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相控阵预警雷达研制任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15:29:22
50年代起,国外就发展了弹道导弹武器等。我国为了积极防御,能探测几千里以外的入侵目标,必须研制超远程的预警、跟踪雷达,对外空目标的探测、跟踪,建立弹道导弹预警(空间监视)系统、防御系统。1958年提出研制超远程雷达。申仲义担起了这一十分艰巨的任务。他带领14所工程技术人员从预先研究开始,在突破多项关键技术后才进入工程设计阶段。1959年他组织研制一部110模拟试验雷达,首次收到了离地球38万公里的月球的较强回波,取得了观测外空目标的初步成果。1965年到1970年又开展了卡塞格伦式单脉冲天线、脉冲压缩、脉冲多卜勒测速、参量放大器、先进计算机的应用、大型天线结构及转台的研究。上述各种新技术的突破,为研制超远程110跟踪雷达作了前期工程准备,进入了工程实施阶段。1977年,我国第一部超远程跟踪雷达装备了部队。它能在2000多公里以外跟踪非合作的外空目标,在我国发射洲际火箭、卫星等工程中多次执行了跟踪测量国外的外空目标的任务。110雷达的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这种大型雷达的国家。
  1964年,申仲义为了研制超远程预警雷达,阅读了许多国外资料并反复同14所的副总工程师和青年技术人员研讨,开始研制技术先进的相控阵体制雷达,执行预警任务。这种雷达是采用固定式的平面阵天线,用电扫描使天线波束能上下左右不间断地搜索3000公里以外的外空多目标,这样,在一定的方向上形成一把“扇子”可以执行预警和空间监视任务。经过一段时间的预研工作,1970年,中央军委正式下达相控阵预警雷达研制任务(即7010工程)。此时,由于“文化大革命”中申仲义已被迫“靠边”,但前几年已有了预研成果,突破了一部分关键技术,所以7010雷达初步具备了工程设计的条件,但急于求成研制的这一雷达在质量上存在不少问题。1972年,申仲义恢复工作后,即到7010工程基地抓产品质量整顿,连续几个春节都在条件艰苦的工程基地度过。1975年9月,7010雷达经初步试验,第一次观察到了外空目标。1977年,这部雷达全部试制成功,我国在相控阵雷达技术上有了重大突破,继美苏之后成为第三个拥有相控阵预警雷达的国家。
  上述超远程跟踪雷达和相控阵预警雷达在执行外空目标观测任务中,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是1979年6月21日至7月11日对美国“天空实验室”和1983年1月到2月对苏联失控核动力卫星“宇宙—1402”号陨落过程的跟踪和落点预报。当时新华社公开播出我国观测到的这一消息,引起了各国的轰动。
  70年代,国外低空战略、战术入侵武器发展较快,用常规体制雷达就难于提早发现目标,为此,国外一些国家也在大力发展超视距体制雷达。申仲义看到该体制雷达发展的趋势,从70年代初积极建议并研制了超视距体制试验雷达——112—1。这一雷达采用了脉冲多普勒技术,相控阵电扫接收天线,主振放大发射、高中频大动态接收,线性调频脉冲压缩等技术。1982年12月首次观察到距站900—1450公里(超视距)范围内的国内民航班机。这种试验雷达的研制成功,为我国研制战略、战术超视距体制雷达奠定了技术基础。
  申仲义领导科研工作,计划规划雷达产品的研制能远近结合,有远见卓识。研究决策既有当前的任务,又有长远的方向。他常说雷达产品的研制要有吃的、看的、想的。所谓吃的,就是指当前成熟设计产品,在二三年内进行批量生产的。所谓看的,是指理论上虽已成熟,但设计中尚不成熟的产品,要集中力量突破若干关键技术的产品,是五六年后才投入生产的产品。所谓想的,是指理论上尚有若干方面不清楚,需先进行若干专题研究,弄通理论和实践,并据以制订总体方案并突破方案中的关键技术,使之赶上先进水平,约在八九年后才能投入生产的产品。他认为在这方面投入的力量大致是:吃的45%,看的35%,想的20%。同时,申仲义治学严谨,对科研实践坚持科学的态度,在14所已成为一种作风,影响极深。他主持研制的所有项目(各种雷达)都要求做到:①资料收集和消化要深透,起点要高;②方案论证要几上几下,要论透彻;③试验严格,要有可靠数据,要有真正成果;④研制分机多次反复,整机要一次成功。申仲义的善于决策和对研究实践的科学态度,为14研究所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
  申仲义在科研领导管理工作中坚决贯彻《科研十四条》。1961年7月19日,中共中央批转了国家科委党组和中国科学院党组上报请示的《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草案)及聂荣臻向中央的报告。这是当时指导自然科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邓小平同志称之为“科学宪法”。申仲义和14研究所的领导认真学习贯彻,抓住“提供科研成果,培养研究人才是研究机构的根本任务”这一中心全面落实《科研十四条》。在贯彻《科研十四条》的几年时间,所里的技术人员称赞“14所出现了科学的春天”,科研硕果累累,人才迅速成长。1964年,军委副主席、国防科委主任聂荣臻元帅了解到14所的情况后,决定在该所召开贯彻《科研十四条》的南京现场会。现场会由副总参谋长张爱萍主持,国防科委所属的研究院、所、基地及各军兵种、中国科学院的代表等600多人参加了会议。申仲义向到会代表作了报告,受到代表的欢迎。会议期间,刘伯承元帅接见了到会代表和14所的职工代表。这次会议成为14所历史上最光辉的一页。50年代起,国外就发展了弹道导弹武器等。我国为了积极防御,能探测几千里以外的入侵目标,必须研制超远程的预警、跟踪雷达,对外空目标的探测、跟踪,建立弹道导弹预警(空间监视)系统、防御系统。1958年提出研制超远程雷达。申仲义担起了这一十分艰巨的任务。他带领14所工程技术人员从预先研究开始,在突破多项关键技术后才进入工程设计阶段。1959年他组织研制一部110模拟试验雷达,首次收到了离地球38万公里的月球的较强回波,取得了观测外空目标的初步成果。1965年到1970年又开展了卡塞格伦式单脉冲天线、脉冲压缩、脉冲多卜勒测速、参量放大器、先进计算机的应用、大型天线结构及转台的研究。上述各种新技术的突破,为研制超远程110跟踪雷达作了前期工程准备,进入了工程实施阶段。1977年,我国第一部超远程跟踪雷达装备了部队。它能在2000多公里以外跟踪非合作的外空目标,在我国发射洲际火箭、卫星等工程中多次执行了跟踪测量国外的外空目标的任务。110雷达的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这种大型雷达的国家。
  1964年,申仲义为了研制超远程预警雷达,阅读了许多国外资料并反复同14所的副总工程师和青年技术人员研讨,开始研制技术先进的相控阵体制雷达,执行预警任务。这种雷达是采用固定式的平面阵天线,用电扫描使天线波束能上下左右不间断地搜索3000公里以外的外空多目标,这样,在一定的方向上形成一把“扇子”可以执行预警和空间监视任务。经过一段时间的预研工作,1970年,中央军委正式下达相控阵预警雷达研制任务(即7010工程)。此时,由于“文化大革命”中申仲义已被迫“靠边”,但前几年已有了预研成果,突破了一部分关键技术,所以7010雷达初步具备了工程设计的条件,但急于求成研制的这一雷达在质量上存在不少问题。1972年,申仲义恢复工作后,即到7010工程基地抓产品质量整顿,连续几个春节都在条件艰苦的工程基地度过。1975年9月,7010雷达经初步试验,第一次观察到了外空目标。1977年,这部雷达全部试制成功,我国在相控阵雷达技术上有了重大突破,继美苏之后成为第三个拥有相控阵预警雷达的国家。
  上述超远程跟踪雷达和相控阵预警雷达在执行外空目标观测任务中,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是1979年6月21日至7月11日对美国“天空实验室”和1983年1月到2月对苏联失控核动力卫星“宇宙—1402”号陨落过程的跟踪和落点预报。当时新华社公开播出我国观测到的这一消息,引起了各国的轰动。
  70年代,国外低空战略、战术入侵武器发展较快,用常规体制雷达就难于提早发现目标,为此,国外一些国家也在大力发展超视距体制雷达。申仲义看到该体制雷达发展的趋势,从70年代初积极建议并研制了超视距体制试验雷达——112—1。这一雷达采用了脉冲多普勒技术,相控阵电扫接收天线,主振放大发射、高中频大动态接收,线性调频脉冲压缩等技术。1982年12月首次观察到距站900—1450公里(超视距)范围内的国内民航班机。这种试验雷达的研制成功,为我国研制战略、战术超视距体制雷达奠定了技术基础。
  申仲义领导科研工作,计划规划雷达产品的研制能远近结合,有远见卓识。研究决策既有当前的任务,又有长远的方向。他常说雷达产品的研制要有吃的、看的、想的。所谓吃的,就是指当前成熟设计产品,在二三年内进行批量生产的。所谓看的,是指理论上虽已成熟,但设计中尚不成熟的产品,要集中力量突破若干关键技术的产品,是五六年后才投入生产的产品。所谓想的,是指理论上尚有若干方面不清楚,需先进行若干专题研究,弄通理论和实践,并据以制订总体方案并突破方案中的关键技术,使之赶上先进水平,约在八九年后才能投入生产的产品。他认为在这方面投入的力量大致是:吃的45%,看的35%,想的20%。同时,申仲义治学严谨,对科研实践坚持科学的态度,在14所已成为一种作风,影响极深。他主持研制的所有项目(各种雷达)都要求做到:①资料收集和消化要深透,起点要高;②方案论证要几上几下,要论透彻;③试验严格,要有可靠数据,要有真正成果;④研制分机多次反复,整机要一次成功。申仲义的善于决策和对研究实践的科学态度,为14研究所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
  申仲义在科研领导管理工作中坚决贯彻《科研十四条》。1961年7月19日,中共中央批转了国家科委党组和中国科学院党组上报请示的《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草案)及聂荣臻向中央的报告。这是当时指导自然科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邓小平同志称之为“科学宪法”。申仲义和14研究所的领导认真学习贯彻,抓住“提供科研成果,培养研究人才是研究机构的根本任务”这一中心全面落实《科研十四条》。在贯彻《科研十四条》的几年时间,所里的技术人员称赞“14所出现了科学的春天”,科研硕果累累,人才迅速成长。1964年,军委副主席、国防科委主任聂荣臻元帅了解到14所的情况后,决定在该所召开贯彻《科研十四条》的南京现场会。现场会由副总参谋长张爱萍主持,国防科委所属的研究院、所、基地及各军兵种、中国科学院的代表等600多人参加了会议。申仲义向到会代表作了报告,受到代表的欢迎。会议期间,刘伯承元帅接见了到会代表和14所的职工代表。这次会议成为14所历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好文章我第一时间来顶!
第二时间我来顶
[em09][em09]
多一些这样的功臣就好了
我也来顶一个[em00][em00][em00]
[em08][em08][em08][em08][em08][em08]
好!!偶也支持一下
顶顶
非常好!
只可惜资料太老了,进史料还行,进论坛就有点......
还有,网上骗分的真不少,看见什么都是那句----“顶”
顶顶顶顶上天
一般般了,其实我国的地基的远程的相控阵预警雷达技术已经有了,并且有了自己的实用的雷达系统,至于空基的相控阵预警雷达系统发展还是慢了一点,海基的也在发展之中,总之,在不远的将来我相信我们自己的完备的相控阵预警雷达就会发展成熟起来,那时候就是我们扬眉吐气的时候了!!
好东西~~!!
顶呀
连J82和J10的雷达都得进口,机载相控阵预警雷达要等到什么年月?
ding a
振奋人心啊,不过机载的怎么发展那么慢?
这种工作精神值得我们所有科研工作者学习![em09]
天朝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出几十万个能人不用惊讶。
其实我国相控阵雷达技术不低,只是大家了解太少
大型陆基相控阵,离上舰还远着呢
好文就要顶!
好啊
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我们现在该有多强大??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水灌灌灌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
水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
水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
水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
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灌灌水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灌灌灌灌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灌灌灌灌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灌灌灌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灌灌灌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灌灌灌灌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灌灌灌灌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灌灌灌灌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灌灌灌灌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灌灌灌水水灌灌灌灌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灌灌水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灌灌灌水水灌灌灌水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灌灌水水灌灌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水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
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灌灌灌灌灌灌水水水
ding
希望我们的优秀人才能为国效力。
我等到花儿也谢了~~~
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