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石油爭端年﹖/文﹕南方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3:43:48
<p>2006年1月30日</p><p><br/>【明報專訊】</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農曆春節封關休市之前,全世界最重要的新聞大概就是油價漲的問題了。而這個問題還可能持續到年後,成為2006年世局變化的主軸。</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而論油價漲,則勢不可免,必將碰觸到美中之間日益尖銳的石油競爭關係。不久之前,《國際先鋒論壇報》在紐約舉行了一次圓桌討論。在那次討論會上,「全球商業網絡諮詢公司」(GBN)成員,也是《全球變遷》雜誌總編的閔哲(Irving Mintzer)即在發言中說了這樣一段奇怪但非常值得注意的話﹕</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font color="#ff0033">當中國到加拿大投資油沙,到委內瑞拉投資石油,讓我們更難掌握能源,這就是足以讓我們重新思考能源政策的挑釁。中國的問題在於他們不知道加拿大的石油是我們的,而加拿大居然也不知道這一點。」</font></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除了閔哲之外,參加該圓桌討論的另一出席者,PFC能源顧問公司負責人狄萬(Roger Diwan)也提到美國能源部確實有「中國為什麼到加拿大和委內瑞拉拿走我們的石油」這樣的態度。由兩位石油問題專家的談話,美中能源的競爭關係已表露無遺。這也意謂者2005年「中海油」意圖購併美國「優尼科」的案例,其實並非只是一個插曲,而是更多問題的預演。</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從前由於多數國家的不發達,石油的供給大過需求,因而除非產油國以卡持爾方式用限產方式拉抬油價,否則油價即多半都在低檔徘徊,而今隨中印這兩個人口大國的持續發展,石油供給開始緊張。舉例而言,若中國用油一旦達到美國的水平,單單中國一國每天進口石油就要8500萬桶,為當今全球石油生產的總和﹔若中國石油消費達到台灣的水準,則每天進口要4900萬桶,佔全球目前消費的六成。以這樣的方式來談石油問題,當然並不合理,因為它排除了將來全球能源消費的變化。但以這樣的方式談問題,卻足以讓美國嚇出一身冷汗,而使得石油問題日益成為「中國威脅論」裏的重要環節。</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其實,全球地緣政治,一向就是資源,尤其是石油政治。油在那裏,軍隊就到那裏,以文雅的說法,這是大國為了確保自己的石油供給﹔用寫實的說法,則是大國要藉着掌控石油以掌控世界。美國在1988年俄軍撤出阿富汗時未趁勢而上,乃是當時的「中亞石油大發現」還未發生,因而阿富汗遂不具意義。美國入侵伊拉克的政策其實在「九一一」之前就已確定,目的是確保石油安全。2005年5月,由裏海巴庫直達土耳其出海口杰伊漢,全長1600公里的油管啟用,為了削弱俄國對中亞的影響力,美國當時硬是施壓,讓這條油管路線改變設計,不穿越俄國邊境,而是繞經美國能掌握的格魯吉亞﹔從2004年起,美日聯手,對西伯利亞安加爾斯克通往大慶的「安大線」油管施壓,要爭取另闢不經中國邊界而是直達日本海的「泰納線」,使得油管角力至今未已﹔從2004到2005,美國斥資7650萬美元,支持中亞諸國反對派展開顏色革命,俄國議會通過決議要求俄國及中亞將推動顏色革命的「非政府組織」(NGO)驅離。2005年美國國務卿賴斯訪問中亞和巴基斯坦,明言反對興建伊朗直達印度的油管,目的即是防止印度向伊朗靠近。由2005年這些事態的發展,國際石油競爭的激烈已不難想見。</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而在石油競爭的態勢下,中美這部分已成了焦點之一。原因即在於中國自有能源不足。過去伊拉克曾是中國石油主要來源之一,中國也投下大量資金,但這些努力全在2003年美國佔據伊拉克後被撕。由於中國需油迫切,因而從2004年起,為了應付年進口石油成長率超過30%的壓力,全方位的尋找石油來源遂告展開,主要有﹕</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2004年胡錦濤訪問西非開闢油源,2005年曾慶紅訪問南美,尋找油氣和礦產資源。西非和南美的石油長期皆被美國視為禁臠,中國的動作業已引致美國的嚴重不安。尤其是南美在過去兩年裏政治丕變,美國施盡一切手段,包括搞軍事政變和策動群眾運動,都無法推翻委內瑞拉的查維茲,反而更加打響查維茲名號,也加速了整個南美洲全部左傾化,南美洲反美非美勢力竄起,這本帳全都記到了中國頭上。而西非每天產油450萬桶,目前美國進口石油有15%來自西非,希望增至25%。由於中國的競爭,加上多個西非油國也逐漸反美當道,這本帳也同樣記了下來。這種敵意在美國報紙雜誌上已相當瀰漫。</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從2004年起,中國也開始和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朗愈走愈近。沙科兩國皆已合資將在中國開設煉油廠,而2004年中國也在伊朗簽下合計700億美元的長期購油合約,並在伊朗最重要的亞德瓦蘭(Yadavaran)油田擁有51%股權,伊朗石油已佔中國進口石油13%左右。中國與沙特阿拉怕和科威特這兩個美國禁臠愈走愈近,也同樣招致極大反感﹔最近美國對伊朗日益強硬,主張經濟制裁,其戰略目的之一,也是要藉此削弱中國和伊朗的石油關係。</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此外,中國有鑑於低油價時代已成過去,除了全方位開展油源外,也往高成本油源移動,包括展開300至2000公尺的水下探勘﹔到加拿大投資提煉成本極高,因而過去不受重視的油沙等。中國到加拿大投資油沙,當然也被認為是踩到了美國地盤。它在美國所引起的反彈,不下於「中海油」購併「優尼科」。</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近年來,為了開拓油源,美中關係的競爭性日增,它已成了「中國威脅論」裏更深層的部分,尤其是中國腳步踩進了西非、南美、中東等過去親美的油國,而恰好這些地區又反美勢力日增,這本帳也就記得更深了。最近伊朗問題助長了油價漲,其中即微妙的有「中國因素」。在這個資源競爭已到了新回合的時刻,圍繞此問題的世局動盪也必將更增,如果再加上東海油氣爭議,誰知道2006年不會成為能源爭奪更加變化的一年呢﹖</p><p>南方朔 《亞洲週刊》主筆<br/></p><p>2006年1月30日</p><p><br/>【明報專訊】</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農曆春節封關休市之前,全世界最重要的新聞大概就是油價漲的問題了。而這個問題還可能持續到年後,成為2006年世局變化的主軸。</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而論油價漲,則勢不可免,必將碰觸到美中之間日益尖銳的石油競爭關係。不久之前,《國際先鋒論壇報》在紐約舉行了一次圓桌討論。在那次討論會上,「全球商業網絡諮詢公司」(GBN)成員,也是《全球變遷》雜誌總編的閔哲(Irving Mintzer)即在發言中說了這樣一段奇怪但非常值得注意的話﹕</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font color="#ff0033">當中國到加拿大投資油沙,到委內瑞拉投資石油,讓我們更難掌握能源,這就是足以讓我們重新思考能源政策的挑釁。中國的問題在於他們不知道加拿大的石油是我們的,而加拿大居然也不知道這一點。」</font></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除了閔哲之外,參加該圓桌討論的另一出席者,PFC能源顧問公司負責人狄萬(Roger Diwan)也提到美國能源部確實有「中國為什麼到加拿大和委內瑞拉拿走我們的石油」這樣的態度。由兩位石油問題專家的談話,美中能源的競爭關係已表露無遺。這也意謂者2005年「中海油」意圖購併美國「優尼科」的案例,其實並非只是一個插曲,而是更多問題的預演。</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從前由於多數國家的不發達,石油的供給大過需求,因而除非產油國以卡持爾方式用限產方式拉抬油價,否則油價即多半都在低檔徘徊,而今隨中印這兩個人口大國的持續發展,石油供給開始緊張。舉例而言,若中國用油一旦達到美國的水平,單單中國一國每天進口石油就要8500萬桶,為當今全球石油生產的總和﹔若中國石油消費達到台灣的水準,則每天進口要4900萬桶,佔全球目前消費的六成。以這樣的方式來談石油問題,當然並不合理,因為它排除了將來全球能源消費的變化。但以這樣的方式談問題,卻足以讓美國嚇出一身冷汗,而使得石油問題日益成為「中國威脅論」裏的重要環節。</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其實,全球地緣政治,一向就是資源,尤其是石油政治。油在那裏,軍隊就到那裏,以文雅的說法,這是大國為了確保自己的石油供給﹔用寫實的說法,則是大國要藉着掌控石油以掌控世界。美國在1988年俄軍撤出阿富汗時未趁勢而上,乃是當時的「中亞石油大發現」還未發生,因而阿富汗遂不具意義。美國入侵伊拉克的政策其實在「九一一」之前就已確定,目的是確保石油安全。2005年5月,由裏海巴庫直達土耳其出海口杰伊漢,全長1600公里的油管啟用,為了削弱俄國對中亞的影響力,美國當時硬是施壓,讓這條油管路線改變設計,不穿越俄國邊境,而是繞經美國能掌握的格魯吉亞﹔從2004年起,美日聯手,對西伯利亞安加爾斯克通往大慶的「安大線」油管施壓,要爭取另闢不經中國邊界而是直達日本海的「泰納線」,使得油管角力至今未已﹔從2004到2005,美國斥資7650萬美元,支持中亞諸國反對派展開顏色革命,俄國議會通過決議要求俄國及中亞將推動顏色革命的「非政府組織」(NGO)驅離。2005年美國國務卿賴斯訪問中亞和巴基斯坦,明言反對興建伊朗直達印度的油管,目的即是防止印度向伊朗靠近。由2005年這些事態的發展,國際石油競爭的激烈已不難想見。</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而在石油競爭的態勢下,中美這部分已成了焦點之一。原因即在於中國自有能源不足。過去伊拉克曾是中國石油主要來源之一,中國也投下大量資金,但這些努力全在2003年美國佔據伊拉克後被撕。由於中國需油迫切,因而從2004年起,為了應付年進口石油成長率超過30%的壓力,全方位的尋找石油來源遂告展開,主要有﹕</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2004年胡錦濤訪問西非開闢油源,2005年曾慶紅訪問南美,尋找油氣和礦產資源。西非和南美的石油長期皆被美國視為禁臠,中國的動作業已引致美國的嚴重不安。尤其是南美在過去兩年裏政治丕變,美國施盡一切手段,包括搞軍事政變和策動群眾運動,都無法推翻委內瑞拉的查維茲,反而更加打響查維茲名號,也加速了整個南美洲全部左傾化,南美洲反美非美勢力竄起,這本帳全都記到了中國頭上。而西非每天產油450萬桶,目前美國進口石油有15%來自西非,希望增至25%。由於中國的競爭,加上多個西非油國也逐漸反美當道,這本帳也同樣記了下來。這種敵意在美國報紙雜誌上已相當瀰漫。</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從2004年起,中國也開始和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朗愈走愈近。沙科兩國皆已合資將在中國開設煉油廠,而2004年中國也在伊朗簽下合計700億美元的長期購油合約,並在伊朗最重要的亞德瓦蘭(Yadavaran)油田擁有51%股權,伊朗石油已佔中國進口石油13%左右。中國與沙特阿拉怕和科威特這兩個美國禁臠愈走愈近,也同樣招致極大反感﹔最近美國對伊朗日益強硬,主張經濟制裁,其戰略目的之一,也是要藉此削弱中國和伊朗的石油關係。</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此外,中國有鑑於低油價時代已成過去,除了全方位開展油源外,也往高成本油源移動,包括展開300至2000公尺的水下探勘﹔到加拿大投資提煉成本極高,因而過去不受重視的油沙等。中國到加拿大投資油沙,當然也被認為是踩到了美國地盤。它在美國所引起的反彈,不下於「中海油」購併「優尼科」。</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近年來,為了開拓油源,美中關係的競爭性日增,它已成了「中國威脅論」裏更深層的部分,尤其是中國腳步踩進了西非、南美、中東等過去親美的油國,而恰好這些地區又反美勢力日增,這本帳也就記得更深了。最近伊朗問題助長了油價漲,其中即微妙的有「中國因素」。在這個資源競爭已到了新回合的時刻,圍繞此問題的世局動盪也必將更增,如果再加上東海油氣爭議,誰知道2006年不會成為能源爭奪更加變化的一年呢﹖</p><p>南方朔 《亞洲週刊》主筆<br/></p>
<p>沙发先坐!</p><p>反正偶上班有交通补贴费,所以对油价不太关心</p>
<p>——「<font color="#ff0033">當中國到加拿大投資油沙,到委內瑞拉投資石油,讓我們更難掌握能源,這就是足以讓我們重新思考能源政策的挑釁。中國的問題在於他們不知道加拿大的石油是我們的,而加拿大居然也不知道這一點。」</font></p><p><font color="#ff0033"></font>&nbsp;</p>[em13][em13][em13][em13]赤裸裸的霸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