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认同不如殖民地? 凌友诗深论香港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5:16:00
国民认同不如殖民地? 凌友诗深论香港教育
http://www.CRNTT.com   2016-08-13


前中央政策组高级研究主任、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凌友诗博士(中评社 资料图)
  中评社香港8月13日电(记者 黄博宁)从“占领中环”到“旺角暴乱”,年轻化是香港政治运动呈现出最明显的趋势。参与反国教运动的黄之峰、因主张“港独”被取消候选人资格的梁天琦、陈浩天,都是90后。为什么成长在回归后的年轻人高喊“港独”?为什么激进主张在高校中流行?本次立法会选战正酣之际,中评社专访对回归后香港教育素有研究的特区政府前中央政策组高级研究主任、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凌友诗博士。  

  中评社:在检讨“占领中环”、“旺角暴乱”的原因时,很多学者都指出,年轻人对中国身份的认同甚至不如殖民地时期。那么当时,港英政府是怎样做的?  

  凌友诗:回归前,港英政府有意以对英文的推崇和对使用英语的香港大学以及教会英文中学毕业生的擢拔任用,而造就强大的“去中国化”和“西方认同”。然而,由于四个因素,回归前港人的国家认同和民族意识还不错,对自己中国人的身分不模糊。  

  第一,解放后香港汇集了很多大陆的文化人。此中包括当代新儒家几位大师,报界的爱国报人,戏曲界、艺术界、武术界、电影界的知名人物。一时间,无论左派右派,国学和国粹人才辈出,钱穆兴办“新亚书院”,牟宗三和唐君毅讲学香港,费彝民主持大公报,岑维林主持华侨日报,咏春大师叶问教出了李小龙。这些散落民间的国学和国粹人才,虽并不大富大贵,没有一人攀上港英上流社会,但他们在知识分子和普罗市民之间有很大的影响力。  

  第二,港英政府懂得适度尊重中国文化。英国人不懂中国文化,然而他所奉行的殖民地政策是“入乡随俗”,擅于以当地人治当地人。因此,代表传统士绅从事公益慈善的救助体系“东华三院”,1869年即受到港督的重视和扶植。港英还在1927年成立“华人庙宇委员会”,委任民族宗教的领袖,带领黄大仙、车公庙等大寺庙进行自治,并推动长洲、新界的道佛二教节庆。中国的社会制度、民俗传统在港英时期是受尊重的,而且还是文化认同的活文化,清晰地指涉中国人的身份。  

  第三,中央政府善用港人反殖民主义的情绪,经营港人的国家认同。1967年的暴动,是一次反港英殖民的暴动,而工联会和左派报纸一直在工人阶层中拥有影响力。当时为国家工作的干部,尤其是一批香港本地的老干部,其建立港人国家认同的谋略和执行力是很强的。  

  第四,港英政府给予主管中文教育的专家一定的自主性。英国人在中学保留中国语文、中国文学和中国历史三科,允许用中文教学,英国人容让教育司署委任中国国学和中国历史的专家担任学科委员会委员,并且给予学科委员很高的自主性。不少委员对中国国学和中国历史都很有涵养和承担。所以,当时在正统的国学熏陶下,香港学生有一定国族意识和文化意识。









http://www.crntt.com/doc/1043/2/ ... mp;mdate=0813094953

国民认同不如殖民地? 凌友诗深论香港教育http://www.CRNTT.com   2016-08-13

前中央政策组高级研究主任、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凌友诗博士(中评社 资料图)  中评社香港8月13日电(记者 黄博宁)从“占领中环”到“旺角暴乱”,年轻化是香港政治运动呈现出最明显的趋势。参与反国教运动的黄之峰、因主张“港独”被取消候选人资格的梁天琦、陈浩天,都是90后。为什么成长在回归后的年轻人高喊“港独”?为什么激进主张在高校中流行?本次立法会选战正酣之际,中评社专访对回归后香港教育素有研究的特区政府前中央政策组高级研究主任、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凌友诗博士。  

  中评社:在检讨“占领中环”、“旺角暴乱”的原因时,很多学者都指出,年轻人对中国身份的认同甚至不如殖民地时期。那么当时,港英政府是怎样做的?  

  凌友诗:回归前,港英政府有意以对英文的推崇和对使用英语的香港大学以及教会英文中学毕业生的擢拔任用,而造就强大的“去中国化”和“西方认同”。然而,由于四个因素,回归前港人的国家认同和民族意识还不错,对自己中国人的身分不模糊。  

  第一,解放后香港汇集了很多大陆的文化人。此中包括当代新儒家几位大师,报界的爱国报人,戏曲界、艺术界、武术界、电影界的知名人物。一时间,无论左派右派,国学和国粹人才辈出,钱穆兴办“新亚书院”,牟宗三和唐君毅讲学香港,费彝民主持大公报,岑维林主持华侨日报,咏春大师叶问教出了李小龙。这些散落民间的国学和国粹人才,虽并不大富大贵,没有一人攀上港英上流社会,但他们在知识分子和普罗市民之间有很大的影响力。  

  第二,港英政府懂得适度尊重中国文化。英国人不懂中国文化,然而他所奉行的殖民地政策是“入乡随俗”,擅于以当地人治当地人。因此,代表传统士绅从事公益慈善的救助体系“东华三院”,1869年即受到港督的重视和扶植。港英还在1927年成立“华人庙宇委员会”,委任民族宗教的领袖,带领黄大仙、车公庙等大寺庙进行自治,并推动长洲、新界的道佛二教节庆。中国的社会制度、民俗传统在港英时期是受尊重的,而且还是文化认同的活文化,清晰地指涉中国人的身份。  

  第三,中央政府善用港人反殖民主义的情绪,经营港人的国家认同。1967年的暴动,是一次反港英殖民的暴动,而工联会和左派报纸一直在工人阶层中拥有影响力。当时为国家工作的干部,尤其是一批香港本地的老干部,其建立港人国家认同的谋略和执行力是很强的。  

  第四,港英政府给予主管中文教育的专家一定的自主性。英国人在中学保留中国语文、中国文学和中国历史三科,允许用中文教学,英国人容让教育司署委任中国国学和中国历史的专家担任学科委员会委员,并且给予学科委员很高的自主性。不少委员对中国国学和中国历史都很有涵养和承担。所以,当时在正统的国学熏陶下,香港学生有一定国族意识和文化意识。









http://www.crntt.com/doc/1043/2/ ... mp;mdate=0813094953
  中评社:那么回归前后出现了什么样的改变?  

  凌友诗:事情在回归前后大约十年间发生了变化。首先,是文化人的老去和传统报业的式微,在台湾接受大学教育归来的文化人和部势力逐渐占据文化界、传媒界。其次是,英国政府逐渐藉由制度的改变而瓦解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比如把东华三院、保良局等士绅慈善机构归由社会福利署统一资助和管理,降低了华人士绅的能动性;在新界引入双村长制,使原居民和非原居民各选一村长,冲淡了原居民族长的影响力;大力推动区议会直选,培养政客,为社会塑造无国族意识的民主、自由、人权的新价值观。  

  不过,最为严重的是回归后特区政府教育政策的失误。本可培养民族意识、历史意识、文化意识的中文科和中国历史科,遭到了破坏;通识教育科也进行得不得要领。故而,给予人们“回归后国民教育不进反退”的观感。  

  中评社:我们确实注意到,回归之后高中生中选修中国历史的越来越少,当前约6万名升读高中的学生中,只有13%在高中修读中国历史。并且中途退修不少,真正修到高三毕业的,不足10%。该科目面临“亡科”,这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凌友诗:2000年的课程改革以及2009年的新高中课程,使得初中阶段的中史分崩离析,高中阶段面临倒闭关门。中史的学习要有“超越性”、“完整性”和“一贯性”,服膺于历史教学本身的规律,完整无跳跃性的陈述,切忌碎片化、“他者”化。  

  2000年以前,除了极少数的几间职业学校,本港几乎所有初中都设有三年一贯、独立的中国历史科。2000年的课程改革,初中学科实行“综合化”,中史与世界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归并到“综合人文科”中。即便有的初中仍然把中史科保留为独立科目,可是教时减少,不能三年一贯,学生学得很少。另外一点值得关注的是,不以单独成科的形式教授,或者不能三年一贯制教授的学校,多数是名校,如私立教会学校或政府津贴学校。

  高中阶段中国历史面临更严峻的问题。2000年的课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制的改革,从原来的“5+2”变成了世界通用的“3+3”,二是课程改革。原来的升学考试中,必考是中文、英文、数学三科,另外再选4到7科,所以许多理科生也会选择中国历史;改革后,必考科目多了通识教育,自选课目降为2到3科,中国历史被选中的几率大大降低。
 回归之前是中国历史科的鼎盛时期,包含日校、夜校、自修生的11万名毕业生中,曾经有将近5万人报考中学历史,占45%;至2005年会考总人数将近12万,中史报考人数3万。如果仅以日校学生计算,2000年报考中史学生比例为32.2%,2010年为27.8%,十年间大体一致。  

  2009年课改后第一届入学的学生78,509人,高一时修读中国历史的仅12,867人,占学生总数16.4%,高二10,096人,占学生总数13.5%,高三修读人数仅为8003人,仅占学生总数11.7%。

  还有几点值得注意。第一,在报读人数大减和退修不断的情况下,有的名校在高中阶段乾脆不再开国史科,有的学校辞退历史老师,以中文老师代替历史老师上中史。  

  第二,高中阶段修读国史的学生水平趋于两极。少部分是对国史极有兴趣的高材生,但大部分是修不上会计、商科等实用科目,而被赶到中国历史科的。  

  第三,学校受到社会大环境影响,也倾向开办“企业、会计与财务”、“经济”等实用科目。据2009年教育局统计,最受欢迎的高中选修科目组合:第一名是物理、化学、生物,第二名是经济、企业、财会,第三名是生物、化学,中国史、世界史的组合仅排名第九。  

  第四,2000年初中课改之后,由于改独立科为综合科、课时不足等原因,学生初中阶段基础不牢,影响了高中阶段中国历史的选修率。其他学科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国史教育与国家认同高度相关,详尽解剖其衰落的原因,才能理解为什么回归之后历史教育反而不如殖民地。
 中评社:您也提出,国文教育在回归后也受到了破坏,为什么这么说?  

  凌友诗:中国语文科在初高中都是必修科,并没有如中国历史一样被综合化、虚化,它是被工具化、理性化,市井化。国文与国史是国家民族生命体现的一体两面。史重于生命经历之陈述与理性反省,文则透过论述与咏叹再三的方式来表达这种生命的经历和思考。国文与国史一起支撑起一个民族,绝不仅是一种工具、一种“语言”。因此国文教学同样应有其“超越性”,并须具备“情意性”与“承传性”。  

  然而2000年以后,国文不断被工具化,教学和考试的重点倾向于语文训练,用理性的方法让学生分析文章体例、结构、句式、语气、修辞,而轻忽文学里最为感人的“知、情、意”内涵,同时也取消必读必考范文,学生缺少了对古文反复吟诵、体味的过程。公开考试则以“讲、读、听、写”等语文运用技巧为题,整个过程像外国人学习中文。  

  中评社:也有不少人提出,通识教育中已经包含了中国历史的元素,历史已经不需要再独立成科。另一方面,通识教育也有很强争议性,如提倡批判性教育等。您怎么看?  

  凌友诗:确实有人认为,回归后已经逐步在小学“常识科”和初中的“综合人文科”以及高中的“通识教育科”中加入“当代中国元素”,使香港的下一代了解国家和国情。然而这怎么也比不上一科完整的中国历史科,孩子们从唐、虞、夏、商、周一直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对自己的祖先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有中外之分。

  通识教育有六个部份,其中争议最大的是现代中国单元。这一问题本来就十分复杂,很多材料都还未公开,全面准确的理解国情,对老师来说也是很高的要求。由于缺少统一课本,只有课纲,不少老师直接拿着主流西方媒体如BBC、CNN,主流香港媒体如明报、苹果日报进行分析,对特定事件不断放大,学生的判断自然会有极大的偏差。  

  在中国历史科弱化、中国语文科目工具化的背景下,学生对国家缺乏“温情”的基础,这样而来的教育通识,与其说批判,不如说批评,非但未必能造就认识国家、热爱国家的国民,相反还塑造出埋怨社会、苛责国家、对抗政府的青年。  

  免费的公共医疗、公屋制度背后,香港是非常残酷的商业社会,意识形态高度分歧,美国又把香港当成是重返亚洲的桥头堡。外部复杂浮躁的环境,更需要国文、历史两科对学生进行教化,多一份成熟、沉稳和内省,使其对生命的认识更厚重,内心更宁静。  
 中评社:放眼世界看,批判性教育是当今流行的趋势。香港之外,内地也在倡导,欧美国家就更成熟。您认为,中国或者说东方尊师重道的传统教育模式和起源于西方的批判思维,能否良好结合呢?  

  凌友诗:当初香港实行教改,引入学科综合化、批判性思考、思辨能力的概念,与全球一体化以及社会的巨变相关。当局者认为,传统方法有“死读书”之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西方的方式更合乎经济发展和商业文明的规律。  

  西方的所谓批判教育,80年代最激进,现在西方世界面临问题,也在反思自身文化。西方教育是以自我实现为核心,不强调道德意义,希望在竞争的世界中,培养生存和发展能力和独立灵活的思考能力。

  教改实行以后,最明显的两个概念,一是学科综合化,二是批判性教育。学科综合化的弊端在于,传统学科的知识结构被打散。失去传统结构而与西方史等其他社会学科并在一起的中国历史,最严重的就是失去它的主体性,中国人的历史不再被陈述为“我的”,对历史的是非判断缺乏自己国族的立场,甚至中国历史被虚化成“中国元素”,只是一些关于中国的东西,一些客观的知识,而不是关乎自己国族的东西。

  批判性教育的问题在于,在学生已经缺少扎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批判,往往得出似是而非的结论。不全面瞭解情况,就很难进行多角度的深度思考,往往是把问题简单化,变成对当权者的批评和责备,学生高高在上、浮躁,不愿意对一门学科进行深入钻研。回归以后,去殖不足,学科综合化、批判性教育使得本土认同迅速崛起,许多当今暴露的社会问题,都能从基础教育中寻找到因由。  

  反过来看,中国传统教育强调“教化”,即“教而化之”,先抑制人性中的野蛮、欲望和粗鄙,成为有礼、有德、谦虚、诚信之人,再谈知识。这与西方的教育完全是两个语境。  

  中评社:中国当代教育(1949年以后的历史)以及英治香港史,应该如何处理呢?  

  凌友诗:去中国中心化、去殖民地化的教育没有完全矫正过来之前,学生对国家缺乏温情和敬意,如果教授本地史,本土主义的问题恐怕会更突出,李登辉在教育上“去中国化”,就是从设“台湾史”开始的。同样,现当代中国史,如果要教,就要有严格的课纲和成熟的师资,否则不如不碰,让学生通过其他渠道瞭解。我们这一代,还生活在当代史的影响之中,中国当代史太多意识型态的争议,也经历许多苦难。大部分的中国人都生活在自己的经验之中,能跳脱而且怀悲悯来看待中国过去一百年历史的人很少。我恐怕能教好中国当代史的人不多。
中评社:这些年来一直有人呼吁让央视大范围在香港落地,不过也有人指出,央视的表达方式与本港有较大差异,本地人未必愿意看。您是怎么看的?  

  凌友诗:香港回归已经19年了,央视是广义的国家符号、是“一国”的标志。文宣广播也是主权的一种体现,本港不该用《电讯条例》抗拒国家主权的覆盖。因此我主张央视九套大范围落地香港,国际、英文台也应该落地。  

  中评社:原来一直有声音希望港人可以担当公务员、当兵,不过现在情况有比较大的改变。此议是否应该继续推行,或有什么其他方法增进认同?  

  凌友诗:如果香港人没有爱国主义教育为基础,只认为自己是香港人,就很难参与到国家的建设中。现在本土主义已成,年轻人爱国会被同侪排斥,我担心会申请到内地当公务员或当兵的年轻人很少。开放港人来当公务员或当兵已经远水就不了近火,不如扩大香港公务员向中央述职的范围,过去只有特首述职,未来可以考虑各局长、常秘书长、副秘书长、首席助理秘书长一同述职,讲清楚自己干了什么。另外,特区官员、立法会议员的宣誓,现在只对《基本法》效忠,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前面的一个定语,以后或可以考虑直接对国家和人民效忠,用这种依法强制的方法要求香港十六万公务员与国家连成一体,对促进香港人的国家认同,或许更为有效。
法律、传媒和教育是香港最反中的三个行业。
这正是2000年以后,国内过分西化在香港的一种体现


当年给予香港特区的权利太大了~根本就是一个准国家的待遇了~还有像奥运之类的也不应该有香港澳门特区的存在~这样会减少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

当年给予香港特区的权利太大了~根本就是一个准国家的待遇了~还有像奥运之类的也不应该有香港澳门特区的存在~这样会减少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
事实证明,局部高度自治是取祸之道。必须全国统一语言文字教育等等各项事务。

(包括那个啥啥区域自治)
屠狗英雄 发表于 2016-8-16 20:39
事实证明,局部高度自治是取祸之道。必须全国统一语言文字教育等等各项事务。

(包括那个啥啥区域自治)
奈何政治正确!
确实,都是大陆给惯的,什么高度自治,你咋不让他独立了算了?是我的领土就要给我纳税,执行我的指令,一国两制不是一国两治!
在香港的失败对未来治理台湾是个极关键的教训。
“中央政策组研究主任”如果不是有些话不敢说的太直白怕触及红线的话,那这个“中央政策组”的水平和眼光就很可疑了,怪不得这十多年来中央对港昏招迭出。
中国对香港的去殖民地化完完全全是失败的,不仅丝毫没有去掉殖民地的色彩,反而自己还要去迎合殖民地特色,比如驻港部队居然走起了英式操典,解放军的元老们要是知道了估计要从八宝山爬出来
中国对香港的去殖民地化完完全全是失败的,不仅丝毫没有去掉殖民地的色彩,反而自己还要去迎合殖民地特色, ...
你哪里看到驻港部队走英式操典?
不认同中共。这是意识形态的较量,无法妥协
你哪里看到驻港部队走英式操典?
摆臂高度明显比内地的高,还有驻港部队居然学西方设置宪兵,头盔上写MP两个字
Gannicus 发表于 2016-8-17 06:56
摆臂高度明显比内地的高,还有驻港部队居然学西方设置宪兵,头盔上写MP两个字
你说的是香港纪律部队吧
唐明皇 发表于 2016-8-17 07:03
你说的是香港纪律部队吧
明显是驻港部队
Gannicus 发表于 2016-8-17 11:33
明显是驻港部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也是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序列,也是要执行中国人民解放军各种条令的,绝不可能执行英军条令的的,所以你就不要扯淡了
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也是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序列,也是要执行中国人民解放军各种条令的,绝不可能 ...
那有女兵头盔上写了大大的MP字怎么解释?
香港不是什么重要的问题,,,大陆应该学会把香港当成中国的领土来看,,,,不要再给啥超国民待遇,不要再给啥援助,帮扶,就这样,,他特殊就特殊吧,税交不交无所谓,,,大陆不指着香港来提高国力,,大陆应该从香港问题上学会,如何面对未来的新回归的中国领土,及中国未来可能要主导的新的地区,,,
Gannicus 发表于 2016-8-17 20:44
那有女兵头盔上写了大大的MP字怎么解释?
这个应该是内务纠察,只是为了让香港市民辨识罢了
摆臂高度明显比内地的高,还有驻港部队居然学西方设置宪兵,头盔上写MP两个字
内地一样有,不过叫纠察
这个应该是内务纠察,只是为了让香港市民辨识罢了
中国人要习惯 纠察这个辨识啊
香港粤语化运动不足20年而成
可惜董建华当年的“八万五“计划半途而废,否则香港年青人现在也不至于民怨沸腾到如此地步。
屠狗英雄 发表于 2016-8-16 20:39
事实证明,局部高度自治是取祸之道。必须全国统一语言文字教育等等各项事务。

(包括那个啥啥区域自治)
港灿这么嚣张都是给TG惯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