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我血荐轩辕——深切缅怀为国捐躯的两弹元勋郭永怀先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0:13:01


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些人才是真正的民族精英与脊梁。
生前也许深藏功与名,但是身后却是值得国人千秋万代的尊崇与“永远怀念”!

与郭先生同一期出国深造的林家翘,他们选择的道路不同,信仰不同,造就了不同的人生与人格!
正是这些选择大义的先辈,才有了我们民族今日的复兴!
正是这些放弃小家的先辈,才有了我们国家屹立的资本!

林家翘与大家熟知的杨振宁,也许在他们的个人世界里功成名就,志得意满!
但比起为国家、为民族,甘愿舍利而取义的邓稼先、郭永怀、钱学森、钱伟长、于敏...等这些默默无闻的前辈,谁又该值得推崇与永远怀念呢????

——仅以此文缅怀那些“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有一个四十五十年前的中国科学家空难的故事,在我知道后永远都忘记不了。非常想把这个事情讲给大家听。

    北京首都机场于1958年3月2日投入使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个建设并投入使用的民用机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四个开通国际航班的机场(前三个开通国际航班的分别是上海龙华1926年、昆明巫家坝1937年及重庆白市驿1939年)。
   
1968年12月5日的凌晨,北京城曙色未白,寒气逼人,凌晨6点左右,首都机场附近的村民听到一声巨大的轰响,随后就是一个巨大的火球和浓浓黑烟直冲云霄,把白雾照的血红,后来人们隐隐约约的知道,是一架小型飞机在即将着陆时突然失事。一头扎在了机场附近的玉米地里。

现场惨不忍睹,飞机残骸散落的到处都是,十三具烧焦的尸体散落一地,面目全非,甚至肢体都散落各处,难以辨认。随后有一批解放军士兵赶来这里,空气中散发着令人作呕的肉类烧焦的味道。显然,这种情况下几乎不会有任何一个生还者。(后来有一个重伤的唯一生还者)

但是这种情况下,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一处,因为在那样的情况下太不寻常了:有两具烧焦的尸体紧紧的抱在一起。两具尸体早已烧的面目全非,如同半个焦炭,但是却保持着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姿势。许多年轻的战士都被这画面吓到到了,所有人都站在原地不敢动弹。后来来了首长,人们才有勇气尝试把他们分开。他们抱得很紧很紧,加上瞬间死亡,所以尸体无比僵硬。把他们分开的时候,必须很用力,就像掰断一大块木炭,由于缠绕在一起,把他们撑开的时候不断发出断裂的声响。

    当“轰”的一声把他们终于分开,所有人立即脑袋嗡的一声,一片空白,时间仿佛定格一样,所有人都无法说出一句话,因为把他们分开后,他们惊讶的发现,两具尸体的胸部中间,是一个皮质的公文包,虽然有点烧焦,但是在两个人相拥的身体的保护下依然完整,打开后:一份热核导弹试验数据文件完好无损静静加在里面。

    看到眼前的一切,前来接应的士兵当场跪地痛哭,那就是他们力学所的副所长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
DNA鉴定技术要到80年代才被发明应用到毁坏尸体的辨认鉴定上。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早已被烧的辨认不出来,认出他们的方法,根据郭永怀的司机说。邵春贵(郭永怀司机):郭永怀是怎么认识得他呢,他是个花白头,他那时候59岁吧,头后头有一片都是,躺着连着脊梁那块没有烧完,剩一点点头发,认出来是他。

    郭永怀的死讯,第一时间知道的是三个他一生最重要的人。
    一个是他的妻子李佩,据说,她知道这件事后什么都没说,硬是强扛着一滴眼泪都没留。那时,李佩已随工作单位--中国科技大学到安徽合肥工作,她接到所里的紧急电报,连夜乘火车到北京,一进家门就感觉出异样,老郭的领导同事站满了屋子,茶几上放着一片熏黑的镜片和怀表,当领导把飞机失事的消息告诉李佩时,她没掉一滴眼泪。采访时,李佩的外甥女陪同在她身边,回忆当时情形,她说,“姨妈一言未发,就站在阳台,久久望向远方……”

另一个是中国核试验的最高负责人的周恩来总理。
    据国务院工作人员后来回忆,郭永怀飞机失事的消息第一时间传到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失声痛哭,良久不语…!还有一个是他亲如兄弟,永远的“大师哥”钱学森,钱学森知道郭永怀死去的消息嚎啕大哭,恸哭不已!!!

“是的!就是那么十秒钟吧!一个有生命、有智慧的人,一位全世界知名的优秀应用力学家就离开了人世:生和死,就在那么十秒钟。”~钱学森

    郭永怀牺牲后的第22天,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成功。2年后的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郭永怀与李佩女士在美国家门口)

郭永怀是中国力学科学的奠基人和空气动力研究的开拓者,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两弹一星一共23位元勋,在三个领域中,唯郭永怀先生一个人三个领域都涉及。也是两弹一星中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

    郭先生1909年4月4日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市滕家镇一个农家,以一个农村娃的身份,和所有当时的中国科学大师巨匠一样,经历了极为动荡和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
    郭永怀以四里八乡第一个公费中学生从青岛大学附中一路经由南开大学预科到北京大学学习物理。天知道在那个时代,对于一个农村孩子来说,需要经历多大的努力和传奇才能在风雨飘渺的中国和中国最高学府学习物理。
    当然,和所有大师一样,郭永怀考取了1938的美国庚子赔款留学基金。在3000多名参考者中,力学专业只招一名。考试结果,郭永怀与钱伟长、林家翘一起以5门课超过350分的相同分数同时被录取(原本只有1个名额,后来经过叶企孙教授、饶毓泰教授的极力争取,三人被一同录取,叶企孙教授的故事,以前柴静写过)
    郭永怀因此得以漂洋过海,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应用数学。1940年8月,上海,一艘驶往加拿大的“俄国皇后号”邮船上,二十几位意气风发的年轻人,留下了这张弥足珍贵的合影,郭永怀和钱伟长、林家翘这三个年轻人,都进入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应用数学系,并且三人仅花了半年时间,就同时拿下了硕士学位,这样的学生让当时的数学系主任J. L. Synge教授赞叹了许多年:“想不到中国有这样出色的人才,他们是我一生中很少遇到的优秀青年学者。” 在加拿大完成了学业后,郭永怀1941年5月,郭永怀进入加州理工大学。师从素有“航空之父”之称的流体力学大师冯•卡门(von Karman),研习空气动力学。在这里,他遇到了之后影响他一生的知己师兄--钱学森。比起活跃的钱学森,郭永怀像个害羞的大男孩,所以钱学森最喜欢做的就是开车带着这个小师弟去兜风。据说当时,开学开车接郭永怀到加州理工的也是钱学森。


(1947年2月3日,郭永怀在Langley航空实验室。第一排:右4冯卡门,左2钱学森,第3排:左2郭永怀)

    郭永怀的PhD论文选择的是当时最有挑战性的“跨声速流动研究”,并在1945年一举拿到了博士学位。钱学森对这位小师弟赞叹不已,他说:
    “郭永怀博士论文找了一个谁也不想沾边的题目,但他孜孜不倦地干,得到的结果出人意料。”
    随后,导师冯•卡门(von Karman)的大弟子威廉姆•西尔斯(W. R. Sears)在康奈尔大学创办航空研究院。导师冯•卡门对威廉姆说:“你就让郭永怀就跟你一块到那去好啦。”于是郭永怀因此成为了康奈尔大学的航空研究院的创立者之一。
    不过郭永怀没有车,也没有什么钱,去康奈尔大学看来路途要一顿舟车劳顿了。这时候,豪爽的大师哥钱学森一拍胸脯,他刚要去麻省理工MIT任教:“我有车,送你一程嘛!”于是他就开着车,两个年轻人一路穿越大半个美国,自西向东,从阳光加州一路3000多公里开到波士顿。
    这段经历目前资料里几乎都没有提及和描写,但是你可以想象到,这是何等美好的时光。两个热爱科学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一路向东,像《摩托日记》一样,一路浏览美国大好风光。没有比此间的少年更美好的时光了了。就像杜甫写的《酒中八仙》写的那种美好: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钱学森自己在《写在郭永怀文集后的话》中这么写:
    “相隔近3000多公里他和我就驾车旅行,有这样知己的同游,是难得的,当他到了康奈尔而留下来,我还要一个人驾车继续东行到麻省理工学院时,我感到有点孤单。”
    千金易得,知己难求。随后郭永怀在康纳尔大学尽情挥洒才华,在这里也结识了他的妻子李佩先生,由于我不是学物理的不是太懂,就引用下官方资料:
    50年代是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研究的活跃时期,郭永怀在这个新的、重要的研究领域中做了大量工作。郭永怀的研究直接为科学界突破声障而来,并为此一跃成为康奈尔大学航空院的三大支柱之一,他为此还创造性地开辟了一种全新的计算方法,钱学森把这种方法命名为“PLK法”,其中的K指的就是郭永怀。

    1953年8月,中美继签定朝鲜停战协定后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会谈。经过中国政府的努力,美国政府不久被迫把禁止中国学者出境的禁令取消,但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设置种种障碍。
   
    熟悉历史的你可能会知道,1955年,中美大使级会议达成侨民可自由回国的协议后。1955年,钱学森大师哥终于突破重重阻力回到了国内 。 1956年秋,郭永怀夫妇乘坐的“克里弗兰总统号”邮轮慢慢离开港口,美国--这个生活了16年的异乡慢慢从视野中消退。他们将经由日本回国。回到了阔别16年的中国。


(郭永怀在力学所办公室)

1959年6月,苏联毛熊单方面突然致函中共中央,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数学模型和技术资料,并撤走所有技术和专家。1960年3月的一天,后来被称之为中国原子弹之父的钱三强突然上门来找郭永怀,

正是这一次拜访,郭永怀的名字和中国原子弹联系到了一起。105名专家学者组成了一支特殊的队伍,郭永怀正式受命担任九院副院长,负责原子弹的理论探索和研制工作。这样他和实验物理学家王淦昌,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一起,组成了中国核武器研究最初的三大支柱。最开始郭永怀要经常往返大西北和北京,和夫人李佩也没多少团聚时间,所以有时候回来晚了,夫人睡着了,他就自己在自己的小手提箱里装点衣服就离开了。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试验取得圆满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当蘑菇云升起,全体工作人员一片沸腾,但郭永怀却啪嗒瘫晕在试验现场,他实在太累了身边工作人员把他架到临时帐篷里的铁皮床上。带着傲人的成果,他们坐飞机回到北京,哎呀,两手空空可不行,他们带了好多好多哈密瓜给北京的元帅首长们,无名的英雄们受到了不能公开的热烈欢迎。

时间过得飞快,由于是倒叙写这个故事,我们知道,时间的指针,终于要到那一天--1968年12月4日。在苍茫无人知的青海基地整整呆了两个多月的郭永怀,在试验中发现了一个重要问题。他要急着赶回北京,把这个新得到的数据带到北京。同事们劝他:“晚上不安全,您就明天去吧。”郭永怀笑笑说:“晚上好,睡一觉就到了。”

从青海没有飞机,需要赶到兰州,那里才有机场,他叫人赶紧联系飞机,在兰州换乘飞机的间隙里,他还认真地听取了课题组人员的情况汇报。夜幕降临了,郭永怀终于觉得能休息了,于是登上了飞往北京的飞机。

郭永怀在飞机上睡着了,因为他太累了,兰州飞往北京需要几个小时。天空从漫天星斗的藏青色的蓝天,慢慢从东边泛起鱼肚白。即将要降落北京机场。看来这一趟还是很顺利的,中途也没遇到什么气流。飞机开始降落,起落架落下,飞行员开始降低高度。2000米、1000米、500米。然而在离地面400多米的时候,飞机突然失去了平衡控制,开始猛地坠落。从400米高空坠落的时间只有大概不到10秒,完全没有任何让人反应的时间。

根据后来这位唯一的重伤生还者回忆,在飞机开始剧烈晃动的时候,他只听到郭永怀大喊:“我的文件!我的文件!!。。。”随后这位生还者便失去了意识。难以想象,仅仅10秒之内,郭永怀是怎么做出这个决定的,也不知小战士当时是否害怕。他们在生死关头做了这一个令人动容的决定:在飞机失控坠毁前瞬间把文件包夹在中间,紧紧地抱在一起。用血肉之躯额来保护那份凝聚无数人心血的机密文件!

    真希望那些有责任心与使命感的影视工作者,可以把这个真实的历史排成拍电影,观众们一定会为之动容,去记住那些为国家、民族献出青春与生命的烈士!
   

在中科院力学所中的一个清静的小院子里,竖立着郭永怀的塑像,这是是1989年建的,当时一个小插曲是,郭永怀由于工作性质,很少留下照片,所以为他建雕塑的时候,竟然没能找到一个他的正面近照。好在雕刻师功夫了得,只做了少量修改,便完美呈现了郭永怀先生生前的样子,根据他的学生们说:对!郭老师就是这个样子的!但是与其他塑像不同的是,郭永怀先生的塑像下安放着两个人的骨灰。(小牟的也搁在一块,两个人一起才牺牲的。)



   


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些人才是真正的民族精英与脊梁。
生前也许深藏功与名,但是身后却是值得国人千秋万代的尊崇与“永远怀念”!

与郭先生同一期出国深造的林家翘,他们选择的道路不同,信仰不同,造就了不同的人生与人格!
正是这些选择大义的先辈,才有了我们民族今日的复兴!
正是这些放弃小家的先辈,才有了我们国家屹立的资本!

林家翘与大家熟知的杨振宁,也许在他们的个人世界里功成名就,志得意满!
但比起为国家、为民族,甘愿舍利而取义的邓稼先、郭永怀、钱学森、钱伟长、于敏...等这些默默无闻的前辈,谁又该值得推崇与永远怀念呢????

——仅以此文缅怀那些“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2.jpg (17.79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5-27 22:12 上传




有一个四十五十年前的中国科学家空难的故事,在我知道后永远都忘记不了。非常想把这个事情讲给大家听。

    北京首都机场于1958年3月2日投入使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个建设并投入使用的民用机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四个开通国际航班的机场(前三个开通国际航班的分别是上海龙华1926年、昆明巫家坝1937年及重庆白市驿1939年)。
   
1968年12月5日的凌晨,北京城曙色未白,寒气逼人,凌晨6点左右,首都机场附近的村民听到一声巨大的轰响,随后就是一个巨大的火球和浓浓黑烟直冲云霄,把白雾照的血红,后来人们隐隐约约的知道,是一架小型飞机在即将着陆时突然失事。一头扎在了机场附近的玉米地里。

现场惨不忍睹,飞机残骸散落的到处都是,十三具烧焦的尸体散落一地,面目全非,甚至肢体都散落各处,难以辨认。随后有一批解放军士兵赶来这里,空气中散发着令人作呕的肉类烧焦的味道。显然,这种情况下几乎不会有任何一个生还者。(后来有一个重伤的唯一生还者)

但是这种情况下,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一处,因为在那样的情况下太不寻常了:有两具烧焦的尸体紧紧的抱在一起。两具尸体早已烧的面目全非,如同半个焦炭,但是却保持着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姿势。许多年轻的战士都被这画面吓到到了,所有人都站在原地不敢动弹。后来来了首长,人们才有勇气尝试把他们分开。他们抱得很紧很紧,加上瞬间死亡,所以尸体无比僵硬。把他们分开的时候,必须很用力,就像掰断一大块木炭,由于缠绕在一起,把他们撑开的时候不断发出断裂的声响。

    当“轰”的一声把他们终于分开,所有人立即脑袋嗡的一声,一片空白,时间仿佛定格一样,所有人都无法说出一句话,因为把他们分开后,他们惊讶的发现,两具尸体的胸部中间,是一个皮质的公文包,虽然有点烧焦,但是在两个人相拥的身体的保护下依然完整,打开后:一份热核导弹试验数据文件完好无损静静加在里面。

    看到眼前的一切,前来接应的士兵当场跪地痛哭,那就是他们力学所的副所长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
DNA鉴定技术要到80年代才被发明应用到毁坏尸体的辨认鉴定上。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早已被烧的辨认不出来,认出他们的方法,根据郭永怀的司机说。邵春贵(郭永怀司机):郭永怀是怎么认识得他呢,他是个花白头,他那时候59岁吧,头后头有一片都是,躺着连着脊梁那块没有烧完,剩一点点头发,认出来是他。

    郭永怀的死讯,第一时间知道的是三个他一生最重要的人。
    一个是他的妻子李佩,据说,她知道这件事后什么都没说,硬是强扛着一滴眼泪都没留。那时,李佩已随工作单位--中国科技大学到安徽合肥工作,她接到所里的紧急电报,连夜乘火车到北京,一进家门就感觉出异样,老郭的领导同事站满了屋子,茶几上放着一片熏黑的镜片和怀表,当领导把飞机失事的消息告诉李佩时,她没掉一滴眼泪。采访时,李佩的外甥女陪同在她身边,回忆当时情形,她说,“姨妈一言未发,就站在阳台,久久望向远方……”

另一个是中国核试验的最高负责人的周恩来总理。
    据国务院工作人员后来回忆,郭永怀飞机失事的消息第一时间传到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失声痛哭,良久不语…!还有一个是他亲如兄弟,永远的“大师哥”钱学森,钱学森知道郭永怀死去的消息嚎啕大哭,恸哭不已!!!

“是的!就是那么十秒钟吧!一个有生命、有智慧的人,一位全世界知名的优秀应用力学家就离开了人世:生和死,就在那么十秒钟。”~钱学森

    郭永怀牺牲后的第22天,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成功。2年后的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3.jpg (66.75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5-27 22:15 上传


(郭永怀与李佩女士在美国家门口)

郭永怀是中国力学科学的奠基人和空气动力研究的开拓者,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两弹一星一共23位元勋,在三个领域中,唯郭永怀先生一个人三个领域都涉及。也是两弹一星中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

    郭先生1909年4月4日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市滕家镇一个农家,以一个农村娃的身份,和所有当时的中国科学大师巨匠一样,经历了极为动荡和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
    郭永怀以四里八乡第一个公费中学生从青岛大学附中一路经由南开大学预科到北京大学学习物理。天知道在那个时代,对于一个农村孩子来说,需要经历多大的努力和传奇才能在风雨飘渺的中国和中国最高学府学习物理。
    当然,和所有大师一样,郭永怀考取了1938的美国庚子赔款留学基金。在3000多名参考者中,力学专业只招一名。考试结果,郭永怀与钱伟长、林家翘一起以5门课超过350分的相同分数同时被录取(原本只有1个名额,后来经过叶企孙教授、饶毓泰教授的极力争取,三人被一同录取,叶企孙教授的故事,以前柴静写过)
    郭永怀因此得以漂洋过海,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应用数学。1940年8月,上海,一艘驶往加拿大的“俄国皇后号”邮船上,二十几位意气风发的年轻人,留下了这张弥足珍贵的合影,郭永怀和钱伟长、林家翘这三个年轻人,都进入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应用数学系,并且三人仅花了半年时间,就同时拿下了硕士学位,这样的学生让当时的数学系主任J. L. Synge教授赞叹了许多年:“想不到中国有这样出色的人才,他们是我一生中很少遇到的优秀青年学者。” 在加拿大完成了学业后,郭永怀1941年5月,郭永怀进入加州理工大学。师从素有“航空之父”之称的流体力学大师冯•卡门(von Karman),研习空气动力学。在这里,他遇到了之后影响他一生的知己师兄--钱学森。比起活跃的钱学森,郭永怀像个害羞的大男孩,所以钱学森最喜欢做的就是开车带着这个小师弟去兜风。据说当时,开学开车接郭永怀到加州理工的也是钱学森。

4.jpg (47.11 KB, 下载次数: 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5-27 22:16 上传


(1947年2月3日,郭永怀在Langley航空实验室。第一排:右4冯卡门,左2钱学森,第3排:左2郭永怀)

    郭永怀的PhD论文选择的是当时最有挑战性的“跨声速流动研究”,并在1945年一举拿到了博士学位。钱学森对这位小师弟赞叹不已,他说:
    “郭永怀博士论文找了一个谁也不想沾边的题目,但他孜孜不倦地干,得到的结果出人意料。”
    随后,导师冯•卡门(von Karman)的大弟子威廉姆•西尔斯(W. R. Sears)在康奈尔大学创办航空研究院。导师冯•卡门对威廉姆说:“你就让郭永怀就跟你一块到那去好啦。”于是郭永怀因此成为了康奈尔大学的航空研究院的创立者之一。
    不过郭永怀没有车,也没有什么钱,去康奈尔大学看来路途要一顿舟车劳顿了。这时候,豪爽的大师哥钱学森一拍胸脯,他刚要去麻省理工MIT任教:“我有车,送你一程嘛!”于是他就开着车,两个年轻人一路穿越大半个美国,自西向东,从阳光加州一路3000多公里开到波士顿。
    这段经历目前资料里几乎都没有提及和描写,但是你可以想象到,这是何等美好的时光。两个热爱科学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一路向东,像《摩托日记》一样,一路浏览美国大好风光。没有比此间的少年更美好的时光了了。就像杜甫写的《酒中八仙》写的那种美好: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钱学森自己在《写在郭永怀文集后的话》中这么写:
    “相隔近3000多公里他和我就驾车旅行,有这样知己的同游,是难得的,当他到了康奈尔而留下来,我还要一个人驾车继续东行到麻省理工学院时,我感到有点孤单。”
    千金易得,知己难求。随后郭永怀在康纳尔大学尽情挥洒才华,在这里也结识了他的妻子李佩先生,由于我不是学物理的不是太懂,就引用下官方资料:
    50年代是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研究的活跃时期,郭永怀在这个新的、重要的研究领域中做了大量工作。郭永怀的研究直接为科学界突破声障而来,并为此一跃成为康奈尔大学航空院的三大支柱之一,他为此还创造性地开辟了一种全新的计算方法,钱学森把这种方法命名为“PLK法”,其中的K指的就是郭永怀。

    1953年8月,中美继签定朝鲜停战协定后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会谈。经过中国政府的努力,美国政府不久被迫把禁止中国学者出境的禁令取消,但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设置种种障碍。
   
    熟悉历史的你可能会知道,1955年,中美大使级会议达成侨民可自由回国的协议后。1955年,钱学森大师哥终于突破重重阻力回到了国内 。 1956年秋,郭永怀夫妇乘坐的“克里弗兰总统号”邮轮慢慢离开港口,美国--这个生活了16年的异乡慢慢从视野中消退。他们将经由日本回国。回到了阔别16年的中国。

5.jpg (52.6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5-27 22:16 上传


(郭永怀在力学所办公室)

1959年6月,苏联毛熊单方面突然致函中共中央,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数学模型和技术资料,并撤走所有技术和专家。1960年3月的一天,后来被称之为中国原子弹之父的钱三强突然上门来找郭永怀,

正是这一次拜访,郭永怀的名字和中国原子弹联系到了一起。105名专家学者组成了一支特殊的队伍,郭永怀正式受命担任九院副院长,负责原子弹的理论探索和研制工作。这样他和实验物理学家王淦昌,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一起,组成了中国核武器研究最初的三大支柱。最开始郭永怀要经常往返大西北和北京,和夫人李佩也没多少团聚时间,所以有时候回来晚了,夫人睡着了,他就自己在自己的小手提箱里装点衣服就离开了。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试验取得圆满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当蘑菇云升起,全体工作人员一片沸腾,但郭永怀却啪嗒瘫晕在试验现场,他实在太累了身边工作人员把他架到临时帐篷里的铁皮床上。带着傲人的成果,他们坐飞机回到北京,哎呀,两手空空可不行,他们带了好多好多哈密瓜给北京的元帅首长们,无名的英雄们受到了不能公开的热烈欢迎。

时间过得飞快,由于是倒叙写这个故事,我们知道,时间的指针,终于要到那一天--1968年12月4日。在苍茫无人知的青海基地整整呆了两个多月的郭永怀,在试验中发现了一个重要问题。他要急着赶回北京,把这个新得到的数据带到北京。同事们劝他:“晚上不安全,您就明天去吧。”郭永怀笑笑说:“晚上好,睡一觉就到了。”

从青海没有飞机,需要赶到兰州,那里才有机场,他叫人赶紧联系飞机,在兰州换乘飞机的间隙里,他还认真地听取了课题组人员的情况汇报。夜幕降临了,郭永怀终于觉得能休息了,于是登上了飞往北京的飞机。

郭永怀在飞机上睡着了,因为他太累了,兰州飞往北京需要几个小时。天空从漫天星斗的藏青色的蓝天,慢慢从东边泛起鱼肚白。即将要降落北京机场。看来这一趟还是很顺利的,中途也没遇到什么气流。飞机开始降落,起落架落下,飞行员开始降低高度。2000米、1000米、500米。然而在离地面400多米的时候,飞机突然失去了平衡控制,开始猛地坠落。从400米高空坠落的时间只有大概不到10秒,完全没有任何让人反应的时间。

根据后来这位唯一的重伤生还者回忆,在飞机开始剧烈晃动的时候,他只听到郭永怀大喊:“我的文件!我的文件!!。。。”随后这位生还者便失去了意识。难以想象,仅仅10秒之内,郭永怀是怎么做出这个决定的,也不知小战士当时是否害怕。他们在生死关头做了这一个令人动容的决定:在飞机失控坠毁前瞬间把文件包夹在中间,紧紧地抱在一起。用血肉之躯额来保护那份凝聚无数人心血的机密文件!

    真希望那些有责任心与使命感的影视工作者,可以把这个真实的历史排成拍电影,观众们一定会为之动容,去记住那些为国家、民族献出青春与生命的烈士!
   

在中科院力学所中的一个清静的小院子里,竖立着郭永怀的塑像,这是是1989年建的,当时一个小插曲是,郭永怀由于工作性质,很少留下照片,所以为他建雕塑的时候,竟然没能找到一个他的正面近照。好在雕刻师功夫了得,只做了少量修改,便完美呈现了郭永怀先生生前的样子,根据他的学生们说:对!郭老师就是这个样子的!但是与其他塑像不同的是,郭永怀先生的塑像下安放着两个人的骨灰。(小牟的也搁在一块,两个人一起才牺牲的。)



   
郭永怀那批人都很牛,真正有信仰的中国人。
真正的民族脊梁,历史将永远铭记,我辈之楷模!
以前看过这篇文章,真的令人感动怀念……
每每读到文中感人之处 都禁不住“泪如雨下”

深切缅怀那些为国捐躯与奉献的人民英雄,他们是国家与民族的脊梁、魂魄。他们的事迹彪炳史册,他们的躯体永垂不朽!

愿先辈们的在天之灵 护佑中华 早日实现民族复兴!

愿我们有生之年 得见祖国再次“君临天下”!


那一批老科学家绝对是国家的脊梁 梁思礼院士讲的那句话非常好 你设计的是瞄准中国的导弹 而我设计的是保卫祖国的导弹

那一批老科学家绝对是国家的脊梁 梁思礼院士讲的那句话非常好 你设计的是瞄准中国的导弹 而我设计的是保卫祖国的导弹
向先辈致敬!
来自: 手机APP客户端

德才兼备
烧香  敬礼
真正的民族脊梁,历史将永远铭记,我辈之楷模!
可惜,天妒英才。

来自: 手机APP客户端
向伟大的爱国者致敬!!!
向先辈致敬!!!
真正的民族脊梁
文是好文,标题是体育老师拟的?
很值得尊敬的科学家,共和国的脊梁。赞!
很感动,那个时代的科学家真是中华的幸运,天朝的宝贝,只是这样的科学家在前些年也被那些该死的公蜘和母蜘穴者们消费,硬说郭永怀教授是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的。谣言造的连底线都他妈的没有了。
颜丑文良 发表于 2016-5-28 16:17
文是好文,标题是体育老师拟的?
“我以我血荐轩辕”是我引用鲁迅的小诗《自题小像》中的一句,拟用第一人称(郭先生)说出此言,来表明其矢志不渝的报国情怀。难道是此处引用不合时宜?还望朋友指教!谢谢!

附鲁迅小诗: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我以我血荐轩辕”是我引用鲁迅的小诗《自题小像》中的一句,拟用第一人称(郭先生)说出此言,来表明其 ...
深刻缅怀还是深切缅怀?
国家还能不能再有这样的精英了?
人家是信仰共产主义才回国搞科学的,科学的春天后一切向钱看。
国之栋梁,一路走好!
民族脊梁,赞
颜丑文良 发表于 2016-5-29 23:08
深刻缅怀还是深切缅怀?
呵呵!谢谢老师,你指出的谬误,在第一次编辑发表的时候,就已经觉得不妥。想修正,网络不给力,没有改正。后来也是懒得改了...没想到还是没有躲过老师的慧眼!
谢谢您了!
他的夫人在他牺牲的时候是右派!整个追悼会独自一人坐一旁。。。
让宋宜昌长头发 发表于 2016-5-29 23:25
人家是信仰共产主义才回国搞科学的,科学的春天后一切向钱看。
信仰。。。叫他回来的那人是否信仰都两说!他们信仰自己的国家民族倒是真的!
土豆子 发表于 2016-5-30 11:43
信仰。。。叫他回来的那人是否信仰都两说!他们信仰自己的国家民族倒是真的!
这个我同意也是坚信的。
他们回来是为了国家与民族不在遭受那百年的屈辱与毁灭;
他们回来是为了尽到一个“士”的责任,去实践“修身、齐家与治国乃至平天下”的梦想;

回来的动力就是朴素的爱国情怀 与 所谓的主义无关。
中国的脊梁
呵呵!谢谢老师,你指出的谬误,在第一次编辑发表的时候,就已经觉得不妥。想修正,网络不给力,没有改正 ...
兄台倒是真豪迈的大家,由此可以相信你对郭永怀的缅怀之情是由衷而发!
一个人有权利选择为自己而活,也有权利选择为国家而活,没人可以妄加指责。同样的,人民也有权利选择尊重谁和铭记谁。
每次看到这些都忍不住骂娘,现在的党员怎么对得起先烈,我先去哭一会。
来自: 手机APP客户端

fkue1 发表于 2016-5-30 15:20
兄台倒是真豪迈的大家,由此可以相信你对郭永怀的缅怀之情是由衷而发!


其实我想我们缅怀与尊敬的不仅仅是郭先生一个人,他只不过是那个时代的优秀代表罢了!

由此上溯到公元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又有多少英雄儿女为了我们多灾多难的祖国 付出青春与生命呢!

他们哪个又不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时代楷模呢?

历史不能忘记 人民更不会忘记那些一心为国而不计个人荣辱名利的真正的中国人。

他们才是国家与民族的脊梁!

唯有这些千千万万的脊梁所组成的“骨架“,才使中华屹立于世界民族至尊!

让我们这些草民 祝福我们的国 早日民族复兴,得见她有朝一日“君临天下”!
fkue1 发表于 2016-5-30 15:20
兄台倒是真豪迈的大家,由此可以相信你对郭永怀的缅怀之情是由衷而发!


其实我想我们缅怀与尊敬的不仅仅是郭先生一个人,他只不过是那个时代的优秀代表罢了!

由此上溯到公元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又有多少英雄儿女为了我们多灾多难的祖国 付出青春与生命呢!

他们哪个又不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时代楷模呢?

历史不能忘记 人民更不会忘记那些一心为国而不计个人荣辱名利的真正的中国人。

他们才是国家与民族的脊梁!

唯有这些千千万万的脊梁所组成的“骨架“,才使中华屹立于世界民族至尊!

让我们这些草民 祝福我们的国 早日民族复兴,得见她有朝一日“君临天下”!


送花!!!

送花!!!

人生豪迈 发表于 2016-5-30 16:35
其实我想我们缅怀与尊敬的不仅仅是郭先生一个人,他只不过是那个时代的优秀代表罢了!

由此上溯到公 ...



在郭先生因飞机失事而牺牲后的当天,周恩来总理立即下令彻查这一事故,并责成国家安全部、兰州军区、北京军区等机构,展开调查飞机失事的原因。

同时责成人民日报发布这一不幸消息:1968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在第四版报道:“新华社十一日讯,中国共产党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郭永怀同志,因不幸事故牺牲,终年五十九岁。郭永怀同志在从事的科学技术工作中,做出了贡献。”

1968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授予郭永怀烈士称号;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郭永怀“两弹一星元勋奖章”。

可惜的是,调查历经十余年,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最终结果也没有确认是敌特破坏还是机械故障。

题外话:今天,我们在缅怀郭永怀先生为祖国默默无闻,甘愿青春与生命的朴素爱国者的情怀。是否更需要反思:为什么这样优秀的科学家为国家民族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同时,还要承受家人受难的精神痛苦?郭永怀先生为祖国做出如此不朽贡献,他的妻女还要承受他罹难后的巨大痛苦,我们的政府是否该对李佩和郭芹说一声对不起?以告慰郭先生的在天之灵!(据文献记载于郭先生的妻子李佩与女儿,在其生前就已经被分别作为“美国特务”打入牛棚,敌特狗崽子下放农村接受阶级教育....。其牺牲后这种状态依然没有解除。郭先生正是在这样一边承受着家人不白之冤所造成的巨大身心痛苦,一边还要继续为国防事业殚精竭虑)
人生豪迈 发表于 2016-5-30 16:35
其实我想我们缅怀与尊敬的不仅仅是郭先生一个人,他只不过是那个时代的优秀代表罢了!

由此上溯到公 ...

1.jpg (38.53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5-31 09:58 上传




在郭先生因飞机失事而牺牲后的当天,周恩来总理立即下令彻查这一事故,并责成国家安全部、兰州军区、北京军区等机构,展开调查飞机失事的原因。

同时责成人民日报发布这一不幸消息:1968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在第四版报道:“新华社十一日讯,中国共产党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郭永怀同志,因不幸事故牺牲,终年五十九岁。郭永怀同志在从事的科学技术工作中,做出了贡献。”

1968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授予郭永怀烈士称号;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郭永怀“两弹一星元勋奖章”。

可惜的是,调查历经十余年,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最终结果也没有确认是敌特破坏还是机械故障。

题外话:今天,我们在缅怀郭永怀先生为祖国默默无闻,甘愿青春与生命的朴素爱国者的情怀。是否更需要反思:为什么这样优秀的科学家为国家民族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同时,还要承受家人受难的精神痛苦?郭永怀先生为祖国做出如此不朽贡献,他的妻女还要承受他罹难后的巨大痛苦,我们的政府是否该对李佩和郭芹说一声对不起?以告慰郭先生的在天之灵!(据文献记载于郭先生的妻子李佩与女儿,在其生前就已经被分别作为“美国特务”打入牛棚,敌特狗崽子下放农村接受阶级教育....。其牺牲后这种状态依然没有解除。郭先生正是在这样一边承受着家人不白之冤所造成的巨大身心痛苦,一边还要继续为国防事业殚精竭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