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苏联“老大哥”,这个问题涉及到历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6:00:25


中国搞工业化,可以从“洋务运动”说起,但洋务三十年,实际上是小打小闹,统治集团并不认可。
中国统治集团认识到工业化的必要性是在庚子之乱以后,当时的提法是实业救国。
国家怎么工业化?当时的统治集团并不知道怎么搞,就派人出去考察,并聘请顾问。
但负责考察的,基本是文官,而不是专业的技术官僚(其实全国也没几个会的),得不到有效的结果,譬如蔡元培就说,工业上的事,多建几个专科(专业学科的意思)学校就行了。
当时的专科学校,主要是几个交通大学和兵工厂附属学校,指向性很强,专业视野并不开阔,学生里也没出什么可以从国家层面指导工业的人物。
聘请的顾问也不是那么上心,我们问,他们才答,而且未必为了中国。著名的德国顾问团就是个大坑,中国抗日,一个国防动员,一个是兵工建设,但是德国人两项都没用心,尤其后者,基本不提,反而大力推动中德贸易,用原料换武器。
当然了,也有国民政府买办集团自身的问题。
真正指导,尤其是国家层面的指导我们工业化的是苏联,所以,这声“老大哥”叫的,是有那么一份感激。

另一个是工业发展的时间问题。
日本是个典型的后发国家,一个个项目学,从明治维新到“长门”号下水,走了半个多世纪,这还是20世纪20年代的工业体系,而且当时日本还有很多工业设备无法自产,需要进口。
而中国的起步是1950年,这时候的工业体系更加复杂,分类更细,需要的学科更多,而苏联给我们的帮助就是在十年左右,建立了一个基本自足且不怎么落后于时代的工业体系。
譬如59式坦克,仿的是T-54,并且培育了一个坦克研发团队。
80年代,中美合作的“美洲狮”坦克项目,中方觉得美方设计师水平有限,并不比中国强多少。美方觉得中方设计师水平很高,比他们预期高很多。
一个十年,一个五十年,这就是差距。
工业体系的“产,学,研”,苏联教给我们是那个框架图纸,要怎么发展,还是我们自家的事,但我们至少少走了很多弯路。
“老大哥”教我们的是渔,一声“老大哥”叫的并不亏。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没落是在七十年代左右开始,在此之前,苏联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很发达,和美国比肩,各种工业产品层出不穷,也往往比美国产品性能更加优秀。
但苏联人自己政治体制僵化了,带动了经济体制僵化,创新活力不足。而美国在经历越战之后,国家开始转型,整个“产学研”乃至金融体系都发生巨大变革。这次变革,推动美国的创造性,一举拉开了和苏联的差距。

八十年代,中国又向西看,碰到的就是苏联的僵化老去,欧美的创新进步,这时候中国整个国家又开始学习欧美了。
这次变革比以往顺利非常多,原因有这么几个:
1,经历过文革,中国不想乱,稳定压倒一切,这也是后来一直提“维稳”,不仅仅是八九,还有文革的因素,有稳定才有发展。
2,国家层面有了足够的技术官僚,在引进技术时,错误不会太多,知道自己要什么,对方给的项目有什么优缺点,大抵也能看的明白。

后面是扯远了。
苏联工业的发展速度曲线(是发展速度,而不是发展水平),在六七十年代达到高峰,之后走低。
美国工业的发展速度曲线,在20世纪20年代达到一个峰值,之后走低,在六七十年代又开始走高。
工业发展速度,不是说研发什么重大产品,而是整个体系的发展,很多小细节、小产品的进步上。
因此,五十年代,我们学习苏联并不是一个错误,反而是一件相当正确的事。另外八十年代我们也较快的调转船头。

中国搞工业化,可以从“洋务运动”说起,但洋务三十年,实际上是小打小闹,统治集团并不认可。
中国统治集团认识到工业化的必要性是在庚子之乱以后,当时的提法是实业救国。
国家怎么工业化?当时的统治集团并不知道怎么搞,就派人出去考察,并聘请顾问。
但负责考察的,基本是文官,而不是专业的技术官僚(其实全国也没几个会的),得不到有效的结果,譬如蔡元培就说,工业上的事,多建几个专科(专业学科的意思)学校就行了。
当时的专科学校,主要是几个交通大学和兵工厂附属学校,指向性很强,专业视野并不开阔,学生里也没出什么可以从国家层面指导工业的人物。
聘请的顾问也不是那么上心,我们问,他们才答,而且未必为了中国。著名的德国顾问团就是个大坑,中国抗日,一个国防动员,一个是兵工建设,但是德国人两项都没用心,尤其后者,基本不提,反而大力推动中德贸易,用原料换武器。
当然了,也有国民政府买办集团自身的问题。
真正指导,尤其是国家层面的指导我们工业化的是苏联,所以,这声“老大哥”叫的,是有那么一份感激。

另一个是工业发展的时间问题。
日本是个典型的后发国家,一个个项目学,从明治维新到“长门”号下水,走了半个多世纪,这还是20世纪20年代的工业体系,而且当时日本还有很多工业设备无法自产,需要进口。
而中国的起步是1950年,这时候的工业体系更加复杂,分类更细,需要的学科更多,而苏联给我们的帮助就是在十年左右,建立了一个基本自足且不怎么落后于时代的工业体系。
譬如59式坦克,仿的是T-54,并且培育了一个坦克研发团队。
80年代,中美合作的“美洲狮”坦克项目,中方觉得美方设计师水平有限,并不比中国强多少。美方觉得中方设计师水平很高,比他们预期高很多。
一个十年,一个五十年,这就是差距。
工业体系的“产,学,研”,苏联教给我们是那个框架图纸,要怎么发展,还是我们自家的事,但我们至少少走了很多弯路。
“老大哥”教我们的是渔,一声“老大哥”叫的并不亏。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没落是在七十年代左右开始,在此之前,苏联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很发达,和美国比肩,各种工业产品层出不穷,也往往比美国产品性能更加优秀。
但苏联人自己政治体制僵化了,带动了经济体制僵化,创新活力不足。而美国在经历越战之后,国家开始转型,整个“产学研”乃至金融体系都发生巨大变革。这次变革,推动美国的创造性,一举拉开了和苏联的差距。

八十年代,中国又向西看,碰到的就是苏联的僵化老去,欧美的创新进步,这时候中国整个国家又开始学习欧美了。
这次变革比以往顺利非常多,原因有这么几个:
1,经历过文革,中国不想乱,稳定压倒一切,这也是后来一直提“维稳”,不仅仅是八九,还有文革的因素,有稳定才有发展。
2,国家层面有了足够的技术官僚,在引进技术时,错误不会太多,知道自己要什么,对方给的项目有什么优缺点,大抵也能看的明白。

后面是扯远了。
苏联工业的发展速度曲线(是发展速度,而不是发展水平),在六七十年代达到高峰,之后走低。
美国工业的发展速度曲线,在20世纪20年代达到一个峰值,之后走低,在六七十年代又开始走高。
工业发展速度,不是说研发什么重大产品,而是整个体系的发展,很多小细节、小产品的进步上。
因此,五十年代,我们学习苏联并不是一个错误,反而是一件相当正确的事。另外八十年代我们也较快的调转船头。
苏联同志不是白叫的
呵呵,人家的任务,就是否认你的历史。
这个问题值得说这么久吗?
老毛子对中国建立完整工业体系的帮助与贡献是不能抹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