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GDP排第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2:32:52
在这个和美帝关系紧张的时候,转一篇老文,看看我国国防投入和苏联是否有可比性。个人认为从本文来看,苏联虚弱得很,我国一方面投入有限,另一方面实行的也不是扩张性国策,和苏联完全不具有可比性。

苏联GDP让西方猜了半世纪——世界排名到底第几 多方评估差距甚大

作者:陶短房
   伊夫
《环球时报》2010年8月25日
  不久前,日本GDP“退居世界第三”的说法引发媒体关注,这个新话题不免带动一个旧话题的热议,即日本是何时变成GDP世界第二的?一种说法是1968年,这一年是日本明治维新100周年,日本超过原本排名第二的联邦德国(当时公认的标准是国民生产总值GNP),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但这种说法有个致命的破绽:忽略了当时还是超级大国的苏联。
谁是世界第二?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经济学界普遍认为,GNP或GDP将第三产业计算在产值内是错误的,因为他们觉得第三产业本身并不创造财富,如果统计在内,势必造成重复计算,因此他们只计算工农业生产总值,这就造成了苏联东欧集团的经济数据无法和西方相对比。主流经济学界认为,1969年时,苏联的GNP约为美国一半,当年美国GNP为9320亿美元,则苏联应为4660亿美元。照此看,日本的“世界第二”(不到2000亿美元)其实是有名无实。
  但也有一派西方经济学者认为,苏联服务业萎缩,实际购买力不高,如果严格按GNP标准计算,其总值最多时(1975年)也不会超过美国的1/6,因此真实排名还在联邦德国之后,日本超过联邦德国,就可以当之无愧地自称“世界第二”了。
  还有不少资料称,日本在1986年正式超过苏联。不过,另一种流行说法则是1989年,按照“购买力平价”标准,日本GDP(实际购买力GDP)达到4091835亿日元,超过了苏联(苏联仍然不统计GDP,这里是估计值),从此货真价实地成为世界第二。
  但这种说法同样有争议。一派认为苏联高估了卢布汇率,且服务业十分萎缩,因此GDP数据推算会出现很大水分,日本实际上早就成为世界第二;另一派则认为,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经济泡沫已达高峰,所谓“黑暗十年”已经开始,因此这个“第二”只不过昙花一现而已。说过来道过去,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前苏联的经济究竟如何?
勃列日涅夫是个“数据爱好者”
  由于保密和计算方法的差异,苏联的真实经济数据始终扑朔迷离。按照苏联方面的数据,1930年,苏联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越农业,标志着苏联成为工业化国家;1938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超过英国、德国和法国,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二战给苏联经济带来极 大破坏,也使苏联的国民经济变得更加畸形。但是,在外援基本断绝的情况下,苏联依靠自身丰富的资源、经互会体制和战后迸发的集体主义热情,到1950年,共恢复和新建6200个大企业,工业总产值比1940年增加73%,农业总产值恢复到1940年的99%。就在这一年,苏联宣布再度超越战后满目疮痍的欧洲各国,重新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然而这个“世界第二”其实有很多水分:轻工业生产比1940年只增加22%,棉纺织业和食品加工业还没达到战前水平。如果按照GNP、GDP计算,苏联人民的实际购买力和美国差距极大。1959年7月,时任美国副总统尼克松和赫鲁晓夫进行了著名的“厨房辩论”,二人从洗衣机的质量说起,讨论了美国工人和苏联工人的生活水平,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孰优孰劣争论不休。两个月后,赫鲁晓夫访问美国,亲身体验了美国社会的发展水平,深受刺激。
  不可否认,从上世纪50年代起,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就还是令人瞩目的。根据苏联官方的统计数字,从1950年到1984年,苏联经济年均增长率为7.6%,美国方面的估算数字是4.4%。而美国同期的经济增长速度仅为3.4%。尤其是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人估算的苏联经济增速为6%,因此在美国国内产生了对苏联赶上甚至超过美国的恐惧。
  赫鲁晓夫下台后,继任的勃列日涅夫是个“数据爱好者”,在他的推动下,苏联工农业生产总值发展迅速,折算成GDP后同样令人印象深刻。根据联合国统计署的折算,1970年苏联GDP总量应为4334.12亿美元,1980年达到9400.38亿美元,1990年更高达15329.92亿,创历史新高。尽管由于日本的跨越式发展,苏联在1989年被判定失去世界第二经济体宝座(这里不将欧共体作为一个主体排列在内),但绝对值和发展速度并不低。
苏联经济的“幻象”
  尽管从50年代起,苏联经济增速表现良好,但苏联经济的弊端也日益暴露。美国方面评估苏联的经济增速是在持续放缓,50年代是6%,60年代是5.1%,70年代是3.7%,1980-1984年间是2%。苏联解体后,美国人获得了一些苏联方面的资料,发现他们的这一评估过高,到80年代中期时,苏联经济可能已经停止增长。也是在这个时候,苏联领导人意识到,不进行根本性的经济改革,苏联的经济增长将不能实现。
  尽管何时被日本超越众说纷纭,但普遍认为,上世纪60年代后,苏联经济与美国的差距越拉越大,到80年代末,形势已严重恶化,1991年时已是13%的负增长。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0年按购买力平价方法计算,苏联的实际GDP为美国的39.67%,人均GDP为34.96%。
  不仅如此,直到解体仍未采用GDP数据的苏联,其产值数据有很多失真之处;而且,苏联卢布是不可兑换货币,当时的官方汇率严重偏高,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如果剔除卢布汇率高估的参数错误,苏联“从来就不曾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正如苏联倒塌让世人震惊一样,苏联的经济规模一直让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难以看透。1989年,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在其畅销书《经济学》第13版中写道:“苏联经济表明,与很多怀疑论者之前的看法相反,社会主义指令性经济也能正常运行甚至繁荣发展。”但两年后,苏联却解体了。而一直在对苏联经济实力进行跟踪评估的美国中情局(CIA)也没预料到苏联在1991年底轰然倒塌。
饱受争议的CIA评估数据
  作为美国首要的竞争对手,苏联一直都是CIA关注的首要对象。由于苏联经济上的保密和官方数字的不准确,自20世纪50年代起,在西方有组织地研究苏联经济问题的主要机构中,CIA一直处于核心地位,它对苏联经济的评估数据受到各方引用,也招致了很大争议。尤其是在苏联崩溃后,对它过高评估苏联经济的批评声音不绝于耳。这里值得一提美国中情局的一个秘密机构——“B组”。
  1976年,CIA新任局长乔治·布什(老布什)任命了一组外部专家,取名叫“B组”,负责撰写关于苏联及其意图的独立报告,并对CIA的报告进行评估。里根时期,CIA局长威廉·凯西手下的梅耶被任命为“B组”负责人,对CIA的评估提出了很多反对意见。比如当时CIA估算苏联经济规模是美国的一半,“B组”认为仅为1/4。“B组”的判断力为里根实施从经济上削弱苏联的战略提供了依据,美国由此在军力建设、出口管制、战略防御计划等方面对苏联展开攻势,还与沙特阿拉伯合谋压低苏联重要出口产品——石油的价格,减少苏联硬通货来源,对苏联经济构成重大打击。
  此外,在1985-1991年的苏联改革年代里,一些持不同政见的苏联经济学家发表了大量对苏联经济状况的贬低言论。一个名叫哈宁的经济学家不仅对苏联官方统计数据提出挑战,而且矛头直指西方“过高的估算”。哈宁的著作被大量出版,激起了对CIA的广泛批评。批评者暗示,CIA故意加大了苏联增长的数据,让人们以为苏联是一个极为可怕的敌人,以便为自己继续获得庞大的活动资金寻找借口。梅耶也称,当时,将焦点对准苏联的劣势使很多冷战斗士感到苦恼,他们担心过于软弱的苏联不能刺激美国加大军力建设。著名经济学家朱迪·谢尔顿(1989年出版了《即将到来的苏联倒塌》)就在一次开会时被CIA官员拉到一边:“你为什么要制造麻烦?”
  为了回应批评,1991年,一个由詹姆斯·米勒牵头、5位杰出经济学家组成的调研小组,对CIA的估算作了一次权威的评估。米勒小组发现,CIA对苏联的分析“是内行的、大体上合理的、谨慎的……我们没有发现任何系统造假的迹象”。
  也许是因为许多观察家已经乐意相信苏联经济成就被过分高估,米勒小组的研究没在公众中造成多大的影像。《新闻周刊》1994年的一个专栏提到“对苏联经济规模的惊人的误算,CIA所得的结果居然比实际大了3倍多”。一年之后,即使是一贯小心谨慎的《纽约时报》也发表社论说:“CIA简单地高估了苏联经济的规模。”
  1997年,美国经济学家亚伯拉罕·柏格森在《比较经济学研究》上发表“苏联GDP规模有多大?”的文章称,苏联作为国家虽已成为过去,但其GDP水平和架构仍保持着历史价值。文章还介绍了欧洲比较项目(联合国赞助的国际比较项目的一个分支)刚刚发布的对苏联GDP的估算报告,并同CIA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当然,欧洲比较项目的报告认为,CIA过高估计了苏联的经济规模。
  无论如何,苏联已经成为历史,对经济数据的片面追求,不恰当经济数据的误导,让苏联吞咽下至今无法消化的苦果。在这个和美帝关系紧张的时候,转一篇老文,看看我国国防投入和苏联是否有可比性。个人认为从本文来看,苏联虚弱得很,我国一方面投入有限,另一方面实行的也不是扩张性国策,和苏联完全不具有可比性。

苏联GDP让西方猜了半世纪——世界排名到底第几 多方评估差距甚大

作者:陶短房
   伊夫
《环球时报》2010年8月25日
  不久前,日本GDP“退居世界第三”的说法引发媒体关注,这个新话题不免带动一个旧话题的热议,即日本是何时变成GDP世界第二的?一种说法是1968年,这一年是日本明治维新100周年,日本超过原本排名第二的联邦德国(当时公认的标准是国民生产总值GNP),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但这种说法有个致命的破绽:忽略了当时还是超级大国的苏联。
谁是世界第二?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经济学界普遍认为,GNP或GDP将第三产业计算在产值内是错误的,因为他们觉得第三产业本身并不创造财富,如果统计在内,势必造成重复计算,因此他们只计算工农业生产总值,这就造成了苏联东欧集团的经济数据无法和西方相对比。主流经济学界认为,1969年时,苏联的GNP约为美国一半,当年美国GNP为9320亿美元,则苏联应为4660亿美元。照此看,日本的“世界第二”(不到2000亿美元)其实是有名无实。
  但也有一派西方经济学者认为,苏联服务业萎缩,实际购买力不高,如果严格按GNP标准计算,其总值最多时(1975年)也不会超过美国的1/6,因此真实排名还在联邦德国之后,日本超过联邦德国,就可以当之无愧地自称“世界第二”了。
  还有不少资料称,日本在1986年正式超过苏联。不过,另一种流行说法则是1989年,按照“购买力平价”标准,日本GDP(实际购买力GDP)达到4091835亿日元,超过了苏联(苏联仍然不统计GDP,这里是估计值),从此货真价实地成为世界第二。
  但这种说法同样有争议。一派认为苏联高估了卢布汇率,且服务业十分萎缩,因此GDP数据推算会出现很大水分,日本实际上早就成为世界第二;另一派则认为,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经济泡沫已达高峰,所谓“黑暗十年”已经开始,因此这个“第二”只不过昙花一现而已。说过来道过去,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前苏联的经济究竟如何?
勃列日涅夫是个“数据爱好者”
  由于保密和计算方法的差异,苏联的真实经济数据始终扑朔迷离。按照苏联方面的数据,1930年,苏联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越农业,标志着苏联成为工业化国家;1938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超过英国、德国和法国,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二战给苏联经济带来极 大破坏,也使苏联的国民经济变得更加畸形。但是,在外援基本断绝的情况下,苏联依靠自身丰富的资源、经互会体制和战后迸发的集体主义热情,到1950年,共恢复和新建6200个大企业,工业总产值比1940年增加73%,农业总产值恢复到1940年的99%。就在这一年,苏联宣布再度超越战后满目疮痍的欧洲各国,重新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然而这个“世界第二”其实有很多水分:轻工业生产比1940年只增加22%,棉纺织业和食品加工业还没达到战前水平。如果按照GNP、GDP计算,苏联人民的实际购买力和美国差距极大。1959年7月,时任美国副总统尼克松和赫鲁晓夫进行了著名的“厨房辩论”,二人从洗衣机的质量说起,讨论了美国工人和苏联工人的生活水平,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孰优孰劣争论不休。两个月后,赫鲁晓夫访问美国,亲身体验了美国社会的发展水平,深受刺激。
  不可否认,从上世纪50年代起,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就还是令人瞩目的。根据苏联官方的统计数字,从1950年到1984年,苏联经济年均增长率为7.6%,美国方面的估算数字是4.4%。而美国同期的经济增长速度仅为3.4%。尤其是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人估算的苏联经济增速为6%,因此在美国国内产生了对苏联赶上甚至超过美国的恐惧。
  赫鲁晓夫下台后,继任的勃列日涅夫是个“数据爱好者”,在他的推动下,苏联工农业生产总值发展迅速,折算成GDP后同样令人印象深刻。根据联合国统计署的折算,1970年苏联GDP总量应为4334.12亿美元,1980年达到9400.38亿美元,1990年更高达15329.92亿,创历史新高。尽管由于日本的跨越式发展,苏联在1989年被判定失去世界第二经济体宝座(这里不将欧共体作为一个主体排列在内),但绝对值和发展速度并不低。
苏联经济的“幻象”
  尽管从50年代起,苏联经济增速表现良好,但苏联经济的弊端也日益暴露。美国方面评估苏联的经济增速是在持续放缓,50年代是6%,60年代是5.1%,70年代是3.7%,1980-1984年间是2%。苏联解体后,美国人获得了一些苏联方面的资料,发现他们的这一评估过高,到80年代中期时,苏联经济可能已经停止增长。也是在这个时候,苏联领导人意识到,不进行根本性的经济改革,苏联的经济增长将不能实现。
  尽管何时被日本超越众说纷纭,但普遍认为,上世纪60年代后,苏联经济与美国的差距越拉越大,到80年代末,形势已严重恶化,1991年时已是13%的负增长。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0年按购买力平价方法计算,苏联的实际GDP为美国的39.67%,人均GDP为34.96%。
  不仅如此,直到解体仍未采用GDP数据的苏联,其产值数据有很多失真之处;而且,苏联卢布是不可兑换货币,当时的官方汇率严重偏高,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如果剔除卢布汇率高估的参数错误,苏联“从来就不曾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正如苏联倒塌让世人震惊一样,苏联的经济规模一直让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难以看透。1989年,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在其畅销书《经济学》第13版中写道:“苏联经济表明,与很多怀疑论者之前的看法相反,社会主义指令性经济也能正常运行甚至繁荣发展。”但两年后,苏联却解体了。而一直在对苏联经济实力进行跟踪评估的美国中情局(CIA)也没预料到苏联在1991年底轰然倒塌。
饱受争议的CIA评估数据
  作为美国首要的竞争对手,苏联一直都是CIA关注的首要对象。由于苏联经济上的保密和官方数字的不准确,自20世纪50年代起,在西方有组织地研究苏联经济问题的主要机构中,CIA一直处于核心地位,它对苏联经济的评估数据受到各方引用,也招致了很大争议。尤其是在苏联崩溃后,对它过高评估苏联经济的批评声音不绝于耳。这里值得一提美国中情局的一个秘密机构——“B组”。
  1976年,CIA新任局长乔治·布什(老布什)任命了一组外部专家,取名叫“B组”,负责撰写关于苏联及其意图的独立报告,并对CIA的报告进行评估。里根时期,CIA局长威廉·凯西手下的梅耶被任命为“B组”负责人,对CIA的评估提出了很多反对意见。比如当时CIA估算苏联经济规模是美国的一半,“B组”认为仅为1/4。“B组”的判断力为里根实施从经济上削弱苏联的战略提供了依据,美国由此在军力建设、出口管制、战略防御计划等方面对苏联展开攻势,还与沙特阿拉伯合谋压低苏联重要出口产品——石油的价格,减少苏联硬通货来源,对苏联经济构成重大打击。
  此外,在1985-1991年的苏联改革年代里,一些持不同政见的苏联经济学家发表了大量对苏联经济状况的贬低言论。一个名叫哈宁的经济学家不仅对苏联官方统计数据提出挑战,而且矛头直指西方“过高的估算”。哈宁的著作被大量出版,激起了对CIA的广泛批评。批评者暗示,CIA故意加大了苏联增长的数据,让人们以为苏联是一个极为可怕的敌人,以便为自己继续获得庞大的活动资金寻找借口。梅耶也称,当时,将焦点对准苏联的劣势使很多冷战斗士感到苦恼,他们担心过于软弱的苏联不能刺激美国加大军力建设。著名经济学家朱迪·谢尔顿(1989年出版了《即将到来的苏联倒塌》)就在一次开会时被CIA官员拉到一边:“你为什么要制造麻烦?”
  为了回应批评,1991年,一个由詹姆斯·米勒牵头、5位杰出经济学家组成的调研小组,对CIA的估算作了一次权威的评估。米勒小组发现,CIA对苏联的分析“是内行的、大体上合理的、谨慎的……我们没有发现任何系统造假的迹象”。
  也许是因为许多观察家已经乐意相信苏联经济成就被过分高估,米勒小组的研究没在公众中造成多大的影像。《新闻周刊》1994年的一个专栏提到“对苏联经济规模的惊人的误算,CIA所得的结果居然比实际大了3倍多”。一年之后,即使是一贯小心谨慎的《纽约时报》也发表社论说:“CIA简单地高估了苏联经济的规模。”
  1997年,美国经济学家亚伯拉罕·柏格森在《比较经济学研究》上发表“苏联GDP规模有多大?”的文章称,苏联作为国家虽已成为过去,但其GDP水平和架构仍保持着历史价值。文章还介绍了欧洲比较项目(联合国赞助的国际比较项目的一个分支)刚刚发布的对苏联GDP的估算报告,并同CIA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当然,欧洲比较项目的报告认为,CIA过高估计了苏联的经济规模。
  无论如何,苏联已经成为历史,对经济数据的片面追求,不恰当经济数据的误导,让苏联吞咽下至今无法消化的苦果。
苏联基地屁怎么算?
超级大国排第二也没大问题吧?整个华约还有越南古巴朝鲜不都靠着苏联才能活下去?
苏联基地屁怎么算?
估算瞎算乱算,反正莫衷一是
超级大国排第二也没大问题吧?整个华约还有越南古巴朝鲜不都靠着苏联才能活下去?

苏联发电量最高才到美国的六成,而且很快就跌落了。考虑经济结构,可能gdp最高占美国的三四成。
苏联发电量最高才到美国的六成,而且很快就跌落了。考虑经济结构,可能gdp最高占美国的三四成。
占几成不是很重要,排名才是本文的主题。
占几成不是很重要,排名才是本文的主题。
虽然排名是更吸引人关注的东西,但是苏联和美帝军备竞赛,他们相对的经济实力大小是更要紧的


这种军事帝国要算GDP不会低哪去,造啥东东能有军火值钱,纳粹不就是靠这手跳出经济危机,想想吧每个礼拜光运载火箭就能打3、4发的主,世上除了米国还有谁造的过他。
多亏得秋明油田给续命20年,入侵阿富汗又碰着埃以和平给钱袋子上一刀后就开始走下坡路直到崩溃。

这种军事帝国要算GDP不会低哪去,造啥东东能有军火值钱,纳粹不就是靠这手跳出经济危机,想想吧每个礼拜光运载火箭就能打3、4发的主,世上除了米国还有谁造的过他。
多亏得秋明油田给续命20年,入侵阿富汗又碰着埃以和平给钱袋子上一刀后就开始走下坡路直到崩溃。
虽然排名是更吸引人关注的东西,但是苏联和美帝军备竞赛,他们相对的经济实力大小是更要紧的
有争议的是排名,经济实力苏联公认的不如美国,而且差距不小。最好的估计也没超过美国的60%
苏联工业太畸形了,还要养一群小弟,经济调整不过来,自己玩死自己。
豺较瘦 发表于 2016-7-11 17:05
这种军事帝国要算GDP不会低哪去,造啥东东能有军火值钱,纳粹不就是靠这手跳出经济危机,想想吧每个礼拜光 ...
当年美国打压油价,不仅拖垮苏联,还把兔子也折腾得带路党上街

现在油价下跌兔子得利,油价上涨毛子得利,美国就不好办了
苏联就是个怪胎…
当年美国打压油价,不仅拖垮苏联,还把兔子也折腾得带路党上街

现在油价下跌兔子得利,油价上涨毛子得 ...
美国人自己也被摆了一刀。中东石油危机引发的能源危机,使得油价飙涨,使得其国内一大支柱产业-汽车工业严重受负面影响,此时也正是大量廉价低油耗的日本车涌入美国市场,也使得日本车占据了主动。美国人打压油价其实也是自救,不然那些美国本土车企全都会在那个时间段玩玩。
美国车当时主流有几大特征,大排量,高油耗,宽体长车,6米左右的双门轿车都很有市场。由于中东战争爆发,能源重要代表的石油价格飞涨,导致美国车原先那套根本无法维系,伴随而来则是大量非此特征的日本车的涌入,此消彼长,美国车企接近完蛋,加上苏联在这个阶段一样受益颇丰(其此时大量外贸创收就是石油带来的,并且严重的使其过度依赖这项收入,所以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美国无奈只能打压油价(其实一样有伤害,这严重威胁其石油美元捆绑策略,这样导致美元贬值,是投资者信心受损的行为,同样还将带来资本外流来规避风险的负面影响,但是权衡利弊下还是选择了执行打压油价(其实就是美元贬值))。这样留个车企转型时间(不致于一波完蛋),另外苏联出口也受到油价下跌影响,外贸收入减少,总体收入也就减少。
massonhou 发表于 2016-7-11 17:15
苏联工业太畸形了,还要养一群小弟,经济调整不过来,自己玩死自己。
说反了吧,靠经互会体制从小弟什么没有少吸血
hillsboro 发表于 2016-7-11 17:55
说反了吧,靠经互会体制从小弟什么没有少吸血
付出的也不少。朝鲜,古巴,非洲扩张阶段都是不计成本的。
massonhou 发表于 2016-7-11 18:00
付出的也不少。朝鲜,古巴,非洲扩张阶段都是不计成本的。
这些是肯定花钱的,但是从东欧的那些伙计身上没有少揩油
苏联经济相比美国最高的时间是在1970-1980年的70%,毕竟超级大国肯定是有经济实力在那儿的,但是后来经济体制僵化,而且遇到了一大堆国内问题,结果就废了。
苏联经济相比美国最高的时间是在1970-1980年的70%,毕竟超级大国肯定是有经济实力在那儿的,但是后来经济体 ...
不单是体制僵化的问题,本身轻重工业比例就有大问题。
massonhou 发表于 2016-8-7 19:22
不单是体制僵化的问题,本身轻重工业比例就有大问题。
苏联解体的原因太多了,不是说几句话就能说完的。
列列钢产量,发电量,能源消耗,耐用消费品产量就可以大致比较
军事规模占美帝的几成?
苏联至死也只是有工农业生产总值数据,你去问鬼要它的GDP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