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道路”的思考:私有化的后果会如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2:42:20
  东欧国家的私有化进程是伴随着社会转型同步发生的,从柏林墙被推倒的那一刻起,东欧地区的私有化大幕就此拉开。和绝大多数的东欧国家不一样的是,联邦德国对于民主德国实际上是一次整体并购,而由于联邦德国的强大财力,又足以支持新德国在前民主德国实施“休克疗法”,尽管由此导致此后两年民主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损失了30%。<br/><br/>  和绝大多数的东欧国家一样的是,统一后的德国在第一时间就对民主德国的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手术。根据科尔政府授权进行的清产核资表明,民主德国的银行和工厂的全部固定资产其价值约为3200亿美元。<br/><br/>  令人震惊的是,根据德国的预算文件,德国不但没有从出售前民主德国的工厂和银行中收到至少3200亿美元的费用,反而还为此贴进去1800亿美元。换句话讲,德国为民主德国的私有化损失了5000亿美元,3200亿的固定资产不但分文未取,白送而且还为此补贴了1800亿美元作为接盘者的代价,德国政府不但没有从买主那里收钱,还向买主们提供资金。<br/><br/>  这就是私有化的德国模式。<br/><br/>  但实际上这是一个符合德国国情的、特殊的、不能拷贝的模式。<br/><br/>  因为几乎就在私有化的同时,联邦德国就开始以相当于民主德国全部个人消费支出40%的水平为民主德国提供消费资助。由于私有化而提前退休的员工从联邦德国那里领到的报酬远比工资要高,而继续留在工作岗位的人的工资则由全德工会来制定,虽然比联邦德国的同行低一半,但是远远超过他们的劳动生产率。也就是说,德国政府把民主德国的人民的生活负担了起来。<br/><br/>  但是,东欧国家的改革者们往往看到的是前者而忽略了后者。民主德国的国有资产被倒贴收购的实践,直接刺激了东欧地区的国有资产贱卖风潮,导致了“波兰道路”的产生。<br/><br/>  研究波兰的私有化之路是有意义的,因为波兰在整个东欧地区是除民主德国之外最大的经济体,其资产差不多是匈牙利的两倍;和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的渐进式改革不同,波兰实行的是十分激进的改革即“休克疗法”;更重要的是波兰私有化的后果是国有资产的75%左右落到了外国投资者的手中,这后果的严重性不仅仅体现在波兰人民几十年艰苦卓绝的重大牺牲而积累起来的国有资产被仅相当于实际价格即市场的价格的一个零头就被处理掉了,而且还体现在将自己国家通过原有的国有资产获取利润的权力也同时转让给了外国,国民财富大量流失,国家所得的只有劳动力的劳动所得,即工资。这意味着,波兰如果要在本国重新建立自己的固定资产,它们所能依靠的主要资本积累来源就只能是从工资中省下来的储蓄。<br/><br/>  “波兰道路”的后果如此严重,经济的衰退和失业的增加就成为理所当然的现象,以致有专家认为,这种经济下滑的程度是当代世界史上绝无仅有的,比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还要严重。<br/><br/>  作出这个判断的人叫卡齐米耶日·Z·波兹南斯基,是个经济学家,波兰人。波兹南斯基在波兰华沙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1980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奖学金赴美离开波兰,此后一直在美国大学当教授。作为一个波兰人,波兹南斯基对于发生在自己祖国的社会变革给予了强烈的关注,在华盛顿组织过多场研讨会,邀请波兰和美国的教授们就后共产主义时期的经济转型展开讨论。这些讨论被他汇编成册出版,其中包括《波兰的稳定化与私有化:从经济学上对休克疗法纲领所作的评估》。<br/><br/>  更有意思的是,波兹南斯基还是一个艺术品收藏者,收藏的品种不是别的,恰恰是现代派的中国油画和水粉画。北京的当代艺术出版社发表过他关于中国现代派画家的评论。波兹南斯基的爱好对于他了解现代中国的改革显然受益匪浅,这使得他在对波兰改革的研究中经常会<a href="http://www.sogou.com/sogoupedia?query=不由自主" target="_blank">不由自主</a>地就拿中国的经验和实践作为参照物。在肯定中国改革的同时,为自己祖国的遭遇而痛惜,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不同的改革路径决定了不同的命运,这不能不说是经济学家的悲哀。<br/><br/>  2004年5月,波兹南斯基从全球化的角度检讨波兰私有化教训的著作《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东欧国家的民族资本被剥夺》由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了中文版。波兹南斯基为中文版作序,将中波的改革之路作了系统的对比。<br/><br/>  “在中国,由于那里保持了政治上的连续性,公共利益还在继续对党和国家的决策产生驱动作用,因此东欧国家所采取的那种激进的方法,在这里的现实中并没有市场,与之相关的那些风险也并不存在。中国也没有像东欧国家那样,不顾经济运行情况的好坏,而只强调要把改革作为优先领域。与过去一样,中国的主要目标依旧还是保持经济增长,为民众提供总体福利———充分的就业、稳定的物价和必要的平等。由于有这样一种轻重缓急的意识,所以,改革的范围只能以有利于实现这些目标为限。”<br/><br/>  波兹南斯基对中国应该是了解的,因此,这个波兰人在肯定中国过去改革的同时,对中国现在的改革却表示了担忧。<br/><br/>  “一个国家在没有适当的监督管理的条件下出售国有资产,就总要面临这样一种风险,这种拍卖活动会导致无缘无故的打折现象的发生。中国目前可能就面临着这样的一种风险,因为中国最近作出决定,将首次允许将重大的国有资产转让给私人所有者。东欧国家的经验教训不仅说明,那种滥拍滥卖国有资产的现象是很有可能发生的,而且还说明,如果允许将国有资产这样拍卖给外国人,其经济后果也会是特别惨痛。如果国有资产的销售对象是本国公民,那么,财富的再分配就会只发生在一个经济体的内部,但是,如果把国有资产拍卖给外国人,则后果将是整个经济体的全面贫困化。”<br/><br/>  波兹南斯基的中文序言写于2003年年底,这年的3月份,中国的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刚刚挂牌,而所谓的“国退民进”已经在中国大地上如火如荼地进行了一年有余。《国有资产法》迄今没有进入立法程序,国有资产的转让也没有相应的司法监管程序,国有资产的流失成为一代中国人的心头之痛。此时此刻,细读波兰人的著作,水皮欲哭无泪。东欧国家的私有化进程是伴随着社会转型同步发生的,从柏林墙被推倒的那一刻起,东欧地区的私有化大幕就此拉开。和绝大多数的东欧国家不一样的是,联邦德国对于民主德国实际上是一次整体并购,而由于联邦德国的强大财力,又足以支持新德国在前民主德国实施“休克疗法”,尽管由此导致此后两年民主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损失了30%。<br/><br/>  和绝大多数的东欧国家一样的是,统一后的德国在第一时间就对民主德国的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手术。根据科尔政府授权进行的清产核资表明,民主德国的银行和工厂的全部固定资产其价值约为3200亿美元。<br/><br/>  令人震惊的是,根据德国的预算文件,德国不但没有从出售前民主德国的工厂和银行中收到至少3200亿美元的费用,反而还为此贴进去1800亿美元。换句话讲,德国为民主德国的私有化损失了5000亿美元,3200亿的固定资产不但分文未取,白送而且还为此补贴了1800亿美元作为接盘者的代价,德国政府不但没有从买主那里收钱,还向买主们提供资金。<br/><br/>  这就是私有化的德国模式。<br/><br/>  但实际上这是一个符合德国国情的、特殊的、不能拷贝的模式。<br/><br/>  因为几乎就在私有化的同时,联邦德国就开始以相当于民主德国全部个人消费支出40%的水平为民主德国提供消费资助。由于私有化而提前退休的员工从联邦德国那里领到的报酬远比工资要高,而继续留在工作岗位的人的工资则由全德工会来制定,虽然比联邦德国的同行低一半,但是远远超过他们的劳动生产率。也就是说,德国政府把民主德国的人民的生活负担了起来。<br/><br/>  但是,东欧国家的改革者们往往看到的是前者而忽略了后者。民主德国的国有资产被倒贴收购的实践,直接刺激了东欧地区的国有资产贱卖风潮,导致了“波兰道路”的产生。<br/><br/>  研究波兰的私有化之路是有意义的,因为波兰在整个东欧地区是除民主德国之外最大的经济体,其资产差不多是匈牙利的两倍;和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的渐进式改革不同,波兰实行的是十分激进的改革即“休克疗法”;更重要的是波兰私有化的后果是国有资产的75%左右落到了外国投资者的手中,这后果的严重性不仅仅体现在波兰人民几十年艰苦卓绝的重大牺牲而积累起来的国有资产被仅相当于实际价格即市场的价格的一个零头就被处理掉了,而且还体现在将自己国家通过原有的国有资产获取利润的权力也同时转让给了外国,国民财富大量流失,国家所得的只有劳动力的劳动所得,即工资。这意味着,波兰如果要在本国重新建立自己的固定资产,它们所能依靠的主要资本积累来源就只能是从工资中省下来的储蓄。<br/><br/>  “波兰道路”的后果如此严重,经济的衰退和失业的增加就成为理所当然的现象,以致有专家认为,这种经济下滑的程度是当代世界史上绝无仅有的,比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还要严重。<br/><br/>  作出这个判断的人叫卡齐米耶日·Z·波兹南斯基,是个经济学家,波兰人。波兹南斯基在波兰华沙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1980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奖学金赴美离开波兰,此后一直在美国大学当教授。作为一个波兰人,波兹南斯基对于发生在自己祖国的社会变革给予了强烈的关注,在华盛顿组织过多场研讨会,邀请波兰和美国的教授们就后共产主义时期的经济转型展开讨论。这些讨论被他汇编成册出版,其中包括《波兰的稳定化与私有化:从经济学上对休克疗法纲领所作的评估》。<br/><br/>  更有意思的是,波兹南斯基还是一个艺术品收藏者,收藏的品种不是别的,恰恰是现代派的中国油画和水粉画。北京的当代艺术出版社发表过他关于中国现代派画家的评论。波兹南斯基的爱好对于他了解现代中国的改革显然受益匪浅,这使得他在对波兰改革的研究中经常会<a href="http://www.sogou.com/sogoupedia?query=不由自主" target="_blank">不由自主</a>地就拿中国的经验和实践作为参照物。在肯定中国改革的同时,为自己祖国的遭遇而痛惜,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不同的改革路径决定了不同的命运,这不能不说是经济学家的悲哀。<br/><br/>  2004年5月,波兹南斯基从全球化的角度检讨波兰私有化教训的著作《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东欧国家的民族资本被剥夺》由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了中文版。波兹南斯基为中文版作序,将中波的改革之路作了系统的对比。<br/><br/>  “在中国,由于那里保持了政治上的连续性,公共利益还在继续对党和国家的决策产生驱动作用,因此东欧国家所采取的那种激进的方法,在这里的现实中并没有市场,与之相关的那些风险也并不存在。中国也没有像东欧国家那样,不顾经济运行情况的好坏,而只强调要把改革作为优先领域。与过去一样,中国的主要目标依旧还是保持经济增长,为民众提供总体福利———充分的就业、稳定的物价和必要的平等。由于有这样一种轻重缓急的意识,所以,改革的范围只能以有利于实现这些目标为限。”<br/><br/>  波兹南斯基对中国应该是了解的,因此,这个波兰人在肯定中国过去改革的同时,对中国现在的改革却表示了担忧。<br/><br/>  “一个国家在没有适当的监督管理的条件下出售国有资产,就总要面临这样一种风险,这种拍卖活动会导致无缘无故的打折现象的发生。中国目前可能就面临着这样的一种风险,因为中国最近作出决定,将首次允许将重大的国有资产转让给私人所有者。东欧国家的经验教训不仅说明,那种滥拍滥卖国有资产的现象是很有可能发生的,而且还说明,如果允许将国有资产这样拍卖给外国人,其经济后果也会是特别惨痛。如果国有资产的销售对象是本国公民,那么,财富的再分配就会只发生在一个经济体的内部,但是,如果把国有资产拍卖给外国人,则后果将是整个经济体的全面贫困化。”<br/><br/>  波兹南斯基的中文序言写于2003年年底,这年的3月份,中国的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刚刚挂牌,而所谓的“国退民进”已经在中国大地上如火如荼地进行了一年有余。《国有资产法》迄今没有进入立法程序,国有资产的转让也没有相应的司法监管程序,国有资产的流失成为一代中国人的心头之痛。此时此刻,细读波兰人的著作,水皮欲哭无泪。
  “在所有实行了经济转型的经济体内,因之发生的所有制构成上的变化并没有严格按照改革家们的设想去发展,而且同样令人感兴趣的是,它们所得的一切结果都是前所未有的。”<br/><br/>  波兹南斯基为中国读者写下这段话的时候,百感交集,波兰私有化现在的结果也并非政府的初衷,但是对所有权进行的激进改革导致国有资产的绝大部分落到了外国人手中。<br/><br/>  在波兰人看来,不建立私人所有制,便不会有市场经济。但是如何把数额庞大的国有资产交到私人手上呢?是通过免费向本国国民分配实现,还是通过向投资者出售实现,却是一个问题。虽然把国有资产奉送给本国公民的思想最早还是在波兰酝酿的,但是在整个东欧地区却没有得到改革操纵者的认同。根据市场教条主义的认识,一切资源都必须根据他们的价格进行分配,于是拍卖就成为一种必然的手段。<br/><br/>  无论是发行股票公开上市式的拍卖还是直接销售式的拍卖。后果是一样的。<br/><br/>  1990-1992年,波兰政府选择了10家效益最好的国有企业上市,很快这便成为外资的机会,上市的10家公司无一例外被外资控股。<br/><br/>  私有化之初,为了能够向国民免费分配国有资产,波兰成立了10多个全国投资基金,国民所分配的私有化证券按照等值原则转化成了这些基金的股份,而国家将一部分国有资产无偿划拨给这些基金。经过2-3年的磨合和整顿,到1995年,投资基金又将自己控制的绝大部分资产出售给了外国投资者。<br/><br/>  波兰被外国人买走的情况是不可避免还是人为造成的?<br/><br/>  激进的改革使得波兰人没有民族资本主义生成和成长的时间,也就失去了财富积累的空间,这一点和中国在渐进的改革中欠许多种经济成分共存,从而为民营资本的成长提供可能形成鲜明的对照。<br/><br/>  但是,资本的力量并不是全部。<br/><br/>  “缺乏民族主义是目前东欧国家所采取的虚假改革方针的根源。在东欧,人们既不具备法国人所说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国民,也不具备德国人所说的对历史的集体认同感。很难想像一个被剥夺了自己大部分资产的社会,会具有很强的来源于民族主义的公共利益意识。”<br/><br/>  这就是全球化冲击下的波兰私有化,波兹南斯基认为,同社会主义的“工人国际主义”为理想一样,波兰新兴的资本主义也是建立在类似“资本家国际主义”理想之上的。在一些书呆子眼中,这就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全球资本主义。在这样的制度下,民族边界消失了,投资人的国籍也不重要,资本已经分散并且匿名,国有资产落到何人手中又有什么关系呢?<br/><br/>  波兹南斯基认为,波兰“不完善的市场”之所以出现,和“自由派思想”知识分子对于集体意识操纵有很大关系。<br/><br/>  在国家社会主义向某种形态的资本主义的转化过程中,有两大利益集团。一个集团由那些希望自己成为资本家的人组成,另一个集团由那些自己并不想成为所有者而只想在过程中捞取好处的人组成。从道德层面看,后者似乎更有感召力。<br/><br/>  “正是这批对自己去接管国有资产并没有多少兴趣的人,却拥有足够强大的影响力,使他们足以保证国有资产被掌握在政府官员手中,能够随意压低价格将这些资产处置掉。”<br/><br/>  “他们之所以会选择某种特定形式的私有化模式或者说手段,也是因为他们具有的可悲人格给他们的巨大影响,他们不但讨厌原有的资本所有者,而且特别憎恶本地的资产阶级分子。正是这么一种消极心理,使他们不愿意自己也变成资本的所有者,但在他们看来,如果必须有人来扮演这种角色,这些人一定不是本地人。正是带着对本地人的成见,知识阶层的这种社会群体总体上讲全部公开支持外国人。”<br/><br/>  这真是典型的“崇洋媚外”。<br/><br/>  很多人都知道波兰的独立工会,从人数上讲,独立工会拥有足够的代表性,完全可以将政权揽在自己的手中。但是有意思的是,独立工会并不想成为政党,而是自我设计为维护工人经济利益的组织。正是按照这种政治安排,由瓦文萨掌舵的独立工会授权由知识分子组成的民主联盟提出改革纲领,而这一任务又依次被交到了财政部的巴尔策罗维奇一个人的手中。即使在独立工会演变成了团结选举行动党并上台执政之后,巴尔策罗维奇依然被任命为财政部长,连续二次在波兰推行了“休克疗法”。<br/><br/>  不得不指出的是,波兰私有化的同时,正在申请加入欧盟,这样就导致经济的突然开放。不仅是私有化,就是改革纲领的其他内容也都是基本上按照当时正在进行的加入欧盟谈判的要求作出的设计。<br/><br/>  不得不指出的还有,在战后的东欧,波兰没有进行过农业集体化,农业生产一直是私营的,波兰私有化所造成的“健康的经济衰退”同样也给这个惟一市场化的行业造成了破坏。由于没有实行广泛的免费分配国有资产,波兰农民被事实上排除在了私有化的进程之外,成为在私有化争夺中败北的利益集团中惟一一个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拥有过私有财产的集团。农民命苦,古今中外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