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我国7010型相控阵超远程导弹预警雷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08:47:54


我国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研制的7010型相控阵超远程导弹预警雷达,其平面阵列天线宽达40米,高20米。可有大虾知其详细资料?<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0; url=http://sdw.cc">
<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0; url=http://hnw.cc">
<link href="http://sdw.cc/q.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P>&nbsp;</P>
<link href="http://hnw.cc/w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我国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研制的7010型相控阵超远程导弹预警雷达,其平面阵列天线宽达40米,高20米。可有大虾知其详细资料?<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0; url=http://sdw.cc">
<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0; url=http://hnw.cc">
<link href="http://sdw.cc/q.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P>&nbsp;</P>
<link href="http://hnw.cc/w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P>目前公开的比较可信的资料就这么多</P><P>--------------------------------------</P><P>为对外空目标进行编目和战略预警实验,1970年5月,中共中央批准研制超远程预警雷 达,并命名为7010雷达。7010雷达的发射机采用4只大功率多腔速调管,总峰值功率为10 兆瓦,平均功率为200千瓦,电扫描天线阵面为20米X40米,馈电单元8976个,在方位 120度和仰角2-80度空域内进行边搜索边跟踪,可连续跟踪多批目标,配备了大中小型计 算机对全站实时控制,处理和计算。采用了脉冲压缩,反副瓣,变极化等反干扰措施,对一`些关键器件,分机采用双工冗余技术,配有全机工作状态监测系统和故障显示系统。1972 年开始小面阵天线设备的安装架设和联调。雷达设置在海拔1600多米的山坡上,经过几年 的努力在国庆25周年前夕,观察到外空目标。 </P><P>1976年进行全面阵天线的安装,调试,并投入运转。1977年以后7010雷达多次完成中 国导弹,卫星观测任务。 </P><P>对1979年美国天空实验室陨落和1983年苏联宇宙1402号核动力残骸的陨落,进行了 连续跟踪,并准确预报出陨落时间和地点,引起世界各国关注。他的研制成功,标志中国雷`达技术达到一个新水平。 </P>
<P>申仲义 </P><P>  50年代起,国外就发展了弹道导弹武器等。我国为了积极防御,能探测几千里以外的入侵目标,必须研制超远程的预警、跟踪雷达,对外空目标的探测、跟踪,建立弹道导弹预警(空间监视)系统、防御系统。1958年提出研制超远程雷达。申仲义担起了这一十分艰巨的任务。他带领14所工程技术人员从预先研究开始,在突破多项关键技术后才进入工程设计阶段。1959年他组织研制一部110模拟试验雷达,首次收到了离地球38万公里的月球的较强回波,取得了观测外空目标的初步成果。1965年到1970年又开展了卡塞格伦式单脉冲天线、脉冲压缩、脉冲多卜勒测速、参量放大器、先进计算机的应用、大型天线结构及转台的研究。上述各种新技术的突破,为研制超远程110跟踪雷达作了前期工程准备,进入了工程实施阶段。1977年,我国第一部超远程跟踪雷达装备了部队。它能在2000多公里以外跟踪非合作的外空目标,在我国发射洲际火箭、卫星等工程中多次执行了跟踪测量国外的外空目标的任务。110雷达的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这种大型雷达的国家。
  1964年,申仲义为了研制超远程预警雷达,阅读了许多国外资料并反复同14所的副总工程师和青年技术人员研讨,开始研制技术先进的相控阵体制雷达,执行预警任务。这种雷达是采用固定式的平面阵天线,用电扫描使天线波束能上下左右不间断地搜索3000公里以外的外空多目标,这样,在一定的方向上形成一把“扇子”可以执行预警和空间监视任务。经过一段时间的预研工作,1970年,中央军委正式下达相控阵预警雷达研制任务(即7010工程)。此时,由于“文化大革命”中申仲义已被迫“靠边”,但前几年已有了预研成果,突破了一部分关键技术,所以7010雷达初步具备了工程设计的条件,但急于求成研制的这一雷达在质量上存在不少问题。1972年,申仲义恢复工作后,即到7010工程基地抓产品质量整顿,连续几个春节都在条件艰苦的工程基地度过。1975年9月,7010雷达经初步试验,第一次观察到了外空目标。1977年,这部雷达全部试制成功,我国在相控阵雷达技术上有了重大突破,继美苏之后成为第三个拥有相控阵预警雷达的国家。
  上述超远程跟踪雷达和相控阵预警雷达在执行外空目标观测任务中,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是1979年6月21日至7月11日对美国“天空实验室”和1983年1月到2月对苏联失控核动力卫星“宇宙—1402”号陨落过程的跟踪和落点预报。当时新华社公开播出我国观测到的这一消息,引起了各国的轰动。
  70年代,国外低空战略、战术入侵武器发展较快,用常规体制雷达就难于提早发现目标,为此,国外一些国家也在大力发展超视距体制雷达。申仲义看到该体制雷达发展的趋势,从70年代初积极建议并研制了超视距体制试验雷达——112—1。这一雷达采用了脉冲多普勒技术,相控阵电扫接收天线,主振放大发射、高中频大动态接收,线性调频脉冲压缩等技术。1982年12月首次观察到距站900—1450公里(超视距)范围内的国内民航班机。这种试验雷达的研制成功,为我国研制战略、战术超视距体制雷达奠定了技术基础。
  申仲义领导科研工作,计划规划雷达产品的研制能远近结合,有远见卓识。研究决策既有当前的任务,又有长远的方向。他常说雷达产品的研制要有吃的、看的、想的。所谓吃的,就是指当前成熟设计产品,在二三年内进行批量生产的。所谓看的,是指理论上虽已成熟,但设计中尚不成熟的产品,要集中力量突破若干关键技术的产品,是五六年后才投入生产的产品。所谓想的,是指理论上尚有若干方面不清楚,需先进行若干专题研究,弄通理论和实践,并据以制订总体方案并突破方案中的关键技术,使之赶上先进水平,约在八九年后才能投入生产的产品。他认为在这方面投入的力量大致是:吃的45%,看的35%,想的20%。同时,申仲义治学严谨,对科研实践坚持科学的态度,在14所已成为一种作风,影响极深。他主持研制的所有项目(各种雷达)都要求做到:①资料收集和消化要深透,起点要高;②方案论证要几上几下,要论透彻;③试验严格,要有可靠数据,要有真正成果;④研制分机多次反复,整机要一次成功。申仲义的善于决策和对研究实践的科学态度,为14研究所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
  申仲义在科研领导管理工作中坚决贯彻《科研十四条》。1961年7月19日,中共中央批转了国家科委党组和中国科学院党组上报请示的《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草案)及聂荣臻向中央的报告。这是当时指导自然科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邓小平同志称之为“科学宪法”。申仲义和14研究所的领导认真学习贯彻,抓住“提供科研成果,培养研究人才是研究机构的根本任务”这一中心全面落实《科研十四条》。在贯彻《科研十四条》的几年时间,所里的技术人员称赞“14所出现了科学的春天”,科研硕果累累,人才迅速成长。1964年,军委副主席、国防科委主任聂荣臻元帅了解到14所的情况后,决定在该所召开贯彻《科研十四条》的南京现场会。现场会由副总参谋长张爱萍主持,国防科委所属的研究院、所、基地及各军兵种、中国科学院的代表等600多人参加了会议。申仲义向到会代表作了报告,受到代表的欢迎。会议期间,刘伯承元帅接见了到会代表和14所的职工代表。这次会议成为14所历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P>
流星大哥强啊![em17]
中国雷达界的最高荣誉是设立于1991年的申仲义奖,申仲义领导了640工程雷达的研制工作(http://www.cpst.net.cn/kxj/zgkxjszj/CX/gxb/pe/dz25045001.htm)。14所的110超远程跟踪雷达雷达在77年装备,可以探测2000公里距离的空间目标。7010超远程预警雷达采用固定平面阵天线,77年试制成功,搜索距离3000公里。两部雷达对“天空实验室”与“宇宙-1401”陨落过程进行跟踪与落点预报。二院设计的实践二号乙卫星于81年发射升空,是无源雷达定标试验卫星,用4米直径气球作引导光学信标,用0.45米直径的金属球作地面雷达标校用,两球间用600m的丝绳连接。在轨运行的前16圈中,7010雷达和紫金山天文台都测到轨道上的5个目标,顺利完成雷达标校工作(http://www.cast.ac.cn/oldweb/xxfw/dzqk/gjtk/200105/1.HTM)。
受教。多谢,多谢!!!
一直知道中国也在研究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只是不知道具体水平如何?流星能够不能根据公开资料写一个科普版本?
"反击"系统啊?!
国防科技知识展上的图
<P></P>
<P>&lt;&lt;当代中国的电子工业&gt;&gt;里的图
</P>
<P>
</P>
<P>110雷达</P>
<P>最早在舰船知识上,有人公布了反击一号的两张照片,shh兄当时也在。反击一号非常类似于美国早期的一型低空拦截弹,下面是《中国航天》上的公开资料</P><P>-------------------------------------------------------------------</P><P>为了贯彻落实毛主席的指示,国防科委和有关单位在1964~1966年间组织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规划设想在1973~1975年研制出试验系统,进行拦截试验。1967年10月,国防科委召开全国“640”工程会议,提出了建立“640”工程综合总体和指控系统的研究单位问题,正式确定了5个系统的工程代号,及加速反导弹试验靶场的建设和开展反导弹用核弹头研制工作的建议。1969年8月14日周恩来总理批示:“同意调整后的七机部二院可担任反导弹研制任务。”
  二院自1964年开始组织队伍,1969年8月改成反导弹、反卫星总体研究院,十几年时间内分别开展了反弹道导弹低拦试验系统击一号全系统配套设备研制。1979年8月至9月经过生产、总装、测试,成功地进行了2发模型遥测弹的飞行试验,为我国高超音速导弹的研制取得了宝贵经验。为了装备反导防区,在反击一号研制的同时,二院于1970年开展了低空拦截武器系统〖HTK〗反击二号的方案论证和研制工作,于1971年10月至1972年4月,共进行了6次小比例(1∶5)模型弹弹射试验,其中5次获得了成功,1973年因任务调整停止了研制;1974年5~6月,七机部和二院共同组织召开了反击三号高拦反导武器系统方案讨论会和技术协调会,并开展了配套设备研制和关键技术攻关。1977年反击三号也停止了研制,其中已研制成功的S-7大型车载计算机作为东风五号和其他型号配套使用。同时,还完成了实践二号乙卫星设计、反卫一号(以卫星反卫星)武器系统总体设计和部分设备研制试验,这些试验均获得了成功;提出了建设北京防区的方案设想和开展天津大会战等等。1980年3月9日按照国防科委的通知,反卫一号研制也停止了。“640”工程虽然停止,但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其中有些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P>
<B>以下是引用<I>暗夜流星</I>在2004-11-13 14:53:00的发言:</B>

<P>最早在舰船知识上,有人公布了反击一号的两张照片,shh兄当时也在。反击一号非常类似于美国早期的一型低空拦截弹,下面是《中国航天》上的公开资料</P>
<P>-------------------------------------------------------------------</P>
<P>为了贯彻落实毛主席的指示,国防科委和有关单位在1964~1966年间组织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规划设想在1973~1975年研制出试验系统,进行拦截试验。1967年10月,国防科委召开全国“640”工程会议,提出了建立“640”工程综合总体和指控系统的研究单位问题,正式确定了5个系统的工程代号,及加速反导弹试验靶场的建设和开展反导弹用核弹头研制工作的建议。1969年8月14日周恩来总理批示:“同意调整后的七机部二院可担任反导弹研制任务。”
  二院自1964年开始组织队伍,1969年8月改成反导弹、反卫星总体研究院,十几年时间内分别开展了反弹道导弹低拦试验系统击一号全系统配套设备研制。1979年8月至9月经过生产、总装、测试,成功地进行了2发模型遥测弹的飞行试验,为我国高超音速导弹的研制取得了宝贵经验。为了装备反导防区,在反击一号研制的同时,二院于1970年开展了低空拦截武器系统〖HTK〗反击二号的方案论证和研制工作,于1971年10月至1972年4月,共进行了6次小比例(1∶5)模型弹弹射试验,其中5次获得了成功,1973年因任务调整停止了研制;1974年5~6月,七机部和二院共同组织召开了反击三号高拦反导武器系统方案讨论会和技术协调会,并开展了配套设备研制和关键技术攻关。1977年反击三号也停止了研制,其中已研制成功的S-7大型车载计算机作为东风五号和其他型号配套使用。同时,还完成了实践二号乙卫星设计、反卫一号(以卫星反卫星)武器系统总体设计和部分设备研制试验,这些试验均获得了成功;提出了建设北京防区的方案设想和开展天津大会战等等。1980年3月9日按照国防科委的通知,反卫一号研制也停止了。“640”工程虽然停止,但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其中有些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P>

<P>呵呵 暗夜兄还记得那事。在那次中国航天破天荒的透露了这些情况后,官方又再也没有消息了。反击1号和美国的Sprint有点象,都是高加速的低层拦截弹。网上有一个长篇的关于640的文章,网友自己写的。但是很多东西不太准确。</P>
<P>这也是目前透的最多了的</P>
是的,除非...不可能再透露更多的了!
在那?
<B>以下是引用<I>克格勃007</I>在2004-11-15 18:05:00的发言:</B>
在那?

<P>我好像记得有资料提到在新疆的喀什</P>
<B>以下是引用<I>shh</I>在2004-11-11 10:51:00的发言:</B>
国防科技知识展上的图

<P>这个看见过``</P>
雷达研究很重要,在这方面不扎地中国的水平有多高。
在哪里这样的话题大家还是不要问的好。
<B>以下是引用<I>springhost</I>在2004-11-29 14:03:00的发言:</B>
在哪里这样的话题大家还是不要问的好。

<P>其实这样的大型天线卫星都可以看到,所以这个地点其实也不用这么保密</P>
<B>以下是引用<I>暗夜流星</I>在2004-11-15 19:00:00的发言:</B>
?

<P>我好像记得有资料提到在新疆的喀什</P>

<P>暗夜流星兄,我本来也这么认为,可能是受中国航天的那篇文章误导了,我猜想那里可能少了一个逗号 呵呵  可以去FAS网站看看,那里稍有提及。结合其他一些资料看,我觉得差不多。其实这个东西在哪里实在是不需要保密,因为全看得见。
<P> </P>
那个年代的超前工程之一
<B>以下是引用<I>shh</I>在2004-11-30 13:51:00的发言:</B>
&gt;
<P>暗夜流星兄,我本来也这么认为,可能是受中国航天的那篇文章误导了,我猜想那里可能少了一个逗号 呵呵  可以去FAS网站看看,那里稍有提及。结合其他一些资料看,我觉得差不多。其实这个东西在哪里实在是不需要保密,因为全看得见。

<p>呵呵........
<P>我想知道这个系统有没有做过拦截试验和是否部署并进行过战斗值班?</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9 6:30:50编辑过]
<P>补充一下:&lt;转载&gt;</P><P>中国的导弹防御计划与卫星战计划</P><P>  中国的导弹防御计划与卫星战计划在时间上,分为三个阶段:</P><P>  1. 60年代的640工程。</P><P>  2. 80年代的863计划,主要进行基础技术的可行性论与技术储备。</P><P>  3.面对美国的TMD与NMD的威胁,现阶段主要进行对抗美国导弹防御计划的可行性论与方案规划。显然,当时的中国力有不逮,一个原子弹估计已经用掉 200亿人民币,国家的资源配置捉襟见肘,但是考虑到当时的国家安全,提出设想令人佩服。里根的星球大战,也是不现实的,但是美国人现在对里根推崇备至。</P><P>  67.1,召开“640”工程会议,确定5个分系统代号、各研究单位与全系统的研制,加快反导靶场与反导核弹头的研制。计划73~75试验。</P><P>  69.8.14,周恩来批准七机部二院为“反导、反卫星总体研究院”。二院已于64年开始组织准备。</P><P>  70年进行反卫星计划论。</P><P>  珍宝岛冲突后,除了挖洞,反弹道导弹计划变得急迫了。为了尽快入役,首先进行“反击二号”低层拦截试验。71.10~72.4进行六次1?5模型弹试验,五次成功。计划在73年中止。</P><P>  74.5~6,七机部与二院“反击三号”高层拦截计划论?会。</P><P>  “反击三号”计划77年停止。当时,已经完成实践二号乙卫星计划与“反卫一号”系统总体设计与部分设备研制试验,全部成功。提出北京防区方案设想与开展天津大会战。</P><P>  “反击一号”低层高超音速拦截弹于79.8~9两次模型弹飞行。</P><P>  80.3反卫一号停止研制,不久,邓小平中止了640计划。</P><P>  640工程战略预警是7010相控雷达,70.5研制,72年部分实验安装,74年使用,76年全面安装,77年完成。雷达可以连续跟踪10批以上目标。</P><P>  110单脉?跟踪雷达,66年研制,77年交付使用。</P><P>  以上是获得的直接资料。由于计划的敏感、?杂,找到资料已经让我满足了。文革太混乱了,大型计划的摇摆,在于技术、资金、管理、政治的随意性,一直到现在,让当事人也是欲说还休,也让资料的收集极为困难。</P><P>  在技术上,从侧面还是可以管窥导弹防御计划。导弹防御计划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侦察、指挥、控制、情报的要求,必然要进行军事航天计划,反导、反卫星实际有密切联系。航天、太空战、导弹、核武器、雷达、情报网、防空系统、地面设施等,都是需要研究的领域,当然还有一个定向能武器系统。</P><P>  航天计划也是令人困惑的,当时的计划有侦察卫星、载人航天、反卫卫星等。CZ-1(长征一号)火箭是在DF-4导弹的基础上发展的,DF-5导弹则发展了CZ-2与FB-1(风暴一号)火箭。FB-1多灾多难,改二级的发动机失败,用CZ-2的发动机,80年干脆用CZ-2的二级。FB-1是军用火箭,二级火箭的机动性要求无法满足,立即是多余的项目了,82年停用FB-1。CZ-2在此71年首次飞行,74.11.5发射“尖兵一号”返回卫星失败,以后全部成功,78年,CZ-2与返回卫星技术已经成熟。</P><P>  FB-1低轨道载重1.5t,69年研制, 701的重型卫星工程。</P><P>  72.8.10,长空一号技术试验卫星失败。</P><P>  73.9.18技术试验卫星失败。</P><P>  74.7.12技术试验卫星失败。</P><P>  75.7.26技术试验卫星成功,近地点186km,远地点464km。</P><P>  75.12.16技术试验卫星成功。</P><P>  76.8.30技术试验卫星成功。</P><P>  76.11.10技术试验卫星失败。</P><P>  77、78年各一次新技术试验,飞行成功。</P><P>  79.7.28一箭三星失败,二级故障。</P><P>  81.9.29一箭三星成功。</P><P>  74年以后FB-1高密度发射,一个估计是政治需要,一个估计是74年的计划调整,640等工程进度缓慢。FB-1创下9发4中的记录,上海航天局以后的型号迄今全部成功,这也是令人费解的,除了政治,估计技术要求也太高了。</P><P>  FB-1的技术试验卫星,除了一吨多重,无任何资料,而CZ-2发射的卫星均有案可查。反卫一号肯定没有发射,估计技术验?已经在技术试验卫星上进行。实践二号乙卫星的用途不明,81年一箭三星,不只是导弹多弹头技术验?,显然有反卫星技术验?。一箭三星为实践2号与甲、乙型,实践2号近地点 237km,远地点1622km,三星轨道相近。实践2号对空间红外特征测量,为对地侦察卫星提供技术,估计当时有导弹红外预警卫星计划,74.9完成方案。实践2号250kg,设计寿命半年,但是因旋转过快,十二天以后失控。实践2号甲500kg,电离层测量,计划74年以后与乙型同时启动。实践2号乙 “靠光学跟踪观测”,这是手上的唯一资料。莫名其妙的实践2号乙,难道是预储存指令飞行?进行过变轨机动?自杀卫星技术试验?基本肯定实践2号乙是小卫星。</P><P>  640工程的重头戏是TMD。广义上,TMD是区域防空系统。640工程事实上是三个计划,TMD、NMD、反卫星。我认为当时在核武器计划以后,640应该是最重要的国家计划。国家战略的核心是准备核战争,核武器是最重要的,然后重点转移到640工程,但是核武器计划进展并不顺利,80年才完成DF-5试验,这可能使640工程推迟进度。如果判断正确,当时的卫星计划等,应该与640工程有密切联系。反导用核弹头,在技术上,估计参考美、苏的工程方法。反导、反卫星系统的核心是拦截弹,系统的其余部分与航天有密切联系。据此,可以拼接出640工程的大致概貌。</P><P>  64.1中央专委提出“核武器发展报告”,计划如下:</P><P>  1. 二机部争取70年代中期核导弹武器化。</P><P>  2. 七机部DF导弹72年完成,液体优先。DF-5上火箭。</P><P>  3. 六机部091。</P><P>  4. 中科院卫星计划。</P><P>  中央65年先后批准。随后“三五”国防计划基本完成。</P><P>  71~75“四五”国防计划提出,“前三年赶上,后两年超过”世界水平。计划5年内14种航天器上天,年上天9颗卫星。</P><P>  71.9.13以后进行调整。</P><P>  74年批林批孔后又大上计划,上新核武器、导弹、返卫与试验卫星。张爱萍任国防科委主任,至七机部现场办公。6.30,毛泽东批发“关于解决七机部问题的报告”,整顿各部。七月成立导弹工业总局。</P><P>  75.1调整,上导弹核武器与331工程的东2星,加速JL-1。</P><P>  以上的历史帐册,混乱。还是从技术上容易理出头绪。</P><P>  反导靶场不详。导弹试验场70年完成酒泉的西北基地,战略导弹试验。66年上马华北基地,中导全程飞行、洲际与固体导弹试验。67.3上马东北基地,中远程导弹全程飞行试验。75.5上马太原基地。</P><P>  反导核弹头没有资料。72.1.7,Q-5空投氢弹,Q-5标准载弹量1T,估计已经实现小型化。以后的原子弹试验在76.1.23进行20000吨级,有报道说实现弹头小型化,2000吨级。核弹头估计是当量100万吨氢弹,国外的资料显示当时有这样规模的试验,但是还有估计有一些试验失败。在时间上,73年以后的核试验的重点是装备用试验与东风系列弹头改进与装备试验。反导核弹头是否试验,没有任何资料。</P><P>  卫星测控网65上马,用于东1星的701工程,70年完成一期。</P><P>  1.测轨。154-II乙单脉?雷达、701-5无源引导雷达、多谱勒频移测速仪、比相干涉仪、光角望远镜、160电影经纬仪、150光学经纬仪。</P><P>  2. 微波遥测。</P><P>  3. 930时统。</P><P>  4. 717计算机数字处理。</P><P>  5. C3</P><P>  6. 控制中心,108乙计算机。</P><P>  70年代中期,中、低轨道测控的二期完成。</P><P>  “远望”船有新的180单脉?精确测量雷达、331激光电影经纬仪、120微波遥测、双频测速设备。</P><P>  导弹麻烦一些,没有任何数据。估计用液体燃料,因为JL-1在78年的时候,还没有解决发动机问题,高速发动机更是奢谈。当时有DF-61等一系列战略导弹计划,一般是液体动力。“反击一号”低层高超音速拦截弹,概念大约是“橡皮套鞋”的技术概念,M5以上的速度。“反击三号”高层拦截弹居然是双层拦截系统概念,显然力有不逮。“反击二号”低层拦截弹是S-300的技术概念,别的不谈,640工程的概念够超前的,毛泽东让我不敢评论,至少现在我们的导弹防御计划没有超出其规划?</P><P>  HQ-2于70年代中期与80年代中期,先后进行试验,击落了近程地地弹道导弹(DF-1?)。HQ-2的速度是1150m/s。“反击二号”低层拦截弹与HQ-3有技术重合,奇怪的是HQ-3在74年完成定型后中止,也许有更新的计划,如HQ-4(无资料)。HQ-3用固体发动机助推,双推力液体主发动机。</P><P>  640工程气象壮观,在许多方面,已经解决有无的问题,技术瓶颈在与导弹与航天技术上。虽然计划混乱,但是其探索精神让人无可厚非。640工程彻底失败了,但是863计划仍然在继续640的概念。我认为对一个国防装备,大体说来是三个阶段,技术研究、可行性分析等预研阶段,工程研制与装备使用。863计划属于技术储备与可行性探索,以退为进。863计划让我深感激动,有没有能力是一个方面,有没有是另一个方面,好不好又是一个方面。863与640已经可以让中国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甚至是好不好的问题,当然是否进入工程研制,是国家大事了,我已经没有兴趣研究了,以下的评估立足于技术能力上的,而不是工程的角度。</P><P>  苏联“橡皮套鞋”反战略弹道导弹系统,53年设想,56年研制,61年试验击毁R-12导弹,系统64年部署,72年完成。拦截弹的核弹头当量100~200万吨,有效杀伤半径6~8千米,射程 350~640千米,高度320千米。对付每个方向的8枚导弹,两发连射,间隔5~30秒。导弹地面车载,筒装。“鸡笼”相控阵雷达,搜索距离 6000~7300千米,指挥中心处理后提供10~15分预警时间。“狗窝”相控阵雷达作用距离2800~3000千米,跟踪。然后1500千米“脱莱艾德” 雷达跟踪,“契科夫”雷达制导。</P><P>  美国从50年代开始导弹防御计划,迄今1200亿美元,也没有多少实质性的装备,导弹防御计划决非可以很快实用的。</P><P>  导弹防御有以下层次:</P><P>  1. 探测。全天候监视、探测、预警、分析。</P><P>  2. 拦截武器。</P><P>  3. C3I。</P><P>  反卫星:</P><P>  1. 动能弹。地/机/天基,上升与共轨式。</P><P>  2. 定向能武器。</P><P>  3. 核武器。</P><P>  4. 主动电子或光对抗。</P><P>  SDI计划:</P><P>  1. 监视、捕获、跟踪、杀伤判定。</P><P>  2. 定向能武器。</P><P>  3. 动能武器。</P><P>  4. 生存力、杀伤力与关键技术计划。</P><P>  5. 系统分析与作战管理。</P><P>  SDI细分为红外、激光、微波雷达。天/空/地基激光、天激粒子束、核定向。动能武器、天/地基导弹。末端反导与TMD。智能卵石。</P><P>  在探测上,我们的卫星是失望的,大型卫星的研制还是任重道远。CCD相机、合成孔径雷达,已经有研制。总的来说,即使有了技术,转变为工程的要求还是很高的。实用的探测卫星还需等待。</P><P>  地基雷达已经有不错的技术,但是大型雷达的研制还是要解决好坏问题。后向散射超视距雷达(OTH)对付电离层以下目标及隐形目标,提供导弹发射的探测。 OTH雷达占地大,技术上在于目标分析困难,据说中国的分析技术领先。美国的800~3300km探测距离,俄国是925~3300km,中国是 700~3500km。大型相控阵与单脉?中程预警雷达,好坏问题待解决,6000km的远程警戒雷达还没有。近程制导雷达没有问题,近几年,如潮水般涌来各种雷达型号,让我目瞪口呆。轨道监视上,美国的光学相机1m口径捕获4万公里外足球大小的目标,多谱勒效应无线电干涉仪测量卫星。估计我们的差距不大。</P><P>  于敏称:“当前我国核武器的设计水平与国际水平处于同一档次。”电磁脉?弹等核武器可以用于电子战,定向等离子武器等,都有一个定向问题,技术难度太高。核爆激励X射线激光武器,美苏试验过,还是定向问题,离实用太远。现实的,100万吨级核武器可以使上千公里的无防护的卫星损坏,上升式用动能弹,共轨式用卫星等,太空雷甚至智能卵石概念,在921工程以后,一般的技术困难已经没有了。飞船还可以进行轨道监测,进行预警,必要时,可以攻击卫星。921工程是863计划的一个巨大成功,60年代我们就有生物火箭,将狗送上天了,70年代准备过载人航天。</P><P>   640工程还有一个动能弹的瓶颈,现在已经看见曙光,可以解决有无的问题了。对于动能弹精密探测与识别,美国也没有实用,用核弹头就没这个麻烦。固体燃料已经在解决好坏的问题,921使用了小动量固体发动机阵列姿态控制,在DF-15上,也有使用末制导发动机的迹象。空间变轨机动很快会解决。</P><P>  863计划仍然严格保密,不过一些计划的名称已经透露。</P><P>  军用战略激光武器的研制,没有任何资料。中国的激光水平基本与世界同步,一些技术是领先的。据说79年越战,部队试用了激光防护眼镜,美国没有,最后技术被间谍盗窃。激光、粒子、微波武器、定向能武器,在战略级上,全世界都没有实用,即使进入工程研制,还很遥远。激光技术的专业性太强,我也无法从技术动态上得到多少启发。我们的激光技术的领先,在于60年代以后的坚决决策,直到现在,下了血本,也没有看到多少让人感兴趣的东西,虽然这是一个前景极为诱人的项目。97年美国以中红外线化学激光炮两次击中在轨道上运行的废弃卫星,但是实用的战略激光武器还很遥远?一是动力源问题,用核能,有一个定向问题,二是目标精确定位,这比动能弹更?杂。</P><P>  99年,中国公开了一些640工程的内幕,并且考虑上马TMD。去年,政府文章也出现“导弹防御”这样的字眼,满城风雨了。我推测是为了美国的TMD与NMD的威胁,现在才肯定,贴中国的TMD不会有麻烦了。</P><P>  中国在进行区域防空系统的可行性论?,已经有一些年头了。目标是北京,还有一个可能是珠江三角洲。空军第一代自动化防空系统,75年研制,已知中程多波束三坐标,固态一维相扫三坐标,大型三坐标雷达等,还有进口雷达的民用空管网。研制S-300级别的导弹已经没有任何技术困难,如FT2000反辐射导弹。但是研制箭2级别的还有目标定位的困难,C3I的困难,毕竟综合性的工程研制与拥有技术并不是完全相同的。TMD还很遥远,研制新导弹耗资巨大,论?的是区域防空,不是TMD。只是FT2000与S-300明显重叠,不知道原因。是否是当时准备利用S-300技术发展自己的TMD导弹技术。空军上 TMD,作战目标没有,对付穷兵黩武的印度也许是唯一现实的理由。</P><P>  海军也有一个区域防空计划,进度比空军快,当时很奇怪,现在才明白原因。海军有一个“2020规划”,网上的出口转内销的消息是海军将推进到第二岛链,并且不要航母。</P><P>  海军要大舰,不要航母,防空问题更突出。能否推进到第二岛链,我不感兴趣,显然,将台湾完整包进海军的攻击区域意义重大,而有海基TMD,让台湾研制中的弹道导弹立即没了威胁。另外,对潜艇的导弹攻击,也有了第一道防线。海军有充分的理由上TMD,需要宙斯盾级的大舰。</P><P>  海军在167 试验舰后,两年没有动静,估计不久会有大舰下水的消息。但是海军的技术瓶颈不少。大舰的军用钢板不知道是否解决,上112时,钢板太头疼了,琳琅满目的舰面设备,更显得舰体太小,空间不足。167宽敞多了,但是海红7好似一个西装笔挺的人戴了一顶瓜皮小帽一样不协调。导弹垂直发射技术?杂,海军十余年的研制,不知道有没有进步。这和092的发射不一样。如果导弹技术过关,可以上舰,但是冷射技术通用性差。热发射需要燃气导流,许多的图片上,C-801,甚至反潜深弹发射以后,舰面油漆一片焦黑,可以想见尾焰的麻烦。还有相控阵雷达,雷达的问题不大,但是分析处理的后技术是瓶颈。</P><P>  海军上TMD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海军的区域防空是一定要上的,当有了优秀的系统时,加一个动能弹是顺理成章的TMD框架。</P><P>  我认为,海、空军的区域防空计划,没有技术困难。TMD的技术问题可以解决,但是工程研制的技术困难不小。对TMD,我没有多少好感。弹道导弹多是政治武器,常规弹头的军事价值值得怀疑,巡导更好。TMD用于防空还可以,对弹道导弹,我看也是政治武器,用核武器时,摧毁TMD是简单的战术。导弹防御的动能弹技术还是不成熟的,尤其是目标定位,C3I等技术难度高,系统的庞大也是资金的无底洞,何况目前的弹道导弹的技术就可以撕破TMD的防线。</P><P>  我对中国的弹道导弹充满信心,台湾不是要试射PAC吗,中央也配合一下,台湾演习时就放几枚DF-15的实弹攻击阵地,也别浪费台湾100亿美金的宝贝了,看谁更厉害</P>
来源:新军事</P>
<P>我们在搞反导系统意义不大</P><P>就想版主说的 核武器就能让整个反导系统瘫痪。</P>
好象没有后续发展计划!
<B>以下是引用<I>明溪</I>在2005-1-5 15:07:00的发言:</B>

<P>我们在搞反导系统意义不大</P>
<P>就想版主说的 核武器就能让整个反导系统瘫痪。</P>


谁说的
从这个也可以看出邓小平同志对未来的预见能力。
喜欢雷达的来
<P>公开的也就这么多了</P>
110那个好象在广东沿海有,另外海南至少有一部
我们的铺路爪啊~

虽然挖坟是很不好的行为,但是我觉得这个话题最近很值得讨论,请版主原谅哦。
带你实地去走一遭

http://bbs.fblife.com/viewthread.php?tid=1004501
感觉那个时候的东西好超前啊,有干劲!
很疑惑,为什么后来被废弃?技术不行?可靠性不足?战略上不需要?有了更好的?
可靠性低,功耗巨大,现在都是网络化的USB雷达了,那些期刊上的文章都是应恶扬善的文学作品,不足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