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战舰飞驰——纪念“4·18”船舶涂料科研攻关协作会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5:35:26
为了战舰飞驰——纪念“4·18”船舶涂料科研攻关协作会战50周年
发布时间:2016-05-04 13:56:35 | 来源:中国船舶新闻网 | 作者:熊学云 崔利娟 桂泰江
    舰船涂料和涂装技术,不仅关系着舰容舰貌,更重要的是与舰船的航行速度、燃料消耗、在航率和使用寿命息息相关,直接影响着部队战斗力的发挥。

    解放初期,我北海舰队海军某部在执行护渔任务时遇到敌舰侵入我海域骚扰。在追截敌舰时,我炮艇即使开足马力,航速也依然提不起来。敌舰嚣张地发出国际信号“再——见——”,然后扬长而去。炮艇返港后立即上坞墩检查航速减慢的原因。当水线以下的艇体露出以后,一切都明了了:只见炮艇底部犹如一只大刺猬,长满了厚厚的一层海生物,其中有鳞甲状排列的海虹,有弯弯曲曲的石灰虫,有倒扣酒杯一样的藤壶,还有托着管状身躯的海鞘……就是这些有着惊人附着力的海生物成群繁衍,破坏了艇体的流线形,降低了炮艇的航速。

    在当时,国内只有1915年建立、开创了中国涂料工业的上海开林造漆厂能够生产一些低端的船舶涂料。船舶防污涂料主要是从欧洲进口的产品,如英国的“红手”牌、“鱼雷”牌防污涂料等。朝鲜战争爆发后,西欧国家及美、日等国把防污涂料列入对中国禁运的物资清单。1951年,开林造漆厂开始按照美国海军的技术规范试生产沥青系防污涂料,1955年研制成功了832沥青防污涂料,性能接近英国的“红手”牌防污涂料,优于前苏联的防污涂料产品。开林造漆厂后续又开发了833、812和813等防污涂料。大连造漆厂、青岛油漆厂、广州造漆厂、宁波造漆厂和天津油漆厂在此基础上各自开发了船底防污涂料体系。从此,中国的防污涂料有了初步的基础。但这些防污涂料产量小,品种少,只有2~8个月的防污期效。

    上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从前苏联进口防污涂料。然而,进口防污涂料不适合我国海域使用,很短时间就失效,而且前苏联也在1962年终止了防污涂料的供应。

    1964年,海军曾检查过一艘涂装防污漆后在港湾里停留半年的驱逐舰,舰底附着海生物厚达23厘米,舰体增重达20多吨,舰底表面粗糙,使舰体流线形完全破坏,航速明显降低,耗油量增大。而当时所用的铝壳防污漆,防污期效仅有两周,下水半个月,就得上坞清理,并要重新涂装防污漆。到1966年,我国生产的舰船防污漆期效仍然停留在几个月的水平上。因此,研制新型防污漆以满足海军急需迫在眉睫。
  为了满足海军的需求,化工部和海军发起组织,并会同六机部,共同领导全国有关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科研、生产和应用相结合的船底防污涂料攻关会战组,第一次会议于1966年4月18号在上海召开,以后称“4·18” 船舶涂料科研协作组。同年组织机构调整为北海、东海、南海3个协作组,分别是“4·18”北海协作组,组长是陆青田、熊学云;“4·18”东海协作组,组长是余小弟、张宗;“4·18”南海协作组,组长是梁枝荣、苗文杰。涂料界老前辈虞兆年先生也是“4·18”科研协作组早期成员。其中,“4·18”北海协作组就是海洋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前身。

    “4·18”船舶涂料科研协作组以船底防污涂料研究为主,经历15年,先后有30多家成员单位、130多人参加,包括化工、造船、科学院、大专院校和海军5个部门。协作组在化工部、海军和六机部组织领导下,统一开展规划工作,统一安排试验项目,统一检查试验结果等,在日常工作中坚持部门之间、单位之间和小组之间的大协作,互相配合、互相支持。“4·18”会战组的目标任务就是造“争气漆”,解决海军舰艇的燃眉之急。

扎实严谨搞科研

    船底防污漆研制过程复杂、艰辛,时间较长,并不只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只要有好配方就行”那么简单,它需要一套完整、翔实的数据资料来检验和支撑。实验室试验、海港浮筏试验、实船试验……这些试验需要团队成员同心协力,需要各个环节精准有效地配合,单打独斗不行,随意编凑虚假数据也不行,最终验收合格的结果必须是——至少有两艘战斗舰艇达到预定期效,涂漆部位、面积以及漆膜状况和海生物附着量符合规定要求。

    实船试验难,难在涂船,难在及时查看到结果。本海区试验还方便些,跨区试验就难了。有一次,在广州实船试验时,负责项目的仲师傅和林师傅中途双双生病,但时间不等人,他们带病坚持,与兄弟海区的同志一起完成了涂船任务。

    北海舰队后勤部是负责“4·18”北海组的组长单位,漆伯庸同志在机关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负责编报、申请、落实、跟踪实船试验方面的有关工作。他及时有效地开展工作,确保有船试、尽量不漏检,并按期组织现场观察和鉴定会议,为顺利完成试验任务提供有力支持。

    由于海水流动速度对防污漆效果有重要影响,因此单纯静态挂板浸泡的海港试验(浮筏)结果不准确,周期又长,与长效漆研究不相适应。受工厂反应釜搅拌器设备的启发,一个大胆的设想在组内产生:在海中浮筏上安装搅拌设备,在大圆盘上装小船,只要开动或停止圆盘转动,小船就可以模拟航行或停泊状态。海上动态模拟实验方法诞生了!

    动态模拟试验方法可以被用于生物考察和毒物渗出率测试,替代静态挂板试验和小面积实船试验,简化了试验步骤,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快了研制步伐,缩短了研制周期。动态模拟试验方法在实船试验很难保证试验限期以及长效漆研制的情况下尤为重要,是涂料研制方法和技术的一大创新,但定期更换转盘上涂有试验漆的小船模和测试样板是一项烦琐又辛苦的工作。特别是在冬天,组员们要顶着寒风,把双手和双腿浸入冰冷的海水中,更是给操作增加了难度。为了加快科研进度,取得完整、准确、充分的数据,大家长期坚持着。


自己动手不怕难

    “4·18”北海协作组是临时抽调人员组建的,成员来自海军、工厂、科研单位等,其人手之稀缺、工作条件之艰苦可想而知。北海组最初的工作场所在青岛市馆陶路,由于办公场地有限,房间、走廊、楼梯间都被充分利用起来。房间伸向外面的小阳台被一个个“赛鲁班”的组员们动手围盖起来,安窗、铺铁板、装小球磨机和工作台,形成了独立的工作空间,配料和喷漆就在这特殊的“工作室”里进行。后来,为了满足小批量试生产的需求,防污漆的生产只能去5号码头“借鸡(机)下蛋”。那台从外单位借来的“柿饼”型染料粉碎机“改行”被用来生产涂料,每次投料启动时都得靠人力协助推拉好几圈才能正常转动。当时市场上防污漆供应十分紧张,为保证生产与试验进度两不误,协作组成员就轮流骑车带着干粮去5号码头工作,生产的防污漆不但满足了北海地区急用,还支援了南海舰队。

    当时公共交通还不发达,一辆人力三轮车和两辆自行车成了协作组成员的好帮手。载人,运送原材料、工具、试验样漆,取运海水,进出车站、码头和试验场所,到处都留下了这三辆车的滚滚轮迹。有一次,一批氧化亚铜到货后在火车站被某疗养院误提了,为了避免发生意外,协作组成员骑着三轮车追了10公里才把材料追回。还有一次,为了及时取得试验舰艇现场的第一手资料,他们骑了两个多小时自行车赶到沙子口的试验现场。沙子口位于青岛市郊,道路窄且坑洼不平、坡多弯急,一不小心就会摔下深沟。但那时他们根本不把这些困难放在心上,是“尽快生产出自己的‘争气漆’,不再让帝国主义卡我们的脖子”的信念支撑着他们。

    精打细算,自己动手干,将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一分钱也要掰成两半花是常事。有一次,上级部门调来一批工程用原木,为了节省装卸运输费,协作组成员在陆青田组长的带领下,从外单位借来了排车和起吊工具,硬是从木材公司自己把原木运了回来。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那天是1976年1月8日,是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的日子。他们把巨大的悲痛化为巨大的力量,把哀伤埋在心里,干得格外卖力。虽然大冬天里一个个都汗流浃背,但他们心里踏实。

    工作条件艰苦,生活条件更是艰苦。由于试验过后没有条件更衣和洗浴,他们只能穿着工作服回家。一次,林显厚师傅做完树脂合成试验后回到家中,身上粘的化学物质致使他的女儿皮肤瘙痒,哇哇直哭。

     “4·18”组规章健全,人人自律,财务管理严格、清楚,公私分明。那时,连氧化亚铜桶和松箱板箱等旧包装物品,个人使用都必须付款。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的王记者来北海组跟踪采访半月,和协作组成员同吃同劳作,座谈交流。他撰写的新闻稿《我国研制出两种防污漆跨入世界先进水平行列》刊登在内部参考上,反响强烈。协作组对他没有招待宴请,临走时他买了一公斤清漆,协作组也是按市价收款记账。

艰苦奋战渡难关

    在技术路线的选择上,“4·18”北海协作组坚持实践出真知,不信某些人“搞新漆要新树脂”的说法,立足国情、军情,扎实工作,充分发挥沥青树脂“平民化”的优势,特别是货源广、价廉、加工方便、涂装性能好等独特优势,走上了一条长效漆研制成功的快速路。

    在防污毒剂的选配方面,协作组大量筛选并经综合分析效能、经济和安全等因素,选用了有较强杀灭宽谱生物活性的苯基锡,并用氧化亚铜复合的方法弥补防藻类效果较差的缺陷。济南清河化工厂是生产农药苯基锡的唯一厂家,协作组成员都有去该厂“背料”的经历。后来其停产,库存耗尽,苯基锡成了5年漆实船扩试的关键所在。化工部和山东省主管部门联合组织了该厂的恢复生产会战,化工部柴宗华工程师亲临督战。他们吃住在工厂,在车间与工人、技术人员同劳动、交流思想,谈海军急需,帮助完善规程和生产工艺,终于使停产10年的工厂恢复生产,经过40天努力拿到1000公斤合格产品,满足了试验急需,为5年漆72-19号研制任务早日完成以及定型创造了必要条件。
经过大量的试验,北海协作组先后通过部级技术成果鉴定的有:一年半期效L-17沥青防污漆;3年期效L71-73、L-28沥青防污漆(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先进集体奖);5年期效L72-19防污漆(获化工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国家计委、经委、科委和财政部等单位颁发的“六五”计划科技重点攻关奖);5年期效L8号云铁改性沥青防锈漆(获化工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4·18”北海协作组经过攻关,结出了丰硕成果。这些研制任务的完成,满足了海军建设的急需,并把我国舰船涂料技术提升到了新水平。

继承传统再出发

    “4·18”攻关组不仅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而且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参加会战的人员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将为海军建设服务视为自己的光荣职责,不怕困难,不计个人得失,奋斗在科研生产第一线。正是凭借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他们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果,也为我们留下了“团结协作、勇于创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宝贵精神财富。

    1978年,一位新华社记者在得知船底漆研制取得巨大成果的消息后,深入北海协作组进行调查。协作组在经费不足、实验设施简陋、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克服困难,取得了可喜成绩,使记者深受感动。他写了一份内部清样,详细报道了“4·18”协作组取得的科研成果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978年年初,李先念副总理看到这份清样后,批示请王震副总理研究处理。王震副总理立即召集海军司令员肖劲光、交通部部长叶飞、六机部部长柴树藩、化工部部长孙敬文(由陶涛副部长代表)开会,商讨解决办法。会议认为,船舶漆的试验工作应坚持下去,有必要成立一个海洋涂料研究所,统一管理三个协作组的工作。1978年4月14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化工部海洋涂料研究所(海化院前身),承担舰艇和海洋设施所需各种涂料的研制任务,最后选定在青岛建立海洋涂料研究所。

    从成立至今,海化院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洗礼,从探索逐步走向成熟,研究领域从单一的船舶涂料拓展到海洋涂料、重防腐涂料、环保涂料、飞机涂料、特种功能材料等,产品应用于船舶修造、航空航天、石油化工、交通运输等行业,销售收入从1994年的800万元跃升到2亿多元。为了战舰飞驰——纪念“4·18”船舶涂料科研攻关协作会战50周年
发布时间:2016-05-04 13:56:35 | 来源:中国船舶新闻网 | 作者:熊学云 崔利娟 桂泰江
    舰船涂料和涂装技术,不仅关系着舰容舰貌,更重要的是与舰船的航行速度、燃料消耗、在航率和使用寿命息息相关,直接影响着部队战斗力的发挥。

    解放初期,我北海舰队海军某部在执行护渔任务时遇到敌舰侵入我海域骚扰。在追截敌舰时,我炮艇即使开足马力,航速也依然提不起来。敌舰嚣张地发出国际信号“再——见——”,然后扬长而去。炮艇返港后立即上坞墩检查航速减慢的原因。当水线以下的艇体露出以后,一切都明了了:只见炮艇底部犹如一只大刺猬,长满了厚厚的一层海生物,其中有鳞甲状排列的海虹,有弯弯曲曲的石灰虫,有倒扣酒杯一样的藤壶,还有托着管状身躯的海鞘……就是这些有着惊人附着力的海生物成群繁衍,破坏了艇体的流线形,降低了炮艇的航速。

    在当时,国内只有1915年建立、开创了中国涂料工业的上海开林造漆厂能够生产一些低端的船舶涂料。船舶防污涂料主要是从欧洲进口的产品,如英国的“红手”牌、“鱼雷”牌防污涂料等。朝鲜战争爆发后,西欧国家及美、日等国把防污涂料列入对中国禁运的物资清单。1951年,开林造漆厂开始按照美国海军的技术规范试生产沥青系防污涂料,1955年研制成功了832沥青防污涂料,性能接近英国的“红手”牌防污涂料,优于前苏联的防污涂料产品。开林造漆厂后续又开发了833、812和813等防污涂料。大连造漆厂、青岛油漆厂、广州造漆厂、宁波造漆厂和天津油漆厂在此基础上各自开发了船底防污涂料体系。从此,中国的防污涂料有了初步的基础。但这些防污涂料产量小,品种少,只有2~8个月的防污期效。

    上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从前苏联进口防污涂料。然而,进口防污涂料不适合我国海域使用,很短时间就失效,而且前苏联也在1962年终止了防污涂料的供应。

    1964年,海军曾检查过一艘涂装防污漆后在港湾里停留半年的驱逐舰,舰底附着海生物厚达23厘米,舰体增重达20多吨,舰底表面粗糙,使舰体流线形完全破坏,航速明显降低,耗油量增大。而当时所用的铝壳防污漆,防污期效仅有两周,下水半个月,就得上坞清理,并要重新涂装防污漆。到1966年,我国生产的舰船防污漆期效仍然停留在几个月的水平上。因此,研制新型防污漆以满足海军急需迫在眉睫。
  为了满足海军的需求,化工部和海军发起组织,并会同六机部,共同领导全国有关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科研、生产和应用相结合的船底防污涂料攻关会战组,第一次会议于1966年4月18号在上海召开,以后称“4·18” 船舶涂料科研协作组。同年组织机构调整为北海、东海、南海3个协作组,分别是“4·18”北海协作组,组长是陆青田、熊学云;“4·18”东海协作组,组长是余小弟、张宗;“4·18”南海协作组,组长是梁枝荣、苗文杰。涂料界老前辈虞兆年先生也是“4·18”科研协作组早期成员。其中,“4·18”北海协作组就是海洋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前身。

    “4·18”船舶涂料科研协作组以船底防污涂料研究为主,经历15年,先后有30多家成员单位、130多人参加,包括化工、造船、科学院、大专院校和海军5个部门。协作组在化工部、海军和六机部组织领导下,统一开展规划工作,统一安排试验项目,统一检查试验结果等,在日常工作中坚持部门之间、单位之间和小组之间的大协作,互相配合、互相支持。“4·18”会战组的目标任务就是造“争气漆”,解决海军舰艇的燃眉之急。

扎实严谨搞科研

    船底防污漆研制过程复杂、艰辛,时间较长,并不只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只要有好配方就行”那么简单,它需要一套完整、翔实的数据资料来检验和支撑。实验室试验、海港浮筏试验、实船试验……这些试验需要团队成员同心协力,需要各个环节精准有效地配合,单打独斗不行,随意编凑虚假数据也不行,最终验收合格的结果必须是——至少有两艘战斗舰艇达到预定期效,涂漆部位、面积以及漆膜状况和海生物附着量符合规定要求。

    实船试验难,难在涂船,难在及时查看到结果。本海区试验还方便些,跨区试验就难了。有一次,在广州实船试验时,负责项目的仲师傅和林师傅中途双双生病,但时间不等人,他们带病坚持,与兄弟海区的同志一起完成了涂船任务。

    北海舰队后勤部是负责“4·18”北海组的组长单位,漆伯庸同志在机关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负责编报、申请、落实、跟踪实船试验方面的有关工作。他及时有效地开展工作,确保有船试、尽量不漏检,并按期组织现场观察和鉴定会议,为顺利完成试验任务提供有力支持。

    由于海水流动速度对防污漆效果有重要影响,因此单纯静态挂板浸泡的海港试验(浮筏)结果不准确,周期又长,与长效漆研究不相适应。受工厂反应釜搅拌器设备的启发,一个大胆的设想在组内产生:在海中浮筏上安装搅拌设备,在大圆盘上装小船,只要开动或停止圆盘转动,小船就可以模拟航行或停泊状态。海上动态模拟实验方法诞生了!

    动态模拟试验方法可以被用于生物考察和毒物渗出率测试,替代静态挂板试验和小面积实船试验,简化了试验步骤,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快了研制步伐,缩短了研制周期。动态模拟试验方法在实船试验很难保证试验限期以及长效漆研制的情况下尤为重要,是涂料研制方法和技术的一大创新,但定期更换转盘上涂有试验漆的小船模和测试样板是一项烦琐又辛苦的工作。特别是在冬天,组员们要顶着寒风,把双手和双腿浸入冰冷的海水中,更是给操作增加了难度。为了加快科研进度,取得完整、准确、充分的数据,大家长期坚持着。


自己动手不怕难

    “4·18”北海协作组是临时抽调人员组建的,成员来自海军、工厂、科研单位等,其人手之稀缺、工作条件之艰苦可想而知。北海组最初的工作场所在青岛市馆陶路,由于办公场地有限,房间、走廊、楼梯间都被充分利用起来。房间伸向外面的小阳台被一个个“赛鲁班”的组员们动手围盖起来,安窗、铺铁板、装小球磨机和工作台,形成了独立的工作空间,配料和喷漆就在这特殊的“工作室”里进行。后来,为了满足小批量试生产的需求,防污漆的生产只能去5号码头“借鸡(机)下蛋”。那台从外单位借来的“柿饼”型染料粉碎机“改行”被用来生产涂料,每次投料启动时都得靠人力协助推拉好几圈才能正常转动。当时市场上防污漆供应十分紧张,为保证生产与试验进度两不误,协作组成员就轮流骑车带着干粮去5号码头工作,生产的防污漆不但满足了北海地区急用,还支援了南海舰队。

    当时公共交通还不发达,一辆人力三轮车和两辆自行车成了协作组成员的好帮手。载人,运送原材料、工具、试验样漆,取运海水,进出车站、码头和试验场所,到处都留下了这三辆车的滚滚轮迹。有一次,一批氧化亚铜到货后在火车站被某疗养院误提了,为了避免发生意外,协作组成员骑着三轮车追了10公里才把材料追回。还有一次,为了及时取得试验舰艇现场的第一手资料,他们骑了两个多小时自行车赶到沙子口的试验现场。沙子口位于青岛市郊,道路窄且坑洼不平、坡多弯急,一不小心就会摔下深沟。但那时他们根本不把这些困难放在心上,是“尽快生产出自己的‘争气漆’,不再让帝国主义卡我们的脖子”的信念支撑着他们。

    精打细算,自己动手干,将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一分钱也要掰成两半花是常事。有一次,上级部门调来一批工程用原木,为了节省装卸运输费,协作组成员在陆青田组长的带领下,从外单位借来了排车和起吊工具,硬是从木材公司自己把原木运了回来。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那天是1976年1月8日,是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的日子。他们把巨大的悲痛化为巨大的力量,把哀伤埋在心里,干得格外卖力。虽然大冬天里一个个都汗流浃背,但他们心里踏实。

    工作条件艰苦,生活条件更是艰苦。由于试验过后没有条件更衣和洗浴,他们只能穿着工作服回家。一次,林显厚师傅做完树脂合成试验后回到家中,身上粘的化学物质致使他的女儿皮肤瘙痒,哇哇直哭。

     “4·18”组规章健全,人人自律,财务管理严格、清楚,公私分明。那时,连氧化亚铜桶和松箱板箱等旧包装物品,个人使用都必须付款。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的王记者来北海组跟踪采访半月,和协作组成员同吃同劳作,座谈交流。他撰写的新闻稿《我国研制出两种防污漆跨入世界先进水平行列》刊登在内部参考上,反响强烈。协作组对他没有招待宴请,临走时他买了一公斤清漆,协作组也是按市价收款记账。

艰苦奋战渡难关

    在技术路线的选择上,“4·18”北海协作组坚持实践出真知,不信某些人“搞新漆要新树脂”的说法,立足国情、军情,扎实工作,充分发挥沥青树脂“平民化”的优势,特别是货源广、价廉、加工方便、涂装性能好等独特优势,走上了一条长效漆研制成功的快速路。

    在防污毒剂的选配方面,协作组大量筛选并经综合分析效能、经济和安全等因素,选用了有较强杀灭宽谱生物活性的苯基锡,并用氧化亚铜复合的方法弥补防藻类效果较差的缺陷。济南清河化工厂是生产农药苯基锡的唯一厂家,协作组成员都有去该厂“背料”的经历。后来其停产,库存耗尽,苯基锡成了5年漆实船扩试的关键所在。化工部和山东省主管部门联合组织了该厂的恢复生产会战,化工部柴宗华工程师亲临督战。他们吃住在工厂,在车间与工人、技术人员同劳动、交流思想,谈海军急需,帮助完善规程和生产工艺,终于使停产10年的工厂恢复生产,经过40天努力拿到1000公斤合格产品,满足了试验急需,为5年漆72-19号研制任务早日完成以及定型创造了必要条件。
经过大量的试验,北海协作组先后通过部级技术成果鉴定的有:一年半期效L-17沥青防污漆;3年期效L71-73、L-28沥青防污漆(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先进集体奖);5年期效L72-19防污漆(获化工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国家计委、经委、科委和财政部等单位颁发的“六五”计划科技重点攻关奖);5年期效L8号云铁改性沥青防锈漆(获化工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4·18”北海协作组经过攻关,结出了丰硕成果。这些研制任务的完成,满足了海军建设的急需,并把我国舰船涂料技术提升到了新水平。

继承传统再出发

    “4·18”攻关组不仅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而且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参加会战的人员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将为海军建设服务视为自己的光荣职责,不怕困难,不计个人得失,奋斗在科研生产第一线。正是凭借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他们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果,也为我们留下了“团结协作、勇于创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宝贵精神财富。

    1978年,一位新华社记者在得知船底漆研制取得巨大成果的消息后,深入北海协作组进行调查。协作组在经费不足、实验设施简陋、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克服困难,取得了可喜成绩,使记者深受感动。他写了一份内部清样,详细报道了“4·18”协作组取得的科研成果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978年年初,李先念副总理看到这份清样后,批示请王震副总理研究处理。王震副总理立即召集海军司令员肖劲光、交通部部长叶飞、六机部部长柴树藩、化工部部长孙敬文(由陶涛副部长代表)开会,商讨解决办法。会议认为,船舶漆的试验工作应坚持下去,有必要成立一个海洋涂料研究所,统一管理三个协作组的工作。1978年4月14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化工部海洋涂料研究所(海化院前身),承担舰艇和海洋设施所需各种涂料的研制任务,最后选定在青岛建立海洋涂料研究所。

    从成立至今,海化院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洗礼,从探索逐步走向成熟,研究领域从单一的船舶涂料拓展到海洋涂料、重防腐涂料、环保涂料、飞机涂料、特种功能材料等,产品应用于船舶修造、航空航天、石油化工、交通运输等行业,销售收入从1994年的800万元跃升到2亿多元。
原来不止钢材问题影响军船,还有漆也蛮重要的。。。
80年代舰船知识有关于沪东厂研究探伤漆的文章
麻痹的这种垃圾股票广告帖版主就不能把帖都删了吗?烦死了
所以说海军是个集所有高技术于一身的高贵军种,是军种里的贵族,小国穷国弱国玩不起海军,一点儿都没错。
海洋涂料研究所 海化院 船舶方面的强盛离不开这些科研单位
又见股票,烦死了,这种人怎么不去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