖”,而“堰塞湖”的下方就是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

正如上文分析的那样,石油价格高涨形成的“堰塞湖”冲击下来,最终受损最大的就是当时的日本。日本在当时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在全球制造业中占据核心的位置。美国的石油需求主要转移到了日本,促使日本的石油需求高涨。这种转移的石油需求全面推高了日本的通货膨胀。之后美国又不负责任地实行放松的货币政策,最终高涨的石油价格全面摧毁了日本的货币汇率体系,这相当于牺牲了日本的利益,最终解决了美国的问题。而美国付出的只是多印了些钞票。

美国放任货币政策和巨额的金融救援计划,转移的石油需求成为石油价格高涨的背后推手,而石油输出国组织减产的行为“火上浇油”。通过石油价格高涨,带动粮食价格高涨,这一切最终摧毁了日本的经济。

金融鸦片

次贷危机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为何美国投资银行高盛能借机发财?难道美国前总统布什和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真的不知道危机会到来吗?

在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全新年代,美国统治力量需要找到一个能够替代战争的新方案。这时,美国房地产市场次贷危机出现了。是巧合吗?不,次贷危机就是这样的替代品。

金融“摇头丸”——本金与汇率连接证券实际上是一种有杠杆效应的外汇汇率赌博契约,而它将自己伪装成为一种债券,通过各种复杂的方式将对购买者不利的对赌汇率隐藏起来。它们的发行人都是世界上著名的公司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机构。与其他债券不同的是,这种债券到期的时候不是直接偿付全部本金,而是通过一个复杂得不能再复杂的与各种汇率连接的公式来计算得出应付金额,这就为贩卖金融鸦片,坑害投资者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由于本金与汇率连接证券经常被金融殖民者包装成AAA级或者政府债券,这样对于手上握有大量现金需要投资的政府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大公司的财务投资部门吸引力巨大。这种金融毒品已经让中东、日本等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深受其害。

金融“K粉”——非美元债券实际上也是一种结构性票据,金融殖民者会把这种金融毒品特别诱人地描绘成“对冲美元贬值”的最佳工具。在泰国发生经济危机前,金融殖民者就贩卖非美元债券-“泰铢联结结构性票据”,这种金融毒品在当初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但是后来买了这种金融毒品的人,无不“粉身碎骨”。更为可叹的是,你不可能通过法律去追诉那些金融殖民者。在你签订购买上述金融毒品的时候,在厚厚的文件中,在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地方,用小得不能再小的字早就已经写好了免责条款,愿赌服输。

金融“可卡因”——美元保证票据是专门针对那些有大量美元的国家的公司和金融机构的。这种产品是以美元支付的,可以大量消耗一个国家的美元储备。它投资的是当初看起来最好的新兴市场国家的债券,但是其实后来都会变成一钱不值的垃圾债券。以当年的墨西哥比索为例。当年的比索联结美元保证票据(PLUS)就是这样一种害人的金融鸦片。在墨西哥金融危机之前,比索联结美元保证票据看起来是多么美好的一种金融产品——可以用美元购买,又能分享新兴市场的成长,这一点欺骗了许多投资者,尤其是握有大量美元的投资者。记住,美丽的包装下其实是剧毒的金融鸦片。

金融“海洛因”——利率掉期交易是借利息支付方式的改变而改变债权或债务的结构,双方签订契约后,按照契约规定互相交换付息的方式,如以浮动利率交换固定利率,或是将某种浮动利率交换为另一种浮动利率。订约双方不交换本金,本金只作为计算基数。这本来是一个避险的工具,但是一旦卖给了对其不熟悉的并非从事金融业务的实体公司,它的杀伤力就十分巨大。
http://news.ifeng.com/history/sh ... /04/6827910_1.shtml
美国直接把苏联买了?可笑。
又是美国威胁论,又是美国导致苏联解体,美国威胁宇宙。
神奇小飞机 发表于 2013-5-28 11:10
美国直接把苏联买了?可笑。
你这回答更可笑, 用近乎不用付钱的方式购买走前苏联的国有资产,如果这还不叫抢劫, 这叫啥?
iron-man 发表于 2013-5-28 11:17
又是美国威胁论,又是美国导致苏联解体,美国威胁宇宙。

美国威胁人类安全是肯定了! 世界最大的恐怖组织孵卵者-----美国
美国威胁人类安全是肯定了! 世界最大的恐怖组织孵卵者-----美国
世界上只有MSL极端恐怖主义才说这种话。
神奇小飞机 发表于 2013-5-28 12:30
世界上只有MSL极端恐怖主义才说这种话。

MSL极端恐怖主义基本都是美国造,捂不住了,不代表它没做或它少做!

世界上只有和美国狼鼠一窝的才认为MSL极端恐怖主义和美国制造没关系
你这回答更可笑, 用近乎不用付钱的方式购买走前苏联的国有资产,如果这还不叫抢劫, 这叫啥?
你先说说28万亿都有那些资产吧?28万亿刀的东西可不少,估计买苏联差不多了。
MSL极端恐怖主义基本都是美国造,捂不住了,不代表它没做或它少做!

世界上只有和美国狼鼠一窝的才 ...

你多大了?我很严肃的问你。
这个28万亿是怎么算出来的?
神奇小飞机 发表于 2013-5-28 12:30
世界上只有MSL极端恐怖主义才说这种话。
MSL极端组织还是美国最早培养的...
苏联这事没有内鬼是办不成的
神奇小飞机 发表于 2013-5-28 12:37
你先说说28万亿都有那些资产吧?28万亿刀的东西可不少,估计买苏联差不多了。
12.5万家国有企业,加NN年社会积累财富,比如国民储蓄财富等等!  

下图为从1970--1990年短短20年的GDP量!

我不知道GDP到底属于不属于社会财富积累?这个问题你来答

88.jpg
远处有山 发表于 2013-5-28 11:30
你这回答更可笑, 用近乎不用付钱的方式购买走前苏联的国有资产,如果这还不叫抢劫, 这叫啥?
自已怂就别怨人太精!
神奇小飞机 发表于 2013-5-28 12:38
你多大了?我很严肃的问你。
你多大了? 我在非常严肃的回答你!  

请告知下,世界上有几个恐怖主义组织和美国的支持无关而凭空起来的!

gdwmcy 发表于 2013-5-28 12:56
自已怂就别怨人太精!
你是说你如果被偷你活该了?
远处有山 发表于 2013-5-28 11:30
你这回答更可笑, 用近乎不用付钱的方式购买走前苏联的国有资产,如果这还不叫抢劫, 这叫啥?
俄罗斯寡头们原来真名都叫美国
远处有山 发表于 2013-5-28 12:56
12.5万家国有企业,加NN年社会积累财富,比如国民储蓄财富等等!  

下图为从1970--1990年短短20年的GD ...
苏联国有资产相当于20年的gdp总量,这是对苏联有多么大的深仇大恨才能这样侮辱苏联啊
呵呵呵呵呵呵呵 发表于 2013-5-28 13:28
俄罗斯寡头们原来真名都叫美国
寡头大部分落下的是石油公司,  前苏联只有石油公司?  
呵呵呵呵呵呵呵 发表于 2013-5-28 13:30
苏联国有资产相当于20年的gdp总量,这是对苏联有多么大的深仇大恨才能这样侮辱苏联啊
看不懂仔细再看! 别自己立个靶子自己打! 这一点都不好玩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
远处有山 发表于 2013-5-28 13:01
你是说你如果被偷你活该了?
什么叫偷,什么叫抢? 可见你还是把国与国之间的事物处理,停留在人与人之间那种高度,
诺大一个苏联,自已国门都守不住,只有两个字,活该!


不错的帖子。能正确回答中国农业银行控制权争夺战发生的年代,背景,参与方的再来洗地吧。

不错的帖子。能正确回答中国农业银行控制权争夺战发生的年代,背景,参与方的再来洗地吧。
gdwmcy 发表于 2013-5-28 13:44
什么叫偷,什么叫抢? 可见你还是把国与国之间的事物处理,停留在人与人之间那种高度,
诺大一个苏联,自已国 ...
首先你要认为自己以后被偷被抢都属于活该才行! 毕竟你那么大的人了!
远处有山 发表于 2013-5-28 13:48
首先你要认为自己以后被偷被抢都属于活该才行! 毕竟你那么大的人了!
你都这么大人了,还是把人与人和国与国混为一谈,累不累啊你?
“苏联卢布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货币之一”
===================================
第一句就不靠谱。连苏联自己都是跟人家用瑞士法郎国际结算的。卢布强行规定高汇率,国际上谁也不认呀。
gdwmcy 发表于 2013-5-28 13:48
你都这么大人了,还是把人与人和国与国混为一谈,累不累啊你?

国家是有人组成的, 这个基本的概念你到现在都没有搞懂过?  

真逗你

gdwmcy 发表于 2013-5-28 13:44
什么叫偷,什么叫抢? 可见你还是把国与国之间的事物处理,停留在人与人之间那种高度,
诺大一个苏联,自已国 ...


苏联无血无肉不知痛痒,何须活该?

活该的是组成苏联的各族人民,苏联解体后,他们平均少活20年,这才叫活该呢。
gdwmcy 发表于 2013-5-28 13:44
什么叫偷,什么叫抢? 可见你还是把国与国之间的事物处理,停留在人与人之间那种高度,
诺大一个苏联,自已国 ...


苏联无血无肉不知痛痒,何须活该?

活该的是组成苏联的各族人民,苏联解体后,他们平均少活20年,这才叫活该呢。
一篇野鸡网转载的历史悠久的三无网文而已,一个不知什么来路的GZ还好意思拿这出书呢。
就是说现在俄罗斯所有的财产都是美国的?
远处有山 发表于 2013-5-28 13:50
国家是有人组成的, 这个基本的概念你到现在都没有搞懂过?  

真逗你
挺大一孩子了,这事都没整明白?人被偷了可以报警,国家之间被偷了上天顶星去告御状吗?
chnluo 发表于 2013-5-28 13:54
就是说现在俄罗斯所有的财产都是美国的?
苏联从建国道1990年的社会积累财富几乎被抢劫一空!  

  一个人前几年被偷了, 这几年挣得钱也属于小偷的?

真不清楚你这说法背后目的到底是什么?
内外勾结,
内奸拿小头,成了寡头。
外贼拿了大头,闷声发财。
受苦的是毛子百姓。
gdwmcy 发表于 2013-5-28 14:03
挺大一孩子了,这事都没整明白?人被偷了可以报警,国家之间被偷了上天顶星去告御状吗?
这财富是谁创造的?  人民!  你的钱被偷了,你还为小偷去说话? 我看你真的做到了
中国那年要是没挡住。
后果比毛子还惨。
板凳的功劳啊,可惜也是其子孙乱来引起。
所以首先要找内因,再找外因。
内衣为主,外因为辅。
没有家贼,引不来外鬼。
远处有山 发表于 2013-5-28 14:06
这财富是谁创造的?  人民!  你的钱被偷了,你还为小偷去说话? 我看你真的做到了
总是以道德的范围来约束国与国之间的事,这么天真的同学还在超大上,我真感到不可思议啊!
国与国之间的约束是枪炮,他偷你,既然都知道了为什么不去枪炮问罪??[究其原因,还不是因为太怂了
远处有山 发表于 2013-5-28 14:04
苏联从建国道1990年的社会积累财富几乎被抢劫一空!  

  一个人前几年被偷了, 这几年挣得钱也属于小偷 ...
我的说法很清楚啊,90年代28万亿美元是什么概念?现金么,不可能吧?必然是包括不动产,工业,资源,土地等等,把前苏联所有的工厂,银行,房屋都作价,能不能到28万亿都是问题。既然都卖了,俄罗斯拿什么资本来挣钱啊,那不就都是美国的了?90年代28万亿,到现在20多年,能增值多少?50万亿打不住吧,按你设定的条件推论,说俄罗斯所有的财产都是美国的有什么错吗?
gdwmcy 发表于 2013-5-28 14:03
挺大一孩子了,这事都没整明白?人被偷了可以报警,国家之间被偷了上天顶星去告御状吗?
吕奉先认董卓为父,    司徒王允设连环计让董卓和吕布反目成仇,吕布杀董卓! 可以说在这里面其实就是上演了一场流氓认流氓为父大戏
speed250 发表于 2013-5-28 12:51
这个28万亿是怎么算出来的?
是YY出来的,根本没有深究的价值。
稍加分析就能看出。
首先,80=90年代之交,如日中天的美日两国各自的财富总额不过30=40万亿美元,相当于当时一年GDP的七八倍左右,而且这里还包括大量的商业地价,苏联根本没有不动产一说,即使有对地价的估计,也远远比不上美日的规模,其次苏联的工业企业的技术附加值也远远不如美日,这样算来根本不可能有28万亿美元。如果按照美日两国国民财富跟GDP的比率计算,苏联的国民财富总的才有10万亿美元出头,而且很多是不能出卖的。
第二,苏联-俄罗斯的卢布对美元最低时汇率也有5、6千比1,要掠走28万亿,也要4、50亿美元,而不是几亿,这个作者可以说信口开河毫无精确概念精神。
最后,俄国公民个人的私有化证券怎么被掠走的,其实早就不是什么秘密。这个股权证明,不能变现,国民拿在手里如同废纸,所以寡头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就苏共官僚、大企业高管等)往往用极低的的代价甚至一瓶伏特加就能换来,常用的方式就是:他们在食堂里举办个餐会,出门时让老百姓拿股权证换取所谓礼品,然后一个价值连城的大企业就成了寡头的私有物了。
这个作者既无历史常识,亦无小学数学能力,还无社会知识,就是个码字儿骗钱的低等公知而已。
而这种鼓吹“西方恶魔阴谋搞垮苏联、剥削俄罗斯”的神话,实际来源不是中国国内,是苏联解体后失落的斯拉夫主义者,喝着伏特加YY出来安慰同伙们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自欺欺人,即所谓“苏联的解体不是因为苏联人傻,被忽悠了,自己自掘坟墓(其实就是这么回事),而是外部力量搞的。俄罗斯时代掠夺俄罗斯人民的也不是俄罗斯人,而是外国人”,总之是“外国人不好!就算有俄罗斯人也剥削,那他也一定是犹太人”~~
比较经典的另一个神话就是所谓撒切尔夫人美国演讲透露是“西方推上的戈尔巴乔夫搞垮的苏联”
这也是俄罗斯网络制造的谣言。
葱花饼 发表于 2013-5-28 13:44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
年年岁岁花(话)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
---------------------------------
哈哈哈
谣言总是更吸引人呀。
谁让网络居民总是一代一代地前赴后继呢。
一个谣言可以坑了一代又一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