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百万民工“大撤退” 新生代民工悄然质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9:47:19
<p>2006-03-01 09:39:36   羊城晚报</p><p>&nbsp;</p><p>  <b>■百万民工撤出东莞,预示一个加工产业时代终结 <br/><br/>  ■有知识不盲从敢博弈,民工更新换代悄悄“质变” </b><br/><br/>   一个城市,突然走了170万人,按理说是件“轰动”的事。但在广东东莞,除了一些用工企业招工时略感紧张外,一般人并没有感觉到“人少”,因为东莞的民工到底有多少,一直以来民间或官方就有多个版本:1000多万、1000万、800万……100多万人。直到今年春运,运输部门才有个明确的“加减”数据:多运走了170万人! <br/><br/>   我们不能因为“没有感觉人少”而忽视深究的意义:“大撤退”走了什么人?留下什么人?东莞外来务工队伍变化的背后让人看到了什么…… <br/><br/>   </p><center><img alt="13132856_299785.jpg" src="http://news.china.com/zh_cn/finance/11009723/20060301/images/13132856_299785.jpg" border="0"/></center><p><br/><br/>  图:本月19日,春节后的首场民工招聘会在广州市劳动力中心市场举行。从入场找工的年轻面孔可以看出新生代民工的崛起 宁彪/摄 <br/><br/></p><p>2006-03-01 09:39:36   羊城晚报</p><p>&nbsp;</p><p>  <b>■百万民工撤出东莞,预示一个加工产业时代终结 <br/><br/>  ■有知识不盲从敢博弈,民工更新换代悄悄“质变” </b><br/><br/>   一个城市,突然走了170万人,按理说是件“轰动”的事。但在广东东莞,除了一些用工企业招工时略感紧张外,一般人并没有感觉到“人少”,因为东莞的民工到底有多少,一直以来民间或官方就有多个版本:1000多万、1000万、800万……100多万人。直到今年春运,运输部门才有个明确的“加减”数据:多运走了170万人! <br/><br/>   我们不能因为“没有感觉人少”而忽视深究的意义:“大撤退”走了什么人?留下什么人?东莞外来务工队伍变化的背后让人看到了什么…… <br/><br/>   </p><center><img alt="13132856_299785.jpg" src="http://news.china.com/zh_cn/finance/11009723/20060301/images/13132856_299785.jpg" border="0"/></center><p><br/><br/>  图:本月19日,春节后的首场民工招聘会在广州市劳动力中心市场举行。从入场找工的年轻面孔可以看出新生代民工的崛起 宁彪/摄 <br/><br/></p>
   <b>1 百万民工为何不再返东莞? </b><br/><br/>   有关部门回应:“走的并非都是民工” <br/><br/>   2006年春运期间,有近170万人未返回东莞。消息甫一发布,立即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 <br/><br/>   劳务市场上“民工荒”的如期出现,让人们不禁将两者联系。但东莞市一些相关部门表示,“走的并非都是民工”。 <br/><br/>   劳动部门致函记者称,东莞市目前企业用工需求约为20至30万人,并非民间所猜测的“百万用工缺口”。据他们分析,目前东莞年新增就业岗位10万个以上,加之节后企业流失老员工约10万左右,因而用工缺口应为“20到30万”。 <br/><br/>   但有相关人士认为,劳动部门的统计并不客观。因为目前在劳动局备案的企业只有2万多家,劳动局的统计就是基于此进行的。在官方公布的数字中,东莞民营企业已突破28万户,再加上一些“黑厂”,数字会更庞大,而未备案的企业恰恰是民工的“流失大户”。“虽没有170万那么夸张,但也远非30万可以涵盖”。 <br/><br/>   据介绍,去年东莞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打击非法营运”、“四清理”和“打击两抢一盗”行动。截至去年12月,东莞市共查扣非法营运摩托车9426辆,小面包车1058辆,蓝牌车171辆;共清理养猪场14615个,共拆除违法搭建物10万余宗。 <br/><br/>   东莞市相关部门表示,那些从事相关行业的人们由于没有了生产生活空间,很大一部分都选择了离开东莞,而他们又“携家带口”,这也是今年春运发送旅客比往年大幅度增长的一个原因,同时也是造成“170万人未回东莞”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他们表示,由于多因素、不可知的变数和人员流动的不稳定性,对于“未归的170万人”到底都是些什么人,目前无法准确统计。 <br/>
  <b>2 一个“盲流”时代的终结 </b><br/><br/>  从“工选老板”看民工“质变” <br/><br/>   不管是劳动部门所称“30万”还是民间猜测的“百万”,东莞缺工,无可否认。对外来务工人员来说,就意味着可以“货比三家”。这样的背景下,他们的称谓悄悄升级———从“老板选工”到“工选老板”。而20年前,他们是“盲流”———不仅仅由于“属于‘计划’外自发外出”,同样需要不被老板们“关门谢客”。 <br/><br/>   20年弹指一挥间。我们发现,务工人员的“盲流时代”在这里终结。有专家称,无论是受教育程度还是就业意识,目前打工族的主体都与他们的父辈有了明显的不同,所以对他们更为准确的称谓应该是“新生代民工”。 <br/><br/>   记者调查发现,“新生代民工”在选择就业时不再“盲从”,而是越来越理性。他们虽仍以赚钱为主,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意识地在工作中学习管理经验和技术,而不是单纯地赚钱。他们的流向也不再局限沿海发达地区,而青睐更能体现自身价值、赚取更多财富的地方。同时,打工也不再是农民工的“特权”,一些大中专毕业生也加入到打工队伍中。 <br/><br/>   这样,民工发生了“质变”。有专家分析,这一方面归于用人单位门槛逐步抬高,正如东莞有关部门所说“东莞主要是技工荒”。另一方面源于打工者对知识的自觉追求,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知识是就业时最好的敲门砖”。 <br/><br/>   广东工业大学学者涂钰青在接受采访时说,无论是民工荒,还是民工流向的变化,都反映了一种劳动力资源的供求关系变化,从劳动力市场供求角度看,这是新生代农民工敢于同市场博弈的结果。作为劳动力供给者,新生代农民工面对厂方提供的低廉工资待遇和恶劣工作环境,不再像其父辈那样“忍气吞声”,而是一走了之,重新寻找机会。今年农民工薪酬行情的上涨,不仅仅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博弈中的一次胜利,更是具有社会积极意义的一次进步。 <br/>
<p>  <b>3 一个民工新生代崛起 </b><br/><br/>  有知识高期望不想当“过客” <br/><br/>   用高档手机,烫时髦发型,追求舒适的工作环境,享受多元化的休闲方式……与老一代民工相比,新生代民工不再老老实实地呆在最脏最累的工作岗位上,不再省吃俭用地攒下每一分钱,他们的眼界与视野更开阔了,他们懂得自己拥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并且有更高的生活期望。 </p><p>   第一代民工大多学历较低,可以听天由命,自认为只能从事那些又苦又累又“没出息”的活,而“新生代民工”往往拥有一定的文化程度,逐年增大的就业压力甚至让一些大学生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他们对工作条件、工作环境提出了要求。 <br/><br/>   <br/>   记者在采访中能明显感觉到这代人和父辈的不同。“我讨厌现在的工厂加班时间太长,都不能出去玩一玩。”来自湖南耒阳的21岁的小张正在人才市场寻找新工作。16岁就出来闯荡的小张得益于师傅的细心教导,技术熟练的他在一家印刷厂工作,月薪1700元,但就是觉得没什么休息时间,所以想跳槽了。东莞中心人才市场批量安置服务中心的周铁告诉记者,南城的某电子厂因为工资高,尤其是有空调、电视、洗衣机的良好住宿条件,格外受劳务工的青睐,不少跳槽的人就指明要进这个厂。 <br/><br/>   “我希望企业能够提供一些文化设施,让我们在下班后能看书、打球、听歌等。”来自湖北荆州的小杨今年21岁,在东莞市厚街镇某鞋厂做会计,她烫了如今城里很流行的发型,衣着打扮与城里人没什么分别,用的是能拍照的手机。小杨说,现在每个月在衣服和电话费上面的开销都要300元,偶尔还要和老乡一起聚餐、唱唱歌,几乎存不下多少钱。小杨说希望能找个城里人结婚,做个城里人。 <br/><br/>   和上一代民工将自己当作城市的“过客”不同,憧憬城市的生活,希望能够真正成为“城市人”,这是新生代民工的城市梦想。新生代民工大多由学校毕业直接进入社会,没干过农活,没有像父辈那样对家乡的依恋,他们希望告别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br/></p>
  <b>4 一个加工产业时代结束 </b><br/><br/>  产业升级民工连年大减 <br/><br/>   20多年,东莞经济走了一条与珠三角众城市不同的路———依靠廉价劳动力大力发展加工业———撑起了如今广东经济的第四极,全国地级市的榜首。 <br/><br/>   尽管东莞官方对“170万民工撤离东莞”的说法有异议,但近三年来到东莞找工的民工总数在连年下降却是个不争的事实。东莞市经贸局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几年民工的持续减少,预示撑起东莞20多年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加工产业时代一去不返。 <br/><br/>   有人说,东莞民工的减少,其实也暗合了东莞近几年提出的产业升级。但是,是民工减少带动产业升级,还是产业升级带来民工减少,这似乎是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诡论。经贸局这位人士称,劳工市场和产业发展的双重演进,为特定时期成功的东莞模式划上句号。 <br/><br/>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深圳提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逼使”一些三来一补企业迁出深圳。事实上,深圳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其关外的宝安、龙岗两区却密集了大量的加工企业。现在的东莞也与当初深圳一样,将产业升级之梦寄情松山湖等高新产业园。东莞市经贸局一位人士称,成熟的产业生态链并不排斥加工企业,只是谁主谁次。断言东莞加工产业时代已经结束,但不能断言东莞不再需要加工企业;不能妄言东莞不再需要民工。(羊城晚报:谢孝国 韩利 余晓玲)
<p>这是好事情.</p>
大量的IT企业也迁往苏州等地.东莞有的时候做事很过分.打工的完全对这里没有认同感.
我希望今年是我在东莞的最后一年,我来了14年了.
这是进步,务工者没有义务给谁卖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