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貼]华盛顿观察:牵台湾一发 动中美全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5:47:34
[转貼]华盛顿观察:牵台湾一发 动中美全身--有些观点不错
   摘自 鼎盛王朝   柳叶箭  2005-12-31 13:13
http://top1.jschina.com.cn/bbs/ccb/index.cgi
华盛顿观察:牵台湾一发 动中美全身

  “2005年让我想起来中苏分裂的1961年。(因为那之后),我们等了好几年才意识到现实中到底在发生什么样的转变,注意到世界的大趋势是什么,”美国前任助理国防部长傅立民(Chas Freeman)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

    2005年,华盛顿对“世界的中国”的瞩目终于转向对“中国的世界”的担心。一方面,中国的地缘政治影响力已经穿透亚洲,同美国背对背地在拉美、非洲、中东等区域扩展。因为中美在这些地区秉持不同的价值观,在这些区域利益和势力和较量更具有全球战略意义。另一方面,在亚洲舞台上,不管是在双边经贸问题,还是朝核,中美两家面对面地在合作中博弈,加上台湾和日本两个能动因素更是向不同方向牵掣复杂的中美关系,亚洲这盘棋中越发微妙。《华盛顿观察》周刊将在几篇年终特稿里分别从东亚和全球视角审视中国影响力的发展对中美关系的冲击。

    对立的中美情绪

    十年前,也就是1995-96年,大陆在台湾海峡附近进行导弹演习,引起国际关系两个反应:一方面,中美之间因为台湾问题进行军事冲突似乎已经不可避免。耳旁从此敲响“与中国战而决雌雄”的美国,开始明显加强与日本的安全同盟,并且越发鼓励、甚至施压以推动日本发展军事力量。日本开始越发向一个“正常国家”的方向迈进。另一方面,中国也着力进行军事现代化,这一势头在1999年李登辉放出“两国论”一炮之后更加强了紧迫感。

    “虽然没有明言‘独立’二字,但是李登辉宣布了台湾独立。中国当时惊愕不已,但是发现自己面前并没有一个军事选择,”傅立民说。

    十年之后,台湾问题发生戏剧性的转变,然而中国在美国眼中更象一个战略对手。由于台海关系紧张而掀起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进程,重点放在军事高科技武器装备的研究、发展和购买上。99年以后的五年中,中美虽然有过不少欢欢喜喜的接触,但是安全和战略上的合作停留于表面接触,实质改善并不多。

    “2005年10月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访华。他是历史上美国第一个国防部长在访华期间没有提出任何一项加强两国防务合作的建议。”傅立民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美国国防部正在进行的四年一次的《防务评估报告(QDR)》在修改过程中明确地显示中国是美国清清楚楚的选定之敌(clear enemy of choice)。中国对美国不但是是一个掌握高科技的敌人,而且是同一个重量级别的挑战者(peer challenger)。”

    傅立民所指出的这种“定性中国为敌人”的看法更多地存在于美国军方。傅立民所提到的关于中国的军方观点并不为过。在12月底在华盛顿召开的以军人和政府安全部门为主的战略研讨会上,前中央情报局局长詹姆斯·伍尔西举出美国军队在21世纪应当要铭记的三大重要挑战中,第一位即是同中国为台湾开战。其他两个分别是:建立导弹防御系统,不给无赖国家使用不对称手段要挟美国的可能性;第三,增强对美国本土基础设施的保护,防止可能导致美国经济社会瘫痪的恐怖主义袭击。

    在中国问题的外交经济政策制定和研究圈,中国更多地被看作同时是伙伴和竞争者,或者用美国副国务卿罗伯特·佐利克(Robert B. Zoellick)的话说是“利益相关者”。

    “对华政策相对温和的这派人物的主要信息是:美国不会接受一个只强调经济发展而不对内对外负担政治责任的中国。中国可以是全球经济的重要一员,但是我们不会放松政治的‘钩子’。 中国的政治改革至少同经济改革同等重要,如果不是更重要的话。”美国世界安全研究所(World Security Institute)中国项目主任孔哲文(Eric Hagt)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

    随着中国经济愈来愈跟进美国,强调中国要多负担全球责任的佐利克派并非没有走向对华政策强硬的可能。这派的分支之一即警告华盛顿经济进步并不能创造民主,以日本、台湾、菲律宾和南韩为鉴,这些东亚国家,最后接受民主是同美国深深卷入密不可分的。因此,美国应该做好准备更大程度“卷入”中国的内部事务。

    2005年末布什访华,将美中关系定位为“复杂的关系”。但是事实上中美关系并不复杂,但是具有众多层面。美中经济合作极为强劲,但是美国对中国所实施的出口管制到了对待敌国对手的程度;美国一方面给中国人颁发来美签证,但是在学术研究方面又对中国人参与研究进行种种限制。

    美国政府内部,在对华关系上,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声音。各个涉华部门原则上是“各自表述,各行其是”。

    “因为关于中国的崛起应当如何被定性的争论在美国内部还没有结束。唯一两个共识是中国对美国是21世纪的挑战,而美国现在必须直面(confront)中国的崛起,”孔哲文说。
  
    走活的台湾棋

    2005年中美在亚太棋盘上面临的最重要变化即是:台湾问题正迅速消失。当大陆2004年通过反分裂法,一时间在美国受政府、国会和公众千夫指骂,当时不少美国人宣称这下子大陆和台湾对话算是走到了头,预言台海关系将乌云滚滚。当时华府只有极为微弱的声音争辩说北京这一做法的合理性和政策制定的大智慧。

    “反分裂法是北京第一次主动地通过一个法律的框架管理台海关系,而不是象以往那样被动地对台湾当局的挑衅之举进行危机反应,这使得两岸关系走向稳定而不是动荡,”孔哲文说。

    果然,反分裂法公布六个星期后,国民党主席连战抵达北京。又过了十天,宋楚瑜也落脚大陆。

    “连宋的这两次访问为大陆共产党在台湾创造两个反台独并提倡海峡两岸经济整合的重要联盟,这对影响台湾选票投向有深远影响。”傅立民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首先,双方退回到92共识。第二,双方制定了十几项具体的合作议程,项项直指赢得台湾选民民心的目标。第三,建立党党基础上的联络机制。”

    台海关系的一个简单但意义深远的发展来自大陆向台湾农产品的开放,这一经济举措将凸现所有台湾人正深陷的两难处境,是本能地拥抱大陆广阔的经济市场而将生活过好,还是死守在一个政治死角里拒不低头。

    上海复旦大学教授沈丁力认为台湾局势骤变同岛内政治有更深刻的联系。
  
    “民进党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人性的弱点。它本来是反黑金的正义党、清明党,但是在反黑金的同时,崇尚台独理念,给两岸带来巨大不稳定因素。民进党更因为人才匮乏,管理不善又缺乏监督,堕落得比国民党还快。民进党是自己打败自己,而台独也走过了历史颠峰,在走下坡路,”沈丁力教授说。

    2005年揭示了台海关系一个大趋势。那就是过去的十年或者更长时间里,两岸一直在进行经济整合,现在,经济不可避免地波及政治,两岸自2005年起将开始看到越来越多的政治整合。

    “北京(通过连宋访)向台湾人传达的信息是:如果你真的想做成事情(get things done),那就去找国民党或者新党,而不是去找民进党或是台湾现政府。北京目前在做的正是在台湾建立政治基础,这是大陆今年最了不起的成就。”傅立民对《华盛顿观察》周刊强调说,“台湾问题正在出现一个更有利(于和平)的转机。统一有可能发生。”

    傅立民将台海关系中意义最为深远、也是最悄无声息的这一趋势称为“珊瑚工程”。 他认为这一“工程“在有意识地进行中,台湾选民明白这一过程正在发生,这一过程已经开始反应在台湾的选举结果中。

    “台湾很多个人正在帮助建立台海之间一种机制,两岸之间私企和个人的接触已经建立了基础。这是一个从下到上(bottom-up)的过程,一个累积性的过程。除非美国或中国做错什么大事,珊瑚工程将是我们看到的台海关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势头。过去十年中我们看到两岸似乎在朝冲突的方向迈进,现在我们看到这两家越来越远离冲突这一可能性。谈判可能对(两岸)统一不再必要。民间的积累最后会汇集到官方层面的成果,”傅立民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

    孔哲文认为大陆在近年来对台湾问题的一大担心是台湾人在主体意识上渐行渐远,因为从民调看,台湾人大都支持保留现状,反对台独。在两岸政治分野严重的情况下,台湾人独立的民族意识可能大大增强,变成独不得也统不得的状况。

    “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意识中,文化最后将是决定台湾统还是分的、最为重要的因素。05年,大陆开始对台湾的政策比较游刃有余(savvy),鼓励台湾学生来大陆就学。大陆应该继续做的是创造一切条件鼓励这种文化融合,虽然这种文化融合最初只是指向经济目的,“孔哲文说。他曾在台湾居住过一年,在大陆常住过七年。

    台湾人去大陆生活非常流行。这使得台海之间出现一个中间地带,那就是跨台海社会。

    “这些人既骄傲做台湾人,也骄傲做大陆人,或是中国人,他们是将影响台湾问题最终解决的‘第三元素’。”傅立民说,“这一过程要花的不是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而是几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我们才能看到这一工程最后的结果。但是我相信大陆有的是耐心。”

    沈丁力教授认为台海局势虽然出现缓和,但是两岸得根本问题还未解决,因此离统一之路还非常遥远。

    美国的问号:没有台湾问题怎么办?

    这是在华盛顿很少谈论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没有台湾问题,中美会面对怎样的未来?美国数位高层官员多次强调:中国大陆如何解决台湾问题将是美国判断中国未来走向的一个重要指标。傅立民大使建议美国建议美国应该认真回顾和评估这一发展未来对美国安全的影响。

    “美国过去一直强调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然而重点是放在‘和平’二字,而非‘解决’。相反,现在台湾问题真的解决了,美国头顶倒是要响起警铃。如果台湾问题被解决了,那么美国就失去同中国为敌的基础。”傅立民说。

     傅立民代表华府对中国看法比较乐观的一批人,认为台海统一只会帮助亚太地区的稳定,有利于美国的利益。

    “我们应当允许问题得到解决,我们也可以同中国的军队和平共处。台湾统一非常符合中国和本地区的利益。从意识形态的观点,这对大陆是一件好事。台海统一对我们(美国)来讲并不(使我们)失去什么,”傅立民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

    傅立民认为如果两岸统一,按照大陆的建议,解放军不会驻扎台湾,然而这一建议在美国和其盟国看来缺乏可信性。

    “我们如何给这一建议足够的可信性,而让这一保证信用持久,这是以后需要谈的问题。台湾另一方面必须担负起保卫自己的国防任务,”傅立民说。

    从现实主义的角度来看,即使台湾问题解决,中国和美国只是消除了一个冲突的借口,而中美之间结构性的冲突-一个占有主导地位的大国和一个新兴强国之间的竞争性关系-仍然是中美关系的潜台词。

    “中美是两个大国,目前还在互相摸索和调整中。中国的实力和影响力在往上走,美国一方面在踌躇是否接受中国的崛起,另一方面学习如何接受往上走的中国。台湾问题一直以来是中美双方的加压和减压阀门(vault),”孔哲文说。

    孔哲文认为中国崛起,尤其其军事力量的崛起,所持的理由是瞄准台湾问题的解决,但是中国不可避免考虑美国在太平洋前沿部署的军力。另一方面,保护台湾民主是美国保留其在亚洲军事势力公开的借口之一,但是美国肯定会考虑如何防止在太平洋力量膨胀的中国对美国不善。

    “台湾问题一直是中美两方较量的影子戏,一定程度上释放两个大国关系积累起来的压力。但是,一旦台湾真的接近大陆,这种战略平衡就被打破。如果没有台湾问题,大陆将被迫把综合国力的发展矛头直接对准美国。随着台湾问题变得越来越小,中国已经大大加强对美国在亚洲的代理人-日本口诛笔伐,当然中日之间本来也有自己解不开的结,但是一定程度上,(这)反应了中国对美国的不满。尽管如此,日本在综合国力和影响力方面最后无法同中国相提并论,因此中美随着台湾不再是问题会面对越来越多的直接碰撞,”孔哲文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

    美国人无法忽视的一个趋势是:近几年来,台美关系在走下坡路。台美的主要分歧集中在:美国希望台湾按照美国列下的清单购买美制武器系统,增强自卫能力,然而台湾人却不相信购买美国武器就可以保证台海军事力量平衡。因为大陆的整体规模巨大,台湾相比具有战略地位的绝对劣势,因此台湾人有这样的自省,美制武器再先进,不是台湾所需要的。相对而言,两岸的政治良性互动加上华盛顿的战略保护才真正帮助台湾的安全。一个危险的倾向是因为不满意美国出售给台湾的武器清单,台湾也有不少战略家坚持台湾应该研制或购买进攻型武器。

    “同中国,我们没有原因找不到一个战略性的解决方法。首先第一条,我们过去故意避免同中国进行军事对话,这应当改变。”傅立民说,“因为有第七舰队的前位部署(forward deployment),我们其实算作是中国的邻国。约瑟夫·奈在中国问题上的观点是:如果你象对待敌人一样对待中国,那么中国将变成一个敌人。”

    “中美两方应该开始接触性讨论‘后台湾时代’两国的安全战略关系。在我看来,中美的战略矛盾早已超越了台湾冲突这至今唯一的、公开的冲突假想,”孔哲文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 2:09:43编辑过]
[转貼]华盛顿观察:牵台湾一发 动中美全身--有些观点不错
   摘自 鼎盛王朝   柳叶箭  2005-12-31 13:13
http://top1.jschina.com.cn/bbs/ccb/index.cgi
华盛顿观察:牵台湾一发 动中美全身

  “2005年让我想起来中苏分裂的1961年。(因为那之后),我们等了好几年才意识到现实中到底在发生什么样的转变,注意到世界的大趋势是什么,”美国前任助理国防部长傅立民(Chas Freeman)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

    2005年,华盛顿对“世界的中国”的瞩目终于转向对“中国的世界”的担心。一方面,中国的地缘政治影响力已经穿透亚洲,同美国背对背地在拉美、非洲、中东等区域扩展。因为中美在这些地区秉持不同的价值观,在这些区域利益和势力和较量更具有全球战略意义。另一方面,在亚洲舞台上,不管是在双边经贸问题,还是朝核,中美两家面对面地在合作中博弈,加上台湾和日本两个能动因素更是向不同方向牵掣复杂的中美关系,亚洲这盘棋中越发微妙。《华盛顿观察》周刊将在几篇年终特稿里分别从东亚和全球视角审视中国影响力的发展对中美关系的冲击。

    对立的中美情绪

    十年前,也就是1995-96年,大陆在台湾海峡附近进行导弹演习,引起国际关系两个反应:一方面,中美之间因为台湾问题进行军事冲突似乎已经不可避免。耳旁从此敲响“与中国战而决雌雄”的美国,开始明显加强与日本的安全同盟,并且越发鼓励、甚至施压以推动日本发展军事力量。日本开始越发向一个“正常国家”的方向迈进。另一方面,中国也着力进行军事现代化,这一势头在1999年李登辉放出“两国论”一炮之后更加强了紧迫感。

    “虽然没有明言‘独立’二字,但是李登辉宣布了台湾独立。中国当时惊愕不已,但是发现自己面前并没有一个军事选择,”傅立民说。

    十年之后,台湾问题发生戏剧性的转变,然而中国在美国眼中更象一个战略对手。由于台海关系紧张而掀起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进程,重点放在军事高科技武器装备的研究、发展和购买上。99年以后的五年中,中美虽然有过不少欢欢喜喜的接触,但是安全和战略上的合作停留于表面接触,实质改善并不多。

    “2005年10月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访华。他是历史上美国第一个国防部长在访华期间没有提出任何一项加强两国防务合作的建议。”傅立民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美国国防部正在进行的四年一次的《防务评估报告(QDR)》在修改过程中明确地显示中国是美国清清楚楚的选定之敌(clear enemy of choice)。中国对美国不但是是一个掌握高科技的敌人,而且是同一个重量级别的挑战者(peer challenger)。”

    傅立民所指出的这种“定性中国为敌人”的看法更多地存在于美国军方。傅立民所提到的关于中国的军方观点并不为过。在12月底在华盛顿召开的以军人和政府安全部门为主的战略研讨会上,前中央情报局局长詹姆斯·伍尔西举出美国军队在21世纪应当要铭记的三大重要挑战中,第一位即是同中国为台湾开战。其他两个分别是:建立导弹防御系统,不给无赖国家使用不对称手段要挟美国的可能性;第三,增强对美国本土基础设施的保护,防止可能导致美国经济社会瘫痪的恐怖主义袭击。

    在中国问题的外交经济政策制定和研究圈,中国更多地被看作同时是伙伴和竞争者,或者用美国副国务卿罗伯特·佐利克(Robert B. Zoellick)的话说是“利益相关者”。

    “对华政策相对温和的这派人物的主要信息是:美国不会接受一个只强调经济发展而不对内对外负担政治责任的中国。中国可以是全球经济的重要一员,但是我们不会放松政治的‘钩子’。 中国的政治改革至少同经济改革同等重要,如果不是更重要的话。”美国世界安全研究所(World Security Institute)中国项目主任孔哲文(Eric Hagt)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

    随着中国经济愈来愈跟进美国,强调中国要多负担全球责任的佐利克派并非没有走向对华政策强硬的可能。这派的分支之一即警告华盛顿经济进步并不能创造民主,以日本、台湾、菲律宾和南韩为鉴,这些东亚国家,最后接受民主是同美国深深卷入密不可分的。因此,美国应该做好准备更大程度“卷入”中国的内部事务。

    2005年末布什访华,将美中关系定位为“复杂的关系”。但是事实上中美关系并不复杂,但是具有众多层面。美中经济合作极为强劲,但是美国对中国所实施的出口管制到了对待敌国对手的程度;美国一方面给中国人颁发来美签证,但是在学术研究方面又对中国人参与研究进行种种限制。

    美国政府内部,在对华关系上,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声音。各个涉华部门原则上是“各自表述,各行其是”。

    “因为关于中国的崛起应当如何被定性的争论在美国内部还没有结束。唯一两个共识是中国对美国是21世纪的挑战,而美国现在必须直面(confront)中国的崛起,”孔哲文说。
  
    走活的台湾棋

    2005年中美在亚太棋盘上面临的最重要变化即是:台湾问题正迅速消失。当大陆2004年通过反分裂法,一时间在美国受政府、国会和公众千夫指骂,当时不少美国人宣称这下子大陆和台湾对话算是走到了头,预言台海关系将乌云滚滚。当时华府只有极为微弱的声音争辩说北京这一做法的合理性和政策制定的大智慧。

    “反分裂法是北京第一次主动地通过一个法律的框架管理台海关系,而不是象以往那样被动地对台湾当局的挑衅之举进行危机反应,这使得两岸关系走向稳定而不是动荡,”孔哲文说。

    果然,反分裂法公布六个星期后,国民党主席连战抵达北京。又过了十天,宋楚瑜也落脚大陆。

    “连宋的这两次访问为大陆共产党在台湾创造两个反台独并提倡海峡两岸经济整合的重要联盟,这对影响台湾选票投向有深远影响。”傅立民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首先,双方退回到92共识。第二,双方制定了十几项具体的合作议程,项项直指赢得台湾选民民心的目标。第三,建立党党基础上的联络机制。”

    台海关系的一个简单但意义深远的发展来自大陆向台湾农产品的开放,这一经济举措将凸现所有台湾人正深陷的两难处境,是本能地拥抱大陆广阔的经济市场而将生活过好,还是死守在一个政治死角里拒不低头。

    上海复旦大学教授沈丁力认为台湾局势骤变同岛内政治有更深刻的联系。
  
    “民进党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人性的弱点。它本来是反黑金的正义党、清明党,但是在反黑金的同时,崇尚台独理念,给两岸带来巨大不稳定因素。民进党更因为人才匮乏,管理不善又缺乏监督,堕落得比国民党还快。民进党是自己打败自己,而台独也走过了历史颠峰,在走下坡路,”沈丁力教授说。

    2005年揭示了台海关系一个大趋势。那就是过去的十年或者更长时间里,两岸一直在进行经济整合,现在,经济不可避免地波及政治,两岸自2005年起将开始看到越来越多的政治整合。

    “北京(通过连宋访)向台湾人传达的信息是:如果你真的想做成事情(get things done),那就去找国民党或者新党,而不是去找民进党或是台湾现政府。北京目前在做的正是在台湾建立政治基础,这是大陆今年最了不起的成就。”傅立民对《华盛顿观察》周刊强调说,“台湾问题正在出现一个更有利(于和平)的转机。统一有可能发生。”

    傅立民将台海关系中意义最为深远、也是最悄无声息的这一趋势称为“珊瑚工程”。 他认为这一“工程“在有意识地进行中,台湾选民明白这一过程正在发生,这一过程已经开始反应在台湾的选举结果中。

    “台湾很多个人正在帮助建立台海之间一种机制,两岸之间私企和个人的接触已经建立了基础。这是一个从下到上(bottom-up)的过程,一个累积性的过程。除非美国或中国做错什么大事,珊瑚工程将是我们看到的台海关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势头。过去十年中我们看到两岸似乎在朝冲突的方向迈进,现在我们看到这两家越来越远离冲突这一可能性。谈判可能对(两岸)统一不再必要。民间的积累最后会汇集到官方层面的成果,”傅立民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

    孔哲文认为大陆在近年来对台湾问题的一大担心是台湾人在主体意识上渐行渐远,因为从民调看,台湾人大都支持保留现状,反对台独。在两岸政治分野严重的情况下,台湾人独立的民族意识可能大大增强,变成独不得也统不得的状况。

    “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意识中,文化最后将是决定台湾统还是分的、最为重要的因素。05年,大陆开始对台湾的政策比较游刃有余(savvy),鼓励台湾学生来大陆就学。大陆应该继续做的是创造一切条件鼓励这种文化融合,虽然这种文化融合最初只是指向经济目的,“孔哲文说。他曾在台湾居住过一年,在大陆常住过七年。

    台湾人去大陆生活非常流行。这使得台海之间出现一个中间地带,那就是跨台海社会。

    “这些人既骄傲做台湾人,也骄傲做大陆人,或是中国人,他们是将影响台湾问题最终解决的‘第三元素’。”傅立民说,“这一过程要花的不是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而是几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我们才能看到这一工程最后的结果。但是我相信大陆有的是耐心。”

    沈丁力教授认为台海局势虽然出现缓和,但是两岸得根本问题还未解决,因此离统一之路还非常遥远。

    美国的问号:没有台湾问题怎么办?

    这是在华盛顿很少谈论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没有台湾问题,中美会面对怎样的未来?美国数位高层官员多次强调:中国大陆如何解决台湾问题将是美国判断中国未来走向的一个重要指标。傅立民大使建议美国建议美国应该认真回顾和评估这一发展未来对美国安全的影响。

    “美国过去一直强调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然而重点是放在‘和平’二字,而非‘解决’。相反,现在台湾问题真的解决了,美国头顶倒是要响起警铃。如果台湾问题被解决了,那么美国就失去同中国为敌的基础。”傅立民说。

     傅立民代表华府对中国看法比较乐观的一批人,认为台海统一只会帮助亚太地区的稳定,有利于美国的利益。

    “我们应当允许问题得到解决,我们也可以同中国的军队和平共处。台湾统一非常符合中国和本地区的利益。从意识形态的观点,这对大陆是一件好事。台海统一对我们(美国)来讲并不(使我们)失去什么,”傅立民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

    傅立民认为如果两岸统一,按照大陆的建议,解放军不会驻扎台湾,然而这一建议在美国和其盟国看来缺乏可信性。

    “我们如何给这一建议足够的可信性,而让这一保证信用持久,这是以后需要谈的问题。台湾另一方面必须担负起保卫自己的国防任务,”傅立民说。

    从现实主义的角度来看,即使台湾问题解决,中国和美国只是消除了一个冲突的借口,而中美之间结构性的冲突-一个占有主导地位的大国和一个新兴强国之间的竞争性关系-仍然是中美关系的潜台词。

    “中美是两个大国,目前还在互相摸索和调整中。中国的实力和影响力在往上走,美国一方面在踌躇是否接受中国的崛起,另一方面学习如何接受往上走的中国。台湾问题一直以来是中美双方的加压和减压阀门(vault),”孔哲文说。

    孔哲文认为中国崛起,尤其其军事力量的崛起,所持的理由是瞄准台湾问题的解决,但是中国不可避免考虑美国在太平洋前沿部署的军力。另一方面,保护台湾民主是美国保留其在亚洲军事势力公开的借口之一,但是美国肯定会考虑如何防止在太平洋力量膨胀的中国对美国不善。

    “台湾问题一直是中美两方较量的影子戏,一定程度上释放两个大国关系积累起来的压力。但是,一旦台湾真的接近大陆,这种战略平衡就被打破。如果没有台湾问题,大陆将被迫把综合国力的发展矛头直接对准美国。随着台湾问题变得越来越小,中国已经大大加强对美国在亚洲的代理人-日本口诛笔伐,当然中日之间本来也有自己解不开的结,但是一定程度上,(这)反应了中国对美国的不满。尽管如此,日本在综合国力和影响力方面最后无法同中国相提并论,因此中美随着台湾不再是问题会面对越来越多的直接碰撞,”孔哲文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

    美国人无法忽视的一个趋势是:近几年来,台美关系在走下坡路。台美的主要分歧集中在:美国希望台湾按照美国列下的清单购买美制武器系统,增强自卫能力,然而台湾人却不相信购买美国武器就可以保证台海军事力量平衡。因为大陆的整体规模巨大,台湾相比具有战略地位的绝对劣势,因此台湾人有这样的自省,美制武器再先进,不是台湾所需要的。相对而言,两岸的政治良性互动加上华盛顿的战略保护才真正帮助台湾的安全。一个危险的倾向是因为不满意美国出售给台湾的武器清单,台湾也有不少战略家坚持台湾应该研制或购买进攻型武器。

    “同中国,我们没有原因找不到一个战略性的解决方法。首先第一条,我们过去故意避免同中国进行军事对话,这应当改变。”傅立民说,“因为有第七舰队的前位部署(forward deployment),我们其实算作是中国的邻国。约瑟夫·奈在中国问题上的观点是:如果你象对待敌人一样对待中国,那么中国将变成一个敌人。”

    “中美两方应该开始接触性讨论‘后台湾时代’两国的安全战略关系。在我看来,中美的战略矛盾早已超越了台湾冲突这至今唯一的、公开的冲突假想,”孔哲文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 2:09:43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