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正的中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21:57:32
      还原历史上强大富有强盛的中国,请大家一起来支持。有图的请出图,有笔杆的请不要吝啬笔墨。      还原历史上强大富有强盛的中国,请大家一起来支持。有图的请出图,有笔杆的请不要吝啬笔墨。
<p>越王勾践剑</p><p>&nbsp;</p><p></p><p>&nbsp;</p><p></p><p>&nbsp;</p><p></p><p>&nbsp;&nbsp;&nbsp; (宝剑正面)</p><p>&nbsp;</p><p></p><p>&nbsp;&nbsp;&nbsp;&nbsp;&nbsp;(宝剑反面)</p><p>&nbsp;</p><p></p><p>&nbsp;&nbsp;&nbsp;&nbsp;&nbsp; (宝剑花纹欣赏)</p><p>&nbsp;</p><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宝剑在不同光线下的色泽)</p><p>&nbsp;</p><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宝剑在1977年做的锋利实验)</p>
<p><span>曾侯乙墓编钟</span> </p><p></p><p>&nbsp;&nbsp;&nbsp;&nbsp; (点击可放大)</p><p>&nbsp;&nbsp; </p><p>&nbsp;&nbsp; 曾侯乙墓编钟 战国(前475-前221)战国早期 全套编钟64件 分三层悬挂在矩形钟架上,上层最小者20.4cm,下层最大者高153.4cm 。1977年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钟架为铜木结构,钟体上有错金篆体铭文,共约2800字。这套编钟的发现大量弥补了文献记载的缺失和不足,生动地表明了此时期音乐文化高度发达的辉煌成就。</p>
<p>&nbsp; 北宋汴梁城的繁华《清明上河图》</p><p>&nbsp;</p><p></p><p>&nbsp;&nbsp;&nbsp; (点击放大)</p>
<p>宋朝.重装骑兵</p><p>&nbsp;</p><p>&nbsp;</p><p></p><p>&nbsp;</p><p></p><p>&nbsp;</p>
<p>大明帝国军容(嘉庆时代)</p><p>&nbsp;</p><p></p><p>&nbsp;</p><p></p><p>&nbsp;</p><p></p><p>&nbsp;</p><p></p><p>&nbsp;</p><p></p><p>&nbsp;</p><p></p>
<p>&nbsp;[历史随笔]再现中国历史最大最宏伟的帝都------唐长安城(转载)</p><p>唐长安城(隋称大兴城),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宏伟壮观的都城。它是隋文帝君臣建立的中国古代最宏伟的都城,反映出大一统王朝的宏伟气魄。为体现统一天下、长治久安的愿望,城池在规划过程中包揽天时、地利与人和的思想观念。“法天象地”,帝王为尊,百僚拱侍。为容纳更多的人口以及迁徙江南被灭各国贵族以实京师的宏伟计划,将城池建设得超前迈古,面积达84平方千米,是汉长安城的2.4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比同时期的拜占庭王国都城大7倍,较公元800年所建的巴格达城大6.2倍,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br/>  <br/>  公元581年2月,杨坚废北周静帝,自立为帝,建立了隋朝。由于杨坚是以北周旧臣取而代之建立的新王朝,故隋初仍以汉长安城为都。然而这只是权宜之计,这座自汉兴以来已历 780年之久的旧都城已不再适合新的大一统王朝的需要。首先,汉长安城历时已久,城中宫宇朽蠹,供水、排水严重不畅,污水往往聚而不泄,以至生活用水多受污染,水质咸卤,难以饮用。其次,汉长安城北临渭水,由于渭河不时南北摆动,都城有被水淹的危险。据《隋唐嘉话》记载:“隋文帝梦洪水没城,意恶之,乃移都大兴。”出于以上考虑,隋文帝决定另迁新都。新的城址选在哪里?当时文帝君臣并不想离开关中,另建新都只是出于对汉长安城本身的不满,与它所处的整体环境没有任何关系,灞河以西、渭河南岸这一区域在交通、军事、经济等方面,仍然是关中建都的最佳位置。对于新都的选址,经过一番认真的调查之后,文帝选在了汉长安城东南二十里的龙首原之南。龙首原的南部原区与之以北汉长安城所征地本是相连一体的一块原区。从地形条件来分析,由于秦岭山脉在西安城南折向东北,造成西安地区的地形东南高而西北低。发源于秦岭山地的灞河、浐河和潏河等,均受到这种地形特点的制约,纵贯今西安东南地区,趋向西北入渭。这些河流切割了西安市区的平原,使其成为东南、西北向的长条形。相对而言,只有灞、浐、潏河之间的这块平原最为开阔,东西宽约17公里,南北长约40公里,以龙首原为分界线,形成南北两个不同的地形单元。汉长安城选取了龙首原北地势最平坦的一块,建立起了一代帝都。隋文帝准备放弃汉都,另择新址,龙首原南区就成了首选之地。龙首原南这块平原就是今天西安城及其郊区所在地,它相对于北区来说,地势相对起伏较大,愈向东南,地势愈高。但是原面开阔,面积更广。选作都城更有回旋的余地。而且更便于从东西两面引水入城,解决城市用水的问题。同时原南依靠山原,将都城与渭河远远隔开,再无洪水没都的危险。就当时的情况来说,以隋朝幅员之大,地域之广,隋文帝把新都定在此地,的确是经过了缜密考虑的。隋大兴城较汉长安城面积大一倍以上,这和龙首原南开阔的地形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今天的西安城址就是在唐代皇城的基础上延续发展而来,由此也可证明隋唐长安城在城址选择上的正确性。 <br/>    隋文帝杨坚于开皇二年(582年)六月丙申正式颁诏,任命左仆射高颎为营建新都大监,太子左庶子宇文恺为副监,太府少卿张煲为监丞,开始营建新都。第二年三月即已基本建成宫室。同月,隋文帝迁入新都。自决策建都到迁都,只用了10个月的时间。当时除外郭城垣还来不及建成外,其他如宫城、皇城、宫殿、官署、坊里、住宅、两市、寺观及龙首、清明、永安等城市引水渠道多已建成,修建速度相当快捷。这一方面由于新都规划完善,组织施工有方;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新都不少宫殿、官署是从汉长安故城迁建的。如唐玄宗开元初年,长安太庙坍毁,大臣报告说:因为它原是前秦苻坚的太庙,隋文帝迁建于此,故年久朽毁。不管怎样,如此庞大的鸿篇巨制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仍然体现出设计者与施工者的天才神工了。<br/>  <br/>  图片为唐长安城俯视图<br/></p><img src="http://www.xtour.cn/tang/pic/big_tang.jpg" border="0" alt=""/>
  唐朝建立后,对城做了多方面的修葺工作。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唐王朝渐趋鼎盛。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也不断提高,当初隋朝这种过于理想化的都城平面布局也逐渐被打破而改变。大的变更是伴随着两大宫殿的增修而产生的。<br/>   首先,太宗贞观八年(634年),为了太上皇(即唐高祖) 避暑,在太极宫东侧郭城的北墙外修建大明宫。大明宫位于龙 首原上,高爽清凉,可以弥补太极宫地势比较低下的缺憾。高宗龙朔年间(661—663)再加扩充,规模与太极宫不相上下而气魄之宏伟则超过之。高宗以后,唐朝帝王大多以大明宫为主要宫寝,只有在特殊的重大典礼时,才到太极宫按照礼制行事。大明宫由于建在长安郭城以外,它的宫城正门丹凤门就开在郭城北墙之上,南面恰对翊善坊,坊墙阻碍宫门。因此,为 了开通丹风门街,于是分翊善和永昌两坊,增置了光宅和来庭两坊。四坊中间打通了一条直通皇城延喜门与郭城通化门之间的东西街道上的南北向大道,朱雀街东比原来多出了两坊。<br/>    第二个重大改变仍然在唐长安的街东。那就是随着兴庆宫的修建而带来的街东里坊的变迁。兴庆宫的位置本为隆庆坊所 在,玄宗李隆基即位前与兄弟同居此坊。开元二年(714年), 为避玄宗李隆基讳,改隆庆坊为兴庆坊,并建兴庆宫。开元十四年(726年)将兴庆宫的规模又加以扩大,于是侵占永水嘉坊半坊之地,西面的胜业坊的东墙也因兴庆门外街道加宽而l司西退缩,使原来“畦分棋布”的街坊面貌又有所改变。同时也因这些改动均集中于街东而使朱雀街两侧东西对称的形制也相应发生了一些变化。 <br/>    总之,从大兴城到长安城经历了隋初创建与唐代增修的两个发展过程。经过这一历程,长安城建筑更加宏伟壮丽,城市规划日臻完善,成为我国古代也是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上程之一。<br/>  营建都城是国之大事,所谓“定鼎之基永固,无穷之业在斯”,它关系到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多重影响,也影响着都城多方面的发展。因此,在建筑布局上总要有一些原则与方法,尤其在中国古代,精神信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追求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城市布局上往往都被赋予某些象征性意义,隋、唐都城规划布局仍然不能逃脱这种窠臼。以都城的平面布局来看,所谓“建邦设都,必稽玄象”的象天思想在这里得到了更大的发挥与阐扬。<br/>    宫城、皇城、外郭平行排列,以宫城象征北极星,以为天中;以皇城百官衙署象征环绕北辰的紫微垣;外郭城象征向北环拱的群星。因此,唐人即有诗吟“开国维东井,城池起北辰”,说的就是这种布局效应。当然,它也是封建皇帝据北而立,面南而治儒家传统思想的一种体现,它作为历代帝王治国总的指导思想,贯穿始终,也体现到都城的规划布局上,增加了皇帝君权神授思想的神秘色彩。<br/>    据宋敏求《长安志》引《隋三礼图》记载,大兴城的街数、坊数的设计也都有所依凭。皇城之南四坊,以象四时;南北九坊,取则《周礼》九逵之制;皇城两侧外城南北一十三坊,象一年有闰,无论事实是否如此,将其附会成具有象征意义的设计则是都城设计的普遍规律。<br/>    另外,随着中国古代风水思想的发展,宇文恺也将这一思想引入大兴城的规划设计当中。大兴城址选在汉长安故城之南,地势敞阔平远,有东西走向的六条土岗横贯,如果从空中俯视西安大地,就能看出这种地面形状很像《易经》上乾卦的六爻。乾卦属阳,称九,自上而下,横贯西安地面的这六条土岗从北向南,依次称为九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br/>  <br/>    从六坡的高度看,地势从南到北渐次降低。那么宫城所处的位置则相对较低。不把宫城设置在最高处是另有原委。根据天上星宿的位置,最为尊贵的紫微宫居于北天中央,它以北极为中枢,东、西两藩共有十五颗星环抱着它。紫微宫即有皇宫的意思,皇帝贵为天子,地上的君主和天上的星宿应该相对应,因此,只能把皇宫布置在北边中央位置。而且北边有渭河相倚,从防卫的角度看,也比较安全。 <br/>    卦论认为初九是潜龙,勿用。九二高坡是“见(现)龙在田”,因此只能 “置宫室,以当帝王之居”。九三之坡,“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如果把百官衙署放在这里,正可以体现文武百官健强不息、忠君勤政的理念。于是宫城与皇城分别被布置在九二和九三坡地上。九五却最尊贵,所谓“九五至尊”,属“飞龙”之位,不欲常人居之,便在这条高岗的中轴线部位,东西对称地建筑了两座规模宏伟的寺观,西面是道教的玄都观,东面是佛教的兴善寺,希望能借用神佛的力量镇压住这个地方的帝王之气。中唐宰相裴度曾因宅建在这条“九五”高坡上,被人借机诬陷为“宅据冈原,不召自来,其心可见”。其实唐代住在这条高岗上的名臣也很不少,比如张说、韩愈、李宗闵、杨国忠、李晟、柳公权。<br/>  <br/>    长安城中东西、南北交错的二十五条大街,将全城分为两市一百零八坊。其中以朱雀大街为界将城区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隶属万年县,本应有五十五坊,因城东南角曲江风景区占去两坊之地,故实领五十三坊;西部属于长安县,有一市五十五坊。 <br/>     一百零八坊排列的象征寓意:108坊恰好对应寓意108位神灵的108颗星曜(如《水浒》中的108将);南北排列十三坊,象征着一年有闰;皇城以南东西各四坊,象征着一年四季;皇城以南,南北九坊,象征着《周礼》一书中所记载的所谓“五城九逵”。 <br/>   为了避免泄掉帝王之气,隋文帝政府下令宫、皇城之南的居民里坊,取消南北门而仅开东西门。<br/>   传统风水在建筑上提倡子午向,即坐北朝南,这一提倡被历代帝王所推崇,唐都长安最初的宫殿建筑均为坐北朝南的子午向。我国古代帝王的座位,身在北方,面向南方。因为帝王是一朝之长,宛如之上,所以帝王坐在北边,北就是“上”,而坐在南边的群臣则为卑下,南就成“下”了。此外,将宫城南面之门命名为“朱雀门”,而将宫城内太极宫的北门命名为玄武门,此皆来源传统风水中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之说。有其名必有其实,太极宫的北门既然被命名为玄武门,它就必然带有与之对应的“坎”卦之象征寓意(八卦中坎象征陷)。唐初围绕继承皇位而发生的宫廷之战──玄武门事变在这里发生,恰好与不谋而合。由此看来,城市街道、建筑的命名大有讲究。 <br/>    还有,在太极宫中太极殿以北建有两仪殿,“两仪”之称谓也是出自《周易》,“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br/>  <br/>  图为龙首原六坡与乾卦关系图<br/>
六楼的年代搞错了吧!
&nbsp;&nbsp;&nbsp; <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61b713">灯塔看守兄要么不出手,要出手必有好图好文章。赞一个,好图好文章!!!</font></strong>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灯塔看守</i>在2006-4-8 2:39:00的发言:</b><br/>六楼的年代搞错了吧!</div><p></p>&nbsp;&nbsp;&nbsp;&nbsp;&nbsp; 没有。这些都是,明朝嘉庆皇帝时代的写实画作。
<p>司母戊鼎</p><p>&nbsp;&nbsp;&nbsp;&nbsp;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贵重文物,也是迄今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鼎重875公斤(因缺一耳,故原鼎重当不止此数),通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立耳,长方形腹,四柱足中空,所有花纹均以云雷纹为地。耳的外廓饰一对虎纹,虎口相向,中有一人头,好象被虎所吞噬;耳的侧缘饰鱼纹。鼎腹上、下均饰以夔纹带构成的方框、两夔相对,作饕餮形,中间隔以短扉棱。鼎腹四隅皆饰扉棱,以扉棱为中心部分,都是没有花纹的长方形空白地。足部饰兽见面纹,下有三道弦纹。腹内壁有铭文“司母戊”三字。<br/>&nbsp;&nbsp;&nbsp;&nbsp;&nbsp; 关于这三个铭文如何解释,目前学术界有三种说法:1.一般的解释认为此鼎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司”解释为职司、官司、典司。2.另一种解释认为这是一个氏族的名称。3.第三种解释在“司”释为祠。“祠”就是祭祀的意思。也还有把“司”释作皇王后的“后”字的。“母戊”是谁呢?最早的推测,“母戊”可能是殷王帝乙的配偶妣戊,即文丁的母亲,作器者则为文丁。卜辞记载文丁的配偶为妣癸,而帝乙的配偶却不见记载。因此,陈梦家认为“母戊”可能是指武丁的法定配偶或祖甲的法定配偶,因此作器者可能为祖庚、祖甲,或廪辛、康丁。这样,该鼎就是殷墟前期的遗物。殷墟妇好墓的发掘,出土了司母鼎,其形制和文字风格都与司母戊鼎相近似,出土的铜钺,亦饰有虎噬人头的图案,这些都为后一种说法,即司母戊鼎为武丁、祖庚、祖甲时所铸器,提供了证据。<br/>&nbsp;&nbsp;&nbsp;&nbsp;&nbsp; 就一般情况而言,铸造方形器要比圆形器困难,何况象司母戊鼎这样的重器,工艺复杂程度,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其困难可想而知,这就要求制作者有相当高的技术水平。关于大鼎的铸造方法,根据研究者的观察分析,认为大鼎是采用组芯的造型方法,即先用粘土塑造泥模,用泥模翻制陶范,再把陶范合到一起灌注铜液。从铸造痕迹来看,司母戊鼎使用二十块范畴铸成的。一次铸造成功如此巨大的器物,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它标志着商代青铜器铸造技术的发展水平。<br/>&nbsp;&nbsp;&nbsp;&nbsp;&nbsp; <br/></p>
<p>&nbsp;青铜车马</p><p>&nbsp;&nbsp;&nbsp;&nbsp; 1980年12月份,在秦始皇陵西侧20米处,发掘出土了两乘大型彩绘的铜车马。按照当时的发现的顺序,它们分别被编为一号和二号铜车马。当时它们都被埋在7米深的坑里,外面用一个木椁装着。因为年代的久远,木椁早已腐朽了。其中一号铜车马碎成了3000多片。经过专家们近8年的修复,于88年的5月1日正式对外展出;而二号铜车马当时已碎成1555片。经过2年半的时间,又使它重新焕发出了当年的瑰丽姿彩。据考证,这两乘车的体积均为真车真马的1/2,它们处处都是依照真人、真车、真马制造的。当时秦始皇曾经五次巡游天下,这两乘车就是秦始皇车队中的两辆。当年,这两乘铜车马的出土曾经使多少人赞叹不已!因此,它们也被人们称为“青铜器之冠”。<p></p></p><p><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font color="#000000">&nbsp;&nbsp;&nbsp;&nbsp;这两乘车都是驷马单辕,呈前后纵向排列。前面的一号车为古代的“高车”,也叫“立车”,因为乘坐这辆车要保持站立的姿势而得名。一号车一共有1500余件金银饰件,显得华丽富贵。车上的华盖直径为1.22米。这个华盖是敞开的,具有遮阳蔽雨的功能;也可以更好的向远处眺望,还可以随时对付突发事件。圆形的华盖与方形的车厢体现了古人的一种“天圆地方”的思想。这辆车上还配备有大量的武器。在车厢的前面有一柄弩机,在车厢的前侧和左侧各有一个箭&nbsp;&nbsp;,共装有62支铜簇。其中有四支平头簇,可能是用来发射信号的。在车厢内的箭&nbsp;&nbsp;中还发现有盾牌一件。截止目前为止,它是首次发现的、秦代的,同时也是迄今考古发掘中出土年代最早的,而且是形状最完整的青铜盾牌。这一切都鲜明的表明了一号车是用来保护后面二号车安全的。<p></p></font></font></font></p><p><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font color="#000000">&nbsp;&nbsp;&nbsp;&nbsp;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二号铜车马了。这辆车叫“安车”,也叫“&nbsp;&nbsp;&nbsp;&nbsp; ”车,因为乘坐这辆车温暖舒适而得名。这辆车长3.17米,高1.06米;铜马的高度为65-67厘米左右,身长为1.2米,重量各不同,最轻的为177公斤,最重的达到了212.9公斤;车马人的总重量为1243公斤.这辆铜车马的主体是由青铜铸造而成,共有金银饰件1720件,总重量达7公斤.其制作工艺之高超和造型艺术之精妙令人赞叹不已。我们可以看到前面拉车的四匹马个个耳若削竹,目似悬铃,头方肚圆,胸部肌肉发达,四条马腿也稳健有力。中间的两匹马叫“服马”,两边的两匹马是拉车的叫“骖马”。马的制作技术达到了非常高超的境界。马的项圈是由42节金与42节银焊接而成。它的焊接点用24倍的放大镜才可以清楚的看到。金和银的熔点不同,能把着两种金属焊接在一起,表明秦代的工艺也是相当高的。马的笼头是用一根金管与一根银管采用子母扣连接的形式制成的。在笼头上有一根削子,将这根削子拔下,就可将笼头完整的取下。我们再注意看一下,在右骖马的头上有一个穗形的璎珞,它叫做“翥”,这是皇家车队的特殊标志。由于是皇家车队,因此要求它们行走起来必须平稳,于是在马身之间以“胁驱”相隔。这样,可使马匹保持一定的间距,如果它们离的太近,胁驱就会扎疼它们。我们再来看一下二号车上的华盖。华盖的面积为2.3平方米,最厚处为4毫米,最薄处为2毫米。发现它时,它已碎成了199块。但在修复时,发现华盖是一次烧铸而成。这个华盖就像一个龟壳一样,俗话说的好:“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龟。”这表明秦始皇希望自己永远长寿。这个车厢是由前驭式与后乘式两部分组成。后乘式里边非常宽敞,人在里边可以坐卧凭依,非常舒适。在后乘式前面以及左右两侧各有三个车窗,门开在后面,门窗都是可以灵活启闭的。车窗上有许多小孔,这样不仅可以用来调节空气,而且可以在车内看到车外的景物,在车外却无法看到车内的情况,设计科学、合理。车轮上的辐条共有30根,象征一个月的30天。我们再来看一下安车上的驭手。他头戴“&nbsp;&nbsp; 冠”,表明是一个将军级的人物。1984年邓小平阅兵时,为他开车的就是一个中央首长。因此,安车上这个驭手的身份也就勿庸置疑了。这个驭手俑身后佩带着一把剑,剑鞘与剑是连在一起的,拔不出来。这是因为秦始皇生性多疑,特别是荆轲刺秦王以后,他更害怕有人暗杀他。因此驭手俑佩带的是假剑,一方面可以不失其威严,另一方面呢,也不必担心被暗杀了。这辆车的时速可达每小时35公里。当时秦始皇的车队是虎罴开道,豹尾在后,气势浩浩荡荡。但是秦始皇当时乘坐的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安车。据史书记载,秦始皇的车队共有“九九八十一”辆车,而秦始皇乘坐的,则是由六匹马驾辕的一辆纯金的金根车。它可能也被作为秦始皇陵的一个陪葬品埋在了秦陵的附近,说不定到不久的将来便会发现。希望到时候各位能够再来一睹皇家车队的迷人风采。</font></font></font></p><p>&nbsp;&nbsp;&nbsp;&nbsp; </p><p></p><p>&nbsp;&nbsp;&nbsp;&nbsp; 秦陵一号铜车马</p><p>&nbsp;</p><p></p><p>&nbsp;&nbsp;&nbsp;&nbsp; 秦陵二号铜车马</p>
铜车马铸造工艺堪称<img height="79" src="http://www.shaanxi.cn/sx_into/sxzz/news/uppic/2172172004111927_2.gif" width="157" align="right" border="1" alt=""/>伟大的奇迹。考古专家经过仔细清理发现二号铜车马总共由3462个铸件组成,其中铜铸件1742件,金铸件737件,银铸件983件。总重量达1241公斤,其中金铸件3公斤多,银铸件4公斤多。一号铜车马铸件的数量也不会相差太远。两乘车加起来不少于5000多个零部件,尤其令人拍手叫绝的是这里所有的零部件全部是铸造成型。而这5000多个零部件无论是大至2平方米以上的篷盖、伞盖及车舆、铜马、铜俑等,还是不足0.2平方米的小攸勒管都是一次铸造成型。 <p class="12black" align="left">  就拿篷盖与伞盖的铸造来说,它不仅面积大,而且薄厚不一,小厚的地方为0.4厘米,薄的地方仅有0.1厘米,再加上篷盖、伞盖都有一定的弧度,这样难度大的篷盖、伞盖能一次性浇铸成功,不要说在2200年前的秦代,就是在科技发达、设备齐全的今天也并非易事。铜马和铜俑的铸造也令我们当代的工程师望尘莫及。我们发现8匹铜马、两个御宫俑的铸造都达到了惟妙惟肖的程度,无论是整体造型,还是神态、性格、气质的刻划都可以与秦俑坑那雕塑最好的将军俑相媲美。铜马、铜俑铸造如此准确,形神兼备实为罕见。比如铜马的笼头,它是由82节小金管和78节小银管连接起来,每节扁状金银管长仅0.8厘米,一节金管与一节银管以子母卯形式相连接,其精细和灵活程度较之现代的表链毫不逊色。更令人感到惊奇的是那马脖子下悬挂的缨络,这些缨络全是采用一根根细如发丝的铜丝制作的。专家们用放大镜反复观察,惊奇地发现铜丝表面无锻打痕迹,粗细均匀,表明很可能是用拔丝法制成。尤其是以铜丝组成的链环,是由铜丝两端对接焊成,对接面合缝严密。如此纤细的铜丝(0.5毫米)到底是用什么方法制作?采取什么样的工艺焊接?目前还是一个谜。 <br/><br/>  总之,铜车马的铸造工艺堪称古代青铜冶铸方面了不起的奇迹。试想当时没有车床,更没有现代化的冶铸设备,铸造出如此精美的金、银、铜大小规格不同的车马部件实在是一项伟大的创举。</p>
<p>中国瓷器-<strong><font color="#21447d">2005年</font></strong></p><p><strong><font color="#21447d">&nbsp;&nbsp;&nbsp; </font></strong></p><p></p><p>&nbsp;&nbsp;&nbsp; “鬼谷子下山”元青花瓷罐 <br/><br/>&nbsp;&nbsp;&nbsp;&nbsp;伦敦佳士得 <br/><br/>&nbsp;&nbsp;&nbsp;&nbsp;2005年 7月 12日成交 <br/><br/>&nbsp;&nbsp;&nbsp;&nbsp;尺寸: 27.5cm <br/><br/>&nbsp;&nbsp;&nbsp;&nbsp;成交价: RMB约 267, 000, 000元</p><p>&nbsp;&nbsp;&nbsp;&nbsp; <br/></p><p></p><p>&nbsp;&nbsp;&nbsp;&nbsp;&nbsp; 清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双耳瓶 <br/><br/>&nbsp;&nbsp;&nbsp;&nbsp;香港苏富比有限公司 <br/><br/>&nbsp;&nbsp;&nbsp;&nbsp;2005年 10月 23日成交 <br/><br/>&nbsp;&nbsp;&nbsp;&nbsp;尺寸: 16.5cm <br/><br/>&nbsp;&nbsp;&nbsp;&nbsp;成交价: RMB122, 408, 800元</p><p>&nbsp;&nbsp;&nbsp; <br/></p><p></p><p>&nbsp;&nbsp;&nbsp; 元十四世纪中期青花“锦香亭”图罐 <br/><br/>&nbsp;&nbsp;&nbsp;&nbsp;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 <br/><br/>&nbsp;&nbsp;&nbsp;&nbsp;2005年 11月 28日成交 <br/><br/>&nbsp;&nbsp;&nbsp;&nbsp;尺寸:高 27.3cm&nbsp;<br/>&nbsp;&nbsp;&nbsp;&nbsp;成交价: RMB49, 989, 600元</p><p><br/>&nbsp;</p><p></p><p>&nbsp;&nbsp;&nbsp; 乾隆外粉青釉浮雕芭蕉叶镂空缠枝花卉纹内青花六方套瓶 <br/><br/>&nbsp;&nbsp;&nbsp;&nbsp;纽约苏富比有限公司 <br/><br/>&nbsp;&nbsp;&nbsp;&nbsp;2005年 5月 2日成交 <br/><br/>&nbsp;&nbsp;&nbsp;&nbsp;尺寸: 40cm <br/><br/>&nbsp;&nbsp;&nbsp;&nbsp;成交价: RMB47, 615, 200元</p><p>&nbsp;&nbsp;&nbsp;&nbsp; <br/></p><p></p><p>&nbsp;&nbsp;&nbsp; 清乾隆青花缠枝花卉双龙耳扁壶 <br/><br/>&nbsp;&nbsp;&nbsp;&nbsp;香港苏富比有限公司 <br/><br/>&nbsp;&nbsp;&nbsp;&nbsp;2005年 10月 23日成交 <br/><br/>&nbsp;&nbsp;&nbsp;&nbsp;尺寸: 45.2cm <br/><br/>&nbsp;&nbsp;&nbsp;&nbsp;成交价: RMB36, 336, 800元</p>
<p>抱歉,这次是我搞错了。只怪我学识不精,不知道明朝也有嘉庆年号。</p>
&nbsp;&nbsp;&nbsp;伦敦佳士得2005年7月12日成交的成交价为RMB约 267, 000, 000元的元青花瓷罐“鬼谷子下山”,算在中国瓷器名品中,能够排得上多少多少号?!!!这就是现在我们中国古代瓷器,在世界收藏市场上的价值体现。<br/>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灯塔看守</i>在2006-4-8 12:30:00的发言:</b><br/><p>抱歉,这次是我搞错了。只怪我学识不精,不知道明朝也有嘉庆年号。</p></div><p><strong>&nbsp;&nbsp;&nbsp;&nbsp;&nbsp; 郁闷,真的是我错了5555555。抄帖子也会碰上这种事情,可能是</strong><a href="http://www.greatchinese.net/emperors/mingshizong.htm"><font color="#ff0000"><strong>明世宗 朱厚熜</strong></font></a><strong> (嘉靖 1522-1566)吧。</strong></p>
<p>五曲葵口秘色瓷盘</p><p>&nbsp;&nbsp;&nbsp; 法门寺五曲葵口秘色瓷盘,1987年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高4厘米,口径25.2厘米。口沿呈五曲花瓣形,坦腹斜收,平底内凹,通体施青绿色釉,釉色匀净莹润。这种瓷器是越窑专为皇室烧造的,因其釉料配方和烧制工艺“秘而不宣”,故称之为秘色瓷。</p><p>&nbsp;</p><p></p><p>&nbsp;</p>
<p style="TEXT-INDENT: 2em;">法门寺秘色瓷八棱净水瓶 </p><p style="TEXT-INDENT: 2em;">&nbsp;</p>
<p>法门寺银棱平脱秘色瓷碗</p><p>&nbsp;</p>
<p><strong>白瓷台灯</strong></p><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nbsp;&nbsp;&nbsp; 唐代白瓷的经典作品,出土河南省</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郏县刘家渠,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span></p><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span>&nbsp;</p><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span>&nbsp;</p>
<p><strong>刑窑白釉穿带壶</strong></p><p><strong>&nbsp;&nbsp;&nbsp; <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nbsp;&nbsp;&nbsp;&nbsp; 五代时期邢窑白瓷之精品,釉色洁白匀净,</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制作工艺精湛,现藏于上海博物馆。</span></p><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span>&nbsp;</p></strong></p><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nbsp;&nbsp;&nbsp;&nbsp; 五代时期邢窑白瓷之精品,釉色洁白匀净,</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制作工艺精湛,现藏于上海博物馆。</span></p><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span>&nbsp;</p>
<p><strong>碗口莲花青瓷瓶</strong></p><p><strong>&nbsp;&nbsp;&nbsp; <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nbsp;&nbsp;&nbsp;&nbsp; 五代青瓷之精品,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子</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弹库子弟学校,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span></p></strong></p><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nbsp;&nbsp;&nbsp;&nbsp; 五代青瓷之精品,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子</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弹库子弟学校,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span></p>
<p><strong>白瓷长颈瓶</strong></p><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nbsp;&nbsp;&nbsp;&nbsp;&nbsp; 唐代白瓷中的精品,现</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span></p><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span>&nbsp;</p>
<p><strong>白釉贴花壶</strong></p><p><strong>&nbsp;&nbsp;&nbsp; <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隋朝时期白瓷之佳作,现藏于</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河南省博物馆。</span></p><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span>&nbsp;</p></strong></p><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隋朝时期白瓷之佳作,现藏于</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河南省博物馆。</span></p><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span>&nbsp;</p>
<p><strong>青瓷鸡首壶</strong></p><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nbsp;&nbsp;&nbsp;&nbsp; 南朝时期青瓷的经典之作,现藏</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浙江省嵊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span></p><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span>&nbsp;</p>
<p><strong>青瓷卣</strong></p><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nbsp;&nbsp;&nbsp;&nbsp; 西晋时期作品,反映制器工艺已达</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到相当的水平,现藏于故宫博物馆。</span></p><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span>&nbsp;</p>
<p><strong>青瓷羊形烛台</strong></p><p>&nbsp;</p><strong><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nbsp;&nbsp;&nbsp; 三国时期作品,背上端开一圆洞,</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应是烛台,出土于江苏省南京清</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凉山吴墓,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span></p><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span>&nbsp;</p></strong>&nbsp;
<p><strong>汝窑粉青釉洗</strong></p><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nbsp;&nbsp; <font size="2">宋代以汝窑为首,此洗为汝窑精品,造型</font></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font size="2">圆润,釉色含蓄,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span>&nbsp;</p>
<p><strong>菊辨盘</strong></p><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font size="3">&nbsp;&nbsp;&nbsp; 宋代哥窑精品,菊花造型,乳白</font></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font size="3">釉质凝重润泽,富有美感。</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span>&nbsp;</p>
设计少创意&nbsp;&nbsp;工艺不精美&nbsp;&nbsp;堆在廉价店&nbsp;&nbsp;难进大商场<br/><b>中国瓷器在美遭冷遇</b><br/><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530"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table cellspacing="1" cellpadding="3" width="400"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people.com.cn/media/20030109/212981.tif.jpg" alt=""/> </td></tr><tr><td>  梅西百货出售的一套德国产名牌瓷器售价2000多美元。 </td></tr></tbody></table></td></tr><tr><td class="F11">  本报驻美国特约记者朱国秋<br/>  在英文中,“瓷器”和“中国”是同一个单词“China”,这多少反映出中国瓷器曾经辉煌的历史。中美经贸关系史也是从瓷器开始的:1784年2月22日,一艘由民船改装的商船———中国皇后号由纽约出发驶向广州,1785年5月11日返回纽约,带回了大量中国瓷器,由此拉开了中美贸易的序幕。中国瓷器迄今在纽约收藏界享有盛名,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着最早来到美国的中国瓷器。然而在美国的日用瓷器市场,中国瓷昔日的荣耀已经黯然褪色。<br/>  豪华商场难见中国瓷器<br/>  位于纽约曼哈顿岛34街的梅西百货公司号称全球最大的百货商店,这里的东西价格适中。由于是圣诞购物旺季,梅西的瓷器部布置得富丽堂皇,购物者络绎不绝。仔细地搜索过几遍之后,记者确认这里没有一件产自中国的瓷器。瓷器部经理介绍,目前梅西销售的进口瓷器大多产自英国、德国和意大利,这些品牌名气响,设计、工艺都无可挑剔,因此尽管价格要比美国本土烧制的瓷器高,但销量十分稳定。记者问他知不知道中国景德镇生产的瓷器也很有名,这位经理略带窘迫地回答,他知道中国的瓷器“以前很有名”,但不太清楚景德镇在哪里,而且梅西也从来没有进口中国瓷器的打算。随后,这位经理热心地带记者参观各国名牌瓷器,记者看到这里销售的各种西餐具、茶具都精美异常,找不出一丝瑕疵。许多顾客在购买瓷器后要求按礼品包装,经理说,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一般都有好几套瓷制的餐具和茶具,如果用密胺或搪瓷用品待客,就显得不够“体面”,因此将精美瓷器作为礼品一直是美国人的习俗。<br/>  在新泽西一家名为Shorthill的豪华商场,笔者直奔布置得美轮美奂的瓷器部。最显眼的柜台是英国名牌RoyalDoulton和Wedgwood,前者的设计特点是玫瑰花型勾勒金边,而后者的蓝色花图案也显得古朴典雅,据说是从景德镇“移花接木”的。美国本土品牌Lenox也相当引人注目,它的设计思路以花木小鸟为主,不管是碗、杯还是花瓶,一概在上面镶一条24K金的装饰线。由于这家商场是全美最奢华的,价格高得吓人,但瓷器部营业员称,圣诞旺季时一天可以销掉近百套。在一些欧洲名牌餐具的柜台前,都有其品牌的详细介绍,说明哪些产品被皇室收藏,哪些产品在国宴上款待贵宾。记者在这里也没有发现任何中国瓷器,便问营业员:“布什总统前不久在得州牧场招待江主席,收到了江主席送的一套精美瓷器,你知道那套瓷器是中国什么品牌的吗?”她摇摇头回答,“我没注意媒体报道中提到中国瓷器。”而且在她印象里,亚洲瓷器能够让美国人接受的,只有日本和韩国的某些品牌。<br/>  中国瓷器多是劣质品<br/>  经过朋友的指点,笔者最后还是在唐人街上华人开的杂货铺里找到了中国瓷。在一个堆积如山的货柜上,记者发现了许多陶瓷杯子和大碗。店主说,他从一个华人批发商那里进货,具体产地他也不清楚。唐人街上卖的中国瓷器大多标有景德镇出产的字样,但记者发现其“出身”可疑。有些店卖的粗瓷碗大小不一,底部粗糙,印花模<br/>  糊,一看就知道是大批量生产的劣质货。一些所谓景德镇陶瓷工艺品,也是设计呆板、烧制失败的废品。一个福州新移民店主说,我们的顾客都是新来的乡亲,手头不会宽裕,东西只要便宜、合用就行。有了上述比较,笔者不禁唏嘘,泱泱陶瓷大国竟然在国际市场上遭遇如此屈辱。<br/>  大部分人对中国瓷器印象不佳<br/>  根据美国全国日用瓷制造协会的最新资料,美国的Lenox、欧洲的Noritake、Wedgwood、RoyalDoulton以及日本的Mikasa这5家公司,目前占据了美国陶瓷餐具市场的92%,这表明作为一个瓷器大国的中国,已经在美国市场上处于微不足道的地位。笔者曾和一位熟悉国际陶瓷贸易的美国专家交谈,他表示,中国服装和玩具可以所向披靡地占领美国市场,却在自己擅长的瓷器制作上输给欧美甚至日本,实在令人费解。<br/>  在和一些瓷器专家及零售商交谈中,笔者发现大部分人对中国瓷器印象不佳。首先,设计上缺乏创意,既不如欧洲瓷器精美,也不如日本瓷器古朴。其次,工艺粗糙、质量低劣,尚未脱离“锅碗瓢盆”的阶段。另外,中国瓷器在销售渠道上还停留在“守株待兔”的水平,开拓美国市场的经验不够丰富。日本和韩国瓷器之所以近年来能在美国市场崭露头角,就是在销售上动了脑筋。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放弃了在百货商场和欧美产品争柜台的努力,而采用到郊区开设大型工厂直销店的方式,并通过报纸、电视以及向老主顾发送促销广告,效果非常不错。如今美国很多中产阶级家庭都有一两套日本Mikasa瓷器,而韩国瓷器也随着韩国烧烤的走红,日益引起美国家庭主妇的收藏兴趣。▲ </td></tr></tbody></table><p>《环球时报》 (2003年01月08日第十九版) </p><p></p><p>中国瓷器曾在世界名噪一时,但目前瓷器销量排名仅在30多位,远远落后于欧洲乃至日本。“这就是长期丧失美学追求、缺乏创意的结果。” </p>
<p><strong>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strong></p><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font size="3">宋代钧窑中的精品,此花盆曾收藏</font></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font size="3">于清代皇宫,现藏于故宫博物院</font></span></p><p></p>
<p>&nbsp;<strong>钧窑尊</strong></p><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font size="2">宋代瓷器中的精品,钧窑出产,</font></span><font size="2"><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造型厚重沉稳,釉色变化万千</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span></font></p><p></p><p></p>
<p>&nbsp;<strong>定窑荷叶童子枕</strong></p><p>&nbsp;</p><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font size="3">&nbsp;&nbsp;&nbsp; 北宋定窑中的精品,具有浓郁的生</font></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font size="3">活气息,美国旧金山私人收藏。</font></span></p><p>&nbsp;</p>
  梅森,在德国是一个小地方,只有居民3万人,但在欧美却是一个闻名遐迩的“大地方”。因为这里是欧洲瓷器诞生的地方,也是欧洲历史上第一家瓷厂建立的地方。1710年以来,这里生产的“梅森牌”艺术瓷和生活用瓷成为欧美上层人士渴望拥有的珍品,无论是在法兰克福、巴黎、罗马、伦敦、纽约最昂贵的购物中心,都可以看到梅森瓷器专卖店。 <br/><br/>  在德国采访期间,德国萨克森州公共关系部的朋友特意安排记者前往梅森瓷厂博物馆访问。对于来自瓷器故乡中国的记者,德国朋友多次表示,一定要去梅森瓷厂博物馆看看,因为那里有瓷器。 <br/><br/>  梅森靠近捷克,位于厄尔士山脉脚下,易北河从城市面前静静流过。在这起伏的群山中蕴藏有丰富的陶瓷原料——高岭土,这里的人也管这种瓷土叫高岭土,发音与汉语一样。据介绍,数百年前,前往中国探宝的人将这种土从中国带回了德国,他们只知道中国人管它叫“高岭”。 <br/><br/>  在梅森瓷厂博物馆,博物馆馆长汉斯·瓦尔特博士是一位自少年起就在梅森瓷厂工作的老专家,他告诉记者,早在13世纪14世纪的时候,欧洲各个王国的上层社会就对来自中国的瓷器非常喜爱,视若珍宝,那些绘有精美人物花鸟图案的瓷器,以碧玉般的质地,凝脂般的白晰让那些王宫贵族如醉如痴,千方百计地四处搜集,甚至派遣哥伦布前往东方探宝,结果却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br/><br/>  汉斯馆长说,梅森这个地方在18世纪的时候属萨克森大公国,萨克森大公对中国的瓷器爱不释手,宫中收藏了许多通过东印度公司贩到欧洲的中国瓷器,但他并不满足仅仅收藏中国瓷器,他希望能够在本国生产瓷器,并且与中国瓷器一样好。他专门拨出钱款,调集能工巧匠来到厄尔士山下,潜心破解中国瓷器的秘密。 <br/><br/>  1707年,老窑工波特格率领的一批窑工经过无数次试验,终于烧出了欧洲第一窑红瓷。1708年1月15日,波特格窑厂的记录表明,这一天他们烧出了真正的白瓷,后来这一天就被认为是欧洲瓷器的诞生日。1709年3月28日,波特格向萨克森大公递交报告,宣布他已经成功烧制出了瓷器。到了1710年1月23日,萨克森大公颁布最高法令,用拉丁、法兰西、德意志、荷兰文字宣布:“萨克森大公的瓷器已经能够制造了,而且和中国的瓷器品质一样好。” <br/><br/>  1710年6月,萨克森大公阿古斯特命令在有高岭土的梅森阿尔布里克堡建起了梅森瓷厂,梅森瓷厂在这里一直生产到1864年。到了19世纪,梅森瓷厂作为欧洲第一家瓷厂,在欧洲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受到沉重打击,手工作业已经满足不了市场的要求,新技术的瓷厂层出不穷。梅森瓷厂决定择址另建完全现代化的瓷厂,老厂址就留下来作为瓷厂的博物馆。 <br/><br/>  汉斯馆长介绍道,早在1764年,梅森瓷厂就十分重视产品的艺术品质,在世界瓷器历史上最早建立了自己的绘画艺术学校,同时也是萨克森大公国艺术学院的分校,教授内容是瓷器的绘画与雕刻艺术,萨克森大公指令这所学校专为瓷器厂培养艺术人才,这家绘画学校的首任校长是大公的私人画师。 <br/><br/>  梅森瓷厂博物馆收藏有数以万计的瓷器,从建厂第一天起生产的瓷器都有收藏,还有大量瓷器模具和绘画底稿。记者在现场看到,梅森瓷厂早期生产的瓷器不少装饰图案都带有明显的中国色彩,中国神话传说、中国的花鸟鱼果都原样照搬。到了1916年1月6日,梅森瓷厂决定向外界公开展出200年来瓷厂所生产的瓷器,并且成立了梅森瓷厂博物馆,常年对外展出。二次大战后,梅森瓷厂的所有瓷器被苏联军队掠至列宁格勒。1958年,苏联将瓷器归还给梅森瓷厂,1960年,在梅森瓷厂建厂250周年的时候,这些价值连城的艺术珍品再度与世人见面。 <br/><br/>  汉斯馆长最后说,我们对中国的古代瓷器充满了敬意,中国人向世界赠送了一件辉煌的礼品——瓷器,中国瓷器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他要坦率地说,今日世界高档瓷器市场上,中国并没有地位。2001年,汉斯曾访问过中国,到过一直让他向往的陶瓷产地。看过以后,他很失望。他说中国庞大的瓷器工业,却以很粗糙的工业化方式生产大量的低质量产品,又以很低的价格销向市场。一些业内人还没有意识到产品质量与品牌的重要性。以中国人的聪明与智慧,他相信中国一定会重返世界瓷器顶峰的。
<strong>定窑白釉龙首流净瓶</strong> <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nbsp;&nbsp;&nbsp;&nbsp; <font size="3">宋代定窑佳作,出土于河北省定州城内静志</font></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font size="3">寺塔基地宫,现藏于河北省定州市博物馆。</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span>&nbsp;</p>
<strong>耀州窑青釉提梁倒灌壶</strong> <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font size="3">&nbsp;&nbsp;&nbsp; 宋代耀州窑瓷器中难得的珍品,出土</font></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font size="3">于陕西省西安市,此壶构思奇特,装</font></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font size="3">饰精美,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font size="3"></font></span>&nbsp;</p>
<strong>哥窑贯耳长颈瓶</strong> <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font size="3">&nbsp;&nbsp;&nbsp; 宋代哥窑中的精品,器型沉稳刚健,釉面开</font></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font size="3">片细密,工艺精湛,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span>&nbsp;</p>
<strong>哥窑鱼耳炉</strong> <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nbsp;&nbsp;&nbsp;&nbsp;&nbsp; <font size="3">宋代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font></span><font size="3"><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价值,细小开片,在哥窑传世品</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中不多见,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span></font></p><p class="MsoNormal"><font size="3"><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宋体;"></span></font>&nbs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