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柴荣再多活几十年,能建立一个稳定的皇朝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0:15:00
  
  周世宗柴荣可以说是五代时期的十二个皇帝中最佳的。在他的统治期间,励精图治,总体来说后周政治较为清明,中原开始复苏。他还锐意改革,均定赋税,招垦荒田,限制佛教。他南征北战,揭开了结束分裂,统一天下的序幕,还收复了部分被契丹人占领的领土。
  人们往往惋惜他英年早逝,以为如果他能多活些时间,他定能做到……(恕不抄写那些推测之词)。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但通过理性推测可以说,如果柴荣多活几年,他已经开始的一些事业,能会继续下去,而且也会取得一些成就的。但是,柴荣的一些明显的弱点,会有严重的影响,即使他不早夭,他“寡人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雄心壮志也恐怕实现不了。
  
  一,柴荣的部队是一支惯于剽掠的军队
  
  五代继承晚唐,是一个军阀横行的时代。这些军阀的军队多是习惯于抢掠平民,军阀们为了维持土气,也纵容甚至鼓励部下去抢掠发财。有志于开拓天下的柴荣,似乎并没有脱此窠臼。由于当时大小军阀多是对百姓横征暴敛,当周朝军队征伐时,时常受到当地百姓的欢迎,但是即使对这些欢迎他们的人们,周军仍是抢掠不已。
  
  《资治通鉴·显德元年四月》:柴荣亲征北汉,周军“既入北汉境,其民争以食物迎周师,泣诉刘氏赋役之重,愿供军须,助攻晋阳,北汉州县继有降者。”后周的“诸军数十万聚于太原城下,军士不免剽掠,北汉民失望,稍稍保山谷自固。”柴荣也曾“驰诏禁止剽掠”,但周军败退时,“军中讹言相惊,或相剽掠。”这是由于周军恶行,使把自己看作解放者的人们由失望而反抗的一例。
  
  《资治通鉴·显德三年七月》:南唐的横征暴敛致百姓于痛苦,所以,“周师至,争奉牛酒迎劳。”可是,“(周)将帅不之恤,专事俘掠,视民如土芥;民皆失望,相聚山泽,立堡壁自固,操农器为兵,积纸为甲,时人谓之‘白甲军’。周兵讨之,屡为所败,先所得唐诸州,多复为唐有。”这已经不单是兵卒的纪律问题了,司马光已经明确的指出是‘将帅’们的事了。
  
  这两次因抢掠都是在柴荣亲征时发生的,柴荣本人是难辞其咎的。下面一例则是柴荣本人下令所致。
  
  二,柴荣下令屠城
  
  五代的君王们基本上是唐末藩镇的延续,这些军阀们多不把人命当回事,不少是以多杀人当为英雄的屠夫之流。柴荣不属于此列,在理智上,他明白要开拓天下,就绝不能嗜杀。但是,因他成长过程中的大环境,不能不受到影响,也有不把人命当回事的情况。
  
  显德五年正月,攻楚州(在今江苏淮安)之屠城就是一例。据《旧五代史》“帝(柴荣)亲攻楚州。……拔之,斩伪守将张彦卿等,六军大掠,城内军民死者万余人,庐舍焚之殆尽。”
  陆游《南唐书·张彦卿传》记载更详一些,柴荣亲御旗鼓攻楚州,张彦卿为南唐楚州防御使,誓死守城。城陷,张彦卿犹结阵城内,誓死奋击,谓之巷斗。守军皆死,无一人生降者。“周兵死伤亦甚众,世宗怒,尽屠城中居民,焚其室庐。”
  这次杀尽楚州百姓是柴荣自己下的命令。当然这是他在长时间攻城,周军伤亡损失甚大的情况下生气的结果,但把怒气转移到妇孺老百姓身上是一个雄才大略的有开拓天下之志的英雄所不应该有的。
  
  二,柴荣好杀
  
  《旧五代史》在对柴荣的评价中,说了很多赞扬的话后说:“用刑失于太峻,及事行之后,亦多自追悔。”古代专制帝王用刑太峻,大体上就是嗜杀的同义词。在《旧五代史》中列了他不少下令处死官员的事例,现举些明显错不至于死的用刑不当例子:
  显德元年九月“斩宋州巡检供奉官、副都知竹奉璘于宁陵县,坐盗掠商船不捕获也。”只因没及时抓到盗匪。
  显德三年二月“斩前济州马军都指挥使康俨于路左,坐桥道不谨也。”这显然也不是死罪。
  显德四年四月“斩内供奉官孙延希于都市,御厨使董延勋、副使张皓、武德副使卢继升并停职。时重修永福殿,命(孙)延希督役,上见役夫有就瓦中啖饭,以柹为匕者,大怒,斩延希而罢延勋等。”其中‘柹’是砍木头掉下来的碎片。看到役夫吃饭条件不好而怒,这是好事,只是就此而处人以死刑,太过了吧。
  显德四年十月“左藏库使符令光弃市。时帝再议南征,先期敕令光广造军士袍襦,不即办集,帝怒,命斩之。时宰臣等至庭救解,帝起入宫,遂戮于都市。(符)令光出勋阀之后,历职内庭,以清慎自守,累总繁剧,甚有廉干之誉。帝素重其为人,每加委用,至是以小过见诛,人皆冤之。”
  显德五年四月“翰林医官马道元进状,诉寿州界被贼杀却男,获正贼,见在宿州,本州不为勘断。帝大怒,遣端明殿学士窦仪乘驿往按之,及狱成,坐族死者二十四人。(窦)仪奉辞之日,帝旨甚峻,故(窦)仪之用刑伤于深刻。”因一人死而族死者二十四人,无论如何也杀人过滥。
  
  柴荣是显德六年去世的,可见他在位的这些年,杀人过滥的事是贯彻始终的,砍了头再不可能长出来,过后‘追悔’也没有用。
  在洪迈的《容斋随笔》中的续笔卷四及三笔卷九中还有柴荣更多的‘好杀’的例子,其中有些不能判断按当时的律法是否真该杀,故不举。
  这些不应是有别的该杀的理由,而借故处死,如果是那样,其中必‘有料’,史书一般会说明的。
  
  三,政治上柴荣是失败的
  
  他当高官及皇帝多年,却没有建立自己的统治班底。
  在他逝世(显德六年六月癸巳)前十天(癸未),他大约已经知道自己大限已近,立了七岁儿子为梁王,实际就是太子。前五天(己丑)任范质、王溥、魏仁浦掌中枢大权,免张永德(郭威女婿)殿前都点检职务,任赵匡胤任此职为禁军统帅。
  这是多么失败的后事安排。范、王、魏并不是后周的忠臣,在赵匡胤手下仍任宰相,如果不免去张永德禁军统帅职务,陈桥兵变未必会发生。
  这些临终付以后事的人中有不忠的,这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全部都是这样,就有些不妙了。为什么会这样?大约柴荣不善于从政治角度,而更喜以技术能力方面去看人。
  即使他能再活多年,但只会以这样的眼光去看人,选人,他及他的皇朝前途都不会太妙。
  
  赵匡胤政变之后,起兵反抗的只有二人。一是李筠,一是李重进,但都迅速失败。从其过程中可以看出,二人反抗并未得到手下的中下级官员的支持,失败是必然的。柴荣南征北战,有功于民族和社稷,但得不到官兵民众的拥护,上层官员也只有极少数对他表示忠心,值得深思。
  孟子说过:“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柴荣动辄以小过杀官员,官员会如何看柴荣?
  
  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和赵匡胤的关系都很好。据说有‘结社’为异姓兄弟之事。无论如何,军中高级将领确有结党营私之事。陈桥兵变后,赵军回京未受任何阻碍。
  武官们结党是极其严重的事情,而柴荣或不知,或容忍,对一个最高统治者来说都是不合格的表现。
  
  正如在开篇时所说,柴荣励精图治,中原开始复苏,锐意改革,均定赋税,招垦荒田,限制佛教,南征北战,开始了统一的序幕,收复了部分被契丹人占领的领土,可称为‘英雄’。只可惜有前面所说的弱点,简而言之,套用现代词语,可以说他‘政治敏感’度太低及五代陋习未改吧。
  
  即使他再多活些年,他也未必能建立一个长治久安的皇朝。
  周世宗柴荣可以说是五代时期的十二个皇帝中最佳的。在他的统治期间,励精图治,总体来说后周政治较为清明,中原开始复苏。他还锐意改革,均定赋税,招垦荒田,限制佛教。他南征北战,揭开了结束分裂,统一天下的序幕,还收复了部分被契丹人占领的领土。
  人们往往惋惜他英年早逝,以为如果他能多活些时间,他定能做到……(恕不抄写那些推测之词)。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但通过理性推测可以说,如果柴荣多活几年,他已经开始的一些事业,能会继续下去,而且也会取得一些成就的。但是,柴荣的一些明显的弱点,会有严重的影响,即使他不早夭,他“寡人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雄心壮志也恐怕实现不了。
  
  一,柴荣的部队是一支惯于剽掠的军队
  
  五代继承晚唐,是一个军阀横行的时代。这些军阀的军队多是习惯于抢掠平民,军阀们为了维持土气,也纵容甚至鼓励部下去抢掠发财。有志于开拓天下的柴荣,似乎并没有脱此窠臼。由于当时大小军阀多是对百姓横征暴敛,当周朝军队征伐时,时常受到当地百姓的欢迎,但是即使对这些欢迎他们的人们,周军仍是抢掠不已。
  
  《资治通鉴·显德元年四月》:柴荣亲征北汉,周军“既入北汉境,其民争以食物迎周师,泣诉刘氏赋役之重,愿供军须,助攻晋阳,北汉州县继有降者。”后周的“诸军数十万聚于太原城下,军士不免剽掠,北汉民失望,稍稍保山谷自固。”柴荣也曾“驰诏禁止剽掠”,但周军败退时,“军中讹言相惊,或相剽掠。”这是由于周军恶行,使把自己看作解放者的人们由失望而反抗的一例。
  
  《资治通鉴·显德三年七月》:南唐的横征暴敛致百姓于痛苦,所以,“周师至,争奉牛酒迎劳。”可是,“(周)将帅不之恤,专事俘掠,视民如土芥;民皆失望,相聚山泽,立堡壁自固,操农器为兵,积纸为甲,时人谓之‘白甲军’。周兵讨之,屡为所败,先所得唐诸州,多复为唐有。”这已经不单是兵卒的纪律问题了,司马光已经明确的指出是‘将帅’们的事了。
  
  这两次因抢掠都是在柴荣亲征时发生的,柴荣本人是难辞其咎的。下面一例则是柴荣本人下令所致。
  
  二,柴荣下令屠城
  
  五代的君王们基本上是唐末藩镇的延续,这些军阀们多不把人命当回事,不少是以多杀人当为英雄的屠夫之流。柴荣不属于此列,在理智上,他明白要开拓天下,就绝不能嗜杀。但是,因他成长过程中的大环境,不能不受到影响,也有不把人命当回事的情况。
  
  显德五年正月,攻楚州(在今江苏淮安)之屠城就是一例。据《旧五代史》“帝(柴荣)亲攻楚州。……拔之,斩伪守将张彦卿等,六军大掠,城内军民死者万余人,庐舍焚之殆尽。”
  陆游《南唐书·张彦卿传》记载更详一些,柴荣亲御旗鼓攻楚州,张彦卿为南唐楚州防御使,誓死守城。城陷,张彦卿犹结阵城内,誓死奋击,谓之巷斗。守军皆死,无一人生降者。“周兵死伤亦甚众,世宗怒,尽屠城中居民,焚其室庐。”
  这次杀尽楚州百姓是柴荣自己下的命令。当然这是他在长时间攻城,周军伤亡损失甚大的情况下生气的结果,但把怒气转移到妇孺老百姓身上是一个雄才大略的有开拓天下之志的英雄所不应该有的。
  
  二,柴荣好杀
  
  《旧五代史》在对柴荣的评价中,说了很多赞扬的话后说:“用刑失于太峻,及事行之后,亦多自追悔。”古代专制帝王用刑太峻,大体上就是嗜杀的同义词。在《旧五代史》中列了他不少下令处死官员的事例,现举些明显错不至于死的用刑不当例子:
  显德元年九月“斩宋州巡检供奉官、副都知竹奉璘于宁陵县,坐盗掠商船不捕获也。”只因没及时抓到盗匪。
  显德三年二月“斩前济州马军都指挥使康俨于路左,坐桥道不谨也。”这显然也不是死罪。
  显德四年四月“斩内供奉官孙延希于都市,御厨使董延勋、副使张皓、武德副使卢继升并停职。时重修永福殿,命(孙)延希督役,上见役夫有就瓦中啖饭,以柹为匕者,大怒,斩延希而罢延勋等。”其中‘柹’是砍木头掉下来的碎片。看到役夫吃饭条件不好而怒,这是好事,只是就此而处人以死刑,太过了吧。
  显德四年十月“左藏库使符令光弃市。时帝再议南征,先期敕令光广造军士袍襦,不即办集,帝怒,命斩之。时宰臣等至庭救解,帝起入宫,遂戮于都市。(符)令光出勋阀之后,历职内庭,以清慎自守,累总繁剧,甚有廉干之誉。帝素重其为人,每加委用,至是以小过见诛,人皆冤之。”
  显德五年四月“翰林医官马道元进状,诉寿州界被贼杀却男,获正贼,见在宿州,本州不为勘断。帝大怒,遣端明殿学士窦仪乘驿往按之,及狱成,坐族死者二十四人。(窦)仪奉辞之日,帝旨甚峻,故(窦)仪之用刑伤于深刻。”因一人死而族死者二十四人,无论如何也杀人过滥。
  
  柴荣是显德六年去世的,可见他在位的这些年,杀人过滥的事是贯彻始终的,砍了头再不可能长出来,过后‘追悔’也没有用。
  在洪迈的《容斋随笔》中的续笔卷四及三笔卷九中还有柴荣更多的‘好杀’的例子,其中有些不能判断按当时的律法是否真该杀,故不举。
  这些不应是有别的该杀的理由,而借故处死,如果是那样,其中必‘有料’,史书一般会说明的。
  
  三,政治上柴荣是失败的
  
  他当高官及皇帝多年,却没有建立自己的统治班底。
  在他逝世(显德六年六月癸巳)前十天(癸未),他大约已经知道自己大限已近,立了七岁儿子为梁王,实际就是太子。前五天(己丑)任范质、王溥、魏仁浦掌中枢大权,免张永德(郭威女婿)殿前都点检职务,任赵匡胤任此职为禁军统帅。
  这是多么失败的后事安排。范、王、魏并不是后周的忠臣,在赵匡胤手下仍任宰相,如果不免去张永德禁军统帅职务,陈桥兵变未必会发生。
  这些临终付以后事的人中有不忠的,这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全部都是这样,就有些不妙了。为什么会这样?大约柴荣不善于从政治角度,而更喜以技术能力方面去看人。
  即使他能再活多年,但只会以这样的眼光去看人,选人,他及他的皇朝前途都不会太妙。
  
  赵匡胤政变之后,起兵反抗的只有二人。一是李筠,一是李重进,但都迅速失败。从其过程中可以看出,二人反抗并未得到手下的中下级官员的支持,失败是必然的。柴荣南征北战,有功于民族和社稷,但得不到官兵民众的拥护,上层官员也只有极少数对他表示忠心,值得深思。
  孟子说过:“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柴荣动辄以小过杀官员,官员会如何看柴荣?
  
  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和赵匡胤的关系都很好。据说有‘结社’为异姓兄弟之事。无论如何,军中高级将领确有结党营私之事。陈桥兵变后,赵军回京未受任何阻碍。
  武官们结党是极其严重的事情,而柴荣或不知,或容忍,对一个最高统治者来说都是不合格的表现。
  
  正如在开篇时所说,柴荣励精图治,中原开始复苏,锐意改革,均定赋税,招垦荒田,限制佛教,南征北战,开始了统一的序幕,收复了部分被契丹人占领的领土,可称为‘英雄’。只可惜有前面所说的弱点,简而言之,套用现代词语,可以说他‘政治敏感’度太低及五代陋习未改吧。
  
  即使他再多活些年,他也未必能建立一个长治久安的皇朝。
然后宋朝防武将像防贼一样
装甲教导 发表于 2016-5-31 07:01
然后宋朝防武将像防贼一样
防范武将一方面也是因为武将素质在下降,贪鄙好利、恣意枉法、卖主求荣,君臣关系完全是建立在利益基础上的,不防范能行吗?
要跟其他开国皇帝比才有意义。赵家兄弟的黑历史也不少。
能不能建立一个长治久安的王朝,还要看柴荣的子孙,隋朝这么好的家业杨广都能败光。
有点像三国时的孙策,政策方面威压多于拉拢,但孙策对自己后事的安排要高明得多。“不能尽下,无宽仁之度,有刻薄之资”、“持法尤峻,过于杀戮”也有点像隋文帝杨坚。



楼主读书实在太少,竟然每一条都站不住脚,每一条都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三其四其五其六其七。。。

   柴荣承唐末五代积弊,仅有五年多时间在位,各方面事情都要有一个过程来克服,而柴荣之所以英明,就是短时间就有很高效率的改变。反倒是赵宋得国后,在楼主妄加指责柴荣的每一方面不但没进步,反而倒退。赵宋可是有三百多年江山的,光是北宋,就有167年,足以达到楼主说的一个稳定政权的标准了吧。那怎么解释呢?


   
    看楼主妄加指责的:

1,柴荣的部队是一支惯于剽掠的军队-------笑话,赵太祖太宗的军队哪方面不比柴荣厉害十倍百倍??!!!宋军在四川,何止是剽掠?!还有李处耘、王彥升等人吃人肉,后周军队比起来简直小儿科。在南唐对江州等地的屠掠惨绝人寰的程度,简直让后周那些违纪军队不好意思啊!这还罢了,就是占领后,占领军的政策又好在哪?宋军在荆南,虽是和平得城,从《续通鉴长编》记载来看,一样搞得当地民不聊生,人民大量逃亡,户口锐减。在湖南,横征暴敛。


2,柴荣好杀???楼主看书实在太少!去看看太祖杀人的纪录吧!!

建隆二年,三月丙申,内酒坊火。坊与三司接,火作之夕,工徒突入省署。上登楼见之,以酒坊使左承规、副使田处岩纵其下为盗,并弃市。酒工五十人,命斩于诸门。宰臣极谏,上怒微解,遽追释之,获免者十二人而已。——《长编》卷2


三月戊午朔,控鹤右厢都指挥使尹勋,削夺官爵,配隶许州为教练使。先是,勋督丁夫浚五丈河,陈留丁夫夜溃,勋擅斩其队长十余人,追获亡者七
  十余人,皆刵其左耳。有诣阙称冤者,兵部尚书李涛以病卧家,闻其事,力疾草奏,乞斩勋以谢百姓。涛家人曰:“公久病,宜自爱养。朝廷事,姑置
  之。”涛愤然曰:“死者人之常,吾岂能免。但我为兵部尚书,知军校无辜杀人,岂得不论。”上览其奏,嘉之;然念勋素忠勇,止薄责焉。——《长编》卷3 好一个“薄责”。


乾德元年,殿前都虞候、嘉州防御使张琼自杀。琼性粗暴,多所陵轹,时军校史珪、石汉卿等方得幸,琼轻目为巫媪,珪、汉卿衔之切齿。琼尝擅选官马乘之,又纳李筠仆从于麾下。珪、汉卿因谮琼养部曲百余人,自作威福,禁旅畏惧,且诬毁皇弟光义为殿前都虞候时事。时上已下郊祀制书,方欲肃静京都,召琼面讯之,琼不伏。上怒,令击之,汉卿即奋铁檛击其首,气垂绝,乃曳出,遂下御史府按鞫。琼自知不免,行至明德门,解所系带以遗母,即自杀。上旋闻其家无余资,止有奴三人,甚悔之,责汉卿曰:“汝言琼部曲百人,今安在?”汉卿曰:“琼所养者一敌百耳。”亟命优恤琼家,官给葬事。以琼子尚幼,乃择其兄进为龙捷副指挥使。然亦不罪汉卿。——《长编》卷4 以怨报德,仁哉!


 王全斌等械送孙进、吴瓌等二十七人至京师,上亲诘其叛乱之状,皆具伏。九月壬辰朔,戮诸门外。进尤凶恣,遂族之。——《长编》卷7 仅因为孙进以恶语相骂,大帝就族孙进之家,可谓仁矣,还好意思指责柴荣易怒杀人么?


散指挥都知杜延进与其徒十九人谋作乱,事觉,上夜启玄武门,命内侍密诏殿前都虞候杨义擒捕,迟明皆获。上御便殿亲诘之,庚寅,悉斩于市,夷其族。——《长编》卷10 二十人之族被夷。柴荣在位只有五年半,未闻有谋逆者,唯赵匡胤在位十年,谋逆事不断,可见其不如柴荣得人心。



还有对别人的虐待与羞辱-----柴荣干得出这样的事?
太祖一日幸后苑,观牡丹。召宫嫔,将置酒。得幸者以疾辞,再召,复不至。上乃亲折一枝,过其舍而簪于髻上。上还,辄取花掷于地,上顾之曰:“我艰勤得天下,乃欲以一妇人败之耶?”即引佩刀截其腕而去。 ——《闻见后录》

  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群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为尚急于弹雀。”上愈怒,举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邪?”对曰:“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涑水记闻》

  御史中丞雷德骧劾奏赵普强市人第宅,聚敛财贿,上怒,叱之曰:“鼎铛尚有耳,汝不闻赵普吾之社稷臣乎?”命左右曳于庭数匝,徐使复冠,召升殿,曰:“今后不宜尔,且赦汝,勿令外人知也。” ——《涑水记闻》 雷德骧可是进士出身,再标准不过的士大夫,如此欺辱士大夫,可谓仁爱。











楼主读书实在太少,竟然每一条都站不住脚,每一条都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三其四其五其六其七。。。

   柴荣承唐末五代积弊,仅有五年多时间在位,各方面事情都要有一个过程来克服,而柴荣之所以英明,就是短时间就有很高效率的改变。反倒是赵宋得国后,在楼主妄加指责柴荣的每一方面不但没进步,反而倒退。赵宋可是有三百多年江山的,光是北宋,就有167年,足以达到楼主说的一个稳定政权的标准了吧。那怎么解释呢?


   
    看楼主妄加指责的:

1,柴荣的部队是一支惯于剽掠的军队-------笑话,赵太祖太宗的军队哪方面不比柴荣厉害十倍百倍??!!!宋军在四川,何止是剽掠?!还有李处耘、王彥升等人吃人肉,后周军队比起来简直小儿科。在南唐对江州等地的屠掠惨绝人寰的程度,简直让后周那些违纪军队不好意思啊!这还罢了,就是占领后,占领军的政策又好在哪?宋军在荆南,虽是和平得城,从《续通鉴长编》记载来看,一样搞得当地民不聊生,人民大量逃亡,户口锐减。在湖南,横征暴敛。


2,柴荣好杀???楼主看书实在太少!去看看太祖杀人的纪录吧!!

建隆二年,三月丙申,内酒坊火。坊与三司接,火作之夕,工徒突入省署。上登楼见之,以酒坊使左承规、副使田处岩纵其下为盗,并弃市。酒工五十人,命斩于诸门。宰臣极谏,上怒微解,遽追释之,获免者十二人而已。——《长编》卷2


三月戊午朔,控鹤右厢都指挥使尹勋,削夺官爵,配隶许州为教练使。先是,勋督丁夫浚五丈河,陈留丁夫夜溃,勋擅斩其队长十余人,追获亡者七
  十余人,皆刵其左耳。有诣阙称冤者,兵部尚书李涛以病卧家,闻其事,力疾草奏,乞斩勋以谢百姓。涛家人曰:“公久病,宜自爱养。朝廷事,姑置
  之。”涛愤然曰:“死者人之常,吾岂能免。但我为兵部尚书,知军校无辜杀人,岂得不论。”上览其奏,嘉之;然念勋素忠勇,止薄责焉。——《长编》卷3 好一个“薄责”。


乾德元年,殿前都虞候、嘉州防御使张琼自杀。琼性粗暴,多所陵轹,时军校史珪、石汉卿等方得幸,琼轻目为巫媪,珪、汉卿衔之切齿。琼尝擅选官马乘之,又纳李筠仆从于麾下。珪、汉卿因谮琼养部曲百余人,自作威福,禁旅畏惧,且诬毁皇弟光义为殿前都虞候时事。时上已下郊祀制书,方欲肃静京都,召琼面讯之,琼不伏。上怒,令击之,汉卿即奋铁檛击其首,气垂绝,乃曳出,遂下御史府按鞫。琼自知不免,行至明德门,解所系带以遗母,即自杀。上旋闻其家无余资,止有奴三人,甚悔之,责汉卿曰:“汝言琼部曲百人,今安在?”汉卿曰:“琼所养者一敌百耳。”亟命优恤琼家,官给葬事。以琼子尚幼,乃择其兄进为龙捷副指挥使。然亦不罪汉卿。——《长编》卷4 以怨报德,仁哉!


 王全斌等械送孙进、吴瓌等二十七人至京师,上亲诘其叛乱之状,皆具伏。九月壬辰朔,戮诸门外。进尤凶恣,遂族之。——《长编》卷7 仅因为孙进以恶语相骂,大帝就族孙进之家,可谓仁矣,还好意思指责柴荣易怒杀人么?


散指挥都知杜延进与其徒十九人谋作乱,事觉,上夜启玄武门,命内侍密诏殿前都虞候杨义擒捕,迟明皆获。上御便殿亲诘之,庚寅,悉斩于市,夷其族。——《长编》卷10 二十人之族被夷。柴荣在位只有五年半,未闻有谋逆者,唯赵匡胤在位十年,谋逆事不断,可见其不如柴荣得人心。



还有对别人的虐待与羞辱-----柴荣干得出这样的事?
太祖一日幸后苑,观牡丹。召宫嫔,将置酒。得幸者以疾辞,再召,复不至。上乃亲折一枝,过其舍而簪于髻上。上还,辄取花掷于地,上顾之曰:“我艰勤得天下,乃欲以一妇人败之耶?”即引佩刀截其腕而去。 ——《闻见后录》

  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群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为尚急于弹雀。”上愈怒,举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邪?”对曰:“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涑水记闻》

  御史中丞雷德骧劾奏赵普强市人第宅,聚敛财贿,上怒,叱之曰:“鼎铛尚有耳,汝不闻赵普吾之社稷臣乎?”命左右曳于庭数匝,徐使复冠,召升殿,曰:“今后不宜尔,且赦汝,勿令外人知也。” ——《涑水记闻》 雷德骧可是进士出身,再标准不过的士大夫,如此欺辱士大夫,可谓仁爱。










二,柴荣下令屠城-----------仰天狂笑!!!赵家将整个天府之国繁华似锦的四川变成人间地狱,一个繁盛的江州屠尽,将太原暴掠后举火焚城,烧死大量百姓,再彻底拆平以水灌没。真是仁义!!王全斌屠蜀,光杀降一次就杀2.7万降后,他的同事王仁赡哪一个不是做恶多端?事后一样不死,被赵家包庇,隔个多年后,再放出来继续荣华富贵,真是仁义!


  关于楚州之屠,宋人自己的记载《册府元龟》“显德五年,南伐楚州,率战士持火炬,以几其城楼,克之。帝计其败卒必将南遁,因亲领卫士及骁骑数百于南城逐之,又杀数千人,楚州遂平”

  由此看,世宗并未进城,而是追杀败兵。


司马光,北宋宰相,观点又以保守和反战出名,没必要为前朝的世宗隐讳吧??为什么《资治通鉴》就拒绝承认楚州有屠城?

同是重臣的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也没有提!

也就是说,宋代最重量级的三部史书的修史大家:杨亿王钦若、司马光和欧阳修都不认同屠城这一说法!《旧五代史》虽说“六军大掠,城内军民死者万余人,庐舍焚之殆尽”,但并没有说是屠城,更没说是柴荣下的屠城令!!


  也就是说,北宋这么多史家、重臣,都不承认柴荣屠楚州。反倒是南宋的陆游,一位诗人学者,出于各种政治目的写的《南唐书》才说是柴荣屠城。这数量对比根本不成比例啊。至于南宋人朱弁为了给赵太祖贴金在笔记里说柴荣屠城,赵太祖做好人就更是笑话。

  赵太祖的部下后来屠掠多少城池,赵太祖一样保其身家富贵



还有赵太祖的舅子王继勋,惨无人道到了极点,残害生吃年轻女性数百人,赵太祖杀他了?还不是包庇到底!!!










二,柴荣下令屠城-----------仰天狂笑!!!赵家将整个天府之国繁华似锦的四川变成人间地狱,一个繁盛的江州屠尽,将太原暴掠后举火焚城,烧死大量百姓,再彻底拆平以水灌没。真是仁义!!王全斌屠蜀,光杀降一次就杀2.7万降后,他的同事王仁赡哪一个不是做恶多端?事后一样不死,被赵家包庇,隔个多年后,再放出来继续荣华富贵,真是仁义!


  关于楚州之屠,宋人自己的记载《册府元龟》“显德五年,南伐楚州,率战士持火炬,以几其城楼,克之。帝计其败卒必将南遁,因亲领卫士及骁骑数百于南城逐之,又杀数千人,楚州遂平”

  由此看,世宗并未进城,而是追杀败兵。


司马光,北宋宰相,观点又以保守和反战出名,没必要为前朝的世宗隐讳吧??为什么《资治通鉴》就拒绝承认楚州有屠城?

同是重臣的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也没有提!

也就是说,宋代最重量级的三部史书的修史大家:杨亿王钦若、司马光和欧阳修都不认同屠城这一说法!《旧五代史》虽说“六军大掠,城内军民死者万余人,庐舍焚之殆尽”,但并没有说是屠城,更没说是柴荣下的屠城令!!


  也就是说,北宋这么多史家、重臣,都不承认柴荣屠楚州。反倒是南宋的陆游,一位诗人学者,出于各种政治目的写的《南唐书》才说是柴荣屠城。这数量对比根本不成比例啊。至于南宋人朱弁为了给赵太祖贴金在笔记里说柴荣屠城,赵太祖做好人就更是笑话。

  赵太祖的部下后来屠掠多少城池,赵太祖一样保其身家富贵



还有赵太祖的舅子王继勋,惨无人道到了极点,残害生吃年轻女性数百人,赵太祖杀他了?还不是包庇到底!!!








三,政治上柴荣是失败的------------更是可笑之至。柴荣在位仅五年,一生南北征战改革政治,手下人才济济。光一个王朴,就让赵太祖事后吓得承认,只要王朴活着,我不可能穿得上龙袍!

  王朴与柴荣像约好了一样,在短期内先后死去,柴荣重病离逝世才几天??当然来不及即刻颁定一个稳定忠心的班底!

相反,宋太祖呢??在位长达十七年,北不敢抗强辽,南不过大渡河,一心只为了守住窃来的基业,却一样被老弟篡了权,《辽史》可是明言宋太宗是“自立”,不是继承!

   宋太祖手下那帮大臣,有几个为他殉节的?柴荣好歹还有韩通、王著等人不屈。郭崇、孙行友等人惨然不乐。



  对周世宗评价最高的,恰恰是宋代众君臣!!

  看看宋真宗、神宗,薛居正欧阳修司马光朱熙,以及思想家李冓,文学家曾巩等人,对柴荣何止仰视?




  按楼主逻辑,柴荣不能建立稳定政权,那以赵家在这些方面更有过之无不及的劣行,岂不更建不起稳定江山,又何来三百年之赵宋?


劝楼主沉下心来,厚读史书,多方比对,慎下结论。




    往往越是一知半解之人,越喜欢妄下结论,自作聪明




   

至于说楼主拿范、王、魏不是后周忠臣说事。范质可是兵变里对赵大匡厉行面斥过的,但毕竟是文人,在凶暴的军兵面前,最终还是选择不死。但一生是惭愧中渡过的。

  而王、魏,呵呵,这两人是什么忠直清廉之士???哪一个不是贪财好货!很容易被人收买的!  柴荣对王、魏并没有给它们独当一面的重用,魏后来干脆靠边站了,只是到了世宗将死时,出于政治平衡的需要才临时让魏加入班子。

  魏对赵家起的作用相当大,柴荣逝后的人事调动,把对柴荣忠心的后周将领都移往较远的地方节镇,就是一例。

还有楼主说什么窃国的赵匡胤在兵变后回京未受任何阻碍,我也是哈哈了,只能说,楼主知道的还太少。


显德四年四月“斩内供奉官孙延希于都市,御厨使董延勋、副使张皓、武德副使卢继升并停职。时重修永福殿,命(孙)延希督役,上见役夫有就瓦中啖饭,以柹为匕者,大怒,斩延希而罢延勋等。”其中‘柹’是砍木头掉下来的碎片。看到役夫吃饭条件不好而怒,这是好事,只是就此而处人以死刑,太过了吧。


   -----------我的天,这一条都被楼主拿来攻击柴荣,做为柴荣不宽容的证据了,真是服了


那就随手再晒几条赵大杀的记载,看看哪个更过份:

   
知桂阳监张侃发前官隐没羡银,追罪兵部郎中董枢、右赞善大夫孔璘,杀之,太子洗马赵瑜杖配海岛。——《宋史。太祖纪》卷3


辛巳,杀右拾遗马适。——《宋史。太祖纪》卷3

  甲戌,遣司勋员外郎和岘往江南路采访。杀卢绛。——《宋史。太祖纪》卷3

  太祖入驻(广陵)城西南,阅(李重进)"逆"党数百人,尽戮之。——《宋史。李重进传》卷484

  李重进兵败,“弟解州刺史重赞、子尚食使延福并戮于市。——《宋史。李重进传》卷484

乙酉,除名人宋惟忠弃市,坐私习天文,妖言利害,为其弟惟吉所告故也。——《长编》卷16

供备库使李守信,受诏市木秦、陇间,盗官钱巨万,及代归,为部下所告。守信至中牟县,闻其事,自刭于传舍。上命司勋郎中、监在京商税务苏晓按之,逮捕甚众。右拾遗、通判秦州马适妻,守信女也。守信尝用木为筏以遗适,晓获其私书以进。上将赦之,晓固请寘适于法,适坐弃市,仍籍其家,余所连及者,多至破产,尽得所盗官钱。上悦。——《长编》卷14 就是这个苏晓,在主榷淮南五州茶货时,刮尽民利,岁增百余万缗,百姓叫苦不迭。后来苏晓乘船溺,百姓比屋相贺。

乾德四年 甲戌,光禄少卿郭玘弃市。玘知卫州以赃闻,诏左拾遗袁仁凤鞫其事,罪不至死,又遣左拾遗张纯覆实,乃寘于法。——《长编》卷7

  十二月庚辰,斩妖人张龙儿等二十四人。龙儿有幻术,与卫士杨密刚又遇李丕聂赟刘晖马韬、承旨载章、百姓王裕等共图不轨事,事觉,伏诛。龙儿及密、丕、赟皆夷族。——《长编》卷7 另,《续通鉴》卷4,“族龙儿、李玉、杨密、聂赟家。”------宋太祖对族人,很有兴趣啊

  虽喜族人,却对屠掠了整个四川的宋军将领一个不杀,更不要说族





柴荣的时间太短了,而且又不姓郭,根本来不及建立自己的班底。柴荣的这种不拉帮结派的作风,是大混乱时期难得的优点,如果假以时日是有助于扭转风气的。那个年代其实没什么道德标准,赵大黄袍加身反对者不多,赵二烛影斧声也是一样的结果,大家对谁当皇帝都是无所谓的态度。假如柴荣多活几十年,整个风气好了,老百姓和官员们才会有国家和皇权观念。
至于柴荣的那些缺点,哪个封建帝王没有?总不能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要求古人了。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重八玄烨,哪个不是一堆的毛病?

veritas 发表于 2016-5-31 08:17
要跟其他开国皇帝比才有意义。赵家兄弟的黑历史也不少。
能不能建立一个长治久安的王朝,还要看柴荣的子孙 ...


你说的没错,但柴荣有 些错误对于北周王朝是致命 的。
veritas 发表于 2016-5-31 08:17
要跟其他开国皇帝比才有意义。赵家兄弟的黑历史也不少。
能不能建立一个长治久安的王朝,还要看柴荣的子孙 ...


你说的没错,但柴荣有 些错误对于北周王朝是致命 的。
安徽巡抚 发表于 2016-5-31 09:33
楼主读书实在太少,竟然每一条都站不住脚,每一条都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三其四其五其六其七。。。

...
拙文所举剽掠及屠城都是柴荣亲征时发生的,如果他对此不能负责,那就更差劲了。
安徽巡抚 发表于 2016-5-31 09:43
二,柴荣下令屠城-----------仰天狂笑!!!赵家将整个天府之国繁华似锦的四川变成人间地狱,一个繁盛的江 ...
新五代史是个政治性极强的史书,凡欧阳不喜欢的,如朱温,他的任何好的地方都不写,只因他簒唐之位。反过来,他喜欢的,则会选择性的忽略一些事件。
安徽巡抚 发表于 2016-5-31 09:33
楼主读书实在太少,竟然每一条都站不住脚,每一条都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三其四其五其六其七。。。

...
柴荣时没有谋逆者,所以 就拿一般罪行者去杀或族,是吗?
安徽巡抚 发表于 2016-5-31 09:54
三,政治上柴荣是失败的------------更是可笑之至。柴荣在位仅五年,一生南北征战改革政治,手下人才济济。 ...
是啊,柴荣政治上很强,所以,免去张永德,任用赵匡胤,还任命了些好宰相。
辽海秋风起 发表于 2016-5-31 13:52
柴荣的时间太短了,而且又不姓郭,根本来不及建立自己的班底。柴荣的这种不拉帮结派的作风,是大混乱时期难 ...
不拉帮结派,对于臣子而言是好的,但对最高统治者来说,只允许臣下这么做,而自己却似光杆一个,只能说政治上太弱,太不成熟。
赵匡胤自己的班底和赵光义的几乎重合,这种政变比较容易的。

辽海秋风起 发表于 2016-5-31 13:54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重八玄烨,哪个不是一堆的毛病?


他们都有毛病是正常的。除秦皇之外,其它各位政治上还是很强的。
辽海秋风起 发表于 2016-5-31 13:54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重八玄烨,哪个不是一堆的毛病?


他们都有毛病是正常的。除秦皇之外,其它各位政治上还是很强的。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6-5-31 15:53
拙文所举剽掠及屠城都是柴荣亲征时发生的,如果他对此不能负责,那就更差劲了。

你这是强辞夺理了,首先我用丰富的证据证明,北宋最重量级的三史拒绝认为楚州那事是屠城。更没说那是柴荣指挥的

相反,江州、四川那是彻头彻尾的屠杀,如果柴荣要为楚州负责被你硬栽成建立不起稳定政权的定性,请问,赵宋又怎么解释?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6-5-31 15:56
新五代史是个政治性极强的史书,凡欧阳不喜欢的,如朱温,他的任何好的地方都不写,只因他簒唐之位。反过 ...



你这是堕入了彻底的强辩和为辩而辩

新五代史的史学地位是有目公睹的,历代到今天学术界并没认为这是欧阳以一已好恶作评价的书,只有你一个网民在强行定义。另外,五代有许多负面人物,欧阳修给予客观评价,并未掩其美。就是杨行密、马殷等强藩,这些人是中原正统士大夫眼里属负面的人,但欧阳修评价是厚道的。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6-5-31 15:56
新五代史是个政治性极强的史书,凡欧阳不喜欢的,如朱温,他的任何好的地方都不写,只因他簒唐之位。反过 ...



你这是堕入了彻底的强辩和为辩而辩

新五代史的史学地位是有目公睹的,历代到今天学术界并没认为这是欧阳以一已好恶作评价的书,只有你一个网民在强行定义。另外,五代有许多负面人物,欧阳修给予客观评价,并未掩其美。就是杨行密、马殷等强藩,这些人是中原正统士大夫眼里属负面的人,但欧阳修评价是厚道的。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6-5-31 15:59
柴荣时没有谋逆者,所以 就拿一般罪行者去杀或族,是吗?

这简直是莫名其妙,理屈词穷的逻辑。柴荣族罪犯叫他没能力建立稳定政权,赵大族人更狠,而且包庇一大批喜欢大屠杀的凶犯

这就叫能建立稳定政权???


我都不知道你从始至终想表达些什么东西??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6-5-31 16:02
是啊,柴荣政治上很强,所以,免去张永德,任用赵匡胤,还任命了些好宰相。


你究竟对后周的军政结构有没有一点最起码的入门级了解??

后周禁军体系分为殿前系和侍卫系,这两系是互相抗衡与制约的,侍卫系一把手李重进被免,那么殿前系一把手张永德当然必须要拿掉。

   换上政治资望较浅的赵匡胤,否则,还用等到柴荣逝后半年才造反?死后没几天张永德就可以探囊取物了!


  至于后周失国,杜太后说得太清楚不过:“若周有长君,汝安得至此”?


柴荣生前的辅政人手并不少,只是王朴、柴荣死得突然,而且柴荣皇后大符氏,一个精明能干的女士居然也早死,这才仓促间幼子临朝,辅政班底人心不齐。


  中华四千年文字记载之历史,出的乱世精明帝王很多,没一个能在自己与心腹重臣先后死掉后,能让糼子在乱世中保权不失的。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6-5-31 16:07
不拉帮结派,对于臣子而言是好的,但对最高统治者来说,只允许臣下这么做,而自己却似光杆一个,只能说政 ...



柴荣手下王朴为核心,张、李两大禁军系统互相制约,边有忠心强将,内有强臣辅佐。仅仅是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短短一小段时间内,柴荣夫妇与强臣先后突然去世,才使赵家有空可钻。

  这居然好意思叫“自已光杆”??

唐太宗在位23年,他儿子一样被外人夺权,国号都改了,按你这逻辑,唐太宗“政治上太弱,太不成熟”??

朱元璋创业20年,在位31年,他死后,他钦定继承人就被夺了位,是否也叫朱生前自已是光杆?政治太弱太不成熟?

北周武帝,堪称南北朝以来最英明强武的雄主,他死后,国位即被杨坚所夺,周武帝也得按你逻辑叫做生前光杆?政治太弱不成熟??


最可笑的是赵太祖,他还没死呢,就被老弟架空,自己死得不明不白,国位成了弟弟的。儿子后来也都被弟弟迫害死

照你这逻辑,也叫宋太祖生前光杆,政治太弱,不成熟
?????


你自己连起码的史料记载的原委都不了解,就如此轻率的下结论?如果你有丰富的史识基础,在扎实的考证比对下,拿出自己的有证据支持、经得起不同史料质疑的东西

那自能服人

而你却轻率的一知半解,妄下定论,在别人指出你的错谬后,还要强行空洞的强辞夺理。这种论史品格,未免太让人侧目吧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6-5-31 16:07
不拉帮结派,对于臣子而言是好的,但对最高统治者来说,只允许臣下这么做,而自己却似光杆一个,只能说政 ...



柴荣手下王朴为核心,张、李两大禁军系统互相制约,边有忠心强将,内有强臣辅佐。仅仅是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短短一小段时间内,柴荣夫妇与强臣先后突然去世,才使赵家有空可钻。

  这居然好意思叫“自已光杆”??

唐太宗在位23年,他儿子一样被外人夺权,国号都改了,按你这逻辑,唐太宗“政治上太弱,太不成熟”??

朱元璋创业20年,在位31年,他死后,他钦定继承人就被夺了位,是否也叫朱生前自已是光杆?政治太弱太不成熟?

北周武帝,堪称南北朝以来最英明强武的雄主,他死后,国位即被杨坚所夺,周武帝也得按你逻辑叫做生前光杆?政治太弱不成熟??


最可笑的是赵太祖,他还没死呢,就被老弟架空,自己死得不明不白,国位成了弟弟的。儿子后来也都被弟弟迫害死

照你这逻辑,也叫宋太祖生前光杆,政治太弱,不成熟
?????


你自己连起码的史料记载的原委都不了解,就如此轻率的下结论?如果你有丰富的史识基础,在扎实的考证比对下,拿出自己的有证据支持、经得起不同史料质疑的东西

那自能服人

而你却轻率的一知半解,妄下定论,在别人指出你的错谬后,还要强行空洞的强辞夺理。这种论史品格,未免太让人侧目吧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6-5-31 16:08
有些毛病是致使的,政治上不强,没有自己的班底,上述那些帝王都基本上没有。



上述那些帝王没有?????????????????????????????


中外历史好歹是网上大致排个前十的地方,居然让我开了大眼了!!!

秦始皇死骨未寒,皇位就被赵高挟小胡篡了,他选定的扶苏被害死,大秦没几年就亡了!

汉武?好吧,他在位54年,汉人大一统王朝在位最久的皇帝,足够有时间搞班底了吧,就这样,国家也被霍光架空多少年

唐宗,呵呵,不用说了,上面说了。创业多年,在位23年,死后一样被异姓夺位,国号都改了

宋太祖,得,按楼主逻辑,生前就是光杆,还没死,就被弟弟架空,自己死得不明不白。妻子儿子都被弟弟后来迫害。


  这套用楼主逻辑,全是光杆,全是不成熟的,有致命缺陷的帝王啊!



怎么柴荣只在位五年,而且发生了短期内,自己、有才能的皇后、第一重臣全部死去的史上罕见的奇葩事。导致下人有空可钻

就得被楼主栽成这一大串的诬词

反倒是那些在位更久的,被世人称颂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还有明太祖,他们死后,没一个继承之事没出事的人

在楼主这竟成了“基本上没有”这毛病?????????????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6-5-31 16:08
有些毛病是致使的,政治上不强,没有自己的班底,上述那些帝王都基本上没有。



上述那些帝王没有?????????????????????????????


中外历史好歹是网上大致排个前十的地方,居然让我开了大眼了!!!

秦始皇死骨未寒,皇位就被赵高挟小胡篡了,他选定的扶苏被害死,大秦没几年就亡了!

汉武?好吧,他在位54年,汉人大一统王朝在位最久的皇帝,足够有时间搞班底了吧,就这样,国家也被霍光架空多少年

唐宗,呵呵,不用说了,上面说了。创业多年,在位23年,死后一样被异姓夺位,国号都改了

宋太祖,得,按楼主逻辑,生前就是光杆,还没死,就被弟弟架空,自己死得不明不白。妻子儿子都被弟弟后来迫害。


  这套用楼主逻辑,全是光杆,全是不成熟的,有致命缺陷的帝王啊!



怎么柴荣只在位五年,而且发生了短期内,自己、有才能的皇后、第一重臣全部死去的史上罕见的奇葩事。导致下人有空可钻

就得被楼主栽成这一大串的诬词

反倒是那些在位更久的,被世人称颂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还有明太祖,他们死后,没一个继承之事没出事的人

在楼主这竟成了“基本上没有”这毛病?????????????








安徽巡抚 发表于 2016-5-31 19:35
你这是强辞夺理了,首先我用丰富的证据证明,北宋最重量级的三史拒绝认为楚州那事是屠城。更没说那是柴 ...


仔细看上下文,那确是柴荣亲征。
不能认为一些史书上没有说某事,某事就一定不存在。何况楚州屠城并非孤证。
安徽巡抚 发表于 2016-5-31 19:35
你这是强辞夺理了,首先我用丰富的证据证明,北宋最重量级的三史拒绝认为楚州那事是屠城。更没说那是柴 ...


仔细看上下文,那确是柴荣亲征。
不能认为一些史书上没有说某事,某事就一定不存在。何况楚州屠城并非孤证。
安徽巡抚 发表于 2016-5-31 19:41
你这是堕入了彻底的强辩和为辩而辩

新五代史的史学地位是有目公睹的,历代到今天学术界并没认为这是 ...
读读容斋随笔吧。
旧五代史全采各朝实录。新五代史极注重文笔及史论,而旧史专重叙事。
欧史的观点也有不全面之处,如对于张全义及冯道 等的贬低,有脱离实际之嫌。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6-5-31 21:15
仔细看上下文,那确是柴生怕亲征。
不能认为一些史书上没有说某事,某事就一定不存在。何况楚州屠城并非 ...


都不知你要怎么转进了,话都说不清了?

至于非要给柴荣栽屠城的帽子,我也只能呵呵了,北宋都没记载的事,突然在南宋出来了。这可信度你非要当信史,我也没办法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6-5-31 21:29
读读容斋随笔吧。
旧五代史全采各朝实录。新五代史极注重文笔及史论,而旧史专重叙事。
欧史的观点也有 ...

新五代史补充了旧五代大量的所没有的史料。欧史当然有不全之处,但被你一句简单的话评定欧阳修完全以个人好恶评判历史,那我只能呵呵了


安徽巡抚 发表于 2016-5-31 22:13
新五代史补充了旧五代大量的所没有的史料。欧史当然有不全之处,但被你一句简单的话评定欧阳修完全以个 ...
读读二十二史剳记再呵呵吧。
安徽巡抚 发表于 2016-5-31 22:13
新五代史补充了旧五代大量的所没有的史料。欧史当然有不全之处,但被你一句简单的话评定欧阳修完全以个 ...
旧五代史是官史,可以使用官中所存资料。而欧史是私人著作,在史料占有上是吃亏的。
欧史被评为“褒贬义例,仰师《春秋》,由迁、固而来,未之有也。”是要传“奸臣贼子之罪,忠臣义士之节”的。并非某人杜撰。
不要轻易断言欧史史料价值高于薛史,若薛史有,而欧史无,则定为无,不妥吧。
安徽巡抚 发表于 2016-5-31 20:02
上述那些帝王没有?????????????????????????????
当个粉丝真不容易啊。谁要说其偶像一点不足,就如丧考妣,且暴跳如雷。
拙文始终处皆说明,“柴荣励精图治,中原开始复苏,锐意改革,均定赋税,招垦荒田,限制佛教,南征北战,开始了统一的序幕,收复了部分被契丹人占领的领土。”对其功绩是肯定的足够的。
看历史人物,不论对其如何崇拜,还是不要扮演粉丝为好。


安徽巡抚 发表于 2016-5-31 19:56
柴荣手下王朴为核心,张、李两大禁军系统互相制约,边有忠心强将,内有强臣辅佐。仅仅是发生了历史上 ...


宇文邕是个不错的君主,他出身于八柱国十二将军的权势集团。虽然他诛杀宇文护及其党羽,削弱大冢宰的权力,也许出于历史局限,皇权对权势集团的压制是不够的,后来这个权势集团中的人物篡位,也是形势所致。
在政治上宇文邕的评价不能太高。
安徽巡抚 发表于 2016-5-31 19:56
柴荣手下王朴为核心,张、李两大禁军系统互相制约,边有忠心强将,内有强臣辅佐。仅仅是发生了历史上 ...


宇文邕是个不错的君主,他出身于八柱国十二将军的权势集团。虽然他诛杀宇文护及其党羽,削弱大冢宰的权力,也许出于历史局限,皇权对权势集团的压制是不够的,后来这个权势集团中的人物篡位,也是形势所致。
在政治上宇文邕的评价不能太高。
辽海秋风起 发表于 2016-5-31 13:52
柴荣的时间太短了,而且又不姓郭,根本来不及建立自己的班底。柴荣的这种不拉帮结派的作风,是大混乱时期难 ...
当然不能以现代人的眼光去要求古人。但是说说古人的缺点不足也没什么不可吧。
有人似想把柴荣塑造成伟光正的形象,实无意义。
辽海秋风起 发表于 2016-5-31 13:54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重八玄烨,哪个不是一堆的毛病?
说他们不足的帖子海去了。说说柴荣也可以吧。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6-6-1 06:46
读读二十二史剳记再呵呵吧。

你连五代史时原后周史都没完整了解,怎么好意思对别人说这话呢?

你虚心正视了你那累累错误了吗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6-6-1 07:02
旧五代史是官史,可以使用官中所存资料。而欧史是私人著作,在史料占有上是吃亏的。
欧史被评为“褒贬义 ...

这又是你的自定义,新五代史在史料上对旧五代作了许多补充,这在学界是常识,你竟不知道?
新五代史在表达北宋士大夫的意识形态方面很鲜明,但它的贡献是综合的,而不只是一条。

当然,你对柴荣做出了几乎无一条无错的定论后,开始靠新旧五代史来逃避了,这只能错得更远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6-6-1 07:09
当个粉丝真不容易啊。谁要说其偶像一点不足,就如丧考妣,且暴跳如雷。
拙文始终处皆说明,“柴荣励精图 ...

在指出你的累累硬伤后,楼主恼羞成怒,开始人身攻击了?

呵呵,史识不行,涵养也如此吗?

足够的?你那三条哪一条不是恶意攻击?你那彻底脱离史实常识的所谓柴荣是光杆,政治不成熟,就是你的足够?


你长篇大论完了,被彻底揭出全是谬论后,现在又想改口?未免晚了吧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6-6-1 07:21
宇文邕是个不错的君主,他出身于八柱国十二将军的权势集团。虽然他诛杀宇文护及其党羽,削弱大冢宰的权 ...



评价如何,非你一人所言,就如你对柴荣的条条皆错的错误评价,你就应该潜心研习,并深刻反省。


不懂就是不懂,错了就是错了,千万不要一知半解都没有,就喜欢自作聪明的给古人妄下评判。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6-6-1 07:21
宇文邕是个不错的君主,他出身于八柱国十二将军的权势集团。虽然他诛杀宇文护及其党羽,削弱大冢宰的权 ...



评价如何,非你一人所言,就如你对柴荣的条条皆错的错误评价,你就应该潜心研习,并深刻反省。


不懂就是不懂,错了就是错了,千万不要一知半解都没有,就喜欢自作聪明的给古人妄下评判。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6-6-1 07:28
当然不能以现代人的眼光去要求古人。但是说说古人的缺点不足也没什么不可吧。
有人似想把柴荣塑造成伟光 ...

自己错了一大堆,却强行自树靶子说别人把柴荣“塑造成伟光正的形象”


这种常识缺陷,论品也缺陷的表现,就是你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