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刚访日手记(一):500万游客奔东瀛 中国人对日本认知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3:15:15
丁刚访日手记(一):
500万游客奔东瀛 中国人对日本认知刚开始

2016年04月20日  来源:环球网  

原标题:丁刚访日手记(一):500万游客奔东瀛 中国人对日本认知刚开始
作者与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先生合影(作者供图)

第一次去日本。

做驻外记者二十多年,走了五十多个国家,但没有去过日本。这次去是参加环球网和中国公共外交协会组织的活动,与日本媒体人对话。

听一位去过日本的朋友说:没去日本的都说日本的坏话,去了日本的都说日本的好话。还有一个现象,微博跟帖骂日本的多,微信群里说日本好话的多。

说来也巧,去日本前一天,正好有个从日本旅游回来的亲戚来看我。五十多岁的人,见面就说,“我这辈子恐怕看不到中国赶上日本的那一天了”。下完结论,开始细数日本人彬彬有礼的细节,还一件接一件地讲了在日本买的东西——厕所除味剂、电饭锅、空气清洁器……

亲戚的见闻,与我在网上看到的很多中国人讲述的日本游的经历大体相似。每个人的细节可能不一样,但主题却是相同的。这些有关日本人如何有礼貌和日本制造如何精美的故事,已经开始构成中国人心中日本映像的重要部分。它最终会改变中国人对日本的整体印象吗?现在还不好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日本政府放宽对中国人旅游签证的决定,肯定不是只考量了经济因素。

中日是搬不走的近邻,中国对日本的认知也并非今天才开始。日本是中国当初打开国门后首先接触的一个“外国”。很多至今仍在中国市场占据重要地位的日企都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外企。可当我看到那么多同胞与我一起拿着护照过关,忽然有一种感觉,中国人对日本的认知才刚刚开始。

其实,随着中国走出去的脚步在延伸、在加快,近邻的意义已经远远不是地理概念所能囊括的。日本像影子一样,伴随着中国人、中国企业,出现在世界的角角落落。在我驻外的二十多年里,其实根本就没有摆脱过这个影子,日本永远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主题。

我在泰国常驻近三年,每一次从曼谷国际机场去市区,都要经过两个巨大的广告牌。一个是中国海尔公司的,上写“世界最大的家用电器供应商”。另一个是日本三菱公司的,上写“支持泰国制造业发展”。两句广告语,生动地展示了中泰、日泰的不同关系和两家企业在泰国的不同地位。

记得2011年日本近海大地震发生的消息传到泰国的当天,有不少泰国人立即开始在街头募赠。在泰国的日本车企,还出现了泰国工人与日本经理相拥而哭的动人场景。据统计,泰国为日本提供的捐款超过6亿泰铢(当时约合2000万美元)。这个数据公布出来后,据说让中国外交官颇为感慨,因为泰国为汶川地震的捐款还不到3亿泰铢。

在缅甸北部,我在采访中了解到,日本的慈善组织为缅北少数民族独立武装提供了以停火为条件的援助。在菲律宾,我听说来自日本的善款被用于安置放下武器的棉兰老岛的穆斯林地方武装人员。

今年一月,我刚刚结束了在巴西两年多的常驻。在巴西,从100多年前开始,陆续有100多万日本人远涉重洋来到这里。他们在极期艰苦的环境中,为巴西农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今天的巴西,之所以能依然保持着全球最大的咖啡出口国,就与这些日裔的艰苦奋斗密不可分。日本移民也为日企的进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2014年巴西举办的世界杯C组比赛中,日本队以1比2输给了非洲的科特迪瓦队。

日本输在了球场上,却赢在了球场外。比赛结束后,有人很快将日本球迷披着雨衣在场内捡拾丢弃垃圾的照片传送上网。这些照片通过社交媒体推特和脸书被传向世界各地。一位巴西人写道,“日本球迷这样做,简直让我们巴西人无地自容,我们只知道狂喊乱叫。”

在日本的国际形象不断提升的同时,也有很多人并没有忘记那段不应被人类忘记的历史。在荷兰,我曾听过老兵讲述二战中在日本战俘营里的非人经历。在新加坡,我在孙中山纪念馆里看到了当年日本侵略军在“肃清”时屠杀华裔的资料。

日本人真的就那么轻松地走出了那段历史吗?没有。

在联合国总部纽约工作的三年里,我常常会从日本送给联合国的一尊石雕前走过。那是天主教圣女安格尼斯的雕像,她右臂折断,浑身伤痕累累,后背布满深深的划痕。

雕像的说明牌上写着:长崎,日本,1945年这座被毁坏的圣女安格尼斯的雕像是在当地一座被夷为平地的天主教堂的废墟中发现的。美国投下的原子弹就在距教堂大约500米的地方爆炸。雕像身上的斑痕是极强的热辐射造成的。

有很长一段时间,这座雕塑就竖立在高大明亮的落地窗旁。窗外是一个日本花园,花园一侧古色古香的亭子中央,悬挂着一口“和平钟”。站在石雕前向庭院里望去,不难体会到日本人送给联合国这一组礼物的良苦用心。

后来,我从著名作家伊恩·布鲁玛所写《罪孽的报应:德国和日本的战争记忆》书中,知道了为什么日本人对二战的认知与我们无法“连通”的原因。布鲁玛在对日本人与德国人做过对比后,一针见血地指出:德国人理解二战的关键不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或柏林之战,而是在发现奥斯威辛集中营的那一刻。日本人的理解则不在珍珠港或中途岛之战,而是在广岛的原子弹。

最近,G7峰会外长会在广岛召开。日本特意突出这段挨炸的历史,并在全球范围召集青年无核大使,将通过峰会这样的场合,用志愿者将日本的国家形象推上国际舞台。这种巧妙的国际公关,不但使原爆的悲惨历史情感在日本国民中得以传承,还在国际层面通过反核来转移议题,遮掩其侵略者本来的面目。原爆变成了一张具有说服力和合法性的外交牌,日本用这张牌周旋于有核与无核国家之间,主动设置议题,为己所用。


七十年后,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而日本则通过不懈的努力,在亚洲塑造了良好的国家形象。中日两国的经济差距在不断缩小,两国民众的心理距离却越拉越大。中国人看日本人脱不开当年日本鬼子的影子,日本人看中国摆脱不了被巨大中国影子笼罩的恐惧感。战后的日本,在大国的冷战对峙中,借助于与美国的结盟,逐步地甩掉了战争之罪的包袱,改变了国家形象,但中日之间也因此而失去了建构信赖的政治基础。

我很想知道,这个在世界上与我们的文化有最多相近之处的国家,为什么总显得离我们那样遥远?短短五天的访问,不可能准确地测量出这段“距离”,但我想由此开始,让自己的“测量”一直延伸下去……(作者是《环球时报》高级顾问、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6/0420/c1002-28291774.html




丁刚访日手记(一):
500万游客奔东瀛 中国人对日本认知刚开始

2016年04月20日  来源:环球网  

原标题:丁刚访日手记(一):500万游客奔东瀛 中国人对日本认知刚开始
作者与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先生合影(作者供图)

第一次去日本。

做驻外记者二十多年,走了五十多个国家,但没有去过日本。这次去是参加环球网和中国公共外交协会组织的活动,与日本媒体人对话。

听一位去过日本的朋友说:没去日本的都说日本的坏话,去了日本的都说日本的好话。还有一个现象,微博跟帖骂日本的多,微信群里说日本好话的多。

说来也巧,去日本前一天,正好有个从日本旅游回来的亲戚来看我。五十多岁的人,见面就说,“我这辈子恐怕看不到中国赶上日本的那一天了”。下完结论,开始细数日本人彬彬有礼的细节,还一件接一件地讲了在日本买的东西——厕所除味剂、电饭锅、空气清洁器……

亲戚的见闻,与我在网上看到的很多中国人讲述的日本游的经历大体相似。每个人的细节可能不一样,但主题却是相同的。这些有关日本人如何有礼貌和日本制造如何精美的故事,已经开始构成中国人心中日本映像的重要部分。它最终会改变中国人对日本的整体印象吗?现在还不好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日本政府放宽对中国人旅游签证的决定,肯定不是只考量了经济因素。

中日是搬不走的近邻,中国对日本的认知也并非今天才开始。日本是中国当初打开国门后首先接触的一个“外国”。很多至今仍在中国市场占据重要地位的日企都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外企。可当我看到那么多同胞与我一起拿着护照过关,忽然有一种感觉,中国人对日本的认知才刚刚开始。

其实,随着中国走出去的脚步在延伸、在加快,近邻的意义已经远远不是地理概念所能囊括的。日本像影子一样,伴随着中国人、中国企业,出现在世界的角角落落。在我驻外的二十多年里,其实根本就没有摆脱过这个影子,日本永远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主题。

我在泰国常驻近三年,每一次从曼谷国际机场去市区,都要经过两个巨大的广告牌。一个是中国海尔公司的,上写“世界最大的家用电器供应商”。另一个是日本三菱公司的,上写“支持泰国制造业发展”。两句广告语,生动地展示了中泰、日泰的不同关系和两家企业在泰国的不同地位。

记得2011年日本近海大地震发生的消息传到泰国的当天,有不少泰国人立即开始在街头募赠。在泰国的日本车企,还出现了泰国工人与日本经理相拥而哭的动人场景。据统计,泰国为日本提供的捐款超过6亿泰铢(当时约合2000万美元)。这个数据公布出来后,据说让中国外交官颇为感慨,因为泰国为汶川地震的捐款还不到3亿泰铢。

在缅甸北部,我在采访中了解到,日本的慈善组织为缅北少数民族独立武装提供了以停火为条件的援助。在菲律宾,我听说来自日本的善款被用于安置放下武器的棉兰老岛的穆斯林地方武装人员。

今年一月,我刚刚结束了在巴西两年多的常驻。在巴西,从100多年前开始,陆续有100多万日本人远涉重洋来到这里。他们在极期艰苦的环境中,为巴西农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今天的巴西,之所以能依然保持着全球最大的咖啡出口国,就与这些日裔的艰苦奋斗密不可分。日本移民也为日企的进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2014年巴西举办的世界杯C组比赛中,日本队以1比2输给了非洲的科特迪瓦队。

日本输在了球场上,却赢在了球场外。比赛结束后,有人很快将日本球迷披着雨衣在场内捡拾丢弃垃圾的照片传送上网。这些照片通过社交媒体推特和脸书被传向世界各地。一位巴西人写道,“日本球迷这样做,简直让我们巴西人无地自容,我们只知道狂喊乱叫。”

在日本的国际形象不断提升的同时,也有很多人并没有忘记那段不应被人类忘记的历史。在荷兰,我曾听过老兵讲述二战中在日本战俘营里的非人经历。在新加坡,我在孙中山纪念馆里看到了当年日本侵略军在“肃清”时屠杀华裔的资料。

日本人真的就那么轻松地走出了那段历史吗?没有。

在联合国总部纽约工作的三年里,我常常会从日本送给联合国的一尊石雕前走过。那是天主教圣女安格尼斯的雕像,她右臂折断,浑身伤痕累累,后背布满深深的划痕。

雕像的说明牌上写着:长崎,日本,1945年这座被毁坏的圣女安格尼斯的雕像是在当地一座被夷为平地的天主教堂的废墟中发现的。美国投下的原子弹就在距教堂大约500米的地方爆炸。雕像身上的斑痕是极强的热辐射造成的。

有很长一段时间,这座雕塑就竖立在高大明亮的落地窗旁。窗外是一个日本花园,花园一侧古色古香的亭子中央,悬挂着一口“和平钟”。站在石雕前向庭院里望去,不难体会到日本人送给联合国这一组礼物的良苦用心。

后来,我从著名作家伊恩·布鲁玛所写《罪孽的报应:德国和日本的战争记忆》书中,知道了为什么日本人对二战的认知与我们无法“连通”的原因。布鲁玛在对日本人与德国人做过对比后,一针见血地指出:德国人理解二战的关键不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或柏林之战,而是在发现奥斯威辛集中营的那一刻。日本人的理解则不在珍珠港或中途岛之战,而是在广岛的原子弹。

最近,G7峰会外长会在广岛召开。日本特意突出这段挨炸的历史,并在全球范围召集青年无核大使,将通过峰会这样的场合,用志愿者将日本的国家形象推上国际舞台。这种巧妙的国际公关,不但使原爆的悲惨历史情感在日本国民中得以传承,还在国际层面通过反核来转移议题,遮掩其侵略者本来的面目。原爆变成了一张具有说服力和合法性的外交牌,日本用这张牌周旋于有核与无核国家之间,主动设置议题,为己所用。


七十年后,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而日本则通过不懈的努力,在亚洲塑造了良好的国家形象。中日两国的经济差距在不断缩小,两国民众的心理距离却越拉越大。中国人看日本人脱不开当年日本鬼子的影子,日本人看中国摆脱不了被巨大中国影子笼罩的恐惧感。战后的日本,在大国的冷战对峙中,借助于与美国的结盟,逐步地甩掉了战争之罪的包袱,改变了国家形象,但中日之间也因此而失去了建构信赖的政治基础。

我很想知道,这个在世界上与我们的文化有最多相近之处的国家,为什么总显得离我们那样遥远?短短五天的访问,不可能准确地测量出这段“距离”,但我想由此开始,让自己的“测量”一直延伸下去……(作者是《环球时报》高级顾问、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6/0420/c1002-28291774.html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6/0420/c1002-28291775.html




丁刚访日手记(三):
日本民意造就了安倍的对华政策?



2016年04月20日 来源:环球网  


原标题:丁刚访日手记(三):日本民意造就了安倍的对华政策?

抵达日本的当天下午,我们采访了前首相鸠山由纪夫。五十九岁的鸠山先生被视为“亲中派”。他历来反对首相参拜靖国神社,2009年大选前曾明确表态称,如果成为首相,决不参拜靖国神社,同时将约束阁僚的参拜行为。2013年,他以个人身份访华,参观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我给鸠山先生提了两个问题,一是他对于日本侵略史的认识为什么在日本得不到广泛认同?二是怎样向日本民众传达正确的历史观?

鸠山先生认为,大多数日本人有错误的历史观,主要原因是战后的教科书上没有充分、正确地说明钓鱼岛问题和南京大屠杀等事件。钓鱼岛的归属《波茨坦公约》讲的很清楚,但大多教科书上没有。

鸠山先生还说,“我去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以后有机会还会去,去那里就是为了谢罪。至于死亡人数是否是30万,不重要。杀一个人也是犯罪。我会一直谢罪,直到中国人说‘够了’为止。这也是我在韩国烈士纪念碑前下跪的原因。”他表示,不管日本媒体和政府给他施加多大压力,他都会坚持向民众说明历史真相。因为,只有正确认识历史,才有利于中日韩三国关系的改善。

鸠山先生虽然当过首相,但他在日本是极少数,在网上更是常被一些极端民族主义的日本网民辱骂。我在访问中听到这样一件事,在一次,与中日关系相关的人士聚会,鸠山先生也在其中。可他一走进会场,有些日本人就忙着躲开,甚至不愿与他打招呼。

参加这次招待会的一位中方人士告诉笔者,日本民族文化中有“抱团”的一面,但另一面就是孤立“不和大家一致行动的人”。一个村子,大家很抱团,有人犯了村规,就要被逐出村子,这是最严重的惩罚。现在有些日本学生自杀,就是因为受不了同学们对他或她的孤立。

鸠山先生能够身处孤立之境而坚守信念,的确值得我们敬佩,但这也从另一面反映了日本舆论右倾化的严重程度。

鸠山认为,右倾化的一个原因是中国经济GDP超过日本,而日本经济持续低迷,一些人由羡慕产生嫉妒,由嫉妒产生焦虑和恨。而每当日本经济出现危机,日本国内右倾化倾向就会抬头。

中国驻日大使程永华常用一个比喻来说明日本人对华心态的变化。他说,中国就像是日本人住的独门独院的小楼后面的一座小山包,一夜之间小山包突然变成大山,让日本人顿感无法适应。

安倍政府对华政策的变化反映并且借用了这种民意变化。2006年,安倍刚当上首相就宣布访华。2013年,他再次当上首相,却立刻改变了对华态度,一个重要的背景因素就是民意变了。

最近我看了一家中国电视台播出的对话节目,谈的是中日关系。主持人说,“看来安倍那一套东西,日本老百姓还是接受的”。这个话其实应倒过来讲,是老百姓这么看,所以才会有安倍的对华政策。

一位中国外交官说,现在的中日关系是在年轻一代手中。从日方情况看,带着负罪感来推动中日友好的老一代已经走下历史舞台,新一代大多没有接受过正确的历史观教育,而且是在美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巨大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七十多年前的那场战争已经远离他们的记忆与思考。曾经有过这样一件事,一位中方人士在与日本青年议员对话时提到了向中国道歉的事,有位议员脱口而出,“那是我爷爷犯的错”。话虽没错,但言外之意却是“这不是我的义务”。这位日本青年议员的话代表了今天日本年轻一代对历史的认知。

与我们交流的日本媒体人士也大多对安倍表示支持。尽管日本媒体人总是对政府持批评态度,但他们大都认为,相对于过去走马灯式轮换的那些日本首相而言,安倍得到了近20年来未曾有过的支持,他的带有浓厚保守主义倾向,甚至被称为激进保守的“政策风格”也得到了民意更多认同。一位日本同行告诉我,日本人也认为,安倍的对外政策是符合亚洲大流的。

在这个所谓的大流背后,站着的是举着民主人权和国际法旗帜的美国人。日本副外相木原诚二在接受我们采访时就明确表示,“美国(在南海)的作法是基于国际法的,所以日本支持美国。”

不少国人认为,日本人之所以心服口服地承认败于美国,是因为美军的强大。其实真正让日本人“服输”的不只是美国的军事力量,而是美国的制度优势。美国的原子弹摧毁了日本人的信心,使他们一夜之间就成为美国思想和制度的俘虏。

战后日本在美国主导的改造下迅速实现崛起的事实,更加深了日本人对美国的信服与顺从。现在的日本人普遍相信,在民主、人权、和平等方面,日本与美国有共同语言。因此,尽管日本国内会出现用拥有核武器换取美军撤离的声音,但这并非意味着日本要与美国分道扬镳,而是要与美国在政治、军事、经济上形成一种更加平衡而不再是领导与被领导式的紧密互动。日本深知,这是成为政治大国的第一步。

日本学者松田武在《战后美国在日本的软实力》一书中写道,“霸权的构造是,让非霸权国家接受作为普遍原理的意识形态和规则,以及与政治结构相吻合的各种制度,使双方在关于某种秩序上基本达成一致,以使这种秩序能够更为长久地得到维持。当然,霸权绝不排除使用武力”。正是这种“软硬兼施的对日政策最终形成了日本60多年来难以割舍的对美国的依存体质”。

战后建立的这套体制经过多年运转,培育出了一代又一代信奉美国价值观体系的民众。在面对中国崛起和南海争端这样的问题时,他们会自然而然地站在美国一边。这一点我们在与日本媒体同行的对话中明显地感觉出来。我们讲历史观,他们讲价值观,很难找到共同点。

日本是一个岛国,传统中有强烈的生存危机感,容易用零和心态看周边、看亚洲、看世界,同时又有一种狭隘的民族优越感,自认为是“解救亚洲”的领导者。日本自明治维新实行“脱亚入欧”政策之后,这种危机感与优越感交错上升,导致极端民族主义,最终成为引发侵略战争的主要动因。二战结束后,美国迅速将日本拉进了自己的冷战同盟,使日本失去了对其民族性与战争关系的全面反思机会。

今天人们看到,日本与东盟、与中国等曾被日本侵略的亚洲国家的关系,的确比战后有很大改善。尤其是日本与东盟的关系,近30多年来稳定发展。很多人会以为,这是日本的巨额援助在发挥作用。其实,援助不过是一个因素而已。另外一些重要因素是,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出现了重新重视亚洲的思潮。福田纠夫在上世纪70年代担任日本首相时,推出了“福田主义”。福田向东盟国家承诺日本决不会作军事大国,并表示愿意将力量集中在对世界和平的贡献上,以“和平、心与心、对等”为原则开展与东盟的合作,这奠定了日本企业进入东盟的基础。




同样也是在这段时间,中日关系进入一个崭新阶段。1978年,福田纠夫促成实现了邓小平的首次访日,中日缔结《日中和平友好条约》。但是,这样的政策变化仅仅停留在内阁政策的地步。日本对中国的政策变化,反映了战后和平主义的民意转变,但这种转变并没有延伸到整个民族从战争发动者而不是受害者的角度做出更深刻的反思。

如果给现在日本在美国“重返亚太”战略中的地位做一个定位,到少需要考虑三个参数:一是视自身为“最优等”民族,是亚洲的领导者;二是视中日竞争为“零和游戏”,三是自认为已经是美国和西方价值观体系中的重要一员。这些参数决定了中日关系改善的难度。

(作者是《环球时报》高级顾问、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6/0420/c1002-28291778.html
日本完成工业化较早,肯定有领先的地方,但现在确实衰落了,据说工薪层十多年没涨过工资了,现在日子怎么好过?有个日本漫画【岛耕作】系列专门讲工薪层奋斗历程,最后一部就是讲中国崛起对日本经济影响的,冲击非常大,日本人完全找不到应对的方法。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感觉当社会发展到一个阶段时就会有一个长时间的停滞,以前封建时代不是也停滞了上千年吗?
连城市里没有塔吊都能成为日本的优越之处吗?!
在作者眼里严重右倾化的日本那么可爱?居心何在?日本的发达日本的文明不用作者说大家都知道。但那是用中国人得血和肉铸成的!
现在,国人到日本去已是很普遍的事了,尤其是沿海大城市的更是方便了。周边凡是去过的人,说起日本好的方面,基本都是干净、百姓礼貌文明自律、房价合理、购物环境公平不需在国内那样要和商家斗智斗勇等等。我国太大了,这方面要赶上日本,在经济上、精神文明上恐怕十几年时间还不够。日本能做到这些,主要原因是单一民族,普通百姓的优点是认真和听话。
日本不好的地方,我们也都知道,以前的侵华战争至今不真诚反省、国际政治方面的跟随美国以我为敌,经济发展停滞十几年普通百姓没涨过工资等等。
中国人,盲目崇拜日本是愚蠢的忘本的。但日本好的地方我们也要客观承认和学习,毕竟百姓都想过上越来越好的生活。
日本完成工业化较早,肯定有领先的地方,但现在确实衰落了,据说工薪层十多年没涨过工资了,现在日子怎么好 ...
干净,懂礼貌,守规矩。

这就是日本最吸引国人的地方
bkfdd 发表于 2016-4-22 13:21
现在,国人到日本去已是很普遍的事了,尤其是沿海大城市的更是方便了。周边凡是去过的人,说起日本好的方面 ...
说的很客观,今年刚去了一次日本,感觉日本老百姓还是很友好的,马路上超干净,国民素质的确比我们高很多,这方面我们任重道远,我觉得几十年都改不好,国人过马路闯红灯 ,随地乱扔东西 吐痰都做不到~唉
如果日本的两口总和30万日币,那差不多,1.6万多人币,房子3000-3500,跟我大魔都差不多嘛