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战役检讨----血的教训,因应未来台海之战的切实准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0:33:32
<P>纪念我亲爱的爸爸、华东野战军21军老战士刘建德──作者题记</P>
<P>一、意义
    1949年10月24日,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十四天,人民解放军二十八军下属三个团共九千余人渡海进攻金门,发起金门战役,在岛上苦战三昼夜,因后援不继,全军覆灭,是解放军成军以来唯一一次彻底的败仗。我军历史上虽有湘江之战、西路军血战河西走廊、皖南事变等惨重损失,但均非全军覆灭。1949年以前,我军驰骋陆地。敌强时,我避而歼之;敌弱时,我聚而歼之。1949年我军始下海进攻岛屿,乃全新课题。海岛作战,胜则全胜,败则全没。这一作战特点直至今日仍颠扑不破。 </P>
<P>    金门战役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金门战役虽战于一隅,却影响全局。这种影响直到今天仍然存在。无金门之战,便无今日台湾。中国命运至1949年走到重要关口。解放军横扫中国如卷席。美国人已抛弃了蒋介石。当时,国民党军一部在西南,一部在海南岛,一部在中越中缅边境,台湾实际是个空岛。胡琏认为:台湾岛上总兵力不会超过十万。且「官比兵多,枪比人多」。我揣测毛泽东的「庙算」:克闽境后,扫荡金、厦诸岛,尔后效郑成功、施琅故事,在福建造船,千帆竞渡,直取台湾。下台湾后,再回头收拾西北、西南山河。倘若如此,历史将改写。但毛泽东是一位大陆战略家。他可在陆地上将蒋介石八百万精锐鲸吞,但金门战役却败了。与其说败给蒋军,不如说败给海洋。自那以后,悠悠五十载,解放军兵锋再未染指台湾海峡。1949年10月27日金门战役获胜的消息传到台北,蒋介石流了泪。他太需要一次胜利了。他太知道金门战役的意义了。他说:「这一仗我们全胜了……台湾安全了。」金门的战略地位太重要了。它位于大陆边缘,北与马祖毗连,构成两栖性的边缘地带。金门是台湾的桥头堡。蒋介石说:「无金门便无台、澎;有台湾便有大陆。」历史上郑成功、施琅攻取台湾,都以金、厦为出发地。金门在敌手中,进可封锁内陆,退可屏障台湾。金门若在我手中,台湾海峡的交通线便面临极大威胁。台湾顿失前敌。大军渡海,朝发夕至。就是到今天,欲解决台湾问题,仍首先要解决金门问题。金门战役奠定了国民党经营台湾的心理基础。蒋介石是旧军阀的克星。毛泽东是蒋介石的克星。说什么「胜不离川,败不离湾」,我的评介是四个字:「逢毛必输。」内战二十年,生生锻出一支铁军。共产党无一地而夺天下。国民党坐天下而失天下。共军打国军,左右都是赢。国军打共军,横竖都是输。国民党对共产党的心理优势崩溃于零。至1949年,更是士气土崩,精神瓦解。一败如水。在这种情况下,金门战役象一针强心剂,注入国民党濒死的肌体。这个党又活过来了。</P>
<P>    五十年来,国民党认真汲取丢失大陆的教训,励精图治。台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的台湾,经济独秀于世界之林。军事赖美国撑腰,也不乏看家的本钱。政治满盘西化。已成为我心腹大患。蒋经国认为:「金门战役是国民党的转折点。」胡琏说:「金门战役的胜利既是军事上的,也是政治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台湾有人把金门战役比作中国历史上的赤壁之战,道理正在于此。两相比较,确有相似之处:赤壁有宽阔的江面,金门有宽阔的海面;赤壁之战是以弱胜强,金门之战总体上也是以弱击强;赤壁之战后中国三分,金门之战后祖国统一被阻挠。民进党上台后,继续接过「古宁头精神」的接力棒。吕秀琏称:「古宁头大战,两岸变两国。」民进党的一个杂志说:「金门之役,过去诸种意义都还在,今天则增添了新的意义:它是由中国中华民国过渡到台湾中华民国的一次重要战役。它的价值永远没有褪色。」我曾访问金门,听的最多的一句话是:「金门扮演的是小兵立大功的角色。</P>
<P>    研究金门之战的意义。江主席说:「台海必有一战。」金门战役,我军是以陆地为基地,渡过一个海峡,到一个岛屿登陆作战。当时我军将领只看到这是由岸至岸的水上运动,认为是由此岸到彼岸的运动作战,如同对大河大江的渡河攻击一样。而实际上,金门之战是一次两栖登陆与反登陆作战,与我将来解放台湾的战争模式是一样的。台湾是放大的金门。二十八军是缩小的我军。金门之战是一面镜子,可以正衣冠,可以论得失。金门战役中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今天仍不同程度存在。时光虽不能倒流,历史却可以重演。唯有认真吸取金门之战血的教训,才能在未来的台海决战中稳操左券。</P>
<P>    从另一个意义上讲,我军应加强对败仗的研究。胜利有一百个父亲,失败是一个孤儿。我们对金门之战关注太少。这一点,我们需要有美军的精神。美军直到今天还在研究越战,而对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却不大用心。越战是美军战史中最惨痛的一页,虽已翻过去二十多年,可美军仍不停阅读,在这方面花费了大量人力和财力。失败是警钟。胜利又何尝不是警钟。美军对失败死死咬住不放,对胜利则格外当心。其实这正反映它求胜心切。我们正相反:胜利浓泼重彩,失败轻轻带过。研究战史也是治史,需要董狐笔。要避免「年代久,失之真;年代近,失之偏」的倾向。 </P>
<P>    现在开始检讨金门战役。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5-22 13:29:48编辑过]
<P>纪念我亲爱的爸爸、华东野战军21军老战士刘建德──作者题记</P>
<P>一、意义
    1949年10月24日,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十四天,人民解放军二十八军下属三个团共九千余人渡海进攻金门,发起金门战役,在岛上苦战三昼夜,因后援不继,全军覆灭,是解放军成军以来唯一一次彻底的败仗。我军历史上虽有湘江之战、西路军血战河西走廊、皖南事变等惨重损失,但均非全军覆灭。1949年以前,我军驰骋陆地。敌强时,我避而歼之;敌弱时,我聚而歼之。1949年我军始下海进攻岛屿,乃全新课题。海岛作战,胜则全胜,败则全没。这一作战特点直至今日仍颠扑不破。 </P>
<P>    金门战役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金门战役虽战于一隅,却影响全局。这种影响直到今天仍然存在。无金门之战,便无今日台湾。中国命运至1949年走到重要关口。解放军横扫中国如卷席。美国人已抛弃了蒋介石。当时,国民党军一部在西南,一部在海南岛,一部在中越中缅边境,台湾实际是个空岛。胡琏认为:台湾岛上总兵力不会超过十万。且「官比兵多,枪比人多」。我揣测毛泽东的「庙算」:克闽境后,扫荡金、厦诸岛,尔后效郑成功、施琅故事,在福建造船,千帆竞渡,直取台湾。下台湾后,再回头收拾西北、西南山河。倘若如此,历史将改写。但毛泽东是一位大陆战略家。他可在陆地上将蒋介石八百万精锐鲸吞,但金门战役却败了。与其说败给蒋军,不如说败给海洋。自那以后,悠悠五十载,解放军兵锋再未染指台湾海峡。1949年10月27日金门战役获胜的消息传到台北,蒋介石流了泪。他太需要一次胜利了。他太知道金门战役的意义了。他说:「这一仗我们全胜了……台湾安全了。」金门的战略地位太重要了。它位于大陆边缘,北与马祖毗连,构成两栖性的边缘地带。金门是台湾的桥头堡。蒋介石说:「无金门便无台、澎;有台湾便有大陆。」历史上郑成功、施琅攻取台湾,都以金、厦为出发地。金门在敌手中,进可封锁内陆,退可屏障台湾。金门若在我手中,台湾海峡的交通线便面临极大威胁。台湾顿失前敌。大军渡海,朝发夕至。就是到今天,欲解决台湾问题,仍首先要解决金门问题。金门战役奠定了国民党经营台湾的心理基础。蒋介石是旧军阀的克星。毛泽东是蒋介石的克星。说什么「胜不离川,败不离湾」,我的评介是四个字:「逢毛必输。」内战二十年,生生锻出一支铁军。共产党无一地而夺天下。国民党坐天下而失天下。共军打国军,左右都是赢。国军打共军,横竖都是输。国民党对共产党的心理优势崩溃于零。至1949年,更是士气土崩,精神瓦解。一败如水。在这种情况下,金门战役象一针强心剂,注入国民党濒死的肌体。这个党又活过来了。</P>
<P>    五十年来,国民党认真汲取丢失大陆的教训,励精图治。台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的台湾,经济独秀于世界之林。军事赖美国撑腰,也不乏看家的本钱。政治满盘西化。已成为我心腹大患。蒋经国认为:「金门战役是国民党的转折点。」胡琏说:「金门战役的胜利既是军事上的,也是政治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台湾有人把金门战役比作中国历史上的赤壁之战,道理正在于此。两相比较,确有相似之处:赤壁有宽阔的江面,金门有宽阔的海面;赤壁之战是以弱胜强,金门之战总体上也是以弱击强;赤壁之战后中国三分,金门之战后祖国统一被阻挠。民进党上台后,继续接过「古宁头精神」的接力棒。吕秀琏称:「古宁头大战,两岸变两国。」民进党的一个杂志说:「金门之役,过去诸种意义都还在,今天则增添了新的意义:它是由中国中华民国过渡到台湾中华民国的一次重要战役。它的价值永远没有褪色。」我曾访问金门,听的最多的一句话是:「金门扮演的是小兵立大功的角色。</P>
<P>    研究金门之战的意义。江主席说:「台海必有一战。」金门战役,我军是以陆地为基地,渡过一个海峡,到一个岛屿登陆作战。当时我军将领只看到这是由岸至岸的水上运动,认为是由此岸到彼岸的运动作战,如同对大河大江的渡河攻击一样。而实际上,金门之战是一次两栖登陆与反登陆作战,与我将来解放台湾的战争模式是一样的。台湾是放大的金门。二十八军是缩小的我军。金门之战是一面镜子,可以正衣冠,可以论得失。金门战役中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今天仍不同程度存在。时光虽不能倒流,历史却可以重演。唯有认真吸取金门之战血的教训,才能在未来的台海决战中稳操左券。</P>
<P>    从另一个意义上讲,我军应加强对败仗的研究。胜利有一百个父亲,失败是一个孤儿。我们对金门之战关注太少。这一点,我们需要有美军的精神。美军直到今天还在研究越战,而对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却不大用心。越战是美军战史中最惨痛的一页,虽已翻过去二十多年,可美军仍不停阅读,在这方面花费了大量人力和财力。失败是警钟。胜利又何尝不是警钟。美军对失败死死咬住不放,对胜利则格外当心。其实这正反映它求胜心切。我们正相反:胜利浓泼重彩,失败轻轻带过。研究战史也是治史,需要董狐笔。要避免「年代久,失之真;年代近,失之偏」的倾向。 </P>
<P>    现在开始检讨金门战役。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5-22 13:29:48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5-22 12:33:17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5-22 11:56:12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5-22 11:57:15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5-22 12:34:21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5-22 12:05:30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5-22 12:09:28编辑过]
教训深刻啊!
料敌从先,不可轻率。台海之战,民族存亡。
<P>慰籍英烈</P><P>解放台湾!</P>
好资料!
<B>以下是引用<i>新侨联委员</i>在2004-5-22 12:49:00的发言:</B>
好资料!
<p>
我看过38军军史……看着军史上的阵亡名单……默默无语。
没有200%的成功把握,就不做1%的必要牺牲。
<P>  刘作为唯一访问过台湾的现役将领,应该说其眼光是有其独到之处的,但问题在于事情果然是这样的吗?金门我们为什么败了?完全是由于所谓的骄兵吗?非也非也!骄兵必败,这当然是真理,但打金门的28军全是骄兵吗?否!不可否认,当时我军官兵无不被“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估名学霸王。”的精神鼓舞着,某些将领也有一定的骄娇二气,但当时我军官兵已经从长年的战争中掌握了战争的方式、方法,也完全掌握了战争的规律,金门的失败其实无非是对天时、地利考虑不足罢了,跟指战员的骄气应该说关系并不大,试问没有骄气的部队又如何能打的了胜仗?刘将军为何言必称金门,那后来发生的东山岛之胜又作如何解释?一江山岛战役又做何解释?人民解放军是善于立于不败之地的,因为他们是善于学习和总结经验教训的。而如果按刘将军的思想,我们解放后所打的每一场战争都应该大败,从朝鲜到印度、从珍宝岛到越南,按刘将军的思维,我们当时既没有打败美国的实力,也没有挑战苏联的实力,而这几次战争挑战的不就是美苏两国的霸权吗?而解放台湾也不外这个道理,既然要解放台湾,就要不惜挑战美国的霸权,这不是想不想、敢不敢的问题,而是何时和如何的问题。任何一个国家,特别是大国的崛起,是不可能平平安安的和平崛起的。现在我国政府对外扯了一个“和平崛起”的淡,而国内某些政客莫不以此为金科玉律,却不想想你们的美国干爹会放任您们和平崛起吗?笑话!在回到刘将军的思路上来。刘将军总是在强调美日的力量,说白了就是害怕美国的干涉。而您老作为空军政委,不想如何克敌制胜成天在屋里害怕这是什么道理?作为政委你不思鼓舞指战员的士气老是在这里左一个美国会半渡而击之,右一个“神风”方案,这又是安的什么心?难道我们还要到今天才能领会“我们应从美国人那里学会“枪杆子里面出主权”的道理”,天大的笑话了,刘将军恐怕是去美国进修喝多了洋墨水,毛选恐怕真得没正经看过几本,如果“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你刘将军直到今天才领会,那还真是忝为高官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部队,您作为高级将领居然不领会其精髓反而要从美国那里学什么“枪杆子里面出主权”,那您还是告老吧。还什么举头是卫星,低头是雷达,您老以为我军总参X部、X部什么的都是吃干饭的?连这个都搞不定?真照您这么说,以后人民解放军全体解散,反正也没法调动,既然担负不起保家卫国的责任,何必在这花纳税人的钱养膘呢?</P><P>  最后套用电影台词:刘将军,你的军人的不是,战术的不懂。再套用刘伯承元帅的话“你要是连《孙子兵法》都没有读过的,就自己去读吧,我是不会再给你讲孙子兵法的。” </P>
含义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