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私、偷运 伊拉克石油都去哪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8:51:52
到1月27日,伊拉克选举委员会公布议会选举结果已经一周了,由于什叶派的“伊拉克团结联盟”没有达到在议会中的绝对多数,因此如何尽快组阁,成了伊拉克人谈得最多的事情。而更让伊拉克南部巴士拉百姓关注的是有关石油走私的事情。伊拉克曾经因为盛产石油而富得流油,而今天,伊拉克的石油都去哪里了呢? <p><strong>&nbsp;&nbsp;&nbsp;&nbsp;<font color="#ff0000">走私石油引发边境冲突</font></strong> </p><p><!--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nbsp;&nbsp;&nbsp;&nbsp;&nbsp; 14日,伊拉克边防人员在巴士拉两伊界河搜查一艘涉嫌走私柴油的伊朗船只时,与伊朗边防部队发生冲突,造成多名伊拉克人死伤,并有多人被扣押。被扣人员19日才被释放,与家人团聚。这起因走私柴油引发的冲突,对伊拉克人来说,只是数不清的走私案中的一起。伊南部祖拜尔港的许多渔船会进行改装,拆掉船上的冰柜和空气压缩机,再装上大油箱,有的可装1000吨柴油。伊拉克媒体说,一些人由于伊石油价格上涨开始铤而走险,走私油主要流向伊拉克周边国家和海湾国家。 </p><p><strong>&nbsp;&nbsp;&nbsp;&nbsp;<font color="#ff0000">“福利汽油”成了历史</font></strong> </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伊拉克石油资源丰富,已探明石油储量超过1125亿桶,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潜在储量高达2000亿桶。伊有70多座油田,但由于遭受制裁,资金不到位、设备陈旧,目前有生产能力的油田不到20座。炼油能力低下还导致国家进口成品油。伊去年12月原油日均出口量仅为110万桶左右,创了2003年6月恢复因战争中断的石油出口以来的新低。伊拉克百姓享用了多年的“福利汽油”也成了历史。 </p><p>&nbsp;&nbsp;&nbsp; &nbsp;&nbsp; 去年12月19日,伊政府为了打击石油走私和黑市交易,决定大幅提高各类燃油价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去年底批准向伊政府提供6.85亿美元的贷款,对伊经济发展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但条件之一也是伊拉克取消对油价的高额补贴。很快,伊市场上普通汽油从原来每升20伊拉克第纳尔(1美元约合1500伊拉克第纳尔)飞涨到150第纳尔。但燃料涨价带来的结果却不理想。一些出租车司机想到了“倒油”这一新兴的生财之道。他们放弃开出租车的微利,而是到加油站加入排队长龙等着加油,加满后再把油从油箱中吸出来,灌入塑料桶中,到黑市上去倒卖,每升150第纳尔的平价油到黑市上至少可以卖到400第纳尔。不少人抱怨说,石油部一些主管合同审批的人 </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有灰色收入,有人通过贿赂石油部官员获得加油站经营权。油罐车司机也浑水摸鱼,把从炼油厂拉来的油私留部分出售给黑市。 </p><p> <strong> <font color="#ff0000">都想分享石油蛋糕</font></strong><font color="#ff0000"> </font></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不仅伊拉克百姓思念廉价油的好日子,国际社会也期盼伊拉克的石油生产能走上正轨。在伊拉克战争前,邻国约旦的石油需求几乎完全依赖伊拉克,数量大概为每年550万吨,其中一半是免费的,另一半以低于国际价格的优惠价进口。伊战打响后,“萨达姆的礼物”没有了,约旦不得不转向海湾国家寻求供应。2003年11月,伊拉克曾一度恢复对约石油出口,但价格完全依照国际市场价。2005年约旦的报纸每次最多说两国高层“商讨了石油供应问题”,但具体怎样,颇有点秘而不宣的味道。 </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面对储量巨大却无油可用的尴尬局面,伊政府有意尽快引进外资和设备,加快恢复石油生产。但伊国内严峻的安全局势,让不少国际石油公司望而却步。<font color="#ff0000">萨达姆倒台后,伊拉克石油这块大蛋糕被美国的金融家和石油商吃了第一大口。</font>虽然土耳其、挪威等中小型公司在未经伊政府批准的情况下和库尔德地区签署合同,但在投资法没正式出台前,这种做法存在一定风险。(特约记者 梅青 驻约旦特约记者 薛思怡) </p><p><a href="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2/05/content_4138817.htm">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2/05/content_4138817.htm</a></p>到1月27日,伊拉克选举委员会公布议会选举结果已经一周了,由于什叶派的“伊拉克团结联盟”没有达到在议会中的绝对多数,因此如何尽快组阁,成了伊拉克人谈得最多的事情。而更让伊拉克南部巴士拉百姓关注的是有关石油走私的事情。伊拉克曾经因为盛产石油而富得流油,而今天,伊拉克的石油都去哪里了呢? <p><strong>&nbsp;&nbsp;&nbsp;&nbsp;<font color="#ff0000">走私石油引发边境冲突</font></strong> </p><p><!--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nbsp;&nbsp;&nbsp;&nbsp;&nbsp; 14日,伊拉克边防人员在巴士拉两伊界河搜查一艘涉嫌走私柴油的伊朗船只时,与伊朗边防部队发生冲突,造成多名伊拉克人死伤,并有多人被扣押。被扣人员19日才被释放,与家人团聚。这起因走私柴油引发的冲突,对伊拉克人来说,只是数不清的走私案中的一起。伊南部祖拜尔港的许多渔船会进行改装,拆掉船上的冰柜和空气压缩机,再装上大油箱,有的可装1000吨柴油。伊拉克媒体说,一些人由于伊石油价格上涨开始铤而走险,走私油主要流向伊拉克周边国家和海湾国家。 </p><p><strong>&nbsp;&nbsp;&nbsp;&nbsp;<font color="#ff0000">“福利汽油”成了历史</font></strong> </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伊拉克石油资源丰富,已探明石油储量超过1125亿桶,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潜在储量高达2000亿桶。伊有70多座油田,但由于遭受制裁,资金不到位、设备陈旧,目前有生产能力的油田不到20座。炼油能力低下还导致国家进口成品油。伊去年12月原油日均出口量仅为110万桶左右,创了2003年6月恢复因战争中断的石油出口以来的新低。伊拉克百姓享用了多年的“福利汽油”也成了历史。 </p><p>&nbsp;&nbsp;&nbsp; &nbsp;&nbsp; 去年12月19日,伊政府为了打击石油走私和黑市交易,决定大幅提高各类燃油价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去年底批准向伊政府提供6.85亿美元的贷款,对伊经济发展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但条件之一也是伊拉克取消对油价的高额补贴。很快,伊市场上普通汽油从原来每升20伊拉克第纳尔(1美元约合1500伊拉克第纳尔)飞涨到150第纳尔。但燃料涨价带来的结果却不理想。一些出租车司机想到了“倒油”这一新兴的生财之道。他们放弃开出租车的微利,而是到加油站加入排队长龙等着加油,加满后再把油从油箱中吸出来,灌入塑料桶中,到黑市上去倒卖,每升150第纳尔的平价油到黑市上至少可以卖到400第纳尔。不少人抱怨说,石油部一些主管合同审批的人 </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有灰色收入,有人通过贿赂石油部官员获得加油站经营权。油罐车司机也浑水摸鱼,把从炼油厂拉来的油私留部分出售给黑市。 </p><p> <strong> <font color="#ff0000">都想分享石油蛋糕</font></strong><font color="#ff0000"> </font></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不仅伊拉克百姓思念廉价油的好日子,国际社会也期盼伊拉克的石油生产能走上正轨。在伊拉克战争前,邻国约旦的石油需求几乎完全依赖伊拉克,数量大概为每年550万吨,其中一半是免费的,另一半以低于国际价格的优惠价进口。伊战打响后,“萨达姆的礼物”没有了,约旦不得不转向海湾国家寻求供应。2003年11月,伊拉克曾一度恢复对约石油出口,但价格完全依照国际市场价。2005年约旦的报纸每次最多说两国高层“商讨了石油供应问题”,但具体怎样,颇有点秘而不宣的味道。 </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面对储量巨大却无油可用的尴尬局面,伊政府有意尽快引进外资和设备,加快恢复石油生产。但伊国内严峻的安全局势,让不少国际石油公司望而却步。<font color="#ff0000">萨达姆倒台后,伊拉克石油这块大蛋糕被美国的金融家和石油商吃了第一大口。</font>虽然土耳其、挪威等中小型公司在未经伊政府批准的情况下和库尔德地区签署合同,但在投资法没正式出台前,这种做法存在一定风险。(特约记者 梅青 驻约旦特约记者 薛思怡) </p><p><a href="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2/05/content_4138817.htm">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2/05/content_4138817.ht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