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離“創新力”還有多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5:24:02
  英國《金融時報》理查德•沃特斯(Richard Waters) /中國渴望成為一個全球創新中心﹐前往上海的游客能夠體驗到實現這一抱負的兩種不同方式。

  一種是自上而下的方式﹕像上海超級計算中心(Shanghai Supercomputer Center)引以為傲的Dawning4000A﹐每秒鐘可以進行8萬億次運算。當這臺計算機在一年前公諸于世時﹐立刻成為世界運算速度排名第十的計算機──不過目前排名已下滑至第31位。這是中國努力創建專業技術集群的一個核心例子。
  另一種方式是自下而上的﹐這從初創企業的過剩可見一斑。其中多數公司基于已發展起來的互聯網及移動通信行業。這些公司通常是由在美國學成歸來的海歸領導﹐其中多數人受到一波風險資本浪潮的支撐﹐這種浪潮已席卷整個中國大陸。
  超級計算機這一創舉顯示出中國力圖成為技術大國的一個方面﹕願意投入大規模的資源。
  然而﹐俄勒岡大學(University of Oregon)政治科學系教授理查德•薩特梅爾(Richard Suttmeier)表示﹐這些項目在推動持續創新方面成效甚微。
  他認為﹐公司在研發方面存在不足﹐實力雄厚的政府研究所與行業之間聯系薄弱﹐同時高度依賴國外技術﹐這些因素共同設置了一個陷阱﹐造成中國自有技術根基薄弱。
  不過﹐隨著工程技術人才的不斷積累﹐以及研究活動從政府行為轉變為企業行為﹐可能使上述狀況為之改觀。具備技術資質的科學家和畢業生數量從1980年時的3萬名﹐躍升至2004年的130萬名。
  與此同時﹐研發支出穩步上升﹐2003年在國民收入中所佔比例達到1.3%。
  低成本的工程技術人才隊伍使許多中國企業得以繁榮壯大。上海貝爾阿爾卡特(Alcatel Shanghai Bell)總裁杰拉德•狄加(Gerard Dega)表示﹐電信設備公司華為“可以做我們能做的所有事”。上海貝爾阿爾卡特是法國阿爾卡特集團參股的一家合資公司。
  “他們僱用2000名工程師﹐把他們全部投入到一個項目上﹕事情就這麼簡單。”
  外國公司也在競相吸引低成本的技術人才大軍。2004年底時的官方數據顯示﹐外國公司在中國設立了750個研發中心﹐僱用了50萬名員工。要評估這一技術基礎的效能並非易事。盡管西方企業表示﹐他們的當地研究人員與其他地方的員工具備同樣的生產力﹐但他們同時也承認﹐僅憑技術專長是不夠的。
  “形成這種創新文化需要花費多年的時間﹐”諾基亞(Nokia)中國研究中心經理Ram Ramalingam Hariharan表示﹐“他們(外國公司)在這方面的工作僅僅開展了20年。”
  同時﹐除了研究實驗室之外﹐中國也正處于自己的網絡熱潮中。
  “由于中國寄望于現代通信網絡﹐因此出現了大量創新和增長。”思科系統(Cisco Systems)高級副總裁丹•沙因曼(Dan Scheinman)表示。
  以此為基礎﹐互聯網﹑移動應用軟件及服務蓬勃發展﹐在某些方面堪與發達市場比肩﹐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作為早期的成功者﹐網絡游戲公司盛大網絡(Shanda Networks)和搜索引擎百度(Baidu)的例子﹐更是激發了風險投資者及未來創業家對于中國網絡市場下一輪巨大創新的興趣。
  軟銀亞洲基礎基金合伙企業(SAIF Partners)執行合伙人閻焱(Andrew Yan)表示﹕“盛大之後﹐我們開始接到來自美國的電話。”“突然之間﹐所有硅谷企業都對中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軟銀亞洲基礎基金合伙企業是盛大的早期投資者之一。
  但是這種變革難免會遇到障礙。例如﹐高端手機制造商多普達通訊有限公司(Dopod)首席執行官楊興平(Charles Yang)表示﹐他們缺乏締造真正創新型公司所需的人才﹐而不是僅僅照抄別人的模式。
  另外一個劣勢在于﹐缺少志向遠大﹑經驗豐富的企業家﹐他們應當有著創建真正的世界一流公司的宏圖。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網絡分析師瑪麗•米克( Mary Meeker)稱﹐太多中國網絡企業家僅僅關注短期利益。
  同時﹐中國缺少能夠承擔大規模開發項目﹑經驗豐富的科技經理人。“在中國﹐管理軟件項目有點像放羊。”一位西方專家稱。
  中國要想成長成為一個真正的科技創新中心﹐在能夠掌握此類新技能方面﹐依然任重道遠。英國《金融時報》理查德•沃特斯(Richard Waters) /中國渴望成為一個全球創新中心﹐前往上海的游客能夠體驗到實現這一抱負的兩種不同方式。

  一種是自上而下的方式﹕像上海超級計算中心(Shanghai Supercomputer Center)引以為傲的Dawning4000A﹐每秒鐘可以進行8萬億次運算。當這臺計算機在一年前公諸于世時﹐立刻成為世界運算速度排名第十的計算機──不過目前排名已下滑至第31位。這是中國努力創建專業技術集群的一個核心例子。
  另一種方式是自下而上的﹐這從初創企業的過剩可見一斑。其中多數公司基于已發展起來的互聯網及移動通信行業。這些公司通常是由在美國學成歸來的海歸領導﹐其中多數人受到一波風險資本浪潮的支撐﹐這種浪潮已席卷整個中國大陸。
  超級計算機這一創舉顯示出中國力圖成為技術大國的一個方面﹕願意投入大規模的資源。
  然而﹐俄勒岡大學(University of Oregon)政治科學系教授理查德•薩特梅爾(Richard Suttmeier)表示﹐這些項目在推動持續創新方面成效甚微。
  他認為﹐公司在研發方面存在不足﹐實力雄厚的政府研究所與行業之間聯系薄弱﹐同時高度依賴國外技術﹐這些因素共同設置了一個陷阱﹐造成中國自有技術根基薄弱。
  不過﹐隨著工程技術人才的不斷積累﹐以及研究活動從政府行為轉變為企業行為﹐可能使上述狀況為之改觀。具備技術資質的科學家和畢業生數量從1980年時的3萬名﹐躍升至2004年的130萬名。
  與此同時﹐研發支出穩步上升﹐2003年在國民收入中所佔比例達到1.3%。
  低成本的工程技術人才隊伍使許多中國企業得以繁榮壯大。上海貝爾阿爾卡特(Alcatel Shanghai Bell)總裁杰拉德•狄加(Gerard Dega)表示﹐電信設備公司華為“可以做我們能做的所有事”。上海貝爾阿爾卡特是法國阿爾卡特集團參股的一家合資公司。
  “他們僱用2000名工程師﹐把他們全部投入到一個項目上﹕事情就這麼簡單。”
  外國公司也在競相吸引低成本的技術人才大軍。2004年底時的官方數據顯示﹐外國公司在中國設立了750個研發中心﹐僱用了50萬名員工。要評估這一技術基礎的效能並非易事。盡管西方企業表示﹐他們的當地研究人員與其他地方的員工具備同樣的生產力﹐但他們同時也承認﹐僅憑技術專長是不夠的。
  “形成這種創新文化需要花費多年的時間﹐”諾基亞(Nokia)中國研究中心經理Ram Ramalingam Hariharan表示﹐“他們(外國公司)在這方面的工作僅僅開展了20年。”
  同時﹐除了研究實驗室之外﹐中國也正處于自己的網絡熱潮中。
  “由于中國寄望于現代通信網絡﹐因此出現了大量創新和增長。”思科系統(Cisco Systems)高級副總裁丹•沙因曼(Dan Scheinman)表示。
  以此為基礎﹐互聯網﹑移動應用軟件及服務蓬勃發展﹐在某些方面堪與發達市場比肩﹐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作為早期的成功者﹐網絡游戲公司盛大網絡(Shanda Networks)和搜索引擎百度(Baidu)的例子﹐更是激發了風險投資者及未來創業家對于中國網絡市場下一輪巨大創新的興趣。
  軟銀亞洲基礎基金合伙企業(SAIF Partners)執行合伙人閻焱(Andrew Yan)表示﹕“盛大之後﹐我們開始接到來自美國的電話。”“突然之間﹐所有硅谷企業都對中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軟銀亞洲基礎基金合伙企業是盛大的早期投資者之一。
  但是這種變革難免會遇到障礙。例如﹐高端手機制造商多普達通訊有限公司(Dopod)首席執行官楊興平(Charles Yang)表示﹐他們缺乏締造真正創新型公司所需的人才﹐而不是僅僅照抄別人的模式。
  另外一個劣勢在于﹐缺少志向遠大﹑經驗豐富的企業家﹐他們應當有著創建真正的世界一流公司的宏圖。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網絡分析師瑪麗•米克( Mary Meeker)稱﹐太多中國網絡企業家僅僅關注短期利益。
  同時﹐中國缺少能夠承擔大規模開發項目﹑經驗豐富的科技經理人。“在中國﹐管理軟件項目有點像放羊。”一位西方專家稱。
  中國要想成長成為一個真正的科技創新中心﹐在能夠掌握此類新技能方面﹐依然任重道遠。
<P>创新力现在就有,全面创新力还差的很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