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明朝特工横行天津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8:30:55
<br/><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明朝的特务组织东厂和锦衣卫在各地都驻有分支机构,本市河北区的锦衣卫桥大街和以前的锦衣卫桥,就是当初这些特务机构的所在地……监视军民搜刮钱财滥杀无辜。</p><br/><p>  提起特务,很多人都会想到从事秘密工作、刺探军事情报的神秘人物,其实,在明朝时期,特务可是个公开的人物,当时的特务人员一般都出自东厂和锦衣卫,合称“厂卫”。 <br/>明代的特务机关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分驻各地的,一是驻在京师的,再有就是临时向外派遣的。除锦衣卫外,其余的全是由宦官主持,并且由宦官领导机关司礼监领导任免,然后皇帝做最后决定。这三部分中,以分驻各地的最为繁多,从明成祖朱棣时就开始设立,后来全国各省以及各重要城镇全部都设有。他们的任务实际是替皇帝侦察该地官吏军民人等。暗查军民动态。</p><br/><p>锦衣卫进津</p><br/><p>  明成祖朱棣在永乐15年将首都迁往北京,迁都前,首先派出负责皇帝防务的贴身卫队“锦衣卫”到天津,在原来3卫的指挥衙门前设立锦衣卫指挥衙门,所在地就是现在的锦衣卫桥大街附近,专门负责暗地监察京津军民动态。(1404年设立天津卫后,由于天津还没有建城,天津卫指挥使的官衙就设在现在的狮子林桥望海楼附近;在建城以后,卫指挥使衙门迁入城内,原来的卫所便被空置。)</p><br/><p>  据介绍,锦衣卫作为地名的出现是在清朝以后,因为在锦衣卫大街附近有一条河,清乾隆年间在这条河上修建一个木桥,后来人们就习惯称为锦衣卫桥。有桥以后,人们在此聚居,后称为锦衣卫桥村,锦衣卫大街也因此出现。锦衣卫桥在1953年天津兴修水利时被拆除,而锦衣卫大街一直被保留到现在,现在路过此地时,还可以看到“锦衣卫大街”的路牌。清朝中叶以后屡有名人在此居住,清咸丰八大臣之一的焦佑瀛在政坛失利后,退居锦衣卫桥村居住,深居简出,其后人焦菊隐是我市著名的戏剧家。身影随处见统一穿制服——津城特工多如牛毛.</p><br/><p>  当时的天津城,总可以看到厂卫特务的身影。虽说是特务机构,但他们的服饰非常显眼,让人一眼就可以认出。东西厂均由一个提督负责(西厂设立过两次,但时间都不长),由宦官担任,主持东厂的太监被厂内的人称为“督主”或者“厂公”,他的底下设掌刑千户一名,理刑百户一名,这两个人都是从锦衣卫选拔过来的。再下面是掌班、领班、司房四十多人,分为子丑寅卯十二颗,颗管事戴圆帽,着皂靴,穿褐衫。其余的人靴帽相同,但穿直身。实际在外面侦察缉访的是役长和番役,役长又叫“档头”,共有100多人,也分子丑寅卯十二颗,一律戴尖帽,着白皮靴,穿青素衣服,系小绦。役长各统帅番役数名,番役又叫“番子”,又叫“干事”,这些人也是由锦衣卫中挑选的精干分子组成。所以,当身穿东厂服装或锦衣卫服装的人出现时,老百姓与当地的地方官都躲得远远的,生怕被这些人找茬抓起来。</p><br/><p>  明代宦官设有许多衙门,主要有:十二监、四司、八局,总称二十四衙门,其中司礼监是明代宦官二十四衙门的首席衙门,是明代特务机关最高指挥机关。东厂特务直接受皇帝指挥,派去主持东厂的宦官都是皇帝的亲信,颁发的关防(也就是工作证)比起其他宦官衙门也有权威的多,其他宦官的奉差关防都是“某处内官关防”几个字,惟独东厂的篆文是“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关防”。</p><br/><p>  东厂除侦察京师官民外,连锦衣卫也在侦察范围之内。由于东厂还要负责调查全国各地的情况,临时派遣的特务最为广泛,派出去的宦官或去监督军队,叫做监军;或去征收税赋,叫做税监;还有提督京营,监督仓场,采办货物等,遍于全国各地,全都负有侦察的责任。曾驻在天津的盐税太监马堂就是东厂的一个特务,他</p><br/><p><br/>厂卫天津作恶多</p><br/><p>  虽然“厂卫”是个特务机构,但许多在外侦察的特务并不是化装成普通老百姓来刺探民情,他们大多数都打着皇帝的旗号为非作歹,搜刮民财,欺压朝廷官吏。打着皇帝的旗号随便欺压朝廷官员便成为明朝特有的现象。</p><br/><p>  据记载,正德二年(1507-1508),当时的特务头子太监刘瑾纵容下面的小太监私自评定天津长芦盐场的盐份等级,又让一个叫毕真的太监在天津搜刮海产品,控制天津市场海产品的价格。一时间天津从事海产品的商人怨声载道,许多人因此倾家荡产。当时驻在天津的长芦巡盐御史涂祯知道后,根据明朝的律法将这伙小太监抓进监狱,据法惩治。刘瑾知道后,就私下命令东厂的太监们诬陷涂祯贪污受贿,滥杀无辜,最后在东厂的监狱内将涂祯陷害致死。</p><br/><p>  正德十三年(1519-1520)8月20日,东厂的太监张忠经管武清两所皇庄和直沽皇庄(皇庄实际是被皇帝及其太监们霸占的百姓田庄),张忠纵容手下操纵当地的市场经营,将全部的经营权都集中到皇庄的太监手里,老百姓要在市场上经营,必须要向张忠交纳高额的税费,而生活在皇庄内的百姓也必须交税才能继续居住,百姓的生计都被断送。天津兵备道胡文壁知道后,马上派军士将张忠的手下抓来治罪,但还没等到胡文壁将这些张忠的爪牙定罪,就遭到了张忠陷害,最后被发配到陕西延安当了一名杂役,但好歹保全了性命。</p><br/><p>  正德年间(1506-1521),宜兴大长公主,庆阳伯夏儒,锦衣卫千户王敏,在武清的尹儿湾,水洵庄等处争相掠夺土地,因为占地纠纷三方各自组织人马进行械斗,有好几个人在械斗中被打死。最后皇帝只好亲自出面调停,并对他们扩占的土地予以承认,一场狗咬狗的战斗这才停息。</p><br/><p>  随着明王朝的灭亡,坑害百姓已久的厂卫特务终于烟消云散,天津的百姓也摆脱了惶惶不可终日的困境。由于厂卫害人已久,在天津的厂卫衙门都被当时的百姓拆毁,以表示对这些特务们的愤恨。在天津能够保留下来的,也只剩下了锦衣卫的一个地名。</p><br/><p><br/>打开锦衣卫的带血档案 </p><br/><p>  锦衣卫是皇帝私人卫队,但却负有侦察京师官民的职责,由一个指挥使主持,所有明代特务机关不由宦官主持的,仅此一个。</p><br/><p>  锦衣卫是皇帝的私人卫队二十二卫之一,它的来源是朱元璋所设的拱卫司,后来单独设立锦衣卫,它一方面继承了“侍卫”的责任,一方面又担负了仪銮掌管卤簿仪仗的任务。它的职务是朝会、巡幸、则具卤簿仪仗,率大汉将军等侍从扈行;宿卫则分番入直;每逢朝日、夕月、视牲,锦衣卫就穿着飞鱼服,佩戴绣春刀,侍从左右。</p><br/><p>  因为是皇帝贴身卫队,负责保护皇帝之责,他们事前就必须有所防备,于是便时时四出,做秘密调查工作。《明史·职官志五》中规定锦衣卫的任务是“盗贼奸佞,街涂沟洫,密缉而时省之”。很明显,锦衣卫已经被皇帝给予了侦察、抓捕等特务任务,不仅仅等同于一般的保卫部队,身穿象征皇帝尊严的黄色官服便是他们区别其他卫队的特殊标记。</p><br/><p>  他们由于直接听命于皇帝,任何人都可以逮捕,皇帝要逮人,也通过锦衣卫去抓并且让他们审讯。锦衣卫还设立监狱,这就是锦衣狱或诏狱,特务机构的监狱与明代的司法机构的监狱比起来,当时的官员与百姓都把司法机构的监狱视为天堂,而把锦衣卫与东厂的监狱看成地狱,可见这两大机构监狱的残酷。</p><br/><p>  锦衣卫的长官叫做指挥使,它的下面领有十七个所,分置官校,官的名目有千百户、总旗、小旗等,死后他们的魁梧才勇的亲子弟可以代替,无则选民户充之。校是校尉力士,挑选民间丁壮担任,他们除了侍卫掌管卤簿仪仗以外,便专司侦察,当时名为“缇骑”。驻在各地的锦衣卫指挥衙门同样按照这样的机构设置。</p><br/><p>  由于锦衣卫的权力很大,在执行任务时就无所顾忌,无恶不做了。按明朝刑法规定:凡是抓人,必须人赃俱获,或者有确切的证据才能够去抓。但锦衣卫抓人多是扑风捉影,事实不清,有时仅仅是姓名差不多,锦衣卫就去抓人。</p><br/><p>  锦衣卫抓人后,先不带回衙门,而是找一处空的庙宇,将人毒打一番,名曰“打桩”,被抓的人必须将自己的钱财贡献出来向他们行贿,钱少了,这些小特务自己留着,钱多了,小特务就与大特务平分。但是被抓的人钱财不多或者不能满足这些特务们的需要,即使花了钱也还是要被带回特务机构百般拷打,在屈打成招后,再送到司法机构。由于锦衣卫这样的特务机构深受皇帝重视,地方司法机构根本不敢对他们说不,所以明知许多人是被冤枉的,也不敢纠正。被冤屈的人最后落个人财两空,甚至还搭上无辜的性命。</p><br/><p>锦衣卫桥 <br/><br/>这座桥不算气派,但名字却令人肃然。其历史久远,史料记载:永乐十五年(1417)朝廷在金钟河北岸设立锦衣卫指挥使衙卫,又在金钟河上建木桥,所以被称为锦衣卫桥。</p><br/><p>  我们知道明朝靠的是三大特务机构统治:东厂、西厂和锦衣卫,人们常能从小说传奇中有所了解。有史料记载说:“皇帝监座,则夹陛而立;乘辇,则扶辇而行。始则传宣谕旨,继乃擅作威福,兼为皇帝之耳目与爪牙。”由此锦衣卫的形象可见一斑。</p><br/><p>  明代以前此桥为浮桥,清乾隆十一年造,1953年拆毁,后又重建。说到桥边景致,本地文人华鼎元曾写过《锦衣卫桥》绝句一首:“青帘斜挂杏林边,垂柳荫中系钓船。记取锦衣桥畔路,澹烟疏雨暮青天。”</p><br/><p>&nbsp;&nbsp;&nbsp;&nbsp;郊原雨足麦油油,长夏江村只是秋,何处垂杨堪系马,锦衣桥畔酒家楼。</p><br/><p>  看来,“锦衣卫”令人生畏,而春光水色却使人陶然。 <br/></p><br/><br/><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明朝的特务组织东厂和锦衣卫在各地都驻有分支机构,本市河北区的锦衣卫桥大街和以前的锦衣卫桥,就是当初这些特务机构的所在地……监视军民搜刮钱财滥杀无辜。</p><br/><p>  提起特务,很多人都会想到从事秘密工作、刺探军事情报的神秘人物,其实,在明朝时期,特务可是个公开的人物,当时的特务人员一般都出自东厂和锦衣卫,合称“厂卫”。 <br/>明代的特务机关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分驻各地的,一是驻在京师的,再有就是临时向外派遣的。除锦衣卫外,其余的全是由宦官主持,并且由宦官领导机关司礼监领导任免,然后皇帝做最后决定。这三部分中,以分驻各地的最为繁多,从明成祖朱棣时就开始设立,后来全国各省以及各重要城镇全部都设有。他们的任务实际是替皇帝侦察该地官吏军民人等。暗查军民动态。</p><br/><p>锦衣卫进津</p><br/><p>  明成祖朱棣在永乐15年将首都迁往北京,迁都前,首先派出负责皇帝防务的贴身卫队“锦衣卫”到天津,在原来3卫的指挥衙门前设立锦衣卫指挥衙门,所在地就是现在的锦衣卫桥大街附近,专门负责暗地监察京津军民动态。(1404年设立天津卫后,由于天津还没有建城,天津卫指挥使的官衙就设在现在的狮子林桥望海楼附近;在建城以后,卫指挥使衙门迁入城内,原来的卫所便被空置。)</p><br/><p>  据介绍,锦衣卫作为地名的出现是在清朝以后,因为在锦衣卫大街附近有一条河,清乾隆年间在这条河上修建一个木桥,后来人们就习惯称为锦衣卫桥。有桥以后,人们在此聚居,后称为锦衣卫桥村,锦衣卫大街也因此出现。锦衣卫桥在1953年天津兴修水利时被拆除,而锦衣卫大街一直被保留到现在,现在路过此地时,还可以看到“锦衣卫大街”的路牌。清朝中叶以后屡有名人在此居住,清咸丰八大臣之一的焦佑瀛在政坛失利后,退居锦衣卫桥村居住,深居简出,其后人焦菊隐是我市著名的戏剧家。身影随处见统一穿制服——津城特工多如牛毛.</p><br/><p>  当时的天津城,总可以看到厂卫特务的身影。虽说是特务机构,但他们的服饰非常显眼,让人一眼就可以认出。东西厂均由一个提督负责(西厂设立过两次,但时间都不长),由宦官担任,主持东厂的太监被厂内的人称为“督主”或者“厂公”,他的底下设掌刑千户一名,理刑百户一名,这两个人都是从锦衣卫选拔过来的。再下面是掌班、领班、司房四十多人,分为子丑寅卯十二颗,颗管事戴圆帽,着皂靴,穿褐衫。其余的人靴帽相同,但穿直身。实际在外面侦察缉访的是役长和番役,役长又叫“档头”,共有100多人,也分子丑寅卯十二颗,一律戴尖帽,着白皮靴,穿青素衣服,系小绦。役长各统帅番役数名,番役又叫“番子”,又叫“干事”,这些人也是由锦衣卫中挑选的精干分子组成。所以,当身穿东厂服装或锦衣卫服装的人出现时,老百姓与当地的地方官都躲得远远的,生怕被这些人找茬抓起来。</p><br/><p>  明代宦官设有许多衙门,主要有:十二监、四司、八局,总称二十四衙门,其中司礼监是明代宦官二十四衙门的首席衙门,是明代特务机关最高指挥机关。东厂特务直接受皇帝指挥,派去主持东厂的宦官都是皇帝的亲信,颁发的关防(也就是工作证)比起其他宦官衙门也有权威的多,其他宦官的奉差关防都是“某处内官关防”几个字,惟独东厂的篆文是“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关防”。</p><br/><p>  东厂除侦察京师官民外,连锦衣卫也在侦察范围之内。由于东厂还要负责调查全国各地的情况,临时派遣的特务最为广泛,派出去的宦官或去监督军队,叫做监军;或去征收税赋,叫做税监;还有提督京营,监督仓场,采办货物等,遍于全国各地,全都负有侦察的责任。曾驻在天津的盐税太监马堂就是东厂的一个特务,他</p><br/><p><br/>厂卫天津作恶多</p><br/><p>  虽然“厂卫”是个特务机构,但许多在外侦察的特务并不是化装成普通老百姓来刺探民情,他们大多数都打着皇帝的旗号为非作歹,搜刮民财,欺压朝廷官吏。打着皇帝的旗号随便欺压朝廷官员便成为明朝特有的现象。</p><br/><p>  据记载,正德二年(1507-1508),当时的特务头子太监刘瑾纵容下面的小太监私自评定天津长芦盐场的盐份等级,又让一个叫毕真的太监在天津搜刮海产品,控制天津市场海产品的价格。一时间天津从事海产品的商人怨声载道,许多人因此倾家荡产。当时驻在天津的长芦巡盐御史涂祯知道后,根据明朝的律法将这伙小太监抓进监狱,据法惩治。刘瑾知道后,就私下命令东厂的太监们诬陷涂祯贪污受贿,滥杀无辜,最后在东厂的监狱内将涂祯陷害致死。</p><br/><p>  正德十三年(1519-1520)8月20日,东厂的太监张忠经管武清两所皇庄和直沽皇庄(皇庄实际是被皇帝及其太监们霸占的百姓田庄),张忠纵容手下操纵当地的市场经营,将全部的经营权都集中到皇庄的太监手里,老百姓要在市场上经营,必须要向张忠交纳高额的税费,而生活在皇庄内的百姓也必须交税才能继续居住,百姓的生计都被断送。天津兵备道胡文壁知道后,马上派军士将张忠的手下抓来治罪,但还没等到胡文壁将这些张忠的爪牙定罪,就遭到了张忠陷害,最后被发配到陕西延安当了一名杂役,但好歹保全了性命。</p><br/><p>  正德年间(1506-1521),宜兴大长公主,庆阳伯夏儒,锦衣卫千户王敏,在武清的尹儿湾,水洵庄等处争相掠夺土地,因为占地纠纷三方各自组织人马进行械斗,有好几个人在械斗中被打死。最后皇帝只好亲自出面调停,并对他们扩占的土地予以承认,一场狗咬狗的战斗这才停息。</p><br/><p>  随着明王朝的灭亡,坑害百姓已久的厂卫特务终于烟消云散,天津的百姓也摆脱了惶惶不可终日的困境。由于厂卫害人已久,在天津的厂卫衙门都被当时的百姓拆毁,以表示对这些特务们的愤恨。在天津能够保留下来的,也只剩下了锦衣卫的一个地名。</p><br/><p><br/>打开锦衣卫的带血档案 </p><br/><p>  锦衣卫是皇帝私人卫队,但却负有侦察京师官民的职责,由一个指挥使主持,所有明代特务机关不由宦官主持的,仅此一个。</p><br/><p>  锦衣卫是皇帝的私人卫队二十二卫之一,它的来源是朱元璋所设的拱卫司,后来单独设立锦衣卫,它一方面继承了“侍卫”的责任,一方面又担负了仪銮掌管卤簿仪仗的任务。它的职务是朝会、巡幸、则具卤簿仪仗,率大汉将军等侍从扈行;宿卫则分番入直;每逢朝日、夕月、视牲,锦衣卫就穿着飞鱼服,佩戴绣春刀,侍从左右。</p><br/><p>  因为是皇帝贴身卫队,负责保护皇帝之责,他们事前就必须有所防备,于是便时时四出,做秘密调查工作。《明史·职官志五》中规定锦衣卫的任务是“盗贼奸佞,街涂沟洫,密缉而时省之”。很明显,锦衣卫已经被皇帝给予了侦察、抓捕等特务任务,不仅仅等同于一般的保卫部队,身穿象征皇帝尊严的黄色官服便是他们区别其他卫队的特殊标记。</p><br/><p>  他们由于直接听命于皇帝,任何人都可以逮捕,皇帝要逮人,也通过锦衣卫去抓并且让他们审讯。锦衣卫还设立监狱,这就是锦衣狱或诏狱,特务机构的监狱与明代的司法机构的监狱比起来,当时的官员与百姓都把司法机构的监狱视为天堂,而把锦衣卫与东厂的监狱看成地狱,可见这两大机构监狱的残酷。</p><br/><p>  锦衣卫的长官叫做指挥使,它的下面领有十七个所,分置官校,官的名目有千百户、总旗、小旗等,死后他们的魁梧才勇的亲子弟可以代替,无则选民户充之。校是校尉力士,挑选民间丁壮担任,他们除了侍卫掌管卤簿仪仗以外,便专司侦察,当时名为“缇骑”。驻在各地的锦衣卫指挥衙门同样按照这样的机构设置。</p><br/><p>  由于锦衣卫的权力很大,在执行任务时就无所顾忌,无恶不做了。按明朝刑法规定:凡是抓人,必须人赃俱获,或者有确切的证据才能够去抓。但锦衣卫抓人多是扑风捉影,事实不清,有时仅仅是姓名差不多,锦衣卫就去抓人。</p><br/><p>  锦衣卫抓人后,先不带回衙门,而是找一处空的庙宇,将人毒打一番,名曰“打桩”,被抓的人必须将自己的钱财贡献出来向他们行贿,钱少了,这些小特务自己留着,钱多了,小特务就与大特务平分。但是被抓的人钱财不多或者不能满足这些特务们的需要,即使花了钱也还是要被带回特务机构百般拷打,在屈打成招后,再送到司法机构。由于锦衣卫这样的特务机构深受皇帝重视,地方司法机构根本不敢对他们说不,所以明知许多人是被冤枉的,也不敢纠正。被冤屈的人最后落个人财两空,甚至还搭上无辜的性命。</p><br/><p>锦衣卫桥 <br/><br/>这座桥不算气派,但名字却令人肃然。其历史久远,史料记载:永乐十五年(1417)朝廷在金钟河北岸设立锦衣卫指挥使衙卫,又在金钟河上建木桥,所以被称为锦衣卫桥。</p><br/><p>  我们知道明朝靠的是三大特务机构统治:东厂、西厂和锦衣卫,人们常能从小说传奇中有所了解。有史料记载说:“皇帝监座,则夹陛而立;乘辇,则扶辇而行。始则传宣谕旨,继乃擅作威福,兼为皇帝之耳目与爪牙。”由此锦衣卫的形象可见一斑。</p><br/><p>  明代以前此桥为浮桥,清乾隆十一年造,1953年拆毁,后又重建。说到桥边景致,本地文人华鼎元曾写过《锦衣卫桥》绝句一首:“青帘斜挂杏林边,垂柳荫中系钓船。记取锦衣桥畔路,澹烟疏雨暮青天。”</p><br/><p>&nbsp;&nbsp;&nbsp;&nbsp;郊原雨足麦油油,长夏江村只是秋,何处垂杨堪系马,锦衣桥畔酒家楼。</p><br/><p>  看来,“锦衣卫”令人生畏,而春光水色却使人陶然。 <br/></p><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10 20:40:32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