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柴动力:打造“中国动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5:06:16
  今年4月,我国第一款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功率欧Ⅲ“蓝擎”发动机,在山东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走下生产线。<br/><br/>  跋涉半个多世纪,潍柴动力创造了国内内燃机行业的多项第一: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第一家柴油机销售收入过百亿元;世界上第一家10升以上发动机产销量突破14万台的企业。<br/><br/>  2002年,潍柴销售收入达27亿元;2003年,突破52亿元;2004年达到100亿元。连年翻番的潍柴成为中国动力第一品牌。<br/><br/>  借引进起步,靠创新发展<br/><br/>  潍柴技术的快速提升,最初是从引进斯太尔的一款发动机开始的,那是1984年,被称为潍柴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br/><br/>  22年过去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蓝擎动力”诞生,成为比当年引进斯太尔发动机更让人自豪的一座里程碑。<br/><br/>  坐落在潍坊市东部的潍柴新厂区,270米长、230米宽的车间里机器轰鸣,一条条柔性生产线正在自如地工作着。加上老厂区24小时昼夜生产,4月共有1.8万台发动机下线。“4月份的订单已经到了2万台。”车间主任王延磊说。<br/><br/>  潍柴发动机经过上百项脱胎换骨的改造,已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力品牌,是国内重型汽车、工程机械、船舶、发电设备配套动力市场的驰名品牌,广泛应用在六大动力领域。10升以上发动机在国内15吨以上重型车和5吨装载机动力配套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80%和78%以上,中速柴油机在同功率船用动力市场的占有率达到80%以上。2005年,潍柴动力获“中国名牌”称号。<br/><br/>  曾有不少国外巨头想来合作,但开的条件大都是:潍柴必须放弃自己的品牌。对此,潍柴动力董事长谭旭光坚定地说出了“不”,在谭旭光眼里,潍柴渴望引进资金和技术,但更看重自己的品牌。<br/><br/>  有业内专家评价说:“蓝擎动力”系列产品比一些国际知名品牌的同等功率发动机毫不逊色。<br/><br/>  潍柴将一个外国品牌彻底改造成民族品牌,继而从“中国制造”上升到了“中国创造”。<br/><br/>  跨上“创造”台阶,占领“标准”高地<br/><br/>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只是潍柴在自主创新道路上迈出的关键一步。要真正领跑中国动力,还必须实现从“中国创造”到“中国标准”的转变。<br/><br/>  潍柴刚刚推出的2006新款发动机,采用了科学合理的进排气涡流技术,使发动机在低速区的油耗可降低10%―15%,全负荷最低油耗降至新低。最近的配套试验数据表明,该发动机百公里油耗仅为20.91升,比国外同类机型低9升。高级技师张泽欣介绍说:“配置方式改变了,供油系统改善了,就产生了现在的节油效果。5年能省出一个发动机。”<br/><br/>  汽车噪音作为一大难题,已成为社会公害。潍柴技术人员通过对发动机的一个关键部件进行创新改造,使原本传噪的“鼓膜”变成了天然的“吸音板”。“或许不久的将来,中国发动机的噪音标准会因这项技术而制定出来。”潍柴人充满自信。<br/><br/>  跑长途运输的货车司机,最怕重载下长坡,长距离刹车时刹车片过热极易导致刹车失灵。潍柴今年创新性应用的发动机排气制动技术(WEVB),有效解决了下长坡的刹车难题,发动机排气系统会自动给汽车提供制动力,将大量能量吸收后转化为反制动力,由此使整车的刹车制动力提高70%,杜绝了刹车失灵。一位业内人士断言,潍柴此项技术的应用,将很快会在中国内燃机行业掀起一场新的标准革命。此项技术也成为潍柴今年的新卖点。<br/><br/>  不断将最新、最具人性化设计的技术应用到产品制造上,体现了潍柴引领中国内燃机制造标准的雄心和希冀。谭旭光坦言:“潍柴的目标是国际通用动力首席供应商。”<br/><br/>  “蓝擎”,英文“Landking”,意为“陆地之王”。人们有理由相信,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潍柴将给中国动力带来一个又一个惊奇。<br/><br/>  崇尚科学发展,构建创新文化<br/><br/>  近年来,潍柴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科研经费投入逐年大幅度增长,始终保持在年销售收入的5%左右,1999年以来已累计投入技术改造资金超过15亿元。<br/><br/>  老厂区东北角是潍柴投资1亿元建设的现代化技术中心,上下两层4000平方米。这是令潍柴技术人员自豪的国内一流水平的技术中心,也是潍柴办公条件最好、设施最先进的办公区。潍柴的新产品实验室则是国内实验功率最大、台架最多的产品实验室,也是国内内燃机行业最先进的实验室,配备了国际先进的设计分析软件、实验设备,实现了产品设计和试验的信息化、自动化,极大地提升了技术研发能力。<br/><br/>  技术人员们更懂得通过创新珍惜优越的实验条件,节约研发资源。检测EVB排气制动技术可靠性,如果要进口一台专门的检测设备,大约需要500万元。技术人员创造性地把两个电马达放在一起,一个反拖另一个,“方法看起来老土,但是达到了同样的检测效果,还节约了进口设备费用。”技术中心副主任孟强说起来满脸得意。<br/><br/>  实验室里进行新机器的100小时或1000小时测试,发动机连续转动,原来白白耗油。试验人员把发动机测试平台上装上发电机,今年第一季度就发了300万度电,相当于节约了近200万元。<br/><br/>  一般的喷油器压块拆下时极不方便,普通工人王磊琢磨着在压块上做了一点改造,可以方便地将喷油器从气缸盖中取出,解决了困扰汽修厂几十年的难题。<br/><br/>  潍柴党委副书记、副厂长张宝鼎说:“讲自主创新,提几句口号挂几幅标语很简单,但是要真正让创新观念形成文化,深入人心,就不那么容易。对一般职工,我们提倡小改小革,提合理化建议,并给予奖励,有的发明甚至以创新者的名字命名。这样做就是要让创新成为企业的文化。”<br/><br/>  仅去年一年,潍柴就申请专利186项,平均每两天就有1项。<br/>今年4月,我国第一款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功率欧Ⅲ“蓝擎”发动机,在山东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走下生产线。<br/><br/>  跋涉半个多世纪,潍柴动力创造了国内内燃机行业的多项第一: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第一家柴油机销售收入过百亿元;世界上第一家10升以上发动机产销量突破14万台的企业。<br/><br/>  2002年,潍柴销售收入达27亿元;2003年,突破52亿元;2004年达到100亿元。连年翻番的潍柴成为中国动力第一品牌。<br/><br/>  借引进起步,靠创新发展<br/><br/>  潍柴技术的快速提升,最初是从引进斯太尔的一款发动机开始的,那是1984年,被称为潍柴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br/><br/>  22年过去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蓝擎动力”诞生,成为比当年引进斯太尔发动机更让人自豪的一座里程碑。<br/><br/>  坐落在潍坊市东部的潍柴新厂区,270米长、230米宽的车间里机器轰鸣,一条条柔性生产线正在自如地工作着。加上老厂区24小时昼夜生产,4月共有1.8万台发动机下线。“4月份的订单已经到了2万台。”车间主任王延磊说。<br/><br/>  潍柴发动机经过上百项脱胎换骨的改造,已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力品牌,是国内重型汽车、工程机械、船舶、发电设备配套动力市场的驰名品牌,广泛应用在六大动力领域。10升以上发动机在国内15吨以上重型车和5吨装载机动力配套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80%和78%以上,中速柴油机在同功率船用动力市场的占有率达到80%以上。2005年,潍柴动力获“中国名牌”称号。<br/><br/>  曾有不少国外巨头想来合作,但开的条件大都是:潍柴必须放弃自己的品牌。对此,潍柴动力董事长谭旭光坚定地说出了“不”,在谭旭光眼里,潍柴渴望引进资金和技术,但更看重自己的品牌。<br/><br/>  有业内专家评价说:“蓝擎动力”系列产品比一些国际知名品牌的同等功率发动机毫不逊色。<br/><br/>  潍柴将一个外国品牌彻底改造成民族品牌,继而从“中国制造”上升到了“中国创造”。<br/><br/>  跨上“创造”台阶,占领“标准”高地<br/><br/>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只是潍柴在自主创新道路上迈出的关键一步。要真正领跑中国动力,还必须实现从“中国创造”到“中国标准”的转变。<br/><br/>  潍柴刚刚推出的2006新款发动机,采用了科学合理的进排气涡流技术,使发动机在低速区的油耗可降低10%―15%,全负荷最低油耗降至新低。最近的配套试验数据表明,该发动机百公里油耗仅为20.91升,比国外同类机型低9升。高级技师张泽欣介绍说:“配置方式改变了,供油系统改善了,就产生了现在的节油效果。5年能省出一个发动机。”<br/><br/>  汽车噪音作为一大难题,已成为社会公害。潍柴技术人员通过对发动机的一个关键部件进行创新改造,使原本传噪的“鼓膜”变成了天然的“吸音板”。“或许不久的将来,中国发动机的噪音标准会因这项技术而制定出来。”潍柴人充满自信。<br/><br/>  跑长途运输的货车司机,最怕重载下长坡,长距离刹车时刹车片过热极易导致刹车失灵。潍柴今年创新性应用的发动机排气制动技术(WEVB),有效解决了下长坡的刹车难题,发动机排气系统会自动给汽车提供制动力,将大量能量吸收后转化为反制动力,由此使整车的刹车制动力提高70%,杜绝了刹车失灵。一位业内人士断言,潍柴此项技术的应用,将很快会在中国内燃机行业掀起一场新的标准革命。此项技术也成为潍柴今年的新卖点。<br/><br/>  不断将最新、最具人性化设计的技术应用到产品制造上,体现了潍柴引领中国内燃机制造标准的雄心和希冀。谭旭光坦言:“潍柴的目标是国际通用动力首席供应商。”<br/><br/>  “蓝擎”,英文“Landking”,意为“陆地之王”。人们有理由相信,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潍柴将给中国动力带来一个又一个惊奇。<br/><br/>  崇尚科学发展,构建创新文化<br/><br/>  近年来,潍柴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科研经费投入逐年大幅度增长,始终保持在年销售收入的5%左右,1999年以来已累计投入技术改造资金超过15亿元。<br/><br/>  老厂区东北角是潍柴投资1亿元建设的现代化技术中心,上下两层4000平方米。这是令潍柴技术人员自豪的国内一流水平的技术中心,也是潍柴办公条件最好、设施最先进的办公区。潍柴的新产品实验室则是国内实验功率最大、台架最多的产品实验室,也是国内内燃机行业最先进的实验室,配备了国际先进的设计分析软件、实验设备,实现了产品设计和试验的信息化、自动化,极大地提升了技术研发能力。<br/><br/>  技术人员们更懂得通过创新珍惜优越的实验条件,节约研发资源。检测EVB排气制动技术可靠性,如果要进口一台专门的检测设备,大约需要500万元。技术人员创造性地把两个电马达放在一起,一个反拖另一个,“方法看起来老土,但是达到了同样的检测效果,还节约了进口设备费用。”技术中心副主任孟强说起来满脸得意。<br/><br/>  实验室里进行新机器的100小时或1000小时测试,发动机连续转动,原来白白耗油。试验人员把发动机测试平台上装上发电机,今年第一季度就发了300万度电,相当于节约了近200万元。<br/><br/>  一般的喷油器压块拆下时极不方便,普通工人王磊琢磨着在压块上做了一点改造,可以方便地将喷油器从气缸盖中取出,解决了困扰汽修厂几十年的难题。<br/><br/>  潍柴党委副书记、副厂长张宝鼎说:“讲自主创新,提几句口号挂几幅标语很简单,但是要真正让创新观念形成文化,深入人心,就不那么容易。对一般职工,我们提倡小改小革,提合理化建议,并给予奖励,有的发明甚至以创新者的名字命名。这样做就是要让创新成为企业的文化。”<br/><br/>  仅去年一年,潍柴就申请专利186项,平均每两天就有1项。<br/>
  斯太尔城,是奥地利的一座风光旖旎的花园城市。55岁的工程师郎丰泰至今仍回味那段与奥地利AVL公司技术人员一起工作、生活的日子。 <p>  一年前,潍柴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欧Ⅲ发动机就诞生在那里。今天,当30多名中青年技术人员重新回到位于山东潍坊的技术岗位时,他们与国内外同行同台竞技的信心大增。 </p><p>&nbsp;&nbsp;&nbsp;&nbsp;<strong>一味引进国外技术,没有出路</strong> </p><p>  潍柴2005年“蓝擎”动力的推出,第一次实现了中国内燃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飞跃。据测试,潍柴欧Ⅲ发动机排放指标较同类产品降低20%,燃油消耗率也有明显降低。 </p><p>  “一味引进国外技术,是没有出路的。直接引进国外企业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技术,虽然风险小,推向市场快一些,但企业最终没有核心的东西,在后续产品开发上也会受制于人。”潍柴副总经理刘庆义说。 </p><p>  据介绍,在决定自主开发欧Ⅲ发动机前,潍柴曾与沃尔沃、MAN等几大发动机厂商接触过。但在谈及引进技术合同时,对方愿意输出的却是在欧美市场即将淘汰的产品技术,根本没有开发欧Ⅳ发动机潜力的技术。 </p><p>  刘庆义说:“由于产品技术设计平台低,引进后生命力不是太强。欧洲马上要推行欧Ⅳ、欧Ⅴ排放标准的发动机,根本不愿意把最先进的技术输出中国。” </p><p>&nbsp;&nbsp;&nbsp;&nbsp;<strong>自主研发,不等于自己研发</strong> </p><p>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潍柴在核心技术开发上选择了海外“借脑”。正如潍柴动力董事长谭旭光所说,自主品牌不是重起炉灶,不是从零开始,而是要整合全球资源,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下工夫。 </p><p>  2003年10月,潍柴投资1亿多元与奥地利AVL公司联合建立欧洲研发中心,借助国际最先进的技术研发平台,自主研发欧Ⅲ动力。刘庆义说,“蓝擎”系列发动机虽然是与AVL联手开发的,但潍柴自始至终坚持了自主开发。整个项目由潍柴提出要求,由双方技术人员共同完成。在借用“外脑”同时,潍柴牢牢掌握了研发的主动权。 </p><p>  合作期间,潍柴的技术人员有机会全程参与开发、设计。原来,国内对大马力发动机,对欧Ⅲ发动机什么样仍是概念,通过参与研发,使年轻技术人员开阔了视野,熟悉了研发路径。 </p><p>  曾经在欧洲研发中心工作的郎丰泰说:“在与AVL的合作中,概念设计由双方共同商定,有些地方AVL进行了改进,我们认为不合理的就提出意见。AVL的工程师是受雇于潍柴,由潍柴发薪水。如果没有这样的合作,完全靠自己研发欧Ⅲ发动机可能至少要拖后两年。” </p><p>&nbsp;&nbsp;&nbsp;&nbsp;<strong>一步领先,步步领先</strong> </p><p>  据潍柴动力党委副书记张宝鼎介绍,从欧Ⅱ到欧Ⅲ是一个台阶,从欧Ⅲ到欧Ⅳ就比较轻盈了。潍柴在抢占有利的市场份额后,开始考虑如何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动机品牌。而与奥地利AVL公司的联合研发,使潍柴得以借助世界新技术,赢得与竞争对手相抗衡的先机。 </p><p>  潍柴在搞欧Ⅲ发动机研发时,就已考虑到欧Ⅳ的开发。在合作开发“蓝擎”系列后,潍柴从去年开始进行了6升级欧Ⅲ排放标准的发动机研发,用于潍柴与道依茨合资企业项目,不同的是这次完全是由潍柴研发人员自己开发。如今,潍柴技术人员已着手自主研发欧Ⅳ发动机。郎丰泰说:“在此前,全凭自己的能力是完全不行的。” </p><p>  1998年至今,潍柴平均每年开发新产品300多个,仅去年就完成申报科技成果100多项。2005年,潍柴实现销售收入170亿元,稳居中国内燃机行业第一位。今年一季度,潍柴销售发动机4.7万多台,销售收入近30亿元,出口创汇1370万美元。 </p><p>  创新的潍柴,吸引了跨国巨头们的目光。去年以来,无论是沃尔沃总裁还是卡特彼勒总裁,他们到潍柴参观后都说,“太厉害了,想不到中国也有这样的发动机公司”。(完)</p>
<p>真的吗?&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p>
太厉害了[em07][em07][em07]
<p>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潍柴在核心技术开发上选择了海外“借脑”。正如潍柴动力董事长谭旭光所说,自主品牌不是重起炉灶,不是从零开始,而是要整合全球资源,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下工夫。 </p><p>==================================================================</p><p>听过一个老板说技术不让出囗我就索性把他们的脑卖回来, 很多年前江淅一带有点规模的工厂已开始聘用外国工程师做研发.</p>[em01]
支持一下!
没有用,这个军用不行。
<p>我猜 我猜 我猜猜猜:</p><p>马上就有打击<strong>潍柴动力的帖子!</strong></p><p><strong>可以肯定不是知识产权问题,不是碰撞安全系数问题!</strong></p><p><strong>猜是什么问题!</strong></p><p><strong>可以肯定的是肯定有问题!</strong></p><p><strong></strong></p>
<p>会不会又被卖了?</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PLA8341</i>在2006-5-6 23:22:00的发言:</b><br/><p>我猜 我猜 我猜猜猜:</p><p>马上就有打击<strong>潍柴动力的帖子!</strong></p><p><strong>可以肯定不是知识产权问题,不是碰撞安全系数问题!</strong></p><p><strong>猜是什么问题!</strong></p><p><strong>可以肯定的是肯定有问题!</strong></p><p><strong></strong></p></div><p></p>有问题要讲,没有问题“创造问题”也要讲。
<p>恩 关键机械设备的动力问题是需要努力的</p><p></p><p>我对 CAT这样的公司来参观可不觉得怎么好,感觉是猎人来看猎物。</p>
参观倒也没有什么,关键还是要有自信。外国的月亮不一定就真的比中国的圆。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tianmingzhe</i>在2006-5-6 23:13:00的发言:</b><br/>没有用,这个军用不行。</div><p>冷笑,去飞扬军事论坛陆军版找一个奇瑞的帖子,里面有一个很看不起奇瑞的人,但是从他的口中清晰的告诉你,论商用重型发动机,中国的技术在世界上领先,载重技术也是世界领先,那家伙是陕汽的</p>
有不同看法倒也没有什么,关键是要把自己的心态摆正。
<p><strong>潍坊柴油机厂做为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动力公司,并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噱头。</strong></p><p><strong>像潍坊柴油机厂既然效益这么好,又不缺资金,有必要上市吗?有必要向香港人和外国人出卖公司股份吗?有必要让香港人和外国人分享公司高速发展的收益吗?</strong></p><p><strong>一家不缺钱又能高速增长的企业,上市是个愚蠢的做法。如果要上市,那么请到国内A股上市,不要让外国人分享中国企业高速发展的收益。</strong></p>
老爷们宁愿贱卖洋人,不能高价卖与国内“贱民”,知道中石油以前的上市价么?哀求求了多少内心狂喜的洋人,巴菲特赚得一百多亿,还不是拜白痴们所赐
<p><strong>像潍坊柴油机厂既然效益这么好,又不缺资金,有必要上市吗?有必要向香港人和外国人出卖公司股份吗?有必要让香港人和外国人分享公司高速发展的收益吗?</strong></p><p><strong>===========================================================</strong></p><p><strong>上市除了集资, 还有要接受严格的规范, 这是企业能健康成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这个上市资格带来的实际好处很多, 外国很多大公司和有上市和没有上市的公司做生意, 提出的条件也不一样, 向银行融资更不用说.</strong></p>[em01]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lifc</i>在2006-5-7 22:19:00的发言:</b><br/><p><strong>潍坊柴油机厂做为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动力公司,并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噱头。</strong></p><p><strong>像潍坊柴油机厂既然效益这么好,又不缺资金,有必要上市吗?有必要向香港人和外国人出卖公司股份吗?有必要让香港人和外国人分享公司高速发展的收益吗?</strong></p><p><strong>一家不缺钱又能高速增长的企业,上市是个愚蠢的做法。如果要上市,那么请到国内A股上市,不要让外国人分享中国企业高速发展的收益。</strong></p></div><p>高速增长的公司不上市?看来google上市是个错误的决定啊</p>[em01]
<p>关键是我们的大功率军用柴油机怎么样了,有戏了吗?</p><p></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9 13:03:43编辑过]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heavenstar_x</i>在2006-5-8 11:54: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lifc</i>在2006-5-7 22:19:00的发言:</b><br/><p><strong>潍坊柴油机厂做为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动力公司,并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噱头。</strong></p><p><strong>像潍坊柴油机厂既然效益这么好,又不缺资金,有必要上市吗?有必要向香港人和外国人出卖公司股份吗?有必要让香港人和外国人分享公司高速发展的收益吗?</strong></p><p><strong>一家不缺钱又能高速增长的企业,上市是个愚蠢的做法。如果要上市,那么请到国内A股上市,不要让外国人分享中国企业高速发展的收益。</strong></p></div><p>高速增长的公司不上市?看来google上市是个错误的决定啊</p>[em01]</div><p>对google来说上市当然是正确的选择,一是因为google高速发展需要资金,二是google上市可以获得高溢价。 </p><p>我们的优质国企缺资金吗?国内缺资金吗?我们的优质国企到海外上市能获得高溢价吗?IPO成功吗? </p><p>为了上市而上市,外国人还刻意打压你的IPO发行价,我们何必要热脸贴着冷屁股呢?</p>
<p>我就是潍坊的,没感觉出潍柴有多么厉害,它的产品很多都是军工的,技术含量和科技水平并不是人们想像的那么好,就想前两年的电视机,一点科技方面的创新就拿到桌面上当广告用,殊不知老外的技术早已超越了咱们的创新了,充其量也就是刚造出发动机的奇瑞,前面的路还长的很,别象电视机一样,人家都开发起液晶来了,自己还在研究CRT...... 眼光要长远,嘴上要谦虚!!!</p><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